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日的世界》是一篇令人深思的文章,通过描绘一个虚构的未来世界,展现了人类对科技依赖的极端后果。故事中的主人公发现自己身处一个完全被虚拟现实所统治的世界,失去了与现实世界的联系。作者通过这个故事,警示人们对科技的过度依赖与迷失自我的危险。这篇文章引人深思,提醒我们应当警惕科技对人类生活的潜在影响。
《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一)
读到200页左右,真想知道这本书到底是怎么写出来的,这就是妥妥的天才之作啊!!!茨威格讲教育、茨威格论女性主义、茨威格谈文学、茨威格游记、茨威格教你面对困难...在本书里,你可以找到方方面面的知识与名人趣谈,辅以作家惊叹的博闻强识和真知灼见。
虽然信息量叹为观止,书中情感却饱满而真挚,如同一位旅途上刚结识的朋友,此时就坐在你的对面,滔滔不绝的讲来。这是一个喜欢收藏名人签名、爱好旅游、广交挚友的年轻人,和你我无二,读者丝毫感觉不到自己与这位大家的距离。书中观点之超前、昨日世界描述之详尽,让人感到这哪里是昨日的世界,这分明是今日的世界、明日的世界。人类总有将腐朽化神奇,又将神奇化腐朽的超能力,将美好尽数摧毁,大概作家也看到了这种不可救药的死循环,才选择提前告别这个遗憾的世界吧。
1/4页《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二)
仔细看了下豆瓣词条,其实《昨日的世界》这本经典作品版本不少。这本果麦出品2023版的《昨日的世界》仔细看来,特色亮点都不少,值得收藏精读的一个好版本。 好的作品基于对历史的细致描绘,作者斯蒂芬·茨威格以细腻的笔触,描绘了一幅欧洲社会从一战前到二战后的历史画卷。他的注意力不仅关注在大事件上,更关注在那些看似平凡的细节,这样平民化的视角使得这段历史更加鲜活、更加真实,也更为茨威格的作品增加了时代的悲剧气氛。 - 有温度的作品不乏对文化的深入解读,作为一名文化学者,茨威格对欧洲各国的文化、风俗、人情世故有着深入的了解。而在他的笔下,这些文化元素都生动地展现出来,仿佛让我们置身其中,可以在文字中感受到这些文字的重量,故土不再,盛世难回,于是选择去用文字记录下这一声声心碎的叹息。 - 耐读的好书从来不缺乏个人情感的融入,尽管从内容上看《昨日的世界》是一本历史类的著作,但茨威格在其中融入了丰富的个人情感。这使得这本书的呈现不仅仅局限在一本历史书,更像是一本自传体小说,很多独特的细节让人感同身受。“为了能继续向前,我们要认真回望昨日的世界。” - 阅读《昨日的世界》的过程中,你的感觉仿佛是进行了一场时光之旅。茨威格用文字带我们穿越时空,回到了那个充满战争、动荡、变革的欧洲。我们既可以感受到战争带来的恐惧和无助,也可以感受到和平带来的宁静和安逸。这种体验感的交错其实是十分震撼的,让人不禁为之动容,战争让多少内心安逸的人失去了他们最后的精神家园啊... - 通过茨威格的描述,我们可以更加清晰地看到欧洲社会的变迁和进步,那段阴暗晦涩的历史真实的展开在眼前时,这种震撼式的阅读体验可以说是非常有价值的。如果你对欧洲历史和文化感兴趣,又或者你是历史爱好者、文学迷或者旅行者,你都可以从这本书中获得独属于自己的收获和启示。茨威格优美的文字、真挚的情感、丰富的内容,相信一定会让你感到受益匪浅。
2/4页《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三)
奥地利作家茨威格最有名的作品应该是对于那些天才的特写《人类群星闪耀时》,而这本《昨日的世界》则是他个人的自白,同时更是一段最为惨烈、变幻、特殊的欧洲历史,听过往的亲历者讲述昨日的世界,更是历历在目,感受复杂。 《昨日的世界》的小标题是一个欧洲人的回忆,作为一个经历了两次世界大战的欧洲人,茨威格始终希望着看到一个团结统一的欧洲,但是只能看着欧洲在战火中越来越分裂;出生于紧挨德国的奥地利,茨威格也只能见证着自己的祖国经历不断的内乱和被吞并;作为犹太人,茨威格更是几度被迫流亡国外,不停传来的是自己同胞发生的惨剧;作为人道主义者与和平主义者,茨威格的个人命运与时代紧密相连,也刚好身处于这一系列剧烈的冲击之中最为激烈的核心位置。茨威格自己也说,“在无数的欧洲人当中,再没有其他人能够像我本人这样,拥有站出来向众人诉说这一切的优先权。” 作为一位传记专家的个人自传,茨威格在撰写本书时也时刻秉持着传记法则,公正客观、不偏不倚地去描述亲身经历。当然,身处动乱的战争,经常颠沛流离,茨威格只能依靠自己的记忆去复述,在书中,也是以个人和历史的关键时刻来推进的,同时也可以看到茨威格个人情感的流露,饱含着悲悯与痛苦,挣扎与希冀。比较特别的经历是,茨威格喜欢研究各个领域大师的作品,收集他们的手稿,同时,也与那个时代的名家有着直接的交集,比如高尔基、罗丹、里尔克等等,在同一本书中可以看到那么多大师级人物都有出场。 书内是昨日的世界,同时也是今日的镜像,当看到昨日的欧洲之时,总会让人联想到今日的欧洲,似乎也没能达到茨威格所理想的那样和平团结。当初尽管逃到巴西,茨威格仍然无法摆脱被追杀的风险,更重要的是,他看不到世界回归正常的希望,所以毅然决然选择了服毒离开,在《昨日的世界》中,能感受到这种极致的绝望是如何一点点累积的,在面对压倒性的强权力量时,个体几乎没有任何还手之力,时代的列车滚滚向前,但乘客实在有限,大多数人都只是燃料和工具罢了。
3/4页《昨日的世界》读后感(篇四)
作为仅看过茨威格《人类群星闪耀时》的读者,读《人类群星闪耀时》对作者的叙述描写有一种过于华丽的感觉,并不觉得这本名著多么值得读。但读到这本《昨日的世界》确实五星推荐。
作为一本体量宏大的回忆录,茨威格在记叙文字中鲜少带有强烈的个人感情色彩。茨威格身处的历史时代特殊,经历了奥匈帝国最后的繁华、经历一战、二战,在他的笔下可以客观看到时代的发展以及战争的起源和焦灼。
《昨日的世界》可以分成两部分,一部分是茨威格自身的成长经历,一部分是作为犹太人亲历战争的感受。成长于维也纳的茨威格是在文学和艺术的熏陶下长大的,他笔下奥匈帝国时期的维也纳有着繁华也有着繁华将尽的颓败;青年时代的茨威格游历欧洲,浪漫之都巴黎在他的笔下尽显包容;更让人惊叹的是茨威格的交游,一连串20世纪伟大的作家、画家、音乐家出现在茨威格的笔下,读来那么亲近实在,就好像茨威格与他的朋友们坐在一起闲聊时正好旁边有一个空位留给不出声的作者。
而对于战争,茨威格作为亲历者对于战争的记叙不仅仅讲它的残酷,战争的荒唐、人性的本质才是重点,普通亲历者的讲述带给人的大概是对战争的警惕,而伟大作家细致敏感的描写带给读者的是对战争的反思。一直对欧美热衷于拍一战二站觉得好奇,在茨威格的书中找到些许答案:欧洲大陆国家林立、彼此休戚相关,哲学思想发展在欧洲发展蓬勃,一战二战的发生带给欧洲学者的思想冲击大于战争损失,战争的根源、战争的催化、战争来临时”大人物“的作用、人性的光辉与黑暗一直是讨论的重点。作为一名中国读者,不可避免与我们民族经历的抗日战争对比,中国所受的苦难不可谓不重、打击不可谓不大,但总觉得我们少了很多有效的反思,战争看起来是国家的战争,实际上是人的战争。
茨威格的生命终结于二战结束前,他没有看到代表正义方的胜利,他是厌倦了流亡还是对世界失望?在《昨日的世界》中没有读到答案,但他给世界留下一本好书,这本书应该被更多的人读到。
P.S这个本版的翻译文泽尔太好了,超级多的注释对于理解全书内容帮助巨大。
4/4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