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劫持》读后感1000字

《劫持》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29 06:30:14
《劫持》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8-29 06:30:14   小编:

《劫持》是一部令人紧张的悬疑小说,讲述了一群人在飞机上被劫持的故事。小说通过不同角色的视角和回忆,揭示了每个人的秘密和背景,引人深思。这部小说的结构和情节处理都十分出色,展现了作者卓越的写作技巧。

劫持读后感(一)

有不少段落的感觉是“你就是想跟我说上网不好呗。”

但通读之后,能感觉到作者自己也有不少矛盾的观念在内部相互冲突,她努力地想在飞速变化的网络和飞速变化的人之中定义出一个“正常状态”,然后用那个正常状态来作为参考系,定义出网瘾少年的不正常,并寻求解救方案。

作者建立理论的基础是临床的脑电波数据和行为表现,就个人感觉而言,作者指导性的结论略微超出了她的理论基础。此外,对于网络和非网络太简单地二元对立了一点,随之的解决方案大多也是“回避网络、控制技术”。

其中有一段关于问卷调查的细节比较有意思:有一些明显是重度网络依赖的人,调查结果却显示依赖很轻。重点分析后发现,问卷里有不少问题是关于“网络依赖对社会关系的影响”,结果深度阿宅们已经没有社会关系了,所以没影响。

网络对人类身心的影响不是一两位行业专家能说清的,希望有进一步的联合研究吧。

TT翻译得不错,读起来挺顺畅的。

劫持读后感(二)

1.孩子五岁前别接触电子产品,情愿他玩过家家也不要让他玩电子产品那种。

2.在孩子七岁时,由于可学习的大脑发育完全,所以是最好的上学年龄。否则过早的让孩子接触系统学习(比如早教班)会让孩子产生逆反心理,从而影响到接下来的学习过程。

3.安全的重要性大于隐私的重要性。

4.最好让孩子的电子游戏时间安排在每周双休日的每天两小时。

5.a片看多的后果就是连伟哥都救不了你。

6.电子设备上瘾的症状堪比海洛因上瘾,所以电子海洛因诚不欺我(笑)。

7.网络上瘾者不仅要靠医生治疗,还要靠监护人陪同治疗。其中监护人的陪同治疗才是最主要和最重要的。

8.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太贵的除外。

9.形成上瘾的原因有许多种,其中最重要的一种是某方面的情感缺失。 10.对于那些根本停不下来的孩子来说,让他们安静的最好的办法就是买个指尖陀螺给他玩而不是给他玩手机。

劫持读后感(三)

1

每个人都知道上瘾不好,但为什么不好他们不明白。

这本书很好地从生理学角度解释了。

把这种社会性问题与生理习惯结合了起来。

其实阿尔法电波与交感神经起作用是一回事儿,副交感神经就是和蓓塔电波在一起,保持后脑叶性的镇静。两者相互交替,就产生了兴奋和抑制的转换,人类的大脑才能保持灵活性,这种双向性是可贵的生物要素。哲学意义上说,人类的本质是超越是进步是提高,就是从这个生物学意义上来完成的。

既要会学习也要会玩儿,就是这个道理,寓教于乐能使我们的大脑,在活跃和抑制两个方向上保持灵活。成功人士的秘诀就在于让大脑充分休息,也是这个道理。

所以这个就是上瘾让贝塔电波保持兴奋的危险之处,手机、游戏、社交媒体都会让人产生之中舒适性的强迫性中。当然手不自觉就拿起手机刷屏,手不自觉就要去摸游戏遥控器,却不自觉摸自己的下体。

破除,戒断,这就是人达到更高境界的必由之路。

2

想想这不就是阴阳二气吗?中国人也用乾坤二卦来解释,乾就是阳刚的意思,阳气上升,无所不用其极。

而坤是母马,淑静之极,能够和谐万邦,就是安静。

二者当交相为用。

劫持读后感(四)

数字时代,我们需要更具灵性,而非成为智能机器,不被网络和屏幕劫持,而失去自我。给身体以空间,给心灵以时间,不要让身体和心灵超过荷载,不让“更多”填补了所有的时间和空间。需要仰望星辰,眺望大海,内省心灵,面对面地交流,书写有温度的文字,让孩子得到眼神地关注,自然地学习和成长,不沉湎于数字媒介,不被父母的焦虑和疲惫绑架。数字媒介必将影响儿童、夫妇、家庭、学习、行为、大脑功能。控制技术还是被技术所控制。数字技术与社会、性别、情绪失调的关系,对创新和创意的劫持,引发学习障碍、抑郁、焦虑。在数字媒介改变的世界中,还要看到滥用数字媒介的阴暗面:学习障碍、情感失调、认知障碍、焦虑、抑郁、性功能障碍、性变态、失眠、社交孤立、假性亲密关系、婚姻冲突……数字媒介应作为工具,而不是占领认知、工作、教育、社交、娱乐的所有人性元素。互联网在沟通和社交的幻觉下导致社交回避和孤立。虚拟时间代替空间距离。如汽车影响了对时间的管理和交通范围的期望。高兴奋度导致自我安静、自我刺激、自我娱乐能力以及观察、整合信息、创造性能力下降。数字时代的主要危险在于我们可能会长久地处地预设和期待的兴奋中,但永远得不到满足,想要更多,害怕错过,无限内容,唾手可得。在无限选择和可能性之外,还有反馈的速度,信息可能在任何时间、地点、形式传达,我们可能在高度兴奋和期待的状态下无限期地持续下去。数字成瘾与焦虑、抑郁、情感失调、ADHD和持续言语有很强的联系。需要时刻有事可做,更多的刺激才能平静下来。无聊时才会放飞想象。电子游戏让我们产生卓越的错觉,高报偿。我们在越来越要求规矩的同时,也越来越追求安全。电子游戏限制了我们的环境、态度、行为,改变了思想,也不再承担责任,无法学习现实的边界。填补空虚,失去闲暇,创意被劫持,线性而非多元。打字替代手写。让孩子关注物件,代替的是我们自己。屏幕观看与认知和依赖失调有关。无规则的游戏,让孩子自然探索。家庭体系发生变化,教育孩子变得更累,担子更重,乐趣更少,数字媒介对家长来说是一个缓解压力和疲劳的工具。电子游戏与学习障碍和社交能力缺乏有直接的关系。网络霸凌上升到新高度,在于数字媒介的可达性和去抑制化效应,还有同伴压力。性与网络,走出好奇心和乐趣的边界,产生更多的渴望。数字时代,保持警惕、观察、疑问、开放、敬意。

劫持读后感(五)

成瘾现象的存在,我个人认为是因为心理学中,对于自身投影投射投射到某一个意象物体之上,此意象物体代替了你个人,而达到了你所不能完成的成就。你会感觉到人生的一种完满的欣然状态。人在孩童成长的过程,是从婴儿无所不能的心理及这个思维状态向生理年龄和心理成熟的过程。

这个幼稚无知到成熟长大的过程。可以表述为,那时候无知的孩童会认为自己就是神,一切要围绕自我主观意识来行动。人只有在十几年的成长过程中,不断明白自己能力的边界所限。清楚理解到自己内心和所拥有的能力与真实实际的界限在哪里,明白自己能够做什么和不能做什么,也同时明白之前年幼时不能做什么,自己经历一番后,明白能做到什么,以上这些是,一个人也只能是你自己需要不断探索,自我判定的过程,而这个过程往往代表着未知和不可控的痛苦,这些痛苦是人们所不愿接受的。(幸福是短暂的,而痛苦紧随而来。因此人们为了追求长久幸福,也就是安全感。维能做的是不断充实自己,不能说是准备周到,但是你要通过准备明白自己的能力、限度在哪里以及如何提高。)

人在困难面前,会本能的存在一种怯懦的心理。你会逃避开来,想这件事情自我消失解决,但这其实又是按照自我主观意向来想象,并不符合真实情况。你在本能的寻求一种安慰。有点像怂人喝酒壮胆一样,但不同之处在于酒有限,你会醒,酒醒后紧接而来的失落感的会放大怯懦的心理影响。你将实际情况与内心剥离开,并将自己躲避到网络世界之中,而你自我投入的这个限度是难以界定的,很有可能是造成不可自拔的结果。

同时网络世界的所有问题只因一块屏幕投在你的眼前,平面化是显得那么和谐,完美简单。人进化的本能之一就是花尽可能少的能量,来达到一个尽可能满当前足需求的状态。

就如同人们不愿意想复杂的问题,你可能就会觉得这很头疼,没错,因为你要开动脑筋来思考问题。而我们长期进化的结果反而是本能的潜意识的,当别人都在跑的时候,你如果静下来思考,就有可能就被身后那个老虎吃掉了。

思考你所学习的新的东西养成新习惯的过程,其实就是你大脑内部神经节在建立新的连接的过程。这会伴随着能量的消耗,而这是你的生存本能所不乐意看到的,你会觉得学习完之后,哇!头脑好累。所以这就是为什么你要下功夫刻苦,来学习新的技能和知识的原因所在。不花费时间和精力是得不到新的成就和技能。当你下定决心明白它的重要性的时候,你是在战胜你自己的本能,战胜过去的自己,塑造一个新的人过程。

劫持读后感(六)

前段时间,这张图火了。

有人将WIFI画到了马斯洛需求金字塔的最底端,网络成为了人生需要的地基,宁可食无饭,不可居无网。现代人对于网络的迷恋,的确达到了过去无从想象的地步。从电脑屏幕到手机屏幕,我们除了吃小龙虾、洗头与睡着时,大约都沦陷于双屏之中不可自拔。

诚然,由电子设备与网络所构建的现代世界,其便捷与精彩程度的确很容易让人迷恋,那是一种无须等待的快乐源头。在这个半真半假的虚拟世界里,“成功”唾手可得,“大吉大利,晚上吃鸡”甚至比亲自跑到快餐店叫上啤酒炸鸡更加容易,而凝视屏幕,扑面而来的帅哥美女可谓秀色可餐,那些尤物,皆近在眼前,毫无距离,好不刺激。

然而,网络世界与现代世界一样复杂多元,另一个与之刚好相反的悖论同样存在。当我们见过了太多世面后,生活的幸福感却在达到某一峰值后不升反降。我们机械地刷着朋友圈,看着抖音,无所事事,却依然成瘾。见多了,麻木了,爱过,想要更好更刺激却不可得,进而导致了某种焦虑。

其实,这种焦虑并不止于焦虑,而极有可能发展成一种成瘾性神经官能疾病,与酒精成瘾异曲同工。在玛丽·K·斯温格尔医生的新书《劫持》中,较为专业地描述了这种新时代病症的成因与表现形式,从一个临床医生的视角,系统讲述了数字媒介对于现代人身心的影响。对于网瘾,从临床表现考量,其对于我们人类指挥部大脑中α脑波的影响波形,与心理疾病三巨头:抑郁、焦虑、强迫症别无二致,其病理成因则可参考酒精成瘾。深夜买醉,回家继续熬夜上网,大抵便是病入膏肓的现代人形象。

斯温格尔指出,导致这种成瘾性脑波影响的原因是:“我们的大脑正在加速,但不是那种有益的加速”。及时行乐是成瘾的重要源头,酒精与网络让我们始终处在高兴奋、高刺激的环境中,参与便有奖励,世界总是闹哄哄。在这样的情状下,我们很难回归安静的内心,很容易浮躁,导致自我刺激和自我娱乐的能力下降,只能一味地追求更多的外界刺激,以获得片刻的满足感。网络世界太迅速了,高速到无暇思考,随时可以发泄而不用自省,最终会导致情感处理机制的缺失。

这种情感的缺失,从心理影响到生理。高发于90后中的“无性症候群”,正是其中十分典型的一例。一面是充盈性感、诱惑、肉体甚至色情的线上世界,一面是佛系的线下真实人生,无求不是因为无欲,而是欲太满而无力满足。久而久之,什么都无所谓,只有不满足的焦虑依然在那里,劫持着我们的情感与梦想。

现代人总嚷嚷着孤独,却在见面低下头去,继续和APP里的“朋友”聊些有的没的,温暖很远,不够快乐。现代人正在这样被毁掉,无论是酒精的世界,还是网络的世界,终究不是真的人生。不想生活于《黑镜》那样的世界,还得回到生活中来,回到人间,为自己制定一些不那么即刻便能达成的小目标,毕竟,通过自身努力并获得满足,才可能真正不焦虑。

劫持读后感(七)

因为课程需求,随机选到了这本书做分享,写了一段读书总结,对书中内容按自己的理解进行了简单重构。一些神经科学相关的论据没有太整理,在这里仅仅是摘取了作者得出的结论。还有这本书已经有了第二版,不知道作者会不会重新理一下内容。。。

玛丽·K.斯温格尔作为一名临床心理医师和神经治疗师,在本书中结合了自己临床的经验,从应用心理学的角度,试图厘正数字技术的不健康使用到底是什么,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使用不当,以及当下数字技术的不当使用已造成的以及未来可能造成的后果。作者在文章中反复强调数字媒介不能为所有的问题直接负责,但是起了不可忽视的推波助澜的作用。

作者认为判断数字技术的使用是否健康的标准是看人是控制了技术还是被技术控制。她认为技术控制是技术通过更高的效率取代了其他的方法,或者扩展了新的需求。指正面或者中性的适应;而被技术控制,是技术替代了需求,威胁了发展。斯温格尔指出,社会目前对于被技术控制,即数字滥用问题的重视还不够。目前两种数字滥用问题的典型情况是患者的滥用是公开的,但他们并不认为这是导致问题的主要或者是部分原因,而另一种是更隐蔽的,私下的滥用。而在这背后,她认为人们总是忽视数字滥用的原因一是人们在使用数字媒介之处,都赋予了其正当或者无害的意义;二是一些其它的社会学因素。被技术控制后,斯温格尔认为可能出现的问题主要导致了三种社会心理的转变:一是加速或者扩大一种之前本来就是负面或是中性的行为,负面加速的例子比如在第十章中描述的原本小群体的团体霸凌在电子媒介的催化下变成了范围更大的网络霸凌,从中性催化到负面的例子比如在第十一章描述的青少年人从性好奇转变为性变态;二是将自然社交行为和驱动力变成不正常的维度,比如在MMORPG中媒介取代了现实中的人际关系;三是将行为强化到了沉迷和强迫的程度,比如强迫性的网络搜索行为。在这里,作者也给出了判断数字媒介是否出了问题的标准:①没有就过不下去;②没法停手;③总是将上网作为第一优先,不管其他事情;④对学习或者工作产生某些被忽视的负面影响。简单来说,上网出现成瘾症状就说明出了问题。

斯温格尔接着探讨了数字技术使用问题出现的原因,分为数字技术自身特点以及社会原因两个方面。她指出,数字媒介吸引人主要是因为在使用“过程”中产生的兴奋感,而让这种兴奋感如此特殊是因为:一,互联网的大量数据使得可达性“无限化”,人们总是认为会有更好的,永远无法得到满足,大脑永远处于开放状态;二,数字媒介无时无刻可用可达的反馈速度破坏了一般的兴奋唤起自然周期,这不仅使我们在一种高度兴奋和期待的状态下无期限的持续下去,还使人们失去闲暇,更无法放松去吸收信息和处理情绪。从社会原因来看,作者提出主要是因为焦虑情绪以及“规矩”问题让人们转向了数字媒介,而数字媒介并没能缓解,反而推波助澜了。作者认为目前焦虑情绪泛滥的一个原因是我们的期望值变得越来越高了,而数字技术使我们只要参与就有奖,一个典型的例子就是电子游戏的即时反馈机制。于是由于数字媒介的吸引力以及其普遍性,反而导致了更严重的问题:人们不再有能力或者需求去坚持一种更长远的报酬周期;同时因为自我保护机制,我们躲在数字媒介背后希望逃避焦虑,最终陷入死循环,甚至成瘾。作者描述“规矩问题”是一种次要的文化上的因素,由于社会的发展,人们越来越要求规矩以及线下生活的安全,但这种限制使得一些需求无处解决,此时电子媒介帮助商业迎合了这些需求,比如电子游戏产业就提供更有冒险性更加刺激和有毁灭性的游戏”。从这个角度看,数字使用又推波助澜了以下三个问题:一,人们不能不能体会到真正的边界,在寻求刺激感时反而受到伤害/伤害别人;二,限制使人们更乐意走向没有限制的电子世界;三,人们逐渐失去了补救以及自我调节的能力。

在接下来的章节里,作者主要按年龄划分为两个群体,从更细节的角度讨论了数字技术使用问题的现状以及未来可能的后果,强调她的前述论点。对于孩子,作者认为不应该在过早的年龄让孩子接触到数字设备,并一再强调了家长在场的重要性。她认为孩子对数字媒介不当使用会导致如下问题:一,会占用α脑波,使得孩子的创意和创造性天赋被劫持。二,可能没有办法发展出必要的维持注意力的机能,导致在日后的学习和生活中处理日常琐事困难。三,破坏了儿童发展的自然健康的规律——探索-回归父母的循环过程,影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过程的发展,导致更多的问题比如情绪失调、社交互动学习能力残缺、变得狭隘等。针对这些问题,她也提出了一些解决方案,包括尽量保证全身心的投入和孩子在一起的时光,在陪同孩子玩电子教育类游戏时不要被程序的引导和限制困住,警惕具有惩罚机制的游戏,时时关注孩子的精神状态等。她认为数字媒介作为一种工具,会对思维产生影响。比如她认为打字是一种不同于手写的信息处理方法,但是是记录而非学习,我们的大脑处在一个更加浅薄的等级上处理信息。如果只让孩子打字,会影响孩子的神经网络如何连接和学习。由此她进一步强调了教育者的责任以及社交活动中人的重要性。作者反对让教育类的电子媒介取代人的教育。她认为就算使用教育类的电子媒介,也依旧需要人来作为导师;她质疑由于游戏的娱乐价值所以有教育价值的观点,认为孩子被占据注意力和被吸引时并不一定真的在学习,同时这种娱乐可能是负面的娱乐,现在在数字媒介上好坏角色的划分边界模糊。她还表达了对目前商业化夸大电子媒介作为教育工具的益处的忧虑。她总结孩子们使用电子媒介不当的原因是在贬低家庭贬低生育的当下,教育的误导以及家长对孩子错误的期望,使得电子媒介成为了高性价比的电子保姆;而孩子不仅被电子媒介所吸引,也模仿了大人的行为,最终习惯了被娱乐,而不是自己创造娱乐。对于成年人,作者着重谈到了性与性别,社交能力以及对现在网络成瘾新趋势的担忧三方面。她认为电子媒介促使色情产业重新定义了性与性别的定义,比如对私密部位的外形的重视和数字时代女性的性表演;对于性的期望值的升高,影响性兴奋模式造成的性脱敏;由于数字媒介阻碍人们理解别人的能力,最终促成了自恋;甚至让需求病态化,出现网络性瘾。作者还从数字语言和归属感需求两方面说明数字媒介影响了人们的社交能力:短消息作为一种新的语言形式以及因为数字媒介的速度导致人们心里产生的对“错过”的恐惧。最后,作者讨论了网络成瘾的定义,以及目前发现的让她担忧的新的社交关系的常态:线下的社交关系的逐渐消失。

劫持读后感(八)

我们的生活被数字文化劫持了

手机、电脑和互联网已嵌入了全球文化之中,创造出了一种数字文化,所有人都受此影响。我们一开始所欢迎的随时随地互联现在入侵了生活的所有空间。我们永远处于“待命”状态,随时随地连接网络让兴奋阀值提高,保持冷静、观察、沉思的能力降低。如果没有刺激,我们会觉得烦躁不安。我们需要有事可做,有东西可看。我们现在难以安静下来,难以达到放松、满足的状态,难以享受一夜好眠。换言之:我们的生活被这种数字文化劫持了。

这样的影响十分广泛,包括学习、社交、娱乐、陪伴、养育和创造一系列的能力。之前调节情绪和行为的神经生理过程正在失调。随之而来可以发现,对数字媒介的超量使用与注意力缺陷多动障碍、自闭症、情绪失调(包括焦虑、抑郁和愤怒管理)、其他成瘾症状和各种强迫症都有非常明确的关系。

数字媒介的随时性很容易成瘾

不同于物质成瘾,行为成瘾的核心概念是这种行为的吸引力与最后的结果实际上没有关系。过程中的兴奋感觉才是关键因素。搜索、回应频度和强度的不可预测和随机性,和赌博过程中的不可预测性一样让我们沉迷。我们沉迷的不是我们能获得什么,而是我们能否获得,获得多少,是否有更多,是否下一个会更好,等等。我们会长久地处于预设和期待的兴奋中,我们的大脑永远处于“开放”的状态,永远寻求更多,从不休息,从不腻烦,从不满足。我们时刻都处于兴奋状态,时刻都保持期待,时刻都处于焦虑状态。数字媒介自身的机制决定了它没有暂停的时间,它会持续不断地刷新,让我们不停地点击下去,就像上瘾一样。数字媒介的接入变得越来越容易和廉价,如今上网不会有任何地理或者价格上的阻碍,这些都让数字媒介变得非常容易上瘾。这个问题对于我们自己大脑、教育、伴侣关系和父母关系都会带来影响和变化。

对于酒精成瘾的研究表明,上瘾是环境和基因的共同作用导致的。无论是成人、青少年还是儿童,对某种事物成瘾是逃离现实生活问题的一个直接手段。成瘾与社会心理学问题是有直接关系的。家庭不和睦、孤独、自责是最常见的因素。处于过渡期比如失恋、失业、搬家;或者生活阶段的过渡期,比如青春期、进入大学、退休、新近离异的中年女性都是很容易让消遣变为成瘾症状的关键时期。数字技术有成瘾的危险,这与之前的酒精、香烟等没有不同。但是与过去相比,如今这样的风险会更高。数字技术让我们现在总处于在线状态:身旁被数字设备环绕着,数字媒介的易取得性提供了成瘾的环境。

随时随地和网络连接让我们的大脑始终兴奋,兴奋阀值提高,我们需要更兴奋要不就难以有效集中注意力,甚至焦虑、失眠。

过度使用数字媒介会影响学习专注的能力和情绪识别调节的能力

传统的学习需要完成非常多没有报偿的练习。数字媒介的过度使用降低了我们集中精神的能力,我们只想要即时的满足感,不再有能力去坚持一种更长远的报偿周期。特别是当事情比较困难或者乏味,那种需要咬牙坚持系统地学习和训练让我们觉得无聊、烦躁、焦虑, 我们只想和我们的数字设备生长成一体,让自己保持忙碌、保持娱乐、保持平静。虽然结果是变得更加焦虑和空虚。这会导致一些人丧失学习和工作能力。

现在很多家长让孩子玩电子产品,于是小孩的关注点就从对人和周遭环境的观察,以及寻求父母的关爱,转移到了对一个物件和物件上的内容上。小孩的社交、情感和之后的认知发育都会发生变化。孩子将会更多地习惯于数字设备,而不是跟人交流。这样做的长期后果就是他的社交互动和学习能力会出现残缺。这种调整也同样会影响到情绪的稳定。让一个十分正常的小孩专注于数字技术,然后忽视他,很可能会引发他的情绪失调。父母和婴儿的面对面或者心对心的交流构成了社交互动系统的核心,之后儿童和成年人的关系都是从这个基础生发出来的。从生理的角度来说,这种交流建立了婴儿的双向神经系统,也就是大脑发育。面对面的互动(以及触摸)就是大脑神经系统建立心理状态的窗口,包括安全、快乐、恐惧、愤怒的感觉的建立,都依赖于此。我们作为人类,这就是我们学习的天然方式。婴儿从基因上就被设定为与养育者有这样的联结。这种联结我们称作依赖,这是一种生物学上设定好的适应系统,它自行驱动了之后的发育。如果孩子对父母的这种依赖关系消失了,他们之间的互动也就没有了(触摸、声音、表情的缺位),那么孩子的发育就会大受影响。依赖关系的任何细微变化都会影响孩子日后的发育结果,比方说关系中的轻微焦虑会导致依赖性太强的人格,混乱的依赖关系会导致轻微的社交障碍。而因为依赖关系的重大变化所形成的变形的、不安全的关系则会导致发育的错位和停滞,以及心理疾病。在极早期就让孩子使用数字设备,会直接影响家长与孩子之间的互动过程的发展。当孩子使用数字设备时,家长和孩子的互动过程就会急剧减少。这种互动过程恰恰是日后的社交—情绪功能的神经发育的基础。

在孩子非常小时就看屏幕也同样会影响到他们之后的学习能力。对学龄前儿童的研究表明,早期电视观看行为和之后的注意力缺陷有关。一个孩子在一岁和三岁时的电视观看行为会导致他七岁时患上ADHD的风险显著提升。一项对六年级学生的研究表明,学生使用屏幕的行为(包括电视)会降低阅读人类情绪的能力和理解情绪线索的能力.

孩子使用电子设备的原则:

对比较大的孩子来说,一天一个小时以内的屏幕时间是合适的,四岁以下的孩子不应该让他们接触屏幕,这个限制最好延长到六岁。在这个年龄段,儿童大脑发育包含社会化、情绪控制或者说一切过程。六岁以下的孩子就相当于海绵:你希望他们依赖你,接受你的教育,而不是受到数字技术和媒介的影响。

搜索也会上瘾:

搜索很容易被视为与正常的学习或者工作相关的活动。但强迫性使用搜索也会成为问题。搜索的过程有点儿像《爱丽丝梦游仙境》里爱丽丝跳进兔子洞的经历。个体在跳进兔子洞之前完全不知道他们会得到什么,他们只是跟着小白兔(一开始的主题),然后发现自己沉浸在了一个虚拟的仙境之中,完全无法脱离,深陷于未知的冒险之中(信息与图像),他们偶尔会重新发现小白兔,并且继续追下去(搜索的初始目的)。对这一点我深有感触:一开始搜索是想要查找特定对信息,然后就得到太多的信息,然后就在这些碎片信息里跳来跳去,沉浸其中不可自拔最后却什么都没有获得。

如今手机取代了电脑成为主要的工具。越来越多的个体沉迷于收发信息和社交网络,完全没有办法把自己脱离出来。总的来说,所有的数字媒介,无论手段或者内容,都会造成影响。太多的过载信息让我们茫然不知所措,没有能力吸收和处理那么多数据。我们崩溃、焦虑、抑郁,因为永远不能满足,不得满足……永远都有更多!但是我们还能保有多少自我和人性?我们早已过了游戏或者网络成瘾的阶段,现在是大范围的数字技术成瘾。超量的网络使用是心理或者行为问题的部分或者主要因素。如果只是单纯的游戏成瘾,可以彻底戒断再也不碰。对于数字媒介这种办法比较困难,因为科技已经和现代生活无缝融合了。在所有容易形成行为成瘾的里边,是最有威胁的分类。

解决办法

只把数字媒介当作工具,明智地使用,它是一个非常有效的工具。但我们不要让这个工具控制我们。

第一,关键是确定边界。某个时间段而不是所有时间段都连接和响应。

第二,最重要的一点就是,真实的生活带回来!

劫持读后感(九)

现代社会,所有的问题的原因都可以归结为“太多”。

我们有太多食物,于是就有了肥胖;

太多的产品和金钱,就有了大规模消费注意,关注物品躲过关注人,同时也就带来了太多债务;

太多医疗信息,于是就有了网上自我诊断狂;

太多的电视剧,于是就有了马拉松式追剧;

太容易获得色情片,于是亲密感就消失了;

太多网络约会的对象,于是满足和亲密关系就没有了;

太多脸书朋友,于是就没有关系非常亲密的人了;

太多的信息,于是我们只能接触到碎片式信息,而不是对于知识的系统学习和吸收。

一切都太多了:我们自己都茫然不知所措,就如同负载过重的机器人,没有能力吸收或者处理那么多数据。我们崩溃、焦虑、抑郁、因为永远不能满足,因为永远还有更多。

在本能的贪婪面前,我们还能保有多少自我和人性?

网络的出现,无疑加速了这种失控。

无限的内容,唾手可得。就跟巴甫洛夫的狗一样,我们也把自己训练成这样,听到铃声就会分泌唾液。我们也像小白鼠一样,不停地推着那个杠杆,寻求令人愉悦的食物,想要更多。我们没有去问的一件事情就是,网络数字化对生活所做的伟大实验中,我们的大脑会发生什么?

儿童和青少年人群滥用网络会引起行为失常,导致学习障碍与情感失调;

成年人的焦虑、抑郁、性功能障碍、性变态、失眠、社交孤立、假性亲密关系、婚姻冲突、工作表现等都和网络滥用高度相关。

除了无限的选择和可能性之外,成瘾的第二个因素就是反馈的速度,这同样也是大脑状态高度兴奋的原因之一。我们的大脑正在加速,但不是那种有益的酵素。高度兴奋会导致自我安静的能力下降,提高兴奋程度更进一步会导致自我刺激和自我娱乐的能力下降。这包括观察、整合信息和创造性能力降低。

总的来说,我们保持精神集中、保持冷静、仔细观察、认真沉思和产生新想法的能力降低了。这种失控,促成了更多的自恋和心理疾病。

其实网络并非扩大了社交,而是在沟通和社交的幻觉下导致了社交回避和孤立。

网络让我们始终处在高兴奋、高刺激的环境中,参与便有奖励,世界总是闹哄哄。在这样的情状下,我们很难回归安静的内心,很容易浮躁,导致自我刺激和自我娱乐的能力下降,只能一味地追求更多的外界刺激,以获得片刻的满足感。

网络世界太迅速了,高速到无暇思考,随时可以发泄而不用自省,最终会导致情感处理机制的缺失。

尤其是网络性爱,操纵,禁欲、未完成、模拟关系、分享个人生活、伪装施虐,这都是组成部分,没有感情的性兴奋模式和假性亲密关系,让很多人在感情世界出现了一些障碍。已经远远超出了简单无害的性幻想的阶段。

在网络性爱里,能提供的内容更暴露、更紧张,可能会有你想要的所有东西。 但这些刺激,抽掉了浪漫和亲密,包括期待、渴望、对于一个人的真正的好奇心。

网络上的性把爱拿走了,无论是字面意义上的,还是象征意义上的。真实的面对面的性关系越来越少,越来越难与人发展深度关系,他们只想要性,只想在网络世界逃避。

促使人们的并不是性欲,而是一些意识不到的内心的焦虑和紧张。网络性爱不过是减轻焦虑和紧张的一种心理防御机制。

对于真实情感的缺失,从心理影响到生理。“无性症候群”,正是其中十分典型的一例。一面是充盈性感、诱惑、肉体甚至色情的线上世界,一面是佛系的线下真实人生,无求不是因为无欲,而是欲太满而无力满足。久而久之,什么都无所谓,只有不满足的焦虑依然在那里,劫持着我们的情感与梦想。

很早之前,关于色情片重塑年轻一代的研究,就得出一个结论:

年轻一代男性不再像之前那样追逐女性了,他们对真实性体验的动力变得越来越弱。

年轻一代女性变成了主动的一方,需要提供的东西越来越多,并期盼对方接受。

这种行为模式的变化,是因为大脑发生了改变。现在这个时代,我们的行为以及相应的大脑功能,都在经历微妙或者明显的变化,而这种变化毫无疑问将改变我们自己,以及我们所生活的这个世界。

技术通过更高的效率取代了其他的方法,或者扩展了新的需求。而被技术控制,则是技术替代了需求,威胁了发展。

如何选择,如何利用现代技术和网络数字化,是每个人,应该认真和谨慎思考的事。

1,没有就过不去;

2,没法停手;

3,总是将上网作为第一优先,不管其他事情;

4,对学习或者工作产生某些被忽视的负面影响。

——回避盲目的消费。

——重新加入体育、拥抱户外运动。

——参加一些音乐和艺术课程,不要总是实用主义。

——培养爱好,别计较自己的水平高低。

——不要带着手机上床。

——和你的伴侣多拥抱,多交流。

——与你的孩子、朋友、宠物一起玩,非电子的产品和游戏。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