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经历》读后感100字

《经历》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11 21:35:41
《经历》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5-11 21:35:41   小编:

《经历》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通过描述主人公的成长经历,作者强调了人生中的挫折和磨砺对于塑造人的性格与智慧的重要性。通过经历各种困难和挑战,主人公逐渐成长为一个坚韧、聪明和有智慧的人。这篇文章引人深思,提醒我们在人生道路上要坚持不懈,积极面对挑战并从中成长。

经历读后感(一)

根据多年经验分享给大家如何玩龙虎能稳赢

1、要调整自己的心态,毕竟心态第一,技术第二,运气第三,记住自己是来玩游戏娱乐的,不要被游戏给玩了,即使是输也不要让心态崩了,可以停下来休息一下,转移一下注意力,赢的时候要学会谦虚,也不要太飘,不然很快又会再输回去

2、要有好头脑:其次就是要让思维活跃,头脑随时保持清晰,不受外界干扰,明确自己的牌路,不被对手刻意引导,这点对于获得胜利是很关键的一步

3 不能贪技巧:就算是自己玩的再多,技巧和方法攻略也掌握的差不多,也不能一味的贪恋这些技巧,过度依赖可不好。

4、计划要做好:做什么事情要有计划,对于百家而言也是同样重要,只有做出计划并且严格去执行才能事半功倍,对于执行力差的话可以跟着队友走。

5、方法很重要:要正确驾驭公式规律技巧方法,要知道不管是什么都是有风险的,所谓的高风险就有高回报,但要切记小堵怡情,大堵伤身啊

经历读后感(二)

《经历》是英国作家马丁·艾米斯创作的回忆录。这本书以作者个人的经历为主线,回顾了他的早年经历和人生故事。 马丁 艾米斯和他的父亲金斯利 艾米斯,他们父子两个人都得过毛姆文学奖,马丁比他父亲晚了20年,他父亲当年可是够风光的,得了奖之后还可去国外旅游。金斯利 艾米斯不愧是愤怒的一代,说是旅游,火车电梯公交车他都讨厌,老端着了!“那我为什么还要讲述自己的人生故事呢?”“我做这事儿是因为父亲现在不在人世了,而我一直都知道我得纪念他一下”。 青年的自负骄傲,不知天高地厚在马丁艾米斯身上同样具有。重要的是马丁有自觉,有反醒的能力,二十四岁的他也是假装啥都知道明白,其实也什么都不懂;假装啥?,其实内心总是惶惑不安。幸好另有个世界,一个我自觉能够控制命令的世界——那就是小说。文学在这里起到了人生规导的作用。在他创造的虚构世界里,需要马丁的反复的审视反思真实世界中的自我。

马丁 艾米斯和他的的父亲金斯利·艾米斯,这对父子之间的关系,也许并不比普通家庭的父子关系有更多的特别之处。父亲的那种威严同样笼罩着父子之间。马丁 艾米斯的幼年时光是在一个富有文学氛围的家庭中度过的。文学的的桥梁,也许是他们父子有别与其他父子关系的,最主要的特色了。马丁父子之间的复杂情感,既包括崇拜、敬畏,还有创作上的竞争。展示出了他们之间的既冲突又亲密的联系。 在《经历》中,马丁·埃米斯回忆了他与家庭和朋友的关系,特别是与他的父亲金斯利·埃米斯以及与他们家庭朋友克里斯托弗·希钦斯之间的友谊。这些关系在书中起到了关键的作用,对艾米斯的成长和个人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与克里斯托弗·希钦斯的友谊也在书中扮演了重要角色。希钦斯也是一位著名的作家和记者,他与艾米斯的友谊始于他们在牛津大学的同学时代。这本书详细描述了两人之间的友谊和彼此对彼此的深刻影响。埃米斯回忆了他们一起度过的时光,分享了很多令人心动的故事和回忆片段。 《经历》中还有艾米斯对战争、政治和世界事件的观点。他对历史的洞察力和对人性的深刻思考在书中得到了体现。通过个人经历和家庭背景,埃米斯反思了他对社会和文化变革的理解,并提出了对当代世界的深刻思考和反省。 马丁·埃米斯的《经历》以其细致入微的叙述方式深深吸引了读者。这本回忆录不仅展示了作者作为小说家的才华,还通过个人的经历和故事,引发了读者对于自己人生和存在的思考。

经历读后感(三)

有一段时间我沉迷各种创作者的自传和回忆录

作家、导演、编剧、画家、艺术家……

看这些艺术家们是如何从自己的生活和灵魂中榨取惊世骇俗的养分,用来繁育茂盛的,在痛苦中拔节生长着的灵感树林。

我常常觉得,在欣赏过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之后,再重新去看他的自传或回忆录,是从另一个平行时空重新爱上他的机会

如果类比的话,那么在对一位艺术家一无所知的情况下,直接接触他的自传或回忆录,相当于在现实世界中的“网恋”

越过一些试探,一些隔着故事,隔着情节,隔着虚构的角色揣摩,在咀嚼着词句的日夜中徘徊在想象中的创作者的心门口,尝试距离幽深迷人的内核再靠近一厘米。

从自传或回忆录中,我却只能得到一个坦率的灵魂。剥离了他创作出来的那些闪闪发光的艺术之后,一个普通的,甚至有些庸俗的灵魂。

这样的反差有些迷人。

在读《经历》的过程中,想了很多。

这是首次我越过一位艺术家的作品,去直接阅读自传回忆录。

马丁·艾米斯这位文学大师刚刚于2023年5月去世,他曾经获得毛姆文学奖,作品《金钱——绝命书》入选《时代》杂志“一百部蕞佳英语小说”之列,也曾经多次入围布克奖的角逐。

他的名字在很久之前就存在在我脑海中那个很长很长的名单上了:《这些作家的作品我得读》

没想到真正阅读他的契机却是他的离世

更加没想到的是,比他的作品更早的,我先接触了他的自传

这本《经历》的记叙模糊了自传和回忆录之间的关系

很难将这本书看作一个整体的叙事,其中充满了信件,他个人杂乱无章又灵气四溢的想法,让人摸不着头脑的阴郁和象征,一些被反复提起的八卦绯闻……

不知为何,整个阅读的感受会让我反复想起我很喜欢的那部《猜火车》

而夹杂在字里行间的那些关于伦敦和英国的记叙,也隔着遥远的时空和笔墨向我涌来

让我想起一段珍贵的时光

在缺少情节和故事的情况下,对于作家本身的感受也模糊不清

我无法准确地描述出对于这个作家的感受

我只能说——

他的全集,我已经跃跃欲试,准备入手了。

经历读后感(四)

“我们每个人平平等等都有的唯有经历这东西,对此每个人都感觉到了。” —— 不清楚该怎么定义《经历》这部作品。它更像是马丁·艾米斯不按照时间顺序拼贴出来的回忆录,而不是简单定义的自传。他很少写自己的事情,主要记述的是他“经历”别人的经历。他选择后退到一个角落,静心书写他想要表达的感受。 ★有关名气 父亲金斯利·艾米斯就是位著名作家。人们会很容易设想马丁·艾米斯对自己的名气有什么想法,会不会想要超越父亲的成就。 “要是你没有名气,但其他什么都不会变,你还想要有名气吗?” 很显然,马丁·艾米斯有思虑过这个问题。他认为名气是毫无价值的商品,可能会因此得到写特殊待遇。此外还有什么呢?或许是让作家得到不怀好意的好奇心。人们更多的是好奇,还有期待作家之后的发展。 “我不想要了。因为名气让人头脑发昏。” 这是多么清醒的认识。或许因为父亲正是那个被注视的人,被大家好奇着一举一动的人。 (马丁还写过他年轻时去买药房买东西的逸事。他想着打马虎眼,把一些不必需的也一同买上,那么收银员就不会认真猜测他主要想买什么。结果收银老太太认出他来,说自己的侄子是他的读者。这下好了,他要签名,还得很不好意思带走自己要买的东西。) 另外,他去牙医诊所的事远比他结婚离婚来得令人关注。媒体的关注点使他摸不着头脑(笑)。 ★关乎亲人 亲情 迪莱拉和露西都曾在他生命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迪莱拉是他的非婚生女儿。他早前很想要女儿,和前妻的孩子都是男孩。(迪莱拉算是他的出外种下的果。)只是她的生母早亡。她亦不需要多个父亲来照料。他们的缘分,大抵只有相认那一刻,看到对方跟自己相似的脸。 在亲友眼中,马丁的表妹露西是多么优秀的女孩。然而她的生命就定格在二十一岁。倘若那天她改变计划,没有在那里下车,或许就不会遇到灾祸,不会惨遭杀害。(本书末尾有写给露西妈妈/马丁姨妈的信。姨妈曾经质疑马丁纪念露西的感情是否真挚。他选择写信来记下他的感受,即使姨妈可能永远收不到书里刊载的那封信。)他的伤痛,不比别人轻,不比别人少。 写父亲金斯利的部分,占据本书大部分篇幅。马丁以前会记着父亲没有怎么读过他的书,评价也不算高。同是作家的两人,相轻又相互影响着。他的作品,他的朋友(特别是菲利普·拉金和索尔·贝娄)还有他的感情婚姻生活,处处影响着马丁。 当人们问他名气的问题,马丁想到的是金斯利。当媒体追逐自己家的新闻时,他们关注金斯利的婚姻和马丁的坏牙。当马丁和金斯利的朋友们交往时,倚赖他们。(他还写过,只要索尔·贝娄还在世,他就感觉自己的另一个父亲还在。那时金斯利已经背过身去,离开了人世。) 他处处都在翻阅金斯利写过的作品,每每都想从中找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跟金斯利的传记作者强调“每个人都哭了”。他看着父亲老去到最终衰亡,何尝不是看到自己的未来,提早“经历”自己的死亡。 ★ 说吧,记忆。 马丁·艾米斯对收录在本书的“经历”的回忆、选择、书写,好比把过去拆开了重新组装。过去造就了现在,成就着未来,通过现在对过去的回望,重新阐释,接纳现在,继续未来。 说吧,记忆。我们在听,在读,在感受。

经历读后感(五)

上海译文出版社新近出版的《经历》,是当代英国“文坛三巨头”之一马丁·艾米斯的一部回忆录。

人到中年以后作家的往事回忆里,会有些什么?马丁·艾米斯的父亲也是一位英国著名作家,马丁·艾米斯追索起自己的成长经历,难免会提到父亲金斯利·艾米斯。而能成为作家,马丁·艾米斯不能否认的是,父亲的影响至关重要,从而,《经历》中遍布着金斯利·艾米斯的经历,其中,有作家金斯利·艾米斯的辉煌和落寞,有男人金斯利·艾米斯的雄健和衰老,有丈夫与父亲金斯利·艾米斯的爱和怕……简括至此,《经历》好看的成色已经十足。然而,《经历》最让人念念不忘的,并非金斯利·艾米斯有些八卦的人生经历,而是连缀起马丁·艾米斯作家生涯的个人阅读史以及由此生发的洞见。

1967年10月23日,马丁·艾米斯给远在美国田纳西州纳什维尔的父亲及继母简写了一封报平安的信。马丁·艾米斯出生于1949年,也就是说,写这封信时他才18岁。为了打消父母以为他不想学习英国文学的误解,18岁的马丁·艾米斯写道:“前几天我在伦敦,看完了《米德尔马契》(花了三天时间),《审判》(卡夫卡真是的傻瓜——花了一天时间),还有《问题的核心》(花了一天时间)……”虽然没有标注,想必马丁·艾米斯花了一天时间读完的《问题的核心》,是他的同胞、著名作家格雷厄姆·格林的长篇小说。《米德尔马契》、《审判》和《问题的核心》,对18岁的少年而言,构成了一份颇具分量的书单,尤其是他后缀在信末的对《米德尔马契》的评价,显示出了他非同一般的文学鉴赏能力,他说,“我觉得《米德尔马契》真是的太棒了——这是奥斯汀加激情加多方位。”

这样犀利的洞见,在《经历》中比比皆是,且随着年龄渐增,马丁·艾米斯关于文学的三言两语,常有他人未曾发过之声,其中,最令人动容的,是对美国作家索尔·贝娄小说的评价,“你和流行小说之间没有对话。相反,同《赫索格》中的赫索格、《雨王汉德森》中的汉德森、《洪堡的礼物》中的洪堡,你会有一段对话(你们展开了激烈的争论),皱眉、点头、隐忍、阐发、反对、退让——然后是微笑,起先是强而为之的微笑,继而是心悦诚服的微笑” ,引文中的“你”,自然是马丁·艾米斯;引文中的小说,都是索尔·贝娄的作品。那么骄傲的马丁·艾米斯“照录”的自己阅读索尔·贝娄作品时的即时反应,让我们仿佛面对着一个索尔·贝娄的狂热粉丝。事实上,马丁·艾米斯的确是索尔·贝娄的超级粉丝,哪怕牙疼得厉害也要兑现一年见两次索尔·贝娄;谁怠慢了索尔·贝娄,马丁·艾米斯会长时间地耿耿于怀;至于给索尔·贝娄打打电话写写信,那更是马丁·艾米斯的生活内容之一。马丁·艾米斯何以会对索尔·贝娄产生这样的情感?当然因为他喜欢索尔·贝娄的小说,“那是在1977年……(索尔·贝娄的小说)看了没几页之后,我感觉熟识感逐渐地穿透了我的身心……这儿有位作家,我必须得阅读他所有的作品”。以后来索尔·贝娄对马丁·艾米斯的亲密态度,让人相信后者的确读完了索尔·贝娄的全部作品。马丁·艾米斯的大多数作品,问世于1977年以后,他读过的索尔·贝娄对他的创作起过作用吗?不言而喻。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