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橄榄古典音乐03·肖邦简史》是一部介绍肖邦的音乐和生平的文章。文章通过简洁清晰的文字,生动地描绘了肖邦的音乐风格和创作特点,使读者对这位音乐大师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同时,文章还介绍了肖邦的生平经历和对音乐的贡献,让人对他的人格魅力有了更深的认识。
《橄榄古典音乐03·肖邦简史》读后感(篇一)
期待好久终于迎来这这一期刊,喜欢那画质般的书页,看完就变得不完美起来,可还是收藏了起来。总之是还好。了解一代大师肖邦在波兰的生平和足迹,免费提供了一次接近真实感的波兰音乐旅行和一些实用信息。 《橄榄古典音乐03·肖邦简史》是一本介绍与肖邦有关的书,包括肖邦生平,肖邦与其音乐的结缘,肖邦对音乐的影响力。最初拿到这本书的时候,我以为单单就讲述人物历程的书,读后,其实不然,可以挖掘的内容太多了。有很大的延伸性。
《橄榄古典音乐03·肖邦简史》读后感(篇二)
最近感觉自己与波兰有缘,在半个月内连续阅读了与波兰有关的两本书。先是国庆后收到了出版社赠书《肖邦简史-跟着肖邦游波兰》,后是阅读了2018年1月就购买的《白天的房子,夜晚的房子》。一个与音乐有关,讲述的是波兰钢琴作曲家和演奏家肖邦,历史上最具影响力和最受欢迎的、欧洲19世纪浪漫主义音乐的代表人物。一个则与文学有关,是当代波兰最具影响力的小说家之一,新科(2018年)的诺贝尔文学奖得主奥尔加·托卡尔丘克的作品。二者有着极其相似的地方,都一方面融合了本民族的文化,另一方面又展示着波兰的历史命运和现实生活。通过这两本书的阅读,我算是彻底感受了一下波兰的文化与人文。
《肖邦简史-跟着肖邦游波兰》是橄榄古典音乐与波兰“肖邦研究院”合作推出的一本介绍与肖邦有关的书,包括肖邦生活过的华沙、肖邦钢琴赛、肖邦与其音乐在当代的生命力,以及其对当代艺术的影响。
刚刚拿到本书时,我以为这是一本肖邦传,但阅读后发现,其实本书是肖邦音乐的延伸阅读。最初读后,我有一种感觉,称本书为《肖邦音乐小百科》可能更好。然而,在我写下该文时,我再次回想该书的内容,将其称为《肖邦简史》也是可以的,因为音乐是以人为基础的,它展现的是作为艺术家的肖邦的艺术水准,以及他对生命的思考、探索,对社会的人文关怀,肖邦及其音乐所承载的意义早已超越音乐、钢琴的范畴。
肖邦“生于华沙,灵魂属于波兰,才华属于世界。”要想了解肖邦,了解肖邦的作品,了解他音乐的灵魂以及他的才华,你一定要到他的故乡去看一眼,到他出生和创作音乐的地方去聆听他的音乐,去感受他对波兰的民族和文化的热爱。然而,在很多人还没有办法实现财务自由的今天,亲身体会、亲眼目睹和亲耳聆听是不太现实的。《肖邦简史》其实为这类读者提供了一种选择。
《肖邦简史》的第一部分将结合肖邦在波兰的生平和足迹,让读者能够跟随肖邦的脚步,游览美丽的华沙。读者不仅可以通过阅读本书了解肖邦与华沙的关系,感受肖邦对华沙乃至波兰的深刻影响力,体味作为波兰象征和国家名片的肖邦及其音乐在华沙甚至波兰受到的喜爱和获得的荣耀。更可喜的是,本书还为读者提供了游览视频,扫一扫二维码就能够让读者不出国门,感受一次浪漫的波兰音乐旅行,既聆听了肖邦的浪漫音乐,又能在背景音乐中宛如亲临其境地浏览魅力华沙的人文风光,观看深刻影响了肖邦以及他的音乐的波兰民俗音乐和舞蹈。
浪漫主义时代虽然远去,但浪漫主义依然是当今时代的需求。虽然肖邦也已逝去,但他的音乐不仅留了下来,而且还紧随时代的脉搏,在和当代艺术的结合中体现出了富有生命力的前景。书的第二部分展现给读者的就是肖邦为后世留下的音乐遗产如何继续对波兰和其人民产生影响,波兰当代艺术家又如何利用肖邦钢琴大赛和肖邦古钢琴大赛在音乐和跨界领域重新诠释“肖邦”这一文化符号。
肖邦被誉为“浪漫主义钢琴诗人”。诗人海涅在描述肖邦演奏的时候则说:“他既不是波兰人,又不是法国人,也不是德国人,而是属于莫扎特、拉斐尔、歌德所代表的更高的国度,诗里的梦幻才是他的真正的故乡。”正是因为肖邦的音乐紧扣波兰人民的生活、历史和爱国诗歌,以波兰民间的玛祖卡歌舞为基础,充分吸取各民族之精华,通过体裁多样、内容丰富、感情朴实的钢琴曲,变化性地应用和再创作了玛祖卡这一民间节奏,从而展现了顽强的生命力。这也是当代艺术需要学习的东西。
《橄榄古典音乐03·肖邦简史》读后感(篇三)
看《肖邦简史》的第一眼就被色彩绚烂柔和、丰富的画面感深深吸引。
封面上的肖邦一副风流富家公子的模样,眼神中透露出一种坦淡与静谧的感觉,墨镜上折射出他轻按在钢琴上的白玉般的手指,华贵的帽檐边是丰硕的各色水果,娇艳欲滴,另一侧则是古典音乐殿堂的缩影,在温柔静穆的烛光中演奏生命的礼赞。
波兰,肖邦生前行走的城市,死后心脏安放的地方,仿佛仍旧有钢琴婉转的悠扬回响。在这样一座名副其实的肖邦的城市,衣服、伏特加的品牌商都挂着肖邦的印记,时刻令人怀念那位天赋异禀却英年早逝的古典音乐家。
肖邦画像
“肖邦的时间线”以照片、画像、乐谱封面配以精炼的文字描述了肖邦在波兰从出生至青年的轨迹。九天的华沙游记,给我的印象最为深刻。虽然不能有幸得以实地游览,透过静谧祥和的实景照片以及舒适感满满的文字叙述,体验了一把“云游”也是极好的:
几乎随处可见的肖邦的标志物,从落地后的机场,到专门介绍肖邦及其作品的博物馆,再到包含他生命印记的地方,还有巧克力酒水主题餐厅、可供合影的人形牌等等,令人感觉仿佛置身于肖邦时代。听起来可能有点“小惊异”,但我反而觉得这是一所城市最有温度、最有历史感的韵味所在。同时还穿插着各种波兰文史的介绍,尤其贴心的是图片一侧的二维码,如果不只被精美的照片所吸引的话,想必会有更多收获。
肖邦在古典音乐史上的地位自不必说,溯源而往,从四岁时母亲的日常熏陶作为良好的音乐启蒙,到第一位老师热夫纳严苛、传统的教学,奠定了坚实的音乐基础,再到熟悉理论、走上音乐创作之路的擎灯人埃尔斯纳,他对波兰传统文化的亲近与赞颂对肖邦后期作品的影响也不可小觑。
肖邦从歌剧创作、管弦乐演奏最终与钢琴互相成就,他内敛、孤寂、浪漫,钢琴是他在精神上坚定而专一的守护的对话人。所以才能有那么多非凡的古典音乐巨作流传至今,比起作曲家,他更像是一名音乐诗人,短小精悍,意蕴深远。他将感情赋予指尖下的音符,化入意境,那种画面感需要多次细细品味,而每次都总有新收获。
穿插着的乐评人、音乐家对肖邦作品的感受,着实又是喜上加喜。这种分享感让我禁不住感叹人们对音乐的感觉又何尝不是另一场隔空对话。
精选六篇肖邦作品的赏析,从事件、风格到感情,更全方位向读者展现了肖邦复杂、丰富的感情世界:思乡情切、恢宏豪放的《英雄》,细腻柔美、明快热情、充满憧憬的《f小调第二钢琴协奏曲》,自由独立、潇洒肆意的《幻想》,温馨俏皮、诙谐流畅的《小狗圆舞曲》,悲情咏叹、呐喊低吟自问的《g小调第一叙事曲》,对比强烈、意味悠长的《b小调第一谐谑曲》。
肖邦的对外沉默与绅士,对内的嘶吼呐喊与柔情缱绻,他的精神世界不仅仅留存于唱片或者乐谱手稿中,体味肖邦,与他、与自己对话吧。
《橄榄古典音乐03·肖邦简史》读后感(篇四)
平常睡觉前,总是爱听着纯音乐。最近看了橄榄古典音乐的这本《橄榄古典音乐3:肖邦简史》,让我更深刻的了解了肖邦,更接近他的音乐!
这本书,主要分为两大部分,前半部分主要是肖邦的生平和足迹,后半部分主要讲的是肖邦对当代的影响!在前半部分中,“跟着肖邦游波兰”,主要是橄榄一行人,来到肖邦的出生地,自己肖邦生活过的地方,比如华沙、克拉科夫等。在“跟着肖邦游波兰”里,前半部分的内容一共九天,橄榄每一天访的城市与地方都不同。在游览的这些地方里,介绍了攻略以及相关的历史,最重要的是还介绍了美食,有中餐厅、西餐厅,还有酒馆等。特别是肖邦最爱的姜饼。这些都不失为后来的游客们提供一个旅游路线。
讲完了城市美景与美食,当然最重要的就是音乐了。后半部分开始讲了肖邦的音乐源泉,主要受三位恩师的影响。我们都熟知,父母就是孩子们的第一任教师。肖邦的母亲虽然是落败的贵族后代,但却把钢琴弹得很好,自然他母亲就是肖邦第一任音乐老师,也就是音乐启蒙师。除了他母亲的启蒙教育以外,还得益于他父亲的挚友热夫纳,热夫纳主要教肖邦古典音乐,影响肖邦一生的老师自然就是埃尔斯内了,因为这位老师,肖邦才得以进入华沙音乐学院,而且这位老师主要教的是理论知识,并没有教肖邦如何去弹。正是如此,肖邦才得以自由的发挥他的能力,要不然怎么说肖邦是天才呢。在自由的条件下,尽情的发挥他的能力,肖邦的音乐不仅有古典的影子还有波兰民族特有的不败的精神。 肖邦后期的音乐,都饱含他的思乡之情以及爱国的精神,因为在他离开以后,华沙起义失败了,自己却没能为起义出一份力。后来,又因为各种原因,使肖邦不能返回故乡,但是肖邦把他的所有思绪都融进了他的音乐里,他用音乐来告诉人们,即使他身在远方,但是心永远都在自己的国家,自己的家乡!
在当代,我们可以看到在波兰,到处都散发着肖邦的元素,到处都散发着肖邦精神!即使过了两百年,肖邦还一直存在人们的心里,每五年举办的“肖赛”,还有各大音乐会中,都会演奏肖邦的作品。肖邦影响着世界。在后半部分中,我们可以看到橄榄专访当代钢琴家,我们可以看到在不同的人心里,对肖邦的解读都不同! 在这本书里,令我感到很惊奇的是,书里不仅配了大量的图片,还有相关的二维码,扫码就可以看到相关的视频,可以看到波兰的景色,可以感受到在那个城市里独有的音乐气息!可以说,这本书,让我受益匪浅!
《橄榄古典音乐03·肖邦简史》读后感(篇五)
“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钢琴诗人肖邦,在秋色浓郁的波兰写下一首首庄重、华丽的《波兰舞曲》时,不知是否看到了同样的景色
近来北方气温骤降,仿佛忽略了秋天,从夏天一秒入冬。行人忙把短衣换了长袖,而那些原本翠绿的银杏、枫树、爬墙虎,好像也有无数双手,帮它们换上了金黄和火红色的裙裾。
可能秋叶换装略显匆忙,尚有斑驳绿叶散布其中。为了掩盖这份局促的尴尬,于是它用叶子摇醒了旁边的桂花树。一夜间,桂花开了,吐露无法言喻的香氛和芳华。
此时,湛蓝的天宇下白云漫卷,红橙黄褐的枝叶落满草窠,紫色的浆果羞赧的藏掖其中,美的非常有层次。绕梁不散的花香像一曲悠远的笛,余韵徐歇、馥郁而绵长,一切搭配的恰到好处。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
这样的季节,最适合在夜幕降临前逃离萧瑟的室外低温、躲入家中橘色的灯火中,坐在窗前,喝一杯酒、听一首歌、读一本书。
而这本有着橘红色封面的《橄榄古典音乐·肖邦简史》,无疑是当季最应景的选择。此时喝一杯酒、听一首歌、读一本书,都能融合在它忧郁的曲调和暖融融的色调里。
《橄榄古典音乐·肖邦简史》,左上角的贝多芬,是本书系第一期的明信片
提到肖邦和音乐,即使非专业人士,也知道蜚声世界的“肖邦音乐节”,知道《夜曲》,知道周杰伦耳熟能详的《十一月的肖邦》。但更进一步呢?我们要如何满足悸动的好奇心?是让所有非专业人士去读琴谱?亦或者做门槛极高的学术研究?这恐怕会吓退很多人。
而这本书却用精美的装帧设计、鲜艳明快的色调图文,像一颗糖果,奖励给了那些保有好奇心的大众爱好者。
本书设计精美的内页,左上角的CD是与本页肖邦图片极为神似的歌剧大师威尔第
《橄榄古典音乐·肖邦简史》这本MOOK,作为《橄榄古典音乐》系列的第三本,选取了一个非常不错的视角——跟随著名“钢琴诗人”肖邦的脚步,去探寻相对小众的国家波兰,了解别具风情的东欧首都华沙。在肖邦传奇的人生轨迹中,纵览不一样的音乐故乡。
这本书介绍了波兰在细节方面的用心之处:例如我们常见的景区/道路指示牌,波兰却把原本垂直于地面的指示牌做成了平行于地面的长凳,让每个到访的游客都能坐在上面,阅读信息的同时稍作休憩。在享受字里行间那些悠远时光的同时,享受波兰悠闲的午后时光。
书中美丽的波兰小镇
同时这本书还介绍了在很多关键性景点以及公众场合,都有虚拟的肖邦形象,我们拍照时,会俏皮的出现在手机屏幕中。除此之外,随处散落的二维码,只要扫一扫就能听到悦耳的曲子,无论是钢琴协奏曲、钢琴奏鸣曲、圆舞曲还是夜曲。
然而另一方面,正是透过波兰对肖邦“举国之力”的用心,却让我看到波兰难掩在文化艺术领域真正的匮乏。
独特的地理位置、身处几大传统强国的夹缝、屡次图强而不得、甚至惨遭灭国的经历,使波兰早早落下了“欧洲擦脚垫”这个屈辱的称号。
“任谁在欧洲进进出出都要先踩波兰一脚”,使得波兰在文化艺术领域的积淀被无数次夷为平地、甚至屠戮殆尽。于是肖邦的出现,就像中国抗战时期的西南联大,成了整个波兰的希望,被薪火相传般守候。
雨后的西南联大,摄于2019年9月
但相比于波兰,我们中国无疑是幸运的。即便在最困难的时刻,西南联大也有邓稼先、陈寅恪、梁思成、林徽因、朱自清、冯友兰、沈从文、钱穆、钱锺书、费孝通、华罗庚……数之不尽的顶级大师。而同期的波兰呢?几可谓国之不存。
我们在评价文艺作品时,有一种经典理论叫“知人论事”。本期《橄榄古典音乐》的副标题叫“跟着肖邦游波兰”,因此看着书中波兰的处处景致,在聆听和品读肖邦的同时,难免想起了波兰命途多舛的过往……
书读完了,酒喝光了,夜也深了。望着窗外苍茫群山和静若处子的秋夜,不禁想起了贺铸的词:
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 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 惊动天涯倦宦,骎骎岁华行暮。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橄榄古典音乐03·肖邦简史》读后感(篇六)
“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钢琴诗人肖邦,在秋色浓郁的波兰写下一首首庄重华丽的《波兰舞曲》时,不知是否看到了同样的景色
近来北方气温骤降,仿佛越过秋天,从夏天一秒入冬。行人忙把短衣换了长袖,而那些原本翠绿的银杏、枫树、爬墙虎,好像也有无数双手,一夜间换上了金黄和火红色的裙裾。
此时,湛蓝的天宇下白云漫卷,红橙黄褐的枝叶落满草窠,紫色的浆果羞赧的藏掖其中,美的非常有层次。十月金桂暗香浮动,像一曲悠远的笛,余韵徐歇、馥郁而绵长。一切搭配的恰到好处。
碧云天黄叶地,秋色连波
这样的季节,最适合在夜幕降临前逃离萧瑟的室外低温、躲入家中橘色的灯火中,坐在窗前,喝一杯酒、听一首歌、读一本书。
而这本有着橘红色封面的《橄榄古典音乐·肖邦简史》,无疑是当季最应景的选择。此时一杯酒、一首歌、一本书,都能融合在它忧郁的曲调和暖融融的色调里。
《橄榄古典音乐·肖邦简史》,左上角的贝多芬,是本书系第一期的明信片
我们知道肖邦,知道蜚声世界的“肖邦音乐节”,也知道《夜曲》。但为什么他会被称为“钢琴诗人”?钢琴和诗的连接点又在哪里?今晚听着《G小调叙事曲 op.23》,我一直在思考这个问题。
什么算钢琴诗人?
若,丰富的音乐能超越文字,表达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情感;若,能用音乐的弦外之音,表达文字的言有尽而意无穷;若,能用音乐本身的虚实、对照、问答和诉说,表现文字的吟咏赞叹、百转千回和低语呢喃。此时,音乐演奏者,就成了音乐诗人 。
钢琴诗人肖邦
转轴拨弦三两声,未成曲调先有情。这是琵琶诗人; 昆山玉碎凤凰叫,二十三弦动紫皇。这是箜篌诗人; 为我一挥手,如听万壑松。这是古琴诗人。
而钢琴诗人呢?从东方到西方,肖邦同样将音乐当做诗句,构造出了忧郁、悠长而悠远的意境。仅以《G小调叙事曲 op.23》为例,他在表达“诗”的概念时,节奏感把握的非常好。
国家大剧院,散场后的肖邦钢琴独奏音乐会
就像白居易的《琵琶行》:肖邦开篇就仿佛抛出一个问句,抓住别人的心。紧随其后,是连续三次琴声婉转的徘徊不前、踟蹰四顾,确应了一赞三叹。进而节奏急促、铿锵有力,仿佛肖邦找到了答案、找到了心中的那一束光。
所以肖邦用这一首曲子,推动着感情的波澜起伏、高潮和平缓。他对“虚无情感”的描写,附着了扎实的人性共鸣。这种在曲子的情感表现上的“虚实相对”,已经不仅仅是“展开联想”或者“以虚写实”,而是达到了虚实之间的共融甚至共荣。
散落在肖邦曲中的诗句
同时,肖邦散落在曲中的“装饰奏”,就像诗句里盛开的花朵,修饰着表现手法的细腻和瑰丽。能对艺术展开如此靓丽的想象、处理到如此境界的虚实关系,民国美学大师宗白华先生在其著作《艺境》中早已做出经典的阐述——《论文艺的空灵与充实》。
至此,肖邦从一个钢琴家,变成了钢琴诗人。
书中美丽的波兰小镇
书读完了,酒喝光了,夜也深了。望着窗外苍茫群山和静若处子的秋夜,不知钢琴诗人想起了哪首诗。而此情此景,我却不禁想起了贺铸的词:
烟络横林,山沉远照,迤逦黄昏钟鼓。 烛映帘栊,蛩催机杼,共苦清秋风露。 惊动天涯倦宦,骎骎岁华行暮。 赖明月、曾知旧游处。好伴云来,还将梦去。
哈曼卡顿在唱着肖邦如水的《降E大调夜曲》,群山也在回唱……
《橄榄古典音乐03·肖邦简史》读后感(篇七)
1849年10月17日肖邦辞世,年仅39岁。我在时隔170年后的2019年10月18日翻开了这本《跟着肖邦游波兰-肖邦简史》,走进肖邦的音乐世界,那是一片神奇美丽、让人流连忘返的世界。
肖邦短暂的一生,创作了约200多部作品,作品大都充满着浪漫而忧郁的气质,而肖邦本人也被誉为“钢琴诗人”。
本文将从以下三个方面来带领大家认识“万人迷”肖邦:
▪通过音乐来认识肖邦;
▪跟随着肖邦游览波兰;
▪肖邦的音乐带来的无可替代的影响.
弗雷德里克・弗朗索瓦・肖邦( Frederic Francois Chon,1810―1849)是波兰著名的钢琴家、作曲家,浪漫乐派的伟大代表人物之一。他具有极强的创造力和独创性,被誉为“钢琴诗人”。肖邦把他全部的生命都致力于他最爱的钢琴音乐之中,他短暂的一生中创作的所有作品都是钢琴曲。
无法想象,生活中假如没有了音乐,我们将如何生存。音乐就是我们生活中的灵魂调味剂。每个人活着,都需要有动力,有激情,需要一股力量支持着思想前行,缺失了灵魂的躯体,就像一具行尸走肉,实在是无趣的很。
学习钢琴的朋友对肖邦可谓是熟之又熟,哪一个钢琴爱好者没有弹过肖邦的曲子。
都说“艺术来源于生活,生活是艺术创作的源泉”,肖邦创作的耳熟能详的钢琴曲不就是从生活中而来吗?
肖邦的经典曲目有《C小调幻想即兴曲》、《E大调练习曲》、《g小调叙事曲》、《降b小调夜曲》、《降D大调前奏曲》等。
其中代表性的《f小调第2钢琴协奏曲》,包含了肖邦的初恋憧憬与希冀。在肖邦决定去巴黎的时候,离开祖国之前,他写下了这首曲子作为送给祖国的饯别礼,而当时不知道的是,他与祖国的这一别,竟然成了永别。
这个作品还有一个深意,代表了肖邦的初恋。肖邦陷入了恋爱中,爱恋的对象是音乐学院声乐系的女学生康斯坦琪亚.格拉德科夫斯卡。因此这首曲子承载了这位对未来生活充满希冀,又初次体验到浪漫爱情的年轻人那敏感而细腻的感情世界。
曾经有人用海涅的一首诗来形容这首曲子:
配合着这首诗,我们更听懂了肖邦这首曲子里面的诗情和画意。
另一首比较充满幽默感的是《小狗圆舞曲》。这首曲子的创作背景是在1936年,经李斯特介绍,肖邦与毕生挚爱乔治.桑相识,两人一起同居了9年。乔治.桑养了一只活泼调皮的小花狗,每当听到肖邦在弹奏快速练习曲时,它总是神气活现的追着自己的尾巴原地打转,随着琴声速度的变化,变换着姿势,小狗这种有趣的行为讨得了主人的欢心,于是肖邦根据小狗转圈的情景做成词曲,这首圆舞曲短小精悍、速度偏快,因而演奏时间只有一分多钟,又称《一分钟圆舞曲》。
肖邦对传统的钢琴练习曲进行了艺术升格,他的作品在演奏技巧和艺术程度方面均提升到一个崭新的高度,实现了技术与艺术的高度统一,在整个钢琴练习曲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地位和作用。
因而,肖邦钢琴练习曲成为了每个钢琴演奏者必须学习的曲目。
因为这本书,才了解了橄榄古典音乐,这个系列以古典音乐普及为核心,用生活的角度进行切入,古典音乐在新时代增加生活质感,塑造个人魅力和内涵。让没有音乐教育背景的大众乐迷轻松欣赏古典音乐。
这本书的前半部分主要结合肖邦在波兰的生平和足迹,为我们提供了一次波兰音乐旅行的灵感和实用信息,并介绍深刻影响了肖邦的波兰民俗音乐与舞蹈。
在前半部游波兰,我就被深深地吸引了,边阅览文字,边扫描文字旁的二维码,悦耳的钢琴声想起,画面展现出一幅幅生动美丽的场景,这里有肖邦的出生地斯卡贝克家族庄园、有肖邦接受洗礼的圣约翰教堂、有肖邦第一次演出的《拉奇维乌宫》、还有肖邦告别祖国音乐会的《波兰国家大剧院》,跟随着这本书,我们仿佛身临其境的在波兰游览一番。
肖邦深爱着波兰,尽管生活中的肖邦从不用拳头说话,但他在骨子里是一位音乐的斗士,在《英雄波兰舞曲》这首作品中,肖邦展现了其精致敏锐的诗性情感和智力不羁的另一种天性,他脱掉了温柔的外衣,抛弃了所有优雅的音乐词语,用英雄般的战斗号角谱写出了一首伟大的音乐篇章,就像藏在花丛中的一尊大炮,向全世界宣告,波兰不会亡。
有人说,肖邦的音乐是忧郁的,对于职业钢琴家来说,肖邦是他们的赛道,是他们的梦想。
肖邦的音乐是忧郁的。他的忧郁,来自于波兰人都是眼神忧郁、微笑伤感,因为这个国家命运多舛,每一个波兰人都深深的和国家的命运,紧密的联系在一起。
后来,波兰在在几个世纪以来不断地被周围的国家瓜分,很少获得长久独立。
肖邦的音乐是伤感的。这种伤感是有节制的,他在唯美中有哀伤,哀伤中有典雅,从不过度哀愁,这哀而不伤又巧合中国古代艺术审美的至高境界;忧郁的另一个原因是天才的孤独,天才生而孤独。中国古代的天才也是孤独的。
肖邦的音乐是悲情的。这些悲情,来自于旋律,这些旋律都是奇迹、哀怨、孤傲、自持、端然典雅,也就是因为这,才让他的曲子多了高贵气质。
肖邦1810年出生在波兰,1830年离开波兰,从此再也没有回到祖国。在他去世之前,想把自己的尸体运回国家,但是最终没有成行,最后由肖邦的姐姐把他的心脏带回了波兰。
肖邦被钢琴捆绑了一生,却也成就了一生。浪漫主义时代毅然远去,而肖邦的音乐却依然紧跟时代的脉搏,在当代艺术中延续着它的生命力。
提到肖邦,就不得不提肖邦国际钢琴大赛。
每逢肖赛举办,从初选一直到落幕,赛事的每个阶段都必定是华沙城中热议的话题。
肖赛从1927年开始在波兰华沙举办,至今已经走过了90个年头,一个专业比赛能在近百年的历史中保持顶尖水准,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情。
肖邦钢琴大奖赛举办了持续90年,中国的李云迪在2000年夺得了第十届奥赛的冠军。
在1980年的肖邦国际大赛中夺得冠军的是钢琴师邓泰山,来自越南,有记者采访他的时候曾问过他,肖邦的音乐对你意味着什么,他说“肖邦的音乐改变了我的一生,我在肖邦国际钢琴大赛上的夺冠改变了我的人生轨迹,扭转了家庭状况,已经改变了很多人对越南这个国家的看法,我认为自己骨子里是浪漫主义的,而肖邦的音乐正好可以象一门语言一样,为我所用以抒发我的浪漫情怀。”
著名的演奏家傅聪说,肖邦的音乐主要是一种故国之情,更深一些的是一种无限的惋惜,一种无可奈何的悲哀,一种无穷无尽的怀念。
肖邦的任何一首钢琴作品,你即使连续听上40遍,都不会听腻。肖赛的价值就在于,它的美感是普世的,她属于波兰民族,也属于全世界,而且不管来自世界哪个角落的人,都能对这种美感产生共鸣。这也就是肖邦的音乐能长久流传的原因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