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底层逻辑2》是一篇深入探讨底层逻辑问题的文章。作者通过对底层逻辑的分析和剖析,揭示了其在日常生活中的重要性和应用价值。文章通过具体案例和实证研究,展示了底层逻辑对于问题解决和决策制定的重要性,并提出了一些实用的方法和技巧。阅读完《底层逻辑2》,读者不仅能够对底层逻辑有更深入的理解,还能够在实践中灵活运用,提升自己的思维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底层逻辑2》读后感(一)
用数学思维理解商业思维 1、加减乘除:同业,异业,合作,竞争的组合,读懂财务报表。 2、笛卡尔坐标系:一维-战术,二维-战略,三维-模式,四维-创新,五维-时间,六维:概率,升维思考,降维执行。 3、指数和:确定赛道 4、标准差和方差:差异性 5、概率和统计:确定性 6、博弈论:决策
《底层逻辑2》读后感(二)
实话实说,已经是第三遍读这本书了,还在笔记本上写下了文字笔记,并且也在电子书上留下了220条笔记,是的,这书我觉得就是“神书”,神奇在于能把数学讲的如此通俗易懂,关键在于还能与商业、实际生活联系得那么从容自然!
就如同书中所说那样,真的感谢这段疫情的休息,让润老师突发奇想写就了这本书,值得大家一一细品!“学数学,你不一定要去解题,而是懂得其中的数学思维,去解决现实的问题。”
最后,贡献我的口诀,让大家都记住书中六种数学思维(工具):“四弟子(叫)方概博”!对应四则运算、笛卡尔坐标系、指数和幂、方差和标准差、概率与统计、博弈论。
《底层逻辑2》读后感(三)
数学虽然好,但是学好数学和成功之间的联系没这么大我只能说。
因为成功真的很复杂,不是说按照数学规律做就一定可以的。
还要顺应变化的环境和时代,还要做各种变化的决策。很多成功的决策并不是已知会成功,而是未知的。所以说基础成功率这东西很多时候是不存在的主,因为你根本不知道是不是会成功。
成功的人大概率是会成功,不成功的人大概率也很难成功。
很多东西是细微造就的,读过原子习惯就知道了。
《底层逻辑2》读后感(四)
正如经典作品《教父》中所言,“一秒钟内看透本质的人,和花半辈子也看不清一件事本质的人,命运必然截然不同”。《底层逻辑》这两册书为读者打开了重新审视这个世界、看清这个世界的窗口。
《底层逻辑2》读后感(五)
看了一半,看不下去了。
先说内容,拿着已有的各种理论,再想法设法和数学关联起来,拼凑成了这么一本所谓的底层逻辑。但这个底层逻辑是用数学去解决了问题么?并没有看到这种思维的体现。说是底层,最终还是其他理论的表面描述,一锅大杂烩
如果说真的想证明数学是世界运转的底层逻辑,(哦不对,太广义了,作者主要是说商业的底层逻辑是数学)那应该说明所谓的底层逻辑是什么,怎么通过这种逻辑定位到影响问题的因素,怎么推导出对应的公式的,而不是拿着一些已有的经济学或者管理学的结论说这个就是数学。别的不说,就说所谓的加减乘除去对应各种财务指标,能不能告诉我资产负债率为什么用除?而不是用减?我是通过这个所谓的底层逻辑思考出的为什么用除法吗?
再说文笔,太多啰嗦无用的话了,根本不是为了证明某个论点而写,就好像只是在闲聊,把闲聊的话语音转文字就出了本书
《底层逻辑2》读后感(六)
任何事物都能用数学思维来做决定,有趣的骗子条件概率,创业的真相就是创业者的概率游戏、投资人的统计游戏。用贝叶斯定理不断复盘、改进自己的流程,从而总结出那些“大概率会带来成功的事情就是正确的事情重复做。不管是创业,还是投资,其最底层的逻辑都是数学。数学中的三大逻辑——数学期望、大数定律和条件概率。辛普森悖论和田忌赛马的本质是一样的。幸存者身上的那些看不见的弹痕,往往最致命。这就是幸存者偏见。所有成功的企业家都是商业世界的幸存者,只学习这些幸存者是不可能得出正确结论的。要想找到真正的成功秘诀,你应该在全部样本中抽样统计,去采访一下那些创业失败的人。当你这样做了之后,你可能会发现,他们也挺坚持的,只是坚持的事情不对。他要试着站在半空中去思考,纵观全局,理解场上每一个人做决策时所面临的利益得失及其与自己的关系。这就是博弈。
《底层逻辑2》读后感(七)
[阅读字数]:15W
读过刘润老师《底层逻辑》的人,相信对“底层逻辑+环境变量=方法论”的公式都不陌生。《底层逻辑2》发挥了刘润老师数学系毕业的商业顾问的专业优势,将这门描述万物本质的语言融入思维,饱览商业中的数学之美,进而帮助理解商业世界的解题思路和底层本质。
《底层逻辑2》读后感(八)
商业的尽头是数学,从五维模型到幂律分布、方差、标准差、纳什均衡、博弈论、概率论、贝叶斯理论…用底层的思维来拆解商业运行法则,数学原来也可以如此生动,且能切中要害,《底层逻辑2》比起1,貌似更有体系,更有逻辑,且用数学更能说服人,联系自身经历,几乎都能找到数学的底层运行,零维(战术维)、一维(战略维)、二维(模式维)、三维(创新维)、四维(时间维)、五维(概率维)这五维思考,能给人在做具体项目时指导,通过数学拆解问题,更能形成解决方案的思路,正确的事情重复做才能提高概率,不加思索的,前后无联系的重复做,会让你提升能力很吃力…“听过很多道理,却仍无法过好这一生”,讲的是要跳下去多做,而刘润的这本底层逻辑,是要你在做的时候,多想想,如何找到正确的事,再把正确的事反复做,如果都已经是在如此做了,那就“听天命”,“尽人事”的前提不是蛮力干,而是要有数学思维地干。
《底层逻辑2》读后感(九)
颇有收获,值得深思践行
看完全本,顶佩服刘润老师。他是个善于拆解复杂公式的人,同时又是个善于讲人话,把高大上知识以朴素的语言娓娓道来的质朴之人。
可能因为自己是文科生,又是女性的缘故。偏好文字,更多喜欢用图片、音乐、绘画等,具象化的方式来理解世界。但在刘润的文字里,世界被拆解了很多面,有点、有线、有面、有体、有时间刻度、还会旋转,有形如无数小蝌蚪爬行的数字,有趣又生动。
数学思维言简意赅,如果先切入数学思维很容易理解现象。但反言之,如果有强大的文学功底和文科知识背景,理解数学公式又会很有意思,好比是“曲径通幽、豁然开朗”。
值得读,而且值得把他的几部作品,按照编年体顺序来读。颇有收获。
《底层逻辑2》读后感(十)
今年读完的第六本书。对此第一本,本质上是更进阶了。不过遗憾的是,附录对话吴军那篇文章,就是对这本书的概括。换个角度,核心内容展开的过于冗长。更像是以数学逻辑,切入商业规则的思考,和对应的方法论,启迪和收获都很大。包括书的最后五道微软面试题,都与数学相关,但考的不是数学概念,而是解题思路。
从不确定性中找到确定性,“正确的事情,重复做”,不断的提升成功的概率,本质也是大数法则。用动态的眼光看待问题,源于微积分,读书时候头很晕的考点。本质又是量变到质变过程中动态向量变化。公理体系,底层概念的逻辑自洽,对应的是企业的愿景、使命、价值观,是员工自我驱动的向心力。数学的方向性,源于代数。讨论的是团队执行过程中,协作和独立的方向性,力是一致形成合力,还是相反形成更大的阻力。全局最优和达成共赢,源于博弈论,是实现好的纳什均衡,还是实现坏的纳什均衡?对应企业运行过程中,市场竟对所有变量选择后的,对应处置逻辑。
《底层逻辑2》读后感(十一)
底层逻辑2,用数学思维理解商业世界的本质。
这本书对我的最大价值点是让我明白一切的问题在我看来如果都很困难,那一定是因为我的无知造成的。学习是有必要的,让我们不至于像看去那么傻。一切问题背后都有迹可循,都有解法可做。例如这本书就让我明白擅于利用数学思维,即可看透很多问题本质,也就更擅于做选择。我们都知道,选择比努力更重要。甚至也更知道人生的方向该望向哪儿。
也许我目前还不能很灵活的运动书中提到的一些思维解题,但是这本书更重要的角色是让我们发现还有这些更理性的方法看透本质。
例如:用四则运算和加减乘除的方式看透商业中的经营能力(用乘法合作,除法竞争,加减乘除看财务报表),用升维思维让复杂的难题迎刃而解(战术-战略-模式-创新-时间-概率),用概率与统计看清创业的真相(用条件概率提高成功的可能性),利用博弈论找到“最优解”成为最后的赢家(胆小鬼博弈、金球游戏)
《底层逻辑2》读后感(十二)
这个眉清目秀的大叔,说话特别好听,讲起道理来也是透彻传神。
里面有个很生动的案例:“烤红薯生意”
在小米的生态链中,有很多既不“高科技”也不“智能”的产品,它们没有传感器、没有软件,有一些甚至就是日用品,比如毛巾、床垫等。对此,很多人疑惑不已:小米不是要做“科技界的无印良品”吗?怎么真的做起无印良品的产品来了?
说好的“科技”呢?
小米联合创始人刘德说,这类生意对小米来说,是“烤红薯生意”。
小米发展到今天(2017年),已经有5亿多用户了,其中4亿多是活跃用户。他们除了需要小米手机、充电宝、手环等科技产品之外,也需要毛巾、床垫等高品质的日用品。与其让这些流量白白流失,不如把这些流量转化成营业额。就像一个火热的炉子,它的热气散就散了,不如借助余热顺便来烤一些红薯。这就是“烤红薯生意”。
短短5个字,就把这个事情概括了,通俗易懂而又透彻传神。
《底层逻辑2》读后感(十三)
首先看了内容简介:数学是描述万物本质的语言。只有从数学上理解了一件事情,才真正地从本质上理解了这件事情。对于商业,亦是如此。掌握数学思维有助于理解商业世界的本质,让你在面临商业难题时,“解题思路”源源不断、喷薄而出。 原来这本书中,描述的是数学的“魔力”: 运用加减乘除,高效分析财务报表,透视公司经营状况;从笛卡尔坐标系到五维思考法,让你的深度思考能力获得质的跃升;运用幂律分布,理智分析如何选择适合自己的赛道;运用贝叶斯定理,测试出“大概率会带来成功的事情”; 这还是和我想象中的有点不一样,可能书中会讲社会学,经济学或者是金融学,还是有点意外的,通过有趣,简单的数学解说 窥探商业最底层逻辑时,总数学洞察之眼、深思之心,看透商业的本质。 书中包括数学思维,四则运算,复杂的数学运算,博弈论等数学原理解释经济中的理论,其中博弈论的搭便车策略便是一个很好的例子。通过了例子来说明博弈论的基本原理,其实在商业的战场也是经常使用博弈论的,比如小米早为什么没有做智能手表,但是足够他没做,等到苹果做智能手表后,用户已经有这种意识了,生态也成熟了,成本也降低了,这时候小米推出了了小米手环,并且卖到了全球第一,这也是博弈论的完美使用。
《底层逻辑2》读后感(十四)
作为误打误撞的的数学专业毕业生,重新认识了自己的专业原来真的那么有趣。
“人类发明加减乘除,不是为了用来考试的,而是用来解决问题的”如果在看到这本书之前,看到这句话,我估计完全不会注意到它,或者嗤之以鼻。
因为在学习了这么多年的数学,迄今为止,加减乘除的作用,好像不需要我们去动手。
然而,在认真阅读了这本书之后,不断的“哦,原来如此”
哦,原来古代皇帝明知道,儿子多,会因为争权自相残杀的情况下,还是会生很多儿子,是想要在后代高智商的小概率上,加大基础成功率,让“家族产业”可以获得长久延续。
哦,原来资产负债表可以这样理解
哦,原来微信的成功,背后是这样的数学故事
哦,原来产品的高质量是看标准差,原来靠谱就是不断的减小标准差
……
里面涉及到的很多的知识和案例,都非常的有意思,值得反复细读。
《底层逻辑2》读后感(十五)
最近听说一件事,A公司想从B公司那里挖客户,许诺客户高额补贴,以及给代理公司高额分成,代理公司一听高额分成心动了,行动力十足,客户一听高额补贴也心动了,大家都觉得这事能成,客户纷纷跑去B公司解绑手续。B公司一听,说,“不就是高额补贴吗,不用走,我给你。”结果客户淡定了。这就是生活中的你没有预测到我预测到了你的预测。生活往往比书本有趣的多,掺杂了人性而不是定律。马后炮的人们总是“人间清醒”,套上一条又一条的公式、定律,直拍大腿,“原来是这样啊!”千金难买早知道,在当时,又有多少人能真正清醒呢?
这本书把数学与商业思维相结合,以讲故事的方式,用数学思维理解商业世界的底层逻辑,适合创业小白,不懂运算规则也没关系,重要的是数学似乎也不是一件令人痛苦的事情了,不禁感慨:为何上学的时候只教我们解题、背公式?
●四则运算:债务要用加法,利润要用减法,净资产收益率要用乘法,运营也就是周转次数要用除法。 ●笛卡尔坐标体系:引导我们往多维的方向去思考,加上了时间维就能看到成败背后的周期,朝代的周期,技术革命的周期,企业的周期,产品的周期,也就是我们所说的万物皆有周期。 ●指数和幂:帮助我们选择赛道。 ●标准差:找到突破口的方法,俗话中木桶的短板也是一个意思,找到能改进的差异性。 ●概率和统计:用群体的确定性抹平个体的不确定性,寻找“正确的事情”,然后“正确的事情重复做”,当然,最关键的一点,就是那1%的运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