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再也不见,拖延症的读后感大全

再也不见,拖延症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8 17:00:41
再也不见,拖延症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6-28 17:00:41   小编:

这篇文章通过描述一个拖延症患者的日常生活,揭示了拖延症对个人生活和工作的负面影响。作者以幽默的笔触描绘了主人公因为拖延而错失了重要的商机和重要的约会,最终导致他失去了很多机会和人际关系。文章呼吁人们要及时行动,克服拖延症,珍惜当下。

《再也不见,拖延症》读后感(篇一)

《再也不见,拖延症》这本书里,一共用四个部分介绍了如何摆脱拖延症,我觉得它是一本特别棒的工具书,当自己有拖延一件事的时候,拿出来尝试一下里面的练习方法,能有效的改变自身的拖延。 其中让我印象最深的是,原来害怕成功也有可能导致拖延症的产生,常说害怕失败不敢去试,这里面提到居然还有人害怕成功,真是世界之大无奇不有。 就像我之前说的,这是一本方法书,工具书,并没有故事书那么有趣,又比故事书实用一些。

《再也不见,拖延症》读后感(篇二)

面对人生,一个积极勇敢的态度是一切的前提。

从ABC三种层面去改变自己。

A:当由于一直拖延出现长期压力和焦虑,必然会给人带来痛苦。

C:从认知上发现自己的自我效能目前匹配不上当前的任务,而当前的任务又是不得不做的是事情,比如毕业的压力。对于一个从未接受科研训练的人来说,从0到1去做Reasearch,确实是超出能力范围的事情。这时候,就只能改变自己的认知:

1、我有能力从0到1去学会发paper的理论,能看懂paper,能跑通代码并做改善。

2、消极的想法:发paper能让我毕业,但是去耽误我找工作的时间。积极的想法:能锻炼我从0到1完成一个未知事物的能力。锻炼我面对未知事物恐惧的能力,锻炼我设想自我效能,并自我实现的能力。完成以后会十分敬佩自己吧。这样给自己洗脑的行为就像喜剧演员,在饱受生活的摧残,还能告诉自己人生美好,笑的出来。都是一种态度。

表面上这是一次做research的行为,何尝不是人生呢?为了养活自己,做着不算喜欢的工作。是逃避,抱怨,还是寻找意义,迎接生活?从我实习那一天起,就明白了。人生本来就有很多不想做的事情,从消极方面思考还是积极的去思考,完全取决于自己。

3、面对恐惧的最好办法就是做让你恐惧的事情,并不断告诉自己,自己能处理。

B:从行为层面改变自己

1、定价值观,确定可量化的目标和DDL,并给予奖励

2、监督时间,做好时间管理。每周锻炼改变拖延的技能。

3、一次只处理一件让自己恐惧的事情。实践或者感受。

其实时间管理以及每天完成定下的计划能让自己感到充实,培养自己的自尊。

《再也不见,拖延症》读后感(篇三)

我知道克服拖延有多么困难,你可能已经尝试过很多方法做过许多努力,也明白拖延的后果,但仍然觉得深陷困境总是无法达到预期的工作效率,无法停止拖延。

该书封面

通过拜读这本书,我了解到焦虑与拖延之间的关系,发现拖延背后的原因,并开始投入,努力做出改变,同时,我也努力改变那些引发焦虑与拖延的消极思维模式,找到逃避行为背后的对失败或成功的恐惧,提升完成任务的信心,或通过挑战自己的完美主义信念来接受生活中固有的不确定性,这本书为我提供了改变行为,并朝着目标前进的策略的思路,同时也说明如何设定有效的目标,以提高工作效率并指导我更有效的管理时间。我花了两天的时间做了一个简要的思维导图,算是对我此次学习的一个记录,也希望这篇导图能引发众多书友的共鸣。

手绘导图(一)

手绘导图(二)

这本书从知识层面上带给我的滋养是无穷无尽的,相信我的一生都会因此而受益,所以说书中自有黄金屋书籍能带给你的力量是无限大的,大家要多读书,读好书。如果你也一度因无法战胜拖延而影响自己的工作及学习效率,浪费了大量宝贵的时间和精力,那不妨来读一读这本书,你一定会收获一个不一样的自己!

此外,我还特别想感谢这本书的作者和译员,这其实不算是一本书确切的来说,我将它定义为自助式的成长手册,编者非常的细心,在引导我们找到自己拖延的原因之后,对症下药,将每一条原因都对应到相应的章节,逻辑清晰,思路明确,给人一种干净利落的感觉。此外,书中的语言简单,通俗易懂,有些道理就差嚼碎了喂你嘴里了哈哈哈。

再也不见,拖延症

7.4

[美] 帕梅拉·S.威加茨(Pamela S. Wiegartz) [美] 凯文·L.焦尔科(Kevin L. Gyoerkoe) / 2020 / 化学工业出版社

《再也不见,拖延症》读后感(篇四)

明明有事做,却偏偏行动力不足,万事不到最后一刻决不动手?你是否有这样的的“拖延症”?

这是《再也不见,拖延症》这本书中,对于拖延症的描写。

“拖延症”被现代人称之为无法治愈的“绝症”。

而《再也不见,拖延症》却给了我们克服拖延症的技巧,从找准自己拖延的本质原因、定制最适合自己的战拖计划和巩固防止拖延症复发三0方面,让你彻底跟“拖延症”说拜拜。

作者帕梅拉·S.威加茨,美国行为与认知疗法协会、美国健康服务心理学家注册协会认证会员,焦虑和强迫症治疗领域权威专家;凯文·L.焦尔科,焦虑症和广场恐惧症治疗中心负责人,美国认知治疗学会认证学员。

很多人认为,拖延是因为懒,因为缺乏时间管理的能力或是因为有些人纯粹不把他人的时间当时间。

但事实上,影响拖延的因素可能是源于更深层、更复杂心理因素。比如,自我怀疑、对失败和成功的恐惧以及完美主义等。而且,拖延也并不只有一种明确的表现,它在每个人身上的具体表现都有所不同。

拖延的三种不同表现

1、行为拖延

推迟正在完成的任务,叫作行为拖延。比如,我们通过看电视或睡觉来逃避需要完成的工作。

2、决策拖延

有一种是你不敢做出决策、推迟做出选择的时候,就会出现的决策拖延。例如,犹豫买那款微波炉,纠结于将卧室墙面刷成绿色还灰色。

3、主动拖延

美国作家安德鲁·桑泰拉认为,拖延症不见得是坏事。因为,并不是所有拖延症都是不好的,有一些人他们会故意推迟行动,把注意力放在其他重要的任务上,他们喜欢在压力下或临近截止日期时工作,这会让他们感到更有挑战性。

在《再也不见,拖延症》本书中,作者列出了最常见的拖延原因,帮助大家评估自己的拖延原因。

很多拖延者,对失败有着很强烈的恐惧,想象失败的场景,让自己整夜失眠。这种恐惧使你很难完成任何事情,最终也会将对失败的恐惧变成现实。

1、识别自己的想法

在学习怎么应对拖延之前,必须能够出自己消极的想法。也许你是害怕搞砸了项目,也许你担心做出的决策是错误的,也许让你认为成功只会带来压力和责任。你可以借助这个机会了解让自己真正焦虑的是什么,以及是怎么导致你逃避和拖延行为。

2、用更准确真实的想法代替消极的想法

当我们有消极想法的时候,往往不加思考地认为自己恐惧的评价是对的,甚至不会有所怀疑。你可以通过提问的方式来求证正确性。比如,支持消极想法的证据是什么?反对消极想法的证据是什么?最坏的情况是什么,我怎么办?还有其他可能性吗?最后,用积极的画面替换消极的想法。

3、进行实践,直面恐惧

战胜那些引起焦虑和拖延的恐惧想法,会让你的生活步入正轨。在现实生活中,克服恐惧最效的方法就是直面恐惧。大量的实践表明,不断重复某种情境里,会让焦虑减弱。也就是说,你越怕越要努力地去做,坚持做,不断练习就会发现焦虑,恐惧都会慢慢减弱。

1、识别卷土重来的信号

很多人一旦,掌握了克服拖延的技巧,很容易放松下来。但是,生活中总会有新任务,总会面对新的要求。一不小心,你的拖延症就会复发。作者给出复发的标准,就是严重干扰了你的生活。

2、了解对你有用的方法

在发现有卷土重来的迹象后,你需要重温一下本书的拖延技巧,找到对你来说最有效的那些方法,选择特定的时间,不断练习。

3、重写人生规则手册

每一个人都有自己的人生规则,在我们成长过程中多多少少会从父母或重要的早期经验中获得生存规则。作为拖延者,你也有一系列的拖延与逃避规则。为了长期改变,重写你的规则手册很重要。

拖延症,这个词字面的,就像是一个人被困住了,改掉拖延,意味着,我们要直面一些困难和痛苦,这才是最难的地方。所以,别急,要多给自己一点时间。

《再也不见,拖延症》读后感(篇五)

我们或多或少都有拖延的坏习惯,明白拖延给生活带来的影响,也有想要战胜拖延症的决心,但收效甚微,究其原因,难以自律是一方面,更重要的是没有找对拖延的根源,使用方法不当,只能事倍功半。

《再也不见,拖延症》一书指出:找对根源和方法,是战胜拖延症的前提。

了解到焦虑与拖延之间的关系,发现拖延背后的原因,并开始投入努力做出改变,才能真正有效地战胜拖延。

01、我们为何会拖延?

《再也不见,拖延症》这本书中,作者提出:

“多人来说,拖延源干深层的焦虑、担忧与自我怀疑,逃避并推迟任务与决定可能让他们长期疲惫不堪。”

作者在《再也不见,拖延症》这本书的开篇详细讲述了焦虑如何导致拖延,包括:自我怀疑、对失败的恐惧、对成功的恐惧、完美主义等各方面因素影响。

对失败的恐惧可能是行为背后的驱动力,害怕辜负期望或者让自己或他人失望,可能会让你不停地想象生动的失败场景。在某些情况下,拖延实际上可能是使你免受这些惧的机制。

有时导致拖延的不是对失败的恐惧,而是对成功的恐惧。拖延任务和故意失败可能是一种逃避关注或由成功带来更高期望的方式,也可能是自我破坏的一种形式不相信自己能成功。有时,拖延和逃避可能是由人们对成功的定义和对自己或环境的看法之间的差异导致的。

完美主义和拖延存在紧密联系:标准越高、越不真实,完成任务时的焦虑程度越高。虽然某种程度的完美主义可能是一件好事,但它很容易使你陷入严重的焦虑,制定不切实际的目标。对于大部分有拖延问题的来访者来说,完美主义显然起着消极的作用。

02、如何找到自己拖延的真正原因

在书中,作者将拖延症分为行为拖延、决策拖延、主动拖延等3种类型,并详细介绍了每个拖延类型的行为表现。

更重要的是作者在书中根据每种拖延类型,都给出了一系列的练习题,读者可以根据其中的题目自测自己属于哪种拖延类型,以此找到自己拖延的真正原因。

结合这3种拖延类型涉及的行为习惯和各类表现,作者总结出了一些导致拖延的可能的原因:

如对失败的恐惧、对成功的恐惧、自信心低、自我效能感低、完美主义、难以应对不确定性、难以下决定、厌恶任务等。

每种拖延原因之下都有行为表现,根据这些表现类型就可以找出自己拖延行为的真正原因。

03、克服恐惧,拖延不攻自破

很多战胜拖延的方法之所以收效甚微,多数是因为理论太多,实用方法太少。

《再也不见,拖延症》这本书中,作者不仅结合拖延类型给出拖延的理论根源,更重要的是给出了详细的自测表格和实用的方法步骤。

例如在克服焦虑性恐惧的时候,作者指出:

克服因不自信导致的拖延,作者给出的建议是:提升自我效能感,打破恶性循环。通过识别消极想法、标记想法中被曲解的部分、用理性反应代替消极想法、进行实践、提高技能等一步步实现战胜拖延的目标。

克服因完美主义导致的拖延,作者提出质疑完美主义信念、消除包含“应该”的表述、接受平均水平、忍受不确定等方法都可以克服完美主义。

通过直面恐惧与担忧来克服拖延:评估面对恐惧的强度、选择最有效的方法、练习直面恐惧,直至习惯。

设定有效的目标,找到达成目标的步骤,改变自我与环境的关系并克服干扰,改变自我与他人的互动方式,有效地沟通解决纷争等等都可以解除恐惧,缓解焦虑,战胜拖延。

很多人战胜拖延症是三分钟热度,下定决心改变也真的做到了,但好景不长,很快又重蹈覆辙恢复原样。

对此,作者在《再也不见,拖延症》一书中也提出了防止拖延卷土重来的方法:识别预警迹象、了解对你有用的方法、继续练习、重写人生规则手册等等一些列措施。

持续性拖延对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有严重的影响,我们需要去找到拖延的根本原因,并以此找到对应的解决方法,这样才能有效战胜拖延,让我们的生活和工作都能更上一层楼。

《再也不见,拖延症》读后感(篇六)

过段时间,我们办公室要重新装修。所以领导让我们在这周末,把所有的东西都清空。

我觉得我是一个拖延症比较严重的人。一般要到最后一天下午,实在拖不过去了,才会去整理东西。

因为对我来说,整理东西是一件特别麻烦的事情。

有一个很奇怪的现象。只要我整理过的房间,大家都觉得好像没有整理过。但是只要我老公一整理房间,连我自己都觉得干干净净,整整齐齐的。

我觉得每个人擅长的东西不一样,但是这也是导致我不想整理东西的一个原因。可能我觉得自己做不好。

因为我们在一个大办公室,所以一般分两波,有一波人早早就开始做好打算。从礼拜一开始,就每天往家里拿一点东西,每天打包一些。

有一波人就是像我一样,拖到最后才会去整理。其实拖延症不想影响我们的工作,还会影响我们的生活。

之前看到一个新闻。

有一位学子花了很多钱,报了考研班。最后到了考研的那天,竟然忘记拿准考证了。

因为路程太远,所以无法及时拿到准考证,导致他以前所有的努力都白费了,他只能在外面抱头痛哭。

其实,这些事情屡见不鲜。不仅是我们自己,我们身边的很多人也会有拖延症。

美国心理作家帕梅拉·S·微美茨,和凯文·L·焦尔科。两个人合作了一本,《再也不见,拖延症》。这本书由哈佛大学心理学教授联合推荐的,数百万的人亲测都有效。

这本书一共分为四个部分。第一部分,是让我们了解焦虑,拖延之间的关系。探究拖延背后的原因。第二部分,努力改变自己的消极思维模式。第三部分,教你一些具体的操作方法,改变行动,并朝着目标前进的一些策略。最后一部分。在通过改变的同时,也维持那些来之不易的积极改变。

相信患有拖延症的朋友,才会翻开这本书,那既然我们已经了解了自己的拖延症,我们很渴望有一些具体实操的方法,能够战胜自己的拖延症。

《再也不见,拖延症》书中有一个方法叫做正念。

正念是指停留在当下,有目的地关注此时此刻,而不加评判。

第一个目的就是要关注当下的感觉感受。第二个目标是允许这些体验自然发生,而不评判他们不试图摆脱它们,也不要陷入焦虑,内疚,担忧以及悔恨之中。

而且练习正念需要选好地点和时间。尽量保持外界的事物不会打断你,在一个自然放松的情境下练习。

正念的步骤分为五步。

第一步是正念呼吸。

把注意力放在吸气和呼气上,不要担心你做的是否正确,评价虽然是人类的天性,但是不管你的想法在哪里徘徊,也不管它徘徊了多久。只要不加评判地重新聚集到呼吸上就可以了。

第二步是正念饮食。

比如说你吃了什么,在哪里吃的,还做了什么?有哪些人在场,实物看上去怎么样呀?闻起来又是什么感觉呀?尝起来又是什么样的呀?使自己有意识地关注饮食等自动化行为。这样就更容易留意到那些已经形成了促使你拖延的习惯。

第三,专注于日常任务。

比如说刷牙,吃饭、洗衣服,穿衣服等等,这是我们每天都会做的一些日常琐事。我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它们从来没有被关注过,所以要记住,留意到生活中正在发生的事情,是一种能力。

这不仅让你更充实地活在当下,还是你不再陷入对过去和未来的焦虑,担忧循环中。

第四步是关注闪现的想法。

我们在集中注意力的时候,有可能相同的想法会不断地闪现。有时候这些想法变得太熟悉了,所以你甚至不会注意到他们。要记住,想法只是想法,他们是虚无的,只是暂时的,他们不是真实的。也不能界定你的意义。

比如说,我是一个彻头彻尾的失败者。其实并不是这样,而是我有一个“我是彻头彻尾失败者”的想法而已。但想法只是想法,不要过度去评价它。

第五步,随时随地聚焦当下。环顾四周,记录删除你看到的东西。留意你闻到以及肠道的一些味道,进行一次深呼吸。这些都可以帮助你聚焦在当下。

《再也不见,拖延症》中说,重复练习的次数越多越会感到自然,越不信,越不会陷入一种担忧逃避的循环当中。

可能很多人会觉得在练习过程中,这个太无聊了,而且会花费太多的时间。

但是我们这时候就需要不忘初心,思考一下我们翻开这本书的原因。

其实就是因为拖延耗费了太多的时间,所以我才想着改变。

那现在何不花一些时间练习,关注当下?从长远的来看,就可以减少焦虑和拖延的时间而获益。

让我们通过此书,告别拖延症,做自己真正喜欢的事情。

《再也不见,拖延症》读后感(篇七)

任何人都会拖延,每个人都逃不过,每个人都有不知所措以及害怕面对的结果,甚至对自己产生怀疑和不自信,这时候拖延就产生了。

从心理学上来看,拖延其实是人性的弱点,是出于人性的本能。只不过对于大多数人来说,拖延更多是来源于内心的焦虑,并非是意志力的薄弱。

或者说,更多拖延的发生,其实是太过于追求完美而导致的。在帕梅拉·威尔茨和凯文·L焦尔科合著的《再也不见拖延症》中,告诉我们只有意识到拖延是因为焦虑产生的,才能找到拖延的本源,从而掌控人生。

很多人都有相似的感觉,一旦拖延一次就会拖延无数次。也就是说如果今天你告诉自己:太累了,今天就歇歇不做事了。

这样做的结果,很容易在接下来的一周甚至十天都不会再做事了,这其实是受自我怀疑的影响。

比如我们平时本来计划好要好好读一本书,但又因为读了之后没有记住内容,而产生读书无用的困惑,甚至怀疑自己是不是白读了一本书。

这时候无论是在心理上还是效果上,都产生了挫败感,怀疑自己的智商与理解能力以及记忆能力等。

于是下次在想要读书时,就会产生消极情绪,心想:读不读都是一样的效果。于是拖延就这样产生了。

心理学认为,这是因为低自我效能感产生的消极情绪,进而这种消极情绪也引起了内心的抗拒,进而产生了拖延。

本质上来看,是因为过于追求效果,所以对于结果的不满意,或者因为期望太高而没有达到产生的心理落差。

其实,对于拖延产生的主要原因莫过于焦虑,而焦虑则是情绪浮动而触及的。这样来看努力了没有达到目标,于是就有了随波逐流的拖延症。

这样看来,拖延跟人的意志力并非是强关联,那么什么才是拖延产生的根本原因呢?前边我们提到了过于在乎结果的完美主义,这是诱发拖延的潜在因素。

同时对于未来的不确定性,害怕失败,这些都是导致拖延产生的因素,那么对于我们来说,想要克服拖延,就不能靠与意志力做斗争,而要顺从意愿,找到问题的根源,可以从以下三点做起

首先,不追求完美。对于每个人来说,完美其实是个伪命题,绝对的完美是不存在的,只有相对的完美才是能做到的。

只有做事的时候,不害怕自己做得不够好,先向前一步,才能摆脱怀疑与完美主义,这时候拖延自然就减少了;

其次,不要害怕失败。很多人拖延并不是没有意愿度去做事,而是害怕努力了也会经历失败,为了避免失败的痛苦,索性就不去做了。

但实际上,越是不去做,越是会面临更多的失败,只有平复心情,放松状态去无所畏惧前行的时候,才能克服拖延;

最后,把过程做好,而不是追逐结果。我很喜欢一句话叫:狼性努力,佛系结果。也就是说只要我们把过程做好了,结果无论是什么样的,都能坦然接受。

而在坦然接受的时候,一般结果都不会太差,因为我们关注过程的时候,会更多去发现问题产生的原因?以及如何解决问题,而不是把重点放在焦虑以及担忧上。

或者说当我们对拖延和焦虑换种思路与角度的时候,会发现原来改变拖延不仅不难,而且是一件特别有趣的事。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得对自己的行为做出一定的承诺。也就是说你如果想要拒绝拖延,就要让外界来不断监督你,这样才能摆脱意志力的牢笼。

更多时候,单纯靠意志力是无法持续到底的,而想要改变不仅需要必要的监督、反馈也需要自我驱动力。

有自驱力的人,一般都有着淡然的心态,他们既不会活在普世的眼光之下,也不会处处自我怀疑,这就避免了很多假象,比如:

其实这些理由和担忧都是不必要的,或者说是对于或有事项的恐惧,而产生焦虑和恐惧情绪,最终导致拖延。

恐惧作为一种负面的情绪,如果无限放大的时候,尤其是对于追求完美的人来说,就会造成更深度的焦虑,甚至会引起抑郁,最终变成无限期的拖延。

但人在恐惧的时候,往往得到的信息与接收到的信号是与事实不符的,也可以说很多担忧都是对事实的曲解。

心理学上认为这是源于全或无思维,也叫黑白思维的影响,它是指用两极化的分类来看待世界。

也可以说理解为一个人心有恐惧的时候,看什么都是负面的,也会越看越糟糕,而看不到半点的希望与正向力量,这时候就会在消极中越陷越深。

想要避免这种消极情绪,不妨对自己说:即使做不好,也没有什么关系,没什么大不了的。这时候就不会低估自己,而放大自己的缺点。

由此可见:直面恐惧,接受不完美的自己,才是走出自卑,重获自信的最佳方式。

爱因斯坦说过:从未犯错的人,也是从未尝试过新事物的人。

也就是说只有不怕犯错,只有抛弃完美主义的牢笼,才能大胆去尝试,不断创新,才会勇敢去做自己。

这时候放松状态下的自己,优秀不优秀,完美不完美都无需外界的定义,而是会接纳自己原本的样子,而不是活在普世的规则之下整天心怀恐惧,生怕自己做得不够好而令别人不满意。

当我们认识到自己的不完美才是真实的自己,当我们用理性思考来代替莫须有的恐惧的时候,我们就掌控了自己,也就获得了更多完美的可能。

这时候没了焦虑、没有胡思乱想,拖延自然也就不会再产生了,因为只要我们进步一点点,都是一种发自内心的喜悦,都是人间值得。

《再也不见,拖延症》读后感(篇八)

一大早起来,喊孩子上学,可是孩子磨磨蹭蹭总是找各种借口拖延,每次上学都在迟到的边缘。

我想很多家长都会遇到这样头疼的事情。

其实,回想起自己上学的时候,似乎也是这个样子,这下释然了,原来孩子的脾气跟自己一样。

用赵老师一句经典名句总结,就是,这也不怪他,我也那味儿。

其实,这就是拖延症,几乎是人类的通病。

很多人在生活中多多少少的都犯有拖延症,为什么会出现这个情况?

很多人都认为有些事情无关痛痒,可以一拖再拖,说白了就是懒。

但是,这种行为要是养成习惯,那就是拖延症了。

如今,已经进入了告诉发展的时代,勤奋的人和患有拖延症的人,生活状态大有不同。

很多人都在抱怨,同样的起点,为什么别人可以成功,而自己的生活就只是庸庸碌碌?那么,我问你,别人努力的时候,你在做什么?

不要总是看到别人身上的光环,却看不到别人背后付出的努力。

你在睡觉的时候,人家起来写作,你在聊天的时候,人家已经走在创业的路上,你还在为感情的事烦心,人家已经开始研究新的话题。

先人一步,抢占先机,永远属于那些没有拖延症的人。

他们想好了就做,立刻行动,而有拖延症的人瞻前顾后,前怕狼,后怕虎,种种借口让自己不采取行动。

那么,即便是再强大,再有能力,最后也只能趋于平庸。

天才是需要努力和奋斗的,没有人能够靠着躺平而发家致富。

所以,拖延病真的是一种病,要治!

不过,要治疗这种病,去医院不行,他们看不了。

这属于心理学范畴,主要是激发自己的内在的动力。

美国心理学教授帕梅拉·S威加茨和凯文·L焦尔科合著的《再也不见,拖延症》是一本可以让你确信拖延症是一种可以根除的病。

当然,这里所说的拖延是一种病症而不是一种行为,之说以称之为病,是因为无药可医。

只能通过心理辅导,或者通过改变内在认知才能改变这一切,而这本《再也不见,拖延症》恰好具备这些特点。

我们为什么会焦虑呢?

本书从心理角度分析,明确指出是自我怀疑、对失败的恐惧、对成功的恐惧、完美主义导致的。

从个人的表现来看,患拖延症的人皆不自信,因为低自尊,对自己能掌控局面的能力不确信,因此陷入自我怀疑。

一旦开始自我怀疑,甚至最后会演变为自我否定。

他们害怕失败,所以不敢行动,他们出于恐惧,所以不敢去做任何事,这就是因为不自信导致的,让自己变得越来越拖延,最后一事无成。

因为这种心态,往往形成恶行循环,越是不自信,就越焦虑,最后形成了一种病态,就是拖延症。

要想克服拖延症,也有办法,书中给出了方案。

第一步:识别焦虑的想法

想要让自己摆脱拖延症,就是懂得学会识别焦虑。

每个人都有焦虑,你只要列出你内心焦虑的真正想法,看是因为自我怀疑能力不足,还是害怕成功或失败的后果,亦或是因为对自己要求过高?

先列出想法,然后分析是哪种原因让你焦虑。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治疗拖延症从了解自己开始。

第二步:标记想法中被你曲解的部分

最常见的思维形式包括:全或无思维、过度概括、预言、读心术、灾难化思维、包含“应该”的表述、忽视积极因素、“如果”思维、心理过滤、低估自身应对能力。

把你每一种焦虑的想法,识别出是哪一种认知曲解,那些莫须有的恐惧就会攻自破,然后就是用更客观的想法纠正曲解的部分。

这一步非常关键,只有找到症结所在,才能对症下药。

第三步:用更准备真实的想法替换曲解的想法

这里提供一些理性思考和审视恐惧的关键策略:核查证据、制定备选方案、去灾难化思维、替换可怕的想象。

认清歪曲的旧有认知并用以客观且积极的新认知填进你的大脑,你就再也不会因恐惧而无限拖延了。

这个方法其实很实用,只要你认真按书中的步骤去做,你会看到一个崭新的 世界。

第四步:发现问题的根源

焦虑来自于我们对未知的恐惧,只要我们认清楚事情的本源,就不会产生焦虑,这个可以通过学习来提升自己,让自己认知提升,就真的不用担心焦虑了。

第五步:不断练习直面问题

但我们遇到问题的时候,很多人首先想到的是逃避,但是逃避是解决不了任何问题的,只有直面问题,采用正确的方式解决,才能不陷入焦虑之中。

拖延症是一种病,是根植于人深层的自我概念中的歪曲事实,我们必须找到根源,从源头上彻底治愈它,才有效。

《再也不见,拖延症》表面上针对的是拖延症,实际上关注的是一个失败的人的重建。一个人不管你能力多好,知识多优秀,如果元零件里装入了不符合事实的认知,就会自己吓自己,把自己拖入无限的深渊。拖延症正是基于这而生发出来的一种疾病。

虽然如此,但想要根治,这本《再也不见,拖延症》会告诉你如何会源头开始得到治愈。

我是专注感情生活,点击关注不迷路,更多精彩等着你!

《再也不见,拖延症》读后感(篇九)

遇到事情,你是否总是一拖再拖,迟迟不肯付出行动?

你是否总是等到截止日期迫近了,才火急火燎地猛赶进度?

如果你的答案是肯定的,那么,你无疑是一枚“拖延症患者”。

在平日的生活和工作中,每个人都或多或少存在拖拖拉拉的行为,这不可避免。

要想解决拖延症的行为,我们首先要了解什么是拖延症。

也就是说,当一个人因为这样那样的原因而推迟做某件事情湿,我们就说这个人存在拖延的行为。

一般而言,拖延可以划分为两个类别:行为拖延、决策拖延。

前者是指推迟正在完成的任务。

比如,你正在着手做一个项目方案,可是你中途不做了,转而去做其他事情,这就是行为拖延。

而后者则是指你不敢做出决策、推迟做出选择的行为。它往往与内心的焦虑和担忧有关。

比如,如今夏日炎炎,没有空调的话夜里特别难以入睡。趁着“618”商家打折促销,你很想入手一台空调。

可是,货比三家后,你不想买当初看好的那款空调,转而看上了其他的款式,主要是价格优惠力度更大。

正所谓“乱花渐欲迷人眼”,选来选去你变得不知道该选哪款,从而迟迟不敢做出决策。

这就是决策拖延。

弄明白了什么是拖延症后,你不禁要问“为何人会产生拖延”?

在书中,作者直言不讳地指出:拖延十有八九是因为焦虑。

对于许多人来说,拖延源于深层的焦虑、担忧与自我怀疑,从而产生了逃避和推迟做任务的行为。

当一个人对于某事感到焦虑时,他往往会习惯性地选择逃避,不去面对它,更不敢去完成它,只是一味地顾左右而言他,让拖延成为借口。

比如,孩子班上要举办亲子艺术节,家长一时心血来潮,不假思索便报了名。

谁成想,当家长和孩子挠头搔耳终于确定了表演的曲目时,才发现亲子才艺展示并非想象中那么容易。

家长开始担心自家的节目没别人的好,惧怕被老师和同学嘲笑,担心上台表演时演砸了丢人……

家长越想越焦虑,继而心生退意,想打退堂鼓。

于是,家长不再积极地排练节目,每到要排练的时候,总是说有其他重要的事情要做。

就这样,等到截止日期快到时,不堪心理重负的家长直接向老师坦言退出,给出的理由是公司临时安排出差,没办法参加艺术节了。

既然拖延对于我们的生活和工作产生影响,那么,该如何做才能克服拖延症呢?

既然大部分的拖延症源于恐惧,那么,要想克服拖延症,首要任务便是战胜恐惧心理。

第一步,识别焦虑和恐惧的想法。

每个人都有情绪,喜怒哀乐惧,实乃人之常情。

面对一个新的任务或挑战,当你不确定自己是否能胜任时,心里产生担忧和害怕,是非常正常的心理反应。

这时候,不妨敞开怀抱,去接纳自己的恐惧体验。

第二步,标记想法中被曲解的部分。

其实,遇到事情,很多时候我们的想法大多被自己误读。

面对一个新的任务,我们会在不知不觉中使用“读心术”,往往猜测别人对自己可能的消极看法,而这样的猜测实际上缺乏依据,不过是一厢情愿罢了。

比如,上文提及的家长,他心里想的更多的是别人对自己的嘲笑,觉得老师和同学们会觉得自己的表演上不了台面之类的。

此外,拖延者还会使用“如果思维”,用还未发生的坏的想法来吓唬自己。

“如果我在台上忘词了,该多丢脸?”

“在亲子才艺展示过程中,如果孩子不配合自己怎么办?”

想得越多,心里越恐惧,于是更加不敢做出行动。

第三步,直面恐惧,向恐惧发起挑战。

其实,克服恐惧最有效的方法便是直接面对恐惧。

很多时候,你总是会想着“再等等看吧”,能拖则拖。

殊不知,拖延和假装忘记并不会使任务自行消失,更不会帮助你完成任何事情,也不会减弱你的焦虑。

实际上,拖延和逃避并不奏效,只会让事情变得更糟糕。

那么,具体该如何去面对心中的恐惧呢?

在现实中面对。

换言之,你的恐惧是什么,你越要去做什么。

比如,你越是害怕上台表演,你越要尝试着让自己不断地排练,一遍不行就两遍,如此循环往复,你会发现熟能生巧,你的表现会越来越自如、自信。

这个世界上,最坚不可摧的力量便是持之以恒。不断地强化练习,所有的困难或者恐惧都会不断地弱化,直至消失。

当你产生了自信心,行动上便不在话下了。

有句话说得好:一个人最大的阻力便是改变自己。

改变是困难的,当你通过努力和付出,克服了自己多年以来形成的拖延症时,请务必好好地奖励自己!

奖励可大可小,但是一定要有,它能够积极地强化你的良好行为,避免拖延症卷土重来,让你取得更大的进步。

到这里,我们便可以理直气壮地大声说道:再也不见,拖延症!

-END-

《再也不见,拖延症》读后感(篇十)

“明日复明日,

明日何其多。

我生待明日,

万事成蹉跎。”

现如今,无事不拖的人难找,从不拖延的人罕见。一问之下,人人都会拖延,只不过程度轻重不一。

被贴上“拖延症”的标签,终归是一件不舒服的事,难道,真的就没法摘掉吗?

答案当然是可以的!

今天介绍的这本书《再也不见,拖延症》被誉为“战胜拖延症的终极读本”,在美亚畅销近十年,哈佛大学众多教授联合推荐,数十万读者亲测有效。

它拒绝套路,手把手带领我们自己成为战胜拖延的心理咨询师。

其中包含了不少适合实际操作的方法和自助练习,更直接、细致的解释了作者的意图,你可以在实践中直接模仿复制。所建议的策略,非常出色,按照作者的说法,熟练使用习惯之后,可以有效预防反复,威力强大。

从你拿起这本书,你就已经在动手摘掉标签了,很高兴它给你带来了希望。

与其说这是一本工具书,不如说它是一本操作手册。

本书篇幅不长,按照“原因——改变——提高——解决”分四部分,符合人们的认知行为。你可以按照顺序阅读,也可以想看哪一部分就从哪一部分进入。

但是有几个问题,我们必须了解,才能更好的使用这本书。

1.了解拖延

拖延来源于焦虑,其根源是自我怀疑。正是由于深层的焦虑、担忧和自我怀疑,人们为了逃避、推迟任务与决定,于是拖延。

例如,小孩子为了能快点去玩马虎地写作业,妈妈因为他作业的马虎让他重写,他会颓丧、担忧、焦虑,心想:“怎么样才能去玩呢?唉,反正也不能去玩,那么快干什么?说不定早点完成还会加多一张试卷。”为了逃避,拖延着。于是,原本动作迅速的孩子,成为了一个拖延者。

生活中我们也经常看到,大人们也是,把原本想做的事一再向后推,干着一些不重要不紧急的事。

或许他心里会焦虑地对自己说:不能再这样下去了,明天开始吧!而明天,又是一个循环。

对于拖延症,心理学上还有一种解释:拖延,是因为我们和要做的那件事情之间的关系是对抗性的,而非一致性的。事情的对抗性太大,就会破坏我们的行动边界,最终导致事情拖延。

这在小朋友身上体现的尤为明显。

举个例子,很多小朋友都不喜欢写作业,特别是被父母监督着,他们磨磨蹭蹭,不情不愿。

他用拖延来对抗着要写作业这件事。

可同样是读书写字,如果你让他们看故事书、漫画书,或者画画,他们会很高兴,积极主动地开始。

因为要做这件事,跟他的兴趣爱好是一致的。

2.尽可能完成本书所有的自助练习

不管是哪种原因的拖延,当你继续阅读,是否就表示拖延令你困惑?你想要动手解决这个麻烦了,摘掉这个标签了,对吧?

那么,行动吧!

战胜拖延症的秘诀——有明确的目标和可行性的计划。

明确的目标:可观察的、具体的目标。

可行性的计划:目标可以被分成几个小步骤,每个步骤都是可具体可操作,课达成的。

为了帮助人们更好的达成目的,作者在文中提出了很多自助练习,这些最直接,最有效的方法,希望你都可以实践并坚持。

例如,在“好目标是改变的助推器”这一节,作者在分析如何设定足够好的目标时强调“确定价值观”的重要。出现了自助练习及举例,就是为了帮助你,确定自己的价值观。如下图。

这些方法策略是快速有效的,但是,拖延症由来已久,它更需要你坚持练习,巩固成效,防止复发。

3.有效管理时间

市面上这类的书很多,适合自己的才是最好的。

看了这本书,我尝试了作者的表格式,觉得太细致了,于是我做了修改,保留大部分内容,改成了便笺。

我利用便笺和日历把每天要做的事情记下来。之所以两个同用,是因为便笺在手机上,可以随身携带,而日历就摆在工作台上,方便查阅;之所以要记下来,是为了减轻大脑记忆的负担,只需要按照着罗列的事情进行,随时增删。这样管理时间,大大对抗的拖延,目标明确,人也轻松。

拖延症是一种病吗?不是!

它只是一种习惯,一种可以被改变的习惯。

比如,你经常性地把工作拖到下班才做,把任务拖到最后一刻才完成,那么大脑就会形成记忆,以为临下班时才是工作的时间,最后一个才必须完成。

而你会习惯的重复这样的错误。

但如果你从早上开始进行工作,建立新的行为模式;提早把任务列入计划去完成,就能打破拖延。

具体内容书中阐述详细,感兴趣的读者可以详细阅读。

感谢阅读,欢迎关注,陪你一起长知识!

《再也不见,拖延症》读后感(篇十一)

网上有个段子,明日复明日,明日何其多,居然这么多,不妨再拖拖。

这是拖延症患者的真实写照,不到上班最后一刻不打卡,不到交报告的最后一天,绝不动手……

是不是特别熟悉?

因为我们就是其中一员,根据有关数据统计,全球20%的人做事情有长期拖延的习惯,而80%以上的人都有或多或少拖延的毛病。

所以,电商平台抓住机会,顺应市场需求,提供监督拖延症的服务。

网络工程专业的大三学生余本钦,从2018年开始自主创业,现在他已经是三个监督店的店主,主要业务是监督拖延症的服务。

因为拖延正在悄悄地拖垮你的人生。

塞缪尔·约翰逊说过,我们一直推迟我们知道最终无法逃避的事情,这样的蠢行是一个普遍的人性弱点,它或多或少都盘踞在每个人的心灵之中。

有人说,拖延就像一场慢性自杀,很有道理。

拖延给我们带来的是焦虑,悔恨,甚至痛恨,一些看似无关紧要的小事,就像一个黑洞,慢慢把你吸进去,严重影响心理健康,而厉害的人,早已把拖延戒掉了。

战胜拖延,先了解拖延

心理学家派希尔曾说:习惯会变成无意识的大脑运作过程,如果长时间拖延,人们便会从根本上习惯性地保持这种状态。

拖延就像秋天的一场雨,一不小心让你感冒,甚至让你患上关节炎,风湿病。

一开始让你麻木大意,沉浸在舒适的凉意中,当时间越长,量变达成质变就会开始反噬,给你造成实质性的伤害。

告别拖延症,首先必须揪出为什么会产生拖延?

《再也不见,拖延症》作者认为拖延十有八九因为焦虑。

一 自我怀疑

不断自我否定,认为自己能力不足,不具备优秀者所有的特质,不敢动手。

二 对失败的恐惧

拖延者害怕自己或者他人失望,低于原本的期望值,不断臆想失败的场景,缺少行动的驱动力。

三 对成功的恐惧

和对失望的恐惧相反,有一类拖延者,从来都不相信自己能成功,迟迟不行动。

四 完美主义

他们无法接受生活中固有的瑕疵,不确定性,认为不完美就是失败,只追求完美的结果,以至于不知所措。

心理学家乔治·哈里森说:拖延是一种不能按照自己的本来意愿行事的精神状态,是缺乏意志力的表现。

并不是所有拖延都是缺乏控制力,80%的人因为对结果或失败或成功或是否完美产生恐惧心心理,因为想法给行动造成障碍,才是拖延的根源所在。

还没有行动就对结果产生恐惧,如何战胜这种恐惧心态呢?

一 纠正认知曲解。

在《再也不见拖延症》书中,作者列出10种类型的曲解思想,这些会让拖延者彻夜失眠,想象生动的失败情景,最终无法完成目标。

1 黑白思维。

有一类拖延者,喜欢用两极分化的极端思维看待世界,但是忽略了灰色地带和生活中的微妙之处。比如我完全不值得信任。

2.过度概括。

习惯性做出一刀切的结论,想法中常用“总是”,“从不”这样的词语。

3预言。

总预测自己会失败。

4.读心术。

无端的想象别人会用消极的看法看待自己。

5灾难化思维。

害怕因为小失误造成严重的后果,比如如果实习工作,我的生活就全毁了。

6包含应该的表述。

常常为自己设立严格的规定,这些表述会让人感到压力紧迫,紧张。

比如我的业绩应该是公司第一。

7.忽略积极因素。

消极思想严重,只能看到自身或仅仅的消极因素。比如我的主意好坏无关紧要,错别字表达了一切。

8.如果思维。

用预设的坏想法吓唬自己,比如如果忘记了台词,该怎么办?

9心理过滤。

沉浸于情境中的消极部分,比如我在介绍产品时,听众总看手机,肯定是因为我讲的很无聊。

10低估自身的应对能力。

第一时间否定自己,认为自己永远无法应对这些困难,挑战和障碍。

二 设定有效目标

著名激励大师汤姆霍普金斯说过,如果成功是个火炉,目标就是柴火。

目标是人生的方向,前进的动力,成功路上的里程碑。

向着目标前进,全世界都会为你让路,制定有效目标,更是改善拖延的助推器。

根据自身情况,确定核定价值观,筛选出有效目标和无效目标,并制定出长短期目标,分步骤执行。

三 改变你的关系

1.改变你所在的环境

当你工作时,如果桌子上放了零食和手机,这会严重影响您的行动。

建议您工作时远离干扰源,把那些让你分心的东西藏起来,给自己处于清静的空间。

2.改变与他人互动的方式

对抗拖延,还要学会拒绝。

承担不合理的责任,承诺完成不必要的任务,这在焦虑型拖延者中普遍存在,因为他是一位被动沟通者。

必要时需要进一场有主见的主动沟通,清晰的表达需求,并提出解决方案。

奥克利提出信念这个概念,他认为改变拖延的习惯,我们需要不断的告诉自己,我们一定能行。

显然有点鸡汤,但在《再也不见,拖延症》这本书中,作者详细分析源于内心对结果恐惧的认知曲解,详解对恐惧失败、恐惧成功、追求完美主义者的拖延症的心理特点,并给出了详细的应对方案。

最后,在书中作者还给出预防拖延和保持立即行动的具体方法。

鲁迅先生说过,天才不是横空出世的,没有一定的土壤和环境,而这里面时间与等待是极为重要的两大因素。

拖延症不是单纯时间上的延长,更是心灵的畏惧,而应对拖延症也并非一朝一夕能够达成,我们需要时间找到消极的因素,再制定有效的目标,这才是应对拖延有利土壤和环境。

正如《马男波杰克》中说的那样,要么被黑洞吞没,要么改变自己。

拒绝拖延,与我共勉。

《再也不见,拖延症》读后感(篇十二)

前段时间关注的一个大V,凌晨突然发动态说自己特别焦虑,成宿成宿的睡不着觉,焦虑到恐慌的程度。正在备考,但“一行字看三遍都记不住”,压力之下却跑去逛街买奶茶;突然发现论文的截止日期快到了,自己却拖到现在还没动笔。

这就是拖延症的典型症状了:事情总是拖到截止日期前在面对,越往后拖越焦虑,还伴随着担忧、害怕、自我怀疑、自我效能感低等心理特征,而长此以往,这种拖延往往会令人疲惫不堪。

我们常常下定决心要告别拖延,制定了任务清单、时间表,但却总是难以坚持贯彻,最终失败而归,在拖延的恶性循环里越陷越深。

其实,你所需要的,只是一整套面对拖延问题的完整方案:

除此之外,你还需要学会面对与拖延相伴而生的负面情绪,学会设定有效的目标,学会管理自己的时间,学会控制影响自己的各种关系,最终将这些积极的改变保持住,并能有效预防拖延的卷土重来。

《再也不见,拖延症》一书,将专业心理咨询师在帮助拖延者解决问题时,会涉及的整个流程和会使用的各种工具纳入其中,可以有效帮助拖延者实现自我调整。

我们常常会说自己有拖延症,但如果细分的话,你是否有过类似的经历:

这三种典型情况,对应拖延的三个类型:行为拖延、决策拖延,和主动拖延。

值得注意的是,与行为拖延和决策拖延不同,主动拖延者,往往是自己故意推迟行动,他们对自己的工作心里有数,更有时间掌控感,享受在截止日期的临近带来的挑战感,也相信自己能很好地完成工作。

1、对失败的恐惧

比如学生害怕考试失利,无法取得理想成绩,怕父母失望。于是尽管平时成绩不错,但一到考试就容易掉链子。他们在考试之前,明明知道自己该复习什么、自己哪里薄弱,但就是完全无法静下心来看书。

这都是因为害怕失败而产生的逃避心理在作祟。

2、对成功的恐惧

有的人害怕失败,还有的人害怕成功。

成功有时候不仅仅代表着荣誉,还代表着更大的压力和责任、更多的关注和期待、可能会发生变化的人际关系等等。因为害怕成功可能带来的这些变化,有的人选择用拖延来逃避。

3、自信心低

无论是哪方面哪个领域,低自信者总是觉得自己不够好,能力不足,不如其他优秀的人。

4、自我效能感低

自我效能感是指我们相信自己有能力完成某项具体的任务或在特定的情境中取得成功。而自我效能感低的人,在面对新的任务新的挑战时,总是认为(不见得是事实)自己无法胜任、能力不足、准备不够等等。

5、完美主义

对自己充满了“做到完美”的期待,并且也认为别人同样如此期待。完美主义者在面对一项任务时,往往会因为自己内心过高的标准而备受挫折,导致拖延。

6、难以应对不确定性

我的方案是否能让老板满意?今天洗车明天会不会下雨?想考证但是万一考不过怎么办?生活中其实处处充满了不确定的结果,而难以应对不确定性往往和追求完美的心理有很大关系。

7、难以下决定

同样和完美主义密切相关的拖延原因。由于过于追求理想的完美结果,所以在做决定之前总是在收集信息、综合意见,试图解决一切可能导致错误的细节和问题。比如写个文章取标题,想要吸引人、又想要能表达主题、最好能和热点挂钩、能引起读者共鸣……选来选去,难以决策。

8、厌恶任务

非常常见的拖延原因,面对任务时,总是倾向于思考、关注让自己厌恶的部分。比如这个方案领导非要那么做,太不合理了,于是一拖再拖;客户太难搞了,越晚去见越好;数学太难了,留到最后做或者干脆就不做了。

对每个拖延者来说,引起拖延的往往是混合原因,但每个原因之间又经常具有内在联系。书中将以上8个拖延原因,从心理层面分成3种类别来应对。

在确定克服拖延的基础上,书中提供了一系列的心理学工具,从情绪、认真、行为三方面,帮助拖延者由外及内,由心到身,彻底战胜拖延症。

比如应对焦虑和担忧情绪的正念疗法;帮助克服恐惧的恐惧等级表;帮助自己理清思路的想法记录表;帮助自己更好地规划时间和任务的时间管理工具等等。

拖延导致焦虑,而焦虑也往往会引起拖延。

拖延是人性,焦虑也有其积极意义,我们要做的不是消灭拖延,我们要追求的也并非永不焦虑。

从心理咨询的角度来说,最理想的状态是:当我们有想拖延的念头和迹象时,我们能理性看待、客观分析、从容应对;当我们因为某些事情感到担心、紧张、焦虑时,我们能把这些情绪控制在适当的程度,尽量让它们对行为产生积极的而非消极的影响。

《再也不见,焦虑症》两位作者均为美国临床心理学相关领域的专家、教授,本书语言简明通俗,案例丰富,为受拖延困扰的读者,提供了在心理咨询角度全疗程的应对方案,非常具有实用价值。

如果你想战胜拖延……那么别拖了!现在、立刻、开始行动!

《再也不见,拖延症》读后感(篇十三)

焦虑是拖延的来源

文|| 阿黛小姐

一、拖延症,很流行

拖延症,更像是现代人普遍存在的一种状态。

你若没有拖延症,倒显得有点不合时宜了呢。

网上曾有资料显示,有86%的职场人都认为自己有拖延症。50%的人不到最后一刻,绝不开始工作。而13%的人表示,假如没有人催,就不能完成工作。

2020年1月,有英国研究学者通过问卷调查形式询问10000受访人群是否会有拖延习惯,只有15.6%的人声称永远不会拖延,超过84%的人有拖延习惯。

其实,大部分的我们都有或轻微或严重的拖延症。

这都是拖延症,是不是很像在说你?

拖延症其实是一种自我调节的失败,是当人们在能预料到后果的前提下仍然选择要把计划做的事或应做的事推迟实施的一种行为。

二、拖延症,很有用

你是不是觉得我疯了?所有人都说拖延症是一种病,但我却想告诉你:拖延症很有用。

趋利避害,是人作为动物的本能。所以,我始终觉得人们在做出选择时,总有支撑这个选择的正当理由,我们选择拖延也是如此。所以,单纯地把拖延症与懒惰、自制力差、缺乏意志力等划等号,是不合理的。

不知道大家有没有发现:我们拖延的决定和行为,往往都是令我们痛苦的。比如,我们会在减肥、写论文、完成工作、打扫卫生等方面拖延,但不会在打游戏、看电影、刷视频、吃美食等方面拖延,这就是典型的逃避痛苦而产生拖延。

逃避痛苦不可耻,拖延也不可耻,甚至有时候是有用的。我认为,拖延行为,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其实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能够在短时间内起到保护自我的作用,让我们不至于被痛苦压垮。

心理防御机制,能够让我们短时间内自我保护,但长此以往,却会阻碍我们的成长,就像拖延能让我们一时愉悦,但却不会让我们一直愉悦。

但不可否认,当我们处在极度痛苦时,还是可以用拖延的方式让自己缓解一下。所以,拖延不可耻,有时候还很有用。

三、拖延症,是你怕了

我在知乎上曾看到一条这样的评论:哪有什么拖延症,其实就是懒,把懒说得这么清新脱俗。

拖延症,真的是因为懒吗?

还真不是!拖延症是一种主观的逃避行为,我们选择逃避痛苦的事儿,而去做一件让我们开心的事儿。其本质在与恐惧。而懒,与恐惧无关。

《再也不见,拖延症》里曾指出:

关于拖延的原因有很多,本书将其归结为三大类:对失败或成功的恐惧、不自信(自我效能感低)、完美主义。

所以,与其说拖延是因为懒,不如说拖延是因为你怕了。

尤其是对失败的恐惧,成为越来越多人拖延的原因。因为没有人真正不在乎输赢,所以,几乎在每个时刻我们都害怕失败。但很遗憾的是,当我们用成功来衡量自己的价值时,焦虑和恐惧便会产生。

我们常常会在做事之前想象:

万一我失败了怎么办?是不是很丢人?

如果其他人发现我的“真面目”怎么办?

直接放弃尝试比努力后而失败更让我有安全感?

我太熟悉这种感觉了,正是因为对失败的恐惧,才会让我们各种考试产生焦虑感,从而想要通过拖延来逃避。

在《再也不见,拖延症》中指出,在恐惧失败的背后常有以下几种信念:

只有我们找到恐惧失败背后的信念,才能形成健康的自我态度,做好打败它们的准备。

四、拖延症,是即时满足

刘擎教授曾在《十三邀》上讲过一个故事。

他发现他的学生们,阅读能力好像下降了。

刘擎指出,童稚化的标志就在于,我们不太能够延迟满足。

这种现象被刘擎称为:“成年人的童稚化”。

我倒不是批评小视频,只是想说在这背后,其实人们变得很难延迟满足,而渴求即刻的、快速地“快乐”。我们之所以选择拖延,其实也是因为追求即时满足。

拖延症者往往选择被其他令人愉悦放松的事情所吸引而转移注意力,从而耽误了当下理应完成的工作。他们更容易活在当下,忽视过去和将来的事情,仅将注意力置于现时的简单和快乐。

从这个角度来说,我觉得拖延大概是人性的一部分。毕竟,相比于长久的收获和回报,我们更倾向于眼前的及时奖励和即时满足。

可问题是,逃避问题,永远不等于解决问题。

五、拖延症,如何破?

尽管我认可拖延症的自我保护功能,也认可拖延症是人性的一部分,但不认为我们应该放纵拖延症。我们因焦虑和恐惧而拖延,但反过来,不断的拖延却会让焦虑升级,让我们无法实现自己的目标,挖掘自己的潜能,更有甚者,会让人在拖延中产生浓烈的羞愧感、无助感,从而自我否定、自我贬低,患上焦虑症和抑郁症。所以,拖延症,需要破。

如何克服拖延症呢?《再也不见,拖延症》这本书或许能够为我们解惑。

这本书总体上分了四大部分内容:

第一部分:我为什么拖延?是因为恐惧失败或成功?因为自我效能感低?因为完美主义?只有找到了自己拖延的真正原因,才能有针对性地克服拖延;

第二部分:我如何克服拖延?集中针对以上三个拖延原因,分门别类给出克服拖延的具体步骤和方法;

第三部分:我怎样才能实现自己的目标?主要讲如何设定有效的目标,以及如何进行时间管理。

第四部分:我如何保持积极的改变?克服拖延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长期坚持预防复发,所以指出了一些方法让我们维持积极的改变。

想要克服拖延症的朋友,可以看看这本书哦。

在网上看到一句话,分享给大家:

人的天性倾向于我们活在此岸,活在当下,但人的进步又让人走向彼岸,走向远方。

我是阿黛小姐,多平台原创作者,用温暖的文字,记录你我的生活。

《再也不见,拖延症》读后感(篇十四)

昨天听一个群友说,她本来制定了详细的计划,准备每周读两本书,写两篇书评加一篇随笔。其实这个计划量真的不算多大,因为对于一个熟练的写作者来说,每天一篇3000字左右的文章,应该是手到擒来。

可是连续三周,这位群友都没能如期完成自己的计划。并不是因为她最近有多忙,而是把书放在眼前的时候,看看时间还早,于是趁着喝茶的时候,刷了刷手机。

很快,精彩的视频吸引了她的视线,一个接一个,逗得她一个劲地笑。不知不觉间,一个多小时过去了。这时候有人找她,分配了一些手头的工作,她打开电脑,把书推到了一边。

下午的时光和上午差不多,下班后,买菜做饭,辅导孩子作业,好不容易孩子睡了,她拿出那本书放在床头,顺手又刷了会手机。后来困了,不知不觉睡着了。等明天写吧,她想。

于是,第一周的计划被打乱,那本书始终在她背包里被拿出来又放回去。书没读,自然写不出书评,随笔也只写了半篇,计划就此被拖延。

相信这样的情况并不少见,许多人都会有或多或少的拖延习惯。

虽然很想改变爱拖延的现状,却无从下手。虽然很想要高效的生活,却又做不到,不得不调侃“拖延一时爽,一直拖延一直爽”。

那么,你有没有想过,究竟是什么导致进入你一再拖延的恶性循环空间?这种拖延习惯能不能改变?怎么改呢?

这本由芝加哥大学教授、心理学专家帕梅拉.S.威加茨和凯文.L.焦尔克,共同编著的心理学著作《再也不见拖延症》,带你寻找拖延的本质原因,定制出最适合自己的战拖计划,帮助你彻底告别阻碍成长的行为顽疾。

1. 是什么导致你总是爱拖延?

相信大多数有拖延习惯的人,并不是故意要推迟做计划的事情。拖延的结果使他们的内心感到更加焦虑,甚至有内疚和恐惧。

那么究竟是哪种原因,导致了你产生了拖延习惯呢?我们来稍作分析:是行为上的拖延还是决策上的拖延?你是主动拖延还是被动拖延?

理清这个关系之后,你会发现,拖延十有八九是因为焦虑。那么焦虑又是如何导致拖延症发生的呢?

▎对自己能力上没有把握,导致自我怀疑。

这种拖延症患者比较常见。比如你接到了一项新任务,你觉得对你来说有一定难度,于是不知不觉有了拖延的想法。在任务即将要交付的时候,你发现自己还没有完成,于是这种焦虑导致你极度怀疑自己。

▎对失败的恐惧也是拖延行为的罪魁祸首。

比如某些人在某项工作上被寄予厚望,于是他非常害怕失败,因为别人对他的期望值太高,他害怕达不到预期的目标,让他人失望。可能就会不停的想象失败的场景。这种对失败的恐惧无疑加重了拖延行为。

▎对成功的恐惧也能导致拖延行为。

作者在书中举了一个形象的例子。一名成绩非常优秀的移民家庭孩子约翰,为了免于遭到其他人欺负,选择了不完成家庭作业,拖延学习,成绩开始下滑,而约翰却认为,这样的普通成绩更容易让自己被同龄人接受。

这是典型的成功恐惧拖延症。

▎完美主义也和拖延之间彼此关联。

完美主义严重遏制了人们的有效行为。它会使人陷入严重的焦虑。制定出不切合实际的目标。显然,完美主义在此起着消极作用。

有时候并不是因为一种因素才导致了拖延症,更有可能是因为各种因素作用在一起,才导致了拖延行为的发生。

那么如何找到自己拖延的真正原因呢?仔细回顾拖延的真正动机,让我们跟随本书的作者,完成一些简短的自评测验,逐一分析自己的思维模式,找到导致自己拖延习惯的真正原因。

2. 克服拖延习惯的思维模式。

克服拖延的关键应该是作出关于改变的承诺。此时的你可能会有矛盾思想,一会儿想要改变,一会又不想改变。那么此时的你,一定需要强烈的动机和坚定的决心

▎通过做损失和获益分析练习,评估出自己的拖延习惯。找出你的拖延是在帮助你?还是在妨碍你?

▎改变的准备

发现克服拖延能够给你带来的好处,为自己设定切实可行的改变目标。

▎克服拖延带来的好处

给自己列一张清单,详细列示出克服拖延带来的一系列好处。

▎设定切实有效的目标。

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出发,制定出不超越自己能力飞流直下。范围内的目标。

▎公开承诺,有助于你改变自己的拖延习惯。

3. 改变拖延习惯的方法

①克服因恐惧导致的拖延

我们知道了拖延产生于焦虑与恐惧,那么我们就要制定出克服因恐惧导致的拖延习惯。

我的同事小于刚入职的时候,整夜失眠,焦虑不安。他不停的设想,如果我不称职的话,老板会不会马上让我走人,可是,如果我太称职,那么同事又疏远我怎么办?

这些在他想象里诞生的生动画面,不停回旋在他脑海中,他被工作压得喘不过来气。而同事们在午餐时并不搭理他,老板对他的工作也不甚满意。

小于的焦虑导致他在工作中产生了拖延,工作没做好,老板不满意,同事们也对他爱搭不理。他的工作效率更加低下。

那么有什么有效的方法,可以帮助小于克服这种恐惧,让拖延不攻自破呢?

▎识别焦虑的想法(做想法记录表训练)

▎标记想法中被曲解的部分(做认识曲解清单训练)

▎用更准确真实的想法,替换曲解的想法(想法记录表第3步训练)

▎发现恐惧的根源(从想法记录表中选择填写)。

▎不断练习,直面恐惧。(直面恐惧的训练)。

②克服因不自信导致的拖延。

▎识别消极想法。(想法记录表1)

▎标记被曲解部分(想法记录表2。)

▎用理性反应代替消极想法(想法记录表3)

▎实践。

▎提升技能(提升训练)。

③克服因完美主义导致的拖延。

包括质疑、消除、接受、忍受不确定。

4. 防止拖延症复发

跟随作者进行一系列训练后,你会发现自己的拖延症有了很大改变,那么如何维持这种改变呢?

▎意识到时间管理的必要性。(详细的时间管理表格)。

▎改变你的关系。

▎获得支持。

▎奖励自己

5. 写在最后。

当拖延成为一种习惯,也就养成了一种糟糕的生活。逾期在拖延症的焦虑中不断的痛苦。不如找到。能够帮助自己走出拖延的方法。请相信拖延是能被改变的。

跟随本书作者,完成书中所有的自助练习,付诸行动才能战胜拖延。但不能忘记,所有习惯都需要坚持,坚持下来你一定会感觉值得。

《再也不见,拖延症》读后感(篇十五)

文/心理咨询师嘉兰

想给儿子买双凉鞋,可两天过去了,我依然没有下单。我意识到自己是在拖延。

想写一篇关于“拖延”的书评,可一周过去了,我依然没有动笔,我意识到自己还是拖延。

假期网上培训又要开始了,我早就接到了信息,可迟迟没有开始注册,这仍然是拖延。

拖延可谓人类顽疾,似乎身边的人或多或少都有类似困扰。

你知道自己需要做什么,但你不去做,或者等到最后一分钟才去做,这都是拖延。

无论是工作中的任务,还是生活中的琐碎,总有一项能让你感受“拖延”的焦虑。

我们为什么会拖延?又如何克服呢?《再也不见,拖延症》这本书或许可以给我们答案。

一、拖延的原因

拖延背后的原因有很多种,找到自己的问题根源才能对症下药。

1、对失败的恐惧

比如学生高考前的焦虑,害怕考不上,害怕辜负父母的期待,在这种焦虑状态下,学生会逃避学习,拖延本该完成的任务。

还有一些学生在上考场前出现迟到、丢三落四、身体出现问题等主动或被动的拖延状况,其实都是潜意识里对失败的恐惧在作祟。

因为难以承担失败的结局,就干脆逃避尝试,无限拖延。

2、对成功的恐惧

有人害怕失败,就有人恐惧成功。

因为成功意味着要暴露在众人的关注之下,要承担更多的压力和期待,要背负更多的责任和义务,还可能暴露自己其实并没有那么厉害的事实。所以不断拖延,避免成功。

3、自我效能感低

觉得自己无法应对任务中的某种挑战,认为自己缺乏基本的任务技能,经常想“这太难了,我做不到。”

或者原本具备某项能力,但因为信心不足,不愿尝试。

4、完美主义

总是制定过高或不切实际的标准,想把事情做得完美。

比如,我想给儿子买双凉鞋,要防滑、要美观、要结实、要速干。沙滩鞋够结实、防滑,但不够漂亮、速干。漂亮美观的鞋子,防滑性能又不够好,所以挑来挑去没挑到合适的,我也失了耐心,就干脆放下去做别的事情。

5、难以应对不确定性

想买房子增值,又怕房价会跌。想跳槽,又怕下一个工作还不如这个。有些人很难面对未知数,如果对结果不能确定,就干脆拖延或放弃。

但事实是,生活中的一切某种程度上都是不确定的,某些人却因为怀疑而裹足不前,用担忧和逃避应对不确定性。

6、难以下决定

志愿填报在即,尽管有些学生收集了很多信息,可依然无法做出最后决定。他们担心网上操作失误、害怕突然停电、网络拥堵都无关紧要的细节问题,而不是把关注的焦点放在真正该解决的问题——选择院校和专业上。

7、厌恶任务

倾向于思考任务中让你感到厌恶的部分,(比如不得不与讨厌的人打交道、繁杂琐碎、不能自主决定某些事等等),而不是关注结果或者享受完成任务的乐趣。当考虑到任务的挑战性,就会倾向于逃避。

二、如何克服

1、直击恐惧

逃避可耻也无用,拖延者比任何人都清楚,推迟并假装忘记并不会使任务消失,也不会帮助你完成任何事情或做出任何决定,只会加重你的焦虑。

与其如此,不如直面恐惧,解决问题。

首先把你害怕和焦虑的事情按0-10的数字分级,然后通过现实情境和想象逐级突破,如果在某一项停滞就反复练习,直至习惯。

2、提升自我效能感,打破恶性循环

心理学里有“自证预言”,当你坚信自己做不到某件事时,就会找种种的借口和证据来证明此事。

所以很多时候,并不是你的能力达不到,而是你认为自己不具备某种能力的“信念”太强大。在这种消极信念和心理暗示下,你根本没有行动和尝试,就匆忙缴械投降。

首先,找到那些破坏你行动力的消极想法,比如“反正不会成功”“我就是什么也做不成”“根本没希望的”。

其次,用理性反应代替消极想法,比如“这个任务虽然有挑战,但我积极准备、尽力而为,上次那个事情不也做得不错吗。”“尝试了不一定会成功,但不尝试一定会失败。”

最后,进行实践,提高技能。

自证预言的逻辑是:“我不行”,然后“逃避”,看吧“我真的不行”。

打破自证预言的方法是:“我不行?”“试一试”,积极行动和实践,“谁说我不行?”“我原来可以!”技能提升了,信心增强了。

3、克服完美主义,接受生活中的不完美和不确定

因为追求完美会削弱动机并导致拖延,而且完美主义的理念是有问题的。

比如“不够完美,就是失败”,“只达到平均水平,真是太糟糕了”“工作上的一个小差错,意味着整个工作没有意义。”

理性应对反应:“虽然很多人不一定达到我所谓的卓越,但他们仍然是重要的,并做出了很多贡献。”

“也许我能妥善应对。很多普通朋友和同事也过得很快乐。”

“在这么大的项目中,确实会经常出错,但是,整个项目和过程是有价值的。”

4、学会有效沟通

如果你发现,自己经常因为讨厌必须完成的任务而拖延,或者总在答应别人的要求之后感到懊恼,那么你很可能是一位被动沟通者。

逃避或推迟任务成为这类人表达受挫感的间接手段和表达拒绝的温和方式。

可以化被动沟通为“有主见的沟通”,具体分为四个步骤:界定情境、表达自己、提出解决方案、描述结果。

比如,妻子可以对丈夫说“周末,当我一个人做家务而你却在打游戏时,我觉得不公平,因为气愤,我会拖着不干或发脾气。我希望我们能一起分担家务,在这张家务列表里选择各自想做的部分。这样,房间会更整洁,周末大家也会更开心。”

克服拖延是一场艰难孤独的战争,所以你需要获得支持。

你可以从倾听者那里获得情感支持,感受自己的价值和优点;

也可以从实际支持者那里获得帮助,有更多的时间和精力;

抑或从信息支持者那里获得专业指导、建议和信息决策;

当然,你也可以找到身边跟你一样的同伴共同战拖。

克服拖延虽然很难,但掌控生活一定很爽!毕竟,谁不想要高效、自信、快乐呢。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