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旅游学纵横读后感摘抄

旅游学纵横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2-24 21:10:15
旅游学纵横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12-24 21:10:15   小编:

《旅游学纵横》是一本关于旅游学的专业书籍,深入探讨了旅游业的发展历程、现状和未来趋势。通过对旅游业的多方面分析,揭示了旅游业的重要性和发展前景。读后感叹旅游学的学科价值和广阔前景,对旅游业的未来充满信心和期待。

旅游学纵横读后感(一)

某日,夜深,卧读此书。

打开手机刷新朋友圈,刚好见谢老师刚刚发了一条微信,配图是陈丹青的国学研究院。

正好也是五人,只不过那五人是国学大师,梁启超、王国维等诸师。

而这五位则是我们旅游研究界的五位大咖。

说真的,蔚为大观,中国旅游研究界!

几十万篇旅游论文,上万本旅游专著和教材......能令人敬佩的学者几人乎???

我已无力吐槽......看论文去了~

旅游学纵横读后感(二)

再次开始读《旅游学纵横》已经是研究生入学半年之后。回想起因为巧合初次接触这本书时,爱不释手的样子,至今都历历在目。作为一个旅游管理专业“科班出身”的人,本科四年学的是旅游管理专业,研究生继续旅游管理专业。不知是因为个人执念,还是有着敏锐的洞察力(可能是前者,但内心希望是后者)。我总认为旅游管理专业(未来可能会是“旅游学”专业,暂且按照现行说法)在未来一定会摆脱现在尴尬的境地,在众多的学科当中找到自己合适的位置。

从最初接触这个专业,到本科顺利毕业,再到顺利进入研究生的学习阶段,在某种意义上说,这大概算是在专业学习上的一种“成功”。事实上,如果被任何一个人问及你在本科时期专业学习上,都学到了哪些理论,或者哪些方法时,我的反应大概会是“停顿十秒、思考十秒、说上一句好像也没什么”。当然,此处并没有否认本科阶段各位老师辛勤培养的意图。只是细细想来,事实应该就是这样的,起码于我而言。

类似这样的情况,大概不是一种个别现象。先这样断言。

因为,在我看来《旅游学纵横》中,五位学者谈及的有关旅游教育和人才培养的问题,似乎就是想要解决类似我这样的情况。曾经看到一本叫做《旅游管理专业学生必读》的书。此书在正文前两页中,就列举了国内著名旅游院校,只要稍微注意一下,就会发现此名单中包含了好几所“烹饪学校”。这样的分类,难免会让人心中产生一些疑问。烹饪与旅游的到底有多大关联,以至于需要将这些学校列入“国内著名旅游院校”的名单之中呢?虽然此书出版于2010年,距今已有6个年头,但就算是放在当时的情境之下,这样的做法恐怕也会有些欠妥。在某种意义上来看,这是对于旅游学科本身,以及这一专业学习下的学生的一种不负责任。类似这样的情况还有很多,由此所造成的直接后果就是旅游管理专业课程设置上存在问题,学生学习效果也可想而知。进而形成旅游学科缺乏“学科自觉性”,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缺乏“学科归属感”。

相反,纵观《旅游学纵横》一书,五位无论是谈及什么是旅游、旅游的基础理论,还是旅游学术共同体、旅游科学研究,以及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五位学者都表现出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这种精神在当下恐怕已经很难见到。

旅游学纵横读后感(三)

刚看完这本书,难掩激动,急切想与大家分享

拟名我是学者。湖南卫视的《我是歌手》想必好多人都看过了,之所以收视率、关注度很高其中一个很重要的原因:来的人纯粹是歌手,抱着对音乐最纯粹、最原始的追求而来,而不为名声、利益所扰。感谢谢彦君老师组成了这样一个“神仙之局”,让赫赫名声、各有所长、天南海北的五人聚到一起,为读者留下宝贵精神财富。

对话是谢彦君老师发起的,付局四人是谢多年好友,但也是“刻意”选之,每个人的负重脚、母学科都非旅游,地理学、哲学、历史学,语言学,企业管理;然行走脚都在旅游圈里,且走的辉煌。似乎正与旅游的特点自然内恰,包罗万象。

因为是学者,有追求有责任心的学者,五人对旅游学科、理论的发展都格外关心,也正是谈话的根本原因。围绕着旅游是什么,旅游的基础理论,学科边界,旅游学术共同体,旅游科学研究,学科设置与人才培养,五人从各自角度,常加以实例,侃侃而来。保继刚老师是地理学出身,谈话中有着强烈的自然科学精神,十几年的规划视野广阔,常以自身经历来描述问题,同时也有着很好的国际化视野。谢彦君老师做基础理论研究,常提“口气两端而竭焉”,理论必须追求本质,追求纯粹,实践层面可加以变化、操作。谢老师尤其关注基础理论、学科设置和人才培养,对旅游管理专业学生知识结构、竞争力深忧而又满怀期待,核心围绕旅游是一种愉悦体验而展开。马波老师多数情况下是问题的提出者,话语不多却直中要害,言简意赅。印象很深的还是谢马二人关于旅游经济学辩论,一言产品,一言需求。肖洪根老师在香港理工,工作初期又是教英语,自然语言优势、国际化视野更重。最正能量的的还是十几年前肖老师就把annals和TM的文章一篇一篇读完,今天的专业成就着实扎根于当年不断求知,不断探索,甘于寂寞。王宁老师在旅游社会学领域颇有建树,常常旁征博引,结合社会学研究方法,给人启迪。

当然,因为漫谈,书中还提到很多问题、领域如知识的产生、转移、应用,方法论等。通观全书,可以深深感受到五位学者对旅游发展深深的人文关怀,自身有着极强的使命感去推动发展、创新。知识的产生发展一定要在相互借鉴、相互学习、相互碰撞。

上马战,下马饮,这样的谈话真好!~

旅游学纵横读后感(四)

用右手贴近左胸膛,感受心脏跳动的力量,真诚努力的活着。

--cc

我的旅游路径——

2010年专科环境艺术设计室外方向毕业,实习是在蛋糕房做了半年的裱花师 ,毕业答辩的论文是拼的效果图是别人的,毕业后去景观公司面试都拿不出来作品 ,闷在家里将近三个月,画了几张手绘进入现在的公司。

那会软件什么的生的很,整天勤勤恳恳,为能做出东西来,能有口饭吃。终于有点上道了,一年之后吧,公司从景观转型做旅游。景观和旅游的差距很大。各种拿不下来与忐忑。面对着那些高材生,教授,专家,局长,心里从没踏实过。 第一年没头苍蝇追着跑,第二年闷着做,第三年开始不断的反思反思。

现在旅游业是混乱的,所以给了我如此基础薄弱的人进入这个领域的可能。我是喜欢这个行业的。喜欢团队合作,喜欢思想互相碰撞,喜欢好的作品带来的影响力。

关于这本书——

书中五人都属于中国旅游界的前沿人物,从他们的言谈中,更深层次的认识到旅游界的一些问题与现况。书中五人谈论节奏很快,从没有真正做过学术研究的我看起来有点大开新世界大门的感觉。

大概把书中他们所关注所争议的点分了4大部分。

1.关于学术研究:旅游的定义观点、旅游学方法论、旅游的规范与传承、学科体系的边界

2.关于教育传承:学者的身份、学问的路径、人才的培养、科学研究与教科书、学术圈的那点事儿、

3.关于旅游实践:旅游学科自觉性的迫切与可能性、理论与实践、

科学研究的想象力与原创性、

4.关于旅游国际化:国际化的学术视野、中国与世界、研究的主题与作者群体。

自我总结与认知——

从自己的职业观点来看,所要做所受的影响是

1 .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去前沿网站接触最新资讯,学英语,争取可以无压力看国外相关网站。

2.旅游的社会性、公平性、本真性,保持真实的我,慢慢去巩固实践。

3.旅游学习是一个漫长的,但懂得与人分享,这个旅程也不会太孤独,希望认识更多的小伙伴,共同学习成长。

4.旅游是什么?旅游是一场有目的性空间转移,目的包含学习、锻炼、愉悦、真我、升华。(自我反思时候没看过雷伯的模型,看过之后发现他所说的旅游客源地与旅游目的地跟我想的也一样的,只不过他中间是一个传送带,没具体说明,其实这个传送带里包含的就是我们目的达到的过程吧。)

5.旅游模型?(我觉得书中两位教授提到的大蒜模型与洋葱模型可以相互结合,大蒜横剖面是圆心加以圆心为基点放射分割,而洋葱是圆心与环形偏移,平面相互结合会从不同深度的层次有不同的板块。至于那个圆心是什么??我觉得是目的,是自我的追求。)

最后——

这本书可能对于旅游实践没有很多实际意义,如果不太细看,可能会觉得有些混乱。但我觉得这本书更大的意义是在于提供一个机会,让你融入他们,在他们的谈话高度与深度上结合自身,产生问题与未来的目标。算是有社会良心的书。很赞赏他们对旅游发展做的努力。

觉得书真的是给自己的看的,不要着急说一定要看多少本,而是每本好书,用心看。因为我的方向可能也不是学术研究,可能只是做到有所了解。但还是觉得从事旅游的人都可以看看。

旅游学纵横读后感(五)

整本书读下来只要稍微不专心就会感觉有点乱,因为是对话的形式,跳跃性会比较大,以下我主要结合自己从事旅游规划的实践来梳理自己的理解。

一、 旅游的核心是什么,即旅游规划包含哪些内容

我是地理学出身而从事旅游规划行业的。工作第一年最大的感受就是这个行业十分不规范且缺乏领头人,从事这个行业的几乎什么背景的都有,每个人对旅游的理解都不一样,有些同学从做城市规划转到旅游规划的时候,对旅游规划就充满鄙视,觉得乱糟糟的一团。

本书开篇就讨论了旅游学术研究的核心是什么?是旅游空间的变化还是旅游者的动机?旅游的学科体系和边界在哪里?恰恰是这些讨论让我看到旅游就是边界模糊的,旅游的粘黏性很强,但是硬要去界定什么是旅游又总是会出现悖论和漏洞。从实践层面来看,旅游是包含社会、文化、人文地理等社会科学,又包含管理、营销、商业、运营等技术知识,还有空间形态的规划设计及其情境氛围的景观营造等,我认为旅游就是围绕旅游者需求而将这些东西统筹在一起的一种行为,统筹本身就是旅游最重要的核心。

二、 旅游经济和一般消费的区别

以前我们会讲旅游商业重视体验性和非标性。那在城市商业愈发重视体验性个性化的今天,旅游商业和城市商业的区别又是什么?例如大悦城的霓虹手作街,放到一个旅游景区内的商街上是不是也是成立的。

在本书中,学者们讨论的一个核心观点就是旅游经济关注的是这个产品的意义,例如到瑞士买瑞士手表是旅游经济,但到香港买瑞士手表就只是一般的消费了,因为前者还附着着意义而后者只是因为在香港买便宜。所以,可以说旅游商业更加重视的是意义的附着,在地的不可替代性,就是只有在这个地方才有这个商品。

三、旅游统计和游客量测算

在做游客量预测的过程中,我们总是会以政府的统计数据作为标准,常常会发现数据有各种矛盾冲突、明显虚高之处。

在本书中提到旅游统计口径的模糊主要是与旅游概念的政治权利划分有关,即旅游定义到底外延到哪里的问题,如果划得比较大,旅游贡献就很大,划小了,管旅游的人又不高兴。现在的旅游统计都是虚高的,各个省的旅游总量之和远远大于全国的。所以说,我们也就只能无可奈何地使用着不标准的数据,但是在具体为开发商做方案的时候,可以适当地取一定的指数来校正游客量的。

四、旅游教育和旅游行业需求

大学时候有个同学是旅游学院学旅游规划的,大学四年他都在想尽办法转专业,很多旅游学院出来的同学最后也不从事这个行业;而工作后发现学旅游出身的同事在做旅游规划的过程中他们所学的东西对实际工作的作用很小。领导在招人的时候有时候会说不要招旅游管理之类的,也就像书中谢老师说到的有时候招研究生都不愿意找本科学旅游的,这就很尴尬了。

本书中谢彦君教授自始至终最迫切关注的就是旅游学科本科课程的设置怎样能够适应社会的需求,怎样能够把学生就业的能力真正培养出来,并形成屏蔽高职高专学生竞争的有效门槛。从保老师引用的数据来看毕业了30个学生,最后留在旅游行业的不到10%。

究其原因,其一是职业分化程度低,导致高教育程度人才需求低。也就是旅游行业的平均工资很低。前段时间所在的公司打算组织运营部门,在招聘人才的过程中才发现,在景区运营这一块原来薪资水平远远低于旅游规划领域,而旅行社、酒店管理、餐饮服务等各个板块工资都很低,就业的人员的学历水平也偏低,留不住人才也是必然。

其二,大学里面旅游学科设置的课程跟不上社会实践的需求,课程设置上更多的是为旅行社,像肖老师最早在华侨大学是教导游英语,为酒店、会展做人才培养,而忽略掉了旅游需要的是综合性、统筹性人才,也就是前面讲到的旅游学的核心,既关乎人文历史的社会科学,也关乎管理、营销、运营的技术知识,还要有空间规划设计和景观营造的意识。像目前业内做得很好的陈向宏,更多是一个综合能力很强的操盘手,在政府关系的协调、空间情境的规划设计、文化主题的包装、产品的打造、酒店景区运营乃至经济账怎么算都有很清晰的认知。旅游学要培养的人才更多的应该是这些综合能力的培养吧,而这些能力的培养正是屏蔽高职高专学生竞争的有效门槛。

五、从本书梳理出来的一些文献

①理论类(老师们不停提到旅游学的内生理论是什么,但是最后也没有答案)

巴特勒(Butler),旅游目的地生命周期模型

麦肯奈尔(Maccannell),本真性(authenticity)

厄瑞(Urry),游客凝视(tourist gaze)

②期刊类

annals of tourism research(旅游研究纪事)

tourism economic(旅游经济)

Asia Pacific journal of tourism research(亚太旅游研究)

tourism management

③重要的文章

肖洪根,旅游研究中理论发展的其中类型

肖洪根,旅游知识演进

④重要的著作

莫里森(Alastair Morrism),《接待与旅游营销》(Hospitality and travel marketing)

弗朗索瓦·韦拉,《国际旅游经济与政策》

米尔斯(Wright Mills),《社会想象力》

《tourism and modernity》(旅游与现代性)

《the study of tourism: anthropological and sociological beginning》(旅游学:人类学与社会学的起点)

⑤重要学会

TTRA(travel and tourism research association)

最后,为五位老师身为学者的自觉而感动,旅游界需要更多这样的学者。没有科学理论的研究,何来学科应用知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