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言尺牍入门》是一本通俗易懂的古文入门读物,作者通过解读古代文言文和尺牍文的基本知识,帮助读者更好地理解和欣赏古代文学作品。本书内容丰富,涵盖了文言文的语法、词汇、修辞等方面,适合初学者入门学习。阅读后让人受益匪浅,对古代文学有了更深的认识和理解。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第一篇
书题有些专业,书本身是很有意思的:教人如何书写得体规范的信件。从称谓、行为再到落款,作者都按信件的几类常用用途给出了详细的实例,比如请求类信件、交际类信件,如何写信给平辈,如何写信给长辈。推荐给各位。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第二篇
一群傻逼整出了五四浩劫,之后传统文化遭到接二连三的灭顶之灾,至红羊劫而巅峰,于是乎斯文耗尽,将祖宗遗留的宝贝糟蹋殆尽,以致举国文盲,所谓名流如毕福剑,就算有很强烈的装逼需求,一个“九球天后”也错2字,就算是所谓文学家,也鲜有懂古文、古文化者,如擒获诺奖的莫言,题写的匾牌也是错误连篇贻笑大方,最后不得不摘牌,遑论芸芸大众了。但是,中国文化毕竟有很强大的再生能力,可以以心传心,经典在,文化就不毁灭,就会重生,这就是一种文化自信,虽然现在的国学热乌烟瘴气,但贵以贱为本,真正国学复兴概率还是很大的,只要不断地发掘经典书籍。
谭先生这本《文言尺牍入门》,可以说是这样一本经典,但更确切的应该是讲解文化的经典。尺牍,有些文绉绉,翻译成现代话就是书信而已,不要小看书信,古代没有微信,没有e-mail,连电话都没有,书信是穿越时空沟通的主要载体,极其重要;不要说古代,就在本世纪初,e-mail没有流行之前,书信都是极其重要的载体。所以,在当时而言,代人写信甚至是一种职业,因此写好书信、写出文雅太重要了。但是,文脉断了以后,书信开始白话,似乎会写字就会写信,没了那么多文雅。谭先生这部书,证实有助于理解古代士人交接之道,学习传统书信礼仪规范。话虽这样说,但是,这本书为学习文言尺牍而写,取材以实用平浅为主,说的都是日常事,没有《古文观止》里面书信那么牛逼哄哄不容易懂,而且每篇尺牍后均附有注释和译文,可令读者无师自通,不必担心看不懂,就算只有初中水平,阅读这本书就没有障碍,而且会学到很多东西。
古人日常书信,跟《古文观止》里文学家之间的装逼不同,是要办事的,是为日常服务的,谭先生把这些日常事务按性质分为四类:请求类、陈叙类、人事类、交际类。读后你会发现,古人说话,原来是那么的含蓄,那么的委婉。当然了,很多也都有些死板,这里也不一一赘述了。我们今天读这本书,更多的是欣赏古代的一种文化传统,发微信或陌陌约炮的时候是用不着了。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第三篇
一些书籍和影视里时常会出现这样的场景:一位穷酸缺钱的秀才支着根竹竿,挑着根布幌子站在街边卖字画,顺便代人写信,其中某些文采高的秀才写信时颇费一番功夫,酬金自然也颇为不菲。相信大多数人看到这里或许要纳闷:写信不就写几个字吗?为何值得如此大费周章?
确实,在Email和短信,微博横行的年代,白话文大行其道,文言文只能在古籍上看到的时代,人们已很难去想象古人写一封言辞妥帖的信需要花费多大周折。当然,作为简化语言的代价,今人也无法像古人那样言简意赅地表达出自己的情感。所以这本文言尺牍入门,姑且可以当做今人模仿古人书面写作的一种参照,也可以当做体会古人用鸿雁传递的情感的一个入口。
由于古人从不用你我相称,书信里的称谓可谓是五花八门,阁下、足下这种算是最普通的尊称,台鉴要高档些,表示敬意浓厚,钧鉴则是称呼官场中人时用的词语。这些称谓若是胡用一气,被贻笑大方还算是小事,若引起收信者不快,产生相反的效果就大事不妙了。另外,今人常说的多日不见,在古代书信里也有文绉绉的表述,比如“自违芝采,弥切葵倾”,再比如“握别兰仪,弥殷葭溯”,凡此种种,不一而足。信件收尾时的安好也有多种方式,比如老师可以用教安或撰安,夏天可以用阃安,官方的可以用台绥,商人可以用筹安,在此不一一细说,每篇读下来都有所不同,只令人觉得精彩纷呈。
这本书里收纳了很多种类型的书信,从称谓、行为再到落款,作者按请求类信件、陈叙类信件,人事类信件,交际类信件来划分,其中每一类里都有给平辈,长辈,小辈等多种类型。尽管这本书里的每一封信都隐去了寄件者和收件者的姓名与身份,然而我们不但可以从书里学到上述的人物称谓与礼貌用语,还可以从用词与语气的恭谨程度判断出寄信者与收信者双方的职业、身份甚至亲疏远近。在此就不多做讲解,需要研究的人还是买本书来细读一番,好好体味吧。
值得一提的是,这本书每封信后都有简要的翻译,虽然不是逐字逐句翻译,但也可以帮助人理解大部分内容,还是非常有用的。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第四篇
何为尺牍?尺牍是古人书写的工具,是一种用一定规格的木板经刻写文字后制成的书籍形式。也泛指书信。古人的书信今人理解起来有些晦涩,毕竟时代离我们久远了些,文言也变成了白话,信中很多用语跟现在不同,还有就是顶格、换行、空格等格式有些不好捉摸。这本大家小书,给了我们理解文言书信的一把钥匙。
这本书是知识性的。阅读的目的就在于你能增长知识。书中序里的《略谈古代书信的格式》知识量大。举了很多例子,并有袁枚、曾国藩等人尺牍照片,给人直观的感受。
著者讲古文尺牍,分为请求、陈述、人事、交际四类。文章的体例是例文——注释——翻译。文言尺牍也是文言文,也是按文言文的一般学习方法来编排的。古今相同,书信都应该是称呼、问候、正文、祝福语、署名、年月日。古人的书信礼节更多,没有电话之类的方便联系,写信之类,我看很讲究,先叙旧谈交情啊,恭维一番说些客气话,再提正事,还恳请回信之类。古人书面语多喜文雅,信中也会涉及用典。读者参看注释很有必要,要不然就容易一头雾水。虽然我学过一点古文,看起这本书来感觉还是有比较大的压力。
文言书信的空格,比如这个:月前踵 府。翻译为,月前在你府上。不知为何要空一格。再如这个:姑母归宁,述及吾 妹。按现代格式,吾妹不应该连着写,空什么格。古人讲究,凡是表敬颂扬,都用高起一字,称为单抬。涉及收信人的祖父母、父母,也用双抬。称及收信人的其他尊长,或兄弟辈都用平抬。前面年提到的两种情况成为挪抬,即遇到人名或称谓时向下挪移,留出空格,表示去除其头上的重负,让其头可以昂起。正文中遇到自称,格式上也有讲究。如弟、侄等字样,字号写小些。祝颂问候语,现在多用此致敬礼或者祝身体健康之类。古人用的是安、祺、祉之类。总之,知识量大。本书另有附录二。附录一是称谓。我对家族亲戚之类的称谓向来懵懂。所以特意学习了下。称自家的往往带“家”字,比如家父,去世的带“先”字,如先祖。称别人家的,多带“令”字,如令妹。称晚辈,多带“贤”字,自称为“愚”。古人的尊称是内外有别的。
看了这书,还是觉得文言尺牍中的繁文缛节太过,不能顺应历史的潮流,该省的省,该减的减。倘若要有兴趣了解古人尺牍的规矩,那这本书就派上了了用场。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第五篇
《文言尺牍入门》是“大家小书”系列中的一部。所谓“大家小书”中的大家是指:书的作者是大家,书是写给大家看的;小书是指就篇幅而言,短小精悍。像《文言尺牍入门》不过160页,十万字。虽然轻薄,但是内容份量却并不轻,相反,专业的知识、精辟的内容,浓缩的都是精华,干货多,非常有料。
《文言尺牍入门》书名中的“尺牍”也是书信的意思。过去,“札”“牍”“简”“帖”等都是因书写工具命名的书信。写在木板上称为“札”“牍”,偏旁上也看得出来。“片”原意是指平而薄的东西,薄木片。“简”是写在竹片上的,写在布帛上称为“帖”,书信装入的卦套称为“函”“函札”。注意,在古代的“书”是指信件,“信”是指传达信件的人。
这本书主要以实际书信为例,概述了古代书信的各种体制、称谓、用语等。古代书信常识仔细研究下来,内容量必然浩大。然而在这本小书里,作者以“致用”为宗旨,选取了一些可以应用且较多常见的用语加以介绍,尽量覆盖较多的古代书信用语、约定俗成的格式、通行的抬头、空格、行款等等。像体制上,汉魏六朝时的书札,要先写自己的姓名,后列受书人。书信具名、敬语之类是特别需要注意的,不同对象有不同的祝颂的话。比如写给老师的,可以是“受业、门人、门生某某谨禀”。对一般尊长,可以用座下,座前,尊前等。
作者对书信的分法也很实用,并没有像一般的工具书以具体的用字为目录,而是分为:请求类、陈述类、人事类、交际类四大类。实用为上。四大类里,又分别拟定各场景下的书信实例,按原文,注释,译文的顺序,方便普通读者学习了解。注释里许多生僻字还做了注音。读这些书信,很有意思,像托带家书、托带包裹、托聘教员、托招股份等等,着实是将古代的书信用语与时俱进地用在了生活之中。这些鲜活的书信例子,着实潜移默化地让人感受书信的套路。
不过,作者出于“实用”的考虑,考虑的是如何写请求类信件,如何写信给长辈或平辈,选择的各种例文也多与生活相关。其实,书信除了记事陈情这些实用功能,还有审美上的需求,特别是一些文才裴然的好书信。此书中若是能收录一些具文学色彩的古代书信名篇就更好了。像《答谢中书书》、《与朱元思书》这类的山水小品。像《与陈伯之书》这样的传世骈文。或者像《报任安书》这样可以帮助理解司马迁遭遇,帮助竖立正确人生观、生死观、价值观的好文等。
前几日活动,买了几本大家小书,从《文言尺牍入门》附录上看到大家小书系列至少有八十八册,相当不错,可以陆续收集。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第六篇
现在通讯发达,各种通讯软件和工具层出不穷,写一封信成了一件奢侈的事。有事,或打电话,或微信、或QQ、短信,各种方式能让我们轻易地找到一个人,再把事情说清楚。现在的人不常写信,我上一次写信也是许久之前的事。就算写信,也简单明了。
而这次看这本小书,突然觉得写信也是一件美好的事。这些信大多取自民国时期,涉及都是一些日常事,如借东西、帮忙买东西。想来那时通信不发达,人与人之间的传话都要用车马人代替,所有事都要用信笺表达。信上记述的大多是一些小事,但因叙述的优美典雅,读起来也顿觉美好。虽然多了一些繁文缛节,但却娓娓动听。
现在就算写信,大多也不讲究文法与格式,基本上都是开门宗义,直接写事项,现在写信很少能用优美二字形容。而用文言文写信却优美许多,有一封姐姐写给妹妹的信,托代买物品,虽是小事,但用词委婉,语气和蔼,像一篇用词优雅的文言散文。请求事项的信,最后都不忘“一定好好谢谢你”结尾,虽是客套的语句,却表达了写信人的诚意。
一封信也体现了写信人的文人素质。这本小书选取的信,大多用词讲究,格式精准,可作为文言文信笺的范文。
这些信除了让我们看到文言文写信的优雅和客套,还从另一个侧面让了解到当时的社会面貌。本书选取的信归纳为四大类,分为请求类、陈叙类、人事类、交际类,涵盖了社会交往的各个层面,也影射了一部分当时的社会现实。印象深刻的是,有一封信劝慰友人,友人开商店,写信人强调一定要卖国货,支持国民经济,这在当时是非常先进的思想,本是事不关己高高挂起,却要偏偏写一信劝慰,事隔这么久,还能为写信人的爱国情操所感染;有的信还提到了教育子孙,特意写信叮嘱后辈妆容可体,勿姑息子孙,这在现代看来,仍具有现实教育意义。
看完这本书,也想提笔写一封信,就算一件琐事,用纸和笔,用心地写下每一个字,把这带着温度的信辗转到友人手中,想他收到信后,一定欣喜异常。一条普通的短信或微信,在工业化的时代也是板着面孔,冷冰冰的不带温度,而一封手写的信收到的人将会备感珍惜。我也存着一些信,那是上学时与同学互写的,这些信如尘封的岁月同时间一起沉入海底,但却成了最珍贵的收藏。偶尔翻出品读,这些稚气的文字同那些时光一起扑面而来,当时只是随性的文字,没想到若干年后,却成了最有意义的岁月的见证。
当我们快速奔跑时,会丢失一些优雅与沉稳,快捷的通讯方式也让沟通变成零距离,但距离的美,文字的美却损失殆尽。我们慢下来,用心地写一封信,读一封信,重拾那些美好与回忆,这何尝不是一件快乐的事。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第七篇
初中時學校開過一學期的文言書信入門課,由一位頭髮灰白的戴眼鏡的老先生講授。自己愚魯,當時就沒學好,時至今日,老師所教的早已璧還。 我早先認為文言書信最麻煩的是那些客套話。敬語因人因事因時而異,不可混用,更何況那些客套話還喜歡用「生僻字」;即便都記住了,應置之於信中何處,也頗讓人撓頭。 後來偶爾在書上或博物館見到古代信扎,注意到古人雖不用現代標點符號,但行文時忽而空格,忽而另起一行——有時甚至高出正文一兩個字,忽而減小字號……書信的格式遵循什麼章法,從沒有人教過,也很費解。 在電話微信以前很久的時代,書信想必是最最常用的文體了,會寫字的人都會寫信,可寫信反而還特別多規矩,講究格式。——當然,也可能只是反過來,人們不過是自然而然地將日常的禮節落到了筆端紙面上。其核心是「敬人」與「自謙」。 明清以來,文言書信(以當今觀點視之而已)常見的格式把信分三部分,上款寫受信人,下款寫作書人,中間敘正文。更早以前,比如漢魏六朝,卻都先寫自己的姓名,後列受書人——這有點像正式的英文書信的格式。也有前後均自己署名的,後不常見。不過從漢魏六朝確立的對受書人稱字(或號)不呼名,以及在首尾致敬問候的傳統,則一直延續,直至大家不再寫信。 至於致敬問候的客套話,如前所言,頗講究,需切合雙方的關係與身份。比如在受信人稱呼之後要加敬語,如對尊長、老師或上司加「大人」,後再加敬詞及領起正文的習用語。敬詞因對方身份而異,常見的如「足下」用於比較親近或年輕的朋友,「閣下」、「執事」對一般朋輩,「膝下」專用於父母,「函丈」用於老師,「鈞座」用於上司,「撰席」對文士,「麾下」對將帥,「節下」用於大官等等。若上款不寫敬詞,則於稱呼之下加「大鑒」、「青鑒」、「惠鑒」(用於女性)等。 在正式進入主題前通常還要寒暄一番,以「比惟」、「敬惟」領頭,相當於希望您如何如何,表祝愿。接下來就是正文,敘述事情。
敘事完結後,加上「不備」、「不一一」等,謙稱書意簡略,不能詳盡,接著用「肅此」、「專此」等總括一下,然後寫請安祝頌的話和下款。末尾的祝頌之語常用「安」「祺」「祉」「綏」之類,也因人而異,如對知識分子說「敬請文安」或「教祺」,對大官顯貴說「肅頌勛祺」或「勛祉」,對軍隊長官說「敬頌戎綏」,對公務員說「敬頌公綏,」對病人說「敬請痊安」,對客居之人用「敬請旅安」……不可亂用。另說話分寸也有區別,如親近者可說「順頌」等。 若不願或不便下款署名,常作「名心肅」、「名心具」甚至「兩渾」(即上下款均略),受信人見筆跡便知其為誰,心照不宣,至於注「閱後付丙(閱後即焚)」之類,更不待言。
至於格式,如抬頭即另起一行,常用在對方的稱呼或敬詞之前,高出正文一、二字,表示謙恭而有差等;以空格示敬者,作用與抬頭大同小異;在稱呼自己或與自己有關的事物時,縮小字號,也同樣表示恭敬自謙。 文言書信的格式大抵如此。要求雖多,但信的優劣仍關乎寫信人的修養,寫得好自然可以不拘一格,多所變通。 現今看起來非常繁複,多半是我們去古已遠,接觸太少之故。因為實踐中,即便算上致敬祝頌之辭,古人書信的篇幅仍以短小者居多,並不至於給雙方帶來負擔。 格式自有一種儀式感。不著一字,略改格式,作書人自可傳遞強烈的社交信息。 現在已經很少有人寫信了,遑論文言的寫法。被忘記的除了繁文縟節,還有文明禮貌的傳統以及人與人之間的分寸距離之保持。這並非現代化的必然結果,想想歐美人至今仍掛在嘴邊的「How are you?」便知。 除了文言書信的入門知識,本書取材民國時期書信,分成請求、陳述、人事、交際等四類,作書人以江南地方人士為主,均是了解當時社會生活的有趣史料。你能讀到請人帶信箋包裹、催款、調解家族糾紛、約伴返鄉、報告銷售狀況、調查市場行情、恭賀軍事勝利、介紹生意、推薦求職、聘請、辭退裁員、求教、問詢、勸誡、邀請……等等等等,不一而足。 其中,一封約閨蜜同往觀菊花的信給我留下很深的印象。賞花乃樂事,但獨樂樂豈如共享,不如把菊花大會的各種好處略寫一斑,撩撥得朋友心癢癢,何況離相隔非遙,妳又怎可負此名花!——信寫得頗美,與賞菊之風雅相得益彰。另外,信中相約次日中午相見,無論送信的郵差還是僕人,均可見當時郵政的效率不低。 除了扼腕那些禮貌、風雅與分寸早已隨著那些文言書信一齊消逝,也為自己不認識那麼多中文字詞感到慚愧。學習中文並不是一件讀完高中就可以收工的事情。 且不說別的,「信」這麼一個東西就有好些名字,比如牘、函、札、牋、簡、帖、緘札、八行書等還算本意,朵雲、寶函、台翰、瑤章、瑯函、大札、手書、惠書、手畢等則是更文雅的說法。以我大膽的假設,中文的同義詞多集中於名詞,而英文的同義詞或以形容詞或動詞居多。若這假說能部分成立,究其原因,怕也是有趣的事情。 最末,本書大約出版於上世紀三十年代,著者譚正璧出生於遜清,上海人,大陸易幟後仍留在國內,直到1991年於上海去世,得年九十。其在通俗文化與俗文學方面頗有研究,代表作有《中國女性文學史》《話本與古劇》等。 以上。
文言尺牍入门读后感第八篇
附录一 称谓录
(一)家族
一、祖父母称父之父曰祖父。父之母曰祖母。自称曰孙男。称人曰令祖父、令祖母。自称于人曰家祖父、家祖母。已殁则称先祖父、先祖母。或称先王父、先王母。
二、父母称父曰父亲。母曰母亲。自称曰男。称人曰令尊、令堂。自称于人曰家父、家母、家严、家慈。已殁则曰先父、先母。或称先严、先慈。
三、伯叔称父之兄曰伯父。父之弟曰叔父。伯叔之妻曰伯母、叔母。自称曰侄。称人曰令伯、令叔。自称于人曰家伯、家叔。已殁则称先伯、先叔。
四、兄弟对弟自称曰兄。对兄自称曰弟。称人曰令兄、令弟;兄弟并称曰贤昆仲。自称于人曰家兄、舍弟。已殁称先兄、亡弟。
五、姊妹对妹自称曰兄。对姊自称曰弟。称人曰令姊、令妹。自称于人曰家姊、舍妹。已殁则称先姊、亡妹。
六、夫妻夫称妻曰贤妻。自称曰夫。妻称夫曰夫君、日夫子。自称曰室人。称人妻曰嫂夫人、尊夫人。称人夫日令夫君。对人自称其妻曰内子、内人、拙荆。对人自称其夫曰外子、拙夫。
七、子女称子曰吾儿。女曰吾女。自称曰父。称人子曰令郎,女曰令爱。自称于人曰小儿、小女。
八、媳称媳曰贤媳。自称曰愚。称人曰令媳。自称于人曰小媳。
九、侄称侄曰吾侄。自称曰伯或叔。称人曰令侄令阮。自称于人曰舍侄
一〇、孙称孙曰吾孙。自称曰祖。称人曰令孙。自称于人曰小孙。 (二)亲戚
一、姑母称父之姊妹曰姑母。姑母之夫曰姑丈。自称曰内侄。称人曰令姑丈、令姑母。自称于人曰家姑丈、家姑母。
二、外祖父母称母之父母曰外祖父、外祖母。自称日外孙。称人曰令外祖、令外祖母。自称于人曰家外祖、家外祖母。
三、舅父母称母之兄弟曰舅父,其妻日舅母。自称日甥。称人曰令母舅、令舅母。自称于人曰家母舅、家舅母。
四、姨丈母称母之姊妹曰姨母。其夫曰姨丈。自称曰姨甥。称人曰令姨丈、令姨母。自称于人曰家姨丈、家姨母。
五、表伯叔称父母之表兄弟曰表伯、表叔。自称曰表侄。称人曰令表伯、令表叔。自称于人曰家表伯、家表叔。
六、岳父母称妻之父母曰岳父、岳母。或称外舅外姑。自称曰子婿。称人曰令岳、令岳母。自称于人曰家岳、家岳母。
七、婿称婿曰贤婿、贤倩。自称曰愚。称人曰令坦、令倩。自称于人曰小婿。
八、亲家称子媳与女婿之父曰亲翁。其母曰亲母,或称亲家太太。对亲翁自称曰姻愚弟。对亲母自称姻侍生。称人曰令亲翁、令亲母。自称于人曰敝亲翁、敝亲母。
九、姻伯叔凡关于戚党之长辈,而无确定之称谓,概称曰姻伯、姻叔。称其妻曰姻伯母、姻婶。自称曰姻愚侄。称人曰令亲。自称于人曰舍亲。
一〇、姊妹丈称姊妹之夫曰姊丈、妹丈。自称曰内弟、内兄。称人曰令姊丈、令妹丈。自称于人曰家姊丈、家妹丈。
一一、表兄弟凡称姑母、舅父、姨母之子皆曰表兄弟。自称曰表弟、表兄,称人曰令表兄、令表弟。自称于人曰敝表兄、敝表弟。
一二、襟兄妻之姊妹曰姨。称其夫曰襟兄。自称曰姻愚弟。称人曰令僚婿。自称于人曰敝连襟。
一三、内兄弟称妻之兄弟曰内兄、内弟。自称曰愚姊婿、愚妹婿。称人曰令内兄、令内弟。自称于人曰敝内兄、敝内弟。
一四、表侄称表亲之晚辈日贤表侄。自称曰愚。称人曰令表侄。自称于人曰敝表侄。
一五、内侄称妻兄弟之子曰贤内侄、贤内阮。自称曰愚。称人曰令亲。自称于人曰舍亲。
(三)师友
一、师长称教师曰夫子、吾师。自称曰受业、门人、学生。称人曰令师。自称于人曰敝业师。对于师之妻称曰师母。自称曰学生。师之父母称曰太夫子、太师母。自称曰门下晚学生。
二、学生称学生曰贤弟、贤契。自称曰愚。称人曰高徒、令高足。自称于人曰敝徒、小徒。
三、老伯叔称父之友曰老伯、老叔。自称曰愚侄。与祖同辈行则称太老伯。其妻曰太老伯母。自称曰愚再侄。
四、世伯叔称有世谊之长辈曰世伯、世叔。自称曰世愚侄。其长两辈者则称太世伯、太世叔。自称曰世再侄。
五、世侄称世交之子侄曰贤世讲、贤世台。自称曰愚。
六、先生称普通之年龄较尊者曰先生。自称曰晚生、后学。
七、仁兄称平辈之交曰仁兄。自称曰愚弟。如系同学,则称学兄。自称曰同学弟。
八、谱兄弟称换帖之友曰谱兄、谱弟。自称曰如兄、如弟。
(四)仆人
一、仆称人之男仆曰尊纪、贵仆、纪纲。自称于人曰小价、小伻。
二、女仆称人之女仆曰贵女仆、尊妪。自称于人曰敝女仆。
三、婢称人之婢曰尊婢。自称于人曰小婢。 附录二 套语录
(一)书奉语
膝下 膝前(以上用于父母) 尊前 左右 侍右 钧鉴 钧览 赐鉴 钧詧(以上用于尊长) 阁下 足下 大鉴 伟鉴 台鉴 台览 惠鉴 青鉴 青及 青睐 执事(以上用于同辈) 如见 如晤 如握 如面(以上用于相知) 函丈(用于业师) 节下 座下(以上用于政界) 麾下(用于军界) 妆次 奁次 芳鉴 懿鉴(以上用于女界) 收览 收阅 知悉 览悉 入览(以上用于卑幼) 礼次 苫次(以上用于守制) (二)启事语 敬禀者(用于尊长)敬肃者(用于官长)敬启者(用于平等)径启者(直达之词)兹启者(用于便函)兹恳者(有事相恳)兹托者(有事相托)敬复者(用于答复)哀启者(用于讣告) (三)恭维语 恭维 敬维 即维 辰维 近维 迩维 比维 欣维 缅维 就维 伏维 仰维 遥想 敬谉 藉谂 欣悉 藉悉 敬悉 得悉 就谉 (四)接缄语 钧谕 钧函 赐函 朵云 手教 手谕 手示(以上用于尊长) 严谕 慈谕(以上用于父母) 琅函 华翰 云笺 手札 芝函 华翰(以上用于平辈) 来禀 来函 禀函(以上用于卑幼)
(五)颂慰语 为颂为慰 为无量颂 至以为颂 至以为慰 慰如所祝 曷胜忭颂 莫名颂祷 曷罄祷私 定符私颂 深惬颂忱 式符下颂 定符忭祝 忭祷奚如 既颂且慰 (六)思慕语 时切下怀 不胜孺慕 曷胜依恋 怀思曷既(以上用于尊长) 时深驰系 渴念殊深 时切遐思 良殷葭溯 寸心萦结 倍切葵倾(以上用于平辈) 我甚切念 终日悬念(以上用于卑幼) (七)离别语 叩别慈颜 拜别尊前 久违钧诲(以上用于尊长) 久违雅教 远隔光仪 自违清诲 暌隔音尘(以上用于平辈) 别后信宿 别后旬日 奉别兼旬 违教半月 别仅匝月(以上用于暂别) 许久未晤 阔别半载 暌违数载(以上用于久别) (八)接见语 慈颜 钧颜(以上用于尊长) 丰标 芝标 丰采 芝宇 芝范(以上用于平辈) 芳仪 兰仪 壶范 懿范(以上用于妇女) (九)承顾语 贲临 赐顾 惠顾 枉顾 光临 驾临 光降 移玉(以上朋友通用) 台从 文旌 文旆(以上用于文人) 鸾舆 鱼轩(以上用于妇女) (一〇)拜谒语 台端 台阶 崇阶 华堂 贵府 尊潭 台墀 (一一)托庇语 大厦 仁宇 帡幪 荫庇 慈宇 樾荫 仁帡 (一二)求恕语 鉴原 鉴谅 原谅 原宥 曲恕 曲原 恕罪 (一三)拜托语 吹嘘 鼎言 汲引 鼎力 说项 玉成 照拂 (一四)允诺语 金诺 俯允 慨允 季诺 俞允 台允 允诺 (一五)临书语 临禀悚惶 临风依恋 临池翘企(以上用于尊长) 临颖依依 临池瞻溯 临楮神驰(以上用于平辈) 临池欣羡 临笺雀跃 临颖欢忭(以上用于喜事) 临池怆切 临书哀切(以上用于丧事) (一六)奉布语 专此上达 肃此敬禀 肃此叩禀 专此上禀 肃此上陈 肃此谨禀 专肃谨禀(以上用于尊长) 专此奉布 专此布达 手此布臆(以上用于平辈) 专此奉恳 专此奉托(以上用于恳托) 专此布复(用于复函) (一七)请安语 近福 崇安 福安(以上用于尊长) 近祺 日祉 近安 起居 安祉 台安(以上用于平辈) 懿安 壶安 奁安 坤祺 慈安(以上用于妇女) 春安 春祺 夏安 暑祺 秋安 秋祺 冬安 冬祺(以上按切时令) 勋安 勋祺 钧绥 钧安 崇安(以上用于官长) 筹安 筹祺 财安 财祺(以上用于商界) 文祺 吟安 撰祉 箸安(以上用于文人) 旅安 旅祺 旅佳 羁安(以上用于客旅) 孝履 礼安 素安(以上用于守制) 日禧 早安 午安 晚安(以上用于即日) 年禧 新禧 新祉 新祺(以上用于贺年) 节禧 节祺 节祉(以上用于贺节) (一八)按尾语 不宣 不一 不尽 不既 不悉 不庄 不戬 不戢 不备 不具 (一九)具名语 跪禀(用于父母) 叩禀 谨禀 叩上 谨上(以上用于尊长) 敬启 手启 拜手 顿首 上言 拜上(以上用于平辈) 此谕 此示 此字 此白(以上用于卑幼) (二)补述语 再禀者 又禀者(以上用于尊长) 再启者 又启者(以上用于平辈) (丁老师给我用了“谨禀”,我有些不知所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