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线》是一篇探讨网络和现实生活关系的文章。作者通过描述自己在网络世界中的经历,思考了网络对人们生活的影响。他认为网络为人们提供了更多的信息和交流渠道,但也让现实生活变得单调乏味。文章表达了作者对于网络和现实生活关系的矛盾和思考,是一篇值得深入思考的文章。
在线读后感(一)
第一,很有思想启发性。这本书突然就让我进入了对未来探讨的语境,从而也具有了畅想未来的思维。之前也有,但是很局限,这本书一下子给我打开了思路的大门。
第二,感慨于博士真是敢想。博士毫无疑问是技术思想家,想的多,想的远,敢想。更重要的我觉得是阿里巴巴能给博士畅想和践行的空间。阿里是个伟大的企业,从这一个视角可见一斑。
第三,充满对未来的希望。下半场的概念真令人灰心丧气,似乎黄金时代已经过去了,这个世界将迎来失望远超希望的状况。但是看完此书,有一种感受,伟大革命刚刚开启。通道互联网、界面互联网开拓时代可能已经完结,但智能时代才刚刚开启。
在这里,我们被博士的思想赋予了力量,可以重新鼓起足勇气,去规划我们的未来了。
在线读后感(二)
互联网+数据+计算,构成了在线定律;书中不少记者的访谈,从中可以看出王坚的阿里云在线探索之路,以及其和云栖小镇,早起的云计算园区的渊源。从2009年阿里云开发者大会,到2015年云栖大会,也谈到了不少自己的体悟,特别是对互联网历史发展的把握有自己的理解,如novell公司,以前确实很少看到类似的文献,当然视野不同,王坚主要从在线互联的角度,作为局域网novell的netware当然要涉及,但也开拓了读者的眼界。同时,阿里云作为通用计算,但是作为阿里系的部分,其通用计算的信任的建立任重道远,特别是反复提及的数据的所有权、使用权的问题,仅仅借用改革开放初期的农村土地包产到户,并没有给出解决的方案,这也是在线时代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在线读后感(三)
现在中国人中很少有不知道淘宝网的。大家或多或少都有过网上淘宝的经历。马云更是以他“外星人”的容貌,出众的商业营销能力,“中国首富”标签为大众所熟知。如果进一步有所了解的话,会知道马云创立了一个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而淘宝网、支付宝等等只是阿里巴巴旗下的子公司。作为一家伟大的公司,除了她的领袖人物马云以外,还有一大批卓越的企业领导人,他们也为阿里巴巴成长为一家伟大的公司做出了巨大的贡献,他们也还阿里巴巴的大功臣,而这其中就有本书的作者——王坚博士。
王坚博士的核心思想是什么呢?一言以蔽之,就是在线两字。如果说50多万年前的关键词是光明与黑暗,五十多年前的关键词是数字和模拟,那么今天的关键词是在线与离线。
现在我们已经进入了互联网时代。没有上过网无疑是out了。互联网的本能是什么?在王坚博士看来,就是在线。在这本书中,王坚博士举了一个很经典也很容易理解的例子。在互联网时代之前一段时间中,人们已经开始使用电脑和鼠标,但那时候的每天数十亿次的点击被认为是毫不起眼的小事,但是当点击在线后,这些点击也变得有价值了,点击成了谷歌财富的主要来源。而这巨大的财富都是拜在线所赐。
现在可以这么说,我们的每一次点击,每一次键盘输入,每一次浏览网页,每一次网上购物,每一次网上聊天,都已经在线。我们手机的每一次上下晃动都已经被记录在线。我们的汽车也是在线的,车里的很多设备都是全天候连接着网络,也就是说车也是在线的。甚至我们一些人的睡眠也是在线的,如果你将智能手环戴在手上,那这些在线的设备能监测你睡觉时候到底有多少时候是真正入眠的。尽管有些可怕,从某种意义上来说,我们无论是醒着还是睡着,都处于在线状态。从这个角度来说,在线已经是我们这个时代的本能了。要理解我们这个时代,在线是一个很好的切入的角度。
在这样的时代背景下,我们来阅读《在线》一书,可谓是正当时。数据比信息更有价值;数据是战略资源;计算,是一种新公共服务;只有公共云,没有公有云和私有云; “去IOE”是计算替代了计算机;移动互联网催生在线时代;数据成为世界新财富等等,这本书中的很多类似观念很启发人,值得我们进一步探索和思考。
在线读后感(四)
现今世界被互联网笼罩着,没有人能够置身事外,对于企业更是如此。正如标题所说,在线,就是让你置身互联网参与其中。
这本书是得到课程《香帅的北大金融学课》推荐的。王坚博士在阿里任CTO(首席技术官),然而他本人并不懂代码,而是心理学出身。全文其实重点不多,夹杂着作者用于佐证的例子太多,通篇其实可以跳着看一些总结性的话语即可。除了讲到什么是在线、数据在线的重要性和运用,其他的内容主要是宣传阿里的云计算计划、YunOS(阿里主导的手机操作系统,不过并没有成为主流系统)、云栖阿里云开发者大会,这些都是王坚博士参与过的项目。
第一、是讲到了信息数据数字化的意义,也就类似于模拟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数字化后,才有在线的可能,比如把书本转换为电子书。
第二、在线还需要放在互联网上,数据是需要流动的而不是一潭死水,就像你搭建一个局域网,里面塞满了你个人的数据,比如离线地图,也不符合在线的意义。
第三、还需要算法去配合,也就是根据这些点击或者访问的数据,用来挖掘数据的价值,反馈和更新你的网站或者应用,在线才有意义。
作者打了一个比喻,互联网像火,数据像新大陆,计算就像电,一步一步开荒走向新时代,从离线走向了在线。也讲到了在线后的互联网、数据和计算需要遵守的三个基本定律:
1、每个比特都在互联网上。
2、每个比特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流动。
3、比特所代表的每个对象都是在互联网上可计算的。
而万物互联网则是在线的最佳代表。最后讲到的关于在线后的安全和个人隐私问题,作者只点到为止的说到:
在线读后感(五)
在线,可能是对当代人类生活方式最大的影响之一。记得在智能机之前,我对于手机还没有那么依赖,有时甚至厌倦,一连几个月停机,对于手机也没多少要求。可是,当智能机出现之后,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几乎难以离开智能手机了,可以说,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身体的重要延伸,离开智能机,缺失感要大得多。至少上街买东西都会有不少麻烦,不如手机扫码方便。为什么?按照王博士《在线》的说法,“移动互联网是比传统互联网在线程度更深的互联网。对于真正成熟的互联网来说,手机只是诸多的在线设备之一,慢慢地,每一个设备都会变成互联网的终端。”“50多万年前的关键词是光明与黑暗,50多年前的关键词是数字和模拟,而今天的关键词是在线与离线。”就是因为智能机是24小时在线的,这是智能机胜过非智能机和PC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非智能机时代,中老年人不一定有QQ,但是现在的中老年人几乎都有微信,都会扫支付宝,甚至很多要饭的,都印制了微信收款二维码,在线与否的差别,是元层面的,是核心的。王博士《在线》,就是论述在线的深度著作。读王博士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实践出真知”,很多学院派的弊端就在于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王博士的优长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网上资料看,王博士是当代最发达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集团的技术委员会主席,也是阿里云创始人,这些都是深深影响、便利中国人生活方式的项目,尤其是阿里云,可能没有淘宝、天猫有名,但绝对是强大利器,比如,与每个坐火车的人相关的是,以前12306垃圾得不得了,给客户带来了很深的伤害,但是经过阿里云的优化,现在的12306还是很流畅的,这么巨大的变化,不过是阿里云的一朵小浪花而已,其他更加抽象和巨大的应用,比如城市大脑,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正是由于丰富的实践经验,王博士这本书很多观点都有鲜活的生命力,比如真正的竞争力,是把所有人都可能拥有的东西变成财富,让沙子变成硅。大家都把大数据当作金矿,想要掘金。但在王坚看来,大数据的厉害之处是把沙子变成了硅。的确,认为是金子,还停留在比较low的层面,而把沙子变成硅,就是创造力,就是想象力,就是化腐朽为神奇。总之,这是一本科普书,也是一本认知升级书,值得每一个现代人阅读。 �ejmb�{S=�p的神奇力量
在线,可能是对当代人类生活方式最大的影响之一。记得在智能机之前,我对于手机还没有那么依赖,有时甚至厌倦,一连几个月停机,对于手机也没多少要求。可是,当智能机出现之后,生活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几乎难以离开智能手机了,可以说,智能手机已经成为了身体的重要延伸,离开智能机,缺失感要大得多。至少上街买东西都会有不少麻烦,不如手机扫码方便。为什么?按照王博士《在线》的说法,“移动互联网是比传统互联网在线程度更深的互联网。对于真正成熟的互联网来说,手机只是诸多的在线设备之一,慢慢地,每一个设备都会变成互联网的终端。”“50多万年前的关键词是光明与黑暗,50多年前的关键词是数字和模拟,而今天的关键词是在线与离线。”就是因为智能机是24小时在线的,这是智能机胜过非智能机和PC的核心竞争力所在。在非智能机时代,中老年人不一定有QQ,但是现在的中老年人几乎都有微信,都会扫支付宝,甚至很多要饭的,都印制了微信收款二维码,在线与否的差别,是元层面的,是核心的。王博士《在线》,就是论述在线的深度著作。
读王博士这本书,最大的感受是“实践出真知”,很多学院派的弊端就在于只有理论而没有实践,王博士的优长在于理论和实践的结合。从网上资料看,王博士是当代最发达的互联网公司阿里巴巴集团的技术委员会主席,也是阿里云创始人,这些都是深深影响、便利中国人生活方式的项目,尤其是阿里云,可能没有淘宝、天猫有名,但绝对是强大利器,比如,与每个坐火车的人相关的是,以前12306垃圾得不得了,给客户带来了很深的伤害,但是经过阿里云的优化,现在的12306还是很流畅的,这么巨大的变化,不过是阿里云的一朵小浪花而已,其他更加抽象和巨大的应用,比如城市大脑,对于我们生活的影响,就可想而知了。正是由于丰富的实践经验,王博士这本书很多观点都有鲜活的生命力,比如真正的竞争力,是把所有人都可能拥有的东西变成财富,让沙子变成硅。大家都把大数据当作金矿,想要掘金。但在王坚看来,大数据的厉害之处是把沙子变成了硅。的确,认为是金子,还停留在比较low的层面,而把沙子变成硅,就是创造力,就是想象力,就是化腐朽为神奇。
总之,这是一本科普书,也是一本认知升级书,值得每一个现代人阅读。
在线读后感(六)
云计算、大数据、物联网、人工智能和移动应用都是当今时代比较热门的话题。作为一个科技公司,如果不能至少和上面这几个新技术的其中一项有关系,似乎都有点说不过去。
阿里巴巴的王坚认为,只有这些是不够的,不管是大数据还是物联网,如果不在线,其作用是有限的。提起王坚大家可能不熟悉,因为阿里的光环大部分都在马云身上了,但提起阿里云很多人应该就不陌生了,王坚就是阿里云的创造者,同时也是云栖小镇及雪浪小镇创立者、城市大脑提出者。
《在线》一书更像是云计算的布道书,如果你想知道什么是云计算,以及云计算的前世今生,周边关联和将来应用的场景,都可以在本书中去寻找答案。书中既有通俗和普及型的知识,也有一些非常专业的概念,还穿插了一些媒体对王坚的访谈。
1.
相比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的影响为什么更为深远?因为手机可以保持始终在线。
在线就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可以掌握即时的情况。使用打车软件,我们可以知道我们周围有多少空余的出租车,最近的出租车多少时间内能够赶到;使用导航软件,我们可以准确的掌握路况信息,并能绕开拥堵的地段;使用支付软件,我们出门不用带钱包,并随时随地都可以知道自己近期的消费状况。
如果不是时刻都在线,类似的应用场景都是不可能实现的。
大数据是这两年比较火的一个概念,但大数据的关键不在于数据多,而是在于数据能够在线。如果仅仅是以数据的大小作为判断标准的话,最大的数据量产生在那些最先进的核子实验室里,对撞机中产生的数据可以让人们一辈子都处理不完。但那些数据对我们来说是没有意义的,因为它们只是存储在实验室的硬盘里,并没有在线。
在线的数据比功能更为重要。现在做一个类似淘宝的网站,花不了几个钱,但已经没有第二个人可以借助类似淘宝网站的功能成为第二个马云,因为即使你建好了这样的网站,也不会有那么多的卖家进驻,产生实际的业务和交易。
而云计算则是为在线而存在的,接入了云,就等于接入了互联网,就可以保持在线的状态。王坚在书中把云计算比作发电产业,云存储相当于钢铁产业,而大数据就是福特的生产线。没有钢铁没有电,就不会有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同样没有云计算也就没有云存储,而没有云计算和云存储,也就不会有大数据。
数据因在线才有生命。
2.
王坚还对公有云和私有云的概念提出了疑问,并表示没有什么所谓的私有云之说,那其实只是一些企业借着云的东风在偷换概念。所谓云就一定是公共云,其他所谓的云皆没有什么意义。
作为在企业从事IT行业的人员,我曾深刻体会到信息安全对一个企业来说,是要着重考虑的点,随之而来的问题就是,数据放在云上到底安不安全。
《在线》一书中,王坚认为云作为一种基础的公共服务,其发展趋势应该是和电一样,不用去考虑那些安全因素,而是重点考虑在云计算上能够提供什么样的云服务。
使用别人家发的电安不安全,这在今天看来是个很可笑的话题,但在很多年前,却引发了一场直流电和交流电之间的大战,双方都是赫赫有名的大人物,直流电的支持者是爱迪生,而交流电的支持者是特斯拉。
交流电便于长距离输送,可以在偏远的地方建立一个电厂,然后把电输送到千家万户,但交流电却非常危险,因为电压特别高。爱迪生曾经用交流电电死一头大象,以唤起人们对交流电的恐惧,甚至爱迪生还发明了执行死刑用的电椅。直流电虽然安全,但由于其输送范围的限制,需要建立很多的电站。
最终胜出的是交流电,尽管其高压危险的特征没有变,但人们制定了很多的防护措施,让其变得更为安全。王坚认为,今天我们是把数据放在局域网里自己的服务器中就觉得很安全,这和之前人们怕交流电危险而使用直流电的理念很相似,并且这种安全也是相对的。2017年勒索病毒爆发时,成千上万的局域网因此而瘫痪,但部署在云上的那些服务器,却抵挡了这场灾难。
3.
50多万年前的关键词是光明与黑暗,50多年前的关键词是数字和模拟,而今天的关键词是在线与离线。我们使用qq的时候,系统还会提示对方在线或者是不在线,但是到了微信,压根就没有了在线离线这个概念,在移动互联网时代,默认这些都是在线的。
在线经济时代,互联网成了基础设施,是创新平台;数据成了生产资料,是自然资源 ;计算成了公共服务,是能源动力。为此王坚还在书中提出了在线的三大定律:每一个比特都在互联网上,每个比特都可以在互联网上流动,比特所代表的每个对象在互联网上都是可计算的。
时至今日,王坚的观点也常常引发一些争议,但毫无争议的是,数据和计算已经给人们带来了史无前例的巨大能力,也带来了前所未有的未知,如何应对这场挑战,值得每个人进行努力和深思。
在线的才叫互联网。不管云计算的发展方向如何,可以看到的是,我们人类活动越来越多的痕迹,都会留在网上。
在线读后感(七)
《在线》在2016年出版,书的名字叫《在线》,包含了这个“依然在一线感受技术交流的实践者”对未来的大胆预测,通过提出“在线”概念来论述互联网的本质和价值所在,并作出基于互联网、数据和计算的计算经济将为人类社会带来深刻改变的结论。
作者所陈述的在线观念比较驳杂,既有将所有人和物连接到互联网的物理连接,更有通过数据的流动和沉淀而呈现出的与离线世界迥然不同且更加丰富多彩的一个新世界,由此而对人类社会形态和价值体系的巨大冲击。改变之大,作者甚至拿人类历史上使用火、发现美洲大陆和使用电相比,指出在线是世界的新大陆,与以往的拓荒不同,在这里,基础设施是互联网,生产资料是数据,而催动进步的是计算,互联网+数据+计算将构成在线时代的计算经济。
随着计算经济的到来,所有的人与物将全部在线,不在线的东西将不具有经济价值。作者在书中写了大量电的故事,用来帮助人们理解互联网作为基础设施的实质以及在线对于未来的重要性。有了电网,才有了一个个生产电视机、洗衣机、电冰箱等不同产品的企业,电网是基础,电视机、电冰箱、洗衣机是应用,没有这些应用,电网就没有存在的价值,没有电网这样的基础设施,也不会有如此众多关于电的发明和商业应用。而互联网就是电网,与电网中输送的电不同,互联网上流动的是数据,而通过云和计算,人们可以在数据中淘金,创造出数不胜数的、更新更具生命力的产品和服务。在作者看来,如果将互联网比作电的话,现在全世界所有的互联网公司加起来做的事就是发明了灯泡,而世界是在有了灯泡以后才发生了更大的变化,所以现在的在线世界还只是冰山一角,还有更为广袤的世界等待人们去开垦,“在线世界唯一的限制就是想象力”。
今天,大数据、云计算已不再是概念,而是实实在在改变生活方式、支配产业发展的动因,即使不需要了解其中的技术细节,但把握它的内涵、实质和趋势,也格外重要,因为所有人已离不开它。
对作者来说,不理解在线就没有真正的理解未来。而理解在线,就需要数据的思维和在线的思维。互联网时代对人们最大的冲击就是数据化,由之前的个人参与慢慢变成数据参与,无论喜欢与否,数据都决定了很多东西,今天人们看到的新闻不是编辑准备的,而是数据准备的,通过数据“猜你喜欢”已经成为购物网站、音乐网站甚至是新闻网站的必备功能。而数据的本质是在线,而且是双向在线,电脑、手机、可穿戴设备、还是大数据、云计算、物联网等等,最重要的基础是在线,只有随时在线,才能获得更多超过自身能力的结果。他认为,未来所有的人与物都会在线,一棵树有了编号也可以在线,最新的IPV6协议长度达到128位,相比IPv4协议的32位,甚至可为地球上的每一粒沙子分配一个IP地址。当一切都在线时,无论人还是企业都会面临一个巨大的、看不见的世界,以前骂一个人可能只会得罪一个人,在线后骂一个人可能会得罪一亿人。一项新技术被5000万人接受的速度,会体现技术的动态渗透性,电力,从一个用户到5000万用户,花了五六十年时间,而如今的一项新技术从发布到获得一亿用户,可能只需要两年时间,这就是在线的力量。
在线世界与旧世界不同,是一片新大陆,在这个世界中,原有的离线规则已不适用,将会有新的规则和新的定律,数据的思维、在线的思维和流动的思维是人们认识在线世界的方法基础。而对于企业来说,在线的意义,不是利用互联网改进、改善现有业务,而是彻底变革,用全新的思路布局、创新,所谓在线是因,变革是果。
书中有大量篇幅讲到了科技史,由此可知,我们现在习以为常的很多东西或者发明,诞生之初,都伴随争议、嘲笑、反对之声,最后被人接受并成为习惯。每一项新事物的出现,每一次新的商业和服务模式的到来,都是对以往的颠覆,是对人类社会形态和价值体系的重构。而当人们熟悉且习惯到以为这些与生俱来时,对于之后再次出现的具有颠覆性的发现和观念,依然会质疑、嘲讽、反对,直到再次重复之前的过程。
只有少数眼光敏锐、感知力极强的人,才能在现实世界的一片混沌中,窥见未来世界的曙光,并且迅速行动,大多数的人都陷于佛家所说的“知见障”里,被既有知识和观念挡住视线,看不见远方,从而对未来抱有敌意和恐惧。
不但普通人难免,即使一些伟大人物也如此。书中提到爱迪生和斯特拉之间的直流电和交流电之争,爱迪生是直流电之父,是最早将电力商业化的人,但直流电的传输距离短,按照爱迪生的设想,每隔三公里就要建一个发电厂。基于观念和利益上的考虑,爱迪生不仅反对交流电,并不惜采用令人不齿的方式,用交流电电死一只大象,并拍成电影,到处播映,诋毁交流电和特斯拉。但历史已经作出了判定,1893年11月,在芝加哥召开的世博会开幕典礼中,斯特拉利用交流电同时点亮了9万盏灯泡,震撼全场,这是直流电所做不到的,从此交流电取代直流电成为供电主流。
相信和拥抱未来是知易行难的范畴,基于恐惧而排斥在历史上屡屡上演,印刷术刚发明的时候,遭到巴黎六万多抄写工人的诅咒,因为抢了他们的饭碗;火车刚发明的时候,在人们眼中代表着一个失控的世界,因为它的时速超过80公里,吞噬了农村,摧毁了中产阶级,还压死过人。每一项具有革命性的技术的出现,都会击倒之前的一些巨人,而催生出一批新的巨人;每一波浪潮都会淹没一些人,而有新的弄潮儿产生。将人类置身于过去、现在和未来的时间维度中,就会觉得让我们进步的不是已知世界,而是未知世界,对未来的探索和自信,使人类不断获得新的知识,不断推进文明程度,在未知状态下,一切皆有可能。
作者在最后引用了美国著名建筑学家路易斯·康的话:“这个世界永远不会需要《贝多芬第五交响曲》,直到贝多芬创作了它,现在我们离开它无法生活。”我们可以将《贝多芬第五交响曲》替换成任何一种技术和发明,包括互联网,这个世界本不需要它们,但它们一旦出现,人们便无法离开。就像一个婴儿,一旦出生,就没有谁能让他重新回到娘胎里去,他必定会成为世界的一分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