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松弛感》读后感100字

《松弛感》读后感1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2 21:35:25
《松弛感》读后感100字
时间:2024-05-02 21:35:25   小编:

读后感《松弛感》:这篇文章通过描绘作者面对生活中各种压力和困惑时的心境,表达了对于松弛的渴望。通过放下繁琐的琐事,从容地面对生活中的困难,才能真正享受生活带来的美好。这篇文章让我深刻思考了如何在繁忙的生活中找到松弛感,让心灵得到真正的宽慰。

松弛感读后感第一篇

如果有对应的考试,为了应付考试,那大家看好目录,分类记忆,这本书是首选了!但是如果想通过读书获得点营养和乐趣,那这本书还是算了吧。全书读完真是没啥趣味,枯燥,乏味。。也没有啥深度。讲了一大堆人人都知道的大道理,额,可是大家都挺讨厌别人讲大道理的!像机器人一样去训练人,能训练出有松弛感的人么?

松弛感读后感第二篇

不记得在哪里看到过,大意看一个人的家庭好不好,就看一个人身上有没有“松弛感”, 胡渐彪认为,不论是“内卷”还是“躺平”,都是两种极端的、偷懒的声音,它们并不能真正地帮助我们走出时代的困局。 解题密码是,保持松弛就好。 松弛感是一种“允许一切发生”的状态。 作者也没有空中楼阁灌鸡汤,他认为,松弛感不可能通过自我催眠获得,要想长期免于焦虑困扰,还是要拥有举重若轻的能力:

松弛感读后感第三篇

用时1小时49分 读完。作者是参加过《奇葩说》的辩论高手胡渐彪,并没有像是鸡汤一样给心灵按摩,而是给出了具体的方法,框架清晰、有逻辑,是我需要提高的理性思维方式,比较适合职场(但是感觉一些提问也可以迁移到其他例如生活方面的问题)用来调整状态:

1.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是可以通过能力和办法来自我掌控的。我们可以做到身体持续地往前跑,但精神处于足够松弛的状态。

2.实用的方法:①决策垂吊之灯:从事实、审美、价值、功利等多方面做出趋利避害的选择

②限制选择时间,避免脑力虚耗;

③用理性覆盖感性,掌控情绪、摆脱消极情绪。

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

3.能够找到自己能力的极限,不让自己负担过重,又能充分发挥潜能,还能保证我们拥有更多可以用来自行支配的时间,我们体验生活、丰富生命,让人生变得有趣而松弛的最佳间。

松弛感读后感第四篇

最近互联网铺天盖地的焦虑,为人生、为找工作、为结婚、为鸡娃…..相对的,“松弛感”这个词也就逐渐红了。

所以分享这本书给大家。也让我想起7年前的自己,在拥有最美好的青春、最松弛的时候,与本书作者胡老师的合影。

松弛感,并不是放松。而是,你有一个确定的能力圈。你特别清楚自己的能力边界在哪,哪些事一定能搞定,哪些事一定搞不定

松弛感=看得透+有办法+能喜欢。

看得透,指的是你对所处的环境,对所参与的游戏的规则,有一个大致的了解。

有办法,指的是你有解决问题的计划。

能喜欢,指的是我们赋予行动意义的能力。主动提高一件事的难度,给自己找更有挑战性的任务。这是保持长期热爱的关键。

关于状态的洞察——人的所有状态,归根结底,源于你对三件事的评价:

第一,是对所处环境的评价。比如,不知道对手是强是弱,不知道竞争规则,不知道评审标准。再比如,有时候觉得没干劲,觉得工作特别丧。这些都属于对所处环境的评价。

第二,是对自身能力的评价。比如,不确定自己能否胜任,不确定自己能否稳定发挥,不确定自己能不能完成这一年的KPI。这些都属于对自身能力的评价。

第三,是对自身行动的评价。也就是,我做这件事到底有没有价值,有没有意义?比如,一个任务落到肩上,我也不确定这么做有没有用,只知道,公司派的任务,不干不行。你看,这就属于对自身行动的评价比较低。

知道自己的不足,能让你赢得别人的尊重。而别人给你设定的不足,是用来突破的界线。

松弛感读后感第五篇

“办公室太卷了,大家都在加班,我到底是要一起加班还是到点就离开呢?” “隔壁家的孩子周末都去上兴趣班了,我要不要也给自己家的孩子报一个呢?” 竞争白热化,每个人想追求的目标越来越多,现在的人,越来越焦虑。有人呼吁大家,“不在意”、“简单生活”,减少欲望,既然焦虑、疲惫,那就放弃吧。拒绝“996”,拒绝买车买房,躺平、摆烂。 真的可以吗? 曾经的梦想、曾经的追求?很难放弃的。于是,在患得患失间,一边嚷嚷着“我不干了”,一边不情不愿地重复着竞争。 真的没有办法吗? 最近看到杨紫琼在哈佛大学法学院毕业典礼演讲,第一条就是保持松弛感。 1. 什么是松弛感 松弛感,不止是放松的感觉状态,更是对所处环境、自身能力、自身行动确定感。就像杨紫琼说出这句话时的状态,双手放松、舞动、握紧,她不止放松,更是确信。松弛,而有力量,松弛之间,从容自在。 胡渐彪老师这本《松弛感》中,提出了松弛感的六个维度: 松弛感=看得透+想得通+搞得定+能喜欢+有时间+有精力 想要获得松弛感,不止是要改变心态,更需要有方法、有能力。 2. 如何获得松弛感 想要获得松弛感,需要有全局的、长远思维,看得远、看得长、看得透;看明白了外在环境,还需要回归自身,认清自身能力,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想得通;最后,踮踮脚搞定那些能做的事。 看得透:紧张和焦虑源于不知道、不理解。看得透,就是你能不能看得明白眼前的人、事、物。对眼前的局势,你能看到多广的局面、多远的未来?你看得越远,自然就越能减缓对未知的恐惧。我们在面对所处环境时可能产生的疑惑和茫然。如果看不到答案,我们自然会恐慌;相反,如果能看得更明白、更通透,那我们自然就能比别人更安心、更放松。看得明白,心里有底。 想得通:一个人的状态是由内心中三个评价相交而成的:对所处环境的评价、对自身能力的评价、对自身行动的评价。我们不会因为“事情坏透了”“这件事情铁定办不成”而焦虑,却因为不确定性患得患失“不确定它是否能成”“不确定它是不是一定会变糟”“不确定它是否还能变得更糟”,因此而焦虑。想通了这一点,我们需要认清自身能力,哪些能做,哪些不能做,果断放弃那些不能做的事,全力以赴那些能做的事。 搞得定:我们每天都会碰到各种问题,如果解决不好,我们会被绊倒。搞得定就有办法,知道如何能解决问题。不是“什么问题都能解决”,而是“无论面对任何难题,都能拥有一套系统的方法,拆解问题,知道该从哪里着手,而不至于在一团乱麻中徒增焦虑。” 想明白了这三点,面对隔壁家孩子上兴趣班的问题,我就可以不那么焦虑了,每个孩子的天赋、兴趣都不同,孩子喜欢画画,那就去画画,让老师系统地教一教,孩子不爱音乐,也就不用再勉强孩子了。

3. 小结 在内卷、摆烂之间,在站着、躺平之间,还可以蹲下。专注眼前,保持松弛。将人生当成是一个长跑,守住节奏,保持着稳定的速度,专注于前进的方向。不盲目让自己加速,也不摆烂躺下,松弛感,才是最好的状态,越松弛越幸福。越松弛,越能找到办法,成为有办法、有结果的人。

松弛感读后感第六篇

最早正式接触到“松弛感”这个词,是在一部广告行业的职场综艺里面有个Copy叫八月,在项目堆砌并线推进忙碌的广告行业她却有底气敢于拒绝加班、拒绝熬夜,也总能拿出比别人更巧妙的洞察创意,也能带领团队高效轻松井井有条的消化任务并且得到好成绩。在她身上,你能看见的松弛体现在方方面面,通透、自信、自我节奏。有自我追求且精准放大的优点,也有自己明确杜绝不会妥协的东西,不内耗不熵增。

一直以为,如果想要成为这样松弛的人,需要一颗强大的内心,必然是心态使然。直到看完这本书,我相信松弛感是每个人都可以通过练习得到的一个好状态。当然,心态是其中一个比较重要的因素,也是练习的其中一部分。所以,当你想要拥有松弛感,想要松弛的对待工作,对待生活。我觉得这本书中确实给到了一些好的观点和方法。而我,也正在越来越靠近松弛的结果。

当遇到一个挑战或者难题的时候,我们下意识就会先焦虑先着急然后病急乱投医,因为内心慌张所以就草草的开始去执行了,结果往往就是光靠努力是没办法收获到超乎预期的结果的。所以需要再三的提醒自己真的不要着急,给自己点时间去了解和解读即将面临的这些问题,只有你充分的分析了这些问题,才能更好的有策略的去开展真正的问题且更顺畅的执行。1.本质之眼:看懂内核,有章法的做事;2.因果之眼:寻找前因,推演后果;3.框架之眼:用结构化思维向下拆解;4.定位之眼:看清系统中的人、事、物;看的透看的明白,心里才有底,心里有底了自然就松弛了。

我经常听见其他同事说时间不够用,太多事情了很疲惫没办法好好做好事情。关于时间的问题,如何让事情跟着自己的节奏走,我觉得这个事情就像是八月敢于拒绝加班、拒绝熬夜的前提是她会用早起来弥补这部分的时间投入,且可以产出标准以上的底气,这是她的解法她的底气,我们也可以找到。去年有进入崔璀的优势课程,其实我觉得这里是可以放入这个概念一起思考的,每个人的性格特点天生优势就不一样,找到自己优势的点,选择专注在重要且不紧急的事务上做成绩,其他紧急的事情做到及格即可,这样长此以往就能找到且坚定自己的底气。

还有一个点我觉得总结的很到位,关于精力的问题。一个人的精力分为三个部分:脑力+心力+体力。如果把精力比喻成电力,解决电力虚耗,可以让人保持饱满状态,会大大增加松弛感。1.脑力: 保持专注保持脑力。我们在日常生活中很容易分散注意力,每天都需要处理无数件工作和生活的琐事,每个决策都需要脑力,所以合理的圈选关键选择和限定决策时间是保护脑力很好的方式;2.心力:最大限度保持情绪动力。大多数人可能都会以为只有消极情绪消耗心力,其实不然,强烈的积极情绪波动也会让人感到疲惫,所以事实上做个情绪稳定的人更能保持心力,大脑一个时间段只能保持一种情绪状态,可以用理性替代感情的方式掌控情绪保持心力;3.体力:稳定生活的节奏。科学饮食、保持合理睡眠、适当运动。在所有的事情当中每个人的精力都是有限的,学会合理利用和保持能量很重要!

松弛感读后感第七篇

1 松弛感是结果而非原因,它需要能力加持,具体表现在认知和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生活赋予意义感的能力。

它是一个人面对世界的底气。

2 人常常会感到后悔,并不是因为自己力所不能及,而是自己明明可以,却偏偏没有去做。

当我们对自己的判断产生强烈的认同感,自然不会后悔和纠结。

3 内耗和焦虑是因为我们在困扰中打转,却没有去思考真正的问题,思考自己的“目的”是什么。

不要问“老板不喜欢我怎么办”。

要问“如何让老板喜欢我”,或者“如何在老板不喜欢我的前提下依然高效完成工作”,再或者“如何换一份更好的工作,换一个喜欢我的老板”。

后面三个问题有具体目的,才值得被解决。

4 松弛的人有复利思维,会把每件事当做杠杆,尽可能扩大投入产出比。

5 绕过问题,就是不要纠结于问题是否必须被解决,转而思考“如何尽量降低它对我的影响”。

我们很难让自己当众演讲的时候不紧张,但我们可以尽量降低“紧张”对演讲效果的影响。

6 所有紧急的事情都不需要我们投入过多的注意力,因为一定会有人催促你去做——能依靠“他律”来约束自己,就无需浪费“自律”。

7 优先做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有3个好处:

它很重要,做好了就有功劳。

它不紧急,可以慢慢做,做到最好。

它不紧急,没有人关注你,做好了会带来惊喜,让人刮目相看。

8 情绪无法被喊停,只能被替代。

用理性取代情绪化的3个步骤:

从当下哪怕已经很糟糕的情况中,寻找“有什么好处和转机”。

问自己可以做什么具体的事情——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

再问自己,可以做什么避免类似的事情再度发生。

9 我们无法“找到”喜欢的工作,因为喜欢本来就是不稳定的情感,且任何工作都不可能只有喜欢的内容。

所以我们必须拥有给工作赋予意义和乐趣的能力。

松弛感读后感第八篇

就像这本书的副标题一样--成为有办法的人。所以本书的松弛感也是针对职场而言,主要是如何用理性的方法消解工作带来的焦虑,而不是解决黛玉的忧愁。不愧是辩手的文笔,思路非常清晰,很容易理解,虽然感觉部分方法说的不够深入明朗,但方向总是对的。看起来很轻松,也还有启发。我不能说我看了这本书,一下子解决多少焦虑。但是我把它放在我对面的书架上,就是提醒自己,要松弛。

这本书整体的框架特别清晰,我也是破天荒的做了个思维导图。标红、标黄是我认为的比较重要的“方式方法”,也提醒自己借力打力,单元保持松弛吧。

第一章 松弛感是面对世界的底气

1.1 最好的生活状态是松弛

第四章 让事情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4.1 时间不够用的本质

4.2 掌控时感:猜时间

4.3 掌控任务:要是要紧

第五章 有精力:解决电力虚耗,保持饱满状态

5.3 心力:保持最大限度情绪动力

5.4 体力:稳定的生活节奏

松弛感读后感第九篇

“松弛感”原本是指产后的一种妇科现象,因为一个博主变成全网热词。

它起源于@黑猫白袜子在微博上分享的一则故事:他碰到一家人出门旅游,但是行李全部被退回,这家人没人紧张和生气,而是重新安排好行李,继续开心聊天。底下评论区一大片留言,“松弛感”一词因此爆红。

焦虑、内卷是很多人每日生活真实的写照:

生活中,许多妈妈唯恐孩子输在起跑线上,天天陪着孩子奔走在各种辅导班之间,一到孩子班级发放成绩的日子,比孩子还紧张。甚至有的妈妈30刚出头,头发一抓一大把......

职场上,身边不乏名校毕业,能力不差的同事,但就是各种卷:今天PPT没得到老板赏识,立马不悦,开始怀疑自己甚至怀疑人生;发消息给同事,同事没回,打开聊天框反复回味,琢磨自己到底哪句话说错了......

在卷的同时,也有一些人慢慢地找到了自己的松弛感。有网友发现,今年61岁的梁朝伟变了,跟以前不一样了。曾经人多就社恐、只拍固定导演的戏、拍完戏连剧组合影都不愿参加的他变得松弛、健谈起来。他不仅开始尝试不同的角色,还在《人生半山腰》中敞开心扉分享自己的故事。甚至开通抖音,跟网友互动,分享“克服社恐三件套”。

《奇葩说》幕后教练、辩手、表达学堂的专职老师和教练胡渐彪在《松弛感》一书中指出,不管是“内卷”还是“躺平”,都是两种极端的、偷懒的声音,它们并不能真正地帮助我们走出时代的困局。唯有松弛有度,才能走得更远。

松弛这件事就像在人满为患的地铁站扶梯口选择走楼梯一样,看上去好像很费力,但所有人都在扶梯这条路上“内卷”时,走楼梯反而是更舒服、更简单的选择。

在书中,胡渐彪老师给出了一些具体可行的方法,比如:

一、如何有时间,让事情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像柳比歇夫一样通过记录、统计、分析自己每天的时间消耗情况,让自己的时间看得见。从嘏告别无效时间,提高工作效率,掌控时感。这样做可以找到自己能力的极限,专注自己的目标,拥有更多可以用来自行支配的时间。

二、任务一大堆,如何确定优先级。

对于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甚至是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你可以去做,但不要放在心上,因为有外力来催促,你本来就处于不得不做的状态。所以在这一类事情上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注意力,而要学会在该借力的时候借力、该偷懒的时候偷懒。

相反要把注意力放在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这类事情有三大好处:第一,因为重要,做好了会有功劳、有奖励;第二,因为不紧急,你可以按高标准慢慢来做,做出精品;第三,因为不紧急,所以没有人关注。做出成绩就会给人惊喜,让人刮目相看。

所以从功利的角度来看,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会带来很多复利,也能撬动更多的资源和杠杆。

三、蕞大限度地保持情绪动力。

消极情绪不可避免,在职场中碰到消极情绪时,要用理性思维来覆盖感性思维。自问三个问题:

1.这件事情给我带来了什么好处?(调用积极情绪,看到曙光)

2.接下来我可以做哪些具体的事情?(把积极情绪落实到具体行为上,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我们焦虑、烦恼都来源于痴迷抽象的想象)

3.我应该做什么事,来避免类似的事情再次发生?(调动理性思维来迭代自我)

松弛感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你不需要刻意去追求,也不需要把它当成一条基准线,时刻来对照自己的行为。你只需要时不时地自问一下:怎么做我才是蕞舒服的,什么对我来说才是蕞重要的。

当你能够觉察自我,懂得取舍,松弛感自然会来敲门。不刻意,就是真松弛。

松弛感读后感第十篇

《松弛感》胡渐彪 阅读-摘录

松弛感不可能通过自我催眠获得,要想长期免于焦虑困扰,还是要拥有举重若轻的能力:看得透、想得通、搞得定,才能拥有松弛感。这不是一本心灵鸡汤,而是一本实操书,既然是实操书,就需要落实行动才知是否有用,做到知行合一。

1.松弛感是结果而非原因,它需要能力加持,具体表现在认知和思考的能力,解决问题的能力,为生活赋予意义感的能力。它是一个人面对世界的底气。

2.>> 工作中也一样,无须“内卷”,也不必“躺平”,不在一条赛道拼得你死我活,我直接换一条赛道,甚至开辟出一条新的赛道。这看上去更难,但实际上可能更松弛。

>> 我们不必逼着自己在原有的标准里登峰造极,也不必在同一条标准下死磕,我们只要有复合的优势,做到差异化竞争,其实也能舒舒服服地拔得头筹。

>> 当你拥有的是复合优势时,当你横跨多条赛道、拥有多重技能时,你的优势就会被无限放大,成为一个松弛而成功的人。

◆ 第一章 松弛感是面对世界的底气

1.>> 要获得长期的松弛感并不是态度问题,更不是感觉问题,而是能力问题。一个人的生活状态是可以通过能力和办法来自我掌控的。

2.>>一个人的状态是由内心的三个评价相交而成的:

对所处环境的评价

对自身的评价

对自身行动的评价

>> 对所处环境的评价,决定是处于焦虑还是松弛状态。(对应“看得透”的能力)

我们之所以会焦虑不是因为“事情坏透了”“这件事情铁定办不成”,而是因为我们“不确定它是否能成”“不确定它是不是一定会变糟”,这种对世界的不确定性带来的患得患失,才是大部分人焦虑感的由来。同样,这依然是由我们的认知能力决定的。

>> 对自身能力的评价,是我们掌控感的最重要来源。(对应“有办法”的能力)

包括对能力强弱的评价,和对自己能力进步空间的评价。哪怕我们现在能力不足,但是在可预见的时间内,如果确信自己的能力会获得成长,我们一样也能免除这种失控的焦虑

>> 对自身行动的评价,是意义感的由来。(对应“能喜欢”的能力)

能让我们真正爱上工作的多半不是薪酬或奖金。作为打工一族,大部分人只会把薪酬当成“补偿”:这是公司欠我们的,是用来“弥补”我们的辛劳的。那些爱上自己工作的人,都源自他们内心对这份工作的意义感。问题就在于:在今天,我们很难自主选择做什么、不做什么,所以我们需要学会,怎样从眼前的工作中找到独属于我们的意义感。

◆ 第二章 看得透:看得明白,心里有底

1.>> 松弛感源自“心里有底”。无论生活中面对什么问题,只要能看得透本质,看得清来龙去脉,看得到可能产生的好处与付出的代价,我们就能淡定面对、从容应对。

2.我认为,思考能力是拥有松弛感的关键。思考能力是包括认知能力、判断能力、决策能力、联想能力、创造能力……每一个能力都是不同的思考动作,功能也各不相同。与松弛感相关联的两项思考能力:认知能力与判断能力。认知能力越高,我们在面对各种人、事、物时就越能“看得明白”;判断能力越高,我们在面对各种不确定的选择时,就越能做到“心里有底”。

3.>> 要想提高认知能力,首先就得理解:对人、事、物有“周全”的认知包含了几个部分。我把它们叫作认知的“四只眼睛”:

本质之眼:看懂内核,有章法地做事;

因果之眼:寻找前因,推演后果;

框架之眼:用结构化思维向下拆解;

定位之眼:看清系统中的人、事、物。

◆ 第三章 有办法:游刃有余应对一切难题

1.>> 总之,困扰和焦虑人人都有,关键在于你要冷静、耐心地找到这些困扰和焦虑的本质,再针对本质去寻找解决的方法。(将你的“困扰”翻译成可操作、可解决的问题)

2.>> 内卷”的员工永远只会“填坑”,所以他们的投入产出比最多在平均水平;松弛的人有复利思维,会想尽办法扩大自己的投入产出比。越松弛的人,越能更好地完成工作,而更好地完成工作的人,也更加松弛。

3.>> 能让我们被看见,获得可以为自己加分的评价:

第一种是真高效;

第二种是真专业;

第三种是善于制造惊喜;

第四种是比别人更有办法。

4.>> 我在这里为大家提供一套方法,叫作“击穿期待”,就是要为我们接到的任务或需要解决的问题寻求一种超越期待,甚至是远远打破期待的解决方法,给人们创造出一种眼前一亮的惊喜感。

5.>> “击穿期待”的四步法:

>> 第一步,拆解前提,寻找自己擅长解决问题的有效路径。

>> 第二步,根据擅长路径来设计解决问题的具体方法。

>> 第三步,梳理过程节点和重要客户。

>> 第四步,制造曝光点,强化击穿效果。

6.>>格局,是遇到问题时所表现出来的优秀心态与品质。《格言联璧》中指出:“处难处之事愈宜宽,处难处之人愈宜厚,处至急之事愈宜缓,处至大之事愈宜平,处疑难之际愈宜无意。处理较大的项目或复杂的问题,先放松心态。重要的事,要慢慢做。

7.>> 改变思考方向,绕过眼前问题。我们真正要解决的并不是问题本身,而是如何让这个问题不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8.>> 眼前的问题无法被解决,那就想办法在整个事件中制造新的亮点,只要你的亮点足够吸引人,就没人会在意你本来的瑕疵。这也是我们在工作中保持松弛的核心。

9.>> 人无完人,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我们的长板足够长,长到可以让别人忍受我们的短板,那我们就可以不用担心自己的缺点和弱势,也不用额外花心思来想怎么取长补短了。甚至当你的核心竞争力足够大,你的差异化足够明显时,你的缺点和短板都会被粉饰成人设和个性,反而能成为一种特点。

10.>> 在横向协作中,想要让大家专注地投入,你就要遵循三个原则,即让大家被记得、被实现、被看见。必要时甚至要把每个人提出的观点都实名记录下来,让大家知道自己提出的观点是被记得的。你要想办法让大家的观点、建议等都能实现。最后,你还要想办法让那些帮助过你的人的心血被看到。这里的“被看到”是被他们的领导、上司或其他同事看到。

11.>> 卡伦·霍妮在《我们内心的冲突》一书中写的那样:“我们越是正视自己的冲突,并寻求解决的方法,我们就越能获得更多内心的自由。”

◆ 第四章 有时间:让事情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1.>> 真正的时间管理,或者说符合现代人的时间管理,本质上不是在掌控时间,而是在掌控自己。时间不够用的本质并不是时间在客观上有限,而是我们对时间的分配失控了。

2.>> 事情上投入了过多的时间,要么就是指在值得珍重的事情上错估了时间的投入度,总之,就是时间和任务的配比失衡了。而这种失衡主要源于以下三个方面:

对任务的时感失准(对完成任务所需时间的合理预估)

对任务的排列失序(确保先完成最重要的事情)

处理任务的节奏失控

3.>> 明确“及格线”和“满意线,面临一项常规任务时,我们要先问问自己,将这些任务完成到及格程度需要耗时多久,完成到满意程度又需要耗时多久。自己对眼前这项任务完成的标准是什么,怎样算及格,怎样算满意,怎样算优秀,以及达到这些标准分。

4.>> 我们学会对任务进行的目标来换算完成任务所需要的时间。一旦完成,我们就要告诉自己:我已经在规定时间内达到了标准,工作已经完成了。

5.>> “看见”自己的时间,三步走。第一步:记录,第二步:统计。 第三步:分析。

6.>> 掌控任务:要事优先。我们要勇于做好规划,做好“断舍离”,排出任务的轻重与事项的缓急,只有断得干脆、舍得及时、离得果断,我们才不会被工作挤满,才能过得松弛而有掌控力。

7.>> 职场人要把注意力放在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因为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有三大好处:第一,因为这件事情很重要,所以做好了就会有功劳、有奖励;第二,因为这件事情不紧急,所以你可以按高标准慢慢来做,做出一个精品;第三,因为这件事情不紧急,所以没有人会关注你,一旦你做出成果,就会给所有人带来惊喜,让大家刮目相看。这也符合“击穿期待”,在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立功,就是一个击穿期待的好机会。

8.>> 从功利的角度来看,职场人之所以要把心思多放在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往往就是因为这件事情“复利”最大。你只要做好了,就会给老板留下惊喜、留下印象,下次有事时,老板也就更容易注意到你,关注到你的能力,自然也会给你更多的机会。说白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也是一个杠杆,能撬动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当你做事情的复利越来越大,能撬动的资源越来越多。你就更容易把自己解放出来,你的时间不再被一件件的琐事挤满,你的生活也会更加松弛和放松。

9.>> 时间管理的本质并不是想办法用尽你所有的时间,而是想办法让你做更少的事情,节约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10.>> 以获得最佳交付为目标的排序方式。作品类任务是我们将其当成个人作品、履历中的亮点来处理的任务,一定要优先安排;重协作任务是那些不会对我们个人产生什么亮点和帮助,但对整个团队影响很大的任务,对于这部分任务,我们可以不必付出太多精力,只要达到及格线即可。可以尽快完成属于自己的那部分,并交付出去,不但能为团队的其他人预留出更充裕的时间,还能让自己内心更加轻松,大家也会感谢你的配合。;轻协作任务则是那些自己做不好可能会被批评,但自己能够承担后果的任务,并且这些任务是否完成都不会影响别人或拖累别人。用余下的时间来处理,并且尽量减少在这类任务上耗费太多时间

11.>> 职场中,我们很容易被各种各样的信息骚扰,或者被外面的事物干扰,或者被自己的工作方法、情绪问题等影响,或者突然遇到一些自己无法解决的问题,等等。我的建议事养成多频迭代的工作方式。

12.>> 养成多频迭代的工作方式,也将它称为“三段式”工作法。它不追求一次完成,而是分为三段来完成,最直接的好处就是可以确保你的工作一定能够完成。其次,这种工作方法的效率非常高:

第一段:以完成为目标,一气呵成;

第二段:晾一晾,切换大脑去做其他事;

第三段:修改、完善,形成终稿。

13.>> 做事情,唯有结果才有意义,做了却没有结果,与没做没有任何区别。

◆ 第五章 有精力:解决电力虚耗,保持饱满状态

1.>>我们所拥有的脑力、心力和体力被称为人体的三种“电力”,它们之间是互相影响的。在正常情况下,三种“电力”会相互支援。 脑力:保持专注,减少消耗。体力:稳定生活的节奏。

2.>> 医学研究发现,体力好的人,尤其是心肺功能好的人,大脑的供血、供养、供糖都会更好。这类人不但每天都能保持精力满满的状态,工作效率也更高,并且可以长时间坚持工作,不容易疲劳。越是上了年纪,我们越要保持稳定的生活节奏。

3.>> 让身体和大脑休息的方式一般包括两种:睡眠和运动。

4.>> 真正能帮我们恢复体力和精力的运动应该可以见缝插针式地进行,并且不会让身体感觉疲乏,如工作间隙的散步、深蹲、扭腰、绕肩或腿部的轻微拉伸动作等。

5.>> 食物的GI值低,血糖提升速度就会比较缓慢,血糖也会更稳定,同时还更容易增加饱腹感,如高蛋白食物、富含不饱和脂肪酸的食物等。可以在办公室里备一些健康小零食,如:坚果、海苔、粗粮饼、全麦面包、低糖酸奶、黑巧克力或新鲜的水果等。

6.>> 焦虑的反义词是具体。不论是恋爱、工作还是生活,其实我们的恐慌、焦虑和烦恼往往都源于我们痴迷于抽象的想象。

◆ 第六章 能喜欢:找到人生的味感和意义感

>>生命的意义感是自己塑造的,而且源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发掘意义感不是自我催眠或者自我欺骗,它是一种能力:如何发现自己的驱动类型,如何制定有热情的目标,如何打造让自己松弛的环境。

>>例如老师: 不可能只负责执教鞭,你还需要管纪律、做课纲,以及负责校务、与家长联系沟通、做周报 / 季报 / 年报……你可能因为享受执教鞭的过程而选择当老师,觉得其他部分的工作没有意义,甚至会觉得厌烦,但随着时间的流逝你会发现,执教鞭所得到的那份快乐会在边际效益下逐日递减,而其他部分的工作所带来的厌烦感,却只会在忍耐中与日俱增。

>> 那该怎么办?我的主张是:我们必须拥有给工作赋予意义和乐趣的能力。只有这样,我们才可能对自己的工作长期抱有足够的热情,无论际遇把你安置到任何职业、岗位或任务上。

>> 认清自我,发现热爱,实现自洽,收获松弛。

第一步:设立激发热情的目标。了解四种驱动类型,分别是优越型、成长型、趣味型和使命型,而我们在设立目标的时候,就可以以这四种驱动类型作为目标设立的依据。

>> 如果是优越型的人,你可以把目标设定成一个证明自己的机会:我不仅仅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证明自己的实力;我是让老板看到,我比其他同事更加优秀;我是在赢得竞争对手的尊重……如果是成长型的人,你可以把目标设定成挖掘任务中的学习机会:我不仅仅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学习一项新技能;我是在积累行业经验;我是在挑战新的工作方法,让自己变得更强……如果是趣味型的人,你可以想办法找到任务的趣味性,把目标设定成一个游戏:我不仅仅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尝试新的玩法;我是在挑战这个领域。如果是使命型的人,你可以把任务看成改变团队、提升公司价值的手段,你可以把目标设定成:我不仅仅是在完成任务,而是在帮助团队一起完成挑战;我是在帮助公司拿到更好的机会;我是在帮助身边的人赚到更多的钱……

>> 在这样的观念下,他们就会认为工作是“痛苦的”“紧绷的”,生活才是“快乐的”“松弛的”,而他们之所以工作,就是在通过忍受几十年的痛苦来换取退休后的快乐生活。所以你会看到,很多人对延迟退休都有所不满,因为他们觉得自己快乐的“分量”被压缩了,能够松弛的时间变少。

>> 工作和生活的边界也变得模糊了,但这种状况与其说是入侵,不如说是融合:我们在生活中工作,在工作中生活,职场工作本身就是生活。

>> 我们用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工作的时候,我们就会了解一件事,即工作的快乐程度,其实已经决定了生活的快乐程度。

>> 也就是为什么我在这本书里一直分享,不是如何逃避工作,而是如何更舒服地工作。当我们能够更松弛地去体验工作,我们本质上是在更加松弛地生活。

>>松弛感是结果,你不需要刻意去追求松弛,也不需要把松弛当成一条基准线,时刻来对照自己的行为,你只需要时不时地叩问自己,怎么做自己才是最舒服的,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觉察自我,懂得取舍,松弛感自然会来敲门。不刻意,就是真松弛。

>> 喜欢的工作,不是被“找到”的,而是被我们“加工创造”出来的。这套从工作中发现趣味感、发掘意义感的方法,就是我心目中真正的自我驱动。

松弛感读后感第十一篇

如果你的人生是一场长跑,松弛感就是最好的状态。你的身体保持着稳定的速度,专注着前进的方向,但精神状态没有因为紧绷而焦虑,也没有被身边竞跑者的行动打乱节奏。

松弛感不可能通过自我催眠获得,要想长期免于焦虑困扰,还是要拥有举重若轻的能力:看得透、想得通、搞得定。

希望你能通过这本书提供的可操作的方法,让松弛感成为可被掌控的生活状态。

01 为什么我们需要松弛感

有一组数据是这样的:

中国经常失眠人群已高达30%以上,撑起了千亿级助眠产品市场;

《自然》杂志调查显示,中国40%的博士生因焦虑或抑郁而寻求帮助;

根据《中国国民心理健康发展报告(2021-2022)》的调查数据,中国国民抑郁风险检出率为10.6%,焦虑风险检出率为15.8%,年龄和收入影响是首要原因。

为什么焦虑在今天弥漫盛行?主要有两个原因:

第一, 竞争白热化。

职场是高发区,几乎人人都感受到“内卷”的压力。我们把生活中大部分的时间和精力都一点一点当成了筹码,然后投入职场竞争。但财富的增长速度却远不如时间和精力成本的增长来得快。我们又不得不继续跟进加码,结果职场竞争黑洞,一点一点吞噬了个人本属于家庭生活和兴趣生活的时间与精力。没有任何人能在生活严重失衡且越来越紧张的状态下过得安然恬适。

第二, 每个人想追求的目标越来越多、高。

互联网扩大了我们的眼界,也让我们有了更多的欲望。社交媒体中各种“炫晒秀”越来越普及,不但让我们心生艳羡,还让我们深感“我本该活得如此”。

从一方面看,这确实给了我们向梦想冲刺的动力,但从另一方面看,漫长的“求而未得”形成了更多的压力与患得患失的情绪。

但是作者认为,虽然松弛感很重要,但不会因为你的焦虑而让你停下竞争的脚步,或劝你“放下自己的追求”,从而让你变得清心寡欲。放弃不是缓解焦虑的唯一做法,相反,我们在积极追求自己想要的生活的同时,是可以免于焦虑的。换句话说,我们可以做到身体持续地往前奔跑,但精神处于足够松弛的状态。

如果你的拼搏是一场长跑,松弛感应该是最理想的状态。你的身体保持着稳定的速度,专注着前进的方向,但你的精神状态没有因为紧绷而焦虑,也没有被身边竟跑者的行动而打乱节奏。

02 松弛感是可以被掌控的

有的人试图通过“夸夸群”来让自己相信“我能力很强”;有的人试图转移焦点,让自己暂时逃避眼前的困境,让自己获得片刻放松。但我们总会碰上不得不面对一切的时刻。当这层善意的欺骗被揭开,我们内心所产生的焦虑只会加剧,接着发生的事情就是:我们会像瘾君子一样,渴求更多来自外界的夸赞,更用力地逃避眼前的困境。

长期的松弛感不可能通过这种自我催眠获得,还是要通过“拥有某种能力”才行。

第一,“看得透”的能力:看得明白,心里有底

正式说法是认知与思考能力。所谓看得透,就是你能不能看得明白眼前的人、事、物。紧张和焦虑往往源自对眼前人、事、物的不理解。对眼前的局势,你能看到多广的局面、多远的未来?你看得越远,自然就能缓解对未知的恐惧。

松弛感源自“心里有底”,无论生活中面对什么问题,只要能看得透本质,看得清来龙去脉,看得到可能产生的好处与付出的代价,我们就能淡定面对、从容应对。

其中,思考能力是拥有松弛感的关键。我们从四个角度理解这一点:

1.看懂内核,有章法地做事

“要看到事物的本质”。为什么需要挖掘事物的本质呢?因为我们需要理解得更清楚透彻,还需要判断出这个行为或事物在接下来会有什么样的改变和什么样的动作,好让我们知道接下来该怎么办。

看到本质,能帮助我们更好地解读现状,进而有章法地作出回应。能否看到本质,也决定了你是不是一个入了门的行家。

2.寻找前因,推演后果

探究事物发展的因果是最接近人类天性的一种认知能力,一个是思考为什么事情会是现在的样子,另一个是思考事情接下来会怎么样。

之所以要这样思考,是为了解决一个最核心的痛点,就是接下来我们该怎么办。只有弄清了事物的前因后果,我们才能找到解决该问题的最佳方法,也才能更加从容地面对未来。

3.用结构化思维向下拆解

在生活和工作中,我们经常需要与人沟通、讨论问题、制定方案等,在这些时候你会发现,有的人说话很有条理,让你听完后马上就知道对方想要表达什么,而有的人说话毫无逻辑,听完后让人一头雾水,完全无法有效沟通。可见,在沟通时能否条理清晰地呈现出自己的观点,最终将直接决定别人能否理解你的观点或方案,以及是否愿意继续与你进行下一步的交流与合作。

当然,如果自己拆解的问题框架成为双方沟通的主要思路,你就拥有了沟通的主动权,也就更容易拿到自己想要的结果。

4.看清系统中的人、事、物

我们周围所有的人、事、物都处于层层叠叠的系统当中,我们要通过认知去发现这些人、事、物在系统中具有什么样的功能或关系,从而看到更加立体的人、事、物。“凡所见之木,皆生于林中。”

想要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快节奏的竞争环境中获得生活主动权,让自己保持松弛的状态,就必须具体清晰的思考能力和准确的判断能力。因为与聪明、努力等相比,思路清晰、判断准确,才更容易让人做出正确的抉择,专注于自己的真正需求。

第二,“有办法”的能力:游刃有余应对一切难题

很多人的努力和拼搏只是为了缓解焦虑,并没有真的在解决问题。也就是说,这样做的结果,问题不一定解决,但自己一定先筋疲力尽。因此,当代人要想在职场上变得松弛,必须拥有一项能力,就是有一套应对问题的方法论。

1.扩大你的投入产出比

当我们接到工作任务,尤其是突发性的任务时,一定要先建立一个意识,就是这些突发性的任务都是一次次使我们的独特能力被老板或其他人看到的机会。

相反,如果你总是想:我要赶快把任务完成,向老板或上司交差,如果你是这么想,也是这么做的话,那你做的就是“填坑式”的工作。因为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你会不断地寻找标准答案,试图快速解决问题,把老板或上司的要求“填平”。

“内卷”的员工永远只会“填平”,所以他们的投入产出比最多在平均水平,相反,松弛的员工则会利用好每一次的机会,把这个任务当成杠杆,用这一次的工作撬动更大的机会和更多的资源。

说白了,松弛的人有复利思维,会想尽办法扩大自己的投入产出比,这也就是为什么越松弛的人,就越能更好地完成工作,而更好地完成工作的人,也更加松弛。

在所有工作当中,能让我们被看见,或者能得到额外加分或评价的方式通常有五种:真高效、真专业、善于制造惊喜、比别人更有办法、懂得协作。尤其是后三种,对于一个人在组织中获得提升具有极大的优势,你的才华会被看见,你的能力会被认可,你也可能会因此获得更好的发展机会。

2.改变思考方向,绕过眼前问题

很多时候,我们解决问题的方向太单一,以至于一旦问题不能按照我们的“正常”思路被解决,我们就会焦虑、紧张,让自己每一根神经都绷得紧紧的,完全松弛不下来。其实如果换一个方向思考你就会发现,我们真正要解决的并不是问题本身,而且如何让这个问题不再影响我们正常的工作和生活。

有一个案例:

日本电子游戏业三巨头之一、现代电子游戏的开创者任天堂,曾经因为索尼PlayStation(简称PS)系列游戏的出现而损失惨重。任天堂在涉足电子游戏之前是靠纸牌游戏起家的,并一直专注于日本传统纸牌游戏“花札”和扑克牌的生产,到20世纪90年代,才逐渐进入开发电子游戏的行列。而此时,电子游戏市场已经被索尼占去了大半,尤其是索尼的PS系列游戏,不论是动画设计、视觉效果还是游戏机制结构的搭建等,都远超任天堂,使任天堂一度陷入困境。

在这种形势下,任天堂没有再跟索尼正面交锋,去抢游戏市场,而是另外开辟了一个充满差异化的全新市场。2006年,任天堂推出了家用游戏机Wii,并且破天荒地加入了体感操作,充满了黑科技味道,重新赢回了自己在游戏市场的巨头地位。

这个案例给我们带来了一定的启发,当你在生活或工作中面临一些棘手的难题时,不必过分执着于这个难题能不能得到彻底解决,让自己陷入焦虑之中。如果发现问题不能被及时解决,就要学会转变思考方向,找出一个可以体现你优势的地方。

其实有时能不能解决问题并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你的目标能否最终实现。就像对任天堂来说,能不能打败索尼并不重要,重要的是怎样在一个新领域内做出属于自己的全新亮点,让客户重新为此买单,让自己的公司重新走上经营正轨。

所以,在面对难题时,我们完全不必过度焦虑、纠结,甚至责怪自己的无能,这只会增加内耗。如果说人的精力是100%,那么内耗的人就会白白消耗掉90%,不但身体累,心更累。因此,先让自己静下心来,找一找自己是否还有其他优势,然后再寻找市场上的空白区域,将这个空白区域与自己的既定优势紧密挂钩,最后再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到极致,体现出自己独特的价值。

人无完人,我们不可能面面俱到,但只要我们的长板足够长,长到可以让别人忍受我们的短板,那我们就可以不用担心自己的缺点和弱势,也不用额外花心思来想怎么取长补短了。甚至当你的核心竞争力足够大,你的差异化足够明显时,你的缺点和短板都会被粉饰成人设和个性,反而能成为一种特点。

当你的竞争力不可能被撼动,当你的注意力不再聚焦在负面事情上时,你的状态自然就会越来越松弛,同时,你也会有更多闲暇和更好的状态去补强,最终形成正向循环。

第三,“有时间”的能力:让事情跟着自己的节奏走

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经历,要么觉得自己在工作中没有喘息空间,每天总有忙不完的事情;要么就是同时跟进几件事,结果忙着忙着发现自己落下了很多重要事项;要么就是感觉工作太多,必须牺牲个人时间,加班加点才能完成……总之,每天都觉得自己被一堆工作推着跑,根本无法做规划,也无法主导时间,每天的神经都绷得紧紧的,完全松弛不下来。尽管如此,工作也只能勉强“交差”,根本做不出像样的成绩。

时间为什么会不够用呢?当然,并不是时间在客观上有限,而是我们对时间的分配失控了。

如何搞定时间呢?

1.掌控时感:猜时间

苏联昆虫学家、数学家和哲学家柳比歇夫,一生以善于管理时间和高效著称。从26岁到82岁这几十年间,他一共出版了70多部学术著作,内容涵盖科学史、农学、遗传学、植物保护、昆虫学、动物学、进化论等众多领域。除了研究昆虫这个本职工作,他还自学了英文、法文和德文,并且对政治、宗教、数学等知识也如数家珍。

同样是一天拥有24小时的人,凭什么他就能完成这么多事情?不仅如此,更让我们惊讶的是:柳比歇夫每天的工作时间只有4小时,他要求自己每天要睡够10小时。

他是怎么做到这一切的呢?

他运用了一个很特别的时间管理方法,叫作“猜时间”。先问个问题:当任务还没有开始之前,你能不能猜到完成这项任务需要耗费多长时间?比如,如果今天上司让你写一份PPT,你能不能准确预估自己需要多长时间能完成这份PPT?

这听上去好像非常简单,但你千万不要小瞧猜时间这个方法,很多人之所以制订了各种时间表,却又不断遭遇时间失控的挫折感,就是因为他们事先没有准确地猜出完成各项任务的时间。

原本预估30分钟就能完成的任务,实际操作却发现两个小时都无法完成,这必然会令人焦虑、紧张、情绪失控。

相反,柳比歇夫之所以能够完成这么多项工作,横跨那么多领域,恰恰就是因为他对每一个项目具体需要消耗多少时间都能“猜”得相当准确,所以他能精准地在特定时间内完成特定的事情,也能对自己的生活精准把控。所以,你对时间猜测得越准确,你的时间就越不容易失控,完成任务过程中你就会越发松弛、越得心应手。

2.掌控任务:要事优先

四象限排列法,还记得吗?它是由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柯维提出的一个时间管理理论,即用两个维度将工作划分为四个象限,以此来把自己的任务分成不重要但紧急、重要且紧急、重要不紧急、不重要也不紧急四种类型。

四象限排列法

重要且紧急,当然要优先;不重要也不紧急,要尽量割舍,这些都是废话。但是关键其实在于,不重要但紧急和重要不紧急的工作要如何取舍。

职场人要把注意力放在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上,而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甚至是重要且紧急的事情,你可以去做,但不要放在心上。

为什么呢?就是因为紧急的事情不论重不重要,都会有人催着你去做,你本来就处于不得不做的状态。而我们恰恰要利用好这一点,既然形势都会逼着我们,那我们何必紧张兮兮、绷紧神经呢?

注意力和精力其实是非常宝贵的资源,我们要把这些宝贵的资源用在最关键、最需要“自律”的项目上。而紧急的事情,会有“他律”来帮忙约束自己、督促自己,我们反而可以在这些事情上放松心态,节约注意力和精力,能“他律”解决的事情,为什么还要浪费“自律”呢?

所以,不重要但紧急的事情,甚至是所有紧急的事情,我们都不需要投入过多的注意力。而能够学会在该借力的时候借力、该偷懒时就偷懒,其实是让自己变得松弛的重要一步。别人替你操心的事情,你还要插一只脚进去,这就是没事找事,让自己徒增烦劳,反而会让自己绷得太紧,不够松弛。

相反,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我们可以上点心,因为重要不紧急的事情有三大好处:第一,因为这件事情很重要,所以做好了就会有功劳、有奖励;第二,因为这件事情不紧急,所以你可以按高标准慢慢来做,做出一个精品;第三,因为这件事情不紧急,所以没有人会关注你,一旦你做出成果,就会给所有人带来惊喜,让大家刮目相看。

说白了,重要不紧急的事情也是一个杠杆,能撬动更多的资源和机会。当你做事情的复利越来越大,能撬动的资源越来越多,你不再是做一件事情拿到一个结果,而是做一件事情就能拿到十个结果时,你就更容易把自己解放出来,你的时间不再被一件件的琐事挤满,你的生活也会更加松弛和放松。只有高额的复利,才能换取更多的时间,也只有更多的空余时间,才会带来更加松弛的生活。

所以,时间管理的本质并不是想办法用尽你所有的时间,而是想办法让你做更少的事情,节约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过你真正想要的生活。

第四,“有精力”的能力:解决电力消耗,保持饱满状态

松弛感的对立面不只是紧张感,还有疲惫感。

不知道你有没有体验过累到瘫倒的感觉。明明干的不是体力活,可是在下班回家的那一刻,你能清楚地感受到骨头里渗出的疲惫感,那种瘫倒在客厅沙发上,连抬一抬手指都会觉得费劲的感觉。这种疲惫感并非单纯的“体力消耗”所致,更多的可能是因为“脑力消耗”和“心力消耗”。

1.脑力:保持专注,减少消耗

很多人在清晨醒来之后,学习和工作效率会特别高,很容易专注和投入一件事,进入所谓的心流状态。而当我们累了、困了,大脑处于缺氧状态时,就很难再集中注意力,也没办法专注投入地做事,甚至会陷入焦虑状态。这就是脑力不足带来的影响。

我们的大脑极其耗能,它的重量只占我们人体的2%~3%,却会消耗人体20%以上的能量。可以说,大脑就是能量的“吸血鬼”,大脑疲惫了,人就会疲惫,就不可能游刃有余了。所以,如果我们想要保持松弛感,就得想办法避免脑力的耗竭,让大脑偷偷懒,让这个“吸血鬼”少吸点“血”。

日本著名作家村上春树曾提出一种“罐头工作法”。他在写作时,会把自己关在一个温泉旅馆中,就像把自己放入一个罐头瓶一样,与外界的一切干扰隔绝,一心一意埋头写作。你也可以在办公室或家里选择这样一处不被干扰的空间,作为自己能够专注工作的地方。

此外,你还可以在工作一段时间后休息20 ~ 30分钟,帮助自己恢复脑力,让大脑重新焕发活力,弥补学习或工作造成的大量脑力消耗。这些方法都可以重塑脑力,使脑力的消耗与恢复保持平衡,使我们的思维精力一直保持在最佳状态。

2.心力:最大限度保持情绪动力

心力,主要指的是情绪状态的控制能力。积极的情绪状态可以让我们集中精力,更加专注高效地工作,尽情地享受生活;相反,消极的情绪状态则会大量消耗我们的能量和精力。

很多时候,情绪是不能被喊停的,你永远不可能在极其难过的情况下告诉自己的大脑“别难过”,也不可能在紧张的时候告诉自己“别紧张”。情绪只能被替代,而用理性思维去思考和迭代是很好的替代方式之一。

不要沉溺于现状的情绪,要用理性去为未来开路,这才是我们掌控情绪的根本之道,也是我们节省心力的方便法门。

当我们不再是情绪的奴隶,不再被情绪牵着走时,我们的神经才会不再紧绷;当我们能成为情绪的主人时,我们就能更加冷静地做出判断,进而更松弛地面对生活。

3.体力:稳定生活的节奏

不管是脑力还是心力,最基础的能量来源都是体力。也就是说,身体的能量状态、精力的产生与体力都是密切相关的。体力是一切精力的基础。

如果你在繁重的学习和工作过程中主动给自己一些休息时间,调整休息节奏,给身体和大脑“充充电”,反而可以让自己的效率更高。

第五,“能喜欢”的能力:找到人生的味感和意义感

人活于世,意义本非天降而至,亦不应由他人赐予。生命的意义感是自己塑造的,而且源于生活中的每一件小事。发掘意义感不是自我催眠或者自我欺骗,它是一种能力,比如:如何发现自己的驱动类型,如何制定有热情的目标,如何打造让自己松弛的环境。

有一个这样的故事:

有个英国记者,到南美的一个部落进行访谈。在走访的过程中,这位记者看到了一位老奶奶在卖柠檬。市集上人来人往,但购买柠檬的人寥寥无几,尽管如此,老奶奶却依然面带微笑,看着每一个从她面前走过的人。记者于心不忍,觉得老奶奶太辛苦了,就打算把柠檬全部买下来,让老奶奶高高兴兴地回家。

结果,老奶奶回了一句:“都卖给你?那我下午还卖什么?”

我很喜欢这个故事,因为记者和老奶奶的态度就是对我们两种工作态度的隐喻,记者的价值观,就是认为工作是为了生活、是不得已的、是要尽快结束的,所以他会觉得只要没有任务了,人生就快乐了。

但作者认为,这样的观念不仅过时,而且容易伤害自己。因为当你用这种二元切割的方式来看待工作和生活时,你就会很容易地认为,工作就是累赘,就是在妨碍你获得幸福。在这样的心态下,你就无法从工作中获得成就感和松弛感,工作的效率和成绩也难以提升,反而更进一步影响你生活的质量。

相反,老奶奶则认为工作并不仅仅是换取金钱的工具,还是生活体验的一部分,所以她可以松弛地看待自己的工作。她不仅不会因为生意不景气而焦虑,而且还会爱上工作,也不需要他人来“救助”自己的生活。

所以,我们不要把工作和生活刻意切开。的确,客观上来说,工作时长确实被拉长了,工作和生活的边界也变得模糊了,但这种状况与其说是入侵,不如说是融合:我们在生活中工作,在工作中生活,职场工作本身就是生活。

当我们用这样的视角去看待工作的时候,我们就会了解一件事,即工作的快乐程度,其实已经决定了生活的快乐程度。

作者说,不要一直想着如何逃避工作,而是想如何更舒服地工作。当我们能够更松弛地去体验工作,我们本质上是在更加松弛地生活。

松弛感是结果,而不是原因。你不需要刻意去追求松弛,也不需要把松弛当成一条基准线,时刻来对照自己的行为,你只需要时不时地叩问自己,怎么做自己才是最舒服的,什么才是自己最需要的,觉察自我,懂得取舍,松弛感自然会来敲门。

不刻意,就是真松弛。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