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春满北国读后感100字

春满北国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28 03:55:28
春满北国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8-28 03:55:28   小编:

读完《春满北国》,我深深感受到了作者对大自然的热爱与敬畏。他用诗意的笔触,将春天的美丽和生机展现得淋漓尽致。同时,他也表达了对民族团结和国家繁荣的期盼。这篇文章让我感到心旷神怡,对生活充满了希望和美好的向往。

《春满北国》读后感(一)

根本感觉不到文字的美感,就算AI的翻译都比这好,像这样能够糟蹋掉一本好书的译者不多,他们最多也就是向通俗小说快餐小说下手,对这种翻译作品,140字才能发布的规则简直就是对书评作者的惩罚。本不想吐槽更显恶毒,但豆瓣逼我的啊!也许有人要我拿个证据出来,但这种摘录我都觉得会污染我的脑子。

《春满北国》读后感(二)

其实早就想过:如果出门旅行,旅途中每一个动物、每一株植物、每一种天象气候、每一处人文景观,都会是值得探究的,也一定是在探究之后可以获得无尽新意和乐趣的。上下班路上,有时我也会拍下云彩的照片回来和《云彩收集者手册》对比,打开形色识别路边的景观植物,但是效果实在不佳。云彩翻来覆去似乎就那么几种,植物识别出来便也只看到一个名字和科学的介绍,动物识别器甚至还没发现好用的

终于,在看完本书之后,我理解了最佳的旅行方式便是有一个所谓“博物学家”陪伴着你,这也是我第一次听说还有这样一个学家。旅途中,他会向你介绍这个地方气候的特殊或普通之处,停车休息或山间漫步时身边几棵大树或几株野草的种属和特点,他会从身边鸟类的叫声中判断出其名称、是否是候鸟、并如讲故事般聊聊它们是第几代,最佳的情况下也许他还会回忆起自己曾经来这里调查时遭遇的一些诙谐囧事。旅行是过程,不是名为打卡的目的;旅人是自己,不是扮为票圈文案的演员

自然是一切美丽的源泉,莎士比亚、纪伯伦的诗歌中充满绿色与生机,人物只是自然幕布前可笑或可悲的木偶,“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春天不在自然中,难道在工厂里?在写字楼中?不,那里只有无尽的空虚

本书绝不是单纯的旅途见闻和动植物介绍。有科学常识:螺壳中的风涛声是怎么来的?春困是如何产生的?是散文游记:有马克吐温、梭罗、达尔文、狄更斯、杰斐逊…作者沿春季线北追了3个月,记起了他们说过的话、做过的事,也部分的走过了他们曾经的路。有对生命的理解:美洲鹫内部也有尊卑之分;九只蚁比三只蚁拖猎物反而更慢;比格沃特当地的鳄鱼爱好者考克斯在带客人穿越沼泽的路上看到了一百一十九条鳄鱼,而客人只看到三条,相反考克斯对鳄鱼以外的生物却毫无察觉,对他来讲蝴蝶只分为“黄的”和“斑点的”两种

世界的分野形形色色,扎根去理解体会学习与感悟方能见其深识其著。用二十年时间研究鳗鱼在哪里产卵,告诉所有人回来的成年鳗鱼其实与离开的幼鳗中间其实隔了一代,我从不感觉他的生命毫无意义,相反我却能从中体会到春天般无比磅礴的生命力和热情!旅途匆匆,我们阅尽千帆但浮光掠影;人生踽踽,我们紧追秒表却从未停留。千万个过去的我们,千万元钱,买不来充盈的一辈子。减少无意义的旅行吧!束缚你的永远不是手脚,而是知识与心灵

本书也有一些不足之处。例如啥都看不清的黑白贴图,全篇的非标单位制,数十种连名字都读不出的动植物无法在脑海中投射出清晰的图像,但我依然愿意打5星。最后想问问,这位联系不上的神秘译者南木,究竟是谁?

《春满北国》读后感(三)

好几年前看《中国国家地理》上的封面专题,讲春天在中国南北不同地区出现的时间和景色,如果我没记错,那期的主题就是“赶春”。看罢那期杂志,心中暗暗立下一个愿望,希望能有一大段的时间从南到北追赶春天在中国的步伐。我的心愿至今没有实现,却在一本写于1951年的书里看到一位美国作家/博物学家 艾温·威·蒂尔 写的他那一年追赶春天的事情,无与伦比的精彩。

美国的春天是从佛罗里达州开始的,大沼泽的野火肆虐是冬去春来的一个标志。同春天在中国南北的步调一样,南方的春天来得总是不那么明显,而到了北方,随着野花在山谷铺天盖地盛开,让人一下感觉春天突然的到来。随着文字,我跟着作者在佛罗里达州看白胸双色树燕在克拉莎草原上翻飞,看树上满挂的空气凤梨吐出鲜红的苞叶,又看彩鹮在日落时分奥基乔比湖桃色云霞间飞翔……还跟着了解了如何标鹰(给鹰做环志)、捕捉响尾蛇,顺带着学习关于鹰和鹰巢、响尾蛇的攻击模式等等知识。

这本书是生完孩子后读起来最爱不释手的一本,常常在抱着娃小睡之时赶紧翻一翻,等娃醒来时若还未读完一篇,心中瘙痒难耐,抓住下一个短小的休憩时间赶紧读完。作者有着丰富的博物知识,无论是植物还是动物,主要是动物,他都能铺展开来描述,文字十分生动,跟着读下去就仿佛是跟着来了一场贯穿美国南北的博物之旅。

外国作品读起来顺畅与否主要在翻译,这本《春满北国》的翻译是南木, 是罗吟圃的笔名,译过《美国外交政策》《美国外交》等书,《春满北国》是他五六十年代在香港翻译的。读的过程十分流畅,涉及到的动植物名称读起来也都比较合理(因为没有看原文,无法判断是否精准,个别植物名称存疑待查),没有读不下的顿挫感。

“春天是青春的季节,是一切重新开始的季节,是给人以信心和乐观的季节,它像新翻过来空白的一页,它给人以从容安排的时间。”

一年四季中我最爱春和秋,尤其生活在北京这个四季分明的城市之后,每当历经漫长灰扑扑的冬天之后总是无比期盼明亮的春天到来。以前的我们总是更多关注春天的景色(包括开头提到的国家地理的赶春专题),却忽略了对春天里不同地区花草、鸟兽、鱼虫的观察。读完这本书之后内心更坚定了要实现追赶中国的春天这个愿望,一路上也要尽可能观察沿途的自然万物,和作者一样即时用文字记录下来(书里的文字一看很多都是当下记录后再修改的,现场感很强)。

期待着在碎片时光里读完这套书的剩下三本。《 夏游记趣 》《 秋野拾零 》《 冬日漫游 》。

《春满北国》读后感(四)

“春天到处都是年轻的生命,是一切重新开始的季节,是给人以信心和乐观的季节,它像新翻过来空白的一页,它给人以从容安排的时间。”艾温·威·蒂尔的这套记录美国山川风物四季”的博物学杰作,因几位豆瓣友人的推荐,一直想买来读,惮于自己怠惰的阅读状态,立春时,只在多抓鱼下单买了第一本《春满北国》。果然,一直读到霜降才读完。

它不像《活山》,三五页就读得气味相投,恨不得从头到尾大声诵读一遍,也不像《冬日的世界》,读得兴味盎然,仿佛在看一部悬疑片。这书我读得很慢,其间又去读了别的书,回头又惦记着拎起来读上一两篇。本来,开篇伊始就被作者和爱侣的赏春计划吸引:从二月到六月跟着春天走过二十三个州,一万七千英里(约两万七千二百公里),从初春北上进入北美大陆的佛罗里达大沼泽地,一直畅游至北英格兰地区的华盛顿山峰顶,看遍春神遨游美国时的所有情节。但进入正文后,却越读越慢,时不时还要停下来,去找家里仅有的一本世界地图册,差一点要下单再买一本更详实的美国地图册。身为博物学大家的艾温.蒂尔,其跨学科的专业素养和作家特有文字描摹与表现力都随着旅程的深入而一一显现,其可视野开阔到“大沼泽的斗转星移折射出地球位置,迎来了全新的季节。天体运行像个庞大的时钟,不迟不早,不停不速,亘古不歇日夜行进,又把春天送到我们的天空、大地和周遭的海面来了。”也可细微到“鱼的鳞纹一如树的年轮一样来计算着鱼的年龄,冬纹小而色深,春纹宽而色浅。”

沼泽,海崖、高原、湖畔、浮岛、峰峦、城市,在风,在雨,在天,在泥,在夜海,在林晨,在山岚,在云端。春临的信号多得超乎你的想像:太阳的升高,星像的位移,寒冷褪去后,南佛州入夜的野火与升腾的烟柱,春日夕阳西下,奥基乔比湖上彩鹮翩飞;从基西米草原起,一路北进的如潮水般的堇菜和回归的白头海雕,奥兰治湖上冬沉春浮的浮岛,萨旺尼河口出蛰的菱斑响尾蛇与北卡河什维尔的越山而至的百里莺潮;大雾山的高山草甸,造云工厂热火朝天地运转着,如浆的浓雾中传来暗眼灯草鹀细铃般的叫声和冬鹪鹩散漫绵长而动听的独白;连春天出生的婴孩,平均身高和体重都超过其它时出生的孩子,我们的血液在春天也有所变化,暂时的稀释带来“春困”的倦怠感……

谈到春天,我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边读边问自己这个问题,说起来,囿于城市数年,直到最近十年,才一点点地阅读到早春的讯息。这春信每年都不同,或者说每年都相同,只不过需要我用长长的时间,异常缓慢地去感知到而已。

一年是踩上去突然变得又厚又软的土地,一年是墙根钻出一丛葶苈的灰绿新叶,一年是榆枝上随风鼓胀的暗红花苞。还有一年,是窃蓝的天空上一朵像样的白云,是清晨六点自然醒的中年两脚兽。又过一年,听见聒噪的麻雀云集在圆柏、云杉沉绿的针叶树影里,发现一只喜鹊衔一根细枝,呼扇着翅膀优雅地穿越堵车的街路。今年呢,今年接收到的春信格外有趣:长冬里整天在低矮灌丛间努力觅食的远东山雀,突然在二月末的某个清晨,飞到高高的老柳树尖上,“几梅几梅几梅几梅几梅~”地唱个没完没了;落单了一冬的红尾鸫突然成对地现身在冰雪初融的堤岸,灰喜鹊突然叫起来像手指划过密齿梳子的声音,绿头鸭、赤麻鸭和普通秋沙鸭们越冬的浑河闸口,突然闯来了一大群鹊鸭、针尾鸭和花脸鸭。春分傍晚,刚一出车库大门,见一队豆雁,自南向北排成“人”字形,哑哑鸣叫着超低空掠过两幢楼宇间的天空…… 走近自然,不总在于你走了多远,走了多快,更在于你走得多近,多久,又感知到了多少。也许此去数年,我也能从闹市柏油路和建筑物间栖居的树木、花朵、鸟虫那儿,找得到属于我的塞尔博恩,看得见的时间里生命的本真。

旅途中的“贝壳”搜集者。

书中有与自然万物相遇时精彩传神的记述和心灵映照,更有基于丰厚的博物知识的有趣科普:

响尾蛇的尾部坚硬的一串中空的角质环,会随着尾部的摇动和摔打而发出声响,而失聪的本尊却不自知。

浮岛春升冬沉,可以从湖的一边漂移到那一边,像一块微型的大陆,其上有各种动物,有草丛,有矮林,有高树。其上浮的动力来源于腐解产生的气体,春来气暖,加速这些气体的产生。

万千君主斑蝶,甚至异代蝶都是在同一片树林的柏树上过夜的神秘原因可以在于雄蝶留下的气味:君王斑蝶的两片后翅都各有能够散发轻微香气的中空的香鳞,效用也许是在于吸引配偶或气味标记。

沼泽水径由塞米诺尔印第安人所造,短吻鳄使之保持通畅;它们比美国有文字记载的历史还要早些。

有的鸟必须去来南北,而有的则只需直线上下。为了适应季节的变化,它们在高山中作直线的季候迁徙,一年对它们来说是有冬夏之分的。其它时行垂直迁徙的生物还有龟、蛙、蚯蚓和周期蝉,植物中垂直迁徙的姣姣者是浮游植物。

浮萍在秋时生出沉甸甸的球形“冬蕾”,使整个植株因重力渐渐下沉到水底越冬,春天渐高的温度刺激休眠的植株生长出充气的叶状体,浮力增加,步步升高,回到水面迅速繁衍开花。

诞生于马尾藻海中的幼鳗那微不透明的体内,却有一种本能,引导其渡过茫茫大海,北游向陆,逆溯滚滚溪流,奔向万千里之外它们从未到过的山间河湖。

七万分之一格令的压力足使茅膏菜的触须活动起来,且能在可食和不可食之间做出正确选择。一格令是一粒大麦的重量。

树液独特一如人的血液可以分型,没法通用。

春天步步北移,也步步上升,爬上华盛顿山的林木线便等于追随春天北行到了哈得孙湾。就草木变化而言,高度上升300米,相当于北行9600公里。

……

随身携带着口袋笔记本是作者一生的习惯。“他右膝盖上放着一本小小的螺杆笔记本,手里拿着一截又短又粗的铅笔,用三言两语记录着适才见闻的细节,或者也是在记录需要查阅的事项,甚至是随手记下所见之美富有哲思的观感,但不管记得是什么,一定是在捕捉此时此刻鲜活的瞬间。”身临其境的场景描写,即时对话和丰富的细节都由此而得。

白天,他不仅在田野间进行拍摄,也带着自己的笔记本,以提纲的形式记录下路途中的的经历;夜晚,他用编写打字机整理打印,把鲜活的体验转化为文字。我们在作者每一次缜密的安排和突如其来的经历中,整日在春季的阵雨里进出,在威尔明顿水闸下的细流中看幼鳗归来,一起乘着海橇艇在阿比维尔沼泽看着整个冬季挤满水面的野鸭鹅,在针尾鸭的带头下开始沿着密西西比河向北迁飞;一起探寻活库拉泉与萨旺河之源,看着一条河从你眼底诞生,就像自然从魔术帽里拉出来的一样,而森林稀薄、灌木消亡、草地绝迹的达克敦沙漠现在又怎么样了?

羊羔、幼驹、雏鸟,有些人类也是春天里最靓的仔。

书中还充满了关于其他博物学家和自然作家的趣闻和引文,偶尔提到的相如以沫的妻子,高山流水的友人与旅程中偶遇的人,寥寥片语却也缘深情挚,在纷呈的山海风物外,给我留下颇为深刻的记忆:标鹰人,捕蛇者,凯特山谷的采药师,说着古雅的方言,收集花粉、树皮、西洋参、风干的野草根、小菇伞,还有香脂白杨叶芽分泌的蜡质物可制软膏,可涂封桦皮小舟的接缝,蜜蜂用其补蜂巢的裂隙。只要走出去,就能碰到为我们所不熟识的新事物,但也可碰到一些终身沉潜于自然界某一门类学识的人。

《鹿苑长春》的作者,玛乔丽·金南·罗林斯,她带他们一道探访书中描绘的地方,赏花观鸟探洞寻泉,外加一顿珍肴饤饾的野餐。如此慷慨诚朴的人物,拥有让你生命中平常的某一天成为久久记住的一天的超凡能力。这样的人物也深深地吸引了我,特意去搜罗关于她的介绍。可惜豆瓣读书的条目上介绍少是可怜,照片居然放的是JK·罗琳;电影编剧的条目更离谱,照片空白,性别男。

读到“风林”篇,作者在科德角沙岬的狂风里观察只有几十厘米高的栎树,让我想起十几年前读《遥远的房屋》,不禁从书架中找出来翻看,更早的1929年,这里竟多是常常着火的油松,书中的海鸟插图如今看到也颇为亲切,我甚至打开早已隐藏数年的搜狐博客,找到当年写下的读后感。

在佛蒙特州苍翠的山陵间行进时,作者提到了杰里科镇的“雪花先生“威尔逊∙本特利。于是,不禁又从书架底层翻出了落满灰尘的绘本《雪花人》。数年前开儿童书店时,格外喜欢这本书,还特意扫描、扩印了几张,挂在小书屋做装饰画。

还有那个付出巨大的心血与耐心,坚持研究了二十年,终于解开“银鳗消失,幼鳗出现”之谜的丹麦鱼类学家,那个在大雾山上踏出“阿巴拉契亚小径”的第一个人,而作者自己,是那个可以在科德角的沙坡上用两个小时的时间记录两窝海岬蚁到底抬了什么东西回蚁穴的可爱人士。

对于一本书的赞美,莫不是那种日常生活中难觅的沉潜其中的体验,带着惊奇、会心、悲喜、呼吸,也渴望着用文字来捕捉,再放飞,分享,说与他者,也给自己,此刻的我,未来的我,也许,还有曾经的我。

众鸟归来,野花重开,自然与春天相遇的北国之春,抚慰人心的力量必然也是加倍的,愿能暂时疗愈这对旅人内心隐秘的创伤。等到旅程将尽,渴望看到春神遨游美国时那一小段里程中的所有情节的作者和读者,发现每个春天都是一个新生命,像一个人或一只小狗,是独一无二的个体。你无法整个将它攥住,而只能碰碰这边,摸摸那边,领略的永远只是它的片段和碎片。春天如此,生活如此,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一样如此。

书的结尾,作者说在其一生中,再不会有第二个这样的春天了。读者有幸,得以通过本书看到艾温∙蒂尔如何将脉脉温情、深厚学识、丰富细节化作沉静妥帖的文字,并为我们一块一块地拼贴出1947年北美新大陆那个永远无法复制的春天。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