《大地上的事情》这篇文章通过描述大自然的美丽和神奇,让人感受到生命的无穷魅力。作者描绘了大地上各种奇妙的现象和景观,让人感叹自然的伟大和不可思议。读后让人深刻体会到大自然的神奇之处,让人对生命充满敬畏和感悟。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一)
虽然有500页,其实这是本很好读的书。如果一个人灵魂干净,性情温厚,生活质朴,那么写出来的文字大抵就是这个样子吧。
总有那么一些人,执拗于现代化进程之外,以土地植物为心灵归属,骨子里对阳光雨露,农务劳作的向往更胜于对现代物质的需求。
这种反向的执着,仅次于四大皆空的出家人。
这些逆行的人在平衡越走越远的现代化潮流。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二)
现在社会里很少有人可以为了自然而去接触自然了。
或者接近自然是为了工作学习之余的放松,但那样的我们仍然在功利的使用自然,为了达到自我的目的。
或者体验自然是为了远离都市里的钢筋水泥,但那样的我们即使身处自然之中却也难以深入的感知她的美丽。
人作为一个生灵,仿佛生来就是要跟大自然对着干的。我们喜欢故事情节的惊心动魄,我们想知道谁、什么、如何、怎样,眼里耳边却跳过大段大段关于背景自然的描述。我们喜欢故事结尾的转折和punchline,急于抓住那个具象的物理意义,这使人类工作认知的效率大大的提高;但正在人类沾沾自喜的时候,不曾想到正是这样迅速的抓重点的特性,说明了人类其实很渺小,我们抓不到也理解不了大自然的面,抽象的,在不同维度上进行着的故事线。我们几千亿的神经元,尚不能概括理解大自然的全貌。人类中的最强大脑,也只不过是通过对普通人来说已经看似极限的计算,来捕捉大自然中一丝一毫的规律性和连贯性。人类中的最富有想象力的诗人,也要竭尽一生的心力,只为了抓住大自然中恰当的比喻。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三)
“若生命能够延伸,苇岸在这一方向的勤耕细作,会长出怎样饱满的庄稼呢?” 苇岸,梭罗、列夫·托尔斯泰的头号粉丝以及践行者,一个热爱土地、自然,谦卑、包容度大、崇尚简单朴素生活的人。 这本书收录了他的散文、诗歌、随笔、译文等,我挺喜欢他介绍外国作家的部分,好似现实朋友引你推门而进,拿起一本本书,或激情或从容的安利你“一定要看!很好看!”因此我的书架上又多了很多待看书籍。他的用词之贴切准确、比喻含义之深远,每每令我赞叹不已,只是苦于自己不会夸人。他真的很会在每篇最后一段开始“表现”,关键是,人家就是自然而然的写就。 他的写法不是那种天马行空的灵气使然,给我的感觉是,充满了生活经验的哲学,当书友看到他那些比喻就会明白我说的了。他就是他自己精神主义的践行者,见到了经济发展给生活带来的巨大改变,但他仍然没有过多的物质需求,他只想在那片土地上(也是精神领域的)简单生活,记录自然。所以梭罗的《瓦尔登湖》才会成为他一生最爱。他爱列夫·托尔斯泰,因为“托尔斯泰是历史罕有的,用他的人生和全部文字,为人类指明正确道路的人”,换句话说,苇岸也希望自己的文学作品能给予人精神文明世界一点温暖与鼓舞。 1960年出生,1999年逝世,感到有点悲伤,新世纪马上来临,他自己也说创作可能会有新的变化,但是他这一生因为患病而戛然而止,他还有好多想写的东西没写完,好遗憾,也是读者的遗憾,看不到他的创作了。 这本值得沉下心来再三品味。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四)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
很厚的一本书,作者苇岸的文字有些像梭罗和海子的复合体,是对自然长时间的凝视和观察,以及对大地宗教般的虔敬和热爱,所以字里行间有一股情感的热度,还有剔除了社会维度的简洁。
印象很深的是苇岸的“观察”,比如,完整地观察和记录星星的出现,从太阳降落到满天星斗的出现,“约十五分钟,在西南天空隐隐出现第一颗星星,三十二分钟时,出现了第二颗,这颗星大体在头顶……”,比如日落,“太阳从露出一丝红线,到伸缩着跳上地表,用了约五分钟”,又比如二十四节气,对同一片田野,每个节气上午9点进行拍照记录……
仔细地观察,用心地记录,其实他在建立或者说复原自然的时间标记,它不再是周一上午9点上班打卡,10日下班前发工资,中午12点去饭堂吃饭……之类社会生活的时空标记,而是胡峰六月筑巢十月离开的时间,是立春 “能够展开旗帜的风,从早晨就刮起来了”的时间,是“总在日出前二十分钟开始啼叫”的麻雀的时间,是二十四幅照片里庄稼生长成熟枯萎的时间,这也是没有闹钟、没有手机,我们的先辈们构建的日常生活时间标记。
苇岸正式出版的《大地上的事情》其实是本薄薄的册子,他在努力用诗性语言去构建一个身边土地的世界,尽量地去除现代化叙事,让这个世界生机勃勃和充满美感,所以有这样的语言,“三月连羔羊也会大胆,世界温和,大道光明,石头善良。三月的村庄像篮子,装满阳光,孩子们遍地奔跑,老人在墙根下走动。三月使人产生劳动的欲望,土地像待嫁的姑娘……”现代化进程是“祛魅”的过程,而他赞美的是来自大地的“原生力量”,从未放弃过抵抗的“原生力量”,但他也承认,“对工业文明的存在和进程一直有一种源自内心的悲哀和抵触,但我没有办法不被裹挟其中。”
作者病逝于1999年,殁年39岁,现在看的这本很厚的书,大约十分之九是他去世后辑录而成的,包括他与诗人海子的交往日记,梭罗的《瓦尔登湖》就是海子推荐给他的。有时候很感慨这一点,苇岸所想的是“四十岁作为一个新的开端,四十岁确是人生价值、写作观念、写作方法成熟的一个转折”,可惜天不假年,留下未竟的遗憾。
人这一生,所思所想,形成文字的本来就少,自觉满意的更是少之又少,深思熟虑也罢,灵光一现也好,一部分潜入记忆的深层,大部分则彻底消散掉了。想到这里,所以把心里的这些感想赶紧记下来吧。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五)
初次知道这位“苇岸”作者,是从他的日记开始的。厚厚的三本,连续不间断写了十几年,真的挺佩服的。后来再一搜索,他的代表作是这本《大地上的事情》赶紧找来读,是我喜欢的风格。如果你也喜欢梭罗、关注自然和节气等等,大概你也会对苇岸老师的作品很感兴趣~
简单说说我读完苇岸老师系列作品的感受吧!
我真的挺佩服这种每日都坚持记录的人,而且还能出书。苇岸老师从1986—1999(26 岁-39 岁)都有记录,真的太厉害了!当然还有其他的大作家,也有写日记的习惯。比如《加缪手记》
长时间的坚持一是对自己的生活工作记录,二是反省,真的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也曾从 2018 年开始记录...断断续续的没坚持每天都写。未来继续加油吧,养成习惯。
苇岸老师还有记录节气的习惯。每个节气在同一地点,拍张照片,写下当天的所见、感受、联想及认识。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真正能做得到吗?这真得问自己的内心。通过苇老师,我更加坚定了这种想法。在这本书的末尾,苇老师说了几句话,其中第二句是这样的:“本来我将四十岁作为新的开端,四十岁确是人生价值、写作观念、写作方法成熟的一个转折....”结果没有想到 39 岁的时候就因病离世。真的还是挺遗憾的。一定要活在当下以及好好过每一天,未来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可以计划未来但是不过多地寄希望于未来。
苇老师在我看来不是那种有天分的写作者,但是真的很认真在工作之外追求自己的写作事业。阅读大量的作家作品,写诗歌写散文还偶尔翻译作品。他喜爱的、对他影响较大的作家和诗人:梭罗、托尔斯泰...纪伯伦、安徒生、黑塞...「苇岸」这个笔名来自北岛诗,但也有另外的因素。总之,文学带来的力量疗愈一生。虽然生命的长度有限,在 39 岁的时候停止了呼吸,他的几十万文字却长久留在人世间。影响着更多的人。
读喜欢的书
过热爱的生活
祝阅读愉快!
《大地上的事情》读后感(六)
2020年版本
初次知道这位“苇岸”作者,是从他的日记开始的。厚厚的三本,连续不间断写了十几年,真的挺佩服的。后来再一搜索,他的代表作是这本《大地上的事情》赶紧找来读,是我喜欢的风格。如果你也喜欢梭罗、关注自然和节气等等,大概你也会对苇岸老师的作品很感兴趣~
简简单单的生活是最好的吧
简单说说我读完苇岸老师系列作品的感受吧!
我真的挺佩服这种每日都坚持记录的人,而且还能出书。苇岸老师从1986—1999(26 岁-39 岁)都有记录,真的太厉害了!当然还有其他的大作家,也有写日记的习惯。比如《加缪手记》
长时间的坚持一是对自己的生活工作记录,二是反省,真的很有意义的一件事情。我也曾从 2018 年开始记录...断断续续的没坚持每天都写。未来继续加油吧,养成习惯。
苇岸老师还有记录节气的习惯。每个节气在同一地点,拍张照片,写下当天的所见、感受、联想及认识。
24 节气记录
这是一个老生常谈的话题了,但是真正能做得到吗?这真得问自己的内心。通过苇老师,我更加坚定了这种想法。在这本书的末尾,苇老师说了几句话,其中第二句是这样的:“本来我将四十岁作为新的开端,四十岁确是人生价值、写作观念、写作方法成熟的一个转折....”结果没有想到 39 岁的时候就因病离世。真的还是挺遗憾的。一定要活在当下以及好好过每一天,未来谁也不知道会发生什么,可以计划未来但是不过多地寄希望于未来。
苇老师在我看来不是那种有天分的写作者,但是真的很认真在工作之外追求自己的写作事业。阅读大量的作家作品,写诗歌写散文还偶尔翻译作品。他喜爱的、对他影响较大的作家和诗人:梭罗、托尔斯泰...纪伯伦、安徒生、黑塞...「苇岸」这个笔名来自北岛诗,但也有另外的因素。总之,文学带来的力量疗愈一生。虽然生命的长度有限,在 39 岁的时候停止了呼吸,他的几十万文字却长久留在人世间。影响着更多的人。
读喜欢的书
过热爱的生活
祝阅读愉快!
每个人独一无二的短暂一生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