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由学习(第3版)》是一本关于自主学习的经典著作。通过作者的实践经验和理论研究,书中详细介绍了如何通过自主学习来提高学习效果和充分发挥个人潜能。读后感触颇深,深刻理解到自由学习的重要性,激发了我对学习的热情和动力。
《自由学习(第3版)》读后感(篇一)
《自由教育》-人民邮电出版社
一个有趣的观点:人工智能让中国教育的优势荡然无存。
中国传统的应试教育不是没有被指摘过,在很早以前它就已被许多家长诟病。不过这种吐槽还仅仅停留在“部分家长的怨念”,也只有极少数学校尝试改变,不过最终都以失败告终。
很简单,应试教育并不会因为一两个人的退出便改变,退出应试教育的人未必能够得到这个社会的承认,个人的举动无足轻重,系统的改变才能够解决问题。
所以我必须再次重申一下开篇的那句话:人工智能,让中国教育优势荡然无存。
这话不是我说的,是清华大学的钱颖一教授说的。
中国教育最大的问题,是我们对教育,无论认知还是实践都存在一种“系统性偏差”,我们认为“知识”是教育的全部内容,于是无论学生,老师,或是父母,都以知识的存储量来评判一个学生,考试,也只是对于知识的考查。但是,创新人才并不仅仅是知识的累积,钱颖一教授提出的观点是“教育必须超越知识”。
中国教育的优势就是大规模的基础知识与技能,钱老学经济出身,他用两个词讲明了中国教育的特点:“均值”高,“方差”小。
“均值”高说明学生平均能力较强,但却仅限于课堂教授的知识与技巧,“我们的毕业生基础知识扎实,模仿能力强……重复性的、规律性的大规模操作,中国服务人员的速度和精准程度,甚至超过发达国家。
“方差”小说明两端的人才少,“杰出人才”也少。教育的初衷是增加知识的同时也增加好奇心与想象力,但应试教育的框架是限制好奇心与想象力的,同时应试教育又缺乏价值观念上的引导,让大多数人停留在急功近利的价值取向上,这也在一定程度上扼杀了学生的创造力。
人工智能的出现,让大量的重复,技巧性的运算,简单来讲就是死记硬背,大量做题统统失去了意义。这些是最容易模仿的,而那些不容易模仿的创造性思维,联想能力,却正是应试教育所欠缺的。
一味的指责无法带来进步,“教育和学习的伟大变革不会源于课堂活动,而是源于寻求变革之道的价值观和信”。而将诟病转换为建议,这便是《自由学习》一书所做的尝试。
《自由学习》也提出了对于传统学校教育的批判,卡尔认为,学习应该是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不断吸收他们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感受到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学生应该成为教育的主体,而教师只是这个过程的促进者。
得益于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学生的好奇心与想象力较少被压抑;又因为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生活经历,这种教育呈现出定制化和差异化,这种差异无关优劣。
《自由学习》的自由亦在此处体现,它鼓励尊重每个学生的选择,让他们自由思考与行动,“以学生为中心”的教育并非是放纵学生,而是充分尊重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通过自我指导小组和教师指导小组等形式,设定具有真实意义的问题,提供学习资源,使用学习合约,组织项目学习和分组学习等方式推动教育的改革。
在这种改革之下,老师必须成为学习的促进者,他们不能在潜意识中带有一种不可打破的权威性,不可被逾越的身份与权力,从学生性格能力的独特性出发,创造自由,和谐,互助的新型学习关系。
这种学习关系最终的结果就是“纯粹的人”,当然,这只是卡尔理想状态下的一种期待,“能够自由地发挥有机体的所有潜在功能;他能够在现实中独立,提升自我和社会化,行为得当;他是一个有创造力的人,他的行为不易预测;他源源不断地处在变化和发展之中,并且在每个时刻总能发现新事物。”
如他所言,这种教育的最终成果并非是不适宜社会的,它是反“同质化”而非“反社会化”的,这个目标也许永远无法达到,但值得我们一直追求。
看着豆瓣的许多评价,一种无力感顿生。
“看完是积极行动还是无奈叹息呢”
“和国情太没关系了”
“至今依旧前沿的思想,人类社会难以达到”
“很理想的教育模式,我们的距离过于遥远”
……
不过,大概还是有机会的吧。个人的举动或许无足轻重,但对于孩子而言,便是不一样的人生。无法改变这个社会的评价体系,但我们可以拒绝将这种评价体系强加于孩子。少一点“因为我为你花了钱,所以你就一定要学得很出色”这种没逻辑的因果论,多一点善意的引导,让孩子得到更多方面的指引与肯定。
抖音博主@童年终结者 告诉自己的孩子“爸爸努力赚钱,为的就是让你们有机会能够停下来看看,在想停下来的时候停下来。”
“看着孩子们可爱的脸,我们仿佛就看到了未来,明天带领我们社会前进的人,此刻就坐在我们的教室里。我们想要怎样一个未来呢?”
《自由学习(第3版)》读后感(篇二)
我喜欢在阅读中探索 新思想和概念,但目前的环境完全不允许我这么做……难道我 必须与其他人一样,继续这样不开心、不满意地生活吗?
“不,不,这不是我想要的。”
“等等,这与我感兴趣的和我想要的有点沾边了。”
“呀,就是它!这正是我现在所需要的和想了解的。”
这就是本书的主题。
“我究竟是谁?我曾经发现或者触及过真实的⾃我吗?我 可以在⾃⾝感到任何的确定性和稳定性吗?”这不仅仅是年轻⼈的问 题,也是⽆数年长者的问题。
我开始清晰地意识到我过于想要证明自己。事实上,我 不需要刻意地去证明自己。我真正需要做的,我惟一的责 任,就是成为我自己。我珍视自己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一切 ——我的依赖需求,我的恐惧,我的求证需求,我的不足和 局限,以及我对他人温暖的感觉,我的知识、能力、价值和 潜力
⾃我发现的终⽣旅途
我们每⼀个⼈都是⾃⼰⽣活的艺术家或 建筑师。我们可以刻意模仿他⼈,我们可以以取悦他⼈为⽣,或者, 我们也可以发现对我们⽽⾔最独特和宝贵的东西,画出那个样⼦,成 为那个样⼦。这项任务需要我们毕其⼀⽣来完成。
内控评价
她相信⾃⼰的判断——知道 去尝试什么,什么时候应当放弃,她并不是在执⾏他⼈设计好的计 划。
对情境中的各种线索持开 放态度,包括她⾃⼰的感受与直觉,并基于这些线索进⾏判断,她就 能在实际情境中随机应变。她并不是为了取悦他⼈或遵循某个“正 确”的模型,她是在变动不居的情境中⽣活、⾏动和决策。
我们正⾯临全新的环境,如果我们想⽣存下去,那么就应该把教 育⽬标界定为促进变化和学习。真正的受教育者是那些学会如何学习 的⼈,那些学会如何适应与改变的⼈,那些意识到没有任何知识可 靠、只有探寻知识的过程才是可靠的⼈。在当今社会,变化(依赖于 过程⽽⾮静态的知识)才是惟⼀有意义的教育⽬标。
我将促进学 习与教育的目标视为⼀种过程,⼀种培养学习者的⽅式,⼀种我们作 为个体学会⽣活之道。我认为促进学习的作⽤是,能为当今⼈类的⼀ 些深层次的困惑和问题提供建设性、尝试性的答案,从⽽改变教育过 程。
成功的促进者还有另⼀种重要的态度特征。我曾经观察过这种态 度,并且经历过。但是我很难找到合适的词汇来描述它,所以我⽤了 ⼏种不同的说法。我认为这种态度珍视学习者——珍视她的感受、意 见,珍视她这个⼈。这是对学习者的关爱,但并⾮是占有性的关爱。 这是对独⽴个体的接纳,承认每个⼈都有⾃⼰的权利。这是⼀种基本 的信任——相信不管怎样,他⼈在本质上都是可信的。⽆论我们称之 为珍视、接纳、信任或任何其他的词汇,它可以以任何可观察的⽅式 显露出来。
(看到这里,亲爱的真的是很好的接纳者,在我难过诉说的时候,不做评判不打断,只是陪着我,真棒,我也要给你更多的接纳和空间。)
创造有意义的、安全的、有活⼒的和创造 性的学习环境,那就是⾃律。
内化是⼀个⼼理学术语,是指个体⽆需意识努⼒便将别⼈的特征 融合为⾃⼰的
个体与他人建立的某种关系可以帮助个体对经验 保持开放,在这种关系中,我们作为独立个体得到尊重,个体内 部的经验得到同理心式的理解和重视,个体可以自由地体验自己 或他人的感受而不受威胁。
我介绍了⼈类婴⼉运⽤⾃ ⼰微⼩但又复杂的有机体智慧,对其世界中的经验处理直接进⾏评 估,根据经验是否能实现她的需求来决定重视或拒绝该经验。我们似 乎已经失去了这种直接评估的能⼒,我们的⾏事⽅式和所持有的价值 观都是为了获得社会赞许和尊重。为了换取爱,我们舍弃了这种评价 过程。因为我们的⽣活中⼼依托于他⼈,所以我们充满恐惧,缺乏安 全感,不得不固守那些已经内化的价值观。 但是,如果⽣活或治疗为我们提供了促进⼼理成长的适当条件, 我们就会渐渐地螺旋式上升,发展出这样的价值观:具有婴⼉价值取 向的直接性和灵活性,⽽在丰富性上又远远超过婴⼉的价值观。在处 理经验的过程中,我们⾃⾝又重新成为了价值评估的来源和焦点。我 们选择那些从长远来看能够提升⾃我的经验;我们既要运⽤丰富的认 知学习功能,又要信任⾃⼰有机体的智慧。
在⼼理治疗中,对经验的开放可以促使新价值取向的 出现,这种价值在不同个体间和不同⽂化中具有普遍性。那些与⾃⼰ 的经验产⽣联结的个体,会更加重视真诚、独⽴、⾃我指导、⾃我认 识、社会反应性、社会责任以及充满爱的⼈际关系
当个体逐渐获得⼼理成熟,或者更确切地 说,当个体对⾃⼰的经验保持开放时,⼀种具有普适性的新价值观就 可能出现。这种价值取向似乎更有利于个体和他⼈的提升,有利于积 极的进化过程。
我所说的这种⾃由是内在的、主观的和 存在的⾃由。这种⾃由意味着:“此时此地,我依靠⾃⼰的选择⽣ 存。”这种⾃由⿎励个体有勇⽓迈进⾃⼰选择的未知天地;这种⾃由就 是发现个体⾃⾝内在的意义,这意义来⾃于敞开⼼扉仔细倾听⾃⼰内 ⼼的复杂感受;这种⾃由就是勇于对⾃⼰做出的选择承担责任;这种 ⾃由使得⼈们在⽣活过程中不断地重新认识⾃我,每个⼈都是⼀个过 程⽽不是静⽌的最终产物。⼀个⼈有时会很幸运,拥有千百个可供选 择的外部机会,有时又可能毫⽆选择的余地。但这些都不能妨碍他进 ⾏深⼊、勇敢的反思,成为独特的、负责任选择所成就的⾃我。但不 论怎样,他的⾃由仍然存在。因此,我们说,⾃由是源⾃个体内部的 东西,是现象学的⾃由,⽽⾮外部的事物。⽆论如何,这种⾃由都值 得珍视。
我所理解的这种⾃由以⼀种不同于既定因果序列的⽅式⽽存在。 我把它看作存在于主观个⼈内在的⾃由,⼀种有勇⽓活出⾃⾝潜⼒的 ⾃由。这种⾃由与⾏为主义者对⼈类的描述截然相反,我在下⾯将专 门讨论。
在极端的环境 下,⼏乎所有参与者都在⼀定程度上屈服于团体压⼒。但是,个体之 间存在很⼤差异。研究表明,⼈格特质是⼀个明显的影响因素。例 如,容易屈服、赞同和顺从的个体——那些容易被控制的⼈——通常 不能有效地应对压⼒;⽽那些具有叛逆精神的⼈,即使处于冲突情境 下,也不会变得惊慌失措。顺从者更倾向于宣称⾃⼰感到⾃卑或能⼒ 不⾜,⽽那些不屈服压⼒的⼈则⾃信和有胜任感。后者拥有更加独⽴ ⾃主的思维,对他⼈的态度能够做出更准确的判断。 最重要的是,顺从者,也就是那些屈服的⼈,在情绪加⼯过程中 缺乏开放性和⾃由。他们的情绪受到限制,缺乏⾃发性,倾向于压抑 ⾃⾝的冲动。相反,不顺从者,即那些⾃⼰做决定的⼈,更加开放、 ⾃由。他们富有表现⼒、率性⾃然、不虚伪、不造作。顺从者往往对 ⾃⾝的动机和⾏为缺乏认识,⽽独⽴者则对⾃⾝有着清晰的认识。
⼀个内⼼ ⾃由、对⾃⾝经验保持开放的⼈,⼀个拥有⾃由和能负责做出选择的 ⼈,更不容易受环境所控制,⽽缺乏这些品质的⼈则更容易受制于其 所处的外部环境。
“⾃由的⼈⾃愿地、⾃由地、 负责任地在⼀个领域中扮演重要的⾓⾊,所有事件都是由其⾃发的选 择和意志来决定的。”于我⽽⾔,卡普拉和霍⾦的论述给这种观点增添 了更加丰富的意义。可以确定的是,基于⼼理治疗经验建⽴的观点, 与基于实验和数学的理论物理学的观点是平⾏的。我们的⾃由的⽭盾 性质依然存在,但它是⼀种植根于宇宙本质中的⽭盾。
如果你能够花一些时间安静地坐下来,审视自己的内 心,思考“接下来如何做才是正确的?”那么,你的内心深 处就会发出一种声音,告诉你这么做是对还是错。如果违背 了内心的声音,你就会付出代价,因为有时你会让你的智力 压倒自己的直觉。你必须相信你自己。
这里,主观、内在和个人的一切都扩大到极限;这里的关系 是让人活在其中,而不是被检验;在此出现的是一个人,而 不是一个物;他能够感受、选择、信任、行动,不是作为一 个自动机器,而是作为一个人。此外,这里还是科学的终 极,需要客观地探索生命中最主观的方面:降低为假设,最 终形成定理,所有这一切一直被视为最个人的、完全内在的 和最彻底的私人世界。
《自由学习(第3版)》读后感(篇三)
工作以后,最怀念的还是在校学习的时光。想念无忧无虑一门心思学习的时光,想念没有其它的压力和同学们一起的纯粹时光。然而每每回忆起来也是痛苦的,老师上课的模式一样,主动思考的机会少,好像大多数时候都是在按部就班。
当渐渐长大,看到国外的电视剧,又特别羡慕人家那种自由学习的方式,小班式的教学,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授课方式,甚至还可以找一个选题自行研究。
想要这样自由的学习,这样无限的创造而不是被框在书本和考试里。这让我想到让自己受益匪浅的美国著名人本主义心理学家卡尔·罗杰斯,他的以人为本的思想和以当事人为中心的理论,让我找到了在线上教育中的新方向。过去一直是以课程为中心,但是做得多了会发现这样的方式有太多的局限,不利于后期的发展。
在读到他和休斯顿大学教育学院的教育学教授杰罗姆·费赖伯格写的《自由学习》这本书时,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这就是我想要的学习模式,自由学习就应该是学生和老师的共创方式。
01 给孩子们一对翅膀,让他们热爱学校
做热爱喜欢的事,永远都充满了激情和动力。
小时候,总觉得有些同学深爱着学校,在校学习是一件幸福的事。为什么自己有时候是如此的讨厌学校呢?思来想去,可能是努力得到不回报,受到的表扬和夸赞不够多,以致于做个差生吸引关注。
在电影《嗝嗝老师》中,奈娜从小患有图雷特综合症,会发出类似打嗝的怪声,她无法控制。她从小受到同学的嘲笑,被12所学校拒之门外。最终,一位校长的一句“我们会像对待其他学生一样对待你”让奈娜感受到从未有过的平等待遇,同时也在心中种下当一名好教师的梦想。
在剧中有14名贫困生被分到9F班,也是圣蒂克学校公认的差生班级,他们受到老师和同学的歧视与排斥。那些中上层阶级的学生完全不接纳他们,老师们也心怀偏见。所以这14个贫困生才会自暴自弃,抽烟、打牌、上课捉弄老师,于是接连气走了7位老师。
当奈娜经过无数次面试失败后,终于收到来自母校圣蒂克学校的聘用通知,然而等待着她的却是全校最难搞、成绩最差的9F班。
她自己有过被歧视和排斥经历,所以能理解这群孩子的心理。她并没有像其他老师一样觉得这群孩子差,相反认为他们很聪明。她用自己的方式,接纳、鼓励他们。带着他们用他们喜欢的方式上课,发现每个孩子身上的优点并放大这些优点。
在她的努力下,这群孩子爱上了学校,不在调皮捣蛋,而是发挥自己的特长,做出了一件又一件让学校其他人震惊的事。
他们自由地热爱着,快乐地学习着。
奈娜给这群孩子插上了一对翅膀,并带着他们一起自由飞翔,遨游在知识的海洋里。
没有所谓的差生,他们的长处只是暂时未被发现而已。耐心一点,找到适合的方法引导他们,他们也会散发出无人抵挡的光芒。
02 给老师们一些改变,让他们享受教学
当今教学任务是越来越重,教学压力也越来越大。不断革新的教育制度让老师们也苦不堪言,学校间的竞争也越来越大。
如何做才能更好的迎接这项挑战呢?如何做才能让孩子们更好地学到有用的知识?
教比学更难,并不是因为老师必须拥有丰富的知识储备,而是教要求做到的是允许别人去学,真正的老师要做的是让学生自由学习。
教学的目的是促进学习,学习到底是什么?在《自由学习》中解释到,学习是青少年受永无止境的好奇心的驱使,不断去吸收他们看到的、听到的和读到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
要做到这些并不容易,传统的教学模式有些不太适用了。老师们不得不做出一些改变才能让孩子们更自由的学习。
之前在视频号看到一位校长的演讲,他讲了一段关于在一个成绩最差的班级上公开课的故事。
这个班级的学生是学校公认的差班生,老师觉得他们教不出来了。但是这位校长采用了不同的方式,在分开课前,他和学生们来了一次模拟,问孩子们能预习十个字吗?孩子回答说十个记不住,他接着问那7个呢?回答依然是有难度;5个字呢?孩子们答5个可以。于是他和孩子们商量就先预习5个字。
接着开始问每个孩子擅长的地方,上课的时候就由他们回答自己擅长的问题就好。公开课上得非常成功,得到了一致好评。
在这个过程中,这位校长看到了每一个孩子的优点,让他们真正的扬长避短。鼓励和表扬他们将自己身上的长处发挥到极致。
换一个方式思考,让孩子们和老师共创,就轻松的让孩子们找到了自信且积极主动的参与到堂课中来。
这本是罗杰斯所想表达的以人为中心的教育方式,先看到每一个孩子,关注他们的情绪和感受,然后再去看事情和结果。
教育也应是这样,以学生为中心,照顾他们的感受和情绪,引导他们享受学习和上课。这样老师也更能享受课堂,而不是和学生斗智斗勇。
03 给他们一些空间,一起共创学习
改变需要时间,成长需要空间。给老师们一些时间,让他们做出一些改变;给孩子们一些空间,让他们自由的学习。
好的课堂应该是孩子们和老师共创的氛围,让课堂变成一个相互学习的地方。孩子向老师学习,老师向孩子学习。
不做一个只是教的人,而是一个引导者。引导着孩子们自主学习,给他们一个支点,让他们自由发挥,说出自己真实的想法,表达自己。
在《地球上的星星》中,有一个画面让我印象非常深刻。在新的美术老师尼克来到新的学校任教时,他穿着小丑服出场,一边跳舞一边拉着孩子们一起跳,那样的欢乐氛围让人羡慕。接着他拿开一切参照物,让每个孩子自由的作画。
还有一镜头是大家一起在户外参加绘画大赛的时候,每一个来到现场的人,无论是学生还是老师,都享受着绘画的时候,无论自己是否会画,都任由思绪飘飞,一点一点的将想法呈现在纸上。
每一个瞬间都让人感动,每一个画面让人深思。这样的教学方法不仅孩子们喜欢,老师也很享受。
他们一起创造的课堂生动而欢乐,不再是一个人讲,其他的人被动的接受。而是大家一起集思广益,共同创造大家喜欢的课程。发挥着自己的主动性,享受着学习,享受着共创的时刻。
无论什么样的形式,一起创造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彼此享受和自由的学习。在《自由学习》这本书中介绍了许多实用的方法和案例,一起读一读吧,让学习更自由,让学习更享受。
《自由学习(第3版)》读后感(篇四)
这周重温了卡尔·罗杰斯和杰罗姆·弗赖伯格合著的《自由学习》,这个版本译自1994年第三版。这部二十多年前的著作,在今天读来,仍极具借鉴意义。
卡尔·罗杰斯是人本主义心理学的奠基人,他倾其一生致力于研究如何创设心理条件以促进开放性的沟通,充分实现个人潜能。《自由学习》体现了“以人为中心”的理念在教育中的运用,充满了对人的关怀和无限信任,对于关注儿童发展的教师和家长,是一本值得精读的好书。
通常情况下,我们把学习看作是获取知识和技能的过程,在这样的视角下,作为传授知识和技能的教师,在学生学习的过程中则扮演着权威和主导者的角色。但《自由学习》提出教学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的学习。真正的学习是学生“受好奇心的驱使,不断吸收他们看到的、听到的、读到的、感受到的一切有意义的东西。”在这个过程中,学生是学习的主体,而教师则应当成为氛围的营造者、资源的提供者以及学习促动者。
在讨论“真正的学习”时,作者描述了一段他自己在青少年时期研究飞蛾的经历,让我印象深刻。
我想这就是真正的学习了。在这项持续了两年时间的事业中,需要进行学术的详细研究,辛苦的劳作和很强的自律,以及广博的知识和实践技能。在罗杰斯多年之后回顾这段美好的经历时,仍然觉得很有意思。
但另一方面学习又因人而异,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己不同的生活经历,这些经验和经历将把人带向不同的兴趣方向。那么有意义的学习对每个人而言就应当是截然不同的,更加个体化的。
什么是“自由”?书中提出了心理层面的一种观点。“自由,从本质上来说是人的一种内在的东西;而不是人们常说的‘有多少种可选择的事物或出路’那样的外部因素或条件。”这种自由鼓励个体有勇气迈进自己选择的未知天地;这种自由就是发现个体自身内在的意义,这意义来自于敞开心扉仔细倾听自己内心的复杂感受;这种自由就是勇于对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责任;这种自由使得人们在生活过程中不断重新认识自我,每个人都是一个过程而不是静止的最终产物。
在这个意义上,获得自由的过程,就是自我实现的过程,是成为一个心理健康和完善的人的过程。自由学习即是基于个人内在的选择,吸收对自己有意义的事物的过程,是一种以人为中心的学习模式。
美好的愿景离不开具体的操作路径。如何实现自由学习?这是我个人非常感兴趣的一部分内容。不过在这本书里,底层原理多一些,方法论少一些。分享本书中提到的部分要点,帮助我们创建自由学习的环境或者帮助教师从传统教学的课堂向自由学习的方式转变。
1)设定对学生具有真实意义的问题:避免把学生与生活中各种真实的问题割裂开。明智的老师能够从学生的角度出发,挑选那些对学生真实而又与所教课程有关的问题,创设种种情景,让学生参与其中。
2)提供学习资源:提供与体验学习相关的各种资源(不仅包括书籍、文章、场所、设备、影视、工具等学术资源,还应包括人的资源,教师是最重要的资源),简化学生使用这些资源的实际步骤和心理过程。
3)使用学习合约:帮助从传统教学向自由学习进行过度。制定合约时允许学生设立他们各自的学习目标和计划。
4)通过项目学习:将日常生活与课堂联系起来。帮助学生寻找有趣且充满意义的事物。成为师生共享的学习经历。
5)组织分组学习:不能将自由强加给不需要的人。当老师提供给学生学习的自由,并让他们自己承担责任时,同时也要为那些不想要这种自由,更愿意被教导的学生提供选择机会。这样的情境下即可采用分组的方式。一组为自我指导的学习组,另一组是用传统方式的学习组。
6)诱发学生的探究之心:向学生提出问题,在探究过程中为学生提供帮助,为探究过程设定各个阶段。让学生参与到自主发现,并参与到自发学习中。
7)自我评估:对学习过程进行自我评估,是自主学习成为负责任学习的一种重要方法,当个体不得不承担责任来决定哪些标准重要,哪些目标必须实现,以及他在多大程度上实现这一目标时,才算真正地学会对自己和自己的学习结果负责。自我评估可以有多种方式。包括简单总结;建立个性化的评分规则;学生承担设立分数标准和打分的主要职责等。
促进有意义的学习,依赖于某些特定的态度品质,存在于促进者和学习者相互的人际关系中。
这些主要的态度中最基本的是真实性和真诚性,教师要是一个真实的人,她可以有各种情感,她把这些感受视为自己的感受,所以不会强加给学生。
成功的促进者还有另外一种重要的态度特征:这种态度珍视学习者,但并非占有性的关爱,而是对独立个体的接纳,是一种基本的信任——相信不管怎样,他人在本质上都是可信的。
第三种能建立自发的学习氛围的重要因素是同理心的理解。教师能够理解学生的内心反应,敏锐捕捉到学生眼中的教育和教学过程时,产生有意义的学习可能性就会大大增加。
要放下专家的权威,成为课堂上的促进者,这是对教师的极大挑战。孩子的学习绝不限于课堂,成为学习的促进者这个观点同样也值得家长思考。
如何成为一个促进者,和孩子共同学习和成长,试着回答下面的问题并写下你的思考。这些问题可以指引我们找到每个人自己的答案。
1.学习是什么样的?
一个孩子在学习有意义的事情时应该是什么样的?
2.我敢在关系中冒险吗?
我敢将这个男孩或女孩视为独立的个体,一个值得我尊重的人来对待吗?我敢向他敞开心扉吗?相应的,我敢让他对我也打开心扉吗?我敢承认在某些方面他可能知道的比我更多——或者他比我更聪明吗?
3.学生的兴趣是什么?
这些学生的兴趣、目标、目的和爱好是什么?什么事情能激发他们?我如何才能发现?
4.我如何才能保护和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我如何才能富有想象力的提供资源——即包括物质上的也包括心理需要的资源?我如何才能营造一种氛围,让学生们的好奇心不受限制,不害怕犯错,从周围环境、同伴、老师以及经验中自由学习?我如何才能帮助他们重新找回婴儿时期就天生拥有的对学习的兴奋之情。
5.如何培养创造力?
我是否有足够的勇气和谦逊的态度来培养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创造力强的孩子常常会提出烦人的、挑衅的和古怪的问题,我有足够的胸怀接纳这些问题吗?我能否为富有创造力的人提供空间?
6.我能帮助学生过上一种丰富而又充满智慧的生活吗?我能帮助他(她)成为身与心、情感与理智的结合吗?
长按二维码关注公众号“窗边的小豆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