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梁启超家书》是一部充满智慧和温情的家书集,作者以真挚的情感和深刻的思考,写就了一封封感人至深的家书。书中充满了对家人的关怀和对社会的反思,展现了梁启超先生的胸怀和风采。读后让人深受感动,也让人对生活和人生有了更深刻的思考。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第一篇
从一百多封家书里,我们可以窥见梁启超是一位和蔼开明的慈父,关心子女的情感生活;是一位颇具智慧的导师,指导子女的学业理财;是自立自强的民族脊梁,培育的子女个个成为精英。其中建筑学专家梁思成、考古学专家梁思永、火箭专家梁思礼被评选为院士,这在中国历史上是罕见的 , 一部治家、立身、处事、为学的智慧宝典,堪称传统家教和现代教育相结合的典范。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第二篇
家庭教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一个人的学识可以后天积累,但是一个人的涵养基本来自于家风。现在社会越来越“鸡娃”,各种补习班,值得反省。
一门三院士,没有良好的家风,难以培养出这么多的优秀人才。通过一封封的家书可以窥见其家庭教育的可借鉴之处。
当下教育应该将家庭教育重视起来,树立社会主义新风气,促成孩子德智体美劳五育发展。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第三篇
本书精选梁启超致妻子和儿女的家书120余封,从家书中可以看到他对国家的爱,也可以看到他对儿女的爱。梁启超在家书中曾多次告诫儿女们:“天下事业无所谓大小,士大夫救济天下和农夫善治其十亩之田所成就一样。只要在自己责任内,尽自己力量做去,便是第一等人物。”他堪称为一代教育大师,一生培养了 9 个子女,其中 3 个院士,其他几个也都是各领域的杰出人才,创造了“一门三院士,满庭皆才俊”的佳话。其中长子梁思成、次子梁思永、五子梁思礼为院士。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第四篇
“一门三院士,九子皆才俊。”这本书全方位地展现了梁先生的育儿观。“人生之旅历途甚长,所争决不在一年半月,万不可因此着急失望,招精神上之萎葨 ”“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养足你的根本智慧,体验出你的人格人生观,保护好你的自由意志。”“ 我生平最服曾文正两句话“莫问收获,但问耕耘”将来成就如何,现在想他则甚?着急他作甚?一面不可骄盈自慢,一面又不可怯弱自馁,尽自己能力做去,做到哪里是哪里,如此则可以无入而不得,而于社会亦总有多少贡献。 ”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第五篇
梁启超时代的教育环境同今天极其相似,学校教育偏重知识,传统教育的根本德育被忽视。梁启超在呼吁和实践教育改革的同时,倾注大量心血在家庭教育上,获得了极好的效果。其家庭教育是传统与现代结合的典范,德育、智育、情感教育的完美结合,对于当下教育和家庭教育极具引领和补偏救弊的作用。 针对年轻父母和教育者的需要,全面收集梁启超给儿女的书信、家庭讲学文录、自述和对亲人的怀念等,精心编校,书前有详细的前言、导读,每篇书信、文章均有背景介绍,并对所涉人物、难懂词语加以注释。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第六篇
梁启超,是近代对中国影响深远的人物。他在政治、学术、思想和教育等各个领域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探索创新的精神和敢于尝试百日改革的爱国热情,使他不仅具有西方的开放民主,而且具有中国传统教育的精髓。这可能是因为他深刻地认识到,一个坚强的青年造就一个强大的国家,因此他更加重视子女的教育。
他的教育方法既不迂腐,沿袭中国,的封建传统,也不盲目追求西方时尚,而是注重二者的完美结合。他细心地指导和教育他的孩子,但他对他们没有太多的要求,而是鼓励他们根据自己的兴趣选择自己的方向。他对不同孩子的教育给予了不同的指导。这不正是中国?古代孔夫子因材施教思想的反映吗?这种教育的成功故事告诉我们,不同的人有不同的学习态度和方法,只有适合他们的学习方法才是最好的。他还指出,学习应该具有批判精神。不同的学术和文化各有利弊。只有敢于批评和评论错误,我们才能创造一个更加繁荣的文化。正是由于他对东西方文化的良好选择,他的儿女们结合了东西方独特的文化来培养他们的道德。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第七篇
1.总体来说很喜欢这本书。
2.梁启超真是个爱表达、且会表达的丈夫和父亲,不羞于表露自己的情感和思想,即使是很私密的事情、或者肉麻的话语。
3.到后期很有童心和智趣,很关注孩子们的学业和事业发展,不专制但特别操心,没封信不长,但间隔时间短,就好像聊家常一样,通过文字分享简单的生活琐事,或者身边的局势等等,不一而足。
4.文字很生活化,不拘谨,好喜欢这样的情感交流,首先是他自己有东西分享,然后能够针对孩子们的学习生活,给出自己的建议,同时又好奇孩子们的看法是怎么样的,他自己的事情,尤其是健康方面,很喜欢征求孩子们的意见。
5.引导双方交流,双方分享观点和看法,而不是一味单向的说教,把孩子的生活和事情当做自己的生活和事情来处理。关键他有自己的生活和工作,有丰富的人生阅历和庞大的知识储备,还有多层次的人脉可以在生活上、学习上、事业上帮助到孩子们。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第八篇
一、语言词汇体系很积极正向。梁老每封家书,不论寄于何人,都是极其积极正面的词汇,比如:快乐极了、快活极了、真是得意、舒适、振奋、心爱的孩子、亲爱的孩子、大小宝贝、玩耍快活、很高兴、极力玩耍,活泼、愉快等。梁老对于任何事情,都似乎这样很好,那样也很棒。他说,失望沮丧,是我们生命上最恐怖之敌,我们须终生不许他侵入。
二、家庭相处模式很好,尊重并引导子女。对于子女的称呼都是宝贝、亲爱的孩子,于任何事,都是和孩子商议,表达观点后也都再解释这个观点的理由。父母之爱子,为之计深远。梁老的每个孩子,都是国之栋梁。在良好的家庭里成长,无情感障碍的人,更能轻松的去奋斗,而情感沟通障碍的家庭,子女内耗会较多。还有个特别棒的地方是,梁老事事都有回执,对子女的关爱也是面面俱到,每个都关爱到。
三、理财、梁老也是个理财达人了,其子思达后来也是经济学专家。家书中总是提到,也是不亏的,梁老真是谦虚,其实是各种赚了,只是赚的相对少了,毕竟时局动荡。梁老有购地、公司、债券、版税收入、讲课收入、保险等。各方面都算的精确,惊艳于想让女儿一起购地,怕女儿钱不够,便出招让抵押保单。另外保险到期赎回,因为具体细节问题,梁老还亲自和国外公司商讨了疑惑的地方。
梁启超家书读后感第九篇
实在是非常喜欢任公的家信,越读越觉得好,索性再摘几则。
梁启超的小女儿梁思庄,少时学理工科,成绩不好,没有一次性考上大学。
梁思庄自己想弃理从文,学习文学,梁启超非常支持,但她没有考上大学,只能先读预科,再慢慢去考试。
而彼时梁启超是全中国最有影响力的学界泰斗,他的其余子女(如梁思成)都是超级顶尖学霸。
一方面,小女无学着实是有点难堪的一件事,思庄自己的心理压力也很大;另一方面,旧社会观念下,所谓女子无才即是德,大可以不让女儿念书,早点嫁人,甚或凭自己的人脉安排文凭。
但这是梁启超,开了一个新时代的偶像。
他绝不允许女儿放弃自己学习的机会,但也绝不让她背负过多的心理压力,一直在鼓励她:
“英文不及格,绝不要紧,绝不可以此自馁。”
“学问求其在我而已,汝等都会自己用功,我所深信。”
“未能立进大学,这有什么要紧?求学问不是求文凭,总要把墙基越筑得厚越好。”
“能进大学固甚好,即不能,也不必着急,日子多着哩。”
梁思庄最终考上名校,精通四国语言,学成归国。
新中国成立后,梁思庄参与创立了全国的图书馆系统,成为北京大学图书馆的副馆长,是中国图书馆学的学界先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