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我们的老院的读后感大全

我们的老院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05 09:50:24
我们的老院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10-05 09:50:24   小编:

《我们的老院》是一部以老人院为背景的小说,描写了一群老人在老院中的生活和情感交织。作者通过细腻的描写和情感的抒发,展现了老人们的孤独、友情和生活的温暖。这部小说让人感受到了人生的真谛和温暖的人情。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篇一

在看这本书之前,想到的是我小时候住过的四合院,打枣,槐花儿,门廊,后起的小房儿....带着这种期待开始阅读。越读越觉得亲切和熟悉。那么多的人和事,好像一幕幕场景铺开在我的面前,让我陷入他们的故事里,感受着那个年代的普通人的喜怒哀乐,开心与无奈。读到了最后,作者父亲和母亲的故事,已经被深深的感动。平实朴素的语言描绘出平凡的感情感人至深。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篇二

小时候学过他的课文,四合院,乡音乡情,连同那种淳朴的生活气息,都随着我们忙碌的脚步一去不复返了。而这却让儿时的记忆更加鲜活,更加让人神往,也更加让人惋惜和怀恋。多的是“儿童相见不相识,笑问客从何处来”的尴尬,多的是“来日绮窗前,寒梅著花未”的无奈,多的是“物是人非事事休,欲语泪先流”的怆恸,多的是我们不知道的事,那些从前耳熟能详,如今一无所知的事。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篇三

整体蛮喜欢的一本书,肖复兴的文笔清丽却不失笔力。透过他的回溯,看到了粤东会馆里的各色街坊邻居,鲜活可爱;也看到了特殊时期下人的各种扭曲和不堪。在那样的时代下,人的胆怯、屈辱和渺小一览无遗。所幸这样的时代过去了,却又想起梁漱溟老先生的追问:我们这个世界好些了吗?相信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答案。唯一的BUG:整本书体量还是比较大的,一篇一篇读下来略有重复之感。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篇四

在看过叶广芩老北京系列之后,发现了这本《我们的老院》

对于北京,大宅门、四合院、大杂院都是我很感兴趣的。老院的故事还暗合了儿时胡同生活的场景,让我读起来倍感亲切。紧贴的山墙,出入可见的邻居,没有秘密的环境,当时代在这样的氛围中变化,也让纷纷扰扰跌宕起伏故事由此而起。

生活不取下温情的面纱,无法看清人的本质。鸡毛蒜皮时的敌人,未必会落井下石,相反是雪中送炭。而温情脉脉的友邻,为了这个理由,也许是那个理由,突然撕破了脸,甚至是雪上加霜。而天地万物终有道,三十年河西的时候,低头看看,良善之人才会有善终。

最让我感动的两章,是最后写父母,尤其是他的母亲。那是个良善的好人,为了非己出的儿子,操碎了心,永远把自己放在最后面。老人高寿也许就是让老人享享福,不辜负这么多年的付出。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篇五

泥斑马 孩子是抱来的,可是对你的爱也是真的。年纪已经很大了,仍旧冒着客死异乡的危险,去甘肃,为的是什么,是你能够更好的生活。也许血缘没有那么重要。

油棉袄 在当今社会仅凭外貌,学历来看一个人是有一点用的,可是未必试用全部的人,大儿子长的好,学历高可是对父母就是要钱 要钱 在他眼里父母就是供钱的机器,小儿子虽然长的不好 学历不高但从来不认为父母炸油条丢人,天天帮父母的忙。曾以为父母与孩子的恨是不会过夜的,而那是父母对孩子,父母永远是不会恨孩子的,那孩子就不一定了。不要认为父母理所当然的对你好,你可以肆意妄为。

裱糊匠 讲了一个在时期自杀的人,此人为裱糊匠,技艺高超,处处为别人着想。这一章没有多大感觉。就知道好人会有好报。他救得两人在他死后,二人为了报道,帮助他儿子出国留学。。

花布与苹果 最喜欢这一章。羡慕嫉妒没有恨。嘻嘻。我所向往的爱情。男人最喜欢搬一个椅子拿出大大的红苹果和小刀,削苹果,皮总是连着,没有一次断。女人最喜欢看男人削苹果。一直到她死去。。最美好的爱情就是陪伴。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篇六

在人物和老院共生的漫长岁月的沧桑变化与动静对比中,重想杜诗:“自古有悲恨,浮生有屈伸。此邦今尚武,何处且依仁。”意味深长,不觉无言。 这是肖复兴先生的新书,讲述的却是他童年时代至青年时代的老故事。“老院”是北京的一座旧会馆,而今曾住在里面的人大多不知去向。会馆没有了“完全是这些年在我们的手上毁掉的”,肖先生在《我们的老院小考》里写道。“”是一场浩劫,即使书里揭露的有邪恶冷漠的人心,但主要还是讲了不缺乏温情而有力度的故事。《我们的老院》虽是一本散文集,但这些故事是可以拉成一个时间轴、编织成一张关系网的。作者在邻居的故事里是旁观者、参与者,但目睹这些或悲或喜的故事发生也使他成长起来。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篇七

不少老作家的后期作品读完后,给我的诸多感触里有两点很雷同,一个是“曲终人不见,江上数峰青”式的惆怅;另一个是坦然,如齐邦媛先生所言的那种:“当跑的路我已跑尽,所信的道我已守住。”《我们的老院》也是这样;也许在冯唐和小四那里也能读出这些感触,但总觉得难以叫自己信服;更不要讲《乖!摸摸头》了。

在肖复兴这部充满回忆的散文集里,不一样的人物和故事在同一块巴掌大的四合老院里亮相和上演、荣光和谢幕,而所历的时间跨度却有整整半个多世纪。少年归来时满头白发,老屋已不在。

每一则故事、每一个人物……甚至老院里不起眼的草木一荣一枯,随着时间、通过作者视线,慢慢地拼凑、慢慢地拼凑,拼凑出一部属于那几代人的老院交响曲,时而浅唱低吟,时而壮怀激烈,甚至山呼海啸,不变的是——曾有过希望的苦难。

“自古皆悲恨,浮生有屈伸。此邦今尚武,何处且依仁?”,但愿未来,真的多点孔仁,少点孔武,尽管这个世界的实质是人吃人。

记得在某群里看到有人讲不要读中国当代作家(他的本意是多读五四前后的近现代作家),我为他将错过最靠近自己的声音而遗憾。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篇八

《我们的老院》是肖复兴先生写他旧时老北京生活的散文集,集结了他对那个三进三出的大四合院中前前后后的每一户人家往事的回忆。从他在少年时代与他们邂逅开始,娓娓地叙说着老院的格局变迁和人事的物换星移,似水流年,在他的笔下缓缓流淌。老院的一花一草一木都藏着故事,四季层叠,把那些岁月衬托的愈发厚重。老梁与罗宋帽、曼莉与指甲花、老袁与盖碗茶、玉石与毕业歌、王大爷与泥斑马……那些生命中的真善美有的随着的到来而破碎,有的随着时光流逝而淡忘,还有的随着年龄的增长而日渐被怀念……几十年的光景如一张张鲜活的老照片,从记忆深处被翻出来,是那样历历在目。半本儿书看过去了,那"少年不识愁滋味"的感觉悄然褪去,经历了"红八月",经历了"知青岁月",字里行间又多了些沧桑和无奈,就像"槐花祭",犹如中国版的《西西里的美丽传说》。往事不只是暖色的回味,还有凄凉与悔恨。时过境迁,那见过世面的老院早已破败萎顿,我从手机地图上搜索着老院的名字:粤东会馆,居然清清楚楚的呈现出来了,而且周边的几个老会馆也有座标。真想有空去逛逛那承载了芸芸众生的老院,看看它现在的面貌,还能找到几分肖老先生笔下的模样。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篇九

处于京城最繁华的前门大街附近一座三进三出的四合院从曾经的粤东会馆逐渐成为了平民居住的大杂院,以“”为界限,讲述着大院邻里之间一幕幕的人间悲喜。 本书中连着作者一家,一共讲述了三十四个家庭于一座院子而繁衍出的悲欢离合,可在那风云不定的年代里,历经变故的又岂是如此寥寥的三十四个家庭。这所呈现的不过是当时中国的缩影罢了。在作者无忧的童年里发生在这院子里的“大事”不过是邻里之间的鸡毛蒜皮小事,不过是小孩子之间的嬉戏打闹。可那突如其来的“”就那样的打断了作者的欢乐时光,使其的少年时光充满了阵痛于迷茫。在十年“”将那些表面风平浪静却暗藏秘辛的家庭都被无情地撕开一道口子。纵观全文这些家庭在“”开始后接连遭受了的批斗,邻里之间忙着划清界限,乃至于至亲至爱之人之间都产生的鸿沟。读完全书才知道,有时人心凉薄竟能如此,这是我无法体验,不可相信的,所以书中才会说道:很多时候,人心隔肚皮,人对人彼此是看不大清楚的。只有到了关键时刻,才会看得多少明白一点……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李煜在《虞美人·春花秋月何时了》中怀恋那物是人非的南唐宫殿。可作者脑海中的老院,物已不在,人亦离去。留下的只是隐隐的记忆和袅袅的微风而已。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篇十

用了20天,我看完了这本书。

看完后心情很复杂。这是一本在旅游时候,机缘巧合下买下的一本书。店主人说,当你看一本书超过30秒还有看下去的欲望,可以买下来。

我很庆幸,在大理书呆子买下了它。

在我看来,肖复兴写下这本书,怀的是旧,念的是情。在翻阅的过程中,几度忍不住崩溃。虽然剧情难免落于俗套。但是还是深深吸引了我。看得很慢,基本上每天一小段,慢慢的看完,慢慢的体会其中的情。舍不得看太快而书荒。

年老最害怕的就是孤寂。在看的过程中,想起了我年迈已逝的外婆,每周最开心的时刻就是我们周末去看望她,陪她说话,陪她聊聊天。所以每次看到一些感触颇深的地方,就忍不住泪如雨下。

每篇都是以结尾,那个混乱的时代,承载了一代人的悲与欢,人性的丑陋一展无余,我们无法辨别出孰是孰非,只能随波逐流。跟随主流的步伐,姐姐曾和我说,不要妄自猜测一个人的心思,你只能做好你自己。我想,是的。在这本书里,人心和人性赤裸裸,就算放到现在也不违和。

虽然暴露了人性,但是字里行间,都透着丝丝温情,作者对那个时代的人的怀念,总有种人物鲜活的出现在眼前。或许,在那样一个时代,每个人都身不由己。人性是种选择,适者生。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篇十一

四百多年历史,就这样如水长逝

“表面波澜不惊,却身世如乱云,人生似飘蓬。”

《我们的老院》这本书让我感受到了北京四合院的生活与故事,肖复兴淳朴的文笔风格,真实朴素的情感流露,我陷入了那个时代的喜怒哀乐中。

空荡荡的院子,等候拆迁的老建筑,过去发生的一切似乎渐渐远去甚至消失。作者依托文字,依托图画,将一个个人物和情景鲜活地重现,仿佛他们从未离开过一样。

象征爱情的花布和苹果,喜爱朗诵的老钟,热爱唱戏的欧阳太太,大雨小雨的六指兄弟情,灰姑娘曼莉和正直正义的嘉莉,可恶的商家老太太……我喜欢他们,不以他们品质善恶作标准,而只是因为他们的真实。那一个个“”的产物,一个个“资本主义的尾巴”和“闲情逸致”,几乎所有家庭都被无情地撕开一个口子,许多神神秘秘的往事变成触目惊心的现实,这样一个扭曲的年代,扭曲的历史不禁让我感到可笑且无奈。

“青葱岁月,隔壁邻居的时光,波诡云橘地大院日子,一下子如风扑在眼前。”历史不会重现,但回忆可以。在世事沧桑和人生况味的变化中,我们会怀念以前,以前那段无忧无虑,纯净的自己。

杜诗云“自古皆悲恨,浮生有屈伸。此邦今尚武,何处且依仁。”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篇十二

一个人所历越多,大抵就越爱回首。随着岁月的叠加,往昔记忆变得厚重,形成独属于个人的情感秘藏,不仅可供回忆,更是能不断挖掘的文学富矿。

在最新的散文作品集《我们的老院》里,肖复兴饱含温情,从青少年时期的老院生活中采撷吉光片羽,酿造成一壶滋味悠长的俗世佳酿。

老院是北京城里随处可见的四合大杂院。它看似普通,却有深厚的历史渊源,也曾惯看封建王朝里的风云聚散。老院位于京城最繁华的前门大街附近,原为粤东会馆,始建于明朝末年,最早是广东人兴建。后经三次毁弃复建,清末形成了后来最终的样式。肖复兴就在这个老院里出生、成长,度过了人生中最美的年华。这几年来,随着城市建设的快速推进,老院拆的拆、推的推,渐渐只剩残垣断瓦。“2003年底的时候我路过那,进去一看,那时候西打磨厂的街还在,但是我的老院已拆得七零八落,到处贴着拆迁的布告,这时候我心里想,亏得来一趟,不然都拆干净了。”甚至于最近几年,老院已经完全消失,徒有门前槐树留下一地斑驳的树影,引发了他今夕何夕的强烈伤怀。

这促使作家想要写写这老院,写写老院里的那些人。《我们的老院》起调质朴,立足平民生活,描绘五六十年代普通人的生活轨迹、风物人情。全书共写了三十五个故事,篇幅均不长,情节也并不跌宕,而是以个人在特殊的历史阶段中的际遇为着力点。“写《我们的老院》时,我重点要写的是他们的命运,我抓住几个关键的命运节点:困难时期、时期、之后,这三个阶段是人的命运发生跌宕起伏最重要的时期。”于是我们看到,在特殊的年代里,有白大姐、工程师夫妇催人泪下的爱情故事(《花露水》《花布和苹果》);有热爱唱戏的欧阳太太,被批斗乃至疯癫,但仍着戏服咿咿呀呀地唱戏,“怎么拉都拉不下来”(《凤冠霞帔》);有被继母凌辱虐打的小姑娘,最后投河自尽(《水房前的指甲草》);有甘愿自己“吃亏”来照顾父母的小牛,最终从父母留给他的破棉袄里得到一笔财富(《油棉袄》);有智斗“造反派”的毛蛋儿(《小手表的鸽子》);有为了家庭放弃了自己心爱的体育事业的阿玉(《刀螂腿阿玉》)……

老院里发生的都是朴素的市民故事。他们的爱恨是平凡人的爱恨,他们的忧愁也是普通人的忧愁。他们本人平凡若草芥,没多少人关心。他们是老院里惯常可见的一草一木,是过廊、影壁、雕花窗;也是石门墩、槐花、葡萄架……肖复兴却单单选中了这些人,也由此选中了老北京平淡如水但滋味悠长的市井生活。作者的文字洗尽铅华,笔调节制,毫不煽情,但以朴实的力量直击人心。

老院里的故事又并不那么普通。书写一个群体的传奇与故事,其实恰如在显微镜下观察城市的毛细血管流动。任何微小的生活细节,都昭示着时代加诸个体的各种悲欢,也代表着城市记忆与城市体验。“自古皆悲恨,浮生有屈伸。此邦今尚武,何处且依仁?”老院故事之于整个北京城的特殊意义,无非是在浮生缭乱下独留精神一隅,能使我们在时代的簌簌疾风下尽情凭吊。

我们的老院读后感篇十三

相对于小说、诗歌、戏剧等而言,散文在庞大的文学家族中可以被称为基础性的文类,这与它的文类特性有着莫大关系:题材广泛多样、结构自由灵活、抒发真情实感。因此,当人们想要记录生活、回忆过去、表达情感时,最易想到、最常采用、提笔即来的便是散文,这一体裁便利了人们对日常生活、感悟情思的文学定格和塑形。 无论是个体写作欲望的日渐生长,还是社会生活的不断扩展,当下散文创作的确是越来越繁盛了。此类散文的生产和传播,既是对不同个体的多样生活经验的展示,也是对散文表现视阈的延伸,同时还是对散文表现样式的拓展。肖复兴的新作《我们的老院》散文集无疑是对这一判断的有力支撑。 作者以少年成长的“老院”为中心,讲述了发生在其中的由各色人等演绎出的各种故事,充满悲欢离合,让人唏嘘不已。这是属于作者的记忆,但更是属于一代人的历史。如果说记忆饱含着个人对情感的召唤、调度与支配的话,那么这里所描述的历史就应当引起读者的重视、警觉以及反思。 在前言中,作者对“我们的老院”进行了小考,对三家粤东会馆的前世今生进行了描述,其中第二家是作者的“老院”。作者在这里谈及自己多次回到老院,目睹老院的日渐荒凉和没落,由此可见他对这座老院的怀旧之情。不过,在现代化的时代号角之下,怀旧的力量终归是弱小的。因此,作者选择用文字安放这份记忆,而这记忆并非非仅仅是自己的一时兴起,也是因为记忆对象所具有的丰富性,“从童年时光里那些老人欲说还羞遮遮掩掩的神神秘秘,到‘’中几乎所有家庭都被无情的撕开一道口子,让很多神神秘秘的往事变成了触目惊心的现实。这些活生生的人与事,一直处于沉睡状态,人到晚年时,蓦然惊醒,变成我写作的财富,有了《我们的老院》这本书”。(P001)所谓的“人与事”,构成了这本散文集的叙述重心,从中不仅见出记忆的持久,也可见出历史的沉重。 对记忆的书写,需要外在的时间刻度作为标示,这不仅彰显着所记事件的客观性、真实性,同时也是传达写作者情感、彰显叙事姿态的有效形式。文中出现的“多年后”、“现在”、“一晃”等时间状语,显然含有情感喟叹这一重要功能。 从这部散文集收入的文章来看,时间线索正是作者组织记人叙事、结构来龙去脉的重要形式。这里的“时间线索”,不仅是指事件发生的先后顺序,也是指作者有意在过去与现在之间建立起了有效的联系。具体而言,是指作者在文章结尾时候,多会交待事件主人公如今的状况,把历史的果子挂出来。这种处理方式,使过去与现在构成对话关系,表明历史并非随着时间的消散就自然消失,而是随着事件的主人公延伸至当下。 “老院”里的住户身份复杂,社会背景不一,经历迥异,有捏泥玩具的王大爷、炸油条的牛家、裱糊匠老吴、一生相扶的工程师和女教师、孝顺的表叔、让人感动的白老师与方老师、做翻译的老孙、爱音乐的杨家、唱戏的欧阳太太、记账会计老梁、患难兄弟大雨和小雨、跑堂的老宋、独自抚养大华的小姑等等。并没有影响人与人之间的坦诚相待,反而使得这个院子显得非常和谐、安宁。于是,在枣子成熟的时候,大院的孩子一起打枣、分枣,让每户尝到这份喜悦;而桂花飘落的时候,大院每家也会尝到钟家做的糖桂花。正是因为这种亲如一家的氛围,“我想起了我们的老院,想起了那些我曾经熟悉的已经过世的前辈和与我一样依然在世的人们,想起了那些让我怀念让我心痛让我惋惜让我愤怒的种种人物。”(前言P010) 相对于老院一贯的静谧、朴素、安稳而言,“”无疑是一个重要转折、一个写满了悲剧的,打破了生活的平静,扭转了老院的往昔状态。糖桂花是不会再有了,分枣也没有了以往的热闹和温馨。 因为这场“”,“我”和“我”的同龄人中断了学业,而更多人的命运轨迹则因此被改写,人性便也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展示。老宋的大女儿被迫嫁给了拥有权力的大屁股黄;老钟被捕风捉影,遭受到种种不公正待遇;商家老太太成为街道积极分子,张贴大字报,老梁老两口因此被遣返回乡,宽敞的北房便成为商家的战利品,看来口号、姿态无论显得多么正义、夸张,都不可避免人们对私利的追逐。 年轻的们借用“革命”的名义宣泄着旺盛的激情,施展着阴暗的残暴,让人咂舌。他们把何太太被剃成阴阳头,还要她忍受皮带的抽打;毛子妈和少掌柜也被逼着用皮带互相抽打对方,而毛子的姐妹们则被迫要在旁边目睹着这惊心动魄的一切……如此一来,所谓的正义不过是被挟持的一个利器,用来为自己的暴行“遮丑”,但这种虚假的、肮脏的、丑陋的正义显然不会持久。 时过境迁,历史的风暴过去以后,岁月又恢复到了以往的安宁。按照“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传统观念来打量和评判这场运动,或许有效,但终究不够力量,毕竟每个人都是受害者。但这并不是说历史就应该被遗忘。相反,只有记住并不断反思,才能避免重蹈覆辙。历史并不是与己无关的庞然大物,相反,它一直如影随形,以各种方式进入到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影响着我们,“”不就是这样吗?  发生在老院的这些事件中,作者并非纯粹的旁观者、叙述者、受害者,同时也是起哄者、围观者、参与者。因此,这些文章便常常流露出强烈的反思精神,这是对个人精神状况的检讨与清理。“我”曾经因为自己的不懂事,有意无意地犯下了许多错误,如参与张玲组织的“捉奸”(《捉奸计》)、少时对待大华的态度(《忆秦娥》)等等。这些错误是无法挽救的,而这时候的书写正是为了传达自己的反省,是为了深刻地记住。在《母亲》、《父亲》这两篇长文中,反思精神体现得尤为明显。这不仅是作者对父母的深情回忆和深切感恩,更是对自己的检讨,传达着自己的忏悔之情。由于当时自己的幼稚、任性、固执以及对父亲、母亲的诸多不理解,使“我”在成长过程中与他们多有疏离。而他们总是想方设法地给予更多,处处关心、照顾着我们,宁可委屈自己,也不让我们受苦。可对这些隐匿在细节中的爱,当时并不曾有所领会,待到真正品尝出其中的滋味时,父母已经离开了人世,留给“我”的只剩下无尽的悔恨和懊恼,“只有我现在到了比父亲当时年龄还要大的时候,才会在蓦然回首中,看清一些父亲对孩子疼爱有加又小心翼翼的心理波动的涟漪”(P424)。人们常云“树欲静而风不止,子欲孝而亲不在”,这种失去后方知珍惜的懊恼在生活面前显得如此无力! 随着年龄的增长,作者对往事的记忆日益鲜活,“青葱岁月,隔壁邻居的月光,波诡云谲的大院日子,一下子如风扑在眼前”(P207)、“世事沧桑与人生况味的变化之中,还真的有些想念老钟了,想念青春年少时那种无忧无虑、异想天开和纯净得几乎透明却那么易碰易碎的梦想。”(P221)……无论这是主动的寻找,还是无意的想起,都不乏怀旧作为重要的情感动力,而怀旧无疑与年龄有着密切关系。 从“我”与老院的关系来看,空间并非仅仅处于客体位置,也是观察的主体、言说的主体、参照的主体,“大院成了我们生命的参照物,残酷无比,映照着我们生命的流失。真的是人生如梦啊”(P61)。说起来,人与空间的关系本是双向的,人具有选择空间、修饰空间和使用空间的自由,但也无时不刻地受到空间的自然环境、文化氛围以及精神脉络的影响和制约。所以,“老院”才会让作者一直念念不忘。  不过,对“老院”的怀念,倒不是说这里是作者成长的地方,更重要的是这里埋藏着往事、收集着记忆,还是那段并不遥远的波诡云谲的历史的一个脚注,充满了悲欢离合。因此,《我们的老院》不仅是一个人的追忆,更是历史经验的集合和反映,这才是这部散文集值得关注的特别之处。 此外,作为一种表征,《我们的老院》或许在提醒我们:当事件的亲历者开始老去的时候,对往事的记忆便会时时蛊惑着他们。因此,我们不妨做出这样一个判断:对20世纪生活经验进行书写,将在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形成散文写作和出版的高潮。 通过散文对个体的经历、情感等抽象或易逝的事物进行捕捉、整理、组织和赋型,是共享时代经验、抒发个人体味的重要方式。不过,如果写作者仅仅满足于书写各自的经历、体验、感慨、企盼等,以得到一吐为快式的宣泄的话,那么这种写作,就只会是语言的泡沫,仅仅只是在题材上得到了扩展,并没有在写作艺术、思想境界等方面做出积极的探索,更未曾展示出散文写作的新的可能性。 说到底,散文的魅力在于节制,这既是指语言运用,也是指情感流露。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