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象》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作者通过对想象力的探讨,呼吁人们在生活中多加运用想象力,从而拓展思维、创造新颖的解决方案。文章强调想象力的重要性,认为它是人类进步与创新的源泉。通过阅读这篇文章,让人深刻地意识到想象力的力量。
《想象》读后感(篇一)
【作者简介】涂成林,湖南省岳阳市人,1961年12月出生。现任广州大学广州发展研究院院长,二级研究员,博士生导师。著有《现象学的使命 : 从胡塞尔、海德格尔到萨特》、《意识的内在性与超越性 : 关于现象学运动的若干研究》、《亚细亚生产方式与东方社会发展道路》、《理性与实在的思维意象》等10余部著作。
《想象》读后感(篇二)
新年的第一天挑战了这本小册子,萨特的博士论文,中文翻译版,前几十页都是云里雾里,明显感觉这个翻译是在混浆糊。。前三章把前人一顿批评(文字狗屁不通,根本读不懂),最后一段是参照胡塞尔的现象学谈想象意识的构建。不过可能是个哲学论文,有着隔靴搔痒的感觉。不过,当代很多关于想象的研究观点远远没有以前那么丰富了。几十年的研究感觉都在意义不大的争论上。萨特的这个关于想象意识的说法,虽然不清不楚,也没有什么根据可言,但是也算是个当代可以借鉴的一个思路。比如,最后的对影像的总结:"它只有在自己本身就是综合而非成分的情况下才能进入意识流。在意识之中没有,也不可能有影像。但是,影像是某种类型的意识。影像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物。影像是对某物的意识。". 下次还是建议买法语原版的读。
P2 在任何情况下,我的意识都不能成为一个物,因为我的意识成为自在的方法恰恰是自为的存在。存在,对于意识来讲,就是意识到自己的实存。
P6 不在场的,或者说想象的对象,也就是影像,和被在场的对象创造的真是感觉之间存在着差异,不仅仅是在程度上,而且是在本质上。
P49 影像一旦被知觉,就被固定和安排在记忆之中
P51 回忆的形成因此与知觉的形成同时。影像—物在变成表象的过程中,在被知觉的时刻被改变成为回忆的。
P52 休谟认为,影像显现为知觉的一种削弱,是在时间中追随知觉的回应。
P56 影像图像真实的停留在记忆中,回到无意识的状态,我们的回忆的绝大部分都是无意识的,那这些回忆如何回到意识呢? 柏格森那里存在两种不可调和的理论。 生物学上,现在被身体的行为所规定,想象就是让一个过去的影像在场,但是,被回想的影像不是被收藏的映像的简单复活,没有他我们就不能理解,对于一种我拥有其多重不同回忆的一张脸相应于多种多样的感知,我如何回想一种甚至可能不涵盖任何被记录的回忆的影像呢?意识的心理影像是一种在身体中,在纯粹,不动,未被察觉的回忆的动力机械之中的肉身化,而这种回忆存在于无意识之中。
P168 让我们考察杜勒的铜版画, 骑士,死亡和魔鬼。 我们再次首先区分出正常的知觉,其相关项是 物-铜版画,及框架中的这副版画。其次,我们找到了知觉意识,在其中,用黑丝线条组成的无色图像:有 骑士,死亡和魔鬼向我们显现。我们并不是在审美观察中把他们作为对象加以注视:我们注意的是以“影像”形式表象的实在,更准确的说,是有血有肉的骑士,等等。 这段文字可能是影像和知觉的内在区分的起源。
P181 人们使用综合观念到达影像,而不是从有关影像的反思那里获得某种综合观念。如果影像仍然是惰性心理内容,那它就不能以任何方式与综合的必然性结合起来。它只有在自己本身就是综合而非成分的情况下才能进入意识流。在意识之中没有,也不可能有影像。但是,影像是某种类型的意识。影像是一种活动,而不是一个物。影像是对某物的意识。
《想象》读后感(篇三)
本书是萨特博士论文,讨论的是想象时的影像在19世纪下半叶以来的法国哲学和心理学界是如何被看待的。通过对一群我根本不认识的心理学家的批评,以及对我认识一点也不太熟的柏格森的批评,萨特试图说明这些人的观点没有遵守他们自己提出的各种——比如实验——原则,或者和自己的形而上学体系相悖。我觉得如果阿多诺和马克思能够学学对以往哲学作品的尊敬态度也好啊,全书182页有130多页都在有板有眼地推论各种哲学家论证的错误,虽然或许因为是论文的原因或许因为萨特本来就脑子不太清晰(对比《存在与时间》和《存在与虚无》),又或者里面的用语不太类似今天的哲学反而和心理学关系大一些(比如用惰性而非客观,用权利而非可能性等)里面的大部分观点都直接被提出来然后开始说明其中的相悖,难以看到太多真正的文本,因此更加把握不住这些今日恐怕只有专门经营于心理学史的老专家才会认识的哲学家思想家们。 虽然因为上面的原因我不能确定萨特是否真的批驳成功了,我甚至觉得萨特的批驳的表述方式依然不够合法,但他显然已经超越了马克思《德意志意识形态》那种把自己的体系讲一遍然后说其他人不符合自己体系的写法,衔接着更严格的对文本意义的怀疑,如果考虑到文本在那时尚未成为问题,那这就是一本榜样性的《法兰西意识形态》。而且萨特接着把上者的错误归结为将影像当作一种被动的惰性的东西。此时,影像和知觉就只能通过思维的判断能力来区分,换言之在实际生活中,我们必须通过对比才能得知显现于脑海的是影像而非知觉。但这并不符合普通人的真实感受。我们总是直接认识到我们在想象,因此有意识的判断是不可能的。但如果把它归结为无意识的机制,影像就会成为一种阻碍思维综合的实在,思维必须摆脱影像的幻象,这不符合实际上我们对影像可以想象的自由变形的模式。而且无意识问题解决不了本体论问题,那就是不管根据什么经验二者都在直观上有差异。 萨特在这里讨论的问题其实很复杂,但各种概念都没有讨论的很清晰,也有很多看起来不证自明的滑动,所以上面只是我自以为是的总结,很有可能不符合萨特的实际论证。而把影像当作惰性的,也就是把影像当作客体/物,实际上就导致了经典的表象论——我们不真的处理到外界事物,而是处理事物在意识里的表象,但如此而言表象就同时包含想象时的影像和知觉时的表象,也就无法分辨。最终就会把影像当作假的或者弱的知觉,彻底否定影像的能动性,从而遇到了认识论上的死亡问题:非存在如何被意指。 然后萨特说,解决问题的方法当然是伟大的胡塞尔的意向性理论。看起来意向性指意向行为总是意向一个意向对象,似乎是取消了中介,实际上是在意向行为里增加了参数:意向结构的不同使得对同一个意向对象呈现出不同的意向内容,而且意向对象也是参数而非常常数。此时,表象论也就不是问题,意指非存在是因为意向结构之不同,而不需要是对已有知觉材料的处理。影像因此是思维的一种活动,而不是一种已在的物。可笑的是丹尼尔.丹尼特还认为这种学问是一种内省,尽管意义从来都不在人脑里也不在纯粹的思维里。外现象学不就是实验而非本质直观吗?此时想象和知觉又被放入了现在的综合的范畴,生成的权利被彻底抛弃了,是和非的回答还是把影像当作物。塞尔那混乱的意向性理论就更别说了,那个意向性不过是大脑的一种功能,虽然它是大脑和外界的唯一联系,但不知道怎么着实验就可以提供第三人称观点,仿佛这实验不是通过意向活动才得出来的一样。 最后萨特在这里怀疑胡塞尔在《笛卡尔式沉思》里对被动综合和主动综合的区分。这种区分是在说影像是主动的一种活动,是非基础性的,而知觉是被动的,萨特怀疑这有把知觉再次当作基础材料来使用的危险,换言之就是没考虑到意向对象也是参数,虽然对一个对象可以有多种结构,但看起来一样的意向对象也可能因为是不同的意向结构。而且影像也包括被动的,也就是回忆和虚构之间的区分。萨特因此认为影像形成的意向对象不同于知觉,反而有某种内在的自发性,换而言之,就是影像有自己的权利(好玩的是萨特正把可能性称为权利),它们有某种生成性,才能有时类似于知觉有时只是虚构而已。这在本质上其实是先验现象学不太有可能处理的(当然,胡塞尔可以通过对生成的各种限制来解决问题,或者干脆抛弃这些变数来寻找更多不变的结构),作为一种认识论,它无法保障影像的意向对象的生成范围,我们总是领悟这意向对象的一部分从而遮蔽了另一部分,不断的领悟,循环。萨特在这里已经在先验现象学内部找到了往存在论现象学的转换。虽然《存在与时间》也在同年出版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