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尽与有限》是一篇让人深思的文章,通过对时间和空间的探讨,揭示了人类对于生命的无限渴望和有限局限。作者通过对自然界和人类生命的比较,引发读者对生命的意义和价值的思考。这篇文章让人感叹生命的短暂和宝贵,唤起对生活的珍惜和对未来的期待。
《无尽与有限》读后感(一)
而我,在醉心养育他这么久之后,也获得了某种人生答案:如果不真正投入一件事,那么就得不到最真切的反馈。——《无尽与有限》荞麦 这是一本无比真诚的有关于生育纠结的书,作者荞麦在其中讲述了自己从由于软弱而被迫当妈、拒斥这个身份,到摸索这个身份的意义、思考、接纳和重新定义自己的新身份的过程。尽管可以想见,伴随孩子的成长、成年,这个过程并不会停止;尽管诚如荞麦所言,这本书并无法提供给别人任何关于“生好还是不生好”的答案。但是我认为,荞麦对经历所做理智上的反思和情感上的挖掘,比经历本身更具启发性。 荞麦的情况非常能代表大多数现代女性。一方面,这些现代女性因为受教育和女性主义的普及,对“自我”是有所觉知的,但另一方面,这种觉知又无法与生活的现实建立联系,通过行为进行实践。因为,如荞麦所言,女性的各种身份是冲突的——这当然要“归功于”我们所处的社会对“人”的定义是依照功能割裂而来,所以,这样的紧张关系不但无法因为“选择”的存在消减,反而增加了进行选择的压力。 说到底,让像荞麦这样的女性想要拒斥的,是“妈妈”这个身份在历史中体现出的深重而贫乏、广阔而轻薄,是“妈妈”和“女人”,甚至是和“人”这些定义之间持续的冲突;但让荞麦这样的女性不肯放手的,却也同样是“妈妈”这种身份的不可剥夺性和深刻性,是当妈妈这种体验的唯一性和独特性,是亲子关系的绝对性。而我们能通过这种张力认识的,恰恰是现代女性为更改母亲角色的刻板印象而做的努力,是现代女性为夺回自己的身体话语权和情感话语权在进行的斗争。 荞麦说,生育和不生育似乎在女性间画了一条分水岭,但在我看来并没有,大家在共同谱写,女性正在如何生活和可以如何定义自己的各种身份。 时隔多年,我的一些同学会羡慕我不结婚不生孩子,但我却认为,回到那个选择的节点,你还是你,我也还是我,你不结婚不生子也不代表你就会像我般自在。因为你想的是如何逃避人生选择中最难的部分,而非真诚的为想要的生活付出和努力。当妈妈是需要成长的,过自己的生活其实也需要付出一样的努力,不然等待自己的,就是逼迫荞麦去生育的空虚和软弱。我之所以摘抄上文作为引子,正是为了说明,不论我们选择什么都意味着失去另一边的东西,与其苛责男性天生不用承受的负担,不如学会放手。当你不再把拥有一切当作一切,你的追求会更清晰。
《无尽与有限》读后感(二)
我今晚终于在北京的冬(?)夜里,坐在一盘爆肚面前,把新书的最后一页看完了。
我前两天从来北京的飞机上开始看起,看到怀孕的部份便合上了。今天下午又在咖啡馆里开始看。
从三里屯的咖啡馆,看到五道营的咖啡馆。朋友来跟我汇合,看我没打算和他聊天,便坐在一旁打游戏,我也正好可以在温柔的夕阳中继续看书。
在看到“坏妈妈有可能比好妈妈更加自由快乐,更让人羡慕”时,我把这句话给他看了一眼,他自嘲的笑了一下,继续打游戏。
虽然我认为这本书应该给每一个男人都看看(理想状态),虽然我也并不认为真的有男人会去看(一种事实),但为什么我会给他看这句话——因为之前我们聊起自己的原生家庭,他提起他的妈妈——一个一直过得非常自我、非常洒脱、压根儿没有在管自己唯一的儿子到底在过着怎样生活的女人。他用很轻松的语气说起三十年来妈妈对他的忽略和无所谓,以及他其实对妈妈的依恋和爱(但因为妈妈的无所谓,他也只能表现得无所谓)。我当时就说:如果是以前,我会觉得这是一个自私且不负责任的妈妈。但现在站在女人的角度,我觉得她这辈子真的过得很自由和快乐。你是有点可怜,但妈过得很好这件事让我觉得挺不错的。
不仅如此,我在书中,从头到尾,都有非常多感同身受的时刻——因为自己并不打算生育(也不打算结婚),在前几年,我对小孩都是非常讨厌且一无所知的。但我有一个很好的朋友,和荞麦就在前后脚生下小孩。因为对她的情谊及关系的亲近,我对她的小孩并没有太大的感觉。也因为她在带小孩的过程中也遇到了相当困难的阶段(可以说至今仍在经历),于是我对养育小孩这件事有了更深远更广阔的认知。
在很多人都不认同她的育儿理念的时候,我都一直非常坚定的站在她这一边。因为我相信我的朋友,也希望她知道,在所有艰难的时刻都一定有人在支持她。虽然非常多实际的困难我并帮不上忙,但我觉得自己好像做得还不错,算得上是一个称职的朋友。
但当我完整的看完这本书,在荞麦那些细致、真实又确切的描述中,我才意识到,她经历的远远不止告诉我们的那些。那些细微的日复一日的关于如何育儿和寻找自我的困难,一定比我知道和想象的多太多太多。
我在看书的途中好几次都感到非常的难过——为我们对她的不够理解和了解——虽然我以为我已经很理解和了解了。
所以,虽然我并不打算生育,但我真的非常希望所有女人都来看一看这本书。
如果有“希望得到进步”的男人,你也可以看看,生养一个小孩,它究竟是怎么一回事。
(“希望得到进步”是一个存在于我和我朋友之间的一个梗,因为我时常会用“落后”来形容他某些关于婚育的想法。因为关系足够近所以我可以这么对他说。他嘴上也接受。无论心里是否真的接受。但我会持续对他进行这样的推动。能进步一个是一个吧。)
《无尽与有限》读后感(三)
很高兴这样的作品出自中国女作家之手。
首先她是中国人,其次,她是居住在中国女人。
身在一种环境之中,能如此清晰地看到自己的环境,并且可以调理清楚地写出和思考自己的环境,并不是意见容易的事。
可能有读者会用女性主义的角度去理解这本书。我觉得她不是那么激进,而且好在她不矛盾也不分离。至少与某些自诩高知女性主义者,但是却搞男权那一套的对比,她真实和真诚到令人落泪。当女性主义从一种主义变成一种选择和一种生活状态的时候,生育是一个无法规避的问题,而生育与否,我认为会极大地改变一个人的女性主义观点和立场。在这本书中,我没有感受到强烈的“主义”思维,她只是把自身的经历,自我的思考如实地写了下来。
我们常常说活在当下。但是生育这件事并不是一句活在当下,就可以确认的事。它在“当下”这个背景里变得复杂。人的一生都在有限的时间里做有限的事。追求可以是无尽的,但是事却不可以。有声音驳斥女性的最佳生育年龄,即便没有最佳生育年龄,但是最后生育年龄( 绝经之前)却真实地存在。我有时候想,生育真的是一种权力吗?没有威慑力、没有话语权、没有绝对性,不能让渡、也不能单独地发生作用。
我不知道男性在体检的时候,他的医生会不会询问他有没有孩子,如果没有,要马上打算了,毕竟过了XX岁,生育能力就会直线下降。但是女性就会,譬如我的医生会说,女性过了37岁以后卵巢功能就会断崖式下降,所以得赶紧生孩子。如果还没有对象,要求不要太高,赶紧生。这种热切的冒犯,我相信很多育龄未育的女性都有可能遇到过。
荞麦一开始是坚定地不想要小孩的。 然而,人到中年,人生到了瓶颈处,生一个孩子是她为处于停滞和失望之中的生活所寻求的一种可能性。创造真正属于自己的东西——是除了自我之外,能彰显自己存在的东西——一个生命。就算不生孩子,自己的人生也并没有因此而更多彩,那就不妨试一试吧。
从怀孕到生产,到育儿。荞麦的认知被一次次的刷新。孩子,重塑了人们对自己和对世界的理解。也许,这才是生育这件事的力量所在。
生育之后,“私密感消失后,我跟异性间的张力也减小了。异性的目光对我逐渐失效,我不再在乎男人们如何看我,不再因此感到羞涩或者紧张。”男人对于女人而言没那么重要了。
哺乳期的崩溃是女性为自己的世界拉起帷幕,于是她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世界的中心。
而放弃充斥了整个育儿的过程。母亲体验到的育儿的痛苦,并不是孩子的错,也不是由于缺乏帮手,而是父母提前的期许。孩子无法理解大人对时间的观念、无法总是符合大人的期望。养育之恩只是父母的一种自恋。在一次次的育儿挫折中,荞麦反而发现了爱的真谛。
荞麦说是因为自己软弱,所以才决定生孩子。
不论生育与否, 生活的形态是多样的, 我们可以做的是清醒地投入其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