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绘楚辞》读后感:这本书以精美的插图和简洁的语言,生动地展示了楚辞的魅力。通过阅读,我深深感受到了楚辞的浪漫之美和情感的深度。这本书不仅让我对楚辞有了更深入的了解,也让我对中国古代文化有了更多的欣赏和热爱。
美绘楚辞读后感篇一
几乎没有不知道《楚辞》的中国人,但是能够完整读下来《楚辞》的国人,其实并不多。我个人的阅读历程中,《楚辞》算是个一个一直试图完成翻越的山峰,数次铩羽而归,原因概莫是,看不懂、字不认识,就算是借助各种工具勉强能弄懂意思,又会陷入了无法体会诗人诗歌中意境的尴尬,所以,尽管我们从小就被教育知晓《楚辞》是文化瑰宝,却奈何近在眼前,难得欣赏。
择读白羽老师的《美绘楚辞》已经是我第N次开启读这部经典之旅了,说实话,我也没有信心能够完整看完,毕竟,读书说到底也不愿成为一件难为自己的事儿。
我读得非常慢,但是最终到底还是把这套书读下来了。于我,或者与想要阅读这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集的大多数普通读者而言,倒是有几点可以分享:
一为大声读出来。《楚辞》之美,在于口齿留香。古时诗歌多自带吟唱属性,和今人默念有本质的不同。想要真正完整地读完《楚辞》,要大声地读出来。只有那些华丽辞藻成为你的声音,你才能真正听到诗歌的动人;屈原在诗歌中的悲愤,风驰电掣地遨游天际,也只有在那些铿锵字句的碰撞中,方可触摸一二。
罗振宇的湖北老师郑在瀛曾经倚着门框用他的荆楚口音发出阵阵赞叹:《离骚》啊,好啊,写得真是好啊。痛饮酒,熟读《离骚》方得谓真名士。屈原后世被称为“诗仙”的李白,深受《离骚》影响,痛饮酒后在意象中鲲鹏展翅,颇有《离骚》中唤风唤雨遨游天际的肆意与潇洒。《将进酒》也是一首念出来、喊出来才能触摸到灵魂的诗歌,放开嗓子去读《楚辞》,是一种可以近距离与诗人对话的方式。
二为化繁为简。想起曾经数次并没有读完《离骚》,遑论《九歌》等,很大程度上是因为太多的生僻词。查字枯燥且影响阅读进程,每每查多个字就懒于继续,这本《美绘楚辞》针对的读者其实是中学生,为了让阅读更顺畅,大多数的生僻字都注了音,古文、稀有的植物、上古神话中的人物都有比较详实的介绍,以更加周全的释义留住青少年的阅读兴趣。同时,以分句解释的形式,将大段的诗歌拆解,读一段弄懂一段,基本不影响阅读进程。我就每日读几小段,不太理解的地方,还有余力去查阅,如果一大段读下来,查阅的工作量太大,势必会影响到阅读的兴趣。
三为善用导读。值得一提的是,白羽老师给每一部分做了延伸解释。基于经典,每位作者的导读都是不同的。比较经典的有“楚辞学”大家汤炳正先生所著《楚辞讲座》,以学术性、完整性著称,但是同时也要求读者有比较深厚的古典文学造诣。白羽老师的解读,优点在化繁而简,读一部分解读一部分,将一部恢弘大作拆解为可供日常阅读的几部分,更适合普通读者和青少年。
梁启超先生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读经典要趁早,如若能在灵魂长骨血时受到《楚辞》的滋养,那自是青少年之福,从某种程度上讲,对于致力完成将青少年引至《楚辞》阅读的文人学者们,也不失为功德一件。
美绘楚辞读后感篇二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诗歌总集,一代代文人对它推崇备至,司马迁、李白、杜甫、鲁迅等大文豪们,对它盛赞有加。梁启超曾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郑振铎更是用绝妙的比喻来赞美它:“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
关于《楚辞》
通常认为,“楚辞”是战国时楚国诗人屈原所创的一种诗体。《楚辞》以屈原的作品为主,还收录了宋玉、贾谊、东方朔、王褒、刘向等人的作品,《离骚》是最著名的部分。《楚辞》中的大部分作品,抒写的是诗人自身的际遇和生命体验。
《楚辞》除了诗句本身的美外,诗中所蕴含的哲理、为人处世的态度、字里行间折射出的可贵精神,带给人深深的思考与启迪。比如:
出自《离骚》的“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译诗:想到树木落叶纷纷,担心青春美人衰老。)
出自《离骚》“吾令羲和弭节兮,望而勿迫。路曼曼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译诗:我命令太阳神羲和停鞭慢行,莫叫太阳靠近崦嵫山。前面的道路漫长而无期,我将不停地追求理想。)
出自《卜居》的“夫尺有所短,寸有所长,”(译文:尺有它的不足,寸有它的长处)
出自《渔父》“沧浪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译文:沧浪之水清澈,我就用来洗我的帽缨子;沧浪之水浑浊,我就用来洗我的双脚。)
内容全面,易懂
注释详尽,对生僻字注音,这样就很友好,对年龄较小的读者来说,阅读起来就没有压力。译文具有诗的美感,像抒情诗一样优美,跟原文对照着看,很容易理解诗歌的意思,读起来毫无障碍。
作者及作品部分,主要是对作品及作者的认定,以及简介,明确《楚辞》中各部分作品的归属,让读者在读之前,有个清晰的认知。
延伸部分,是对诗歌的赏析,并结合方方面面与之相关的内容,来进行阐释,启发读者思维。比如,对“沧浪水清兮,可以濯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濯吾足。”所做的延伸解析中,说这是两种选择,两种人生。顺从者以为圆通,坚守者以为执着。这样稍加点拨,读者会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以便更好地理解诗歌背后更深层的含义。
译注者
译注者白羽老师对古典文学研究颇深,从小就浸润在《楚辞》的文学世界中,对《楚辞》有着独到的体悟。他将多年来潜心钻研《楚辞》的心得体会,毫无保留地融入这套《美绘楚辞》中。阅读这套书,仿佛在聆听白羽老师的讲座,跟他隔空对话,使人如沐春风。
美图
这套书的插画,真是很惊艳,简直就是想象中的样子,太美了。优美浪漫的诗歌,配上优美动人的插画,以及优美晓畅的解析文字,整体给人美的感受。
当你被生活磨平了棱角,心中不再有诗与远方,当你在红尘中迷失了自我,不妨读一读《美绘楚辞》,书中的智慧,书中的浪漫与绚烂,会帮你重新找回自己。
美绘楚辞读后感篇三
作为一名青年作家,白羽老师的写作总是独到而精辟的。
在阅读中,不难发现,白羽老师在年幼时已经对于中国传统文化产生了浓厚的兴趣,也是在兴趣的引导下大量阅读了各种经典书籍并且持续思考其中的奥妙。在他的成长的过程不停地感受着传统文化的魅力,对于传统文化的理解也随着时间愈发深入透彻,更难得的是随着阅历的丰富进而转化为了更深层次的人生哲思。
当我第一次打开《美绘楚辞》的时候,映入眼帘的是整套书的设计如同工笔画一般的精致美好,一下子就勾起了我对于内容的探索欲。不得不说,这是一本无法速读的作品,需要花费时间进行仔细研读。作品内容丰富而具有启发性,读后让人受益匪浅,回味无穷。
《楚辞》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部浪漫主义主义诗歌集,与《诗经》并称为先秦文学双璧。
梁启超说:“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
《美绘楚辞》作为《楚辞》一书的插图与注释本,详解了诗歌内容。
不仅如此,《美绘楚辞》还结合了历史、文学、神话和天文知识等拓展对于这本书的认知。
书中选入屈原、宋玉、东方朔、王褒等诸多诗人的名篇,还选入了宋代学者朱熹所编的《楚辞后语》,包含了先秦、两汉、唐宋时期楚辞风格的作品,这种延展让楚辞对于后世的影响有了更直观的感受。
关于《渔夫》
小故事《渔夫》是一篇让人深思的文章。
《渔夫》是《楚辞》中的名篇,讲述了当行吟泽畔的大诗人屈原遇到了一个渔夫,准确地说是一名隐士。他认出了屈原,说出了名句“沧浪之水清兮,可以灌吾缨;沧浪之水浊兮,可以灌吾足”的处世观点。但对于屈原来说,他内心的高洁是不允许他这样处世与为人的。
在这一篇的延伸环节中,作者给出了自己不同于世俗的见解。
白宇老师认为:屈原故而坚定且精神应该被歌颂。渔夫则更加旷达和具有大智慧,不被世俗所牵绊,有世俗不能体悟的自由精神在里面,是一名真正的自然主义者。在渔夫(隐士)的精神中有一种顺其自然的豁达与自在,值得我们现代人学习。
顺从者以为圆通,坚守者以为执着。
两种选择即是两种人生,无所谓对与错只是选择的不同而已。
通过这样一个经典的小故事,在我们思考生活的过程中,提供了不同的视角。
当我们从多维度看待事物的同时,又何尝不是一种潜移默化的自我提升呢?
关于《越人歌》
诗歌《越人歌》是一篇非常优美的诗词。
虽然作者不详,而朱熹《楚辞后语》说:“《越人歌》者,楚王之弟鄂君泛舟于新波之中,榜橙越人拥棹而歌此词。”
楚国的贵族公子在河边泛舟,为他打浆的少女爱慕她,一边打浆一边用越语唱歌,公子情人把歌词翻译成楚语。可以说,这是古代部族融合的一首见证性作品,也是一首现存最早的翻译诗歌。
在延伸部分,白宇老师为我们构建了这样一幅画面“春天的江面上一叶扁舟,一个深情俊朗的男子独立船头,一群打浆的少女低着头不敢仰视,只有其中一个女孩子偷偷地看着他,情不自禁地把心中的情愫唱了出来,歌声吸引了贵族男子,两人目光相遇。
“山有木兮木有枝,心悦君兮君不知。”我们能够通过这样的诗词以及精美的配图感受到,在现代快节奏的社会,那种久违的纯粹的情感的萌芽。
这种美好对于现代人的我们是一种温情的抚慰。
我们可以想象在一个闲适的午后,我们与孩子一起共读《美绘楚辞》。
当孩子在精美的图画中,听着父母为他诵读经典的同时,也会开始接收到先贤人生智慧的启蒙。
而已经为人父母的我们,在为孩子启迪智慧的同时,何尝不是重新在《美绘楚辞》中寻找到了新的自我?
美绘楚辞读后感篇四
《楚辞》是中国古典文学的瑰宝,与《诗经》并称先秦文学“双璧”,在中国文学发展历程中占据着极其重要的地位。作为我国文学史上的首部浪漫主义诗集,《楚辞》想象瑰丽奔放,意象丰富多彩,行文恣肆汪洋,意蕴深远悠长。其中,既有“遂古之初,谁传道之?”的终极叹问,也有“长太息以掩涕兮,哀民生之多艰”的悲天悯人;既有“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的凛然悲壮,也有“怨公子兮怅忘归,君思我兮不得闲”的儿女心思,其间所蕴含的对自我,人生和生命的高度审视与思考,时至今日仍能震撼每一个有心探访的读者。
由于《楚辞》发中国浪漫主义之滥觞,后世文人受其影响可谓极其深远,历代浪漫派诗人骚客,都无一例外受其启发濡染,从中汲取滋养。李白有诗曰“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司马迁在《史记·屈原列传》中赞《离骚》“推此志也,虽与日月争光可也”,文学家郑振铎也曾评价《楚辞》“像水银泻地,像丽日当空,像春天之于花卉,像火炬之于黑暗的无星之夜,永远在启发着、激动着无数的后代的作家们。”由此可见历代文人对《楚辞》的评价之高。
也许有人会认为,《楚辞》这样的先秦文学,年代过于久远,语言过于古奥,读音过于诘屈,已经离现代人很遥远了,只是尘封在故纸堆中供学者研究的对象而已。甚至连“教科书上要不要保留此类古文”也成了一个争议话题。其实,如此想法实在是大谬不然。《楚辞》对于今天的我们,绝不仅仅只存在“文学史上的影响”,或只是“汉学界或文学史界的热门研究对象”而已。它作为中华文化自古传承的根脉,与每个中国人都有着匪浅的关系。
著名英国演化生物学家理查德·道金斯曾在他的代表作《自私的基因》中拟仿“基因”(gene)一词而创出了“迷因”(meme)这个新词,意指在文化领域中能够像基因在自然界中一样实现自我复制、传播和繁衍的存在。其可以是语言、观念、信仰或行为方式,是任何可以通过模仿和传递而实现“不朽”的文化基本单位。直白地说,这便是所谓的“文化基因”。
说到“不朽”,中国人对此的理解恐怕远远先于道金斯。古人早有立功立德立言“三不朽”之说,而此三不朽,均并非依赖肉身的传宗接代,而是仰仗文化的传承接续。屈原其身已殁,后代也早已不显,可他的名字、他的作品、他的事迹却至今仍被世人传唱,成为高洁志向与卓越才华的象征,这便是文化的力量!中华民族之所以能称中华民族,难道仅仅是因为黄皮肤黑眼睛这样的自然基因特征吗?绝非如此!蕴藏在我们的语言、文字、观念与习俗中的“文化基因”才是我们民族更为重要的精神内核。而在《楚辞》中不时闪现的那些吉光片羽,便是这样的“文化基因”,它发源自杳远的过去,带着文明起源时期的古老气息,在无数文人墨客的继承、效仿与发扬之中,顺着千百年的岁月长河流淌至今,却依然鲜活如斯。
是的!“鲜活”才是《楚辞》为代表的古文学的最大特征。它不是故纸堆里的尘封旧物,不是早已灭绝的恐龙,不是地底的化石遗迹,更不是古埃及象形文字那样已经断代的传承。它不仅涌现在历代文人史家的字里行间,也流淌在每个中国人的“集体无意识”中,是我们民族共同记忆的一部分,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不变的情怀寄托与精神仰望。难怪梁启超曾言:“吾以为凡为中国人者,皆须获有欣赏《楚辞》之能力,乃为不虚生此国。”你觉得梁任公提的要求太高了吗?但不要忘了,今天一个普通中国人,即使从未真正完整读过《楚辞》,甚至自承连其中一首诗都不曾读过者,恐怕也听过“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或“举世皆醉我独醒”“虽九死而未悔”这样的诗句吧。这便是文化基因的奥妙之处,即使你本人对此尚且懵懂,且依然不改浸染其中的事实。
而且,不要以为这些古老的文化基因只有些古老陈旧,满是生僻字的过时形式而已。和自然界中的基因一样,它们也能借助新的载体而实现全新的表达形式。《楚辞》所滋养的并不只是古代的文学家和诗人,也有如今新一代的文化工作者。国风歌曲的创作者们从中采撷灵感,并重新填曲献唱,由此诞生的歌曲如《山鬼》甚至在网络上红极一时;新武侠作家仿楚辞体编成的武功招式还让一些人以为她抄袭了屈原;人气国漫《秦时明月》中出现了东皇太一、大司命、少司命、云中君、湘军、湘夫人等众多来自《楚辞》的人物意象,而这些人物中甚至也有不少被纳入国民手游《王者荣耀》的英雄阵营,成为许多玩家每天念叨的对象……
对于这种对古典题材的重新演绎,我并不反对,甚至颇为赞许,因为这便是我们民族古老的文化基因至今仍有生机活力的证明。但是我们也应该承认,如果对于年轻一代人来说,“东皇太一”更多成了一个游戏角色而无法由此联想到上古神话中的神祇,那总归也是一种缺憾。因此,我们不仅要在新的文化载体中积极化用古老的文化基因,也应该以新的表现形式去重新诠释、包装和演绎《楚辞》这样的文化典籍。在这方面,白羽的这本《美绘楚辞》可以说起到了很好的示范。
客观而论,《楚辞》相比唐宋诗词,确实阅读门槛更高,其诗句古奥,生僻字颇多,而以往的大多数读本仅针对有古文基础的读者,因此让不少人虽然心有向往却不得其门而入。而白羽的《美绘楚辞》首先便大大降低了这种阅读门槛,书中的注音、注释更为全面,而不像以往读本中只对生僻词有注音注释。且注释也更加详细,对书中出现的人物、神话等典故有更详实的交代。在译文方面,也更具现代性和通俗性,同时又更大程度地保留了诗的韵味,在很多地方甚至将楚辞中的原句改写成更通俗的五言诗形式,对于包括广大青少年在内的读者来说,这些举措可以说进一步消除了阅读障碍,让没有专业古文基础的普通读者也可以领略楚辞带来的文学美感,从而变被动浸染为主动欣赏,穿越时空与先贤诗人产生共鸣。
在此基础上,本书还更进一步,在书中以当代青少年喜闻乐见的美绘插图形式,对书中的故事形象进行了生动的还原和演绎。书中的插图,色彩丰富华美,形象描摹兼顾古代与现代审美,与文字相得益彰,可谓图文并茂,美不胜收。这也大大提升了本书的阅读和收藏价值。
作为中国人,我们每个人其实都浸染于中国独有之“文化基因”的大氛围中,不管你是否自知,是否自承,这一点并不会改变。能通过这样的文化基因,相隔千年时空与上古先贤们促膝而坐,论道笑谈,亦是你我身为中国人之幸。既如此,你我自然也应思考,如何让这种文化基因不致断绝,如何让其继续流传后世,发扬光大?这本《美绘楚辞》便是新一代学人的一次尝试,虽不能说尽善尽美,但这种“继往开来”的情怀气概却让人相信,中华文化的基因,依旧有着勃勃生机,也仍可历百世而不衰。
最后贴一首离骚开篇的现代填曲,让大家感受一下对楚辞的全新演绎
【Winky诗】离骚·开篇『帝高阳之苗裔兮·朕皇考曰伯庸』_哔哩哔哩_bilibil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