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斯库兰论辩集》是一本关于哲学和逻辑学的经典著作,作者图斯库兰通过讨论各种问题展示了自己深刻的思考能力和卓越的逻辑思维。这本书的阅读不仅可以帮助人们提高自己的思维能力和逻辑思考能力,也可以让人们更好地理解哲学和逻辑学的基本知识。
图斯库兰论辩集读后感篇一
李蜀人老师翻译的《图斯库兰论辩集》总体上表达还算流畅,但硬伤甚多,实属遗憾。另有书友人一一列举其“罪状”,说明此译本确实不是可靠的读本。见有书友贴出顾枝鹰老师的译文,其翻译当是直译,几乎是一字一句地对应的,由此译文相对真实。但是,仍发现顾译中的不妥之处。顾将“quae retenta animo” 一句中的 “animo” 译为 “灵魂”,或许有点儿大词小用。这是因为,本句就是指“存在于心灵中” 或 “存于心中”,尚未上升到 “灵魂” 高度。李将之处理为 “没有忘记……” 是意译,也无太大问题,或许翻译的底稿是英文。顾译是准确的,但翻译腔也很浓,看喜好吧。
Cum defensionum laboribus senatoriisque muneribus aut omnino aut magna ex parte essem aliquando liberatus, rettuli me, Brute, te hortante maxime as ca studia, quae retenta animo, remissa temporibus, longo intervallo intermissa revocavi.
该译本:终于完成了我的辩护工作。不管怎样,我都已经从艰难的辩护和元老院的职责中彻底解放出来了。我又一次回到先前做过的那些研究中来,这主要是受到你的鼓励,布鲁图斯。虽然我自己一直也没有忘记这些研究,但是,由于环境等因素,在很长一段时间中,我都忽视了这些研究。
顾译:当我终于从辩护的辛劳和元老院给予的职务中,或是完全地,或是很大程度地,得到释放之后,布鲁图斯啊,经你劝勉,我向那些探究猛烈地转回身去——我唤回这些存于灵魂中、由于情势被搁置并中断了好一阵的事情。
图斯库兰论辩集读后感篇二
正好看了眼这个前阵子刚出的英语转译本,怀疑是目前市面上最烂的古典文献翻译。不用对照原文也能看得出来。
开头是洛布版编者用英文写的序言(括号夹注的外文均为中译本原书所有):
De Finibus全称De finibus bonorum et malorum,《论至善和至恶》;De natura deorum,《论神的本性》。
“画廊式的斯多亚学派”已经够搞笑了,查了一下原文发现后半句是... whilst Philo aimed at bringing the Stoa and the Academy nearer together。这句话真的就是说小学生、初中生都能看懂吧?
当然最天才的还是这个“芝诺(Philo)”。我真的不理解。
说不出话来。
随便看了眼正文:
这句原文是:These are Stoic views derived from Aristotle.
类似的错误随处可见。
最后的典中典——附录二《〈西塞罗全集〉表》:
《电子手册》英译为Handbook of Electioneering。
图斯库兰论辩集读后感篇三
一、我与这本书的机缘
读到这本书的时候,好巧不巧,生活遭遇重大变故。
是那种突如其来、猝不及防且毫无准备的重大变故。
虽然我自己恢复得也很快,但这种变故是从来没有过的,对我依然造成了很大伤害。
但很幸运的是,读到了这本书,这本书就是在讨论如何应对痛苦。
上天对我真的很好,当我遇到痛苦这个问题、需要解决时,就让我读到了这本书。
这本书讨论的核心议题就是如何应对死亡、如何应对恐惧,如何忍受生活中突如其来的痛苦,让自己尽可能保持内心的宁静。
西塞罗生活的那个时代,是罗马共和国向帝国转型的时代,时运如波涛一般动荡,过去的经验不仅无法指导未来,还成为枷锁锁住人们的思想。
在外部动荡的大环境下,就格外需要寻找到内心的平静和安宁,以更好地应对世事变迁,使自己不至于随波逐流、走向堕落与自毁。
对我而言,这本书出现得恰如其时。
二、关于死亡的讨论
这本书里对死亡的讨论,与苏格拉底《申辩篇》如出一辙
但讨论得更加细致,分析得更加完善
批驳的重点观念是:死亡是痛苦的
批驳的方式也是层层递进、一点点展开
1、批驳的内容是"死亡是痛苦的”,这个观念存在的矛盾之处
批驳1:如果死亡是痛苦的,那么出生就是痛苦的。生下来就是为了奔赴痛苦。
批驳2:说死亡是痛苦的,本质上是在说“不存在就是最大的痛苦”,但不存在的事物何来痛苦?
2、进一步探讨死亡的本质
如何探讨死亡的本质?研习的方法是梳理关于死亡的各种观念,对观念进行一一分析。
观念A:死亡是灵魂同肉体的分离;观念B:死亡是灵魂同肉体一起消失。
观念A\B都认同存在灵魂,简称有灵论。
在这两个观念序列之下又有一些子观念序列:
A1:灵魂分离后马上消失;A2,灵魂分离后停留一段时间再消失;A3,灵魂分离后是永存的。观念A序列又涉及到灵魂的本质是什么?
于是又有了以下观念:a1,灵魂是心;a2,灵魂是心里弥漫的血;a3,灵魂是人脑特殊的部分;a4,灵魂是心或闹中特殊的部分;a5,灵魂是一种气息;以上是灵魂有形论。
a6,灵魂是一种对身体的调节;a7,灵魂是数......以上是灵魂无形论。
从灵魂无形论有延伸出一种抽象的观点认为:灵魂的本性是复合的,主宰灵魂的本性是理性和非理性的混合。
在有灵论之外,还有无灵论,即认为不存在灵魂,灵魂这个术语也是毫无意义的。
在此称为观念C:灵肉一体论,认为灵魂和肉体的分离是不存在的。典型的观念如“我们所具有的行动和感觉的全部能力都是完全分布在生命体身上的,同身体是无法分开的。因此,灵魂和肉体的分离是不存在的。单一生命体所形成的行动和感知的能力都是以这样的方式形成的。”
由观念C延伸出来的观念D则认为:灵魂是心中的第五元素。
整体来看,灵魂有形论存在的问题在于:凡所有形体都会消逝。
3、从灵魂与身体分离的角度,驳斥死后痛苦论。死后的灵魂有两种情况,这是苏格拉底在《申辩篇》里说过了,书中做了扩展。
人死之后,灵魂要么存在;要么消失。
无论灵魂存在,还是灵魂消失,都说明死亡不是恶的。
灵魂存在,说明这是灵魂是幸福的。
灵魂若消失,那么说明灵魂摆脱了痛苦。
4、换个角度继续论述,这里引入古人的观点
“古人”有一种坚定的信念:在死亡状态时,人还是有感觉的;人的死亡可能是根据神圣法则的某种聚集
因而,死亡并不是消亡或消失;而是人生的一种变换、生命的一种改变。
但古人的观念存在的问题是:他们没有建立理性的因果体系,他们的信念是残缺的,不系统、无法重复使用。
这导致古人的信念和观念存在许多谬误。
人们为什么不愿意接受“人死万事休”的观念,主要是活着的人感受到了丧失和失去。为了缓解这种“丧失感”,人们直觉上更容易接受灵魂还继续存续的观念。
死后仍有灵魂有一种社会层面的功效。
A.普遍存在的一种现象是,人会对死后之事感到恐惧
B.有灵论让人们更容易自我奉献
C.人对死后声誉的渴求
D.本能上,人们相信灵魂存在,灵魂是一种永恒的生活;所以理性会去追寻,什么是灵魂,灵魂存在于何处,有什么本性
由此引出新的观点1.人的灵魂,无论说灵魂是气还是火,都是会升天的
2.亚里士多德则认为,灵魂既不能理解,也无法被命名
5、灵魂的本质
A.灵魂的本性就是要同身体分离并进入天堂。灵魂可以看见很多东西
B.灵魂的运动是永恒的
C.灵魂是一种意识的运动。当意识能意识到自己时,灵魂是依靠自己的力量而非外界力量形成自我运动
D.灵魂具有回忆功能
E.诸神与灵魂共有的本性
“灵魂具有一种特殊的本质性特征,它总是有意识的,是智慧的、生动的。灵魂与神一样,其本身也能够被当做自由的心一样来理解而不受约束”
“人可以从神的作品中认识神,也可以通过记忆、发现的能力、运动的变化、一切美德的美好来认识神”
6、灵魂分离之后
纯粹的灵魂分离之后,身体就只是躯壳。
“死亡是如此彻底,以致于不会留下感觉任何一些细微的痕迹”
从身体这具躯壳来看,死亡是终结,是最终的平静、最终的安慰,是对生的义务的免除。
获得安宁的生活,就是让灵魂摆脱对死亡的恐惧而安定下来。死亡是不可避免的,为什么要对必然性感到畏惧呢?对于不可避免的事情,应平静接受。
三、论忍受痛苦
有观点认为:最高的善就是摆脱痛苦,因为痛苦中隐藏着很多恶
人之所以活得痛苦,主要是有时候为了避免某些痛苦,人却忍受了更大的痛苦。
文中先是区分了痛苦和艰辛
痛苦是身体上不愉快的运动,是一种令人讨厌的情感
艰辛是工作中脑力或体力的消耗
艰辛比痛苦更容易让人忍受,通过艰辛的训练,形成习惯,人能够习得刚毅
而刚毅是忍受痛苦的一种良好的素质,刚毅之人会:藐视死亡、藐视痛苦
人的一个关键特点是:人的自我之中有理性的部分,也有非理性的部分
通过理性的部分可以控制人的灵魂,让人去服从规则
A.那么,痛苦可以被忍受吗?
答:可以的,要平静安详地面对痛苦,就需要用自己的心和意识来反思痛苦。在忍受痛苦中,灵魂也会得到淬炼。
B.忍受痛苦,可以借助良好的习惯和信念。
要培养良好的习惯,有好的习惯、好的信念,能够让人的洞察力变得更加敏锐,让身上的自然之光更加明亮。
四、论减轻悲伤
悲伤和欲望会对心灵造成损伤
A.健康的灵魂能抵御悲伤
健康的灵魂是完全处于一种无纷扰状态之中的灵魂
健康的灵魂是智慧的;不健康的灵魂缺乏智慧,偏离了正常轨道
健康的灵魂能够更妥当地抵御心灵疾病的困扰
B.认识悲伤
悲伤是灵魂的一种无序状态,减轻背上就是让无序重新变得有序
问:如何让灵魂从无序状态重回有序状态?
答:借助节制的力量,节制的力量可以确保灵魂维持在一种无纷扰、无疾病的中道之上
C.悲伤的本质
要借助节制来减轻悲伤,需要明白悲伤的本质
悲伤是一种意外或没有预料到的恶
要减轻悲伤,实际上就是要提高预测能力,借助预测、预防,做好提前的准备,有了提前准备,就不至于在“突如其来”面前崩溃
D.具体应对操作
遭遇不幸时,有三种方法
a.保持对不幸和苦难的思考;b.在思想上必须认可命运的安排;c.这是恶的表现
对痛苦的治疗需要时间,这是一个缓慢的过程
但研究突发事件存在两个问题:
a.无法确定突发事件的程度和范围,一般会夸大困难;b.哪怕做了充分的准备,不幸依然发生了
E.要在内心中重塑信念
悲伤不会对我们带来任何好处,放纵悲伤没有任何益处
悲伤就是放纵意志和信念的行为
智慧之人都远离所有痛苦;痛苦对智慧之人来说毫无意义,不起作用,是由判断、信念引起的
五、论灵魂持久的纷扰
灵魂有两种纷扰:纵欲、贪婪
纵欲和贪婪使得灵魂受到扰动,让灵魂偏离安静而无纷扰的状态
当灵魂具有某种理性的满足,它就处于一种“理性的谨慎”当中
对灵魂的纷扰主要是一些不必要的情绪:痛苦是由于某种剧烈的疼痛引起的;畏惧是由灵魂中的退缩和斗争所引起的;欲望就是灵魂的放纵
纷扰的灵魂是不健康的灵魂
纷扰是说灵魂偏离了理性而受到本性的作用
不健康的灵魂指的是“将没有价值的事情看作有价值的事情并加以坚持,这样一种信念”,不健康的灵魂无法区分是非曲直、难以分辨对错真假。
错误的信念不仅产生疾病和不健康,还招致混乱和冲突。
而灵魂之美是灵魂处于一种持久且稳定的状态;表现为信念和行为的一致性
不健康的灵魂治愈起来更艰难,因为灵魂的纷扰不仅让人更加堕落、丑恶,还让人更加软弱、无力。
健康的灵魂,是智慧的人,智慧的人会平静地承受一切重负。
本质上,人可以通过判断在思想中建立起对道德生活中偶然性的鄙视、对死亡的轻视以及对痛苦和艰辛等要能够忍耐的原则,人就会显示出强大而持久的勇敢。
勇敢的心就是按照最高法则忍受世间坎坷的品质,勇敢是对一种稳定判断的坚持。这种对判断的坚持即便在遭逢人生最大的坎坷时也能战胜这样的坎坷。
佛经有云:身若琉璃、内外明澈,内心宁静且笃定的人注定会过上幸福的生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