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基因社会》经典读后感有感

《基因社会》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3 21:55:25
《基因社会》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9-23 21:55:25   小编:

《基因社会》是一部讲述基因科技对人类社会带来影响的科幻小说。通过描述人类基因改造的种种可能性和伦理困境,揭示了科技发展对人类价值观和道德观念的冲击。小说深刻探讨了科技与人类社会之间的微妙关系,引发读者对未来发展的深思。

基因社会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豆瓣分数真是给低了! 很少有书能带给我这么深度沉浸的阅读体验了, 作者对基因的讲述真是令人所学甚多. 即深入, 又不枯燥, 读着就有种很强的学习满足感. 我之前看的豆瓣评分8.6分的<人体简史>, 其中也讲到基因的部分, 但<人体简史> 给我的感觉就是泛而不深, 虽然也那个也是本好书, 但终究太浅了. 相比而言, 我更喜欢这本<基因社会>, 我给9分.

基因社会读后感篇二

王尔德说,只有肤浅的人才不以貌取人。这句话可以说给今天流行的“颜值即正义”加了备注,当然了这是表面看上去的,所以今天满地的美容机构和化妆品横行天下。暗藏在相貌堂堂之下的其实是自私的基因,而且这个基因使得我们的社会都必须屈从于此。科学家们为了这点事情也是忙的团团转,为了让这个事情讲的清楚和理的顺溜,那可以说是穷尽奇才,结果却是人类的基因从内部只会发出一阵阵的嘲笑。因为,我们最为自私的大脑,给我们提供了所见即所得的结论,即便是再聪明的大脑,依然要被自私的基因主控。无可奈何从来都不是问题的终结,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没有什么能够阻拦人类一步步向前。但是面对漫长的历史长河,个人的一生实在是微不足道,所以,自私的大脑又告诉你,要想过得好,就要先关注一下自己。本着这个原则,那就放眼看看先,毕竟大脑是个极度懒惰而且又贪婪的构造,如果没整明白就行动起来,那结果就是白忙活一辈子。那么,摆在眼前的就是看什么呢?那就挑一本简单的书看看先,这本《基因社会》包含了十个讲座,这些讲座都是来自哈佛大学大拿们的研究报告,虽然都是些简单介绍,但是能够提纲挈领的找到点下一步看啥的线索。就着理论结合实际,那就再看一部《纽约娇妻》这里面记录了六个纽约贵妇的生活,这个电视节目很有意思,节目里有贵妇们的嚼舌根和维系彼此关系,以及生活的范畴内社会关系的处理,可以说活脱脱的展示出基因社会未被包装的样子。按照波伏瓦的理论女人是第二性,那么这个节目反而更接近人类本能,所以为了更好的了解人性,看看这些女人世界展示的节目。对了,不是专门挑贵妇看而是这些个贵妇都没啥遮拦,能够更加客观公正一些,她们所处的优越社会地位让她们展示的舞台更多。所以,为了看的足够宽广,就不要计较那么多了,再说了那些个女人也挺养眼,完全符合王尔德训诫世人的说法。

基因社会读后感篇三

从基因看人性

编者按:人类的语言从何而来?人为什么会得癌症?我们的细胞是如何和“与对手合作”的?基因社会的规则就是人的行为本能,天才与疯子,自卑与超越,重口味与怪性格,那些都是刻印在基因里的行动本能,翻开《基因社会》,看基因如何影响我们的健康、性格和行为。

以太•亚奈,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级研究院学者,纽约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和分子药理学教授,纽约大学医学院计算医药研究所(Institue for Compputational Medicine)所长。马丁•莱凯尔,杜塞尔多夫海因里希•海涅大学生物信息学教授。你的基因如何控制你的身体和生活?

大约40年前,理查德•道金斯出版了《自私的基因》,提出:人生来自私,跟其他生物一样,不过是基因的生存工具。然而,人类仍不清楚这些自私的基因是如何协作以构建生物体的。《基因社会》以丰富的新的研究为基础,为理解基因如何为了生存而合作及竞争提供了一种解释。

人为什么会得癌症?假如不同人种的基因差别很小,为什么还会有战争?人类的语言从何而来?以太•亚奈(Itai Yanai)和马丁•莱凯尔(Martin Lercher)属于系统生物学这一新领域内的领军人物,两人提出了一个具有说服力的新理论框架,帮助人们理解人类基因组的进化过程。与道金斯的经典隐喻所暗含的意思所不同的是,构建基因组的并非是只关心自身生死存亡的个体基因。我们的基因组是由类似人类社会的基因社会所构成的,和人类社会一样,基因社会的成员们也会彼此联合或敌对。

《基因社会》揭示了基因在各个生物学尺度上——从个体细胞到整个物种——的合作和竞争中所使用的遗传策略。本书描述了基因组在癌细胞、尼安德特人、有性生殖、生命起源中的运作方式,并一直强调着一点:给予基因间相互作用足够的重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规律。

理查德•道金斯(Richard Dawkins)在1976年出版了《自私的基因》这一经典著作。这本书改变了我们的生活。那时,我们一个在研究计算机,另一个在研究物理,但我们都离开了自己的领域,开始研究演化生物学。道金斯的这本书用宏大的视角描述了生物的本质——生存机器,“一种作为载体的机器人,其程序是盲目编制的,为的是保存所谓基因这种秉性自私的分子”。这令人瞠目结舌的真相由于演化的时间尺度之大而不为人们所觉,直到今天仍让人感到吃惊。正如量子力学现象所表现出的长度尺度十分微小,因此其怪异的统计方式让人无所适从,生物的本质也可能同样令人难以接受。

基因社会读后感篇四

一、基因的改变是如何产生的? 人类的成长和孕育过程都伴随着基因组的复制,只要发生了复制,就有可能出现复制错误,这便是“基因突变”,基因突变并没有确定的频次和方向,它是完全随机的,一个好的突变发生在一个人身上,能帮助他拥有更强生存能力和繁衍能力,随着时间的推移和生物的繁衍,这种突变而来的新基因会遗传在越来越多的人身上;而一个坏的突变减弱了一个人的生存能力,他和他后代的数量会越来越少,直到携带这一基因的最后一个人死去为止。 二、基因为什么是自私而盲目的? 一个突变使得某个基因有了快速繁衍的优势,那么他便会肆无忌惮的掠夺资源去繁衍后代,丝毫不去考虑其他基因应该怎么办,也不会考虑它的携带者命运,为了自己的短期利益可以做出损害全局利益的行为,癌症是展现基因自私和盲目的典型例子,而基因“社会”存在的价值恰恰在于此,它精妙地平衡着各个基因的利益,目的是为了整体基因组的传承和繁衍。但值得强调的是,我们这里说的自私并非是基因的主观意识,基因没有智力,也没有意识,仅仅是因为它的随机突变,让它获得了繁衍的优势,而导致的损人利己的客观结果而已。 三、基因社会是如何维持平衡的? 基因社会必须小心地保持着平衡,基因社会创造了免疫系统、细胞自杀机制等等制约手段,来防止类似于癌症这类恶性情况的发生,以保证整体基因组能够长期的生存和繁衍。但基因社会即使面对有益的基因突变,也要做出取舍维持平衡,因为有益的突变带来人体功能的提升,而功能的提升必然要消耗更多的能量,在有限的资源和局限的环境下,基因社会需要把资源用在最有用的地方,因此,必须考量社会总成本总效益,并以此来做出权衡取舍。 四、基因社会因何从封闭变得开放? 基因社会从封闭变得开放是重大的创新,其目的是为了降本增效,降低生存和适应环境的成本,如果可以从外部直接引入优秀基因,基因社会便不需要完全靠自己的力量去一步一步优化基因,毕竟,优化基因需要长久的时间、大量的资源以及可遇不可求的运气。我们的无数个直系祖先们,任何一个人的优秀基因,我们都有机会继承,我们无数祖先每个人身上的优秀基因,有机会在我们身上叠加起来、组合起来,使我们变成可以适应多种环境的“超人”,这大大降低了我们获得适应性的成本,这种优势是无性繁殖所不可比拟的。 五、基因社会的最高法则是什么? 基因没有智力也没有方向,基因社会之所以能做出上述这些精妙的设计和创新,完全是自然选择,换句话说,没有做出这些设计和创新的基因组全部都已经在演化过程中消亡了,只有做出正确选择的,才保存到了现在。因此,随机变异,适者生存是基因社会中遵循的唯一的法则。

基因社会读后感篇五

柏拉图提出的一个哲学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要到哪里去?简单不过一日三餐,复杂却是一生的难题。而《基因社会》给了我们一个不同的认识自我的角度——基因的角度来回答“我是谁”这个问题。“我”是自私的,因为人类生来具备的就是自私的基因;而“我”也是合作的,因为在构成不同物种的基因社会中每个基因都在协同共进,即便仍有大量无所作为的基因扰乱市场秩序。

1955年,美国阿拉巴马州爆发了一场大规模的罢乘公交车时间。起因是一名黑人女性在公交车上拒绝为白人让座,结果被捕入狱。全城五万多黑人借此声讨种族歧视和压迫的行为,一波波争取民权运动进入大众的视野。即便人与人的基因之间存在着99.5%的相似性,但那0.5%的差异都足以引起种族歧视。因为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其中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则就是“适者生存”,所以非洲人生活的地方紫外线强,于是体内主管肤色的基因会加深肤色帮助他们抵抗自然的伤害;而生活在亚洲或者阿拉伯地区的人则相反。这样的基因表现恰好证明了基因本身厚此薄彼的特性,”对那些与我们等位基因不同的人的怠慢,就是对我们自身等位基因的优待。“

但是事实上,这样的想法是应该受到遏制的。《孙子兵法》讲”知己知彼,百战不殆“,所以认清基因本质的一大好处在于,我们了解自私的来源,也能更好的减少其产生的影响,更好的控制自私的基因。这就好比一个教授外语的老师,在拓展学生的高级词汇和句法时,会更倾向于优先语法的细化,毕竟掌握了框架的构造才能建成更稳更高的楼房。”我“体内自带的基因无从改变,但大脑自我认知的过程往往会帮助我们找到人性和本能之间的平衡,也正是如此,在经历了漫长的斗争和运动之后,美国黑人的命运得到了改变,社会赋予了他们很大程度上的平等、自由和尊严。

另一方面,自私的反面又更多的表现出了基因的合作特质,这样的变化就像“日困而还,月盈而匡”(《国语越语》)。比如基因社会中三分之二的不劳而获者,从生物进化开始,这样的基因就像蠹虫一样侵占着细胞内有限的位置,但任何贡献也不做。看似懒惰的表象之下隐藏的是特立独行的预见性。纵观中国历史,从不缺少探索正统之外的“起义者”,比如项羽,比如洪秀全,他们不是按部就班为社会大统贡献力量的人,但他们的反叛却是推动历史进步的必要因素。那些不劳而获者存在的意义就在于,在基因社会从不间断的演化中,蓄谋着一场又一场微小但影响巨大的突变,从而使基因组更好的适应自然。

认清了基因这样的特质,也许也可以给我们一些关于“我是谁”的启示。基因社会里,基因用这种方式丰富基因组的组成,促进了细胞的形成和生命的演化。早期的伙伴可以变成最强的对手,而早期的对手无疑也是最好的伙伴。

基因深深根植在每一个生命体的起源和表现,变异、可遗传性、对适合度的影响,是达尔文的生物进化论三大原则。追根溯源,不失为更好了解本能,塑造自我的方法。

基因社会读后感篇六

阅读这本书前,你可以是对生物一窍不通,甚至连基因的概念都很模糊的彻彻底底的外行,也可以是一位在生物方面已有不少研究,并且想要深入了解更多的类似方向的研究者。

这本书足以带领许多人走出多年来在生物基因方面的思维误区。例如本书谈及癌症和基因突变时,论述癌细胞实际上是符合生物发展方向的进化衍生物。起初这种论断令我疑惑不解,我知道进化是好事,因为没有基因突变就不会产生变异的个体,一成不变的生物很容易被不断变化的自然环境所淘汰。可是癌症又是件坏事,它会使生物承受各种痛苦并缩短生物的寿命。为何癌症会与进化有关?难道癌症也可以帮生物适应变化的环境吗?这些疑惑在看到后文时豁然开朗,原来生物体内的无数细胞每时每刻都有变异的可能,因为细胞在复制基因链的过程中会有错误产生,部分错误会引起生物体发生变化,当这些错误累加并且符合某些特征时,我们通常所说的癌细胞就产生了。因此,可以说癌细胞是基因突变的过程中机缘巧合的结果,就好像俄罗斯方块叠加一样,不同的造型叠加在一起,如果有些部分刚好位于一条直线,就不得不消除了。

再譬如书中从基因突变角度谈到生殖隔离,以猩人和尼安特人为例,结合生物进化树的示意图,足以使读者了解到生殖隔离在人类演化史上起到了重要作用,如果没有生殖隔离,如果高等生物与低等生物的基因可以自由地互相混合,那么优秀的突变基因很可能在多年的基因混杂过程中,因起到的作用十分微小而不被表现甚至一直沉默,那么很可能在进化发展的过程中被后续的突变基因淘汰,或者被过于基数过于庞大的低等基因和冗余基因代替,那么也就不存在进化发展这种名词概念了。

这只是书中的两个例子,书中还提到了其他基因方面的知识,但本书不仅仅是为了普及生物知识而向我们展示基因的各个方面,而是试图从这个角度入手,让我们了解自然界的演化过程,甚至社会的演化过程。

社会不是人类群体的专用词,蜜蜂,细胞,细菌,甚至病毒都可以组成一个社会。本书主要论述的基因构成的社会,与当今的人类社会有不少共通的特性,且值得我们深入研究。譬如,所有的社会成员都在在竞争中合作发展;社会不断地以各种复杂多变的方式吸纳新鲜成员,摒弃老旧的成员,尽管有时会付出部分代价;社会成员有着不同的等级划分,上级比下级拥有更大的控制权与优先权;社会中总有些不劳而获却不能完全缺失的成员;社会存在歧视,因此新成员加入时需要兼容已有的社会群体,否则可能会遭到攻击;社会中存在某些固有屏障,以防突变因素干扰;某个或某类成员不能无限制地扩大自身,否则会在突破诸多原则的情况下对整个社会造成损害;环境等外来因素有可能影响社会的构成与发展……

诸如此类的社会学知识,被作者巧妙地与生物基因的特征结合起来,不但生动形象,通俗易懂,而且阐释的角度十分独特。在作者的笔下,基因不再是枯燥的生物蛋白,或者复杂的分子式,细菌也不再是简单的单细胞,就连众人讨厌的病毒与癌症,也有了一丝令人不太讨厌的人性气息。可以说,正是多种多样丰富多变的基因促进了多元化的人类社会的发展。

这是一本值得细细品读的书籍,每看一遍都能令人有着更多的收获。管理者可以从人性本能及社会结构角度考虑如何改进现有的管理方式,被管理者可以考虑如何提升自己,被更多人接纳,甚至向上成为一位优秀的管理者。学生可以从书中了解生物的知识,在职者可以从生物的知识角度了解社会的演化史。相信书中生动形象的文字描述,配合精美丰富的插图,一定会给所有阅读此书的人带来畅游知识海洋的享受。

基因社会读后感篇七

自私是本能,合作是智慧!

作为哈佛大学人性本能十讲之一,毫无疑问,只要你看过《基因社会》以后,你会好奇其他人性本的系列读本,以太·亚奈何马丁·莱凯尔的文笔堪比文学性具有较高造诣的艺术家那样,娓娓道来,引人入胜,激发起非专业群体,或者说是一般读者的强烈的探究欲望,跟随作者的思路,看科学如何看待人类社会的进化,特别是个体的人的进化过程,在基因组时代,以及后基因组时代,让一般读者窥见人类基因是如何组合成全球基因系统或基因组,作为对癌症、免疫学、有性繁殖以及种群遗传学方面有专业精深研究的作者来说,可谓采取了后退一步的策略,共邀读者参与探究《基因社会》,而且感到兴趣盎然……

基因组图谱的绘制,在之前从新闻报道中略有所知,只是觉得那时顶端科学家的事,与一般人无缘,无关,更没有想到能这样饶有趣味地探究基因,今天,看到《基因社会》,我们一般读者有福啦,有了这样一次探究《基因社会》的机会奥秘,怎不让人感奋与激动,这种情形,也许是小孩子在父母给自己买到最欢心的礼物那样高兴,兴高采烈。

“基因的社会规则就是人类的行为本能,基因的社会规律就是人类的生命规律。”

“人性应超越基因本能”

紧紧围绕“你的基因如何控制你的身体和生活?”作者展开论述,以社会学的油头,激发读者强烈的探究欲,拟人化的手法让本书增色不少,人类自私的基因如何协作以构建生物体,理查德·道金斯指出:“自私不过是基因的生存工具”《基因社会》为理解基因如何为了生存而合作以及竞争提供了一种解释。

对癌症的一种合情合理的解释,《基因社会》给予明确的答案,让人理解其机理,特别是基因成因。以前只知道癌症是治疗不好的,不知道究其根本是什么,现在知道了,癌症也是一种细胞,因为持续分裂,在本应该停下的地方就是不停。扩散至全身在之后,会大量消耗能量,于是其他部分由于资源匮乏而崩溃。这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癌症病人最后死于营养不良,局部的病变导致生命机体的丧失。

八步轻松演化成癌,你的对手定义了你,性有何用,克林顿悖论,复杂社会中的随性基因,猩人的世界,关键是你怎么用,剽窃、模仿和创新之源,阴影下那不为人知的生命,注定赢不过不劳而获者。本书的这十章,环环相扣,由浅入深,通俗易懂,让我们进入一个基因的社会,对基因组世界的探究正是科学精神的体现。从中我们也觉得作为科学家的可爱可敬之处,更是人类基因奥秘的探路者,揭秘者,为人类进化提供科学的依据,让我们感到科学家的伟大神圣以及从事这项事业的高尚崇高。

这本书对我们的启示也是多方面的——便宜不是都能占的;和当下的社会竞争作比较,要想使自己更好地生存下去,那就不断完善自己的专业技能,力争别人不能替代;基因组和后基因组时代,人类对自己的理解更深刻了,更有期待……

这本书处处充满洞见和睿智,对基因社会的演化历史有着明确的见解和极为长远的预测:

“基因社会使我们前行至此,但正是人性让我们在此刻回归”;

“我们的所生活的时代十分值得玩味”,“当我们考虑动物权利时,我们的保护范畴甚至延伸到了人类之外”;

“在过去的几百万年中,我们的祖先一直顺应着基因社会,而地球上其他生命显然还依然如此”;

“我们不仅要意识到做决策时的偏见,还要意识到基因社会数百万年来演化出的其他所有偏见,这样才能称得上是一个完全自觉地个体。”

这本书注定和达尔文的进化论学说一样,充满了长久的争论,将一个物种的基因构成视作一个基因社会的强大解释力,在“自私的基因”将此视为自然选择的影响对象。基因社会则将关注点转移到基因间的关系上,也就是人类的相互合作竞争。

张勇,男,1972年出生于河南南阳市新野县,本科毕业于河南师范大学、河南大学,硕士研究生毕业于宁夏大学,多年高中教师经历、房地产开发企业、医院、媒体工作经验,现从事企业文化策划、宣传、企业内刊、自媒体矩阵布局,作品多发表于《宁夏大学学报》、《华中师范大学研究生学报》、《科技创业月刊》、《商情》、《昌吉学院学报》、《香港文艺报》、《安徽文学》、《东莞日报·打工文学》、《宁夏大学校报》、《普州文学》、《永平回族》、《山东商报》、《躬耕》、《山东商报》、《新消息报》、《六盘山》等刊物。

基因社会读后感篇八

我有一个豆列,里面放满了我看过的、和死亡有关的书,其中的一些有关医疗和生物学上的死亡,另一些有关文化意义上的死亡。

有《死亡如此多情》,一本一线医护人员的访谈录,这里有病床上的死亡,抉择的艰难和家属的挣扎。

有《众病之王——癌症传》。这里有关于癌症最基本的信息、以及人类逐渐了解癌症、摸索着治疗癌症的漫长征途。

也是从这本书,我开始知道,癌症是人类无法避免的命运:细胞分裂是生命之初,细胞的更新是我们此刻还能生存的重要前提,否则头发掉了就再也没了,受伤了也就再也长不好,任何风吹草动我们都会像瓷娃娃一样应声而碎。 而所谓癌症,不过是更新的细胞失控了、像野草那样疯长,而人体就像一个维护精美的游乐园、一旦荒废,就变成了野草遍布的恐怖乐园。

彻底告别癌症,其实也就是彻底告别生命;癌症和生命,不过是一个硬币的两面,成也萧何、败也萧何。

正如作者所说:“癌症缝在我们的基因组上”。

离癌症最近的科研工作者给了我们很多机会来了解癌症:

《我们为什么生病》解释了疾病的本质:在自然选择控制下的军备竞赛,比赛双方是人类和他们的敌人——病毒、细菌和寄生虫,赢的生、输的死。

《最好的抉择》告诉我们面对疾病如何做出最明智的抉择、如何准确地理解医疗信息,如何识别“发死人财”的陷阱,如何做出“要不要拔掉呼吸机”的艰难决定。

《死亡的脸》和《生命的脸》分别讲解常见的致死疾病和健康人体的工作原理,描述通往死亡的路上我们会经历的每一个阶段,每一个症状、感受、原理。

关于死亡最痛的书永远是死去的人的第一手经验:

于娟的《此生未完成》,讣告上了各大新闻头条的年轻的女科学家和母亲,经历误诊、爆发性的癌细胞转移、被谋财害命的“中医骗子”欺骗。

另一个例子是《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患乳腺癌的年轻新娘放弃了正规医疗、选择了食疗,剩下一个还没桌子高的女儿学习如何洗衣做饭照顾自己。

如果说前两本书都是不了解癌症的“素人”患者的生命之书,《当呼吸化为空气》以一个患癌去世的年轻杰出医生和研究者的角度,呈现一位亲历者没有打赢的战斗。

最后还有《殡葬人手记》,关于人死后、消失之前,与世界的最后接触。

读这些书的过程就像盲人摸象。

一开始,癌症的样貌是《迷雾》里的妖怪,藏在厚厚的白雾中、偶尔发出宛如来自炼狱的恐怖吼声,不时从白雾里伸出一只恐怖的爪子、抓住下一个牺牲品。

慢慢的,迷雾散去了一点,我们看到一根长长的鼻子,下次则是厚而粗糙的皮肤,然后是粗壮却灵巧的腿……这些书慢慢积累,那只名为癌症的大象的轮廓也越发清晰。

就好像《降临》里的七肢桶,在厚厚的隔离屏那边出现又消失。我们能看到他的样子,却不知道他到底想表达什么,为什么来到我们的星球。

我读的关于癌症和死亡的书越多,就越意识到我想要了解的真相藏在科学的细节里。比如“癌症缝在我们的基因组上”,那么那些充斥着媒体和朋友圈的“防癌蔬菜”、“健康生活方式”、“PM指数”到底扮演着什么样的角色呢?为什么一辈子不抽烟的朋友却会得肺癌呢?如果真是基因的问题的话,这是否意味着我们每个人都是带着彩票来到这个世界,有人抽中上上签于是杀人放火金腰带,而有人则修路补桥无尸骸呢?

《基因社会》解答了我的所有疑惑,每一章的展开都有若干这样的问题得到答案:

第一章:癌症和基因的关系;

第二章:免疫系统和抗体;达尔文和拉马克关于自然演化观点的千年大乱斗;

第三章:有性生殖和自私的基因。这一章中的信息很有趣,作者没有作这样的暗示但我还是觉得有性生殖可能给许多社会文化问题的提供了遗传学上的解释,比如重男轻女、妊娠并发症等等。

第四章:人类基因组计划,种族主义,利他主义和绿胡子效应。

第五章:遗传性疾病,乳糖不耐和基于个人DNA的个体化医疗。

第六章:人和黑猩猩到底如何界定?

第七章:肿瘤抑制基因的缺失反而促成了人类的发展。

第八章:基因突变促进人类的发展。

第九章:生命的最初:线粒体的由来。

第十章:我们基因组里有70%是没用的基因。

这本书帮助我完成了对名为癌症的大象的解剖。我很高兴我认真地把这本书读完了,并且顺带着把十几年没用过的高中生物知识重新梳理了一遍。

读完这本书的第二天,微博上出现了CRISPR胚胎编辑成功的新闻,以及一大波人对《千钧一发》(Gattaca)或者《美丽新世界》是否会在不远的未来变成现实的哀嚎。

看完这本书你就会知道,差得远呢,远到几乎是两码事。

这本书对我个人而言,另一个很有帮助的地方是教会了我如何解读个人基因分析报告。

出于好奇今年年初我对自己进行了口腔表皮细胞取样,并委托第三方机构进行了若干基因点位的分析,报告拿到手的时候几乎是奔溃的,因为高风险的碱基对出现了不少。当时简直是五雷轰顶,看完这本书之后重新查论文,一一比对,心下安然。

用本书作者的话说,只要活得够长,我们是一定会得癌症的。

后半句我自己加上:剩下的变量太多了,鬼知道最后怎么样呢。

基因社会读后感篇九

本书是一本看着不会走神的书,很值得读。最近在思考一些管理问题,《基因社会》基本都给出了相对完善的答案。如果从基因角度看当下这些公司的竞争,那么所谓公司竞争最多只能算低配版。

癌症是细胞谱系中的一支,是患者自身细胞过度繁殖产生的团块。这种细胞及其后代细胞持续分裂,在本应该停下的地方就是不停。扩散至全身在之后,会大量消耗能量,于是其他部分由于资源匮乏而崩溃。这解释了为什么很多癌症病人最后死于营养不良。 书里讲了癌症八步,从它如何开始到如何消灭所在个体。这种病多发于老年人,70岁相比于17岁要高十多倍。这很好的解释了——为什么消灭自己所依赖的个体,却没有影响人类整体基因库的发展,因为40岁之后,癌症发生的可能性才会增加,而这已经过了最佳生育期,不会影响整个物种。

病毒是种比细菌还小的存在,细菌和人他都攻击,但是两者对病毒的防御方式却完全不同。 先说下病毒的工作原理,他们进入人体或者细菌内部细胞,将自身的基因组注入细胞内部,支持细胞的机器,转而让其复制 入侵的病毒,直至前者死亡,这时会释放 出病毒然后去找新的细胞进行感染。 细菌是怎么对付病毒的呢? 他们采用的是量大从优的策略,每一代细菌成千上万,只要有一个对此次入侵的病毒免疫,那么这一个细菌就会活下来,因为进行的是无性繁殖只要大量复制自己就可以了。所以,仔细观察细菌,我们会发现里面有很多病毒的残留基因,这是后者上次入侵的证据,一旦再次入侵,那么细菌就有武器反击了。这就是为什么抗菌药会失效,每一代只要有一个活下来,下一代就不怕这种药了。这种方式不能保护被入侵的个体初次不受侵犯。 人的数量比细菌的数量少很多,所以不能靠这种死剩下再繁殖的方式。 人是怎么防御的呢? 答案是:主动防御,用抗体。一种B细胞,这是种免疫系统细胞,在身体几内检测 入侵者,找到之后就召集吞噬细胞以除掉入侵者。 HIV就是一种免疫系统疾病,意思是免疫系统对这种病毒不再能识别出来,只能任由其生长,个体走向衰亡。

孩子会继承父亲一半基因(X),和母亲的全部基因(Y),这样看有性繁殖的成本实在是太高了,为什么还要选择这个呢? 回答是:可以结合双方优势,利用等位基因的竞争提升下一代个体的生存机率。如果用无性繁殖只复制自己的基因,也会复制基因的缺陷,不但影响个体,也对基因库没有好处。 有性繁殖的意义在于:不仅能让优质的等位基因组织 到一起, 还能有效地清除基因社会中的有害突变。比如:如果一对夫妇只通过克隆进行繁殖,他们的克隆后代由于不堪有害突变的重负,最终将消亡。有效生殖可以将双方完好 的等位基因结合并遗传到孩子身上,虽然代价很大。 书里提到无性繁殖的动物都是近期才出现的(这里的近期应该也有上百万年),这些动物不愿意付出代价,遇到环境突发变化时多半已经团灭了——这就是为什么近期才有,之前全都完了。 有性繁殖还有一个好处,下一代有基因缺陷是很难传递到第三代的,没有进入生殖期,有问题的个体多半就死了。 另外,在最佳生育期(40岁之前)生育是很好的选择,随着年纪的增加精子和卵子的质量都会下降,这会大大提升后代不健康的概率。 对于男女5:5比例这事儿也有很好的解答,认真想一下其实并不需要相等,女性可以多一些,但是实际情况是一旦性别有不平衡,下一代马上会找齐。比如:上一代男性多,那么他们就找不到老婆,然后下一代数量又平衡了。 性的本质是一种基因的混合。

书里讲了几个很棒的基因选择的案例,其中一个是“乳糖酶基因”。 人是哺乳动物,所以孩子小的时候有消化乳糖的能力,等着6岁之后这种基因就关闭了,因为还得做别的,开着也是浪费。 大约公元前8000年,人类开始养家畜,于是有个奶的新来源。这时候问题来了,那些在6岁之后不能消化乳糖的群体在竞争中处于劣势,他们得到更少的营养。 事情发展到今天,人们认为乳糖不耐受(就是成人没法消化乳糖)是种病,其实在人类大部分历史中,这才是真正的正常现象。

书的每一章其实都是以一个社会学故事开始的,这不但增加了可读性,也让内容更易于理解。 大家知道有很多基因都是重复的,说白了就是有一个就需要第二个了,第二个只能死,可天无绝人之路,还有个策略,那就是——专业化(在书里叫特化)。 仔细想想吧,公司和个人都是这个道理,如果感觉自己不比别人更强,那好办法就是让自己拥有一种特殊的能力。 更有意思的一点是:占便宜的会最终获胜(这个您抽空自己看),但是有些便宜不能占。 有一个区域就没有不劳而获类型的基因,原因很简单——如果这里也被入侵了,那就不会有下一代个体。 那些疯狂占便宜的人毁灭了别人,也毁灭了自己。

只有人这个物种是可以超越基因选择,把主动权控制在自己手上的,我们应该珍惜这个机会。 另外,这本好书您得赶快看!

基因社会读后感篇十

印象之中,蚂蚁和蜜蜂都是最勤劳的动物。有诗为证:纷纷穿飞万花间,终生未得半日闲。世人都夸蜜味好,釜底添薪有谁怜。这是夸赞蜜蜂的,当然蚂蚁的勤劳和团结丝毫不亚于蜜蜂,它们一个在空中,一个在陆地上,成为勤劳的好榜样。

然而科学家发现勤劳的蚂蚁中,也有懒汉存在。一位日本科学家发现,1/5的工蚁在“工作”上没有尽心尽力,有偷懒的现象。一群工蚁中总有一些懒散的蚂蚁很少干活或根本就什么也不做。

于是科学家便做了一个实验,把蚁群中的懒汉做上标记,然后切断了蚁群食物的供应渠道,原本忙碌的工蚁一下子失去了工作,不知所措的在原地打转。这时,只见那几只标记着“懒汉”的懒蚂蚁兴奋了起来,在整个蚁群中到处穿梭,和这个蚂蚁碰碰头,和那只蚂蚁触触角,转了几圈后,几只懒蚂蚁聚在了一起,不一会,它们便带头出发了,蚁群跟在了它们的后面,也陆续出发了。在离开原来的居住地不久,懒蚂蚁们找到了新的食物来源,勤劳的工蚁又开始了忙碌的工作。而懒蚂蚁们,仍然是什么都不做,悠闲的四处踱步。

原来这些锦衣玉食的偷懒者,它们的责任就是不停地探险,在蚁群遇到危机时,带领众蚂蚁接受新的挑战,使蚁群可以继续生存下去。蚂蚁过河时,会卷成团,牺牲最外层的蚂蚁保全最内层的蚁后,而这些懒蚂蚁就是外层的牺牲者。

如同人类社会,大部分人在社会体制的安排下,兢兢业业、按部就班地维持整个人类社会的正常运转,但总有些“懒蚂蚁”,不参与正常社会运作,他们或者是用来检验社会制度漏洞的,或者是探索另类生存之路的。所谓既要埋头苦干,也要抬头看天,这样才能在危机来临时,寻找到另外一种不同寻常的生路。

工蚁只会按部就班的工作,给它们活,它们会完成的很好;不给它们活,它们就不知道该干什么了。所以,工蚁的应变能力也是最差的,如果你是希望像工蚁一样生活,稳定的工作就是你的安全感,然而这种安全感一旦失去,你会完全无法适应新的生活。就像前不久高速公路收费站的中年妇女,失业了,下岗了,只会哭“我除了这个,什么也不会”。须知这个世界从来就是不公平的,给了你安全感的,也势必会剥夺你的生存能力。

所谓的“懒蚂蚁”,不是真懒,而是学会了思考的蚂蚁中的哲学家。就像,我们总是会问,学哲学有什么用,哲学家能当饭吃吗?

在人类研究基因的时候,同样发现了而“懒蚂蚁”现象:人们发现基因中真正起作用的只占少数,大部分基因都没有任何作用,不劳而获者占大多数。你看,蚂蚁中的“懒蚂蚁”只是少数,而基因中的“不劳而获者”却是极大多数,这是怎么回事呢?

原来,人体内各种细胞的功能都是由该细胞中基因活动的模式决定的,尽管所有细胞实际上都拥有一套相同的基因,但并非所有的基因在任何时候都处于打开状态。简而言之,一个细胞能打开或关闭他的每个基因,每个基因,要么被读取并生产蛋白质,要么不被读取,并保持休眠状态,实际上基因组活动有着无穷个不同的可能状态,尽管并不是所有状态都是可行的。

通过改变管理模式,及对于哪些系应该开启哪些该关闭的,具体设置人类的基因组编码的人体多种不同类型的细胞,从理论上来讲,基因组能够控制的细胞类型比人体内已有的还要多得多,因此通常没有必要创造新基因。所以,大多数基因成为了“不劳而获”的休眠者,等待着被召唤的时刻。

不信?你可以打开《基因社会》这本书,你就会明白,自以为独立的我们,都受控于身体里看不见的小小基因。离开了基因组织的支持,你什么都不是。别误把组织的影响力当成你自己的。你的所有举动,都是基因组织的操控,这是一个纪律严明的组织,不受操控的都会死,你或你的基因。

《自私的基因》颠覆了我们自以为大公无私的幻想,《基因社会》则告诉我们,基因自私的目的一切都是为了你好,为了你的种族能顺利繁衍进化。基因,就是个纪律严明的社会,有着自己的社会规则和道德法律规范。

《基因社会》的作者:以太.亚奈,是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级研究院的学者,纽约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和分子药理学教授,纽约大学医学院计算医药研究所所长。马丁.莱凯尔,是杜赛尔多夫海因里希.海涅大学生物信息学教授。两位都是系统生物学的权威专家,联袂论述基因的故事,告诉我们那些你不知道的基因的秘密。

如果你认真阅读,你会发现这本书虽然说的是基因的故事,但却为人类解答了很多无法解开之谜。

一、关于癌症

1、癌症的本质是什么。

癌症是一种基因突变,这种突变使细胞的繁殖速度超过了其他细胞,占用了其他细胞生长的资源,从而造成其他细胞组织因营养不良而大量死亡。原发癌,就是基因突变只发生在一个部位;癌症转移,就是这种基因突变从一个部位发展到相连的其他部位。

癌症不可怕,可怕的是不受控制的细胞增殖,占用了组织的全部资源。就好比家里有一个熊孩子,吃光了所有的食物,饿死了抚养他的父母,最终自己也饿死了。这就是癌症,损人不利己。

所以,不用担心癌症会发展成传染病,基因组织有严格的规则:任何基因突变都不能伤害到其携带者。类似于《银河帝国》中的机器人法则。所以,任何伤害携带者的突变,很快会从基因社会中消失,基因的选择会把它从世代的传承中剔除。

2、为什么古人很少得癌症,而现代人的头号杀手是癌症。

首先,古人医疗欠发达,很多疾病查不出来,查出来了也不知道是癌症,以为是其他的病症而造成死亡。

其次,古人也许带癌生存,但不自知。癌症是种慢性病,持续十多年的带癌生存是很正常的,只有癌症晚期的病人才会死亡。现代人在癌症早期也是没有知觉的,很多癌症是体检时查出来的,平时病人并没有什么异常的表现。

最后,古人很少有能活到得癌症的年龄。一个人如果活得够久,那他一定会得癌症。癌症,是基因社会管理失控的表现,当一个人衰老到一定程度,组织失控是一定的。

3、癌症能预防吗?

现在有种基因检测,可以通过血液,分析你的基因状况,告诉你是否是易得癌症体质。这种预测看起来是好的,可以帮助我提前预防,比如美国好莱坞女星安吉丽娜•朱莉根据基因检测的结果,发现自己乳腺癌的终生患病风险高达65%,因此她做了全乳腺切除和再造的手术。

然而这种预知是好是坏很难说,有时也可能成为一种负担。如果医生告诉你,你有82%的概率会在某具体年龄前患上某种重大疾病,但却没有治疗良方,那么这种信息对你来说其实毫无用处,甚至使情况更糟。在未来较长的一段时间内,对基因信息的获取和使用,会使我们面临一个充满重大道德问题和哲学问题的困境。

带癌生存,特别是带癌高质量生存,将会是寿命延长后的人类需要研究的重大课题。因为从基因的角度来讲,只要你过了生育期,你无法再繁衍后代了,那么你的任务就终结了,各种承担保卫工作的基因也就完成了使命,患病的概率会大大提高。

二、基因是自私的,那么基因社会的秩序是什么

1、竞争与合作

我们已经从《自私的基因》中得知,基因为了自己的生存,本质是自私的。那么基因社会的本质是不是也是自私的呢?

首先,基因之间为了生存,有着很激烈的竞争,谁能在基因序列中占据一个位子,谁就有被生殖细胞遗传给下一代的机会。那些更加适应环境的后代就会活下来,并繁殖更多的后代。

基因突变是生物演化的基础,就会不断产生新的等位基因。在不断演化的过程中,新的等位基因有时可能会超越原先的等位基因而占据主导地位。随着全新的基因不时加入,无法适应快速变化的世界、更谈不上贡献自己力量的旧基因便会被淘汰。即使整个基因社会,包括一个物种的所有基因及其等位基因,比单个个体基因组中的等位基因要稳定得多,基因社会还是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发生变化,演化就这样发生了。

基因社会就好比一个公司的运营,不断有新人入职,老人离职,在公司中的每一个人,如果对公司的发展起不了作用了,就会被淘汰和开除。

然而除了竞争,还需要公司内部所有人精诚合作,才能促使公司正常运转、良好发展。在基因社会中,也有着它的铁律:基因的每一个变化绝对不可以伤害到其携带者。这就是说公司中的每一个人都不能因为个人的原因和利益,伤害到公司的利益,否则他就会受到公司的制裁。

基因社会也是如此,若某个突变对其携带者有害,那么它将很快从基因社会里消失。换句话说,每一个没被立即淘汰的新突变,都要能够与其他基因现存的等位基因彼此兼容,但是一旦某个突变变得普通,以后的新的突变,就需要和现在的新基因社会,包括此前出现突变的普通的这个突变相兼容。因此基因突变的积累有一个历史过程,某一突变的传播,有可能促进或阻止新突变的崛起。

你看,基因社会与人类社会多么的相像。入职公司的新人也必须与老员工磨合,融入公司的企业文化中,当新人成为老员工时,后来的人又必须与他磨合。

这就是忒修斯之船。

在忒修斯之船上,每过几年就会有一块腐朽的木板,需要更换,直到将船上所有的木板全部换掉为止,这艘船的所有部分都已经有过更换,那么这艘船还是原来那艘船吗?当然是的!最重要的不是船上的各个木板,而是这些木板共同组成了一艘船,各个木板并非因其木质属性而特殊,而是因其在船体设计中的不同位置而相互有别,换句话说,与其相接的木板决定了其特点。重点在事物之间的关系上,而非事物本身。

基因社会的重点也不是单个基因,而是基因之间的关系组建成的社会。

2、创新与稳定

为什么规矩的孩子都没有什么大的前途,而调皮捣蛋、不循规蹈矩的孩子创业成功的最多?因为,基因突变才是创造的基础。

创新是不断地质疑和尝试,用基因的话说就是突变。基因突变才是演化的基础。

稳定就是复制与传承,大量的复制保证基因在传承中不会因为偶然的突变而灭亡,至少可以保证种族的延续和繁殖。

所以基因中大量的“无用的基因”的存在,是基因社会稳定的基石,只有在稳定的前提下,基因社会才能通过不断的突变即创新,不断试错,找到适合发展的生存方式。

所以,会思考的懒蚂蚁,对整个世界存疑,寻找不同于现在的生存方式,是种族繁衍生存所必须的存在。人类社会也是如此,需要卖力干活的老黄牛,也需要无所事事的创新者。而这不过是顺从基因的安排,从大局着想,为了人类共同的命运,为了人类的未来。

有关基因的学问,人类只是刚刚开始研究,已知的很少,未知的很多。面对基因,我们要心怀敬畏,大胆质疑,小心考证,比如转基因的问题、基因检测的问题,只有了解更多的基因相关的知识,我们才不会轻易成为韭菜。

基因社会读后感篇十一

作者以太·亚奈,哈佛大学拉德克利夫高级研究院学者,纽约大学医学院生物化学和分子药理学教授,纽约大学医学院计算医药研究所所长。马丁·莱凯尔,杜塞尔多夫海因里希·海涅大学生物信息学教授。

你的基因如何控制你的身体和生活?本书揭示了基因在各个生物学尺度上——从个体细胞到整个物种——的合作和竞争中所使用的遗传策略。本书描述了基因组在癌细胞、尼安德特人、有性生殖、生命起源中的运作方式,并一直强调着一点:给予基因间相互作用足够的重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生命的规律。

01基因的改变是如何产生的

一般来说,基因是非常稳定的,不会发生变化。只有在特殊条件下才会发生突然的改变,因此,科学家将其称之为“基因突变”。我们身体中的基因是祖先们一代一代传递而来的,如果一个物种的基因一直不发生改,那么我们的体貌特征和行为方式就会像老祖先一样,也不会发生任何变化。但事实上,我们比老祖先的脑容量更大,我们的手指更灵活,我们走出了丛林成为地球的霸主,所以我们的基因一直在发生着变化。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些变化并非是有计划、有方向的,而是突然之间随机发生的,或许,把它理解成为一种“错误”更加合适。一种生物将基因传递给下一代的时候,其实是一种复制、粘贴的过程,就像中学生抄作业一样,不管多么谨慎小心,有时候也会把A抄成了B,而我们的基因组有60亿个字母需要复制,在此过程中出现的“复制错误”就是“基因突变”。

尽管不是每次进行基因组复制都会发生基因突变,尽管每次基因突变对于人体功能的改变微不足道,但经过无数代人的积累,这种发生在基因上的变化就会使人体的某项功能产生明显的改变,如果这种改变能帮助人类更好地适应环境,那么获得这种改变的人群就会有更大的机会去获得更多的资源,生存可能性也就更大,也更有机会生下更多的孩子,让这一优秀的基因开枝散叶,久而久之,便成为了整个人类的共同基因;而如果这种基因突变对人类适应环境并无益处,那么这种突变的基因会无情地湮没在历史之中。

现在我们知道基因是如何发生改变的,这种改变实质上是生物在遗传时产生的基因组复制错误,这种变化是随机且没有方向的。

02为什么说基因是自私的

从生物学的角度来讲,评价一个物种成功与否的标准有两个,即物种存在的时间和数量,要想长久的大量的生存,就需要适应环境、获得资源、大量繁殖。基因同样具有对生存和繁衍的渴望,但之所以说基因是自私的,是因为,某个基因在追求生存的繁衍的时候,丝毫不会考虑其他基因的利益。但值得强调的是,我们这里说的自私并非是基因的主观意识,基因没有智力,也没有意识,仅仅是因为它的随机突变,让它获得了繁衍的优势,而导致的损人利己的客观结果而已。

所以,从基因的角度来看,“癌变基因”和所有其他基因一样,是自私而盲目的,对生存和繁衍有着无止境的渴望。发生癌变之后,癌变基因伴随着无数的癌细胞占领了整个人体,繁衍出了无数的子孙后代,所以从狭义角度来讲,它无疑是成功的。

但长远来看,它的行为又是极其盲目的,因为得了癌症的人会很快死亡,而癌变基因也会伴随人体一同烟消云散。尽管癌变基因在人体内获得了大量的繁殖,但它只能猖狂一时,人死去了也就不能把这种癌变基因遗传给下一代人类了,与此同时,人体内的其他所有基因都失去了遗传的机会。

03基因社会如何维持平衡

为了遏制和延缓这种致癌的基因突变,人类的基因组总共设立了八道防线,例如限制每个细胞的总分裂次数、设计细胞的自杀机制以及建立免疫系统等等,依靠这八道防线,人类才能够普遍存活到生育期,才不至于亡族灭种,如今,大部分人类在40岁之后才会受到癌症的骚扰,这都要归功于基因社会中的这种制约力量。

在基因社会的漫长历史中,类似于癌症的这种对人体有害的基因突变层出不穷,无数的人类在这些有害基因突变的折磨下死去,但在我们的一小部分祖先的基因组内,演化出了类似于上述“八道防线”的各种制约机制,并一代一代遗传在我们身上,才使得我们有对抗疾病的能力。

在现代医学出现之前,人类依赖基因社会的各种制约力量来对抗疾病。每个基因都生存在基因社会所形成的关系网络当中,单个基因的过分行为会引来网络的反弹,进而制约住单个基因的一己私欲,这种制约是为了让整个基因组,也就是基因社会中的所有成员,可以完整的在人类身上实现代际遗传,从而达到长久的生存和繁衍的目的。

从基因的角度来说,人的身体只是一个临时的组合,这个组合可以抵抗外部的恶劣环境,达到保存和繁衍基因的作用,很多人也把人体比作是基因的“生存机器”,这一比喻十分形象。因此,当一个人已经过了生育期,已经完成了传宗接代、复制基因的重要使命之后,这个人体对基因来说已经没有多大意义了。

另一方面,为了帮助生育期之后的人类抵抗疾病,基因社会需要再建立起第九道防线,这条防线的建立需要能量和资源,但是在资源匮乏的远古时代,这意味着基因社会需要牺牲一些其他功能,或者是要减少物种总量作为代价,为此,基因们不得不做出一些权衡。最终,基因社会达成了共识和平衡,止步在第八道防线,以低成本的方式保证基因繁衍的基本需求。

基因社会的这种权衡取舍使人联想到人类社会的法律体系,例如,在当今各国的法律体系中都有“诉讼时效”这一概念,,一项合法的权利如果在“诉讼时效”内被提出,那么法庭会做出裁决,主持正义;而如果过了“诉讼时效”这个时间段,那么法庭将不予受理。这种设计显然有违公正,难道一项合法权利只是因为过了五年、十年就变成了不合法的吗?之所以出现这种明显的法律漏洞,是出于对整体社会成本的考量,是人类社会通过长期博弈最终达成的一个无奈的妥协。基因社会同样如此,这种出于社会总成本的取舍一直在发生。

面对基因突变,基因社会需要总体考量整个社会需要付出的总成本,以此来做出权衡和取舍。在资源匮乏的远古时期,基因社会会把有限的资源留给能为生存繁衍带来最大化优势的基因。

04基因如何从封闭变得开放

人类的基因组在漫长的岁月中,经历着无数次基因突变,尽管每次改变都微不足道,但经过无数代人的遗传和叠加,最终塑造了今天的人类,我们除了要感谢漫长的岁月和先辈们的努力外,基因社会的开放性也功不可没。最为典型的就是人类两性繁殖的繁衍方式。通过两性繁殖,每个人都可以从他的父亲和母亲那里各得到一半的基因组。

也就是说,我们身上的基因是来自父亲和母亲两个人,而父亲和母亲身上的基因来自祖父母和外祖父母,这一代一共是四个人,再往上的一代人一共有八个,往上的二十代人则一共有一百多万人,这也就意味着,这一百多万人中的任何一个人产生了可以提高生存能力的基因突变,你都有可能继承。

这在演化史上具有划时代的巨大意义,基因社会这种开放性的、不断引进外部基因的繁衍方式,大大提高了人类的适应能力。当一个个体获得一种提高生存能力的基因突变时,可以相对快速地分享给其他人,这种传播速度十分关键,在地球上的环境接连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只有能够相对快速的适应外部环境,才能免于物种灭亡。

我们的无数个直系祖先们,任何一个人的优秀基因,我们都有机会继承;我们无数祖先每个人身上的优秀基因,有机会在我们身上叠加起来、组合起来,使我们变成可以适应多种环境的“超人”,这大大降低了我们获得适应性的成本,这种优势是无性繁殖所不可比拟的。

基因社会的开放性使我们能够将不同基因组中产生的有益变异结合起来,以此获得越来越强的适应能力,而从遗传学角度来讲,孤立,无疑是一种慢性的毒药。那么,基因社会做出这些选择和改变的原因是什么呢?难道基因社会是有智力的吗?基因社会的最高法则是什么?

基因的突变完全是随机的,而基因社会也没有智力,完全是自然选择的结果,只有适应当前环境的突变和创新才能使生物获得更多生存和繁衍的机会,而无法适应环境的基因组会被无情的淘汰,湮没在历史之中,就像从来都没有出现过一样。

那些没有创造出八道防线的人类、那些没有正确选择人体特征的人类、那些无法通过两性交配繁衍后代的人类老祖先们,他们在历代人类总数量上,恰恰是占据多数的,如今却再无踪迹,而当下的人类是无数次的偶然幸运的叠加在一起的结果,这一切都是遵循自然选择的结果。自然选择也就是基因社会的最高法则。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