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的面貌》是一篇引人深思的文章,通过描述人们内心的真实情感和思想,揭示了每个人内心的复杂性和多面性。作者通过细致的描写和深刻的分析,让读者思考自己内心的真实面貌,并体会到情感的纷繁复杂。这篇文章让人反思人性的本质,感受到内心的真实和坦诚。
心的面貌读后感第一篇
一个小时不到就读完了……总结一下 我是我所有的好的以及不好的面貌的主人。我是世界上唯一如我的人。我是所有的我的总和。不要只留下一种面貌而过上丧失内在生命的人。 我愿意不断在 “我”里加入新的东西,愿意不断去改变。我不用按照世俗应该做的事件去活,我要去探索新的我。 爱 权力 理智 羞愧 愤怒 我都会好好照顾他们。
不过这个形式倒是蛮有趣的
心的面貌读后感第二篇
没有全面了解过萨提亚的理论架构,但从翻译的质量来看,感觉世图此番并非诚意之作。
关于原著的概念完全可以通过最近一部电影来理解,可能会比看书更容易也更省时省力——头脑特工队。当然毕竟原著萨提亚,金句辈出也是不难想象的:
“一个人能真实的说‘不’,才能诚实地说‘好’。”
“‘我’就是那个会说话、会行动、会吃喝、会睡觉、会解决数学问题、会狂想、会犯错的人。‘我’有时整洁,有时邋遢,有时有能力解决大小问题,有时却束手无策,有时自觉一无是处,有是有自认充满魅力,有时挑剔别人,有时又被别人挑剔。可是,哪一个才是真正的‘我’呢?事实上,‘我’就是所有这些‘我’的总和。”
“唯一如我的人就是我。”
……
虽然篇幅较小,很多内容并未展开,但是全书关于分裂与整合的思想还是值得一看的~
心的面貌读后感第三篇
许多人未能在外在世界获得成功,源于他们将太多的精力浪费于内心的问题上。内在世界和外在世界之间有着密不可分的联系,互为因果。我们小的时候,大多被教导要听话,顺从成了我们唯一了解的事。长大后我们才发现,原来生活并非只有这一种方式。如果我们依旧一味沿袭儿时的行为模式,就会视痛苦为必然,只能将之压抑或隐藏。我们的情绪樊笼就是如此一点一滴铸就的。
“爱”可以抚慰“愤怒”,而“理智”能够谅解一切的发生,但若缺少“权力”,”爱”与“理智”并不能真正发挥效力。
(面对愤怒是迈向新开始的第一步。)
“理智”非常耐心地跟“嫉妒”说:“别着急,其实我们可以既表达自己内心的感受又不去责备对方。我领悟了一个道理:自身的愉快和他人的情绪之间,并没有什么本质的联系。小时候我有一个错误的想法,总以为母亲微笑是因为我乖巧,皱眉则源于我不听话,她的微笑和皱眉都由我而起,于是就理所当然地认为我应该为母亲的情绪负责任。即使我真的能够决定别人的快乐或者不快乐,那他人的自主和尊严又何在?这其实是对他人自尊的侮辱。我需要的,只是把自己内心真实的感觉真诚地表达出来,并且期望他人也如此待我。
要学会使用‘我觉得’而避免说‘你使我觉得’。
眼迷离的样子可能给人一种冷淡的感觉,我们暂且称为“冷漠的面貌”;当我们心存爱意时,那是一张“可爱的面貌”;当我们满心疑虑时,呈现的是“困惑的面貌”;在酒足饭饱之后,出现更多的是“满意的面貌”;当我们遭遇挫折,或受到不公的待遇时,露出的是“愤怒的面貌”;当不小心做了蠢事时,则会露出“愚蠢的面貌”。我们每个人的生活都会在不同阶段呈现这些不同的面貌。
如果我们让自己进入一个全然陌生的地方时怀抱着三种期待而非只有一种,情况会不会不同?怀着三种期待,目的是让自己拥有更多的选择,只要其中的一种成真就足以让人快乐起来。
但事实是任何改变都必经这三个阶段:第一,蜜月期,即兴奋和焦虑的共生期;第二,陌生与混乱期,此时一切都令人止步思索何以陷身此境;第三,整合期,新事物逐渐变得熟悉而令人舒适。
对孩童而言,在学会自己大小便之后,尿布就会从恩物变成累赘,而我从前所竭力追求的“唯一正确”的方法,也在阅历丰富之后显得滑稽可笑。
定期的整理——把适宜的留下,将不合时宜的舍弃,并加入一些有价值的新东西。
一时的不平衡和调整,是生活中的必然存在。调整时的痛苦会逐渐吞噬一个人的自我。失去平衡的感觉是可怕的,就像丧失了自我一般。这时我们需要即刻找一把椅子坐下,闭上双眼,深呼吸,然后对自己说:“我知道我的各部分失去了平衡,它们正在发出求救的信号。”然后倾听自己的各部分正在对你说些什么。正视发生的事情,找出它的需要,并努力寻找新的方向。
由于人们不能常常自我觉察,所以总是需要一个当头棒喝,比如身体的剧痛、挚爱的人给予的伤害、无法弥补的损失等,才能幡然醒悟内心不容忽视的问题。
认定一定要如何做事的人,缺少应变能力,很可能在遇到风浪的冲击时粉身碎骨。既然“以不变应万变的”大法则行不通,为何不多给自己一些调整的自由,让自己根据情况选择更合适的对策呢?
心的面貌读后感第四篇
我非常荣幸能够与大家分享一本备受喜爱的书籍,《心的面貌》。它是由享誉全球的心理治疗师维吉尼亚·萨提亚撰写的,它向我们展示了内心的多样性和独特性,帮助我们更好地接纳不同的情感和思想。正如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所说:“谁注视着内心,就是在注视整个世界”。让我们一起探索这个令人着迷的内心世界。
在这个飞速变化的世界里,我们常常追求物质上的成功和外在的成就,却忽视了内在世界的重要性。然而,只有真心用爱去成长,我们才能拥有一个丰富而充实的人生。《心的面貌》给予了我们对内心和成长的深思。
每个人都拥有一个丰富多样的内心世界,充满了各种喜好和抵触的情感、思想和欲望。有时候,我们可能会感到困惑,觉得自己的喜好与他人的期望不一致。然而,《心的面貌》向我们传达了一个重要的信息:每个人的内心都是独一无二的,我们应该接纳和理解自己的多样性。
让我举个例子,想象一下小红和小明是一对朋友,他们对待挑战和压力有着完全不同的方式。小红倾向于从容地面对压力,她喜欢独处,通过反思和冥想来调整自己的情绪。而小明则倾向于与他人分享,通过与朋友交流和寻求支持来缓解压力。尽管他们的处理方式不同,他们互相理解和尊重彼此的独特性,从而建立了深厚的友谊。这个例子告诉我们,即使在友谊中,我们也可以欣赏并尊重彼此的差异,从而建立真正的和谐和互相支持的关系。
我们不需要局限于他人对我们的期待,而是要探索和发现自己真正热爱和感兴趣的事物。通过了解我们内心的丰富与多元,我们能够更加真实地面对自己,并获得更大的自我满足和成长。接纳自己的多样性也能帮助我们更好地与他人建立联系,培养理解与尊重的人际关系。所以,让我们坚信并欣赏自己独特的内心世界,追求真正有意义的生活。
《心的面貌》通过冰山的比喻形象地揭示了内心的多样性。只有冰山的一小部分可以被我们看到,更深层次的内在世界被隐藏在冰山之下。正如作家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说:“两条路分岔于林中,我选择了人走得较少之路,这改变了一切”。通过深入探索内心的冰山,我们能够发现生命中的渴望、期待、观点和感受,真正洞悉自己的本质。
通过对自己内心世界的深入反思,我们能更好地了解自己的喜好和抵触,从而更好地满足自己的需求。我们可以向自己提问:为什么我喜欢这个?为什么我不喜欢那个?每个喜好和抵触都有其独特的原因和意义,它们反映了我们个体的特点和经历。接纳这些差异,我们可以更真实地对待自己,并更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想法和感受。通过深入探索内心的冰山,我们能够更加全面地认识自己,实现更真实、自主、有意义的生活。
了解和接纳自己的内心是实现个人成长和内心平衡的关键。在《心的面貌》中,强调了倾听和理解的重要性。倾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意味着真正关注自己的需求和愿望。只有这样,我们才能更好地满足自己内心真实的需求,追求更有意义的生活。
除了倾听自己,倾听他人的内心也是建立深入人际关系的基础。每个人都具有自己的多样性和独特性,通过倾听和理解他人的内心,我们能够更好地建立联系,互相理解,并创造一个充满尊重和包容的环境。
在《心的面貌》中,爱和意义被强调为重要的元素。通过用心去爱他人和追求有意义的事物,我们能够给予自己和他人更多的满足感和幸福感。正如心理学家卡尔·荣格所说:“谁注视着内心,就是在注视整个世界”。爱与意义像是内心的火花,点燃了我们对真正快乐和满足的渴望。
亲爱的同学们,阅读《心的面貌》让我深刻认识到理解和接纳内心多样性的重要性。这本书激发了我对内心世界的深思,教会了我倾听并理解他人的内心,以追求更有意义和满足的生活。它让我意识到真正的成长来自于与他人的连接与理解,以及在寻找更深层次的目标和意义过程中的自我成长。
在我们每个人内心的深处,藏着一座冰山,我们需要勇敢地去探索它,了解自己真正的内在世界。正如作家罗伯特·弗罗斯特所说:“两条路分岔于林中,我选择了人走得较少之路,这改变了一切”。只有通过这样的探索,我们才能实现个人成长、建立深入的人际关系,并追求真正有意义的生活。这个冰山代表着我们的情感、需求和潜能,它的存在提醒着我们去挖掘和理解自己的内在世界。当我们勇敢地面对自己,接纳自己的多样性,我们才能真正发现自身的价值和潜力,以更有意义的方式生活。
心的面貌读后感第五篇
1. 当用爱拥抱愤怒,愤怒会伤害爱,但同时也会落下一半的刺。
2. 权利不想伤害任何人,只是想让无助明白,没有一辈子哭哭啼啼,虚掷人生。他希望无助首先学会,不要害怕他,他的权利。
3. 操控是残忍的,他磨灭希望,告诉人你根本不够好,你以为自己是谁。因为他恐惧失控,所以稳妥是他的最爱。
4. 妥协不能帮我们达成心愿,而且会让我们胃痛头痛。
5. 爱和权利和理智携手,改变就会发生。
6. 若没有好与坏,平静的绝望就会应运而生,生命便日复一日继续下去。人们虽然避免了外在冲突,也离内心的渴望越来越远。更可悲的是,经历这么久的折腾,他们也没有力气去扭转任何逆境了。
7. 恐惧,多半来自我们的想象。
8. 忧虑出现时,要冲出藩篱,一个新的念头很重要:一定有什么别的办法!我要冒险一探究竟。这会带来希望和新的可能性。
9. 他们等待奇迹出现,一切事物自动改变。这希望一定会落空。享受自由新生活的唯一方法,就是权力冲出樊笼。
10. 愤怒有没有被压抑?当愤怒被压抑,伤害就会出现。此时若不能正视愤怒的存在,而是用爱抚慰他,那就是缘木求鱼。面对愤怒是迈向新开始的第一步。
11. 别担心,我们既可以表达自己的需求,又不去责备对方。
12. 我如果真的能够决定别人的快乐或者不快乐,他人的自主和自尊何在?我需要的,只是把自己内心的感受表达出来,并且期待他人也这样待我。一旦真诚的沟通建立,我就再不用因隐藏自己的感受而受苦。更不会怪罪他人,白白浪费精力。
13. 新的方向,一定会同时包含兴奋和恐惧。
14. 在激变中,唯一能帮我们维持平衡的事情就是有意识的深呼吸。可惜很多人对未来充满恐怖想象,一直无法做出新的尝试。
15. 任何改变都需要经历三个阶段:一蜜月期,兴奋和焦虑共生;而陌生和混乱,一切令人止步思索,何以陷身此境;三整合,新事物逐渐变得熟悉和令人舒适。
16. 探索新的机会并不意味着我们要抛弃过去。而是一种定期整理,适宜的留下,不合时宜的舍弃,并加入有价值的新东西。
17. 如果愿意尝试一种新的,开放的,主动地,有目的的觉察自我的各种面貌,那么在新的觉察下,自我的许多面貌会为我们带来新的机会和更广阔的天空。我们也因此获得成长,成为新的人。
18. 应该去试着注意,关心,了解自己内心的狼犬。训练动物需要付出爱心,奖赏和耐性,你是否愿意对自己付出耐心,爱护自己并赞美自己呢?
19.无助感常常是伪装的挫折感,了解这一点,你就能迈开新的脚步。
20. 当我们能选择自己的面貌,并选出最适合的一种,我们就能成为自己的主人,而不是依赖外界世界。
21. 以前总想把不好的部分全毁掉,现在我明白,把他们当做我的好朋友让我受益。
22. 你越紧张,眼越瞎,耳朵越聋,行动愈发愚蠢无能。
23. 了解自己的最好方法是与他人分享我们的内在感觉,但也要有拒绝的勇气。
24. 一旦我试图隐藏某些面貌,或者拒绝接受接纳他们,我就会不由自主的开始伪装,并发出虚假混乱的信息。
25. 努力满怀时,我们不用装出一副快乐的表情。快乐兴奋时,也不必装作疑惑不安。
25. "你们都是我的,未来也如此。"
26. 如果想做出改变,直接命令它们好了,你是主人,他们定会听命。
27. 如果我们把不同的人看成不同的花朵,好感就会随之而来,也可以抱着欣赏的态度去探索其趣事了。
28. 变化是人类的本质。
29. 许多人会混淆:依着自己的本性生活,与拒绝或压制别人。
30. 任何不平衡都是内在变化的征兆,重获平衡之前,一时的不平衡无法避免。这是完全正常的自然过程。调整的痛苦有时候会吞噬整个人的自我。
31. 这时需要找一把椅子坐下,深呼吸,闭眼,对自己说:我知道我的各部分失去平衡,他们在呼救。然后倾听自己各部分在说什么。正视发生的事,找出它的需要,并努力寻找新的方向。
32. 头痛欲裂,就可以先把它当做某个问题的征兆。
33. 人们常常在找到一个一个原因时,就以为那是全部了。有人认为只要这个链条中的一个问题得到改善,所有问题就都可以迎刃而解。可这世上并没有这样的灵丹妙药。
34. 当我遇到困难时,会想象自己站在一个圆圈中央,周围是我的各个部分。我会问自己:哪个部分出了问题?我的恐惧,欲望,思想,还是我的运动和饮食?
35. 由于人常常不能自我察觉,所以总是需要一个当头棒喝,比如身体的剧痛,挚爱的人带来的伤害,无法弥补的损失,才能幡然醒悟内心不容忽视的问题。
36. 红灯亮时,我们应当立即停止运转,检查故障原因。养成了听到警告就立刻寻找问题的习惯,就会发展出非常好的应变能力。
37. 越能深入的探索自己,我们就越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同样的,越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各部分,我们就越能成为一个有趣的人。同样的,越能坦然接受自己的各部分,我们就越能成为完整和可爱的人。对他人而言,我们也更加真实。
心的面貌读后感第六篇
文|林艾米(amylin_writer)
处于叛逆期的孩子,令很多人头疼,有一些父母自己管不了叛逆期的孩子,就把孩子甩锅给老师。但并不是眼不见,就能心不烦了,问题的根源没有解决,叛逆期的孩子会变本加厉。作为父母和老师,透过孩子表现的反叛行为,探究其内心的诉求,才能解决本质问题。
电视剧《不惑之旅》中,出版集团的总经理马列文急需找一位家庭教师,刚从外地来到北京的简单前来应聘,起初马总嫌弃简单不是名师,但在听到简单耐心接了一个学生的电话后,决定高薪聘请简单作为女儿马沐嘉的家庭教师。
《不惑之旅》剧照
简单到马列文家上班后才发现,马沐嘉非常叛逆,情绪暴躁,已经气走很多名师。但是,没想到的是,初来乍到的普通外地老师简单反而俘获了马沐嘉的心。这其中有什么奥秘吗?让我们一起来看看。
建议先关注,再慢慢看,以防不小心手滑找不到了。
马沐嘉的父亲是马列文,是一个出版集团的创始人,平时工作忙碌,很少顾及家里的事。
《不惑之旅》剧照
马沐嘉的母亲王忆如早年失去了第一个女儿马沐云,内心一直无法释怀,由于马列文长期忙于工作,王忆如内心更加失落就出轨了,双方结束了婚姻,后来王忆如由于情绪问题引发了狂躁症,长期住在疗养院。
《不惑之旅》剧照
马沐嘉在母亲眼里就是姐姐马沐云的替代品,但是母亲却总是对她百般挑刺,认为她处处不如沐云。马沐嘉从小就是在马列文与王忆如的吵架场中长大的,为了逃离令人窒息的家,马沐嘉经常出国滑雪,但在一次滑雪的时候,不巧摔断了腿,从此辍学在家。
《不惑之旅》剧照
虽然马列文和王忆如离婚了,但是为了能给女儿马沐嘉一个完整的家,马列文还是对王忆如积极提供疗养院调养服务。马列文平时忙于工作,就请家庭教师照看辍学的马沐嘉。但是,不管是什么名师,都应对不了马沐嘉,都被气走了。
马列文不惜花费重金聘请家庭教师,他不奢望家庭教师能教马沐嘉什么知识,只要能在家里守着马沐嘉不出事就行,这样他就能安心处理公司的事了。
马列文教养孩子的观念就是“只要钱能解决的问题就不是问题”,然而这才是最大的问题。
王忆如失去了两岁的马沐云以后,一直无法从悲痛中走出来,马列文觉得再生一个孩子,或许就能转移王忆如的注意力,于是马沐嘉出生了。
但是,王忆如内心一直放不下马沐云,她总是拿马沐嚞和马沐云比较。而且,王忆如总想把马沐嘉塑造成她想要的样子,只要马沐嘉有什么不符合的地方,王忆如就变着法子要求马沐嘉改过来。
《不惑之旅》剧照
心理学家维吉尼亚·萨提亚在《心的面貌》书中写道:大多数人都被情绪樊笼牢牢束缚,只因被一大堆“应该”逼得无法喘息,而那些“应该”是和自己的心愿和能力相冲突的。
马沐嘉从小就生活在马沐云的阴影中,马沐嘉被母亲的各种“应该”压得喘不过气,马沐嘉感受不到母爱,马沐嘉为了反抗,就越发表现出母亲不喜欢的样子,惹王忆如生气。
《不惑之旅》剧照
马列文忙于工作,无暇顾及马沐嘉,马沐嘉也感受不到父爱,所以她采用叛逆来引起父亲的关注。只要马沐嘉把家里搞得天翻地覆,赶走家庭教师,马列文就不得不从工作中抽身出来,再帮马沐嘉找家庭教师,这样马沐嘉才能感受到些许父亲的关爱。
《不惑之旅》剧照
所以,孩子叛逆的根源是父母,而不是孩子,通常被爱包围的孩子很少会出现叛逆的状态。
简单来到马列文家后,马沐嘉使各种小性子气简单,想把简单气走,但简单都不当一回事。
马沐嘉又让简爱推她到外面透气,然后她假意要喝水,让简爱去买水,自己躲起来,想以此让父亲马列文把简爱开除。简爱买完水后,四处找马沐嘉,突然发现马沐嘉打算坐着轮椅单独过马路,为了马沐嘉的安全,简单冲过去拦住了骑来的自行车,自己反而不小心摔伤了腿。
简单完全不在意自己的伤势,第一时间关注马沐嘉的安全,这一刻打动了马沐嘉。
《不惑之旅》剧照
简单在辅导马沐嘉的功课时,也不是一味地强压式,而是会根据马沐嘉的实际情况因材施教。简单发现马沐嘉没有按规定写作文,并没有发火,当她发现马沐嘉写了一篇小诗时,不光细心品读了一番,还鼓励马沐嘉继续写诗。马沐嘉第一次感受到自己有了自主权,不再被所谓的“应该”所管束和限制,内心进一步靠近了简单。
《不惑之旅》剧照
马列文为了给女儿一个完整的家,把王忆如从疗养院接回了家,但是没过几天,王忆如就又因情绪失控喝醉了,马列文连夜把王忆如送去了医院。
简单由于替马列文家的保姆代班,所以晚上正住在马列文家,她看到此情,担心马沐嘉因害怕睡不着觉,所以就一直陪在马沐嘉的床边到天亮,马沐嘉的内心再次被温暖到。
《不惑之旅》剧照
马沐嘉从简单身上感受到了以往从来没有的真心关爱,同时也体会到了被尊重的感觉,所以她的内心慢慢向简单打开。
《不惑之旅》剧照
随着孩子慢慢长大,内心更渴望得到外界的尊重,为了避免孩子叛逆,家长和老师除了要关爱孩子以外,还需要像对待成人一样对待孩子,避免支配操控孩子,要给予孩子足够的权力。
一个人的内在状态变化需要一个过程,萨提亚认为改变需要经过三个阶段。
人与人之间的相处需要一个过程,不能遇到一丝挫折就退缩,通过不断见面加深了解,在这个过程中内心会逐渐发生变化,最终产生信任。
-END-
带你发现更多美好,分享经验,为你赋能,欢迎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