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代课教师》是一部温暖而感人的电影。故事讲述了一位临时代课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与学生们建立起深厚的情感纽带的故事。影片通过细腻的描写和真实的情感刻画,展现了教育的力量和师生之间的互动。故事情节紧凑,演员的表演出色,给观众带来了深刻的思考和感动。这部电影不仅仅是一部催人泪下的作品,更是一部发人深思的教育片。
《代课教师》观后感(篇一)
希望可以看到职业+悬疑(如《登堂入室》)职业+喜剧(法式黑色幽默)等更多类型和形式的呈现,增加戏剧冲突和角色弧光。太过追求写实的风格让全片叙事趋于平淡(这也是法国电影的一大特色)。另外,细节处的抓取、群像的个性塑造很真实也很到位(但又有点失去了重点)。加油法国电影!加油北京国际电影节!
《代课教师》观后感(篇二)
导演能力很强,把很散的各种冲突集中在一部电影里,贴近生活,流畅生动。
这里面的老师贴近生活、可爱、有趣:老师曾经学习也不好,老师也会喜欢吃薯条并记错日期,老师也会傻乎乎被学生骗到,老师也会跟孩子们一样聚在校园门口等着老大开门进校园,老大就跟老师们的家长一样,好笑地跑来跑去去解决老师的问题,
当身份是老师的时候,吐槽学生在校园里是小恶魔在家里是天使,当身份是家长的时候,自己家的孩子不争气、暴力、笨,并不是小天使。这部电影角度比较好的一点是,没有惊天动地,没有歇斯底里,这非常平常,直接面对就好,无论是身为老师还是身为家长。
电影中学生和老师是有严格的界限的,不能做过界的事情,这样一定程度能保护教师,希望我们的教育体系也能这样保护老师。
《代课教师》观后感(篇三)
2024.04.21 百讲 影片给我的感觉和日式电影的“疲惫&死意”有些相似。一群教师的既平淡又不平淡的日常。
虽然存在中西方教育方法的差异,但全天下年轻人/教师面对的问题还是相似的,难以平衡的家庭和职业,自家小孩的教育问题,学生的叛逆问题,一些形式主义,新教师的迷茫无助,老教师的无意义感…群体化下大家都是一个“教师”的符号,放到每个人身上就是一个个具体又难解的困境。不过面对他们说到的“一周18个小时,每年4个月假期,做教师做腻了”,我还是多少有点绷不住。
忽然想起才看过的《直面死亡的男人》里面有一句是“当自杀的人多了起来,就说明世界出问题了”,当年轻人越来越疲惫时,也是一种不正常。
片中男主和老教师述说时,车子坏在了半路,男主也在人生路上也遇到了困境。
还有年轻女教师最后的发泄,孩子们像是“天使”又像“恶魔”,她的困境有一部分是他们造成的,也有一部分是她把自己的情绪发泄在了这群学生身上。可是暑假过去,一切又会重新开始,问题好像无法被解决。
每一个人都面临着自身的困境和教学的困境,在忙碌的现实中手忙脚乱的奔波。
《代课教师》观后感(篇四)
这部电影适合想要感受温暖与美好的观众,虽是正能量电影但却不鸡汤,影片中不会有太多说教性对白,而是更多的以写实的方式记录教师们的生活。
在关于校园话题中我们总是会聚焦在师生之间或学生之间,很少有影片会将焦点放在教师身上,而放在一群教师之间更是少之又少。如果我们从一群教师的视角去看待学生、教育和校园呢?这便将校园题材延伸至更多领域。
每个人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亦或是家长都有着多重身份,在生活中不断切换角色,而每个人都需要竭尽全力处理好一个身份中带来的压力,进而不去让其影响到其它身份的事情。
看似无威自怒的老教师,实则在为无法接受儿子没有达到自己期望的成就而忧愁;看似和蔼温柔的女地球科学老师,实则被自己的儿子厌恶推搡被学校请家长,有的在离异需要与前夫轮流带孩子,有的需要一边备课一边安抚着嗷嗷待哺的婴儿,有的原来在掩藏着对彼此的情思…
这一刻,老师不再只是单纯的“老师”,不是《放牛班春天里》用音乐治愈孩童的音乐老师,不是《死亡诗社》里润物无声的文学老师,不是《热血教师》里有教无类的“Chandler”,这一刻,老师的形象真实化,也具像化,每一个人都是那么的普通而真实,也是那么的忙碌而无助。
这部影片看到最后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真正的男主并不是影片立意中描述的重点人物,男主更像是荧幕对面的我们一样,被导演安排进来,随着男主的视角,去感受一群教师的喜怒哀乐。
而这其中也包含了两位学生,他们都是被开除或叫家长,他们都是在学校无恶不作的坏孩子,但是他们中,一个来自家庭离异,一个却是教师之子,这更突出了该影片以写实记录为目的,不带有说教与批判意义。
而这其中对老师说话的漠视,挑衅老师,不尊重老师,这些行径在学生时代一定是见过的,知道老师该有多无奈,但这一刻感受到他们该有多窒息。
总之,如果想来感受温暖却又不想被灌鸡汤,那很适合来看这部电影。
《代课教师》观后感(篇五)
标题回应一下英语影片名。与我以往的观影类型很不一样的一部,没有华丽特效,没有噱头加持,没有紧张情节。一部法国教师工作与生活的记录。面临求职升学季,昨晚刚听完教师就业分享,看完心颤而平静。
在国外老师可能是一个名头和实际生活都不是很好的过的一个职业了吧。作为老师日复一日是影片拍摄手法中的嘈杂与无助,苦中带甜。甜头在于学生的可塑性:孩子们没有过坏的心思,顽皮但可塑。教师职业的一大部分痛苦是没有爱上学的学生,教师职业的收获感在于看着手下改变的发生。新老师是充满干劲的,旧老师处事是稳重的,上课渐渐失去活力,惊觉自己的无聊却又不愿作出改变。起码,教师们之间真挚的友谊与互相支持使得影片中的生活不是完全的黑色与绝望。疲惫的灵魂们,需要一次又一次的假期来治愈,这也是影片的最后以假期后大家焕然一新的状态结尾的原因吧。男数学老师去了哪里?大抵是和另外一位女数学老师一起转去调动后的学校任职了?
除了日常,老师这个职业所带来的又有肩上沉甸甸的育人责任,是一个家庭成与败的直接经历者与参与者。数学老师开家庭听证会的那一段是最让我窒息的,在场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故事,但是对于目前这个场景又是这么的无助。人的可伪装性与冲动,导致了很多不可挽回局面的发生。但如上所说的,孩子还是孩子,可塑就是他们的财富与特权。
关于影片本身,我一直在等待一个转折。一个奇迹般地让一些都变好的契机,然后迎来各得其所的欢乐闭幕。但是没有,没有合家欢。老师群像中各自生活中的困难与压力持续着,没有暂停键,也没有随着影片的结束而变好。如果电影无限拍下去的话,这些困难可能会有所转变、解决也可能永远不会。这就是真实吧,生活也一样,无论如何都得继续。没有句号的电影也带给我了更多共鸣,好像真实生活能够成为电影续集的一部分。
上面特意强调了“国外”,是因为我感觉国内教师的境遇有类似也有不同。生活基调类似,但是尚能欣慰的是虽然收入不可观,但是社会地位上能够收到尊重。学校和教师的关系上,就很难评价了,只能说各不相同。希望要是阴差阳错不管在哪里哪个阶段最后真的当了老师,我能有努力一把的空间与动力。另外,在小红书上看到看了同一场的评论,觉得短小精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