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从拖延到行动》读后感1000字

《从拖延到行动》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9 11:20:15
《从拖延到行动》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4-19 11:20:15   小编:

《从拖延到行动》这篇文章通过分析拖延的原因和危害,提出了一些解决拖延问题的方法。作者强调了制定明确的目标、分解任务、克服恐惧和建立良好的习惯的重要性。通过阅读这篇文章,我意识到拖延不仅会浪费时间,还会影响自己的效率和成就感。我将会采取作者提出的方法,努力克服拖延习惯,提高自己的工作效率。

从拖延到行动读后感篇一

什么是拖延症?拖延症就是,我们明明预料到,如果不尽快去做一件事,一定会产生一些我们不想要的结果。但是!我们还是选择了把计划往后拖延,直到不得不做为止。其实很多人有拖延的问题,那《从拖延到行动》这本书推荐大家看一下。这本书专为解决拖延问题而生,作者深入剖析了决策压力、不良情绪、完美主义等六种拖延成因,结合时间管理、目标达成等实践策略,给读者有效分配精力、劳逸平衡等六种具体可行的改变方案,带你走出拖延。

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从拖延到行动》的作者苏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 记得史铁生说过,拖延的最大坏处并不是耽误,而是使自己变得犹豫,甚至丧失信心。贝多芬说:“人拥有的东西没有比光阴更贵重,更有价值。”所以千万不要把你今天所做的事,拖到明天去做。不要再等待,不要再拖延,想到什么就去做什么,因为有些事等你发现它很重要时,却为时已晚。不管什么事,决定了,就立刻去做。这本身就能使人生气勃勃,保持一种主动和快乐的心情。 总是拖延,只会让你止步不前,大多数人总是睡前计划一大堆,可一觉醒来,又还是重走老路。想的时候很兴奋,可到了第二天真正要做的时候,又拖着不肯开始。总想着反正还有时间,迟一点再做也没关系,可拖着拖着就成了来无影去无踪了。为什么会总是这样呢? 因为想的时候不痛苦,所以会产生各种想法。但当行动起来时,就要付出很大决心,而且这个过程很艰难。于是就还是放着不做,想着等到条件成熟再行动起来。我很喜欢一句话:“幻想千百次,不如行动一次。”总是拖延,只会让你止步不前。生活中的任何事,行动了,或许还有一丝成功的机会;如果总拖着不做,那就只有一个想字了。 大多数拖延者都有害怕失败的心理,觉得自己无法完成既定目标。我们不妨给自己一些积极心理暗示,不要用过去的错误惩罚现在自己,相信和激励自己,是克服拖延的第一步。也可以试试五分钟法则,五分钟法则可以克服畏难情绪。当开始时,实际行动会疏解那些要做却不想做的心理压力。坚持五分钟后,会让你如释重负,根本停不下来,做事效率也会大大提升。排除干扰因素当受到外界的阻碍太多,加上拖延者容易分心的弱点,最终会选择躺平。所以告别拖延,要保证自己所处环境不容易被影响,排除干扰因素,让自己处于自律环境中,促使自己不要懈怠,全心全意投入。 对过去纠结不放会导致拖延。我们常常会对两种事情纠结不放:不可修复的和可修复的。不可修复的指那些无法弥补、无法挽救的错误。这样的错误会让我们长久地陷在自责和悔恨的怪圈里,纠结于已发生的不幸,直至丧失行动的力量。但其实,纠结不放只是一种无谓的挣扎,你的反思并不能改变过去,而是让你进一步否定自我,放弃自我。这个时候,我们只能说服自己接受现实。接受现实,意味着要忍受全部的痛苦,所以我们必须扩大之前划定的“可以接受的错误”的边界。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放下过去,原谅自己,重新寻找出路;否则就会陷入崩溃,无法行动。可修复的指那些换一种方式或许就能避免的错误。条条大路通罗马,这一次的失败可能意味着下一次的成功。人类纠结的所有问题几乎都可以找到答案,但纠结不放缩小了我们选择的范围。总是纠结会导致选择困难症,时间长了就会形成习惯,大事小事都难以抉择,难以行动。而事实上,很多事情,如果你继续尝试、练习、改进,随着时间的积累,你就会发现没什么好纠结的,因为总会解决。 读了《从拖延到行动》后,做一个有执行力不拖延的人真的不难,不是靠空想,不是靠做计划,而是靠身体去行动。每天给自己一些鼓励,你就可以克服一次拖延,每克服一次拖延,你就会有丰富收获。让我们告别拖延,即刻行动吧!

从拖延到行动读后感篇二

“旺盛的精力和那些大块的时间一样,难以找到。”读到心理咨询师苏颖在《从拖延到行动:心理学疗愈精神内耗》中写的这句话时,我猛然一惊。有时间的时候没有精力,有精力的时候没有时间,这个问题怎么破? 其实我们就生活在一个碎片化的时代。除了上班的时间,家务要做,孩子要陪,父母要常回去看看,留给我们学习和提升技能的时间并不多。再加上习惯性的拖延,开年的计划到到年终总结几乎没动。 10分钟、15分钟我30分钟的时间并不是太短暂,如果我们不拖延是可以做很多事的。 比如说每天花10分钟读5页书,一个月下来也有150页,两个月下来300页,一本书也基本读完了。 这么一看好像挺简单的一件事,为什么我们做不到呢?因为一是因为习惯性的拖延,二是因为我们的心理感知时间与实际时间出现了差异。 想要解决拖延的问题,我们需要审视自己日常行为习惯,并做好记录。 比如说上午的时候计划读半个小时的书,结果来了一个电话,接完电话后顺手刷起了短视频,当意识到刷短视频时间过长的时候,已经过去了40分钟。 我们可以对自己的这种行为进行记录,不加评判,只是记录,记录自己的有效时间利用率。这是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作为了观察对象。 有一次我记录自己的时间利用率,结果发现有效的时间利用率仅仅是百分之八,也就是说92%的时间都是浪费在那刷视频、聊电话或者是其他的无意义事上。 我对自己的这一记录结果感到吃惊。如果不改变现在的行为模式,我可以预想到自己的进步空间太窄了。 于是决定改变原来的行为模式,只是仍然在记录自己的时间,记录自己的想法和行为。当进行记录的时候,时不时翻手机的频率也下降了很多,开始能够静下来心来读书或者是运动。 记录的过程中,我们开始审视自己的状态,改变以往的行为模式,整个人也开始也神清气爽,精神抖擞,更重要的是知道了自己的时间去了哪里。 深圳出版社出版的《从拖延到行动:心理学疗愈精神内耗》,作者苏颖给出对抗拖延的建议非常实用。 在写观察日记的过程中,在记录自己的想法、感受和行为里,我们在审视着自己的状态,在写下来的动作时,不知不觉我们的思维也在发生变化,思考问题的角度也多维化,我们的想法和行为也变得清晰起来。 这真的是一个令人惊喜的变化。更重要的是我们在写观察日记的过程中,我们的注意力已经发生了变化,对于拖延,不再是处在悔恨和自责中,而是在这一系列的的观察、思维、行动中化解了延拖的症状。 对抗拖延,作者还在书中提到了一个观点,那就是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的差异。其实我们很多人都没有意识到,我们的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是不一致的。 现在多媒体平台已经侵扰了我们方方面面的生活和工作。计划晚上早点休息,结果刷了一个电视剧或者玩游戏,不小心已到了夜晚12点。这就是心理时间与实际时间严重的出现差异。因为处在非常兴奋的刷剧过程中,并没有意识到时间的流淌,我们的生命就这样,在不知不觉中消失在时间的荒漠里。 对时间感知的失衡,很容易造成拖延的习惯。就像作者所说的,心理时间会支配一个人的行为。 那么如何培养自己感知时间的能力呢? 对计划要做的任务,先做一个时间预估,进入实际完成的时间,然后进行两者对比。在不断的对时间进行预估和实际使用之间的对比,我们感知实际时间的能力也越来越强。 利用好闲散的时间,是培养对感知时间的一个好方法。在我们的日常生活中,大块的时间很难找,但是10分钟15分钟却经常有,利用好这碎片化时间,对任务完成效率会有很大的提升。 就像我们开头所说的,如果你找了一个完整的三个小时的时间来读一本书,但是精力也不旺盛呢?碎片时间易找,大块时间难寻,旺盛的精力更是难以与大块时间匹配。我们很容易高估自己的精力和忍耐力,不如利用好10分钟15分钟的碎片化时间。 《从拖延到行动:心理学疗愈精神内耗》,是一本非常实用的书,如果处在精神内耗和拉扯中,不如来写观察日记,记录自己的行为吧,从此与拖延说再见。

从拖延到行动读后感篇三

领导布置好久的工作任务和交办事项,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明知道家门口修路,想着早点出门别迟到,于是定了好几个闹钟时间,但每次响起都被按掉了,想着再睡一会吧,于是还和往常一样,卡着点出门了 …

结果可想而知,早上出门后才发现,之前不堵的路段因为修路堵车了,紧赶慢赶地到公司,还是迟到了,刚坐到位置上,就被领导叫到办公室,原来工作成果是按时交差了,但没来得及检查,被老板发现几处错误、加上上班迟到,然后被劈头盖脸地训了一通。

这还没完,刚回到办公室,家人就打来电话,询问这周末度假的机票和房间订了吗,才发现这是被自己给拖忘了,上网一查,发现啥啥都涨价了,没办法,只能硬着头皮多花钱才办妥。

忽然间,感觉一整天的好心情都没了。

是不是看着很眼熟,如今“拖延”问题已经不是个别现象,似乎已成为大多数人的通病,因拖延限入困境,并引发内疚、自责、焦虑等负面情绪,已成为当代人的精神内耗之一。

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苏颖,专门为解决拖延问题著有《从拖延到行动》,书中从拖延的特点及根源入手,深入剖析了决策压力、不良情绪、完美主义、心理时间贻误、行动信心缺失、被诱惑分散精力六种拖延情况的形成原因,有针对性地给出了六种具体可行的解决方案,即:积极心态、直面困难、借助外力、有效分配精力、劳逸平衡、培养高效习惯。

作者苏颖给出解决拖延问题的几个关键,就是要:克服完美主义心态,改善精力分配计划、和优化思维方式。

一、 用成长的心态瓦解完美主义信念

很多拖延是追求完美的心理作怪,“先完成、再完美”,大多数真正取得很高成就的人,都不是完美主义者。

新闻里经常看到有名校高材生因论文答辩不过关、而选择轻生。书中提到,完美主义者面对失败,更倾向于固定心态,觉得只有成功才能证明自己的价值和能力,一旦失败就是全盘地否定自己。完美主义者宁可拖延也不容许自己表现不好,害怕表现得没能力、没价值,导致一遍遍的推迟延误。追求完美没有错,对自己要求严格也是一件好事,但完美是没有界限的,不管是谁,给再多的时间也是无法达到真正的完美,所以,要改变完美主义者的固定心态。

要改用成长的心态看待失败和错误,能够正视自己的不完美和错误,制定的目标,要切合实际、现实可行,衡量自己的表现,不能过于苛刻,这样就不会一味地追求完美而导致迟迟不行动或者延误。

二、 克服延误要改善精力分配计划

人的精力是有限的,要把精力放在关键的事项上,合理地分配时间。书中提到,要拒绝习惯性的无意义行为,没有意义的浪费时间的事情,必须拒绝。拖延者常常分不清事情的重要和必要程度,导致浪费了时间却一无所获,所以,要杜绝拖延,就是要分清楚自己究竟想要的是什么,要有明确清晰的目标,明确地判断出浪费时间的事情,并把它从你的生活里踢出去。

要做的事,马上去做,不要想着一切都齐全了再开始,一件事只有开始做,才能清楚还需要完善哪些内容。刷抖音、快手、短视频,各种社交网站、网购平台,都会悄悄地偷走你的时间,所以,要制定做事计划,用做事计划的执行节点,来强制规划改善自己的精力分配。

三、 优化思维方式,养成良好的高效习惯

除了已提到的用成长思维方式来克服完美主义心态之外,还要用积极地思维方式来做事。

我们经常对自己不喜欢做或者厌烦做的事情推延,有时候不是故意拖延,而是真的提不起做事的兴致,所以,要用积极地热情和激情消灭拖延,从“要我做”变成“我要做“,将枯燥的工作兴趣化,思维方式的转变,会让自己对要做的事情提高重视程度,提升专注度,同时也能在做的过程中,发现自己的优势、并建立做事的信心。

正如,“优秀是一种习惯”,拖延者往往在工作、学习、生活中的方方面面都会拖延,生活中的拖延会影响健康,工作中的拖延会丧失职场竞争能力,拖延会让我们看似很努力,但没有得到相应的结果。所以要改变的应该是我们的思维方式,用成长的心态、积极地状态去直面遇到的问题和困难,克服完美主义带来的心理阻碍,这样不拖延做事的高效习惯就会慢慢养成。

从拖延到行动读后感篇四

我小时候经常上学写作业周五布置的拖延到周日下午才开始做,这就导致周一上学交作业就可能没写。因为没有写作业而受到老师的批评,受到批评就有可能会厌烦学习,然后又不写作业,这样就有点恶性循环。

因为拖延的教训在每个人身上肯定都会产生,有时候会发生因为拖延而产生的精神内耗。如果你已经产生就可以来看看这本《从拖延到行动》

从小学生到科学家,从商人到官员,从实习生到董事长,每100个人中,有91个人都在拖延。

本书专为解决拖延问题而生,作者深入剖析了决策压力、不良情绪、完美主义等六种拖延成因,结合时间管理、目标达成等实践策略,给读者有效分配精力、劳逸平衡等七种具体可行的改变方案,带你走出拖延。

苏颖,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冥想催眠治疗师、绘画疗愈师。从事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团队协作成长辅导、家庭教育10余年,累计咨询案例超3000个、EAP(员工心理援助)项目200余场,尤擅压力疏解、领导力提升。

关于拖延的产生,会有许许多多的情况。像行动缺失,导致的拖延。害怕失败导致的拖延。信心不足导致的拖延等等。

很多的时候工作就比如做报表。经常会在月末最后的几天才开始做。结果每次都要在月末最后几天的压力状态下努力的完成了。虽然这样完成了,但是如果一个月当中每天完成一点反而这个更加轻松。有时候最后一刻的完成,会让你陷入被动。

很多人上班了以后会去办各种课程的卡。比如说健身卡,声乐卡等等。一办就是一个月一年。但是因为觉得自己工作太忙,然后就没有去拖到了很久,慢慢的卡的时间也没有了。所以我们就不要把忙碌当成拖延的借口。

当拖延的产生不可怕,重要的是我们要努力摆脱拖延的状态。每当拖延之前都会有借口,我们先把这个借口戳穿让拖延失去理由。

为了改变拖延,我们先自己做出改变。先了解自己的拖延习惯。看看是哪一些阻碍导致了你的拖延?当知道了哪些阻碍我们再进行解决?

把自己的想法和行为作为观察对象,对自己做一次检查。从观察中科学的分析出结论和做出推断。预想可能的结果。向着最积极的结果努力并且行动起来。最后总结自己对抗拖延的收获。

通过这个过程,让自己的注意力注重自己的内在感受,转向自我观察。了解自己拖延的阻碍做一个对抗拖延的观察日记。

面对拖延可以主动发出积极行动的信号,增强行动的欲望。可以做承诺性语言来鞭策自己。承诺是一种保证,可以在一定时间内让我们承担责任,督促我们完成事情。

就像老板让我们做一个报表,我们就向老板承诺,三天内就能做完给他。我们就在三天内做一系列的规划和总结,帮助自己把这个报表做完,然后按时交给老板。

为了摆脱拖延这个斜坡,先问自己对我来说最重要的目标是什么?我要做到什么程度?哪些事情是必须做的,我需要哪些条件?需要多长时间。

为了对拖延做出改变,可以先了解自己的拖延是哪种类型。行为性拖延,迟迟没有行动,导致计划目标没有实现的拖延。改变型拖延回避改变维持现状。迟到性拖延一种很难克服的拖延这种类型的拖延是任何活动或约会都会迟到。

当我们面对拖延,也可以请求外界的帮助。有的人会选择每天做完多少东西,先做个计划,然后让另外一个人来监督自己,如果没有完成的话,就给另外那个人发一个红包。

通过这样的行动来帮助自己努力完成约定的计划。就是为了不发红包给另外那一个人。通过这个办法,很多使用了这个方法的人都觉得很有效。

为了改善拖延,我们需要劳逸平衡用休闲娱乐补充精力。因为有的时候我们是因为精力不足。自己有可能会产生许多厌烦情绪,从而导致自己拖延了。

就让自己每天在中午休息的时候小睡一下,或者下午选择一些不费脑力的工作来进行解决。

通过阅读本书,你能了解许多克服拖延的各种解决方法。很多时候我们可以先行动再完善,行动是治愈拖延的良药。

当你陷入不良情绪而拖延时,抽出三分钟舒服的坐下来,注意力都集中在呼吸上,不管其他念头,用正念摆脱不良情绪。

从拖延到行动读后感篇五

这时,手机响了,闺蜜群里弹出一条消息。你和闺蜜畅聊了十分钟,又看到头条推送了新闻,刚好是你感兴趣的新闻,你又忍不住点开......时间一点点过去,不久,你发觉自己有点饿了。

于是打开了外卖软件,给自己点了份外卖。回到电脑前准备在外卖到达前理出头绪,但心里突然冒出一个想法:现在开始工作,等下外卖来了还得中断工作吃外卖,步入运动一下加速代谢,刚好吃了外卖也不会胖,于是你开始运动。

半个多小时后,外卖来了,你又花了半小时吃外卖,而时间,已经过了11点。你想起自己还没洗头洗澡,于是放下吃完的饭盒,就直奔浴室。再出来的时候,已经是凌晨12点了。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当我们发现,时间就这样被拖延症吞噬掉的时候,我们的生活也在被拖延症渐渐毁掉。

人为什么会拖延?如果你已经是拖延症晚期,还有没有治愈的可能?这本《从拖延到行动》可以说专为解决拖延问题而生。作为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冥想催眠治疗师、绘画疗愈师,作者苏颖从事心理咨询、职业生涯规划、团队协作成长辅导、家庭教育10余年,累计咨询案例超3000个、EAP项目200余场,尤擅压力疏解、领导力提升。

正视拖延,直面拖延,端正心态

中国社科院的一项调查显示,目前中国有86%的职场人都患有拖延症。50%的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工作。13%的人没有人催,就不能完成工作。难怪有人会说,现在99%的年轻人都靠“截止日期”活着。

拖延症的人,为什么迟迟不愿意采取行动,是因为他们觉得事情的重要程度不够,自己做的事基本上是琐碎小事,没有必要花太多精力。针对重视程度不够的情形,要学会罗列自己想做的事,并且根据相应的重要程度对其排序,不断的提升自己对某件事情的重视程度,重视程度越高,做事的动力也就越足,渐渐的,自己也就学会了“拒绝摆烂”。

书中作者在第一和第二部分中就拖延的特点及根源,让我们从根本上认识拖延症的成因。学会发现问题根源更容易在自己的问题上找到答案,从而让自己在生活工作中的细微之处,比如像起床,扔垃圾以及做工作总结等等养成一个好习惯从而避免在重大问题上形成拖延所带来的严重后果。

去做,行动和想法要统一

其实拖延症会给我们带来严重的影响,如:自责,焦虑,抑郁,负罪感,自我否定,自我贬低,无价值感,严重的还会演变各类严重的精神疾病,如人格障碍,精神衰弱等。

曾经看到过一个战胜拖延的好方法,个人觉得很不错,就是尝试五分钟计划。所谓五分钟计划,就是向自己承诺,我先坚持行动5分钟,5分钟后再决定要不要继续下去。

比如像文章开始,你正准备写工作总结,但发现没有头绪就可能下意识用拖延来逃避。这时候你就要鼓励自己,我先查五分钟资料再说。这并不难,毕竟五分钟不是多长的时间。在这五分钟的时间里,你很可能找到了行动的方向,甚至已经深深地沉进工作中。

这一点也十分符合书中第三部分的解决拖延的准备,我们学会用一些小目标在约束自己,当我们在小目标的约束下逐渐达成最终目标时,价值感也会随之增加,很多时候价值感会带给我们很大的力量。

拖延症的人,做事的态度总是非常懒散,觉得自己不去做事,并不会给自己造成什么负面影响,也时常纵容自己的男生习惯,这种习惯改变起来也具备一定难度。作者在第四部分做给到的解决拖延的具体方案中就有一项借助外力。

有时候,孤军奋战不如适当求助。当我们已经下定决心想做出改变时,可以让自己的好朋友、家人,充当监督者的角色,不断的提醒自己,专注的改变具有拖延症的不良习惯。当有人在身边不断的提醒自己,不断敦促自己做事后,个人的注意力会渐渐的变得集中。

真正的拖延症是习惯性的,长期持续出现的,事后又给自己带来焦虑,自责等一系列心理问题的情况。在分析拖延症的时候,还得分析产生拖延的背后心理因素,比如:不自信,怕自己做不好,不敢承担做事的结果等,这背后存在的原因才是问题的结症。

这本书中作者苏颖深入剖析了决策压力、不良情绪、完美主义等六种拖延成因,结合时间管理、目标达成等实践策略,给读者有效分配精力、劳逸平衡等七种具体可行的改变方案,有针对性的处在拖延焦虑的人走出拖延。

从拖延到行动读后感篇六

早上七点,闹钟响起,你心里想:“再睡一小会儿吧,早饭吃快点就好了。”于是关掉闹钟。

七点十分,闹钟又响了,你想:“干脆不吃早饭了,多睡会儿。”又关掉闹钟。

七点二十分,闹钟再次响起,这次你想都不想,直接关掉。

一直拖到七点半,你只剩下穿衣服和坐车的时间了,于是不得不起床,脸都不洗就直接去上班。

起床困难,只是拖延最日常化的表现之一。在生活中的各个方面,我们都可以看到拖延的身影。

垃圾拖着不扔,衣服拖着不洗,工作拖着不做……

《从拖延到行动》这本书,从心理学的角度出发,根据不同心理产生的拖延情况“对症下药”,解决人们的精神内耗,精准战拖。

作者苏颖,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从事心理咨询10余年,尤其擅长压力疏解和领导力提升。

在作者的工作中,发现拖延已经使很多人陷入困境。特别是我们所说的精神内耗,很大一部分来源于这种拖延引起的负面情绪。

因此,解决拖延问题,也就是解决现代人的精神内耗。

接下来,让我们来读一读,如何解决拖延问题?

拖延被学术界定义为“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碍和功能紊乱行为”。

当拖延影响到情绪,比如产生强烈的内疚感、自责感、负罪感、焦虑感等负面情绪的时候,便成为拖延症。

拖延者往往在生活的方方面面都会拖延,有些人甚至就连早晨起床、刷牙、洗脸、用早餐的问题上都会拖延。

如果一个销售员,三个月没有理过头发,整天总是胡子拉碴、头发蓬乱的样子,不光领导会看着他不顺眼,估计客户也会躲得远远的。

还有一些大学生,早上起不了床,吃饭不规律,经常连食堂都懒得去,不得不用方便面或者其他零食充饥,长期以往,不但会让人肥胖,还会营养不良。

《从拖延到行动》提出,我们需要从一点一滴做起,消灭生活中的拖延。

以按时睡觉和起床,不拖延来说,晚上不睡,往往是因为睡前各种琐事占据不想躺下,比如再刷一会手机,再看几段新闻或者时事文章。

而晚睡的后果之一就是早上起床困难。

要解决这个问题,可以尝试把一些有趣的事情安排到早上起床后。比如浏览购物网页,可以安排在起床洗漱后,这样就会有足够的动力起床。

对拖延者来说,如果能在生活上克服一部分拖延,也会为克服其他方面的拖延树立起信心,先看看自己在哪些生活小事上拖延了,列个清单,贴在家里醒目的位置,提醒自己按时完成它们吧。

我们见过的最乱的住所,大概是上学的宿舍吧。

舍友们的东西经常到处乱放,只有收到检查宿舍卫生的通知后,宿舍才会出现短暂的整齐,其他时间要多乱有多乱。

现在的上班族也很少有每天做家务的习惯,有些人不免为了做家务的事情,跟家人闹起矛盾来。

爱整洁的母亲经常会教育邋遢的儿子,“衣服不要乱丢”“食品垃圾要及时清理”,等等。

也许有人会说,家是私人的地方,干净就行,乱一点没有关系。

可是乱也会给我们造成麻烦。如果家里太乱,什么东西都不知道放在什么地方,很容易造成时间浪费以及拖延。下雨天找不到雨伞的心情肯定不会那么愉快。

我们的居所应该整洁有序,什么东西都有指定的位置,才不至于手忙脚乱。

而且做家务也是运动。每天晚饭后,做些家务劳动,正好相当于进行了饭后运动。家务劳动活动量不大,作为饭后的消化运动,再适合不过了。

带着全新的认识,投入到家务劳动中,这样你就再也不用怕突然造访的亲戚或者朋友,更不会手忙脚乱地找某样东西。一个井井有条的家,让你看起来怎么也不像是一个拖延者。

相信不少人都有这样的想法:“这个月发了工资以后,留出一部分钱存起来。”

而有相当一部分人,几个月过去了,一分钱也没有存下。只有极少数人,能够克制欲望,为了长远计划开始攒钱,即使每个月存下来的不多,但是他们能够坚持,最终也能“积少成多”。

当看到跟自己同等收入水平的人开始买房子、车子,或者投资的时候,这些人才开始纳闷:“他们是怎么做到的呢?”储蓄拖延的人这时候才如梦初醒:我作这么久了,我都干了些什么?我该怎么办?

《从拖延到行为》告诉你,首先要战胜自己消费的欲望。知道自己的钱花到哪里去了之后,我们就可以针对自己的消费习惯,做出改变,开始存钱了。

为了和薄弱的意志力斗争,拖延者可以借用外力,比如把钱交给家人管理,或是把钱存进一个不能自由支出的账户。

从现在开始,树立正确的消费观念,把所有的消费项目分类,每一类应该占有什么样的比例,存款应该处于什么比例等,都规划好。按照规划消费和储蓄,你的储蓄拖延就克服了。

读了《从拖延到行动》,我们会发现,其实拖延也没那么可怕,多数人的拖延,都体现在生活或工作中的小事上,这些问题一般不会产生太大的影响。

但有些人的情况会严重些,在重大问题上也会拖延,这种情况就需要运用一些特定的方法来改善。

书中专为解决拖延问题介绍了很多克服的具体方法,再严重的情况也无需灰心,我们值得保持乐观的心态,积极面对、解决问题。

从拖延到行动读后感篇七

清晨的闹钟响起,你心想:“再睡一小会儿,早饭吃快一点好了。”

10分钟后闹钟再一次地响起,这时的你心想:“干脆不吃早饭了,多睡会儿。”

又过了10分钟,你连想都不想直接关掉闹钟。

直到下一个10分钟过去之后,你不得不洗漱后直接去上班,因为仅有路上乘车的时间了。

拖延症真的是懒吗?真的是不够自律吗?

在这本书中作者苏颖从心理学的角度进行分析,到底是什么原因导致我们总是拖延。

作者说人类的历史有多久,拖延的历史就有多久。决断差、情绪坏、没有信心、完美主义等等,这一切都会引发拖延,而所有的拖延都源于精神内耗。

作者苏颖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冥想催眠疗愈师、绘画疗愈师等。在本书《从拖延到行动》中,她深入剖析了决策压力、不良情绪、完美主义等六种拖延原因,并提供了有效分配精力、劳逸平衡等六种具体可行的改变方案。

美国心理学家约瑟夫·菲拉里曾经做过这样的调查,发现20%的美国人都有拖延症的问题,后来他又通过对英国、澳大利亚、中东等国家的调研,得到的结果仍是20%。

所以你在拖延的道路上并不孤单,也不要自责与恐惧,这个世界上有很多人正和你一起并肩作战,来改掉这一习惯。

那么什么是拖延呢?书中给出了这样的解释:“故意推迟展开某项工作或者结束某项工作的时间,并随之产生一些不良情绪。”

拖延形成了内耗,内耗又拖延了行动,然后拖延、内耗不断叠加。拖延像是青春期的叛逆,一种行动与思想的博弈,即使行为躺平内心也在内耗。

所以,我们需要了解拖延背后真正的动机是什么?然后找到内心的需求,最后使用相应的方法来进一步改善拖延的习惯。

一、不要因为诱惑而让事情拖延

在道光二十二年(1842)十一月初九日,曾国藩到陈岱云家给陈母拜寿,他的计划是拜寿,吃午饭、下午就回家学习。

吃饭的时候,他的朋友何子贞叫他到家里玩,开始是何子贞拉着他下了两盘围棋,下完旗曾国藩的棋瘾已发,他不想走了,站在那儿看别人下棋。一边看人下棋,一边在心里进行自我搏斗,经过头脑博弈后,他决定回家读《易经》去了。

下棋对于曾国藩来说是一种诱惑,这种诱惑就像我们手机的各种娱乐软件、网游、购物App等等。

如果禁不住这种诱惑我们便会沉迷于此中,时间就这样流失了,更有甚者会继续熬夜,导致转天的工作无法认真做好,得过且过,让事情一拖再拖。

对于拖延者来说,诱惑是他们最大的外敌之一。远离外界的困扰,才能立足于未来远大的目标。

否则我们因为诱惑而拖延,享受了当下却拖住了未来。

二、不要因为完美而让事情拖延

清朝蜀中大才子彭端淑的一篇文章讲到了这样一个小故事:

蜀之鄙有二僧:其一贫,其一富。贫者语于富者曰:“吾欲之南海,何如?”富者曰:“子何恃而往?”曰:“吾一瓶一钵足矣。”富者曰:“吾数年来欲买舟而下,犹未能也。子何恃而往!”

越明年,贫者自南海还,以告富者,富者有惭色。西蜀之去南海,不知几千里也,僧富者不能至而贫者至焉。人之立志,不如蜀鄙之僧哉?

有两僧一富、一贫,两人都要从西蜀到不知几千里的南海,富和尚找了很多渡船都不满意,所以一直都没有行动。

而贫僧却拿着一瓶一钵直接上路了,等到贫僧回来后富和尚还没有准备好一直没有出发。

人无完人,做出的事情怎么可能会十全十美呢?

完美是我们美好的追求,让我们做事情的时候去努力接近完美。

但是不能把完美当成目标,那样完美就成了你完成目标的枷锁了,束缚住了你手脚,反而让你止步不前。

因为你把完美与个人能力和价值化成了等号,害怕因为不完美而不被接受、不被肯定、使自己不自信,精神内耗,止步不前。

先完成再完善让行动治愈你的拖延恐惧。

三、改变从接纳真实的自己开始

王小波说:“人的一切痛苦,本质上都是对自己无能的愤怒。”

我们往往什么都想要,却往往什么都不想做,但还想要结果。这简直就是天方夜谭。

我们如何调整自身的状态呢?

1、我们要接纳理想的自己与现实的自己的差距

2、我们要接受当下的环境给事情带来的局限性

3、直面自己拖延的问题,积极行动力立马去

当我们遇到拖延的时候我们要给予自己积极的信号,增强行动的欲望,或者用承诺性的语言来鞭策自己,在接到压力较大的任务时我们也可以用挑战性的语言激励自己,不管是哪种情况我们都要以积极的心态去面对。

在行动之前,我们的状态是停留在拖延的斜坡上,这个时候我们要一次次对自己说:“我立刻就开始行动。”你的语气越坚定,内心才能越坚定,才能让你的行动离完成目标越来越近。

史铁生在《最有用的事》里说到:“拖延的最大坏处还不是耽误,而是会使自己变得犹豫,甚至丧失信心,不管什么事,决定了就立刻去做,这本身就能使人精神焕发,保持一种主动和快乐的心情。”

《从拖延到行动》这本书给了我们一个启发那就是可以从日常生活的小事来培养我们不拖延的习惯,按时睡觉起床不拖延,认真吃饭不拖延,个人卫生不拖延,清理家里的杂物不拖延等等。当我们把个人生活习惯培养的井井有条时,工作及其他也会从拖延的队伍中脱离出来。

正视拖延,行动起来,拖延其实没有你想象的那么可怕。

从拖延到行动读后感篇八

生活里你有过快要到截止日期,却迟迟不去完成作业?工作项目快要到期了,迟迟还没有交报告?亦或者和人约了一起完成某个事情,却迟迟没有启动?当这个时候,你是否很是气恼自己为何会如此拖延?在苏颖所写的《从拖延到行动》里,让我们看见解决拖延问题从决策压力、不良情绪、完美主义等六种成因,再结合时间管理、目标达成等实践策略,解决拖延带给我们的困扰。

在其中我们看见有效分配精力、劳逸平衡等七种具体方案,让我们在具体解决拖延问题中有所方向,并获得具体而详细的解决路径和步骤。

对于拖延,我们可以非常细致的到身边包括自己在有些情境下会产生的这样的状态,作者给我们科普了拖延的历史基于四千年前在埃及人用象形文字记载拖延往往和农业有关。那时你若是拖延,懒汉的谷仓是不会满,拖延就会饿肚子,而后来在1584年剧作家罗伯特.格林则用了拖延这个词:“你会发现,拖延带来危险,而且,在危急时刻的拖延更是会带来灾难。”

在看见历史上关于拖延的记载和描述,我们就会发现拖延是:故意推迟展开某项工作或者结束某项工作的时间,并随之产生一些不良情绪。基于此,我们会发现这种现象更像是大脑在精神内耗,所以我们行动动不起来,那么顺着这种现象,去正视它,就成为解决并改变的第一要素。

在我们拖延的时候,我们是否会第一反应责备自己不该如此?当这种无意识的信念产生的时候,也就看见拖延之所以成为拖延源于这种信念让我们感觉到压力,而这背后的根源有哪些呢?基于对拖延根源的探索,作者给我们这样一些原因:

1、决策压力带来的拖延。比如说我今天得决定去买A物品还是B物品,而且我只有唯一的一笔钱购买其中一个,基于此,因为决策带来的压力,会让我暂时先不想买,觉得等想好了再买,也就形成了购买行动上的拖延。

2、不良情绪形成的拖延。比如说我要去做某事,想到这件事做了别人怎么看,会不会因为我做不好就嘲笑我,会不会对我的能力质疑?当这些焦虑的情绪产生,让自己在行动上就懈怠下来,也因此焦虑的时候最容易发生拖延。

3、完美主义引发的拖延。因为觉得这个事情达不到自己要求,所以想着先拖着不做,这样因为时间不够,所以才没有做到更好,从而让内心有所轻松,并且在这个借口下觉得因为时间不够,才没有做好,回避了自己对自己能力层面的质疑,某种意义上以上三种原因是互相缠绕而有所牵连的。

4、“心理时间”贻误产生的拖延。这种心理时间,更像是未曾长大,比如说有人明明已经成年了需要到担负起家庭责任了,但是心理上还是孩童,所以在面对家庭中的需要担负的责任或者问题,从而产生拖延。这也是为何有人迷失在时间里,或者将时间割断,从而产生对事情的拖延,毕竟心理时间会支配一个人的行为。

5、行动信心缺乏导致拖延。对一个事情没有底气,信心不足,所以就像那些觉得学习太难的孩子,就逃避学习,没法沉下心来复习功课。当然有有可能源于某种害怕,比如说你在某个团体里做了某个创意,但是会被他人窃取或挪用,而你还无法获得自己的权益,那么久而久之就会想着拖延做这件事,毕竟你既无法获得赢得的成果又无法去对抗不公,基于这些害怕的心理,于是拖延成了一种你处理此事的状态。

6、被诱惑分散精力致使拖延。排除情绪和能力层面的缘故,在精力管理层面,因为太多诱惑或者事情分散了去做某事的精力与时间,也会让拖延产生。

当我们了解了拖延的原因之后,发现竟然有这么多种情况,对此,我们可以有哪些解决方法呢?

就如看病一样,找到病因,就可以找到契合的解决方法,对于拖延这件事也一样,当我们抽丝剥茧去探索让你拖延的这件事属于哪些情境和原因,针对性的,我们就好找方案来解决,这就构成了我们解决问题的一套思考方案,先是明晰问题原因,辨析它,并根据它进行提出问题,解决途径也因此藏在其中。

比如说无论是决策压力也好,完美主义也好,它引发的情绪带给我们拖延,那么这个过程中,我们在情绪管理上进行自我接纳,看见这份拖延背后有令自己的恐惧在作祟,明了这份最后一刻去做事理性上只能会产生并不充裕的效果,接受完成好过完美,先行动,哪怕做的不好但是只要启动就是一种自我进步。

在这个基础上,让自己可以采取最小行动法来缓解情绪与心理上的压力,再之后寻找提升自我技能的方式,从而从根本上解决没有底气信心不足等胆怯。在具体行动过程中,可以找到同行的积极氛围,让群体带动自己可以将计划进行流程化的前行,这也是为何有一个积极同频有感染力的同伴或群体可以带动自己在初始改变中的懈怠,从而真正形成一种有效率习惯。

当然对于环境层面有很多小的技巧,比如说远离令你懈怠的安乐窝、放下干扰你的电子设备、离开无所事事的人群,建立专属工作或学习区,向能督促你的人靠拢,以及把最重要的紧急任务放在身边,给自己设定提醒等方式。

这些环境外部的辅助能够让我们在改变拖延习惯中产生重要的支持根基,同时不断的加固自己在完成上的成就该,从而让这份成就感与获得感完胜拖延带来的好处,真正改掉拖延这个习惯。

《从拖延到行动》让我们看见拖延背后的根源和原因,同时针对根源针对性的给出有效方法,在这些方法中,细致且详尽,无论是主观信念层面还是客观环境层面辅助的方案,都有迹可循,合理且有效,从生活小时改变自己,逐步发现拖延从来不是问题,获得内心的喜悦与自如!

从拖延到行动读后感篇九

文|缘来酱子

你可能看了一堆书、找了一堆资料、做了很多计划,却迟迟未开始行动。

在现今社会,大部分的人就像是思考的巨人,行动的侏儒,

嘴巴上都会说“别只用脑袋想,没有行动,一切都是空想”,事实上数据指明:“从小学生到科学家,从商人到官员,从实习生到董事长,每100个人中,有91个人都在拖延。”

其实我们知道,这些待办事项“理论上”是做得完的,但到实际行动时,却常把事情压到最后一刻才完成。

如果足够幸运,确实能顺利过关;但要是在最后关头出了点小意外,那就只能开天窗了。

苏颖是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擅长压力疏解、领导力提升。在她写《从拖延到行动:心理学疗愈精神内耗》的这本书里指出:拖延的本质,是我们内心的纠结与消耗,我们在内耗中丢掉了行动的力量。

拖延确实是一种常见的坏习惯,它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拖延会导致任务被推迟,从而降低了我们的工作效率;拖延会让我们感到焦虑和压力,任务一直悬在心头,这种压力,会对我们的身心健康产生负面影响。

拖延可能会导致我们的计划被破坏,从而让我们无法实现目标;也因此影响了人际关系,他人会认为我们不可靠或不负责任,对我们失去信任。

最后当我们意识到自己一直在拖延时,自信心就会产生负面影响。当拖延影响到绪,比如产生强烈的内疚感、自责感、负罪感、焦虑感等负面绪的时候,便成为拖延症。

所以作者以学界给拖延的定义是:“以推迟的方式逃避执行任务或做决定的一种特质或行为倾向,是一种自我阻能紊乱行为”。

因此,尽管拖延可能是一种常见的习惯,但它可能会对我们的生活产生负面影响。如果我们想要克服这种习惯,可以尝试使用一些时间管理技巧或者寻求帮助来提高自己的自控力。

每个人都有不喜欢做的事,有些人的拖延,已经成为生活的常态,其原因复杂多样,包括心理、社交、环境、时间管理和健康等多个方面。

例如压力、恐惧、缺乏自信、对任务的兴趣不足以及追求完美的心态等。社交压力也是导致拖延的原因之一,当人们感到无法胜任或难以表达自己的观点时,他们可能会选择拖延来逃避这种压力。

如果人们没有制定明确的计划和时间管理策略,他们可能会在任务完成前花费大量的时间。这种情况下,人们往往会感到时间压力和焦虑,进一步导致拖延。

书中还提到了其他可能导致拖延的因素,如坚持完美主义、被诱惑分散精力、缺乏计划、逃避困难、自我怀疑、犹豫不决导致决策压力等带来的拖延。这些成因并不是相互独立的,而是相互交织、相互影响的。

了解自己,承认拖延问题是改变的开始。通过对这些成因的深入了解,我们可以更好地认识到自己的拖延问题所在,从而找到相应的解决策略。

拖延症不是病,可是它却阻碍你的梦想。所以要戳穿借口,让拖延失去理由,不为拖延找借口。

作者指出每个拖延发生之前,都会有一个冠冕堂皇的借口。例如“任务难度太大了”,尤其是在面对具有挑战性的任务时,心理负担让我们产生拖延的冲动。

例如“我是完美主义者”,因为过度追求完美而导致拖延,担心任务完成后不能达到自己的期望。

例如“害怕失败”,有些人可能会因为害怕失败而拒绝尝试新任务或者挑战,这可能会导致他们产生拖延的想法。

然而,想要改变,前提是你的内心能够接纳自己,理性地认识自己,克服不良情绪,就能付诸有效的行动之中。

作者提到接纳自己,就等于接受理想的自己和现实的自己之间的差距。

为此,作者认为需要审视自我状态,诚实地追问自己一些问题:

第一,你做的事情中,哪些是顺利完成、没有拖延的?你为什么会有那样的状态?在那些被拖延的事情中,你的那些行为或念头是什么样的?

第二,问自己为什么会拖延?是能力不足,还是精神涣散?找出真正的原因。

第三,你生活的环境是变化的吗?是复杂的吗?是需要不断调整自己,才能适应这个环境吗?你用一成不变的方法和流程就能解决所有你要面对的问题吗?

作者在书里提出了应对策略,尝试找到完成任务的价值和意义,以及自己的动机和动力。

我们不是生来就什么都会的。任何能力都是不断锻炼出来的,相信再难的事情都可以分解,你可以把它分解成容易操作的小事情,继续努力。

我们回避工作,但我们不会迴避追剧、不会回避生活的日常需求(吃饭、洗澡、睡觉),这是为什么呢?

有些人在工作中非常忙,他们不是忙这就是忙那,可就是没干多少正事儿,没有什么成果。

一个人的时间和精力非常有限,时间被浪费在无用的事情上……为什么那么忙却没做成什么事呢?

作者提到解决拖延的具体方案之一是:时间和精力要用在关键处。

时间管理对于我们的工作和生活非常重要,只有合理地管理时间,才能够更好地完成工作任务,实现自己的目标。

在制定计划时要考虑不可预见的因素,进行优先级排序,合理分配时间,使用工具提高效率,比如番茄工作法等,这样有助于更好地管理时间,提高工作效率。

同时,我们还需要保持专注,避免被各种事情干扰,拒绝没必要的事情,学会委派任务,不要过分追求完美,以免造成时间的浪费,这样才能够更好地完成任务。

作者在这本书里提出六大方案,这些方案包括有效分配精力、劳逸平衡、设定优先级、减少干扰、克服完美主义和养成好习惯等。

这些方案不仅具有很强的针对性,而且具有很强的可操作性。作者还通过具体案例和实际操作,演示了这些方案的实施过程。

放下多余想法,专注单一工作,消除内耗,增强内在力量,采取有效的策略,保持积极的心态,我们可以逐步克服自己的拖延问题,提高行动力,要相信自己能够完成目标。

保持积极的心态,我们可以学会接纳自己。人生路漫漫,有时候我们难免会犯错,会犯错就证明我们还有进步的空间。我们需要从中学习,避免下次再犯同样的错误。

《从拖延到行动:心理学疗愈精神内耗》为摆脱“拖延”提供了很好的解决方案。作者对拖延问题的成因进行了深入剖析,并提出了相应的解决策略。书中不仅涉及了心理学知识,还结合了实践方法和具体案例,旨在帮助读者走出拖延的困境。

如果你正在为拖延问题所困扰,那么这本书将为你提供很好的帮助和指导。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