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学的烦恼》是一篇描写儿童成长的故事,通过主人公小明在学校遇到的困难和烦恼展开。文章生动描述了小明在学校遇到的各种问题,以及他通过努力和坚持克服困难的过程。这篇文章让人感悟到成长的艰辛和重要性,同时也传递了积极向上的正能量。
上学的烦恼读后感第一篇
其实差生也想和好生一样,他们希望得到老师的表扬,但是事实总合他们绕圈子,他们不知道怎么学,只能用羡慕的眼光,让自己默默承受这父母与老师的批评,可又有谁知道他们的内心世界,他们的纯洁。他们只希望通过吵闹来让别人感受自己的存在
1/8页上学的烦恼读后感第二篇
差生或者坏学生,让老师们烦恼透顶,令父母们痛心疾首,但大人们却不知道,。这个世界里什么都有,像跳蚤市场一般混乱,却处处与学校里教的那一套相对抗。...
差生或者坏学生,让老师们烦恼透顶,令父母们痛心疾首,但大人们却不知道,。这个世界里什么都有,像跳蚤市场一般混乱,却处处与学校里教的那一套相对抗。...
2/8页上学的烦恼读后感第三篇
我想我是知道差生的烦恼,我能体会他们的心,他们也希望老师能夸他们,能记得他们的名字。虽然我不是很差的学生但我也不是很好的学生,我记得曾经有一次我的一遍作文在学校发表啦,也许是我成绩不是很好,老师在班上表扬的时候却说了一个成绩很好的学生的名字,当那个学生说不是他的时候我却哭啦,我想为什么我写的老师却不相信,却以为是别人写的,难道差的学生就没有一点特长吗,
3/8页上学的烦恼读后感第四篇
考试这件事,好像对于每个学生都是公平的,但事实上这件事本身就是不公平的。我们先天不同:各自的父母智商、体质本就不一样;我们基础不同:各自的家庭经济条件本就不同。再加上所有客观因素,就算是主观上很努力,就算是太笨的人,我们也不能否认他们为了取得好的考试成绩而付出的努力。但这个世界却一定要用结果说话,考试成绩是结果,我们只能用自己的脚去与别人的坦克拼,伟大的毛主席的经验表明,这样也是有机会取得胜利的,别放弃!
4/8页上学的烦恼读后感第五篇
书名就很吸引人《上学的烦恼》,内容和书名吻合,整本讲的都是学校里面的笨蛋学生、问题学生的故事,而书的作者,就是从笨蛋学生升华成的学校教师。
这个老师貌似是教文学的,书中大量的语言与法语自身的语言特质相关,作为一个对法语一窍不通的人,体会这些文字的美大概是不可能了,但是读懂还是木有问题的。
文章讲了笨蛋学生的笨、撒谎、信心崩溃,教师的偏见、对学生的恐吓、侮辱,社会对学生的广告轰炸、媒体恶评、打标签,也讲了很多他作为教师带领孩子走出来的一些过程。
整片文章作者大概是随心所写,没有文章结构、篇幅的限制,静下心来认真读的话,很多文字都有共鸣。
作为一个孩子的父亲,对孩子将来上学时被打上“笨蛋”、“问题学生”的标签不无忧虑,但是这本书基本上可以抚平忧虑。
5/8页上学的烦恼读后感第六篇
记者:我们能否了解,坏学生是如何终止的?
佩纳克:人是如何走出爱的忧伤呢?往往是通过爱。上学的苦恼也同样,尽管这里所说的爱不是指这个词的情感含义。坏学生要想在他本人的眼里自救,就应该意识到他在成年人的眼里存在,他对成年人有价值。为此,他就应该在传授知识中感到某种爱:老师爱他教授的内容,他的心思确实放在他教课的班级,以及班上每个人的身上,哪怕是最“差”的学生。我在拯
救了我的那教师身上,总能感到那种渴望传授的难以置信的热忱。我们在真正的“书籍传送者”身上,也发现了同样类型的爱:那些传送者中间有教师、书店老板和图书馆员,都能真正提供给人阅读的书籍。
记者:“这本书不适合我,我不够聪明,根本看不懂,等等”,不管什么年龄段的读者,经常有这种反应,这该如何解释呢?
佩纳克:在教育方面,盎格鲁-撒克逊人评价小学生,着重于学生做出了什么,同我们差异很大;总结我们的教育,学生担心不“理解”阅读的东西,就不免羞愧,甚至妄自菲薄,这是一种很正常的反应。我们的教育体系很早就鼓励我们贬低我们自身。我们刚入校门,面对那些将打量的目光投到我们身上的人,就开始担心自己“受重视”,或者不“受重视”。每问到一个问题,学生就势必认为“受重视”,这里当然要排除承认无知或者不感兴趣。这种状况一直追随我们到成年,而且在文化或者政治领域,我们还特别经常扮演这类合成的角色,正如普鲁斯特在《追忆似水年华》中十分精妙地剖析的那样。我们这些法国人,带着我们的复杂性,一讲述起来就非常复杂了!七十年代的动乱,丝毫也没有改变我们对别人怎么看的担心……那几年,打倒了一些学院派的陈腐观点和过时的习俗,代之以不那么因循守旧的价值观;然而,这些价值观一旦普及,便构成新的标准,同样显露了条条框框。评价机制从来就没有改变。法国人特别热衷于对话者文化上的,或者观念上的评价。这种评价既生发我们谈话的魅力,也造成谈锋不健的人的不幸。这种评价到处起作用,在阅读方面也不例外。从而产生您所说的感觉,达不到某某作者的高度,达不到某某导演、某某画家、某某作曲家或编舞者的高度……此外,有一小部分人,本身就抵制阅读,还有一些人,比例同样很小,迷失在不加选择的阅读中,与真实世界隔绝了。
记者:谁传递阅读的渴望?
佩纳克:街区书店老板、图书馆员、一些教师,那些不扮演神庙守护角色的人。此外,仍然是一个爱的问题。鼓励我们阅读的人,最经常的还是我们亲近的人:父母、朋友、恋人、情人、同学。一旦有人借给我们一本书,问题就提出来了:这位朋友为什么要把这部小说借给我呢?当有人对我说:“这完全对你的口味”时,我给对方的是一副什么形象呢?因此,我们埋头阅读时,也要在书中寻找我们在对方心目中的形象。而我们本人也认为,从字里行间更
好地了解对方了。除了对作品本身感兴趣,这类小小的好奇心也促使书籍流行。尤其是看过这部小说之后,又该轮到自己向某个朋友推荐了。我们阅读一本书,从来不是独自一人阅读。即使身处完全孤独的境地,也有一批人在陪伴我们。
记者:那么媒体呢?
佩纳克:媒体是间接传播,主要向我们透露有一批重要的读物,而且总在更新。但是,媒体取代不了直接谈话、直会会面、直接交流的感染力。从前,贝尔纳尔·皮沃(Bernard Pivot)主持读书节目,就善于这样做,具有十足的感染力(况且,为此他还招致许多责备!);不过,时代变了。至于我,我几乎从不看电视:我写作,看书,出去散步。我从报刊杂志上了解一点儿,主要还是在朋友们那里获取信息,或者听广播,或者直接参加书店的座谈会,东听到一点儿,西接受一点儿,从来不看书籍封底的宣传。我也力图传扬我喜爱的作品……
6/8页上学的烦恼读后感第七篇
刊于《中国报道》2010年第五期
“用过早餐后,立即让他坐到恭桶上,排泄好像进食一样,都在他自己的掌控之下”,洛克在《教育漫话》中说道,那是17世纪的英国,人们痴迷于身体和行为的自我控制和得体释放,整个社会流行着所谓“绅士教育”的神话,还无法摆脱本能和自然状态的儿童成为这股风气的首要对象。
洛克以德行、智慧、教养和学问等等材料建立一个标准的“绅士”模型,基于此,提出各种控制不符合模型要求的人和行为,乃至人最内在的心理隐私。经历过尼采和福柯洗礼的人,很容易便能指出,这种教育的“微观物理学”包含的权力逻辑。福柯说,“古典时代的人发现人体是权力的对象和目标”,其中核心的思想在于“人是机器”。“标准模型之外”有疯人院、收容所、医院和监狱,整个社会“和谐”地运转着。
回顾整个的欧洲教育思想史,就会发现,欧洲的教育思想走过了一条从形式走向实践的道路,早期的人们执着于“教”与“学”之间的断裂带来的痛苦,根源是学生们无法领会由教师规定的一套“符号”逻辑,这教与学之间的关系实质上是权力的运作逻辑。最近人们更是奇妙地从奥古斯丁的《论教师》和《驳学圆派》等文章出发,指出“教育要面向事实本身”的教诲,抛弃由“符号”、“标准”、“模型”和“理念”等抽象的形式主义思想衍生出的教育理念,而把抽象的人为“理念”和“标准”仅仅作为人们认识事物本身的手段,而促进人们利用这些手段的方式也不是“露骨的惩罚”,而是“提醒”(reminding),“上帝的真理在每个人的内心之中,但需要教育去唤醒”。这是现代西方教育思想的基础,于是人们开始关注人的“自我”和内心“独白”,卢梭《忏悔录》便是一篇有着类似特征的自传性教育论文。
尼埃尔•佩纳克的《上学的烦恼》也同样是一本自传性的教育文本,作者以“差生”的角度诉说着上学带来的种种“烦恼”,并同时对社会、教师和家庭在教育过程中的角色进行深入的评论。尼埃尔•佩纳克的“差生”和卢梭的“忏悔者”,以及任何一本自传性的忏悔录中出现的自责性质的“罪人”不同,《上学的烦恼》没有任何“罪感”,毋宁说更多了一份控诉,控诉这社会形成的一套排斥“差生”的不公平机制。但是在作者看来,在教育中,“差生”才是最正常的学生:“‘差生’才能充分证实教师的职能,因为我们什么都要教给他们,要从学习的必要性教起”,这是整本书的基本叙述角度。作者达尼埃尔•佩纳克自身曾经就是一名让人头疼的“差生”,而他后来却成为法国知名的作家,对这一戏剧性的转变,作者感触良多。
对于人类不可避免的差异,我们经常会听到 “不会包饺子,总会吃饺子”和“天生我材必有用”这样的解释,善良的人们都信以为真。在阅读《上学的烦恼》之前,我便有这样的忧虑,怕本书又是类似的陈词滥调。不过好在并非如此,作者告诉我们,这类“美好愿望”根本动机可能源自于“逃避”,即无法正视“差生”这一群体并坦诚地承认他们的合理存在。
对于“差生”心理的准确把握是整本书的一大亮点。“他们自身循环,给自己讲述他们又懒又笨的故事:我是个白痴,一辈子也学不会,甚至都不值得试一试,不战就是个失败者,我早就说过,学校不是给我开的”。“坏老师”就以各种理由“迎合”“差生”们的心理,对他们视而不见,把他们丢弃于“吉布提的垃圾场”,而不是伸出手拯救。老师们的逃避和学生自身的逃避形成某种恶性的循环,“差生”越来越差,最终被迫隔离于整个群体之外,而群体内部并重新形成新的“差生”,于是新的一轮“差生”淘汰和隔离过程又重新开始。
在作者眼里,依照现有学科标准,并尽力解决差生学习中遇到的烦恼才是“好老师”,“他们一步一步陪伴我们的努力,乐见我们的进步,对我们的迟缓从不丧失耐心,从不把我们的失利视为个人的耻辱,但是要求我们很严,尤其严格要求是建立在他们本人的教学质量、一惯认真和慷慨的基础之上”。这个有点“固执”的好老师标准,可能并不符合现在很多人的想法,因为我们这个时代习惯于去抛弃任何“标准”带来的权威,但是事情的真相永远是,我们离不开标准,无论标准是什么。
“面向事实本身的教育”作为现代教育思想的基础,其核心正是抛弃任何人为的“标准”,转向“自我”和“独白”,但是这份孤单的“独白”却成为我们时代的新痛苦,我们发现现代教育思想同样基于权力,只是这一次,权力深入了骨髓,但实质依然是“逃避”和“排斥”。而《上学的烦恼》的“差生”们最内在的痛苦之一正是“孤独”,他们渴望获得认同的需求被轻易忽视,未来成为他们的噩梦,只能逃避于谎言世界。
我念中学的时候,我的班主任在升学考试之前的一两个月内特别“照顾”班里的“差生”,承诺“差生”们不参加考试,依然可以顺利取得毕业证,于是让他们“提前毕业”。此举可谓用心良苦,我想到的好处至少有以下几个:第一,“差生”可以免去一笔 “考试费”;第二,可以早点脱离无聊而漫长的学习生活;第三,让“差生”提前毕业,可以换来整个班级的宁静;第四,减少参加考试的人数,提高整个班级的“升学率”。
我无法准确地体会这些“差生”当时的感受,不过整个班级的学习环境的确好了很多,教室后面突然空出了很多的座位,整个教室里冷清了许多。多年过去了,我失败了无数次,依然无法体会这一做法所缺失的东西,从经济学和理性的角度考量,班主任的做法非常“明智”。《上学的烦恼》给了我一种答案,这里缺失的东西就叫做“爱”,“他们只是一群撞蒙的燕子,要把他们从学习的昏迷中唤醒”,我无法体认,是因为我还无法彻底同情埋藏于人性深处的无奈和困境。
《上学的烦恼》,达尼埃尔•佩纳克,著;李玉民,译;人民文学出版社,2010年3月第一版。
7/8页上学的烦恼读后感第八篇
文丨左页
1
佩纳克这本书的写法相当特别,他没有给出一条一条的教育信条,也没有讲一个差生如何逆袭成功的悲壮性故事。
在交代完自己作为差生的经历后,他絮絮叨叨讲得最多的,是老师应该怎么把像他这样的差生从绝望的泥潭里拉出来。
我喜欢这本书,原因就是,我太反感讲述屌丝逆袭之类的鸡汤文章了,也相当厌倦那些教人如何做自己、耍个性,然后鼓励不走寻常路之类的陈词滥调。
2
一讲到差生,很多人会举出原先是差生后来成为富翁和名人的例子,以此证明,不是只有考试和学校才能出人才,甚至试图证明,就是考试和学校埋没了人才。
中国最知名的两个差生代表,一个是马云,一个是韩寒,简直成了差生的兴奋剂。但仔细分析这两人哈,他们其实都算不上真正的差生,他们只是偏科,各有别人无法企及的天赋。
问题是,大多数所谓的差生在学校里评价很低,在其他方面也没有特殊表现啊。他们在中考时能及格,顺利毕业,就算不错了。
再说了,拿马云和韩寒鼓励差生,也是犯了统计谬误。翻一翻当下大多数成功人士的履历,还是学霸占主流的。别不服,这就是事实。
3
其实,孤例说明不了什么问题。
前几年,有公益组织专门研究过中等教育里的辍学现象。
数据显示:每年有三分之一的农村孩子从中学辍学,人数在300万左右。中西部农村更是严重,63%的孩子没能完成中等教育,其中约一半在初中时辍学。
这些辍学的孩子都到哪里去了呢?大多数都汇入了农民工队伍。
当然,不是说农民工就一定成功不了,但也不能拿他们中极少数的成功个例说事。
特别值得一提的是,贫困这个因素只能解释8%的辍学行为。“成绩不好不如打工”,是最主要的理由。这说明,差生确实是个教育中不得不面对的问题。
4
现在不少人都特别敏感。一说到差生的问题,就觉得是歧视,甚至说到差生两个字,都觉得是一种不尊重。
他们主要的理由是,差生这种身份,与他本人无关,而是社会制造出来的。差生,就是个污名标签。
这种说法主要的问题是,过分浪漫主义,不切实际,而且客观上还会鼓励教师和家长推卸责任,鼓励差生放弃治疗。
我们的教育评价系统,原本就鼓励学校和老师无视差生。因为差生影响升学率,影响班级平均成绩,他们如果被人鼓励无视,正好合了一部分不负责任的学校和老师的心意。
5
我喜欢这本《上学的烦恼》,就是它特实在,排除了各种过分浪漫主义的想法。
首先,佩纳克是非常明确承认差生这回事的,他们需要得到耐心帮助。
其次,他没把产生的差生的原因推给社会,而是承认人的天赋有高低之别。
另外,作者还认为,差生通过努力可能未必能变成什么专家或天才。一个老师如果能够保证他们会考及格,顺利毕业,就相当不错。换个说法,对于差生,最重要的,就是别让他们掉队。
6
除了实在以外,对差生心理的准确把握,也是这本书一大亮点。
所谓差生,接受能力差是其次,关键他们还总是拒绝任何帮助。
一般的差生,得不到学校的认可,会很自然地转而需求其他方面的认可,从而发展出一套封闭的自我评价系统。
他们玩游戏、沉浸网聊,打架斗殴、组成帮伙,其实都是在找自我存在的价值。
当老师的,就是让他们意识到,在主流的评价系统里也有他们的一席之地。
7
麻烦的是,我们现在的社会,动不动就喜欢讲多元、开放、非主流。学校和主流的评价系统遭遇各种挑战。少数颠覆传统学校教育走向成功的例子,又在不断迎合差生的失败心理。
在学校教育之外,能走出自己的路当然好,像丁俊晖那样打球,像韩寒那样写作。只是,在学校这套主流的评价系统里之外,凭借天赋一飞冲天的,比例少到估计可以忽略不计。
佩纳克也没说,学校教育是人生唯一的出路。他只是觉得,既然学生来到学校,教师就有责任别让他脱离主流轨道,因为这是教师的工作。
差生最坏的结果,倒不是他们偏离学校这条规道,而是他们因为偏离,从而容易自我否定,走入歪门邪道而不自知。
拯救坏学生,不是要让所有孩子都取得100分,这是不可能的,而是要让那些掉队的孩子感受到温暖,而不是疏离、冷漠,最终自暴自弃。
8
那问题是,要怎么拯救这些掉队的孩子呢?佩纳克提供的药方,就一个字:爱。
当然,他说的爱,不是那种私人之间的情感联系。说到底,爱这个字在教育中的意思,就是让差生感受到自己在教师眼中的存在,感受到在这个教育的系统里,还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我想起《放牛班的春天》这部法国电影。
那就是一部告诉我们,什么叫老师爱学生的电影。
9
电影中,教师马修用办合唱团的方式,把一个后进班都聚拢在一起。
其中的秘诀,很多人说是因为音乐可以感化人心。我不否认。
但,这个合唱团,有天赋极高后来成为音乐家的,也有五音不全的,还有一句歌词也唱不出来的。
马修的聪明之处,不是让所有人都变成音乐家,而是他用这种方式,让所有人都能感受到自己的存在价值。五音不全的,可以当乐谱架子,也算一种角色;一句歌词唱不出来的,坐在旁边当个小助理,也是一种存在;天赋高的,就让他当主唱,充分发挥特长。
说到底,他对学生的爱,就是努力不让任何一个人掉队。
很奇妙的是,佩纳克也在书里借别人的口,用了乐队这个比喻。他觉得,在一个乐队中,不是小提琴才叫乐器,不起眼的三角铁也有它存在的价值。
我还想起他把掉队的孩子,比喻成撞到透明玻璃暂时蒙圈的燕子。他要把他们放在手心里,等他们苏醒,跟上大部队。
暖暖的,这就是爱啊。
来自读书服务公号: 左页乱翻书 (zuoyebook)
8/8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