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的读后感大全

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1 00:00:12
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6-11 00:00:12   小编:

这篇文章通过分享作者自身的经历,讲述了低自尊对生活、工作和人际关系所带来的负面影响,并提出了一些重建自信的方法,如积极思考、勇敢尝试、接受自己等。文章内容实用、深刻,值得读者借鉴。

《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读后感(篇一)

聊聊建立自尊自信。

虽然成长的过程中,也有不自信的过程,但最终现在我,应该是总体自信的,用术语来说,叫做“良性自恋”。

作为一个“良性自恋”的人,也有低自信的时候。比方说面对美丽而聪明的姑娘,或者面对英语这种我不擅长的领域的时候,我就不免自卑了起来。

就如此时此刻,我一边写着稿子,一遍和一个女孩子聊天,她不回复我,我就会想:“啊,是不是我那句话说错了,惹她生气了?”、“是不是我打扰到她了呀?”、“她是不是不愿意理我?”

这就是一种自卑。

如果是一个时时刻刻都自卑的人,想象一下确实是个悲惨的事情。因为“自卑”会让人“受限”,对自己评价低,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不断承受压力等等表现伴随着的,是一个人对自己能力精神上的限制:

我笨

我不行

我做不到

我毫无价值

我是个失败者

而且这些糟糕的自我评价,会在考试、工作的时候跳出来,干扰正常的能力发挥。同时负面的情绪在这里添油加醋,让这种极差的自我体验进入一种负向循环。负面的情绪越滚越大,感觉越来越糟糕。

而作为一个心理咨询师,我的责任之一就是帮助一个人建立自信,建立自尊。相信我,这真的不是一朝一夕能做到的事情,而且,像我这种好的心理咨询师还挺贵的。

那有没有什么办法可以进行自助式的提升自己的自尊呢,之前我是觉得很难的。直到我看了一本书,书名倒是简单粗暴《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作者是来自荷兰的心理治疗师同行,曼加·德·尼夫。

这本书不厚,我大约花了6个小时读完了整本,我觉得这本书有三个特点:

第一是很结构化。

与其说这是一本书,不如说这是一本自助手册。所以书里的每个章节就像是一节节自助课程。每节课都是独立的单元,作者自己在第一章就说到,你可以先随意浏览这本书,甚至可以先直接看你最需要的那一章节。因为每个章节都有自己的目标,所以非常有框架感。如果你按照它的安排来自我帮助,每次一小块,也不会让你觉得压力很大。

第二是循序渐进。

一本自助型的书籍,能让人用的下去和先决条件之一就是,得能把一个原本你不会的技能交给你,这就需要像一个经验丰富的老师一样,把复杂的方法变得简单易懂,层层递进。你不会觉得很难一步劝退,也不会觉得小儿科,就这,就这。

第三是操作性。

书会给你知识,但是知识不等于技能。想把知识变成技能,你还得需要练习。这本小书就在每个章节给读者设计了简单易行的小练习,这些练习请千万不要看一眼、翻过去就结束了,这其实是过宝山而不入。请务必珍惜。

最后说点缺点吧,就是作者或者译者,可能是为了保证这本书的精致,有很多解释性的部分没有写出来,所以有的时候你可能会觉得,这个是什么意思,但是其实并不影响理解的情况下,忽略就好啦。

祝你自信满满。

《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读后感(篇二)

IF

如果你经常自我否定?

如果你总是排斥他人对你的肯定和称赞?

如果你感觉生活中充满了不顺心和不如意?

如果你陷入失望,找不到任何开心和期待的事情?

那么你可能需要这本帮你重建自信的小册子了。

低自尊常常由于多个原因交叠导致。

基因给我们或乐观或敏感脆弱的底色,而童年的不愉快经历,比如被忽视、批评、父母学校对你有过高的要求等,也会加重自我否定的程度;再者,周围的环境,比如校园霸凌、多子家庭的竞争或者深处动荡不安、甚至战乱的环境也会让人的自尊消失。

如果养成了低自尊的习惯,那么伴随你的可能就是:阴郁的心情/缺少勇气/被动/成就感低等等情况。

而更可怕的是因此而来的恶性循环

看到更多消极的事情→心情变差→缺乏勇气和活力→很少做积极的回忆→形成对自己的负面评价→看到更消极的事情

这本书提供了一种切实可行的,建立正向循环,增强自尊的方法:

列举具体的事实→提炼自己的素质和才干→给自己贴好的标签。

第一步,是从不同的角度看待问题,养成积极思考和肯定自己的习惯。可以从记录自己生活中的成就开始,逐渐养成发现自己优点和肯定、表扬自己的习惯。

如何从严苛的自我要求中解放出来,积极的看待自己的成绩呢?

1 降低标准,关注过程而不是结果。

2 把一个大问题(目标)拆分成小问题(目标),则更容易解决和实现。

3 考虑环境因素。适当的外归因而不是自我苛责能让我们放松心情。

4 个性化的记录。认清每个人是不同的个体,不用他人或者统一的标准苛求自己。

5 屏蔽负面思想。

6 从多个角度看待同一个问题。

7 每天的能量有限,如果处于疲惫状态,则避开一些很难的问题。

第二步,从行为中分析你的特点。避开那种“我这么自吹自擂”的想法,可以收集一些他人对自己的正向意见来辅助思考。

类似的,降低标准、拓宽角度和思维,参考他人的意见都可以帮助我们总结出自己之前忽略的美好品质。

第三步,把第一二步变成习惯,形成正向循环。

同时需要注意的是,当你越来越有高水平的自尊之后,需要同时关注自己的缺点,以便在建立新的自我认识后,更全面的看清自己,避免陷入过于自负的情况里。

如果低自尊卷土重来,我们可以避开在低落情绪/压力/生活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持续思考,等到危机解除之后在进行自我分析和事件复盘。

避免陷入消极思维:人可能会选择性记忆或者认知失调,从而进入消极思考和自我贬低的恶性循环。

1 用他人的长处和自己的短处比较。

2 成功时外归因,失败时内归因。

3 看到自己性格特质的反面表现。

4 拒绝他人的赞美,甚至揣摩这背后是否有其他意思。

5 对他人的成就感到嫉妒。

6 陷入陈旧的法则里,而不是因时因地而变。

7 对正面批评持有反对态度,甚至反击他人。

8 避免高要求和完美主义。不以最高要求,而是动态的不断变好的要求来指导自己。

《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读后感(篇三)

不愿和别人说话、过分依赖家长、做事畏手畏脚、成功了也不敢承认。这些都是典型的不自信的表现。在心理学上被称为“认知扭曲”。

啥意思呢?

就是明明成功了,却不敢承认,反而去找这件事的错误。之后,又把这次的成功再次归于失败,使得与失败不符的信息会被重新建模活扭曲。然后,让自己变得更加消极,继续否定自己。

如果孩子长期处于这种状态的话,就会经常情绪低落、做事没有积极性,非常不利于孩子的健康发展。

造成这种现象的原因有很多,荷兰心理学家曼加·德·尼夫在《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中告诉我们主要有以下三点:

1. 基因决定的

每个孩子都是独立的个体,他们从出生就自带气质了。比如有的宝宝是容易型、有的宝宝是困难型、还有的宝宝是迟缓型。

容易型的宝宝属于乐观型的,生活规律好抚养。困难型宝宝,经常会大哭大闹、情绪反复,不易安抚。迟缓型的宝宝,不怎么喜欢活动,行为反应比较慢,情绪总是消极,遇事喜欢退缩和逃避。

2. 家庭原因导致

小时候家长关注的比较少、经常被忽视,很少得到家长的赏识。比如,有些家长对孩子比较严厉,高标准要求孩子,或者喜欢和其他孩子比较。所以,这就会让孩子产生“我不够好”的感觉。时间长了,自然就自信不足了。

3. 生存策略

小时候受到什么伤害,自己学会通过“退缩、逃避”来免遭失败和拒绝。不敢尝试,没有成功的经验,因此自信心就会更加不足。

那么,我们如何培养出一个自信的孩子,或者家里已经有不自信孩子,该怎么改善呢?

具体,我们可以从以下几点入手:

1. 家长积极鼓励,给孩子贴上一个“你能行”的标签

家长平时要多点耐心,遇事多鼓励孩子。不要孩子一退缩就开始指责他,而是帮他仔细分析这件事的难易程度,告诉孩子凭他目前的能力可以做到。即使没做到,也能为下次积累经验。

当然,一开始最好从孩子容易入手的事情做起。比如,让孩子自己穿衣服、吃饭等,然后告诉孩子“你能行”。当孩子真的做到之后,再给予肯定。慢慢地,孩子就会建立起“我能行”的信心了。

2. 帮助孩子记录“积极日记”,通过过往成功的经历来增强孩子的信心。

每做成一件成功的事情,都鼓励孩子记录下来。如果孩子还不会记录,开始家长可以帮忙记录。并且,鼓励孩子经常拿出来回忆回忆。当下次,有类似情况发生时,家长就可以提醒孩子上次是如何做成功的。

这样,孩子积极的记忆就会被唤醒,心里开始多了一份底气,胆子也会更大点,也更愿意去尝试。

比如,他们能回忆起昨天课堂上老师的提问,自己虽然很紧张,但还是回答地很好。又或者是遇到同学主动和同学打招呼后,同学也热情回应了。这些都是过往成功的经历。

当再次成功后,又会更增加孩子的底气,从而形成一个正反馈的循环过程。

3. 帮助孩子摆脱旧的行为模式

这就需要我们留意观察孩子在生活中发出的一些消极信号。具体有如下几种:

A.由恐惧主导的行为。

比如,孩子一想到要去做某事,就会紧张或害怕被拒绝,然后出现退缩、躲避的行为。

B.感觉被束缚

比如,孩子一见到某个人或者到了某个陌生的环境,就各种局促不安。

C.感到嫉妒

比如,孩子看到别人被夸奖了,自己没被夸奖,就会无缘无故发脾气。

这些情绪比如:开心、舒服、喜悦、爽快、痛苦、生气、愤怒、委屈、气愤、难过、伤心、痛苦、恐惧、痛恨、寒心等等。(如果想了解更细致的,可以直接在网上搜“情绪词汇”,就会出来很多。)

那么家长该如何正确引导呢?

我们可以这样做:

如果孩子的情绪是积极的,家长就帮助孩子写在“积极日记”里,给孩子增加成功的经历。

如果孩子的情绪是消极的,家长就要引导孩子换一种方式来思考问题,试着让他做一些积极的行动。刚开始可能会很难,家长需要足够的耐心。但坚持练习一段时间后,下次再遇到类似的事情,孩子就会自动形成用积极的行动来处理了。

以上只是我例举出来的一些常规方法,《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中还有更多更详细的方法和理论,特别有指导意义。

作者曼加·德·尼夫在《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中以认知行为疗法会框架,结合具体的实操训练,来帮助我们了解哪些导致不自信的原因,并且如何来改变它。不要担心没有心理学知识可能会读不懂,作者用的都是通俗易懂的语言,非常容易理解。

《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这本书不仅对孩子有指导意义,对我们大人也同样有帮助。因为我们每个人都或多或少的缺乏自信,有的人甚至每天会被自身的各种批评声音折磨,导致出现各种不好的负面情绪,严重的还可能抑郁。

可以人手备一本,没事的时候翻一番,既可以教育孩子,还可以优化自己。

《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读后感(篇四)

我们每个人或多或少都缺乏自信,有些人甚至每天都会被内心自我批判的声音折磨,导致自己感觉糟糕、悲观甚至抑郁。

缺乏自信又和低自尊息息相关,一个低自尊的人,常常与悲伤、恐惧等负面情绪结合在一起。

一个低自尊缺乏自信的人被负面的消极情绪自我强化,每天都生活在阴霾的气氛中。

那么什么是自尊、自信?我们又该如何建立积极健康的自尊和自信呢?

我的理解,自尊是内隐的,而自信是外显的。

自尊是你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价值,也就是你对自己的评价。这种自我价值感,是内隐的,是深藏在自己思想、情感和认知上的;是受你的基因、家庭、生活环境、民族文化、周围的同伴及他人影响而建立起来的。

自尊有三部分组成:

自尊是一种内在的自我认知和价值感,我们倾向于自我隐藏不被他人发现;而自信是一种外在表现,通过外在的行为可以被他人觉察。

自尊是自信的基础,一个低自尊的人很难表现出强烈的自信。自信是自尊的外在表现,一种行为上的自我肯定和认可,相信自己“我能、我行、我可以”。自信更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我可以失败,但是不能被打败。

自尊一直伴随着你,它影响着你生活的方方面面。

低自尊的人表现在他们看待自己和谈论自己的方式上。他们不能客观的看待自己,对日常现实有偏见的想法或片面的解释,对自己抱有强烈负面信念。

缺乏自尊,他们认为自己是失败者,认为自己愚蠢,认为自己不合群,他们生活在自我否定的囚笼里。

低自尊会产生以下不愉快的后果:

那么什么是健康的自尊?

拥有健康自尊的人会客观地看待自己。他们对自己有个比较清晰的认识。人无完人,我知道我有缺点,我不完美;但是依然不影响我对自己的理解和认可,我相信自己是有价值的。

拥有健康自尊的人用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我这个人虽然有缺点有这样那样的问题,但外界的评判也无法否认我,无法把我这个人给否定了。

拥有健康自尊的人是自信的。他们相信自己的主观能动性,他们感到满足、快乐,也更成功和幸福。

《告别低自尊,重建信心》书中以认知行为疗法(CBT)为框架,用通俗易懂的语言分析了人们缺乏自信的原因,并提供了简单易行的以认知行为疗法为理论基础的练习,以帮助人们了解是什么导致了自身的不自信,学会识别自身的长处,从而让内在的批评者远离自己帮助重塑积极健康的自我,告别低自尊,提升自信。

其中很多练习简单易行,我们要做的只是行动起来。书中很多练习以表格、文字记录的形式呈现,一步步改变我们的思想、情感、行为。

低自尊的人比积极的人更容易注意到消极的事情,而非积极的事情。

符合你消极看法的信息似乎更容易被接收,不符合你看法的信息——积极的信息——不太容易被接收,或者很容易被忽视。把你感到积极的事件和经历记录在你的日志里——所有让你感到骄傲、快乐或满足的事情,即使只产生了一小会儿这种感觉。通过这样做,你能学会以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

学会不同角度看待事物,客观的看待自己,养成欣赏和表扬自己的习惯。

在建立健康的自尊时,你必须学会以积极的方式思考问题。

从记录的积极数据日志中,发现自己的积极品质。毫无疑问,你和其他人一样有许多美好、有趣以及令人愉快的品质,你只需要学着去看到和了解它们。在积极数据日志中,把你的积极品质与具体的行为和经历联系起来。

积极品质清单,也被称为你的“心理护照”,描述了你是谁,什么使你与众不同,你的优势是什么,以及什么使你变得特别。

我们固有的消极自我总是站出来试图否定我们。

当你在积极数据日志中记录事件时,当你思考和记录积极的品质时,消极心理会来干扰你,在你耳边低语:这是在浪费时间,如果你为这样做感到自豪,你就是个傻瓜。

我们需要学会如何避免这种消极心理对话出现和被它们影响。

你可以通过改变自己的行为,那些更利于你积极地看待自己的行为,通过从小处着手,来尝试新的行为并获得新的经验。

摆脱旧的消极行为习惯,建立积极的行为模式。

没有人喜欢被批评,但被批评也不一定是灾难。

学会倾听批评,你不必害怕批评——你可以利用它来做更好的自己。

你应该从长远的角度思考批评,而不是过于情绪化。

对过去消极自我、低自尊的自我的改变不会一帆风顺,我们的思想、感情、行为需要一点点的改变。

这是一个艰难的过程,高要求和完美主义会阻碍我们,它们让我们感到愤怒、恐惧、悲伤和绝望。

思想、感情和行为改变都是艰难的,更不会以同样的速度改变,我们需要一些耐心。

我们的心思、情感、意志、行为都是自尊的表现。

而其中任何一个改变都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而认知行为疗法从自己的觉知开始,一点一滴、日积月累的去改变、塑造积极健康的自我。

愿你我都能告别低自尊,建立自信、自我价值感和意义感。

《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读后感(篇五)

作 者 | 林 语

2079字

学生时代有一件特别有意思的事儿,“小团伙”中的哥们想要追隔壁班的女生,但害怕被拒绝迟迟不敢表白,我们一行人帮着出谋划策。

他喜欢的女生,姑且叫她小A吧,大高个,大长腿,除了因为在海边长大皮肤有点黑,绝对是标准的美女,而且性格非常开朗,无论男生女生都能够打成一片。

要说我们这个哥们也不差,论身高、论长相,和小A都很相配,而且他是我们中的学霸,家庭条件也不错。

他打退堂鼓的原因是觉得,像这样看起来很亲切、一点也不高冷的大美女,应该很多人追吧。

结果,他犹豫再犹豫,好不容易终于鼓起勇气想要表白的时候,小A被其他人追走了,而且那个男生从身高长相上来说,好像条件还不如他。

不仅如此,很多时候,他在我们这个小圈子中展现出的状态也畏首畏尾,与之相比,我们很多成绩各方面不如他的人,却自信得要命。

其实,这跟“自尊感”有关。

自尊是什么?

是你认为自己作为一个人所拥有的的价值,也就是你对自己的评价。

它由三个部分组成:

假如,你从小出生在一个不太富裕的家庭,通过与周围人的比较,你很快发现“其他小朋友可以买很多零食但我们家没有”,或者,“同班同学有新鞋穿但是我还穿着旧的”。

以一个小孩子的心性,可能不太能够得出确切的结论,但是一些情况的差异还是可以看得到的。

面对这样的真实情况,你会如何看待呢?

可能你会觉得,其他人有零食有新鞋好羡慕噢,好希望自己也有,但是羡慕过了就忘了这件事,该玩该闹还是和平常一样。

也可能会觉得,为什么其他人有而自己没有,自己穿着旧鞋子和其他人一起玩,会不会很丢脸?小朋友会不会嘲笑我?

不可否认,面对同样的事情,我们每个人看待这些认识的方式不尽相同。

那个羡慕过后无所谓的小朋友,很快就会忘记这件事,这件事也没有对他的自尊造成任何影响,他保持了积极自信的天性。

而那个觉得丢脸、担心被嘲笑的小朋友,可能就没有办法那么快忘记,他会格外重视这件事,甚至耿耿于怀,这对他的自尊造成了伤害。

从此以后,在他心里种下了一颗“低自尊”的种子,他永远会关注到那些其他人有而自己没有的东西,即使自己在其他方面拥有的更多。

如果你对某件事抱有偏见,你就不会看到事物的本来面目,你只看到了你不自觉想要相信的东西。

低自尊的成因并不是单一的,许多因素都会对一个人的信心的发展产生影响。比如:

一个人低自尊,可能与他的敏感性、脆弱性有关,有的人天生敏感,有的人天生钝感,这种倾向是基因决定的。

人的自尊发展,在出生的头两年就开始了,家庭的影响可能比我们想象的还要大。

中国家庭的严苛传统,“棍棒出孝子”的理念,又或者家长发明的“别人家的孩子”,家庭中的比较、竞争氛围,情感上的忽视,批评式教育,这些都影响着一个人自尊的发展。

当一个人在成长的环境中频频受到欺凌以及负面的轰炸,每一次都是对低自尊的强化。 低自尊会一直伴随我们,可能出现在生活的方方面面:

低自尊,是你对自我价值的评价过低,当你觉得自己毫无价值,会对生活丧失信心,认为注定会失败,更不敢主动去接受和开始,因此变得沮丧、忧郁。

幸运的人用童年疗愈一生,不幸的人用一生疗愈童年。

不幸中的幸运是,我们都有机会改变现状。

当处于低自尊状态,不知道你有没有觉察,很多时候,贬低你的不是别人,正是你自己。

心理学中有个术语叫“认知失调”,即如果我们接收到的信息与我们的信念相悖,我们会立刻感到不舒服。

这种心理现象影响着我们每个人。

如果你的自尊感不强,你就不会接受别人的赞美,以及任何积极的、肯定的言语,你会觉得浑身不舒服,“这不是在说我吧,一定是表面恭维,我没有那么好了……”

而当你把一件事情做得差强人意,反而心安理得,有N多种方式贬低自己,不断看到他人的成就和品质,并把自己的所得归结为运气和巧合。

摆脱旧的行为模式,你可以留意几个信号:

人是习惯待在舒适圈的,任何改变都可能带来紧张,那些你害怕的事情,恰恰就是固有的行为模式控制你的,这种束缚是无形的,明明没有黄线,你却还是不敢跨出一步。

他人就像一面镜子,你的行为发散出去,到对方身上再折射回来,你就看到了自己,他人的反馈可以帮助我们更好的了解自己的行为模式。

你有过嫉妒别人的时候吗?是他敢为想要的东西据理力争,还是敢做你也梦想却不敢做的事?这些对你来说就是无形的黄线。

一个人最大的束缚是思维的囚徒。

只有摆脱旧的行为模式,活出真正的自我,才能从“囚”成为“人”。

拥有健康自尊的人是自信的,可以用积极的方式看待自己。

你很好,我也不错。

拥有积极心态的人是幸运的,可以抵御外界的干扰和影响。

当然,你也别忘了。

若非拱手相让,没人能剥夺你的自尊。

《告别低自尊,重建自信》

[荷]曼加·德·尼夫(ManjaDeNeef)

机械工业出版社 | 华章心理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