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到林间云上去读后感1000字

到林间云上去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5-04-02 12:35:36
到林间云上去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5-04-02 12:35:36   小编:

读完《到林间云上去》,感受到作者笔下的林间景致如诗如画,云上飘渺悠然。文字流畅优美,令人仿佛置身其中。作品传达了对自然的敬畏和对生命的热爱,引人深思。阅读此文,如同一场心灵之旅,让人心旷神怡,感悟生命的美好。

《到林间云上去》读后感(篇一)

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能够静下心来品读一首诗,似乎成了一种奢侈。《到林间云上去》却像一股清流,以其独特的“令”诗形式,让人在喧嚣中找到了一片宁静。

这部诗集由七位终南令社成员共同创作,他们从中国词曲中的小令和日本的俳句、和歌中汲取灵感,将篇幅短小、言简义丰的短诗称为“令”。每一首诗都像是一幅精美的画卷,用极简的笔触勾勒出深远的意境。

读《到林间云上去》,我被诗人们细腻的情感和深邃的思考所打动。他们或抒发对自然万物的热爱,或表达对生命哲理的深刻体悟,或探索对情感世界的细腻感知。如安娟的“蝴蝶/飞不到指尖/试过很多次”,短短几行,却将人生的无奈与追求展现得淋漓尽致。

更难能可贵的是,诗人们在有限的文字中拓展出无限的意蕴。他们以现代汉语重构了古典诗学的审美境界。这种将传统与现代巧妙融合的手法,不仅为现代汉语诗歌注入了新的生命活力,也让我们在品读中感受到了中国诗学的魅力。

《到林间云上去》以其独特的“令”诗形式、深邃的意境和细腻的情感,让我们在喧嚣中找到了一片心灵的净土。

1/3页

《到林间云上去》读后感(篇二)

七人令选:用诗的减法做生命的加法

读七人令选《到林间云上去》,想起日本流行的俳句,原来我们叫作令啊。记得以前在杂志上也读过“滴水藏海”专栏,也是这种三言两语,五六七行的句式,要么藏着哲思,要么提供满满的情绪价值,读来韵味悠长,涵义明目。

挺适合当下繁忙的人们,地铁挤成沙丁鱼、KPI追魂夺命call、微信未读99+...现代人的日常,活像一台24小时待机的破手机。我们可以在时间缝隙里,挤出3行诗的时间,找回阅读的‘呼吸权’!

秋夜听雨,无眠人,生芭蕉心。

不必在风中颔首招摇,桃花的心事,我早已看春。

卖花的女人,立于海棠树下,叫卖梅花。

健忘的人,记住了一件事,就真的记住了。

像把终南山的云雾装进了火柴盒——打开就能闻到松针混着Wi-Fi的味道。

"令诗"是什么神仙文体?

- 比朋友圈文案短(三行封顶)

- 比微博热搜有营养("地铁扫码声/惊飞了/唐朝的雁")

- 比冥想APP见效快(读一首=吸氧3分钟)

海德格尔说"诗是存在的家",这些诗却像给流浪心灵发的"临时避难所"二维码

终南山的"云上便利店",七位诗人简直是"生活洞察狙击手":

1. 上班族特供:"加班到九点/月亮领到/双倍工资"(扎心指数拉满)

2. 社恐人士专线:"电梯里/我和我的影子/互相扫码"(精准捕捉都市病)

3. 治愈系爆款:"落花蹲在墙角/数蚂蚁/搬走整个春天"(建议印成解压手账胶带)

古人玩剩的?不,是赛博修仙!

把俳句的"季语"玩成现代梗:

- "快递员按门铃/惊醒了/陶渊明的菊花"

- "共享单车倒了/压住/李白的月光"

北岛说"诗歌是语言的意外",这些诗却像给生活装了"惊喜盲盒"

2/3页

《到林间云上去》读后感(篇三)

诗:云纹上的闪电诗光,赛博时代古典令词

AI盛行的时代,想象一下,在XX国际文学周上,七位诗人与AI机器人展开"人机令诗对决"。当机器人用算法生成"大数据分析/用户画像/精准投放诗的月光"时,人类即兴创作的"风的指挥家/让机器人的齿轮/跳出华尔兹的节奏",人机对话的场景,将预示着诗歌在智能时代的无限可能。

在这个被短视频和碎片化信息肢解的时代,七位西安诗人却以三行短诗的闪电,劈开都市生活的钢筋混凝土,让终南山的云雾漫过智能手机的屏幕。由巴蜀书社出版的"令"诗选集《到林间云上去》,不是附庸风雅的文字游戏,更像是一场发生在数字时代的诗歌起义。

吕刚们的三行令诗在这个算法时代是真的难得。

宁刚的令作:“入冬 / 雾霾卷土 / 重来”,在0.3秒内完成意象的组合和升华,比甲方爸爸的PPT更具信息密度。"令"体诗歌的创新,其实暗合当代人"太长不看"的阅读焦虑。如果将唐诗宋词的凝练与俳句的刹那顿悟熔铸,就成了AI无法超越的思想闪电。

清晰的辨识,是欣赏、赞美的前提。

读一下吕刚的“浅草 / 深爱 / 马蹄”即使是简单的话语,也足以诠释诗中的禅意;雪雪的“世界太大 / 笔太短 / 写不透,一粒沙”简短,但是却有意思。原来,短诗不是诗歌的侏儒,而是语言的禅机。

可以说从另外一个程度上,他们以现代汉语重构了严羽笔下“空中之音,相中之色”的审美境界。如安娟的作品:“蝴蝶 / 飞不到指尖 / 试过很多次”,宁刚的"一个人的四季/空调是永恒的春天/外卖员送来夏天的雪",将都市人的生存困境转化为诗意的悖论,

作为诗人,我们可以写出很多不同的东西,但是这样的断章是非常难得,从文学范畴以外去看文化现象,你会发现,程序员们将"代码长出新芽"足以成为团队slogan;在民宿里投影一句"蚂蚁是跳跃的音符",不也是很不错的装饰么?

即使在高端的巴黎时装周,只要将"彩虹在二维码里流淌"的意象融入高定礼服,看起来不也是一个不错的额想法?当诗歌成为共鸣的时候,我们就知道了,文学将完成从神坛到市井的蜕变。

在这个被量化考核与即时通讯统治的时代,留一条通往心灵原乡的小径是多么重要。《到林间云上去》其实一场语言的文艺复兴,是七位诗人用诗性智慧为当代人打造的精神方舟,他们正在这里,等待被有心人唤醒。

3/3页

全文阅读已结束,如果需要下载本文请点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