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雷译 名人传》是一本介绍历史名人的传记读物,傅雷精准的翻译让这些传记更加生动和有趣。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深入了解各个历史时期的杰出人物,他们的生平故事和成就。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历史的记录,更是一次心灵的启迪和教育。
傅雷译 名人传读后感(一)
罗曼罗兰的这本名人传对于国人来说实在并不陌生,从中小学生读物的简明版到各种供成年人阅读的版本可谓是层出不穷,也有很多翻译家翻译过这部作品,其中就有傅雷先生翻译的这个版本。傅雷先生的译文文字优美,颇具诗意,既忠实于罗曼罗兰原著的文字表意,又展现了原著的情怀,实在这这部作品诸多译本中的上佳之作。不过对于今天沉湎于快餐文字的现代人来说,可能傅雷先生的行文略具古意,在阅读的顺畅性来说不如一些更浅近的版本,但是我们也不妨沉静一下自己的内心,随着先生的笔触,用曾经的那份诗性去阅读去感触罗曼罗兰的文字。
手里这本北京日报出版社的名人传,封面色彩十分明亮鲜艳,首先在视觉上就有了个抢眼的印象。书名上明确写着《傅雷译 名人传》显然是用傅雷先生的译作来打动人心的。开本较大,字体适合,阅读起来比较舒服。同时书下的注释比较详细,对于阅读原文和做一些深入的研究工作的人来说都是很有裨益的。此版本不失为中译《名人传》中制作比较精美的一版。
傅雷译 名人传读后感(二)
春风十里,不如读你
——《傅雷译 名人传》书评
对于傅雷先生,最初的印象是《傅雷家书》中苦心孤诣、呕心沥血地培养两个孩子的父亲。
傅雷先生教育孩子先做人,后成"家",认为做人更重要,他不仅是如此教育孩子的,也是如此做学问的。
这一版本的《名人传》原作者是1995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罗曼罗兰,分为《贝多芬传》、《弥盖朗琪罗传》、《托尔斯泰传》三部分。
傅雷先生不是照本宣科的翻译,而是历经十年经过了初译、再译的过程,十年当中有自我的思考与救赎,就像傅雷先生在《译者序》中所言,“不经过战斗的舍弃是虚伪的,不经历磨难的超脱是轻佻的;逃避现实的明哲是卑怯的,中庸,苟且,小智小慧是我们的致命伤。”
在翻译中增加了新年,得到了救赎,可惜,傅雷先生最终还是没有逃脱卑劣人性的迫害。
《名人传》不仅有三位名人的人生传记,还补充了大量的资料,让传记更加详实。
该书的写作与翻译都是严谨的,基本上每一页都有注释,以便我们阅读。
名人之所以成为名人,不惟有超世之才,更因有坚韧之志,读来涤荡我们的灵魂。
春风十里,不惟有十里桃花,更有名人。
春风十里,不如读你!
傅雷译 名人传读后感(三)
贝多芬、弥盖朗琪罗、托尔斯泰都是各自领域的天才、巨匠,后人看到的多是他们璀璨的成功,并且享受着他们的天才成就的作品,却对他们的生平知之甚少,很少注意到他们背负着沉重的锁链。
贝多芬 ——于痛苦中歌颂欢乐
本书封皮应该是梵高的画,而且读贝多芬故事的时候,总让我想起梵高的生平故事,这是因为他们二人有很多相似之处。关于爱情,俩人都是异常渴望,而且都是全身心地投入,而结局是梵高由于神经质的热情吓跑了靠近他的人,而贝多芬也许由于暴烈和不够圆通的性情,也失去了自己的爱情。同样,俩人也都是遭遇着贫穷,梵高一直靠弟弟资助,活着的时候他的画作几乎卖不出去;而贝多芬虽然举办的音乐会大获成功,但是他的作品给他带来的收入却很少,生活很拮据。还有他们都遭受着病痛的折磨,梵高有精神上的疾患,而贝多芬得的是对他的音乐事业最致命的耳聋,他很痛苦,不愿意让别人知道他的病,更不愿意被人怜悯。
艺术家往往是性情中人,这一方面让他们比普通人更敏感,更能抓住并表达出内心的生命体验,创造非凡的成就,另一方面他们往往不通人情世故,率性而为,这一点在贝多芬身上也很明显。比如和歌德一起散步时,对遇到的达官显贵表现的近乎无礼,让歌德认为他是“倔强之极的人”。
贝多芬一生生活在耳聋带来的痛苦之中,他多么渴望治好耳朵,多么渴望拥有身体康复哪怕只有一天的快乐时光。因为极度渴望,他的音乐也总是在表达并颂扬着人类的欢乐,也只有对欢乐怀着憧憬与渴望,人类才能战胜痛苦。
弥盖朗琪罗 ——背着一座大山在蹒跚前行
而弥盖朗琪罗与其说是带着锁链跳舞,不如说是背着一座大山在蹒跚前行。这座大山包括他极孝顺的父亲和如寄生虫般的兄弟们,也包括那些让他侍奉的主子们,还有他的竞争对手和敌人们,以及他自己固执的近乎强迫症的个性。
为了家族的荣誉,同时也不愿意让人怀疑他的能力,他靠自己的辛苦工作和忍辱负重,养活着整个家族,养活着那些不知感恩、甚至作践他的家人。
在那些给他钱的主子们面前,他与其说是艺术家,不如说是奴隶,被迫接受并且做着能力和身体无法胜任的工作,经常被几个主子同时呼来喝去,疲于奔命。其中于勒二世是相对比较好的主子,比较爱惜他的才华,在他的委托和支持下,弥盖朗琪罗完成了他的代表作西斯廷教堂天顶画;其他很多的主子只是逼迫他侍奉,根本不顾及他的死活,他的懦弱的个性,使得他只能接受,像奴隶一样地去做不可能完成的工作,非但身体累跨了,而且没有取得丝毫成就,白白浪费光阴。
再加上竞争对手和敌人的谗言,他又懒得解释,使得他的境遇更加艰难。而他个人又是异常认真的有些执拗的个性,什么事情都要亲力亲为,不信任别人,有点近乎强迫症,经常干着苦力才干的采石的活,又吃的不好,住的也差,可想而知他的身体被糟蹋的很厉害。
弥盖朗琪罗一方面来说是富裕的,他有很多钱,但另一方面他过的却是苦行僧一样的生活,肉体上苦不堪言,精神上备受压力和折磨,现实的苦痛使得晚年的他渴望死,认为死是一种超脱。
托尔斯泰 ——一生追寻爱与真理的“我们的兄弟”
《托尔斯泰传》是按时间顺序,叙述了托尔斯泰一生中的重要经历和思想演变过程及其重要的作品。
托尔斯泰出身贵族,幼年就受到了身边的基督徒的祈祷和爱的影响,坦白的品性拯救他于青春的堕落,从军时期的战争的经历让他意识到战争的罪恶,之后是幸福的家庭生活及《战争与和平》的创作。找到真理与爱的信仰及《复活》的创作。
真理与爱的信仰的获得使得一度迷失的他得救了。他相信爱能解决人生一切的矛盾,怀有博爱的他寻找造成人类灾祸的那些罪恶的根由,这些源头包含富人、不劳而获的生活欲、国家、教会、科学与艺术。由于不愿意参加剥削人类的工作,他不仅放弃了金钱与田产,还像梭罗一样身体力行,穿着农人的衣服,做着“锯木,煮汤,缝靴的工作”。只是梭罗是孤身一人,可以义无反顾地实现他的超验现实主义,而他一生都在家庭的爱或全人类的爱的选择中彷徨,并且懊悔不已,临到去世前才终于决心离家出走。
托尔斯泰高举真理的大旗,怀疑一切。制度上他质疑自由主义、社会主义,连莎士比亚和贝多芬也被他批判了,同样他坦白的品性也不放过他自己,他对自己也是一样的批判。他所做的一切,不是为了自己,而是为了全人类的爱。
托尔斯泰的博爱、反对暴力的思想,对印度的甘地有深远影响。
罗曼·罗兰说他“并不向那些思想上的特权者说话,他只说给普通人听。”他是“我们的兄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