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愈的本能》读后感 在《治愈的本能》中,作者通过深入探讨人类自愈能力的重要性,为读者带来了一场启发心灵和拓宽视野的旅程。通过引用大量的科学研究和真实案例,作者解释了人类身体和心灵的奇妙互动,以及如何通过自我疗愈来改善身心健康。这本书不仅让人们对自身的潜力有了新的认识,也赋予了我们希望和力量,相信每个人都有治愈自己的能力。
治愈的本能读后感篇一
《治 愈的本能》用AEDP唤醒转 化力 杨兆前 著
随着社会的发展,“疗愈”、“治 愈”“心理治 疗”这样的词,也正逐步被大众所接受。 AEDP是一套博大精深的、整合了不同理论的心理冶 疗模式,AEDP是加速的体验性动力心理治 疗的英文缩写,是由戴安娜·弗霞博士于20世纪90年代整合发展出来的。 作者杨兆前将经典的AEDP理论与中 国传统的道家、儒家智慧相结合,创造性地提出了具有中 国 特色的AEDP框架,即:一力、两学、三个抓住、两个追踪无间、十六个纵横转进、一个重视、三个元处理。本书在结构上也是层层递进,从外功往篇,到内修篇,再到生命篇,为我们打开了一扇通往爱与救赎、助人自助的生活方式之门。
转 化力是内在的,存在于所有生命中。 本书所说的一力,就是指转 化力,它是AEDP的中 心、核心和基础假设。 我们天生就有成长和治 愈的能力。这种能力是生命的力量,就像一颗种子,冲破层层阻碍,生根发芽,长大。我们天生就有自我修 复的能力,恢复被阻碍的增长。如果没有了转 化力,就没有了成长、改变与疗愈的内在渴望,疗愈就无从谈起。 作者提出的转 化力体现在四个维度上,即:直向维度——从过去到未来;深 度维度——内心深处对真实的、内外一致的渴望;横向维度——我们与众生主体间关系的维度;纵向维度——天地超体验维度,发现生活的意义和动力。 书中例举了大量的案例,AEDP治 疗师正是扮演了“转 化力侦探”的角色,通过捕捉来访者转 化力、复原力、联结的微光,引发正向体验而进行疗愈的。 在生活中,我们也可以成为自己和他人的“转 化力侦探”,让生命下回绽放。
如何疗愈,答案就是爱,要懂得如何去爱 生活中,有人羞于走进心理治 疗室,有人勇于直面承认自己的脆弱,有人把自己看成是拯救者,到底谁在疗愈谁?谁在拯救谁呢?作者指出,没有真 正意义上的所谓“治 疗师”和“来访者”,二者互为救赎。作者举了黑塞的小说《卢迪老师》中两位著 名的医 治者约瑟夫和戴恩的故事,还有心理治 疗前辈马里恩老师的治 疗心得,都验证了这一点。 回到自己,我们生活中面临的各种顺境、逆境,遇到的各种人事物,都是疗愈自己的机会。如何疗愈?作者指出:答案就是爱,要懂得如何去爱。在AEDP中,“如何去爱”体现在“治 疗师时时刻刻地追踪来访者的情感需要,并做出适切的回应”。 在生活中,在与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中,照顾好彼此的情感需要,并做出适当的回应,让爱真 正被传递出去,被感受到。
创造生命的意义——从空心有人到有心人的转 化 维克多·弗兰克在集中营中历经磨难,自己给生命赋予了意义,是支持他活下来的巨大动力,后来,便有了《活出生命的意义》经典著作。史铁生在人生壮年忽地大病一场,从此生活便离不开轮椅,在人生至暗时刻,他每天去地坛的园子“发呆”,也是创建生命意义的涅槃时刻。在本书中,作者提出了从生命时间、地 域天下、天地心这三个向度探索生命意义,生命意义的至 高境界,是融 合贯穿了三个向度的体验。这也和北宋大家张载的横渠四句境界相通——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人生之目的,不外由自己了解自己,而实现真实的自己。”读罢此书,对生命多了一分敬畏、慈悲和感动。世间万物都值得被聆听与尊重,每一个普通人都可以活出属于自己的生命意义和价值。
治愈的本能读后感篇二
《治愈的本能》是一本引人入胜的作品,由AEDP创始人戴安娜·弗霞博士的嫡传弟子AEDP学院高级讲师杨兆前所著。这本书以其独特的视角和自成一体的方法,向我们揭示了自我治愈和转化的本能,并教授了我们如何利用这种本能来提升生活质量。 AEDP即为加速的体验性动力学心理治疗。它是戴安娜博士在20世纪90年代在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的基础上,整合依恋理论、转化理论、情感神经科学等心理治疗领域而发展出来的心理治疗最新的发展方向。作者杨兆前为方便中国读者理解AEDP理论,特把它简化成“一力、一重视、两学、两追踪无间、三个抓住、三个元处理、十六个纵横转进”,为读者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工具,帮助我们在日常生活中更好地运用转化力。 在评价这部作品时,我认为杨兆前的视角非常独特,他不仅将AEDP心理学理论和我国的儒学、道家文化相结合,还通过一个个案例融入日常生活中,使我们认识到,每个人都有能力通过自我努力实现治愈和成长。他的AEDP框架不仅实用,而且具有深远的影响。 本书最大的亮点在于其深度阐述了“转换力”这一概念。在书中,作者揭示了“转换力”是我们每个人都拥有的一种能力,它能帮助我们从一个痛苦、压抑的状态转变为一个充满活力、积极乐观的状态。通过深入浅出的方式,作者向我们展示了如何运用这种能力来治愈我们的内在世界。 书中引用了大量实例,让我们看到不同的人如何在面临困难时运用转换力来克服挫折,恢复内在的平衡。作者详细描述了各种情况下的“转换过程”,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掌握这一实用技能。 除了实例的丰富,本书还引入了多种心理学理论,如依恋理论、情绪调节理论等,为读者提供了科学的理论基础。这些理论不仅增强了本书的可信度,也使读者更容易理解和接受书中的观点。 值得注意的是,《治愈的本能》强调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我们都有能力掌控自己的生活和情感。因此,作者并没有试图提供一种“万能的治愈方法”。相反,他鼓励读者根据自身的特点和需要去寻找最适合自己的治愈方式。这种尊重个体差异和独特性的观点让人印象深刻。 此外,杨兆前还深入探讨了AEDP模型在各种情境中的应用。这使我认识到,这种模型并不仅仅是一种理论,而是一种可以在实际生活中发挥巨大作用的工具。通过学习AEDP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他人,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情感和需求,从而改善我们的人际关系,提升我们的生活质量。 《治愈的本能》这本书不仅为我们揭示了自我治愈和转化的本能,还教授了我们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这种本能。通过学习AEDP模型,我们可以更好地理解自己和他人的情感,更有效地表达自己的需求和感受,从而实现个人成长和治愈。 在阅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深刻体会到了转化力的价值和意义。我相信,如果我们每个人都能发现并运用自己的转化力,那么我们不仅可以改善自己的生活质量,还可以对周围的人产生积极的影响。因此,我强烈推荐这本书给那些希望提升自己生活质量,实现个人成长的人们。 此外,我认为这本书的另一个优点是它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作者不仅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理论知识和案例分析,还详细地介绍了如何在实际生活中运用AEDP模型。这使得这本书不仅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而且非常适合那些希望通过实际操作来提高自己的人。 总的来说,《治愈的本能》是一本非常值得一读的作品。它具有深刻的见解、实用的方法和清晰的逻辑。如果你希望实现自我治愈和成长,或者帮助他人改善生活质量,那么这本书将为你提供无价的知识和指导。我期待着在未来的日子里,能有更多的读者受益于这本书的教诲,从而实现自己的成长和治愈。
治愈的本能读后感篇三
现在社会上出现抑郁症状的人越来越多,伴随着“空心人”症状的蔓延,各种各类的生活上佛系、工作上躺平,似乎已然成为某些年轻人向往的人生状态。空心人和有心人这两个词,出自罗雨的诗集《空心人》,诗中从第一人称的角度,道出了一代人的悲鸣与期盼,以及对爱情、亲情、友情、生命和自我的幻灭。内心的苍凉与忧郁,让人感受到一种不能承受之重。
每个人的生命意义都是独一无二的,如何创造生命的意义,如何从一个空心人变成有心人,就不得不提到代表心理治疗最新发展方向的“加速体验性动力学心理治疗“(accelerated experiential dynamic psychotherapy 简称:AEDP)。与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相比,AEDP核心是通过化解孤独,让我们不再感到沮丧、空虚、无意义,从而将苦难转化为生命的蓬勃发展,活的更加真实又有意义。
这种强调来访者与生俱来的自我修复和蓬勃生长内驱力的心理治疗方法,由AEDP创始人戴安娜.弗霞第一代嫡传弟子、华裔医学博士杨兆前引入中国,杨兆前所著的心理学书籍《治愈的本能》将AEDP理论与中国传统的国学智慧融合,原创性地从静观性在场、虚静心、诚敬心三个方面探索AEDP与儒家和道家文化的相融,并独创有助于记忆的疗程口诀心法:一力、两学、三个抓住、两个追踪无间、十六个纵横转进、一个重视、三个元处理“,这些内容构成这本书的基础框架。
阅读这本书时,我被其中的一个个活生生真实个案所震撼,当代人自我的空洞与无意义感,普通个人无法承受的孤独感,文化撞击下的困境与迷茫感,在不同的来访者身上或多或少都有呈现,杨兆前博士通过使用AEDP进行治疗,让来访者们逐渐地自愈并开始创建有意义的生活。特别是针对疑似空心人来访者的AEDP诊疗,用AEDP唤醒来访者做个有心人,而非空心人,实现了“由自己了解自己,而实现真实的自己“的过程。
唤醒空心人的过程需经历三个阶段,即:心理治疗阶段、重寻生命意义阶段、精神修炼阶段。
一、 心理治疗阶段
“8+1”节的诊疗,历时16个月,从来访者因受外在物质与数字支配的功利层次而感到痛苦开始,以他内心被滋养,提升至精神与生命意义的层次结束。
空心人来访者一般无法感受到被肯定和被尊重,对自我评估的核心信念大多是“我不够好,我不值得被爱、我无法感受到幸福快乐”的自我批判或自我否定。用AEDP心理诊疗横向功夫是充满真诚和认真地关怀、纵向功夫是引导来访者在想象世界中表达内心的痛苦。慢慢地,来访者的“我不够好”的自我核心信念开始转化,开始留意身体感觉,渐渐地产生了欣喜与开心的感觉,同时体会到内心的平静感和光亮感,作者也在不断肯定和回应来访者取得的成绩,并表示欣赏。
二、 重寻生命意义阶段
来访者通过坚持做正念减压练习,慢慢开始接受他人对他的肯定与赞美,也不再为讨好他人而活,积极的心态让他再次回到正常的生活,可以面对各种冲击与调整,并逐渐找到生命的价值和意义的肯定。书中提到,身为治疗师的作者在国内引导来访者或学生发现自己的生命意义,都被要求在工夫、体验、实践上有生命意义的经历。从重建安全、到真情流露、再到内心转化、最后进入真我呈现。在自己了解自己的过程中,培养自我的觉察能力,并学习慢下来,在真我和假我的混合体中,找到真实的自己。来访者开始从空心的体验转化至内外至真至诚的有心体验,亦开始实现真实的自己了。
三、 精神修炼阶段
内在精神的修炼过程是持续性的,在修炼中观照日常生活中呈现于内心的境与物,便会发现“一沙一世界、一花一天堂、双手握无限、刹那是永恒”的真相和价值。培养内心的宁静,内心的宁静是发现自己生命意义的必要条件,疗程节奏放慢也是AEDP的基本功,AEDP的疗程也是不断修炼“慢”和“静”的过程。
实现真我的体验,包括信仰、方向、理想、生活。对生命文化全方位地保持开放和好奇的心态,以开放的心态留意当下的一切,以正念实现平凡生活的价值。
我们每时每刻都在选择是过空心的生活还是有心的生活。我们在做选择时就是基于我们对自己内心的觉醒,一叶窥全貌,通过用AEDP唤醒自己做个有心人,而非空心人,来了解这本相对专业性很强的心理学书籍,非常适合由中国文化背景的读者阅读学习,专业的人可以丰富临床经验,非专业的人可以获得一种真实而又有意义的生活方式。
治愈的本能读后感篇四
最近体感各种不适,尤其是半夜醒来就难以入睡。时间一久,日渐觉得疲惫。于是,听从朋友的建议,决心去看中医。 老中医一搭脉,冷不丁问我:你快乐吗? 我一愣,从来没有人这样问过我。在大家的眼里,我还是属于开朗活泼爱开玩笑的人,我的大脑快速收集最近在身体的、内心的体验,稍事停顿,然后诚实地回答:我在努力让自己快乐。 老中医搭了我另一只手的脉,说:你是因为焦虑。 开了一周的药,约了一周后再诊。临走,老中医特意嘱咐了一句:多运动,多和朋友倾诉,闲着不要胡思乱想。 我平素不喜倾诉,怕给别人添麻烦,业余时间喜欢看点书,这几年尤其对心理方面的书感兴趣。 事实证明:人处在困境的时候,都希望能有一个力量能够拉自己一把。如此解读我喜欢阅读的意义,不为过。 我在阅读《治愈的本能》一书的临床案例中找到了答案。 案例中的社会工作者保罗在人烟稀少的社区工作了6年,期间他见证了很多谋杀、自杀现场,强烈感官刺激给他带来心理上的创伤,脑海里经常闪现出那些创伤性场景,一次又一次加重他内心的痛苦,他独自承受这些痛苦,最终形成了“创伤后应激障碍”。 这是心理治疗师在对他进行AEDP治疗时,通过保罗自己讲述故事的内容、非语言的语气和身体表达时发现他的“内心密室”,治疗师借助4个状态的理论框架来追踪、运用ADEP治疗法的技术手段去判断、干预、引导他,最终帮助保罗打开了“密室”,卸下了所有的心理负重,保罗感觉“更自由了”。 我也是在认真阅读保罗治疗案例过程中,发现自己的焦虑正是来自哪里:全家感染新冠病毒的第四天,我日夜守护的老母亲突然停止呼吸。 料理好她的后事,我又投入了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但那个突发的场景经常就突然出现在脑海里,身体也会记起当时的恐惧和悲痛,挥之不去。 正如书中所表述的:“对于保罗来说,创伤后应激障碍最让他难受的地方,是他无法摆脱每天重现在他脑海里中的可怕景象,以及他所产生的相应的身体反应,这使得他长期活在这些焦虑的阴影下。” 我就是这个保罗。 人在觉察自己处于危险境地的时候,本能是会去抓住一些东西来自救的。这也是《治愈的本能》这本书里强调的“转化力”就是“我们天生的本能冲动从虚假自我中解放出来,渴望被看到、被听到、被感觉到、最终被由内向外地真诚地表达出来。”这个源于本能的“力”就是被治疗者治愈的光和希望,心理治疗师就是利用AEDP治疗法的特殊技巧唤醒它,发现它,巩固它,养育它,帮助被治疗者化解痛苦和孤独,最终走出困境。 可以说,“AEDP治疗法”就是打开那间内心密室的那把钥匙,作者杨兆前是一名加拿大的全科医师,也是一名心理治疗师,2003年之前,他在运用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总是感觉达不到他预期的治疗效果。直到他第一次接触到AEDF并参加了AEDF创始人戴安娜.弗霞博士开办的工作室后,他确认这就是他一直找寻的方法。 在《治愈的本能》一书中,他以自己多年的研究和发展成果,结合大量的临床案例,详细的介绍了AEDF的治疗方法原理,框架和22个必要的技巧。为了让这种疗法更贴近中国人的思维方式,他结合道家的、儒家的思想,找到契合点,从而发展出适合中国人理念的“一力,两学,三个抓住,两个追踪无间,十六个纵横转进,一个重视,三个元处理”。 发展后的AEDP疗法非常符合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它的致用性,在后期举办的治疗师培训过程中也得到了正向的反馈。 毋庸置疑,这是一本非常适合心理治疗师进阶的专业培训书,同时,也适合我们普通读者学习。 因为,我们大部分人的心理问题还没有达到求医的程度,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可以通过学习掌握这些技巧进行自我疗愈,自我觉察转化力的生发和成长,根据“内心转化路线图”,观察自己的变化,判断自己的治愈成果,从而更有信心通过阅读达到治愈的效果。
治愈的本能读后感篇五
古人云:心之何如,有似万丈迷津,遥亘千里,其中并无舟可以渡人,世人皆苦,唯有自渡。
现代社会,生活节奏太快,很多时候我们会陷入焦虑、抑郁,困于其中,走不出来,这个时候,我们往往会求助于精神科医生,根据身边朋友的真实反馈,很多精神科医生往往是经过测评之后,就让患者服药,他们注重药物的疗效,往往忽视通过心理治疗让患者自愈,(当然对于重症患者服药是必然的,那是医生的专业范畴,本文不作讨论)心理咨询师往往就是通过与患者聊天,解开患者的心结,近日读到一本书《治愈的本能》:用AEDP唤醒转化力就是通过AEDP来唤醒患者,利用其自身的力量来战胜焦虑与抑郁。
《治愈的本能》:用AEDP唤醒转化力这本书作者杨兆前,是加速的体验性动力学心理治疗(accelerated experiential dynamic psychotherapy,AEDPTM①)的创始人戴安娜·弗霞博士(Dr.Diana Fosha)的第一批学生,他将AEDP带到了中国,并将中国的道家、儒家理论文化的修身养性与之相结合,使之更适合有中国文化背景的患者与医生,同时也更适合中国的读者。下面我们从三个方面来介绍这本书:
AEDP是英文accelerated experiential dynamic psychotherapy(加速的体验性动力学心理治疗)的首字母缩写,是由戴安娜·弗霞博士(Dr.Diana Fosha)于20世纪90年代在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的基础上,整合当代的依恋理论、转化理论、情感神经科学等心理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而发展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与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相比,AEDP的突出特征是疗愈趋向,而不是精神病理学趋向的,强调“疗愈从来访者与治疗师开始接触的一刹那就开始了”。这种疗愈来自于来访者与生俱来的自我修复和蓬勃生长的内驱力,也就是被戴安娜博士称为“转化力”的东西。
AEDP让每个人都能以治愈性的视角看待自己和他人,以及过往的创伤和痛苦,从而获得疗愈;有足够的动力和勇气去面对当今的精神困境——被假我与孤独渗透了的空心文明,从而享受真实而丰盈的人生;用真诚地希望对方幸福和满足的爱去爱他人。
一力,两学,三个抓住,两个追踪无间,十六个纵横转进,一个重视,三个元处理。本文就简单介绍下一力和两学。
一力就是转化力,作者举了个例子,在撒哈拉沙漠中有一种植物叫耶利哥玫瑰,平常看起来像一个卷曲的干树枝球,似乎枯死了,但实际上它并没有死,只是处于休眠状态,在极度缺水、气候极为恶劣的环境中,它也能存活数年,而只要有一点水分,就能在几个小时之内让耶利哥玫瑰从干枯树枝球的状态变得郁郁葱葱,也因此得名为“九死还魂草”的美誉。耶利哥玫瑰之所以能“复活”来源于其自身,我们人也是一样,每个人内心当中都有一种自我修复和蓬勃生长的内驱力,作为心理治疗师,如何激发出来访者心中的内驱力并将其变成转化力,就可以激发出来访者自身的身体调节、情绪平衡、共情、恐惧调节等九大身心功能。
两学是指一套AEDP四个状态转化过程的现象学和学习一套必要技术
四个状态转化过程的现象学是心境转化的地图,作者举了一个来访者的例子,展示来访者保罗在心理治疗师的引导下从状态一的应激、痛苦和症状,状态二:适应性核心情感体验(浪潮),状态三:转化性体验的元处理(上升的螺旋),状态四:核心状态和真实感(广阔之路)的转化过程。这种过程是心境转化的指南针,引导治疗师伴随来访者,重寻内心世界的故乡。
一套必要的技术是指心理治疗师必需要掌握AEDP的22项必要技术,才能陪伴来访者重回内心世界的故乡,这不是仅是AEDP的必要干预技术,还是AEDP治疗师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本文就不一一辍述了。
来访者寻求心理治疗师的帮助,是心理治疗师治愈了来访者,还是来访者在治愈心理治疗师,在我们一般的认知里面,都是心理治疗师治愈了来访者,但本文作者大胆提出了一个理念,每个人都需要爱与疗愈,表面上是心理治疗师治愈了来访者,但是在潜意识层面,他们也在那个过程中疗愈了自己,也就是说治疗师的来访者,亦是治疗师的治疗师,换句话说,所谓的“治疗师”与“来访者”,都是在人世间的风雨同路人。
本书虽然表面上是心理咨询与治疗的专业书,但实际上读起来并不晦涩难懂,作者通过大量的来访实例,将理论融入其中,让我这个非专业人士读起来亦获益匪浅,建议对心理学感兴趣的朋友们一读。
治愈的本能读后感篇六
每一本书,都有一些写在前面的话,以记述作者在写作这本书时的心路历程。以下为本书自序。 《躺椅上的老虎》 我想起放在我办公桌面上的一份报纸中的一 张黑白照片。它刊登在 2003 年 1 月 11 日星期六的加拿大《环球邮报》(The Globe and Mail)上,是特约记者杰弗瑞 · 约克(Geoffery York)所撰《躺椅上的老虎》(Couching Tiger)一文中的插图。 在这张照片的左半部,是一位看上去 40 来岁的中国女子,身穿典型的中国棉袄及深色的高领毛衫,坐在一张宽阔的皮制沙发上,腰背挺直。她的双手,正拿着放在大腿上的档案。她的表情十分严肃,眼睛向前直望,仿佛与作为读者的我通过眼神交流。 照片的右半部,有一张简朴的铺着方格花纹布的床。躺在床上的,是一位看上去 50来岁的中国女子,面容瘦削,似乎还带着点沧桑困倦,双目朝天,双唇微启,仿佛正在呢喃细语。 照片的上半部中央有一个相框,里面有一张穿着西装的老人家的侧面半身照片。他戴着眼镜,满面白须,一看就是个外国人。在这张照片下面,有一段记述。 精神科医生与她的患者及头上的弗洛伊德照片一起,说:“在上海,人人都关心自己的工作……如果有人失业,他就会觉得自己没用,认为这是一件非常丢脸的事。” 挥之不去的画面 每当我脑中浮现上述那张照片,尤其是回忆照片中精神科医生的神情时,我的眼睛就仿佛与她的眼睛再次相视,从而产生一种被召唤的感觉。 我经常不敢聆听自己内心的这个问题,因此纵使这个念头多次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我也往往会逃避、压抑。也许是缺乏自信,我会自问:“我何德何能,哪有资格去照顾他们?我只不过是加拿大多伦多甚至是仅占少数的华人中的一名小医生,纵然是有心,又怎么有能力去帮助远在隔了一个太平洋的中国朋友们呢?简直是天方夜谭!” 纵使我多次想逃避、压抑,但都以失败告终——那张照片经常浮现在我的脑海中。有一天,我终于可以对自己说,无论有多困难,我都想试一试! 初遇 AEDP 2003 年 2 月 8 日,我的生命产生了深层次的转化。 那天,我去参加一个由华盛顿精神病学院(The Washington School of Psychiatry)举办的心理治疗学术研讨会,主题讲员是应邀由纽约前往华盛顿的犹太裔心理治疗大师戴安 · 弗霞。 戴安娜提出的 AEDP,融会贯通了依恋理论(attachment theory)、情感理论(emotions theory)、情感与大脑科学研究(affective neuroscience)、短期心理动力治疗法(short-term dynamic psychotherapy),以及转化现象研究(transformational studies)。 AEDP 融摄了多年来我所研读、参考及各家各派的心理辅导和治疗的学说。更加吸引我的是,AEDP 提供了一个内心转化的路线图,且最终抵达的地方,竟然是真我呈现的身心整合状态。 当时我的第一个反应是,我找到了宝贝,这是一把开启内心世界的钥匙,我要与中国人分享这个宝贝。当我对照《躺椅上的老虎》发出的呼唤及 AEDP 呈现的回应时,我的内心交织着感召的兴奋、热切和激动。与此同时,我也体悟到了“我在这里,请差遣我”的敬畏、震撼与卑微。 初尝融会贯通 自承接昔日的感召至今,我的心中一直坚持着这样的信念:必须把一套源自西方文化的心理治疗模式经过消化后,再整合东方文化的理念与符号,才能更好地落实并应用在中国人的精神土壤上。 对此,我与张吴国仪博士于 2009 年合著出版了《雨后天虹:心灵创伤与感动治疗》一书,其中以七重“放”的介入或治疗干预(包括放眼、放下、放松、放开、放入、放出、放心),引导来访者从自我防御的境界至真情流露的境界,最终抵达真我呈现的境界。这个“三境七介”的路径,算是首次把 AEDP 落实到汉语文化中的创新尝试。 然而,AEDP 是一个动态演化的模式,其潜在的自强不息力,使戴安娜老师与我们努力深化与优化对生命转化的精细觉察。比如,在 2009 年,我们认为在真情流露境的境界至真我呈现的境界之间出现的转化性情感是一种过渡性的标记,它指向核心情感(cove affect),待处理完毕后,真我就可能会呈现。然而,随着我们的深入观察,发现这些转化性情感并不单纯是过渡性的标记,还是另一个可以专注与品味的状态或境界。因此,我们便把这个新的状态更新为一个更丰富的内心转化的路线图。 初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疗程口诀 命运的安排让我在被感召后的 10 年,先把 AEDP 传至中国香港,培养了一批 AEDP治疗师和认证的督导。在这个过程中,同学们亦相应地培养我成为较成熟的教师。 万事无偶然! 正当我可以把教导 AEDP 的接力棒交给香港的督导之际,内地的门也为 AEDP 打开了——经过叶欢老师的引荐和徐勇老师的邀请,戴安娜老师于 2015 年 6 月中旬,在内地举办了第一次的 AEDP 沉浸课程。 作为助教的我,十分敬佩内地的同学们努力记下大量的新信息,有如完成几千块的拼图游戏。我自问:“可否以最精简且能与中国文化产生共鸣的方式,把 AEDP 的核心精髓表达出来?” 沉浸课程期间,我依稀记得是 6 月 17 日星期三凌晨 4 时左右,我醒来后躺在位于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附近酒店的床上,反复揣摩如何精化、简化 AEDP 的治疗方法与流程,脑海中突然浮现“感通无隔、觉润无方”八个字——这是牟宗三先生引述中国大哲程明道对“仁”的诠释!再把它精简一点,便是“感通觉润”了。刹那间,我有一种顿悟的感觉! AEDP 的核心原理便是“感通觉润”! 尽管来听课的同学们之前都曾接触过一些国学知识,但要引经据典地理解“感通觉润”的原意则会有点吃力。无妨,按字面的简单理解也可以:感受来访者的内心世界,到达一个通透的境界,再依凭这个觉察与感觉,去滋润他们的身心与精神。 不过,我又觉得,“感通觉润”好像太精简了,可能会使同学们摸不着头脑,甚至会觉得天旋地转!于是,我继续自问:可否让 AEDP 的理论与实践更具中国特色? 忘记了是哪一年的某个星期日上午,我在听一些不相关的演讲时神游了,专注静思什么是最贴近中国国情的 AEDP 操作流程,想起中国人都是喜欢用诸如“五个这样”“三个那样”的记忆方式,便顺着这个思路,产生了具有中国特色的 AEDP 疗程口诀:一力,两学,三个抓住,两个追踪无间,十六个纵横转进,一个重视,三个元处理。 这个口诀在 2016 年秋季的 AEDP 课程中正式登场,也是本书的重要框架之一。 将 AEDP 作为一种生活方式 能够用一个具有中国特色的疗程口诀帮助同学们去内化一套繁复的治疗模式,希望是对得起老师,亦对得起江东父老的。不过,有一点我还未满足,就是除戴安娜老师之外,西方的所谓“大师级”的治疗师或教师们,在治疗室内与治疗室外,他们个人生命的呈现判若两人。 就如发展于 19 世纪末的心理治疗就算到了今天,对治疗师自体的处理也大多聚焦于如何使治疗过程更有效,防止治疗师过度疲劳或是受到二度创伤等议题。换言之,从心与术的角度来说,西方的趋势是重“术”而忽略了“心”。 因此,直到最近,西方的心理治疗著作中才出了一本专著——唐娜 M. 奥兰治(Donna M.Orange)的《滋养临床医生和人道主义者的内心世界:精神分析的伦理转向》(Nourishing the Inner Life of Clinicians and Humanitarians: The Ethical Turn in Psychoanalysis)。该书论述了西方的智慧传统对治疗师个人精神生命(心)的滋养。有见及此,我亦当仁不让,希望从中国的传统智慧出发,尝试复兴虚静诚敬的精神,并将其作为一种生活方式,以此为仁心的根本,仁术便会自然由内至外地流露。 文化精神价值 回顾过去,我自幼便深受阿尔伯特 · 史怀哲(Albert Schweitzer)医生的生平的启发。 在生命的旅程中,每当我感觉有点迷茫、不知道为什么活着的时候,只要我重读史怀哲的生平与哲学,内心的指南针便会再次为我指明方向,我也会重新振作起来。 史怀哲心所怀抱着的,超越了为民为国,而是人类的时代与文化。就此,自 2003 年开始学习 AEDP 起,我的关注就并非只是如何应用在对个人的治疗上,而是不断静思如何应用在文化上。就此,观察我们当代“空心文化”的困境与连带的“自恋文化”的病态,我亦尝试提出以 AEDP 的路径,重建有意义的生命,以及培养聆听万物并让万物被聆听到的精神价值。 当下,浮现于我脑海中的,是凡 · 高的作品《播种者》。面前依旧是一颗金黄色的暖阳,吸引着我漫步向前。尽管朝阳之旅走了近 20 年,我却从未有倦怠的感觉,仿佛觉得自己永远在路上……
治愈的本能读后感篇七
AEDP,加速的体验性动力学心理治疗,是由戴安娜·弗霞博士于20世纪90年代创建。
创始人在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的基础上,整合当代的依恋理论、转化理论、情感神经科学等发展而成的最新的心理治疗方法。
《治愈的本能:用AEDP唤醒转化力》的作者杨兆前将经典的AEDP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智慧相结合,使得本书更适合中国读者。
爱,就是促使被爱者成为更完全的人
撒哈拉沙漠有一种植物叫耶利哥玫瑰,它看起来没有名字说的那样美,就像一个卷曲的干枯树枝球。
这样的枯死的状态可以持续数年。
它一旦遇到一点水,几小时后就会变得郁郁葱葱。
看似无生命的“死物”,转化为有活力的生命体;
一滴水,于沙漠中干枯的植物而言,就是天地间赋予它的一种爱。
从休眠状态,转化为活跃的状态的复活过程,象征着我们内在的一种元力。
它能使我们的适应能力最大限度地提高,同时,与生俱来的生长力也能在适当的条件下帮助我们茁壮的成长。
所以,爱就是这样,即使人生经历坎坷,获得爱能使我们成为一个完全的人。
这种惊人的先天元力,就是AEDP中所说的转化力
《治愈的本能:用AEDP唤醒转化力》的作者杨兆前说,我们每一个人,与生俱来拥有自我修复和蓬勃生长的内驱力。
这种内驱力也是转化力。
转化力是推动我们的生命发展与心理治疗中转化现象的潜在力量。
作者杨兆前提到,爱与救赎,是AEDP的核心。
《虽然是精神病,但没关系》是韩国一部电视剧,全剧以精神病患为主角,讲述了他们的感情与生活。
女主高文英自小被作家妈妈关在城堡里,并称高文英是属于自己的最优秀的作品,并以此打造她成为另一个自己。
而那座豪华的城堡,是女主爸爸送给妈妈的礼物。
当爸爸看到妈妈的不正常行为时,想到的却是扼杀高文英,意为把她从妈妈的掌控中拯救出来。
高文英从小在华丽而宏伟的城堡中孤独长大,父母的极端养育方式使她形成了反社会人格,而万幸的是她却成了写治愈性童话故事的天才。
男主康泰的弟弟尚泰,是高功能孤独症,却拥有绘画天赋。
尚泰在少年时期,目睹了妈妈被杀害的过程。杀人者戴着一个闪闪发光的蝴蝶饰品。
自那以后,美丽的蝴蝶成了尚泰的噩梦,只要看见蝴蝶,他就尖叫、自言自语、焦躁不安。
每当春天到来,蝴蝶翩翩飞舞之时,就是他们搬家离开的时候。
为此,他们每到一个地方,都只住10个月。
剧中还有各种精神病人,器质性痴呆、创伤后应激障碍、酒精滥用、抑郁症、边缘型人格障碍、多重人格等。
他们用自己的特殊性解读生活和感情,一些反常的举动,被人们用“病态的视角”看待议论。
我们无法理解他们的爱恨情仇,但这部剧情的发展,正好与AEDP有三个方面的契合:
治愈性的视角、无法承受的孤独、爱的治愈能力
治愈性视角:
别轻易断言他人的不正常;
有关治愈创伤与痛苦回忆的过程是怎样的。
无法承受的孤独:
社交性的孤独,对高文英来说,美丽的城堡就是禁锢她身体的监狱。
情感性的孤独,母亲对文英的情感虐待,父亲的无奈,促使文英将母亲的形象内化为禁锢自己内心的监狱。
还有康泰,他也是一个情感性孤独的人,从不为自己而活。
在高功能孤独症的弟弟面前,他总是保持微笑,以期让弟弟明白,他心里有他,并且爱着他。
中国当代诗人罗雨在《心狱》中说:“也许每一个人的心都是一座监狱,自己是自己的囚犯。”
这也是现代人所面临的精神困境。
每个人生来就是孤独的存在,把孤独填满的唯有爱。
知道爱,却不懂爱。也是我们产生孤独感的原因。
剧中有这样一幅场景,文英走在雨夜的环山公路上,康泰骑车找到了她,全身湿透的文英倒在康泰的怀里,说了三个字“很温暖”。
“我需要,你出现。”是剧中反复出现的一句话。
你的出现,给孤独的我带来的是温暖。
爱,是救赎,是成全,是让对方成为一个更完全的人。
剧中的最后,在院长的请求下,高功能孤独症的尚泰在精神病院的墙上,画下了他人生第一只美丽的蝴蝶。
反社会人格的文英也尝试和父亲和解,在院长的邀请下,用童话故事治愈精神病院的每一个人。
院长送给即将出院的病人一双鞋,意为勇敢踏上人生旅途。
院长送给康泰一辆旅行车,让他带上爱人寻找最美的风景。
崇高的爱,是最治愈的爱
如果把AEDP转化力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将获得圆满的成长,并活得真实而有意义。
AEDP是由戴安娜·弗霞博士于20世纪90年代在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的基础上,整合当代的依恋理论、转化理论、情感神经科学等心理治疗方法,代表了心理治疗的最新发展。
本书作者杨兆前将经典的AEDP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智慧相结合,通过他原创的口诀简化了这套繁复的模式。
一力,两学,三个抓住,两个追踪无间,十六个纵横转进,一个重视,三个元处理。
并原创性地从静观性在场、虚静心、诚敬心三个方面探索AEDP与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共鸣与融合。
和我们共同探讨适合我们国人的心理学。
写在最后
当代文化需要的,不单是爱,更是情!
是人对人的情,人对动物的情,人对花草树木的情。
人对天空与海洋的情,人对整个地球生态的情,人对宇宙的情。
治愈的本能读后感篇八
电视剧《开端》的原著中有这样一句话:“对于读者来说,这既是一篇悬念迭起的密室逃脱类小说,也是一篇普通人‘一日困’的自救指南,兼具‘无限流’先知的爽点和悬疑的刺激感。”
而对于剧中人来说,更重要的是聆听万物与让万物被聆听到的共鸣。
剧中,一辆公交车上,加上司机共有10人,还有两位主角。他们被离奇地卷入时空的循环,不断地体验公交车的大爆炸。
更奇异的是,两个主角总会在爆炸后“复生”或是睡后醒来,再进入下一个循环。而且,车上除了两位主角外,其他所有人都不知道自己处于循环中。
经过每一次新的循环,我们都会“看见”这些可疑的人,背后的悲伤故事和他们善良的一面。在他们的内心深处,都有需要“被看见”“被聆听”的良性面,也正是可以治愈他们“恶念”的部分。
《治愈的本能》一书,提出我们每个人都有治愈自己内心伤痛的能力,在专业人士地帮助下,我们不再感到孤独、沮丧、空虚、无意义,从而将苦难转化为生命的蓬勃生长。
本书作者杨兆前博士,将经典的AEDP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智慧相结合,通过他原创性地从静观性在场、虚静心、诚敬心三个方面探索AEDP与儒家和道家文化的共鸣和融合。
AEDP理论是由戴安娜·弗霞博士在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的基础上,整合当代的依恋理论、转化理论、情感神经科学等心理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而发展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
心理学讲究“助人自助”,AEDP理论也不例外。接下来,就让我们一起学习AEDP的聆听技术,来帮助我们走出心灵的阴暗区。
在古希腊神话中,有一位仙女,叫莱里奥佩。她生下一名男婴,取名纳西瑟斯。纳西瑟斯异常俊美,每个看见他的人都会爱上他。
有一天,另一位仙女厄科静静地跟随着纳西瑟斯进入森林,希望向他表达爱意。无奈,厄科能做的,只能对别人对她的呼唤发出回声般的回应。
因为纳西瑟斯对自己外貌的痴迷,拒绝聆听厄科爱的回声,令厄科伤痛欲绝,最后形体日渐枯萎。
而纳西瑟斯之后,因被阿耳特弥斯诅咒,在水中看见了自己美丽的脸庞,便爱上了自己的倒影,最终变成了有着黄色花心、白色花瓣的水仙花。
纳西瑟斯被认为是自恋的代表,他不仅自恋,还不懂如何聆听自己。
当把聆听落实到我们的生命中,正是放下防御性的外在假我,也就是拆解掉纳西斯的病态性自恋所产生的牢笼。
《庄子·齐物论》中有个关于三籁的故事,借南郭子綦进入虚静忘我的境界,聆听到了人籁、地籁、天籁的声音。
籁是指空虚地方发出的声响,比如人吹箫管发出的声音;风吹各种窍孔子发出的声音;各物因各自的自然状态而自鸣的声音。
籁之所以能够发声,是因为背后有可以吹响它的气。由同一的气与万种窍孔互动而产生的籁之声,从道家的哲学角度来看,就是通过气的凝聚而演化出万物。
庄子三籁的比喻,恰恰对应着我们需要聆听的他人之声、生态之声、超个人之声。
回到《开端》电视剧,不仅讲到了“自救”,更凸显了“他救”。
比如,车上有个背着双肩背包、戴着黑色口罩的男人,主角一度认为他这打扮不是好人。经过追查,他们“看见”“口罩男”包里有一只幼猫。“口罩男”喜欢猫,可又对猫毛过敏。他的奇怪打扮是为了保护自己,而包里的幼猫,是被他救助的很多流浪猫中的一只。并且,“口罩男”在最后的第23次循环中协助制止了爆炸。
还有一位名为阿焦的乘客,他的行为诡异,引起主角的怀疑。当他们“看见”“行李箱大叔”阿焦因为被迫搬迁,不得不带着收藏细软的行李箱回乡后,他背后的辛酸故事和他的善良“被聆听”到。
与“行李箱大叔”一同上车的还有“高压锅大婶”,也就是观众和主角一直在寻找的真凶。
“高压锅大婶”的报复行为,源于她心中的恨。她心中的恨,又源于其生命的痛。主角最终要自救,必须要有他救,包括要救“高压锅大婶”。
要想救“高压锅大婶”,就要聆听她生命中的痛,更重要的是,要让她感觉被聆听到。“高压锅大婶”夫妻共同的痛是自己的可爱女儿于五年前在同一路线的公交车上被伤害,要求在桥上提早下车,结果被货车撞飞身亡。但女儿的冤情并没有得到“聆听”。
循环最终是,冤情大白天下,伤痛和真相终于“被聆听到”,心中的恨与手上的高压锅被慢慢放下。公交车上和车周围的所有人都得救了,共同走出了这个循环。
聆听与被聆听到,算是对剧情合情合理的解读。从AEDP对人性的理解来看,尤其是我们与生俱来的依恋需要,就是渴望得到一个唯一永远信任我的你,能够使我心动的你,能够使我从懦弱变得坚强的你。
爬山不仅是一项运动,更是一次聆听自然的好机会。
当我们下山的时候,刻意放慢脚步,虚化自己对山只是山,而不是生命体的偏见,静心专注地倾听,以诚的态度打开心扉,就可以听到小溪流水声、雀鸟唱歌声、风吹树叶声……
当下,山充满了生机与生命力,整座山的环境生态都有自身生命存在的价值与权利,让我们肃然起敬,由被倾听深化提升至被聆听。
马丁·布伯在《我与你》一书中,原创性的论述:“让我们观察一棵树。”我们可以把树视为一幅画、一棵植物,甚至把它单纯地视为自然法则的一种表达。“然而,若我们发自个人意志,带着悲悯的情怀,去端详这棵树,便会融身于人与树的关系之中,树于我们而言就不再是一个‘它’。这种一对一的关系,用其深不可测的力量,将我们牢牢定摄。”
这是跨越“你”与“它”之间的所有疆土,由一个主体通过另一个聆听的主体,从无生命的“它”转化成有生命的“你”。
当人类开始聆听生态,听到生态对我们不断发出的呼唤,整个生态就会发生良性变化,这是生态被聆听到的证据。
聆听与被聆听到,包含着看见与被看见、感觉与被感觉到、支撑与感觉被支撑,最终是我们治愈他人,或是他人被我们治愈,甚至是彼此治愈的关系。
顺着这个思路可知,一切治愈的开端源于聆听;同时,我们也把聆听与疗愈的对象从他人延伸至天地万物。
《治愈的本能》探讨了当代文代中我们苦难的根源与治愈方法。
聆听的实践体现了AEDP的精神与洞见,具有转化性的治愈倾向。聆听,是对普适性的渴望被看到、被听到和被感受到的敏感回应。
最终,通过我们聆听万物与让万物被聆听到,我们怜悯心的呈现和对万物的接受,将给万物带来治愈和释放。
相信,哪怕你不是专业的心理咨询师,也能在这本书中得到适合自己的治愈之法。
治愈的本能读后感篇九
文|缘来酱子
在成长过程对自己未来有深远影响的重要时刻,无论是尝到爱情酸甜苦辣的120天初恋、青少年飘忽不定说变就变的友情,或者是许多事开始要自己做主,却也有许多事还不能自己做主的阶段。
在这样的环境之中成长茁壮,体认到这个世界现实。好像失去跟这个世界的连接,瞬间成为最孤独的存在。孤独地面对自己青春时期许多纠结难理的矛盾。
世界越喧嚣,对爱与肯定的心理飢饿就越强烈。缺乏关注自己,也失去好好照顾自己的兴趣与活力,还有些人因为害怕孤零零一个人而无法面对生活变化与挑战,直到不敢聆听自己内心的问题,宁可选择逃避、压抑。
杨兆前是医学博士,AEDP学院高级讲师,也是AEDP创始人戴安娜·弗霞的第一批学生。
AEDP是加速的体验性动力学心理治疗的缩写,由戴安娜·弗霞博士于20世纪90年代在精神动力学心理治疗的基础上,整合当代的依恋理论、转化理论、情感神经科学等心理治疗领域的最新进展而发展出的一种心理治疗方法,是心理治疗最新的发展方向。
在杨兆前博士写的《治愈的本能:用AEDP唤醒转化力》这本书将经典的AEDP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智慧相结合,东方儒家和道家文化和西方科学相遇,把AEDP更新为一个更丰富的内心转化的路线图。
在《吃噩梦长大的少年》这本寓言童书里,少年因为噩梦太痛苦,所以去找女巫,让她消除噩梦。
女巫消除了噩梦。少年以为没有噩梦就能幸福,但不幸地结束了生命。
女巫说,只有怀着痛苦的记忆超越它,才能真正幸福。
这在AEDP中是“把痛苦转化为生活才能丰富和成长”。通过倾听内心的声音找到自己的的真面目。
我们都在经历某种程度的压力,情绪会变得绝对压倒一切,是分裂自我的根源,创伤经历会让一个人觉得被人误解,被人孤立。
这需要防御机制的加入。但当情绪受到控制和控制时,它是适应的巨大来源,有了适应,就有了弹性功能。
我们每个人都有治愈的能力。它根植于我们的大脑和身体,当我们需要它的时候,它就会被召唤。
此时AEDP是被看到、听到和理解的力量。
与传统的心理治疗方法相比,AEDP的突出特征是疗愈趋向,而不是精神病理学趋向的,强调“疗愈从来访者与治疗师开始接触的一刹那就开始了”。
AEDP心理疗愈是治疗师和来访者建立安全的联系,在面对过去无法处理的感情痛苦,然后接触治疗师的专业和力量,以心理成长和变化为目标的心理治疗方法。
AEDP的目标是突破来访者的防御,以达到他们痛苦的最深层次,这是有效愈合的地方。
所有的情绪都可以被承认、分享和化解——即使是那些不舒服的情绪。在AEDP中,来访者了解到在安全的治疗关系中,深层的情感可以被谈论和释放,他与治疗师产生信任的力量。
从治疗师和来访者的第一次接触开始,AEDP的目标就是合作创造一个环境,让来访者感到安全和有保障的分享和探索。来访者最不安或最困难的,是他们的“最坏的自己”。
當来访者被给予空间,而他们的“最好的自己”“最强大的自己”都将被呼唤。正是通过与这个最好的、最强大的的自我的联系,积极的的变化和转变才会发生。
来访者和治疗师的关系在任何类型的治疗中都很重要,戴安娜·弗霞博士说:“AEDP的一个基本信条是,有压倒性情感体验的病人永远不会孤独。”
这种疗愈来自来访者与生俱来的自我修复和蓬勃生长的内驱力,被戴安娜·弗霞博士称为“转化力”。
杨兆前博士写的《治愈的本能:用AEDP唤醒转化力》这本书,原创性地从静观心、虚静心、诚敬心三个方面探索AEDP理论与中国的传统智慧相结合,內容分为三部分,分别是:外功篇、内修篇、生命篇。
外功篇探讨作为我们与生俱来的、向治愈方向驱动的转化力理论,转化过程的现象学,是AEDP治疗师必须掌握的临床技能。
内修篇探讨作为AEDP治疗心态的二元静观性在场。具体而言,为了让AEDP融通东亚文化,作者将以道家的虚静心与儒家的诚敬心作为AEDP治疗师修己的操练。
生命篇将AEDP作为一种生活方式,并探讨AEDP将如何帮助人们解决当代文化中的困境,包括当代自我的空洞与无意义感、具有普适性的个人无法承受的孤独感、以及修炼以AEDP为依据的聆听,作为对当代自恋性大流行病的解药。
聆听可以在这四个维度上实践:自体对自体、自体对他者、自体对生态、自体对超个人。
最终,通过我们聆听万物与让万物被聆听到,我们怜悯心的呈现和对万物的接受,将给万物带来治愈和释放。
人在心理痛苦和痛苦的时候,也有消化它,跨越它,成长的力量。 AEDP心理疗愈创造出的力量,最大限度发挥的治疗效果,促进治疗师和来访者一起处理无法独自处理的感情。
我们对转化有着根本的需求。我们天生就有成长和治愈的能力。我们天生就有自我修复的能力,恢复被阻碍的增长。我们需要自我的扩张和解放,放下防御的障碍,拆除虚假自我。
作者以《治愈的本能:用AEDP唤醒转化力》这本书把AEDP与中国本土文化融合,通过化解孤独从而将苦难转化为生命的蓬勃发展。从而享受真实而丰盈的人生。
治愈的本能读后感篇十
总有人说,现代快节奏生活,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有一些心理问题,其实不如说,快节奏压力下,大多数人并不知道如何有效地处理情绪,是人们对心理方面的需求增加了。
“冥想”、“正念”、“活在当下”......各种疗愈身心的词语传遍网络,我们究竟应该如何做呢?
一本改变人们生活的书——中国人民出版社的这本《治愈的本能 : 用 AEDP 唤醒转化力》,书中介绍了一种新型的心理疗法,即由创始人戴安娜·费霞提出的AEDP(Accelerated Experiential-Dynamic Psychotherapy快速的体验性的动力学心理治疗),这是一种治愈取向的转化治疗模式。本书作者杨兆前是医学博士,AEDP创始人的第一代嫡传弟子。
用大白话来介绍AEDP就是:我们(治疗师)努力帮助我们的患者,以及我们自己,在受伤的地方变得更强大。
· 噩梦(伤痛)
你有没有发现,我们经常会在读一本书或者看一段视频的时候,总是被回忆打断,过去的记忆带着情绪席卷而来。当时的愤怒、难过、羞愧,重新又一次冲击到我们内心。
一个近期很出圈的童话故事,名字是《啖食噩梦长大的少年》,其中有一段关于噩梦的描述大致是这样的:
少年总是从可怕的噩梦中醒来。那些想要忘记的,过往不好的记忆,每天夜里都会出现在梦里,不断地折磨着少年。
极度害怕入睡的少年去找魔女,向她苦苦哀求:
“魔女大人,求求您,请让我不要再做噩梦,将我脑中不好的记忆都删掉吧!只要能那样,您要什么我都给您。”
岁月流逝,少年长大成人,尽管不再做噩梦了,却丝毫没有变得幸福。
在血红圆月升起的夜晚,魔女又一次来到了他的面前。少年带着满满的怨恨对魔女喊道:
“不好的记忆分明已经都被删去了,为什么,为什么我没有变得幸福?”
魔女只是按照约定收走了他的灵魂,然后对他说:
杨兆前老师在书中说,每一个来访者的故事都是不同的,但奇妙的是,这些故事背后好像又有规律。那些童年回忆或者过去的经历伤害太大的时候,会因此在心中留下一道永不痊愈的伤痕,就像是故事里那场不敢重新经历的噩梦一样。
AEDP的疗法是带我们撕下这层伪装,回到第一次遭遇噩梦的时刻,重新认知当时的情绪。与传统的心理疗法相比,AEDP的突出特征是疗愈趋向,这种疗愈来自我们与生俱来的自我修复和蓬勃生长的内驱力,也就是这本书中提到的核心——转化力。
· 去面对,去体验
痛苦、难受、深感后悔、伤害他人或是被人伤害、及被抛弃的记忆,我们许多人第一反应就是尝试让自己忘记,想要将一切变得无关要紧的,可是越是这样,根本帮助不了什么,反而让自己继续过在痛苦中。
这也是我们在阅读时或者视频中看到类似自己经历的情节,总能让你想起一些人、一段关系、一片被你遗忘的回忆,整个人又重新掉进痛苦中的原因。
这个过程在AEDP中被定义为“激发情绪的事件”,同一件事可以有不同的场景,且这些场景通常都与创伤有关,我们需要关注的是此时激发了什么核心情绪,只需留意发生了什么,无须尝试去改变什么。
比如与原生家庭和解的话题中,很多人把这一转化等同于“原谅父母”:“你要多看父母的好”,“你父母也不容易”......
这种“原谅”、“与父母和解”变成了与自己不和解,背叛自己真实的感觉。我们真正需要和解的对象,不是父母,而是记忆中的感觉。
慢下来,意识到自己正在经历核心情绪,并准备防御的时候,其实就开始了治愈过程,因为你已经学会了勇敢地面对它。
我们就是要努力在受伤的地方变得更强大。
把注意力重新放回到感官上,我们还能发现,原来错过了生活中这么多美好的感觉。这其实就是“活在当下”。
这个阶段尽量去体验情绪,好的坏的情绪都去体验。
· 一种生活方式
作者把AEDP疗程整理了一个口诀:一力,两学,三个抓住,两个追踪无间,十六个纵横转进,一个重视,三个元处理。
如果把AEDP转化力融入到我们的生活中,我们将获得圆满的成长,并活得真实而有意义。
愿我们面对生活的挑战,能保持内心开放的状态;在面对过往的伤害时能拥有治愈自己的能力。
如果你能从字里行间得到一些鼓励,获得一些力量,那么这本书就有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