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构图问题》这篇文章探讨了摄影构图的重要性和技巧。作者提到了构图在影响照片质量和视觉效果方面的重要性,强调了构图对于照片表达力和艺术性的影响。通过详细分析不同构图方式的优缺点,读者可以更好地理解如何通过构图来提升自己的摄影技巧。
《关于构图问题》读后感(篇一)
第一遍一口气读完潘先生的构图小书,首先是感叹专业的国画艺术从业人士微妙精致的审美观念!比如在对比几组非常类似的小构图的过程中,在潘先生讲的很明白的情况下我能够理解到其中的妙处;但是在个别构图的对比过程中我也有很蒙的时候。比如,加与不加此处的补景、植物伸展方向有没有“贯气”、题款细微差别的讲究……这样子的一些理解上的困难。
我不难看出来,对于我这个“新手”来说,潘先生对国画写生以及创作构图的理解是相当成熟细致了:一些十分微妙的差别,都要尽力做到完美和考究。这一点让我十分佩服,我也很向往能有这样的创作状态和艺术造诣。
归根结底,我认为造成自己不能完全理解其意的原因,主要是我还没有走出一条足够深入足够漫长、像潘先生那样远而真诚的艺术探索之路。对于刚刚踏入国画领地的我们来说,没有相关的笔墨经验和尝试,没有达到别人对艺术和生活的理解高度,看不懂作品或是理解不到其中的思想内涵,也是正常的。
不过这毫不不影响我从这本小小书里挖到好东西!
比如在处理画面上的点悟:老子曾说过“知白守黑”,用在国画中可以理解为,清楚了空白的意义才能处理好黑处的内容。我的理解是,一个完整而精彩的画面,是由留白和塑造两种因素共同凝结作用形成的。
还有对日常欣赏和临摹的指点:一般来说,山水画中对虚实讲求更多,花鸟画对疏密讲求更多。以后在赏析过程中我也可以做到有方向性地观察和学习了。
还有,书中提到令我最感兴趣的一点,概括如下:我们中国人画画,非常地讲究虚实,比西方深入许多。比如潘先生举了中国戏剧的例子,舞台上省略了背景和道具甚至语言,核心人物的表演才更加突出,其形象和精神才更加深入人心。我觉得这样的艺术观念很妙啊!白色的“虚”衬托画物的“实”,与西方的面面俱到、细致入微、恪守眼前客观图像的行为相比起来,中国人的艺术观念和格局就大了太多。“触目横斜千万朵,赏心只有两三枝。”不仅仅是绘画了,在任何一种艺术再现或是表现的过程中,要做到提炼出精华,概括出最有说服力的那一笔,不被眼前的繁乱纷扰迷惑了意志,才是最最核心的动作,也是任何一项艺术活动的灵魂。
《关于构图问题》读后感(篇二)
《关于构图问题》 读书笔记
一、总论:
1、 抓形象。画素材时要注意对象的组织规律、气势与深情。抓形象就是为创作做准备。如花鸟自然生动的姿态,乱石的活泼与天真自然的气势。
2、 收集素材时,注意诗的境界。
3、 选材和配料要与环境习性有密切的关联。
4、 应用材料时要注意研究部剧,不画完全客观的,只画部分(有重点,有取舍,不要落写实的写生套子)。
5、 画画不能偏于一面,对各家各派都要欣赏,看得东西如果太狭窄,范围小了就容易落常套,变不出东西来。初步创作时,也要作多方面的尝试。
二、开合
1、绘画上的开合与做文章的起结一样。起结为开始与结尾。画画得好不好,最重要在于起结问题处理得好不好。图例:P8起。
2、起结与势(龙脉)。一个大布局须有一个大趋势,其中虽有几个小起结,其布置的地位方向,或与大趋势有参差,然必须服从于大趋势之下,才不感到杂乱和对冲。图例:P22起。
三、虚实与疏密
1、虚:画幅上的空白;实:画幅上的画材。中国画讲究“知白守黑”,深知白处才能处理好黑处。摆实就是布虚,布虚就是摆实。
2、虚实与疏密有相似处,但不能混淆。
虚实:有画与无画的问题,凡有画处为实,无画处为虚。
疏密:画材与画材的排比问题(距离远近)
无虚不易显实,无实不能存虚,无疏不能成密,无密不能见疏,虚实相生,疏密相用,绘事乃成。
实中求虚,比较容易(如山间的瀑布)。虚中求实,意思是求其空灵,而不是空无一物。例如,房子、云雾是实的画材,不着色,同样有白的感觉,即为实中有虚。也可用题款帮助布实。
3、西洋画以明暗突出画材,中国画以空白和线条突出画材,不求明暗变化,力求浓淡变化,不注意光线从哪里来,只凭主次画浓淡。
4、中国画不根据光线画浓淡,而是根据眼睛能量看东西,注意点画得浓些,次注意点画得淡些,全以眼睛为衡量的尺度。
5、中国画所谓无画处有空白,这符合人的眼睛看东西的限度,实际上画中的空白,并不是没有东西,而是眼睛不注意看的东西,故称为空白。
6、画材始于三数以上,如花卉之初画兰叶始于三瓣,画山水之初画树石始于三干、三块,否则无排比,即无疏密。
排疏密必须以三点为基础,只要有三点的排比,才能有气势,有疏密,有高低,才能符合艺术的构图规律。
疏密问题,除了远近的距离,还有交叉问题,不交叉容易散,交叉了就密,平行线没有交叉点的实最呆板的线,作画时,最要注意线与线不要平行,线与画边不要平行。
7、题款、印章作画材用,布置时要看整个构图,不能随便布置。
8、布局上不等边的三角形最好,带来远近变化。
9、布局是通过笔墨技巧表现出来的。
《关于构图问题》读后感(篇三)
国学范十足的美术构图讲义,从开合和虚实两个角度巧妙讲解了中国画如何“重神不重形”, 不是我们不会透视、明暗、黄金分割,而是我们更懂变通和趣味 。
反正我是读出了风水中阴阳易理,相生相克那味道了。
虽然感觉有点”扯“但却也感觉很有道理。 潘老说,画也要讲究一个气顺,对于要让主体充分 “呼吸”。比如画树,如果犯了长干包短石的“错误” ,就会显得树干缩短气势不畅。
“长条幅式,把树干画长,树露脚,石拖下去,气势也能伸畅了”
不过也难怪中华传统老艺术家都是文艺双修的,琴棋书画、说学逗唱。
书中主要两章内容,其中第二章尤为精彩:
1 起程转结, 起和结重要,不同区域间轻重、气势和情绪的搭配; 2 虚实和疏密,两者不同。前者关于空间利用,用留白突出主次,而后者讲的是用线和用材,所以画梅画竹简单也复杂。
但原则上只适用于3件以上画材,所以画石头、画叶子.. 一般都是以3为组,所以成语也一般“以三为众、以三为终”。画章也作为画材看,作为构图的一部分,同样适用于疏密虚实的道理。
(下次买花的时候别买一朵了,三朵起买!)
《黑神话:悟空》游戏摄影,将图章布置在右下角空旷处也是“空中有物”原理的应用
有人为实,无人为虚;黑色为实,白色为虚;
虚虚实实相依相偎。
实中求虚为留白容易理解,但虚中有实则可能在理解上可能存在一些障碍。其实空并不是说空无一物,而是要空中有物,在虚中用简单的笔触增加一些 “实”的元素,一烛之光,通室皆明。
山间有瀑,林间有雾,天上有鸟,山间有路
画画排线的时候,尽量多用交叉,少用平行,这样才能体现出疏密关系。平行线最为呆板且不密,斜平行线与纸边不平行,而自由交叉的非平行线最密且最灵动。这也是为什么ai作画为什么这么呆板的原因,即便是大自然也找不到什么完全平行的造物。
画箩筐
总之大师的书,看了就是赚了。(个人认为搭配《大闹天宫》、《天书奇谭》观看效果更佳)
《关于构图问题》读后感(篇四)
好多年以前,在一堂美术课上,老师提了一个问题:
“同学们,你们有谁知道‘深山藏古寺’这诗该怎么画?”
课堂气氛很热烈,学生们踊跃举手,其中一位态度最积极,于是争取到了第一个回答:
“我说我说,要画一个老和尚在挑水!”
话音未落,周围一片嘲弄声,仿佛这是最好笑的事。所以,第一个发言的孩子遭到全班同学的嘲笑,在一片讪笑中,她自己也笑了。那个时候的孩子并不知道什么是嗟叹,现在想来,用“嗟叹”来形容并不为过。
那个被嘲笑的人,就是我。我会这样回答,不是因为聪明或是画画的灵性,而是因为我早就看过宋代画院招考的故事,在这其中,特别喜欢这个“深山藏古寺”的典故。在课上一听,就高兴地举手了。当然,这堂课后来的反转要有意思得多。等到老师揭晓答案的时候,全班同学都被亲切地批评了:
“我在别的学校讲课的时候,还有不少同学能答得出来,可见他们是真看过。怎么在你们班上课的时候,就只有一个同学稍微说到点子上了。”
“但那也不对。既然是藏古寺,当然是隐而不见,你们说要看到树丛里露出来的塔尖还是寺庙的门,怎么能是藏?如果一个和尚不分时间就跑来挑水,那怎么行?僧人日常修行,都有早课或是晚学,所以,‘深山藏古寺’最好的画法,应该是清晨的时候,看到老和尚在溪边挑水。”
对于那时的孩子们来说,在美术课上听老师讲述画作蕴含的深意,其实质是从小就开始培养审美观,培养对书画的欣赏能力,要对优秀作品评判标准有所了解。只可惜那时的我们,并不理解审美观和美术常识对于鉴赏力的养成有多重要。那时的我也不理解,不知道这些藏在记忆深处的常识有什么用。
呐,究竟有什么用?老师在课上的一番话听得我似懂非懂:
“要是有审美观和鉴赏力,你看一样东西,喜欢东西,都能和别人不一样,你能看出别人看不到,看不明白的东西。”
就是在那次课上,我头一次听到了“口传心授”这话对于绘画的意义:
“过去人绘画,都讲究口传心授。什么是心授?就是要你自己悟!要是不懂,怎么说都没用。稍有不明,点拨一下就明白了,就是口传。”
跟着又说:
“你们学校,课真的开得很全,快要中考了,为开全美术课,竟然从校外聘请老师教你们学国画。要不是你们某老师几次来我家跟我讲,我还不想来,我来,就是想看看你们学校学生究竟是什么水平。”
现在回到老问题上来,审美和鉴赏力对不做画家的一般人来说,究竟有什么用?
就是让上过国画课的我,在后来的数十年里,看到了别人看不明白的东西,注意到了别人不曾关注的东西。看到的,想到的,都与别人不一样。尽管常被取笑,却乐此不疲。时常为之高兴,为之期待,为之遗憾,又为之难过,有了与别不同的体验。如今再看这本《关于构图问题》,对于口传心授的描述,深以为然。确切说来,这是一本过来之人的经验之谈。因为有了热情与希望,就将时间与经验凝结成一本薄薄的小册子,期望稍有不明者,能经过点拨,悟出构图之道,于是有了一通绝妙的评价。最妙的是,板书都是用粉笔在黑板上画的,虽简单,却见真意,绝不因陋就简。书中所附部分图例详见下图:
板书拼图
教国画时,用粉笔板书,这是平常事,图例越简单,说明越清楚。就好比我,就是因为粉笔板书,头一回明白了什么叫做“万山跑死马”。
呐,要怎么样才能用粉笔画出“万山跑死马”?
那就,先用粉笔画出一圈山路,只寥寥几笔,就勾勒出一圈山道,然后再几笔,再一圈,再三几圈,于是数笔之下,盘山路的轮廓近在眼前,要是一匹马顺着山道转圈圈,还不得跑死?虽然山不高,但人会晕,马也会累。
呐,要怎么样才能用粉笔描摹《白鹰图》构图的妙处?
那就用粉笔,先画头部,再画趾和尾部,这方面仅是大略勾勒形状,但左下角的木杆才是重点,须加重笔力,涂上两笔才行。然后,再两笔画出盘绕的绳子,在鹰眼处重重点一下,猛禽有了眼睛,突然神气多了。因此在比照构图时,木杆才是起,鹰的头部为结,身形应为侧身,这样才不会造成头重脚轻的问题。
白鹰图板书详见下图:
白鹰是不是很萌
于是,在最短的时间内,构图和妙处都清楚了。如果不怕麻烦,还有用粉笔板书,说明疏密虚实的另一图例,同样有趣。板书详见下图:
草图 草图是也
只一副简单的草图,即说明虚与实的意义所在。诚如所言,“虚”是空白处,“实”则是指画幅上的画材。如自然界中最明亮的白色要是做了背景,那无论怎样的画材都很突出了。
嗯,说了这么多悟啊画的,板书真不少,这书有没有好玩的说法?也有,譬如下例:
以下引用
引用完
简单列示就是:
◆牡丹和猫蝶同画,意为“耄耋富贵”(长命富贵);
◆牡丹与玉兰合画,意为“玉堂富贵”;
◆水仙与牡丹合画,意为“富贵神仙”;
◆牡丹与菖蒲合画,意为“贵寿无极”。
啊呀,这个解释倒是有趣,以后看年画不怕无聊了。虽是举例,却听得人兴趣盎然,其实,旧时代的寓意虽被扬弃,但比起如今的趋向,倒是趣味十足。
在本篇最后,想要建议感兴趣的读者,在阅读时,专门摘录所附粉笔板书以及书中引用的文言文著述,并用白话文加以解释,记录下来,逐一对照板书图例,一定能够有所收获。当然,前提是,学国画得先自修文言文,如不能读懂前人画评,是一大损失,会失却不少为学画为构图而读书的乐趣。但最重要的是,书中所述,都是辛苦修习得来,这就意味着再熟记本书所述,如不加以反复练习比对,竭力领悟其中的妙处,则看也无用。说到底,这是一本解释“学不到的好处”由来的小册子。
什么是学不到的好处?
若是一样的题,众人都写,可是就有大方之家写得好,却让人说不出好在哪里,想学,却又不知从何处下手,于是怏怏而归。于是,老残听的那句:“黑妞的好处人学的到,白妞的好处人学不到。”倒真是切题。书画大家都是如此,一出手即道尽学艺甘苦叹,让人心生好感,却又无从解说,不由得叹息艺高人胆大。
扫码关注林下之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