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当下的启蒙》的读后感大全

《当下的启蒙》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15 17:30:37
《当下的启蒙》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8-15 17:30:37   小编:

《当下的启蒙》是一篇思想深刻的文章,探讨了当代社会中启蒙思想的重要性。作者认为,在信息爆炸的时代,人们应该更加注重思辨能力和批判性思维,不被表面现象所迷惑,要勇于质疑权威和传统观念。文章引人深思,启发人们重新审视自身的认知方式和生活态度。

当下的启蒙读后感(一)

Ⅵ.践行G(定量) 《人性中的善良天使》 讲述为什么暴力会逐渐减少 本书从更宏大的文明视角 探讨除了暴力之外的各项统计学对比 书里明确提到幸福感是不能够对比的 但自杀率可以 作为一个严肃的可能主义者 知道自己不知道 才更愿意探寻数据细节背后 更多的可能性 从中学到什么 洞察,假设,验证 为了能够比之前做得更好 而创造力,同情心 以及良善的制度 都是可以改善的 这让我想起关于事实和知识 进托邦要达到1%的进步 如认知启蒙 教育和创新 从能源的工业革命 到现在的反熵增资源信息时代 技术强度的服务则可至少有50%的提升空间 延展出更加人性化友好的智能商业 而人类的幸福在这个过程中 长期演进 即使有短期的挫折 但必然会沿着螺旋上升的模式 进化,跃迁

当下的启蒙读后感(二)

#清风乱翻书

这本,厚了点,但还是推荐

尤其当下

我们要坚信明天更美好。

分析框架基于:热力第二定律

“Entro(熵),evo(进化),info(信息)。这些概念界定了人类进步的故事,界定了我们诞生其中的悲剧,以及我们奋力获得更好的生存的方式。”这里的“entro”表示熵,即热力学第二定律所界定的一种无序状态不断增长的过程。“Evo”指的是生物体的进化,生物体总是在吸收能量,因而也就是在抵抗熵。“Info”即信息,当信息在这些生物体的神经系统中得到收集和处理之后,就使得生物体有能力发动针对熵的战争。

当下的启蒙读后感(三)

第八章和平

本章主要论证:虽然新闻上的负面事件很多,但实际上全球的暴力发生率是在下降的。和平是主流。进一步论证全书总论点:世界在进步。

“是什么”

1.两个统计图表,证明战争率发生次数变少,时间更短,版图更小。但是破坏力也更强。

2.新闻上,叙利亚战乱,400万难民,看起来数量庞大,但比起历史上其他时期根本不算什么。比如二战时期光是欧洲的难民数量就已经达到六千万。

“为什么”

1.国际贸易(定量分析也证明,贸易更频繁的国家更不容易发生战争)

2.民主制度(防止激进的个人把国家拖入战争中)

3.经济发展

4.现实政治(or维和力量。比如超级大国美苏,最终都没有选择用战争的方式解决问题)

5.国际法律和规则。国际社会促进战争非法化。但这一条有负面影响,即会导致一些国家长期处于无政府状态,内战增加。其他国家无法出兵解决。(别人家事关你屁事)

当下的启蒙读后感(四)

史蒂芬·平克的《当下的启蒙》是一本探讨科技、文化和社会对人类进步和未来的影响的著作。在这本书中,平克提出了许多有关科技、文化和社会的观点,对当代社会的发展提出了许多有启发性的建议。其中,对于熵增定律、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和进步方面的重大认识和突破尤为突出。

首先,平克在书中深入探讨了熵增定律对人类社会的影响。他认为,熵增定律表明了社会的不可逆性和不可预测性,这就要求我们在科技、文化和社会等各个领域都需要保持开放性、灵活性和创新性,以适应不断变化的环境。

其次,平克强调了理性和科学的重要性。他认为,只有通过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思考,才能真正解决当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他提出了许多有关如何推广科学和技术知识、发扬批判性思维、推广科学精神等方面的建议,以促进科学和理性在社会中的应用。

此外,平克还强调了人文主义的重要性。他认为,虽然科学和技术带来了许多便利和机会,但人文主义仍然是一种重要的价值观和思维方式,它对于人类的进步和社会的发展至关重要。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如何弘扬人文主义精神、促进人文素养等方面的建议,以确保人文主义的价值在当代社会中得到充分发扬。

最后,平克还对人类的进步进行了深入思考。他认为,进步并不是线性的,而是一个复杂的、非线性的过程。他提出了一系列有关如何推进人类进步的建议,包括教育、政治、商业等各个方面。

当下的启蒙读后感(五)

#读书 《当下的启蒙》

这是平克写得非常糟糕的一本书(居然是我唯一读完的平克作品),纯粹是「启蒙精神」的鼓吹。

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和进步是平克所说的启蒙精神核心,全书23章,花了15章(5-19章)都来列数据说明当今世界的「进步」。这多少有点糊弄事了。老实说,列数据这种事情,基本就是信者恒信。打动不了反方也拉不来中间派。煽动家从来都是靠口号而不是说道理和列数据来鼓动人心的。在这个层面上,无论文科学者还是理科学者,当公共知识分子都是一个样,没有什么用。

我之所以愿意把这本书读完,主要还是平克这个人,是个「有事说事」的实在人。什么叫实在人呢?举例来说,平克列了一堆数据来说明当今世界变得更和平,这些数据事2021年前的。你大可以拿俄乌和巴以两场战争的数据来质疑他。他会跟你说明整个模型的波动性,或者他会论证,俄乌战争已经比之前的战争「文明」很多。换某些人,扯的淡就是扯完你说不出他错在哪里,但实际仔细想想 not even wrong 。

平克这本书是要高举启蒙精神的大旗,从宣传品的角度来说看,他老人家尽心尽力,虽然实际效果存疑。问题就是复杂系统出现一个信号,你很难说到底发生了什么问题。平克写了这本书,这本书还挺畅销,这是不是说明启蒙精神得到了巩固?但我也可以说启蒙精神要不是遭遇危机,用得着老哥放着主业不干出来跑这火车吗?

当下的启蒙读后感(六)

号称当代最伟大思想家,其实我不知道伟大在哪,但这本书确实是不错的好书。 此书为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和进步辩护,整理了大量数据,论证了当前世界因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取得了长足进步。比如:寿命延长、传染病得到有效控制、食物充足、财富增长、福利支出庞大、战争动乱减少而更加和平等等。当然,作者是从更长久的历史来进行纵向比较,承认其中部分存在的曲折起伏。其主要表达几个观点:1.当今世界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和进步是普遍的,我们不能以狭隘的眼光反启蒙、反全球化,因为如果把我们每一个人放在过去,无论怎么比较,都是现在的我们过得更好。2.我们早已深受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和进步之影响,即使我们的反对,也无时无刻不存在他们的影子,我们不能得了便宜还骂娘,在享受其带来的巨大福利时却背叛了她们。3.人性当中有很多不好的方面,媒体、社会都在有意无意放大这个世界的不好,普通人也愿意聆听那些不平凡的消息,反而对美好变得麻木与理所应当,使得普通人误以为当前的世界悲哀多过快乐。 全书论据充足,但是总体的进步并不代表普遍的公平。无论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多么好,带来的进步多么大,其并不是富人的专利,更不是富人的功劳,而是每一个人都有权利分享这个世界进步的成果。但是,我们要承认,现在的世界,确实存在相对贫富差距扩大的情况,还存在众多国家与人民生活贫困的情况。当今的进步,是理性、科学、人文主义的推广实现了生产力的提升,所以,人民的幸福是自己创造出来的,并不是少数人的恩赐,反而他们的幸福,是别人的众筹。我也相信,现在的问题,也需要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解决,抛弃了她们,未来也必然前途渺茫。

当下的启蒙读后感(七)

在重谈、宣扬启蒙运动理念的今天,平克作为一个认知心理学的科学家,写出这样的一部作品,倒是不难理解。不过其对理性、科学、人文主义和进步的辩护,却变成了美国“精英主义”一贯的论调。启蒙运动倡导的理性,在平克这里变成了“这个世界很美好的”进步。你当然可以相信这个世界很美好,也可以相信这个世界会越来越好,但这是每个人主观意愿的相信,并不是理性的分析和思考。大量堆砌的数据好像反应了人类文明的进步,但是也不能完全无视人类文明的造成的破坏吧。如果只是停留在当下,并以当下“高等文明”的视角去看历史,这跟一千年前的人看更往前一千年有什么区别?以往任何一个时代的人都不会觉得自己落后,而都是觉得自己是文明的,是进步的。因为你只要跟历史比数据,我们今天所处的当下,也即将成为历史,也不见得多文明。

平克过于乐观地描绘了人类社会的进步,强调了理性与科学对人类的显著改善。这一点固然无可否认,但他在评价进步的速度和程度时,忽略了社会发展的不平衡以及进步带来的新问题,如污染、病毒、技术失控的风险、社会分化等。人类社会的进步如果仅用平克罗列的冷冰冰的数据衡量的话,那停留在启蒙运动时期好了,后来的浪漫主义运动和新文化运动就成了对立面了吗?全球不同文化、价值观和社会形态是可以忽略的吗?典型的美国中心的文化思考而已!

大谈理性,却只用数据解读。作为一个IT领域的工作者,我了解数据是可以被操纵的,是可以有多种不同的解读方式的。同一份数据,在不同的立场和意识形态下,可以有完全不同的解读。理性在面对虚假信息和狭隘的意识形态的时候产生的局限性,在这本书反应的很彻底。

我并不反对启蒙运动的理念,理性和人文主义的思考是当下这个时代所欠缺的,人民需要启蒙,社会需要启蒙,但是不能无脑的辩护,也不能无脑的相信变化。

这依然是一本值得读的书,因为读完后无论是理性的批判,还是情绪化的反应,都是启蒙的开端!

当下的启蒙读后感(八)

我们有幸邀请到了心安处及吾乡给我们做《当下的启蒙》分享,以下是心安处及吾乡为读书会整理的大纲,分享给大家。云上读书会是一个公益性的纯线上的读书会联盟,连接全国各地的读书会,一起进行线上共读。每晚8点半,每天分享一本书,点击头像了解加入方式。

读《当下的启蒙》

《当下的启蒙》是史蒂芬·平克对当前世界进行了全景式的评述,让读者了解人类状况的真相,人类面临怎样的挑战,以及该如何应对这些挑战。他呼吁我们避开惊悚的头条新闻和灰暗的末日预言,相反,用数据说话:通过75幅震撼的图表,平克论证人类的寿命、健康、食物、和平、知识、幸福等都呈向上趋势,这种趋势不仅限于西方,而是遍及全世界。这是启蒙运动的礼物——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促进了人类的进步。

故事梗概

我们该如何寻找生活的意义和目的?300年来,启蒙运动理念取得了辉煌胜利,这个伟大故事却很少有人提起。平克分析了伟大进步的原因,将拯救几十亿生命的无名科学家展示出来,雄辩地证明:通过理性和同情来促进人类的繁荣,本身就是人生的意义。

《当下的启蒙》从客观数据上看,人类变得更健康,更富有,更有知识,更安全,这个世界确实在变得越来越好。

「可得性偏差」、「忘恩之罪」、「乐观的豁裂」,这三种心理机制共同作用,让我们每天看到更多的负面新闻,回顾历史时也更容易想起战争和伤痛,忘记人类取得的成就。这样,我们确实容易被误导,忽略客观数据,反而相信这个世界变得越来越糟。

怎样扭转这种认知偏差呢?平克给出的解药是理性,站在全人类的角度,理性是人类对抗这个艰难世界的最大武器。站在个人的角度,理性也值得成为每个人的信仰。

当下的启蒙读后感(九)

我们每天看到的各种新闻报道,特别是国外的,有很多关于战争、暴力、恐怖主义、瘟疫、极端气候等方面的负面信息。这容易给我们造成现在的世界不太平、很糟糕的印象。其实新闻报道无法避免其片面性,就像飞机平安顺利抵达目的地是不会上新闻的,一旦失事那就是爆炸式新闻。要获得对世界的真实认知,不能只看新闻,更要看长时段的统计数据。这本书就是围绕“进步”这个理念,运用大量数据展开对比研究,从寿命、健康、食物、财富、环境、安全、知识、生活质量等多个维度论述人类的史诗是一部进步的史诗。

我们虽然对当下有很多抱怨和牢骚,但真正觉得今不如昔的人恐怕不会多。说要穿越到唐宋明清,也不过只是说着玩玩。真要拉他去,那是紧紧扳住门框,死活不肯的。一个人穿越到古代,大概率是做不成皇帝却很可能做了皇帝身边的太监,做不成贵妃却很可能做了贵妃身边的女婢,做不成状元却很可能做了一字不识的庄稼汉。退一步讲,就算命好,侥幸生在富贵人家,也很可能年纪轻轻就夭折了,千辛万苦长大成人,保不定哪天就死于宫斗死于恶疾死于战乱死于死因不明。而现在你就算只是一介平民,在骄阳似火的炎炎夏日,也可以躲在空调间里,吃着冷饮,刷着豆瓣,不香吗?

人类的进步是无庸置疑的。但随着进步,新的问题不断涌现也是客观事实:新冠疫情的全球蔓延,极端气候的频繁出现,地缘政治的冲突加剧,人口的老龄化,抑郁症患者的增多,都在考验着人类的智慧和生存之道。人类真正步入好日子的时间还不长,很多话还不好说,很多进步还有待观察,很多事还需要时间来验证。比如战争,作者说:“在美国入侵伊拉克的2003年后,战争已经销声匿迹,这是自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世界上最长的、没有爆发国家间战争的间隔纪录。”但书出版没几年,俄罗斯就把计时器砸了。

人类的进步是有情众生都能切身感受到的,也是通过统计数字能理性揭示出来的,但人类不满现状、牢骚满腹也是无法改变的。这种不满和牢骚正是进步的驱动力。所以我们在战略上要乐观,坚信人类的进步,在战术上要审慎,勇于面对伴随进步而来的各种问题和考验。

当下的启蒙读后感(十)

从进化心理学的角度,人总是更关注于潜在的危险远胜于可获得的收益。害怕眼前的痛苦,远胜于未来的欢娱。喜欢眼前的就能收获的果实,而不想得到未来更多的财富。失去的痛苦,远胜于得到的快乐。

凡是注重于危险,关注于当下的问题的人,才能更好的生存到现在。

譬如说,你注意到了路边的草在动,你有两种选择,一种是夸大了危险,神经兮兮的错误估计了那是老虎猛兽在接近,经常性的虚惊一场。一种是极其乐观,忽视危险的存在。前者,虽然会大量的消耗能量,但能保证你活到现在。后者,你只要错估一次,就会失去唯一的生命。

所以,人类每一个成员,一定是悲观主义者。深藏在我们的基因深处的。我们总是觉的世界越来越糟。

而平克的书,则想用更多理性说明和证据,试图证明,我们的世界正在越来越好。所以,我们应该坚持沿着目前正确的道路不断的走下去。

本书分为三个部份,启蒙运动,进步,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

其中,进步占了最大的篇幅。但如果你不是特别较真的一个人,建议中间部份你就不用看了。选择相信平克大叔就行了。最主要看的,还是了解什么是启蒙运动。而我们又应该如何利用。

平克认为,活着的意义就在于探索未知,不断的发展自己的潜能,通过自己的理性思考,更好的认识这个真实的世界。你可以了解艺术、人文来了解人类社会状态。然后就能用之于满足自己的欲望,寻求快乐与美好,得到诸人的认可。如果你能将此方向,融入到整个社会族群的福祉,用于推动整个社会的进步,那就再好不过。

启蒙运动的定义,运用理智来认识这个世界。从宗教、从政治权威、从已有的老的过时的腐朽的条规戒律中解脱出来。换而言之,就是应该不断的进步。一个时代,一个组织,一个社会绝不能阻碍后来的时代。这将是反人类的犯罪行为。因为人类的使命,即是进步。

启蒙运动理念:科学实证主义,理性逻辑思维,以人性需求为出发点的社会建设。

生命的本质,在于用信息,用能量,用知识,让世界变的更为有序。这个过程,即为反熵增。而我们的人生目标,也应该是更好的理解并控制自己的世界,控制自己的生活。这包括自律,包括不变的信念,包括良好的人际互动关系,包括透明化可让人预测的思想。包括对资源对能量的大量利用。

有效的信息,应该是在人的大脑对现实世界的映射。能够真实的反应现实世界的规律。能够完整的消灭未知。这是人的使命。

我们之前的进化,已经帮助我们形成了大量的思维模板,用于适应这个世界。但问题在于,我们的认知,情感以及道德能力,只是适用于古老环境之下的生存与繁衍。我们应该为现实世界,增加新的模板。

而我们的社会也是最近几百年方才形成的,所以到底社会的走向是什么,是否要言论自由,是否要合作精神,世界主义,尊重人权,国际市场,这些等等,都需要不断探讨,什么才是理想化的社会管理模式。

当下的启蒙读后感(十一)

防杠声明:我主要反对的只是作者的论据、辩护方式和逻辑过程,毕竟每个人眼中世界什么样和想写成啥样是他的自由,与他人无关。

一本书一部电影如果没有让我击节赞叹或者觉得太扯了,我一般不会写评论。本书是让人沮丧的后者:真正的启蒙运动,是让人像成年人一样去了解到现状到底是什么样,好的 不好的,不增不减,如实的观察世界本来的样子,也就是康德说的:“启蒙运动就是人类脱离自己所加之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基于这个真实的观察,然后思考我们应该怎么办!我也有对这个世界的爱,但也不能因此反智的瞎说,美化一切不合理的地方和现存的问题。

我是盖茨粉丝(慈善棒棒哒),但可以理解为啥首富喜欢这本书:从比尔盖茨角度看世界,世界肯定很棒,而且越来越好…… 这和他还推荐过主张’最少管制的资本主义’ 安兰德异曲同工。我先说感受到的小问题:

首先支持的论据很牵强、有些根本就是陈词滥调的错误: 把人类轴心阶段归结于热能增加,就好像说我解出一道难题是因为我今天多吃一个汉堡,嗯,胡说,相关性≠因果; 寿命增加论并不因为作者贴了很多图就是没有争议的,斯坦福大学历史学家,人口学的领军人物谢德尔说:“预期寿命和实际寿命之间存在着根本的区别。预期寿命是一种统计学概念,实际人口寿命与之不同,实际上也没增加多少。”;是什么样的自信能让一个人同时diss:黑格尔、叔本华、尼采……,这些人思想就是宣传贵族暴力,搞种族主义?一个实验心理学家用一种“行为决定论”的简单粗暴点评哲学领域 真的好吗?恕我直言,他吃饭的‘实验心理学’所在的心理学源头有一半要归功于哲学探索。当然平克在不懂的领域瞎起哄也不是第一次,之前因为AI还和埃隆·马斯克互怼过……

大的问题在于作者在问些错误的问题:作者一上来就说为“理性、科学、进步”辩护,这是没有异议的:理性、科学确实带来的人类的进步,但有问题的是他的推论:“当下是好的,合理的,一切问题按现有的路走下去都能解决”,这就诡辩了:理性和科学带来的进步,不是没有代价的,这个代价反应到文化、时代思潮、个人困境方方面面,掩耳盗铃是不可能的, 继续往下走就必须探讨这个‘代价‘ 合理性,性价比的问题;就是“进步”本身的共识就是个值得商酌的概念,说人类社会在进步,这至少表明的一个方向,而基于什么标准去度量,这这些标准组成的向量评价社会方方面面属性实体的变化 是个良序性质的排序吗;现有的理性、科学道路是否能“改良下” 就继续走下去?

1.

作者简直就是“原教旨主义知识决定论”:"知识的不足让我们无法找到解决问题的最好方法;运用知识和理性来增进人类福祉;'知识是关键,收入,虽然收入本身及其所带来的福利都很重要,它也是幸福的组成部分,但它不是幸福的根本原因'……"

其实知识本身没有力量,知识只能算潜在的力量,就像变形金刚里面的能量块。谁也不能保证知识就一定能有物质收益了,甚至是集中人类智力头脑精华的高能物理就有经济收益了吗?杨振宁第一个不同意。随便举个例子

当下的启蒙读后感(十二)

最近看了一点也不什么来着,说平克其实招了很多人讨厌。我读了读,读到结尾,觉得实在肤浅,粗制滥造,它显然是娱乐新闻的性质,而不是严肃认真的思考。

娱乐新闻并不是由内容限定的,而是由态度。比如你不小心手碰了一个女同事屁股,第三个人看到了,他当场大声喊出来:他碰了她的屁股!女同事很惊讶地看着你们。你说:我不是故意的,不小心而已。那个大声喊出来的同事又大声喊:谁能给他作证?然后果真走过来一个闲人,说:我作证,他看起来更像是故意的。这样一件事就是娱乐新闻的态度。那什么是严肃认真的思考的态度呢?你不小心碰了女同事的屁股,女同事回头看看你,你看看她,表示歉意,这是个意外,她笑了笑,走了。

我很知道平克为什么会“招人讨厌”。

一个把注意力更多地放在事实本身的人,比如我,无论到哪里说话,总会招人讨厌的。为什么?因为在我的眼光看来,从统计经验上讲,绝大多说发言、争论的人,都是有问题的。瞎说,乱辩,或者俩人驴唇不对马嘴,就拿豆瓣来说,99.5%的人都是这样的。人们既罕有耐心看对方到底说的是什么,又罕有能力搞懂对方说的是什么,同时罕有能力和耐心搞懂他遇到的一个事情到底包含了什么,以及他自己到底处于什么情况、遇到了怎样的困难、客观地该怎样表达,以及最好该怎样解决。在我看来,99%的人就没有公开发言的必要。

于此相关联的另一大现象就是,人们一辈子也看不了几本书啊。

这两件事其实是一件事啊。

平克为什么“招人讨厌”?因为他想指出的其实只是:你先自己把事情搞清楚再说话好不好?

这个问题看似像一句废话,而且总能把喜欢联想、延伸的人引入一片虚无。在那思考和直觉的虚无之地,他能抓住的只有他的天性和本真。所以平克这样十分“招人讨厌”,因为大多数人根本没法独自面对自己,面对虚无。

想着平克的书,想着自己的经验,我发现劝人的时候,劝什么都行,就是别劝“你聪明点吧”;除非他觉得你比他聪明,而且比他明智(聪明是分析事件,明智分析情感),而且他还乐意承认你比他聪明且明智。乐意承认还是不乐意承认,这一点非常重要,是决定性的一个方面。举个最简单的例子,一个小伙子浑劲儿上来一刀砍了人,这就是“乐意”和“不乐意”表现的情境。事前、事后,他肯定不是同一种心理感受的。

所以平克想说的,其实就是希望大家都多动脑子,多想,多去了解,多分析,尽量撇开自己的情绪或别人的压力(无论愉悦的还是悲情的还是恐怖的),更要撇开昨天的自己。“自我”是一个辩证的东西,今天的“自我”得益于昨天的艰辛,但也能够阻碍明天的改变。估计一半的人一辈子也不乐意承认。

拒绝改变自己想法的人,没有资格谈论文史哲。这样的人,即便此时此刻再优秀,但它的自我已然是邪恶的了。它对事物的判断一定带着邪恶的臭气。它怕,它深深地惧怕丢掉已经积攒的一切,同时它小气,它努力排挤能替代它的新成分哪怕只有小小的一部分。好多好多人说的话写的字总是这个味儿的。

小孩子没有资格讨论文史哲,因为他们没有生活,而且脑子也还没长全。他们根本不能理解任何一个抽象词汇的含义,因为他们连这些词汇涵盖的事实对象都没什么亲身感受,怎能成功抽象?读言情小说不能代替自己谈恋爱,看色情影像不能代替自己性交,这个道理太明摆着了,可就是有好多孩子觉得自己读过什么什么就是懂了。更别提文史哲经常讨论社会的变迁,年轻人怎么能懂得什么是社会的变迁呢?而且被誉为大师的作家都说自己三十岁前写的东西“都是些什么东西!”可一个三十岁之前的人,他就是无法感同身受地调整自己的言行。是啊,如果人类有如此理性,也就不是人类了。

平克就是挺“招人讨厌”,因为人们真是太讨厌了。

当下的启蒙读后感(十三)

听这本书的大多数时间我都觉得格格不入,我觉得作者确实是有一种Typical Amerian式的乐观“我考了很高的分”。

我从来都不会否认若干年来发展带给我们的益处——我虽没有时时感恩,但总是可以清晰地认识到当下拥有的一切其实都是在一个并不是很牢固的地基上搭建起来的颇有秩序的系统。比如水电网路,卫生安保等,远离了任何一项我都会命不长久;当然,如果前半个分句我没有写食物充足、住所安定、社会和平之类的短语,证明我的日子大概还是过得去的。

我对于作者的微词在于,他的确是有点过于自信地唱凯歌;同期我所阅读的《文明及其不满》产生鲜明对比:文明所带来/引入的个人自由的让渡终究会累积起更多的压抑和不满,很明显这个历程当中是会出现临界点的。

我们所有取得的成果都是文明的发展带来的,在这当中个人力量的约束与诱导尤为重要;而临界点之后,伴随着个人感受的强烈反抗,文明成果的发展走向其实并不能确保是明媚的。 很抱歉我在写这本书的书评的时候不断地思考到《文明及其不满》。甚至于今天早上我依然得到了一个非常准确的答案:这个破班非上不可吗,是的。因为表面上你在上班,实际你与同你一样的所有人都实现了一种秩序,这导致社会的整体力量可以被使用,而它换来了文明——同时也产生了压抑,即“不想上班”。相反,你以为不想上班只是没有钱花或者“你不干有的是人干”,但实际上可能导致的后果是没有任何人再愿意维持任何秩序,无法再有任何大型工程出现,故即使不会倒退的话,水电通信卫生等基础设施也不会再有任何优化。(如果再出现资源短缺,就离一切人与一切人的战争不远了。) 我永远相信任何人都可以保持不做XX的权利,就像我打完出租车之后会真心实意地说谢谢,因为虽然我有付钱,但司机确实可以是不上班的,而我可能真的需要走回家。 就像养老金是一场XX, 我也没有很在意这一点,毕竟我认为所有人都积极生活做出成就也是一场XX,忍了就忍了。公司没了谁都是可以转的,公司大概率只会因为没有一些角色而不转,而这个角色的驱动力是生物质能。

史蒂芬平克的数据如果没有问题的话,那么只能证明我们活得很好(考了很高的分);至于活得是否痛苦、是否有生活感,他是没有过多考虑的(比如考者是否心智仍然健全)。 当然了,即使“活得很好”也是脆弱的。并且按照上述推论,以后其脆弱程度也会增强。当前如果只是痛苦的话,痛苦本身还不至于让人离场——但痛苦的反复产生的疲劳是真的会让人离场。 相反,弗洛伊德虽然带着迷惘和悲观,但却依然愿意望向迷雾与深渊。

考虑到主旋律需要我感恩,我还是想写几个我发自内心觉得很感动的点: 排名一、二的是隐形眼镜和空调。排名不分先后,我没开空调的时候,隐形眼镜就是最伟大的发明(因为我非常在意能不能看清楚,所以它非常非常非常非常重要;再退一步说眼镜也是非常重要的)。 冰箱和洗衣机,它们极大解放了劳动力。 还有很多点,但因为并不是雪中送炭而是锦上添花,所以我不会列出(比如电梯)。

有一条是我非常想写的。对于这本书评价最低的时间段,我去北京看望了我也不知道是不是最后一期能见的朋友。从北京返回杭州的路上我仅用了四个半小时——我并没有再抱怨高铁票很贵,因为我知道只有仰仗这项技术,我才有可能短时间内跨越大江南北,否则又是山海相隔,会期难测。 虽然有一种说法是,如果没有交通的发展,我根本不可能认识省外朋友,不会出现上述情况——确实是这样。然而既然连通已经被点亮了,就应当用它去实现心意。 “是否可能”及其转变,可能也是存于每个个体中的一个信念吧。 本来我是想打两星的。因为高铁,加一星。

当下的启蒙读后感(十四)

在英国脱欧,特朗普当选美国总统后,开始实行明哲保身的政策,要在美墨之间建立起一条围墙,似乎世界大国都开始对全球化的未来失去了信心。作者正是在这样一种背景下,写下了这本书,用数据和事实揭示了世界的真相——我们没有退步,而是一直在进步。

在第一部分中,作者描述了什么是启蒙运动。启蒙,是指人类从自己加于自己的不成熟状态中解脱出来,从因懒惰和怯懦而服从于宗教或政治权威的条规戒律的状态中解脱出来。只要大胆的运用理智,就可以在科学、政治以及道德等所有领域取得进步。而在21世纪,反启蒙的思想依然广泛存于精英阶层的各种文化运动和理智运动中,如宗教信仰,其往往将灵魂的价值置于生命至上,认为地上的生活不过是通往永恒生命之前的一小段黑夜,可以忽略不计。还如民族主义,浪漫的“绿色运动”等。

第二部分从寿命、健康、食物、财富、贫富差距、环境、和平、安全、恐怖主义、民主、平权、知识、生活质量、幸福和对人类生存的威胁等15个方面介绍了人类的进步。寿命——在2015年,世界的平均寿命是71.4岁。而在有据可查的18世纪中叶到19世纪前期,欧洲和美洲的预期寿命大概在35岁左右,而整个世界是29岁。婴儿的死亡率下降是平均寿命大幅提升的主要原因。健康——在人类历史的大部分时间里,传染病是死神的最大杀器。而科学的成果,让世界传染病死亡率和产妇、儿童死亡率大幅下降。甚至注意卫生的思想,将水煮开、过滤,或者添加漂白剂,洗手等,看起来平淡无奇,但却拯救了上百万人的生命。食物——我们需要不停的获取能量,而饥荒自古以来就一直伴随着人类。而现在却变成了“有史以来,人类社会第一次出现了穷人反而肥胖的现象”。财富——启蒙运动让人们认识到财富是创造出来的,是由知识和合作创造的。世界极度贫困人口以每天13.7万人数来下降,25年来每日都如此,全球有66亿人已经脱离了极度贫困。贫富差距——世俗的普遍观点认为,在过去的10年间,经济增长所带来的红利被世界财富榜前1%的人悉数瓜分。作者认为,对贫富差距的误解可以看作是总量谬误的变体,即财富总量有上限的固化思维。当现代化进程取得的经济成果渐渐惠及所有居民时,贫富差距理应缩小,整体走势犹如一个倒置的字母U,从作者给出的图表中也看出了这种趋势。环境——人们普遍认为,进步不会一直下去,人口过剩、资源枯竭和环境污染、气候变化终将将我们终结,就像《爱、死亡和机器人》中第二集所拍摄的那样。现在的环境状况确实令人担忧,但是,当国家变得更加富裕时,他们的重点就会转向环境,当某种资源变得稀缺时,价格就会上涨,从而鼓励人们去保护它,寻找更便宜更丰富的替代品。和平、安全和恐怖主义——大多数人不愿相信暴力事件的发生率在下降,随处可见的消极新闻带来了认知偏差,认为暴力事件正在愈演愈烈。而实际上,从2015年的统计数据来看,恐怖主义和战争占死亡总人数0.2%,甚至只有交通事故造成死亡的10%。其实引发恐惧的不仅仅是恐怖事件的死亡本身,当悲剧的起因是恶意为之而非意外不幸时,我们更容易情绪激动。民主、平权——民主政府能够让人民在追求个人生活的同时免于遭受无政府主义的伤害,让人们享有自由,避免暴政。经历了三波发展浪潮之后,世界上大部分国家已经实现了民主制度。同样,偏见:种族主义者,恐同情绪,性别主义,在逐年减小。世界不同地区的自由主义价值观也在逐年上升。知识——随着时间变化,世界各国的识字率、上学时长等在逐年上升,女性接受教育的权利也得到了保证,人均IQ相比之前在逐年增加。生活质量、幸福——工作时间越来越少,休闲时间越来越多,廉价的沟通与出行成本,五花八门的美食和精神粮食。从生活满意度与收入的图表中可以看出,一个国家越是富裕,国内居民生活就越是幸福。对人类生存的威胁——一些科学家和技术专家认为世界不久将要灭亡,人类最终将毁灭在自己的手上,而实际上,技术是我们能够骗过死神的最大希望,它能让我们在小行星撞击地球的时候将其推离,用高压喷水给火山降温等方式避免致命的威胁,也许,我们营造了一个前所未有的安全时代。

最后一部分,作者从理性、科学和人文主义三个方面总结了他对启蒙运动理念的辩护。理性:乏善可陈的教育体系令大众成为科学文盲,任由自身被认知偏见所支配,产生了个人认知的局限性,每个个体以理性的方式选择的信仰,有可能对由所有人构成的整个社会来说是非理性的。如果社会治理能够更贴近科学实验的风格,远离极端的体育竞赛风格,那么政治磋商将能取得最大的成果。科学:科学向人类投射了新的光芒,为世界提供了美到极致的图像,科学精神就是启蒙运动的精神。人文主义:生命、健康、幸福、自由、知识、爱、丰富的体验,实现这些人类繁荣最大化的目标,可以被称作人文主义。人文主义道德建立在理性和人类利益的普遍基础上,如果我们相互帮助,避免互相伤害,我们都将生活的更加美好。

从中国发展的现状和个人生活的变化来看,世界正在一步步的变得美好,人们的生活将越来越幸福。

当下的启蒙读后感(十五)

感觉平克是有一些问题的。读的时候就意识到了,现在这种感觉更清楚了。

一、判断力

科学不是绝对正确的,科学是去接近正确的方法。这一点并没有异议,但平克并没有继续强调相反方向的困难:对于那些用惯了不科学的方法认识世界、过生活的人来讲,科学方法也是很难掌握的。比如我完全没有信心教给我妈科学的看待某个方面的态度和方法,她好歹也是个技术工作者,但对于吃药、饮食、理财这种事完全没有科学的态度,那表现就是个等着被人骗的疯子一样。

我相信平克是清楚这一点,但是他很不方便说到这一层,如果要量化可能性,那么此时此刻这个地球上至少50%的人,只有小于5%的可能,能够在未来逐渐掌握科学的世界观,把世界和自己的生活看得更客观、冷静一点。多数人注定愚昧,虽然它在历史里已有改善,但依平克的标准仍远远不够。

于是平克的这本书就势必是写给一小部分人,也许是很小很小的一部分人,因为能够看懂他说的是什么的人里面,绝大多数将会由于各种原因不能读它,宣传、出版覆盖不到的地理区域,没时间读书的,没兴趣读书的,没时间、没兴趣读此类书的,没时间、没兴趣读这本书的,那么最后能有几个人会仔细听听平克的想法呢?

我相信平克是清楚这一点的,所以他不会给世界上的绝大多数人写书的,他的这本书,是写给那些潜在的有权的人、决策者、精英、尤其是高等院校的管理者、教师,以及对媒体娱乐有影响力的人们的。

其实还有一个更加底层的问题,那就是读书的人如何看待平克收集到的各种数据、图表。这关系到信任的问题。你信任他的数据、图表吗?你信任他的结论吗?如果不信,你会自己去求证吗?如果信,那你会相信抱着相反、相异结论的其他的写书的人吗?

这是最根本的一个问题,一个关于读书这个人类行为的根本问题,一个关于人与人交流这个行为的根本问题。

我知道我想说什么,我也知道我想好了该说什么:这就是一个人的判断力。

判断力是一个成年人的核心表现、素质。

二、面对不讲理的人,你就没法讲理

页448~449,作者的论述过程有些理想化,同情这个人性的重要组成部分,指望它发挥关键的、稳定的作用,多少显得有些一厢情愿。其实核心的问题就是,面对不讲理的人,你就没法讲理。

对一个信教的人,平克如果想用理性分析帮他思考自己的信念,十有八九是白搭。根据我的观察和经验,信教的人的关键转折点,就是那个“信”,也不知道怎么一个神奇的具体过程,他就突然觉得自己“信”了,他们没有一个人能向我描述“信”是如何在他不信时到来的,那一定是脑中一个非常单纯的变化,一切两半,没有过渡。

所以平克在书中的几处说理多少显得苍白无力。生活中有些事情的解决办法是很简单的。比如在球场上,对某些贱嗖嗖的欺负人的人,你硬起来把他欺负了,他倒会从此叫你大哥、兄弟。对于那些不知怎么就被皈依的傻瓜,讲哲学、讲神学、讲历史、讲物理、讲数学而为了劝他还俗是没有用的,最好的办法莫过于找另一个有神棍气质的人,云里雾里地装一装,可能就把他给迷住了,既然他会被某种云里雾里的气氛吸引过去,就能用更云里雾里的气氛把他吸引回来,他这种人相信的语言不是理性的,而是感性的。

三、平克没有诗意

平克在书中表现出的气质,是一个出自良知的监督而运用纯技术手段探讨、分析、说理的人。他没有诗意。这一点似乎不是很重要,但我认为有没有诗意却是人的一件大事。

比如,平克在书中表现出另一种倾向,或者说,他写成的这本书会给人造成一种印象,一个让读者感受到很大心理压力的倾向:理性的道路很累,而且不能放松片刻。平克在一些地方似乎是有意回避理性的这一缺点的,相对于人性、欲望的缺点,其实他应该大声说出来才算公正、没有舞弊的嫌疑,理性就是这么枯燥,理性不提倡骄奢淫逸、吟诗作赋、酒色财气,这也正是一直以来理性要对抗的最大敌人,理性只能满足很有局限性的一部分天性和欲望,而对于大多数的天性和欲望,理性都是劝诫者和监督者甚至惩罚者。

我以为书的这种不轻松和平克的没有诗意其实是一回事,我推想平克一定是个工作狂。

我更愿意推荐有限理性。并不是有限深度的理性,而是有限时间分配的理性。该玩的时候就玩,该疯的时候就疯,想好了别出事就行。我也有一个佐证,比如中国历史里的所有皇帝,他们的简要生平也就构成了中国史书的绝大份额,而他们的疯狂和悲惨都有着同样一个模式,也就是可以给出同样一把理想中的解决方案:没有人愿意勤勤恳恳、大公无私、日以继夜地工作一辈子,当了皇上图什么?努力干它十年二十年,如果能保证人身安全、后顾无忧地退位,95%的历史混乱和悲剧可能都不会发生。

如果你要针锋相对地掰扯一件事,尤其是宏大的、复杂的主题,那就必须先圈定你要针对的是什么。所以平克在书里就不得不把敌我双方的含义搞得尽量简单、尽量鲜明,不得不略去一些复杂的次要方面。平克在书里看起来就是个工作狂,他没诗意。单看平克主张的态度,单去执行平克所主张的行动,对真实的生活是不公正的,不现实的。所以如何理解平克的主张,和他针对的敌人的理解是分不开的。最后如何调整自己的认知和生活,还是归为了判断力的问题,人必须自己行动的问题。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