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100字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5 06:10:51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6-25 06:10:51   小编:

阅读《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后,我深刻感受到共情的重要性。文章强调了通过倾听、体验和理解他人的情感来培养同理心的技巧。只有真正地关心和体谅他人,才能建立更好的人际关系。共情不仅可以让我们更加和善,也能促进社会的和谐发展。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篇一

洋葱书评团王馨莹,为你剥开书中的奥秘

“共情”这个词并不陌生,是一种能设身处地的体谅别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如果能够知道对方的感受和想法,就能更好的与他沟通

但真正生活中的沟通却不是这样的,明明两个人平时相处的很好,两个人也都是通情达理的人,但有些时候的交谈并不那么顺畅,甚至有时候不知道是什么原因就陷入了不愉快之中,甚至让人很烦躁。

我说的话或者表达的想法他怎么就是不能理解我呢?

为什么他不能认同我的观点呢?为什么就不能按照我想的去做呢?

为什么会不断地有误解呢?

看完这本《练习共情》后,我找到了答案,知道了怎么样去沟通,怎么样去辨识自己理解别人。这本书的作者是彼得.迈克尔.巴克博士,他是德国科隆工业大学的认证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授。从告诉我们什么是共情、为什么难以共情、怎么样去提升共情三方面来讲解,教我们如何成为有同理心的人。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篇二

为什么我们总是被别人误解? 为什么有的人总喜欢把自己的观点强加给别人? 为什么说世界上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 …… 读《练习共情》,你就会明白其中的道理了! 《练习共情》是北京日报出版社出版的,德国心理学教授——彼得·迈克尔·巴克编著的心理学通俗读物。 . 它不同于其他的心理学书籍,更多的介绍心理学知识,而是注重现实生活场景的展现,通过分析,提出共情练习的思考和做法。 . 读这本书给我印象蕞深的就是,条理清晰,内容通俗易懂。 全书共14章和结语,每一章提出一个问题,给出作者的观点,由名言引入,重点是展现生活中人们的沟通细节,进行心分析,蕞后提出共情练习的思考和做法。 . 为此,作者虚构了主人公彼得和洛特,他们一起生活很多年。一位外星科学家——卢克斯,从局外人的角度进行分析。 . 例如:洛特出差4天回家,彼得收拾好房间、准备好食材、买了一束鲜花,去火车站接洛特……二人的相关对话见图片(8、9) 当彼得说:“你怎么这么好看!”本来是一句赞美的话,却引起两人的争吵……后来两人沉默,久别重逢的美好氛围,一下烟消云散了。 这是生活中非常熟悉的场景,为什么彼得的一句话就引起争吵,导致不快呢? . 作者分析:我们认为“人们生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这是心理学上的“虚假共识效应”,实际上,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着各种不同的目标和需求,只是偶尔在一个共同点上相聚。 . 前面场景中的彼得,盼着洛特回来,在那一刻洛特就是他心中蕞漂亮的,他期待洛特和他一样。而洛特因为旅途劳顿身心俱疲,和他的愿望不在一个频道,所以误会和冲突在所难免。 . 读这本书,我懂得了: 日常生活中,沟通不畅、产生矛盾,是我们太相信自己、太专注于自己而忽视了他人。 令我们失望的不是别人,而是我们自己。而练习共情可以帮助我们打破世界的界限,进入对方的世界中,这是成功沟通的关键。 . 书中介绍很多彼得和洛特日常生活中的沟通例子,如果你想了解更多,就来一起读《练习共情》吧! . 我真心向你推.荐,这本值得一读再读的大众心理学读物,它可以帮助我们成为一个善解人意的人! . 路虽远,行则将至;事虽难,做则必成。我是朵朵,咱们一起快乐读书吧!!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篇三

本书一些心理学研究挺有意思,对我在现实感情问题中遇到的困惑现象作了一个挺好的科学解释,受益匪浅。

我们每个人活在自我感官限制的一个个如气泡般的个体世界里。我们只能从对自身经历的认知范畴中去从属性的同理他人。世上没有完全一致的人,所以没有真正的感同身受,这就是我们的限制。而一段爱情关系的初始建立是基于双方选择确立的某种比较维度下在对方身上看到了自己[已实现或未实现]的共同点,产生归属感,从而注意力更焦聚于彼此的共同点,由此关系更加紧密(注:差异点一直存在,只是热恋阶段被忽视)。这种比较维度也叫“社会比较”,是一种完全主观的设定,注意:是主观可变的。当其中一方改变比较维度,她会关注到彼此差异点,失去归属感(或归属于新确立的比较维度中【已实现或未实现】共同点更多的新人),从而愈加注意力焦聚于双方差异点,愈发疏离,于是一段关系也由此走向分手。经研究,这种“社会比较”不利于一个人的发展,并且她往往忽略了自己的变化。

上文最后一句话,书里只是总结性的一笔带过,我却想了很多。我觉得更确切的说,应该是比较维度的选择与改变对一个人的发展很重要。但人们往往受限于有限制的感官感受使得现实生活中比较维度的选择和改变充满了“心随境迁”的现象,但这个心或许是假象,就像我们总强调的“自我”,或许是“无我”。那么又应该怎样去认识选择呢?

昨晚,闺蜜深夜电话,她曾认为说话逗趣对得上,聊得到一起欢乐开心,让她分泌更多多巴胺的灵魂伴侣,她现在认识到只是局部契合,对方对现实社会理性的观察思考认知没有,也不听她客观事实分析,只是以**为名狭隘的主观判断定调。她在深夜里沉吟总结到还是整体框架性认知靠谱更重要,有趣只是基于其上锦上添花的东西。深以为是。所以我和她是多年密友。虽然我们性格不同(她敏感我钝感),这几十年随着各自境遇也曾分分合合的吵架或紧密,但三观的坚定同向、对世界的观察思考认知同向和重情义是让我们一直如战友般彼此信赖紧密的内核吧。这出于为人立世基点的比较维度相信我们是此生不变的吧。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篇四

这本书读了两遍。第一遍没懂,第二遍读懂后,拍案叫绝,差点错过一本好书。总之非常实用的一本书,随便举2点:

1.信息包含四个维度——事实维度、关系维度、自我暴露维度、诉求维度。想想我们日常的沟通,有多少人处在不同的维度。(详见内文解释,很全面。)

2.“为什么说没有知识,就没有感知?”一个人无法认知超出认知范围之外的事物,紧接着“从别人那里辨识自己,在自己这里理解别人”。无论别人做什么或说什么,我们最终都是从自己的角度来分析别人,当我们对自己有很好地认识时,我们才能很好地去了解别人。如果自己只从单一的角度去分析别人,势必产生误会。

之前遇到的某人,我对她说“谢谢,谢谢”,她问我,你为什么要讽刺我?我大惑不解。原来,对方性格比较傲慢,一般别人帮她,被她视为理所当然,她就算对别人说谢谢,也顶多说一个“谢了”或者“谢谢”,在她看来,若是连说“谢谢,谢谢”,便是双重肯定表否定,意思就是讽刺了。果然啊,“我看见的你,就是我自己”。

总之干货很多,可以解释日常中很多问题: 为什么我们无法理解之前自己的一些行为? 为什么同样的话,从不同的人口中说出,会有不一样的感觉? 如何解释一见钟情? 人与人之前的关系是如何调整的?

…………

读了,懂了,还要去做。相信你也可以从书中解开你在生活中遇到的一些困惑,能改变的就去改变,不能改变的就让它随风而逝。重要的是从“共情”中学会深刻认知自我,理解并影响他人。

立足当下,未来可期。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篇五

洋葱书评团小良,为你剥开书的奥秘。 近段时间和家人沟通都不大顺畅,经常一言不合就会吵起来,感觉家无宁日,所以特别想好好学习一下沟通方法,恢复往日的温馨。 念念不忘必有回响,正在这时六哥就送出这本《练习共情》,马上看起来。 本书的作者彼得•迈克尔•巴克博士是德国科隆工业大学的认证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授。此外,他还任教于德国及欧美其他国家的高等院校,专业领域极为广泛,同时担任多家公司和组织机构的教练与咨询顾问。 作者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共情是从别人那里认识和体验自己的能力,共情使我们打破世界的界限,进入对方的世界,这才是成功沟通的关键。 书中列举了14个练习共情的方式,我只列出自己触动最深的三个方法: 第一:我们绝大多数的沟通不是有语言部分决定的,而是由非语言部分。 昨晚我和老公之间的沟通:我们已经把孩子送去上篮球课,距离下课接他们回家的时间还有两个小时。 我就说:“我们好久没有去看电影了,我想趁现在有时间和你一起去看个电影。” 但是他就说:“看电影应该叫上孩子一家人一起去看,我们单独去看不大好,而且孩子知道之后就会不高兴。” 我就不大高兴地说:“父母也应该有我们自己的时间呀!” 本来之前是挽着他的手散步的,现在我就拉出手,插着裤兜,一脸不高兴的走着。然后他就觉察到我已经不开心了,赶紧积极地查找,看看中间这两个小时是否有合适的电影。果然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找到了一部合适的电影,刚好是我想看的,结束时间又是在孩子下课之前。最后我们就一起愉快地去看了个电影,共度一段甜蜜的二人世界时光。 第二:我们会喜欢我们知道的、熟悉的东西,在新的环境中,熟悉的事物更能引起你的注意。 我当时就读的大学是昆明理工大学,当时学校里广东老乡也不算多。如果在路上听到有广东口音的老乡就会觉得特别亲切,特别容易拉近距离。学校里组织有广东同乡会,每当同乡会聚会时,说着家长话,吃着家乡菜,聊着家乡相关的事情,特别开心。这就是因为我们有很多共同的相似之处,就特别容易共情。 第三:只有当我们与沟通对象进入到同一个语境时沟通才会顺畅,因为成功的沟通是同时产生相似含义的过程,即相似的现实。 比如:我们平时教孩子写作业的时候,因为我们和孩子相比,我们有更多的知识储备。所以在看孩子作业的时候就会觉得特别的简单,还免不了会责怪孩子:为什么这么简单的题你都不会做呢?但其实如果我们回想起自己也是处在孩子现在这个阶段的时候,自己是否也会有和孩子同样的困惑呢?现在只是自己学得多了,再回头看就不一样,所以要多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想,就不会整天骂孩子“怎么这么笨?这么简单的题都不会做了!”只有耐心地从基本概念出发,慢慢教导孩子。 从对方的角度出发,让自己沉浸在他的世界里。越理解对方,就越能成功沟通。 让我们一起进行共情练习,让争执少一些,让关系更和谐! 我是洋葱阅读书评团的小良,想学习更多和阅读相关的技巧,欢迎你来洋葱阅读,我在洋葱阅读等你。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篇六

洋葱书评团行走的阳光,为你剥开书的奥秘。 不知道你有没有在和另一半沟通的时候 你总是觉得对方无法理解你表达的内容。 你也无法理解为什么你明明觉得表达的够清楚了,但是对方依然只是理解非常浅层的意思,而且是扭曲了你的意思。 经历过这种感受的人常常觉得无力,会滋生出强烈的挫败感。 尤其是在对方根本不想去理解你, 那么你对他的评价也会相应的很负面。这反过来又会影响彼此的沟通方式和内容。 一、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在《练习共情》 这本书里提到,在心理学有一种"虚假共识效应 "就是说我们喜欢把自己的观点或思维方式强加于人。 之所以会出现沟通挫败的感受,往往是因为在交流当中我们考虑不到事物的多面性。所以就会产生无休止的循环。当一方有负面情绪时,就会影响另外一方,最终就会导致相互的争吵 。 书中作者彼得·麦克尔·巴克博士针对这种现象 用一句话提出了解答。 他说,“其实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 尤其在亲密关系中,我们常常希望对方来理解自己,却忘记了自己也常常无法真正理解对方。这也是大多数亲密关系中之所以会反复争吵的重要原因。 我很喜欢唐.温斯洛《火的语言》里写的一句话: “每个人都有属于自己的一片云 ,按照自己的意愿飘向想去的地方。 云层相遇 ,又分开, 还会再次相遇 。” 命中注定相爱的两个人,因爱在一起,也应该因为真正的爱而 相伴到老。不是要求对方,而是真的是全然地放下自己,去学会共情对方的感受,不去在乎对错,而是去感受对方,这就是培养共情力的重要关键点。因为绝大多数的沟通不是由语言部分决定的 而是由非语言部分。 二、他人就是自己的一面镜子 从高中起,我就很喜欢读心理学方面的书,现在想想,其实所有相关书籍的关系底层都是回归自己。在这本书里也不例外,大道至简,简单的道理要用一生去反复践行。 仔细想想,你看到对方身上的固执,你是否愿意去思考,曾经你是否也对某件事固执过。 当你看到对方不能理解自己的感受时,不如去试着换个维度思考你有没有不理解过他人。 其实每个人都是自己生命的老师,无论是来爱你的人,还是来伤害你的人,都是来成就你的。他们有的会是你的过客,有的会陪伴你到终老。 如何在关系中找到平衡点,最重要的还是要明白:“无论我们在哪里,我们遇见的始终是自己。” 人生走到一个阶段,会发现保持内在的安定是如此的重要。关系中的纠葛,是否能够扭转乾坤,用极具共情力的方式去平衡这段关系。如何平衡呢?“从别人那里辨识自己,在自己这里理解别人。” 这本书里有着非常有趣又贴地气的案例,在作者的细腻文字中向你娓娓道来,让你总是能在对话中看到似曾相识的那个自己,又能在作者的缓缓解扣中醍醐灌顶。 愿我们都能在人际关系这个课题中提升共情力,让自己舒适的同时,也能让对方感受到被温暖。 我是洋葱阅读书评团的阳光,想学习更多和阅读相关的技巧, 欢迎你来洋葱阅读,我在洋葱阅读等你。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篇七

#洋葱书评团小圆圆为你拨开书的秘密#

翻开这本书,最初是想学习共情的方法,看看是否能解决我和别人在相处中发生的问题。

但这本书给了我一个惊喜,我印象最深刻的并不是关于共情的方法,而是作者道出了共情更深的价值所在,通过共情别人,发现自己,认识自己。

我们会渴望掌握共情能力,掌握设身处地学习理解别人,为了达到更良好的人际关系。

但共情更深刻的意义在于,通过了解他人,认识自己,发现自己。

有一天,我和我同事对话。

我:“在我组织的读书会上,坐在我旁边的男孩很厉害。95年的,在西班牙留学,学了西班牙的国粹乐器,是一位乐器老师。同时,也有第二个职业,经营健康行业带了团队。小小年纪,已经有了自己的事业。”

同事:“我不开心。”

当我同事听到这个故事时,他产生了嫉妒的心理。为什么呢?因为他在别人的身上照见了自己,别人拥有他渴望成功的事业,而他目前却还没有拥有。

再深度和自己进行对话,就可以了解自己想要拥有怎样的事业,为什么现在还没有拥有,现在是在追求事业的路上了吗?还是单纯地自怜自哀呢?

在观察别人的经历和行为时,你也许会发现了新的想法并吓到你自己。有时候,你也并不是像你认为的那么了解你自己。

因此,通过共情,通过观察别人和对别人行为的反应,可以帮助自己更深刻地了解自己。

当你对别人产生共情时,你可以回顾一下,我的什么经历和认知让我能够共情他呢?

假如当下还不能对别人产生共情,你也可以思考一下,我缺少了什么经验和知识,我不能够理解他,或者反过来想,我可以在哪个方面提升自己。

我阅读完这本书,感受最深的不是那些共情的技巧和方法,而是让我意识到一切问题都是回归到自身。当你了解自己,接纳自己后,所有的技巧和方法都是浮云。一切从心出发!

我是洋葱阅读书评团的小圆圆,想学习更多和阅读相关的技巧, 欢迎你来洋葱阅读,我在洋葱阅读等你。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篇八

我: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电话跟单,客户经常说忙,我建议我们减少打电话的频率 老板(愤怒)的说:不打电话,为什么不打。昨天成交的那个客户还记得吗?就是我天天给人打电话才成交的。 我:我说的是减少打电话的频率,趁着今天开会,大家一起商量一下,什么样的时间和沟通方式比较合适。 老板(不耐烦):你觉得什么时候时间合适? ...... 大家看到上述的场景熟悉吗?在工作当中,向领导汇报工作,团队沟通双方各执一词的时候。在生活中,与朋友同事家人相处都离不开沟通。那么,什么样的沟通算成功的沟通?不成功的沟通存在那些阻碍?来《练习共情》告诉你答案。 先简单的了解一下《练习共情》这本书是德国科隆工业大学的认证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授彼得·迈克尔·巴克博士(Dr. Peter Michael Bak)所著,全书14个章节围绕人际沟通的四个维度帮助我们认知成功沟通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失败的情景?再抛出解决办法,遇到这样的情景我们应该怎样做。 值得一提的是,《练习共情》这本书里的两大亮点:1.情景对话模式加强代入感辅助理解。2.每一个章节结尾彩蛋共情练习的小游戏。还有我最喜欢的“夫妻相”的解读,其次,我最关心的“一见钟情”靠不靠谱。整本书围绕人际沟通的4个维度,举例说明“共情”于我们成功沟通的重要性。 1.人际沟通的4个维度 人际沟通的四个维度是费里德曼·舒尔茨·冯·图恩增加的,有: 事实维度:应该传达什么信息。(你想吃饭吗) 关系维度:我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我可能会问你) 自我暴露维度:我自己是什么样(我觉得你很好) 诉求维度:我希望你做什么(你也觉得我很好) 事实是,发送者要发送事实维度的消息,而接收者接收到了诉求维度,或发送者关注事实层面,接收者关注关系层面。举个例子:我跟我的同学一起出去买东西,结账的大姐就说,你们是姐妹吗?我同学说是闺蜜,我自己却认为我们的交情不足以“闺蜜”相称,这时候,我就关注到关系维度。所以,成功的沟通就是,发送者和接收者在同一频道上。当两者模棱两可的时候,误解发生的概率就很大啦! 2.导致生活中发生误解的情况: 不理解对方,不被对方理解 会错意 双方意见未达成一致 想法和诉求不一样 对方和你关系 带情绪沟通 我说一,你说二 ....... 3.成功沟通的先决条件是共情=同理心=换位思考。这个世界上只有同病相怜的人才会互相理解。如果我们充分的了解对方的想法,观点,需求,换位思考,那我们就不会发生那么多误解啦。 我们要充分的调动我们的五感六觉去感知这个世界,去触摸这个世界。只有更好的认识自己,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别人,才能取调动我们的情绪体验,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4.我们最关心的“夫妻相” 长时间的相处,我们通过模仿对方的动作和行为方式,会产生信任、开放、亲密甚至是同理心。两个人常年相处,模仿对方的表情,形成相似的面部表情肌肉。举个例子:我和朋友住一块,朋友有一段时间特别的喜欢说“没错”,某一天我和其他朋友聊天的时候,我就用“没错”去回答她们。语气语调都差不多。模仿的力量不容小觑。 5.“一见钟情”靠谱不靠谱 我个人觉得不靠谱,那一眼只看到的对方的美丽的外表和沉浸在我们的想象中。在深入的了解了以后,对方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就会失望,失望就导致争吵。前一段时间,在一个群里看到了一个女孩子求助,大致内容是一见钟情导致的骗婚,结婚以后发现男孩子就是好吃懒做的类型,最后以离婚收场。所以一见会让我们对心仪对象罩上一个金钟罩,最后发现这个土豆发不了芽。 在生活中遇到冲突,多多练习,如果你是她,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她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做。所以,共情是我们感受别人,理解自己的方式。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篇九

我:经过这一段时间的电话跟单,客户经常说忙,我建议我们减少打电话的频率 老板(愤怒)的说:不打电话,为什么不打。昨天成交的那个客户还记得吗?就是我天天给人打电话才成交的。 我:我说的是减少打电话的频率,趁着今天开会,大家一起商量一下,什么样的时间和沟通方式比较合适。 老板(不耐烦):你觉得什么时候时间合适? ...... 大家看到上述的场景熟悉吗?在工作当中,向领导汇报工作,团队沟通双方各执一词的时候。在生活中,与朋友同事家人相处都离不开沟通。那么,什么样的沟通算成功的沟通?不成功的沟通存在那些阻碍?来《练习共情》告诉你答案。 先简单的了解一下《练习共情》这本书是德国科隆工业大学的认证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授彼得·迈克尔·巴克博士(Dr. Peter Michael Bak)所著,全书14个章节围绕人际沟通的四个维度帮助我们认知成功沟通的先决条件是什么?失败的情景?再抛出解决办法,遇到这样的情景我们应该怎样做。 值得一提的是,《练习共情》这本书里的两大亮点:1.情景对话模式加强代入感辅助理解。2.每一个章节结尾彩蛋共情练习的小游戏。还有我最喜欢的“夫妻相”的解读,其次,我最关心的“一见钟情”靠不靠谱。整本书围绕人际沟通的4个维度,举例说明“共情”于我们成功沟通的重要性。 1.人际沟通的4个维度 人际沟通的四个维度是费里德曼·舒尔茨·冯·图恩增加的,有: 事实维度:应该传达什么信息。(你想吃饭吗) 关系维度:我们之间的关系如何(我可能会问你) 自我暴露维度:我自己是什么样(我觉得你很好) 诉求维度:我希望你做什么(你也觉得我很好) 事实是,发送者要发送事实维度的消息,而接收者接收到了诉求维度,或发送者关注事实层面,接收者关注关系层面。举个例子:我跟我的同学一起出去买东西,结账的大姐就说,你们是姐妹吗?我同学说是闺蜜,我自己却认为我们的交情不足以“闺蜜”相称,这时候,我就关注到关系维度。所以,成功的沟通就是,发送者和接收者在同一频道上。当两者模棱两可的时候,误解发生的概率就很大啦! 2.导致生活中发生误解的情况: 不理解对方,不被对方理解 会错意 双方意见未达成一致 想法和诉求不一样 对方和你关系 带情绪沟通 我说一,你说二 ....... 3.成功沟通的先决条件是共情=同理心=换位思考。这个世界上只有同病相怜的人才会互相理解。如果我们充分的了解对方的想法,观点,需求,换位思考,那我们就不会发生那么多误解啦。 我们要充分的调动我们的五感六觉去感知这个世界,去触摸这个世界。只有更好的认识自己,我们才能更好的认识别人,才能取调动我们的情绪体验,站在对方的角度考虑问题。 4.我们最关心的“夫妻相” 长时间的相处,我们通过模仿对方的动作和行为方式,会产生信任、开放、亲密甚至是同理心。两个人常年相处,模仿对方的表情,形成相似的面部表情肌肉。举个例子:我和朋友住一块,朋友有一段时间特别的喜欢说“没错”,某一天我和其他朋友聊天的时候,我就用“没错”去回答她们。语气语调都差不多。模仿的力量不容小觑。 5.“一见钟情”靠谱不靠谱 我个人觉得不靠谱,那一眼只看到的对方的美丽的外表和沉浸在我们的想象中。在深入的了解了以后,对方不是我们想象的那样,就会失望,失望就导致争吵。前一段时间,在一个群里看到了一个女孩子求助,大致内容是一见钟情导致的骗婚,结婚以后发现男孩子就是好吃懒做的类型,最后以离婚收场。所以一见会让我们对心仪对象罩上一个金钟罩,最后发现这个土豆发不了芽。 在生活中遇到冲突,多多练习,如果你是她,你的心情是什么样的,她为什么有这样的反应,如果是你,你又会怎么做。所以,共情是我们感受别人,理解自己的方式。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篇十

2022年第14本书 作者【德】彼得●迈克尔●巴克 前两天小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你觉得‘马上’是多长时间?”这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呢!有的人可能觉得是5秒钟,有的人可能觉得应该是5分钟,或者15分钟……同时它也和语言环境,距离长短也有关系。 所以,在沟通中,我们常常可能因为对同一个词语的不同理解而产生误会,这就是《练习共情》中说到的“虚假共识效应”。也就是说,我们喜欢把自己的观点或思维方式强加于他人。尤其是在争论的时候。 人类发明了语言,却又无法用语言精准的传递信息。作者为我们总结了语言的功能,以及信息的纬度,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它。 语言符号具有三种功能: 1、表情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的语言表达的方式、语音、语调、语速等等,对他的性格特征做出结论。 2、描述功能:陈述客观事实。 3、感染功能:是否可以吸引听众,获得认同、支持、赞赏甚至是行动等等。 这三种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 信息包含四个维度: 1、事实维度:应该传达什么信息 2、关系维度:我怎么看待你,我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自我暴露维度:我自己是什么样。 4、诉求维度:我希望你做什么。 如果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不在同一维度,误会就发生了。比如,妻子告诉老公,闺蜜和她的老公结婚很多年了,依然像初恋一样甜蜜。老公可能会对此嗤之以鼻,也可能会闷闷不乐。因为妻子只是在事实维度上,陈述一件事。而老公却在诉求维度上接收信息,以为妻子是希望他也这样做。误会就这样产生了。 除此以外,人们还会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人生经历的不同,认知水平的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别等等,造成信息在传输和接收过程中的偏差。虽然,我们之间有着如此多的不同,但是为了我们能够相互理解,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工具——镜像神经元系统。它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理解他人的意图,体验别人的情感。 我记得在上学的时候读《简爱》,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女主饿到胃疼的那种感觉,当时我也觉得自己的胃特别难受。所以,现在具体情节早已忘的七七八八了,但是这种胃疼的感觉至今还记得。共情,让我们通过别人认识自己,又因为认识自己而理解别人。 我们不只把共情当做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别人来认识和体验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共情的能力,只是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太过于专注自己,而忽略了这种能力。所以,我们要《练习共情》,重塑良好的人际关系。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篇十一

2022年第14本书 作者【德】彼得●迈克尔●巴克 前两天小朋友问了我一个问题:“妈妈,你觉得‘马上’是多长时间?”这真是一个难以回答的问题呢!有的人可能觉得是5秒钟,有的人可能觉得应该是5分钟,或者15分钟……同时它也和语言环境,距离长短也有关系。 所以,在沟通中,我们常常可能因为对同一个词语的不同理解而产生误会,这就是《练习共情》中说到的“虚假共识效应”。也就是说,我们喜欢把自己的观点或思维方式强加于他人。尤其是在争论的时候。 人类发明了语言,却又无法用语言精准的传递信息。作者为我们总结了语言的功能,以及信息的纬度,帮助我们更好地运用它。 语言符号具有三种功能: 1、表情功能:我们可以通过对方的语言表达的方式、语音、语调、语速等等,对他的性格特征做出结论。 2、描述功能:陈述客观事实。 3、感染功能:是否可以吸引听众,获得认同、支持、赞赏甚至是行动等等。 这三种功能不是孤立的,而是相互影响。 信息包含四个维度: 1、事实维度:应该传达什么信息 2、关系维度:我怎么看待你,我们之间的关系如何。 3、自我暴露维度:我自己是什么样。 4、诉求维度:我希望你做什么。 如果信息的发送和接收,不在同一维度,误会就发生了。比如,妻子告诉老公,闺蜜和她的老公结婚很多年了,依然像初恋一样甜蜜。老公可能会对此嗤之以鼻,也可能会闷闷不乐。因为妻子只是在事实维度上,陈述一件事。而老公却在诉求维度上接收信息,以为妻子是希望他也这样做。误会就这样产生了。 除此以外,人们还会因为生活环境的不同,人生经历的不同,认知水平的不同,地域文化的差别等等,造成信息在传输和接收过程中的偏差。虽然,我们之间有着如此多的不同,但是为了我们能够相互理解,大自然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工具——镜像神经元系统。它可以帮助我们迅速理解他人的意图,体验别人的情感。 我记得在上学的时候读《简爱》,印象最深刻的是,最后女主饿到胃疼的那种感觉,当时我也觉得自己的胃特别难受。所以,现在具体情节早已忘的七七八八了,但是这种胃疼的感觉至今还记得。共情,让我们通过别人认识自己,又因为认识自己而理解别人。 我们不只把共情当做是一种处理人际关系的技巧,而是一种可以通过别人来认识和体验自己的能力。每个人都有共情的能力,只是我们在与人交往的过程中,往往因为太过于专注自己,而忽略了这种能力。所以,我们要《练习共情》,重塑良好的人际关系。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篇十二

提到“共情”,好似是一个很“烂俗”的词,经常跟“情商”“换位思考“出现在一起,总之就是一些“道理大家都知道,都实施起来又做不到的事情”。

其实,好多人读过好多书,依然不能解决问题,其中的原因就在他们没能实现两个转变---

认知转变和行动变现。

套用前两年的热词,“知识变现”,之所以好多人没能变现,就是仅仅停留在知识层面,既没有带来认知的转变,又没有付诸行动去改变自己。

阅读《练习共情》给我带来一个很大的认知转变,那就是“感同身受”(共情)是一个“虚假共识”——

心理学上有一个“虚假共识效应”,即认为我们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和需求,只是偶尔在一个共同的点上相聚而已。所以,同理心并不是常有的,我们只是偶尔动用一下。

简单来说,“共情”不是一种感受和能力,不会你习得之后就一直在你身边。而是一个持续的行动,需要我们不断地刻意练习,才能保持共情的状态。这就是我们说的第二个转变---行动转变。

《练习共情》这本书切入点是共情,目标是解决的人际关系的问题,尤其是亲密关系终得沟通问题。里边的干货很多,重点分享一下人际沟通的四个维度”。

(1)事实维度,即应该传达什么信息

(2)关系维度,就是如何看待对方,你们的关系如何

(3)自我暴露维度,即我内心是怎么想的

(4)诉求维度,即我希望对方做些什么

书中举了一个例子:

本书的女主人公洛特,因为手头的工作太多,所以提前一个多小时到公司,趁着公司环境安静赶下工作进度。这是却进来了一个年轻帅气的男同事,对洛特虚寒问暖,问洛特要不要一起喝杯咖啡。面对同事的邀请,洛特却表现得很不耐烦。作为对比,当洛特结束了一天的工作,拖着疲惫的身体回答家里之后,她的老公却为她冲了一杯咖啡,她就欣赏接受了。

从这个案例上来看,可以看出沟通的四个维度:

同样都是“一起咖啡”(事实维度),洛特却表现出来不同的反应,这就是关系维度在起作用。

那位年轻帅气的男同事,像借“一起喝咖啡”这个事儿,想表明他对洛特的好感,这就是“自我暴露”

维度;而他的“诉求”则是希望洛特能接受他的好感。(可惜,洛特对这个自作多情的小哥哥并不感冒,也有可能是因为他打扰了她的工作计划。)

懂得这四个维度,加以不断地练习,我们就能消除很多误会,让我们的人际关系更加顺畅。其实,沟通不仅仅是表达事实,还要用心感受微妙的关系和彼此的内在需求。

西方有句谚语,“上帝给了我们一张嘴巴,却给了我们两只耳朵”,这就是要我们多要用耳朵倾听,用心灵去感悟,这样才不算辜负造物主的初衷:)

最后,要记住书封上的一句话——从别人那里辨识自己,在自己这里理解别人。当我们对自己的理解越来越深入和完整时,对人际关系里的各种情绪、情感、想法、感受也会越来越深入。

我想,这就是“共情”最好的理解。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篇十三

打开TB,下方立刻出现了很多我感兴趣和一些我没搜索过但近期提及的商品。这种情况很是常见,在和网友聊天时也经常说到大数据的可怕之处,大家好像一冒出一丁点想法,就立刻会被网络知道。

除了细思极恐,但这种方式从某种程度上也给我们带来便利,我们可以不费吹灰之力,就找到自己喜欢但没有发现的东西,好像发现了一个新世界。

这种通过目标群体划分来进行在线定向营销,已经越来越普遍了。

对观点、态度、想法和感受来说,行为是很好的预测器。过去的我们造就了将来的我们,毕竟有迹可循。

而这种形式,也可以套用在理解他人身上。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一书就是通过让我们学会理解别人的世界,来对方进行友好沟通,同时也能从别人那里认识和体验自己。

本书作者彼得·迈克尔·巴克博士(Dr. Peter Michael Bak),是德国科隆工业大学的认证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授,同时也担任各公司和组织机构的教练与咨询顾问。

他经过多年研究发现,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认识我们自己,这样才能更好地理解他人。

如何能更好地理解他人呢?

首先,当我们处在相似的世界观里,我们便能更好地理解对方。

室友喜欢买买买,她自然不能理解为什么有的人可以一整天都宅在图书馆里。当你们俩一起讨论一个娱乐话题时,她看到的是明星八卦,你看到的是背景信息,自然就聊不到一起去。而且双方也很郁闷,为什么我说的话,对方好像理解成为另一种意思了。

如果出现这样的情况,最好的方式就是去了解对方所了解的东西,去进入对方的世界,以对方的视角去看世界。

模仿是最直接和有效的方法,如果对方模仿我们,我们会不自觉地更喜欢他。

这就像大数据一样,它分析了我们以往的数据,然后根据那些数据,给我们推送相似群体喜欢的内容,大概率上,我们也会喜欢。

接着,我们要在同一个频道上说话。

人际沟通有四个维度,分别是事实维度、关系维度、自我暴露维度、诉求维度。

我们处在不一样的维度的时候,我们便常常会出现误解。

有时候,我们和配偶说话,总是会忍不住生气。因为,我们双方可能没有在同一个频道上,我想要和他倾诉今天遇到的事情,只是想要对方静静地听我说,让我发泄情绪。但是他却以为我是需要帮助,一直在给建议,分析其中哪里做得不够好。这就会让本来就心情抑郁的女人更加生气,然而男人还不知道哪里做错了。

学习共情,让我们想他人之所想,去感受别人的感受。而这也像一面镜子一样,共情也促使我们自己的行为结果落在自己身上。以诚待人,别人才会以诚回报。

练习共情,让我们更好地理解对方,减少误解和冲突。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篇十四

洋葱书评团韦韦,为你剥开书的奥秘 今天为你带来的书名是——《练习共情》。 本书作者德国作家彼得.迈克尔.巴克,是德国科隆工业大学的认证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授,还任教于德国及欧美其他国家的高等院校,专业领域很广泛,同时担任多加公司和组织机构的教练与咨询顾问。 作者经过多年的研究发现,共情是从别人那里认识和体验自己的能力。我们通过共情静茹对方的世界,从中看到自己原本的样子,以及可能会是什么样。 其实,良好人际关系的关键在于认识我们自己。只有当你对自己了解越来越深入和完整的时候,就会对与他人关系里的种种情绪情感,还有想法感受也会越来越丰富和深入。 比如你知道自己的无力,也会理解别人达不到目标之后的感受,当你能够原谅自己的情绪,就能明白别人也会如此,你就是他,他就是你,他人就像是一面镜子。 从别人那里辨识自己,在自己这里理解别人。 要达到上述这个目的,那练习共情的能力就非常重要,因为只有你能够跟对方进入共同的情境,这样才能沟通成功,这个成功主要是通过认同过程,继而使我们产生共情。 通俗的说,共情是一种能设身处地地体谅别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当你知道对方的想法和感受,就能理解沟通对象是如何诠释我们的话,反过来推断,我们也能够用对方能理解的方式向他沟通,这样能让对方最大程度的理解我们的话。 比如跟孩子沟通的时候,就不能用他没有接触过的词汇,因为需要共情他是在什么年龄段,能够接受什么类型的信息,这样才能更大程度让孩子理解,达到沟通的目的。 书中提到一个问题,就是“为什么说沟通是一种情绪体验?”,书中给的答案是“我们绝大多数的沟通不是由语言部分决定的,而是由非语言部分”。 就比如在微信聊天的时候,你给对方发了一大段话,可是他只回了一个字“哦”,这个时候如果是我,就会认为他是不是不爽我,或者是不回复就会想,是不是我做错了什么,让他不理我诸如此类的想法。 书中通过诸如此类的例子阐述说,成功的沟通当然不仅仅是词汇之间的交换,在最真实的意义上,沟通是一种真正的情绪体验。 当你心爱的人一个生气的眼神看着你,都会让你觉得难受,心如刀绞,好像能从身体上感受到这个眼神,这就是一种情绪和感受的体验。 所以练习共情真的很有必要,因为沟通失败有时会造成很严重的后果,在恋爱中因为沟通的问题而分手的例子比比皆是,最后只能说一句“性格不合”,可是真的是因为性格的原因吗? 其实无论我们在哪里,我们遇见的始终是自己。只有当我们能很好地认识自己时,我们才能很好地去了解别人,如果我们对自己都是一无所知,那么就会对别人同样也一无所知。 而当我们对别人有好感,或者是一见钟情喜欢上别人,可能喜欢上的也只是想象中的那个人,这个我深有感悟。第一次见到初恋,看到他在KTV写东西,就有好感了,因为认为他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 其实这也是因为我认为自己也是一个热爱学习的人,所以也想找一个类似的人。而我没有看到这个问题,后来的分开也是正常的,因为我觉得他不符合我的想象,所以失望之后就责怪对方,造成关系的破灭。 所以当我们练习共情之后,就会尝试去理解对方,如果感到困惑,那就表明我们目前缺乏解释对方行为的经验和知识,但是我们也打开了新世界的大门,如果能够理解对方的行为,那么这对我们自己来说,也是在原则上也是可行的行为。 因此,如果通过共情进入对方的世界,实际上只会遇到自己,也算是看到自己原本的样子以及可能会是什么样,因为别人在一定程度上,体现了自己已实现和未实现的可能性。 就像书中说的,“鲁莽的人对自己也是鲁莽的,充满爱的人对自己也是深情的、无论我们再哪里,我们遇见的始终是自己,就像我们有意义地构建自己一样。” 当你爱自己的时候,对别人也会付出爱,也会收获到爱,就像有句话说的,“世界和我爱着你”,而共情就是带我们理解别人的工具,更重要的是,它能拓宽自我的视野。 而看书不能改变人生,行动才会带来改变。 希望看过本书的,都能有所收获。 我是洋葱阅读书评团的韦韦,想学习更多和阅读相关的技巧, 欢迎你来洋葱阅读,我在洋葱阅读等你。

封面

练习共情:如何成为一个有同理心的人读后感篇十五

#洋葱书评团赵海蓉为你拨开书的秘密# 在生活中经常听人抱怨:为什么没人理解我?这样的孩子气死我了!怎么会碰到这样的人?……

碰到以上场景,我们应该怎么办呢?这些问题都和共情有关,这本书《练习共情》会告诉你答案。 本书的作者,彼得·迈克尔·巴克博士,是德国科隆工业大学的认证心理学家和心理学教授,他经过多年研究发现共情是从别人那里认识和体验自己的能力。

我们通过共情进入对方的世界,从中看到自己原本的样子,以及可能会是什么样子。本书通过彼得和洛特两人的对话场景来展开。 一、什么是共情 当你工作一天很累回到家,什么话也不想说,只想安静的休息一会儿。你的家人很理解你,让你休息,休息好了再吃饭。这时你就被共情了,家人理解你的感受。 共情是一种能设身处地的体谅别人的想法和感受的能力。假如我知道对方的想法和感受,那么我就能更好的与他沟通。 二、为什么不能共情 心理学上有一个“虚假共识效应”,即认为我们活在同一个世界里,只是看问题的角度不同而已!

实际上,我们每个人都活在自己的世界里,有着各自不同的目标和需求,只是偶尔在一个共同的点上相聚而已。所以同理心并不是常有的,我们只是偶尔动用一下。 为了更好理解不能共情的原因,书中介绍了沟通模式理论,认为信息包含四个维度:

事实维度:应该传达的信息。(我要一杯茶)

关系纬度:怎么看待对方,你们之间的关系如何?(你要不要一起?)

自我暴露纬度:我自己是什么样的?(我觉得我很好)

诉求维度:即我希望你做什么?(你也觉得我很好) 根据这个模式沟通,双方把重点放在不同维度时就会出现误解,例如你想要传达的是事实消息,对方听到的主要是诉求层面,或者你想传达关系纬度,对方却只关注事实层面。

更糟糕的是,我们的表达经常模拟两可,或者犹豫不决,压根儿不知道应该把重点放在那个层面。 通过这个模式就不难理解我们沟通不畅的问题了,如想别人跟你站在同一个维度,最好的办法是直接告诉对方你想要和需要什么? 三、怎样做好共情,让人际关系更好

1、来点仪式感 生活需要一点仪式感,如有求婚仪式,两人关系就很容易确定。夫妻有固定的节日仪式,关系也比较亲密。当我们处于相似的系统状态时,我们便可以更好的理解对方。

仪式让参与其中的人彼此影响、相互作用,并对共同的现实产生共鸣。对仪式越熟知,越有归属感。 2、关系越密切越能情绪感染 有句谚语“分享痛苦,痛苦减半;分享快乐,快乐翻倍”。当你的孩子参加唱歌比赛,获得第一名,你的家人和朋友是不是都替你高兴。那些和你没关系的人,就没有什么感觉。

如因一次车祸,你的邻居受伤了,你是不是为他感到难过。你不认识的人,出现这样的事心理就没那么大的起伏。 3、增加曝光度 相比于熟悉的环境,在新的环境中,熟悉的事物更能引起你的注意。了解的东西,会让人产生信任进而产生好感,罗伯特·扎洪克称之为“曝光效应”。

像湖南人,在湖南的大街上不太熟悉,也不会打招呼。如湖南人去了北京,大家都想办法找老乡,彼此之间会产生良好的信任和好感。 4、知识充沛 没有知识,就没有感知。感知是由刺激我们的感官而产生的外在原因引起的。感知是把信号信息与我们大脑中已存储的信息进行比较。

可以这么说,对信息的处理可以在事后通过提供现有知识来加强。因此我们看见的东西都是我们所希望的,或者是大脑当中已有的模板。

看见冒热气的水,认为是烫的,看见结冰的水,知道很冷!这些都是大脑已有的模板。

如两个知识层面不同的人,交流和沟通有障碍就很容易理解了! 当我们了解了不能沟通的原因,也知道怎样可以促进彼此沟通交流,我们的共情能力就会得到提升。

共情使我与他人亲近不分彼此,因为我的行为不仅影响对方,而且会通过分享他人的经验直接影响到我自己。 只有当我们能很好的认识自己时,我们才能很好的了解别人。最后共情就是从别人哪里辨识自己,在自己这里理解别人! 我是洋葱阅读书评团的赵海蓉,想学习更多和阅读相关的技巧,欢迎你来洋葱阅读,我在洋葱阅读等你。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