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观看《历史那些事》这部纪录片后,我深刻感受到历史的厚重与深远。片中生动展现了历史事件的背后故事和人物的命运,让我对历史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和认识。通过这部片子,我不仅学到了历史知识,更懂得了历史对我们的影响和启示。
历史那些事影评(一)
暑假期间,我看完了第一季《历史那些事》,这部纪录片以一种幽默的语言把有点枯燥的历史讲述得很精彩。并且每集都有几个历史小剧场,在这个剧场里,历史人物都活了。而且每个小剧场都有一个“故事线”,就像看电视剧一样,让你意犹未尽。我最喜欢看第一集,让我知道了苏东坡不为人知的一面—大吃货。把苏东坡吃货形象塑造得满满当当的,也把他发明的许多菜品介绍了个遍。这一集我也知道了东坡肉的由来。历史小剧场很精彩,苏东坡居然穿越到现代,去了家苏东坡饭馆,点了东坡肉。结果苏东坡说这里的东坡肉不正宗,还告诉老板其实就是清水煮肉。我们小学生看这个纪录片,会让我们知道历史并不枯燥无味,让我们会记住历史。
历史那些事影评(二)
历史启蒙总是些小说演义,及长,读到些正史教本名家名作,便开始厌恶那些戏说浪说的花边野史,再随着阅历丰富一些,现在又似乎倒回了少时心态,历史真是令人随意打扮的小姑娘,除了一些大条的史实可以确证外,太多的枝蔓细节殊难考证,人物关系内心纠葛各家有各家的揣摩,历史变迁王业兴衰的深因那就更纷繁复杂,几无人可辨明了。
所以以前常说读历史,当读出历史教训,分辨大是大非,识别忠良丑恶,现在觉得这样读实在太累,读历史倒不如回归读故事,无论历朝历代,无论将相还是平民,真正有趣的还是看看在历史烟云中,究竟出现过多少有趣的灵魂,可爱可笑可叹的故事。
从这个点出发,这部剧就很不错,选的都是大人物,却不讲什么惊心动魄的大事,讲的都是一段段有趣的小事,糗事,怪癖,闹剧。我们的生活大抵还是波澜不惊,从历史中寻不见多少宝藏来指导来规划自己的路,但从历史中我们能看到许许多多的“逗逼”千姿百态的各种走路样子,这便能赋予我们信心和慰藉,让我们更安心地走下去,也更有勇气坚持自己的姿态走下去。
PS:苏轼和嵇康,真是超级男神,无可言喻,真达到了“仙人”之境。
历史那些事影评(三)
或许是因为意气风发是少数,大多时候都不得志,所以才懂了那句“人生如逆旅,我亦是行人”吧。
不要把人生当成目的,拜托,终点是死亡诶,谁想要到达终点啊。
“试问岭南应不好,却道此心安处是吾乡”。
常常觉得,其实一个人活着,需要的只要有一张床,一顿饭就够了,欲望少了,心才能安。
粗茶淡饭,贫贱的猪肉,还有屠户不要的羊脊骨,加点黄酒蘸点糖,皆可美味。
最后,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天高海阔亦渺我。
又会有几个人记得我呀。
历史那些事影评(四)
这两天,把《历史那些事》第一季看完了,第一季讲了苏东坡、溥仪、河晏、嵇康、杨氏家族、乾隆以及古战场武器的发展——弓箭升级成弩,剑升级成刀。 这部纪录片不同于以往的严肃性纪录片,它结合了现代的种种流行文化,更能吸引当代年轻人的注目。 说实话,我还是写不出那些没有思想仅有元素并列的介绍性文字,这不就是在一本正经的胡扯吗?这样写文章,对我没有丝毫的帮助!还是换种方式吧…… 我总觉得古人的那一套很神圣,无论什么东西,一旦让我知道了它有很深刻的历史底蕴,我就变得肃然起敬。倘若我发现周围中的某些行为其实在古代也有,我心理就会有一丝“满足感”,就好像坐在历史这个齿轮所支撑的车子上,以上帝的视角对比古今,突然觉得那些出现在课本、课堂上的伟大人物其实也不过如此。为什么会有这种感觉呢?难道这是一种宿命感,是我和伟大人物之间的一种羁绊?绝不是,本质上讲,这是个逐渐去魅的过程。 什么意思?其实人生就是个不断去魅的过程,年少时对这个世界有很多疑问,很多不理解,思想也不成熟,经验不够丰富,所以很多事物在我心中就有一种自然的神圣感,一种来自未知和恐惧的神圣感,好像一层朦胧的面纱。随着我年岁渐长,这块面纱也开始褪去,越来越薄了,直至完全散去。 哲学系的人都说人生是个认识自己的过程,但我不太以为然。我觉得认识自己仅仅是人生的一部分,人还要认识社会、认识世界。仅仅追求认识自己,未免有些狭隘和自私。唯物一点地讲,人生就是认识物质的过程,历史也是一种物质,所以认识历史自然也属于认识物质之中了;人类也是一种物质,所以认识自己也是认识物质。不如把物质这个词换成“世界”吧,这样读起来更自然。 人生是个认识世界的过程,认识自己是第一阶段。“认识自己之外的他物”是以后的阶段,至于这阶段还要不要再细分,我还无法凭借自身的经验做出判断。
历史那些事影评(五)
《历史那些事》是一部面向年轻受众的历史文化纪录片。每集不足30分钟,共8集,在年轻人的媒体b站播出,一经播出,受到b站用户的拥护和好评。 这是一部极具代表性的网生化新媒体纪录片,兼具宜教与年轻化的审美。具有微时长,微体量,碎片化,年轻化,创新化,趣味性,新潮性,形式感,互联网化,亚文化的网络特色。在内容形态上呈现了与传统纪录片严肃格调迥然不同的特色。适应了年轻受众对历史文化的需求,在传播领域实现了纪录片拓张的可能性。 从叙事视点来看,完全代入年轻人的网络视角,用年轻人喜欢的方式诠释历史上的趣味故事。是一部真正实现了内容年轻化,类型多元化,商业多元化的新一代纪录片典型。 选题是该片成功的很重要的因素,从基础上来看,主创团队着力于从历史上选取年轻人“吐槽点”,比如乾隆的弹幕行为,苏轼的东坡肉等等。在创作形式上,该片选择了流行配乐,流行热梗,比如鬼畜,动漫热梗,相亲节目,搞笑解说词等等。 作为纪录片,严谨的记录是基础,本身选择的题材事件充分尊重了历史,难能可贵的是,在此基础上非常重视故事化的演绎和表达,首先选题故事化,然后在悬念设置和人物叙事层面也非常戏剧性,内容中采取了情景再现以及蒙太奇的方式更具象的将美学呈现。很好的强化了纪录片的观赏性和趣味点。 这部片子的解说词非常幽默,尊重了年轻人的很多梗点,也擅长用差异化的表达带动情绪,非常有实验性。 作为一部历史纪录片,这部片子的戏剧张力占据了主要的美学基点。悬念的设计,节奏的把控,矛盾的冲突都围绕目标用户设计的恰到好处。 在商业模式上,历史那些事与游戏逆水寒进行了内容的结合,这种深度广告捆绑的形式也为纪录片行业拓展了新的盈利可能性。另外,片子也有持续系列性开发的潜力。该片的娱乐属性,适合于泛次元的各个行业做融合发展,商业潜力非常巨大。 不过该片上线后在呼声较高的同时,也带来了另外声音的探讨,即商业性集娱乐性的过度化,是否会让年轻一代对历史不够那么尊重。在历史文化类型的纪录片中,基于题材特点以往都是严肃的,突破了传统之后,在追求商业化的同时,也要考虑对受众精神层面的影响程度,避免引导受众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偏差。
历史那些事影评(六)
趁着五一假期,看了这部之前不知在哪儿被种草的纪录片。
看了才知道,原来从2018年开始起,就开始做这种“实验型”历史纪录片了。
*采用的是常规叙述和历史小剧场穿插的形式进行编排,其中“历史小剧场是以喜闻乐见的形式讲述历史,内容均有史料支撑,不恶搞,非虚构”,“喜闻乐见的形式”就包括了《老娘舅》等娱乐节目类型、王家卫式拍摄风格、rap演绎形式等等。
*不仅仅是历史小剧场,正片部分的叙述,也挺“玩梗”的,融入了很多时下流行的说法、比照,来解释历史上的事件。历史小剧场以名著的一句话收尾,意思贴切,既有分隔的作用,又有种升华的感觉。
*把历史文献引用的标注在纪录片里
*还可以穿插《易水寒》的广告植入
*纪录片有主题曲
*这一季讲了①苏轼被贬研发美食(古今穿越寻找东坡肉,古今东坡肉做法的区别),②末代皇帝溥仪偷故宫文物(用庄士敦的视角,像福尔摩斯一样探案),③隋唐朝代变更(杨广考古),④讲的主要是鼎(一口锅的逆袭),⑤魏晋奇葩·傅粉何郎(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五石散),⑥魏晋奇葩·爱豆嵇康(粉丝脱粉回踩),⑦讲乾隆喜欢收藏古画并盖章(《富春山居图》的真假,以及在瓷器上刻写御题)⑧古战场兵器的演变(刀、剑、弓,用了模拟擂台赛的形式)。
*我个人一直觉得纪录片之所以称之为系列,是因为形散而神不散,但这个片子并没有贯穿的主线,这是不是也是“实验”的含义?
历史那些事影评(七)
昨天晚上和女儿一起看纪录片《历史那些事》,第一集是讲吃货大文豪苏东坡被贬惠州的故事。我多羡慕古人可以凭着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一个有趣的灵魂、一种风雅的爱好度过那些落魄坎坷的命运和思愁苦闷的岁月。 我都可以想象一千多年前,苏东坡在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时候,边吃边赞叹“不辞常做岭南人”的满足快乐;做“羊蝎子”时,像个嘴馋的孩童迫不及待地等一顿美食出炉,眼里是单纯美好的光;一本正经地写信告诉儿子一个美食秘技,还不忘叫儿子保密,以防有人来和他抢生蚝。他的儿子收到那份信时,会不会忍不住为他可爱如孩童的父亲噗呲一笑呢?或者是眼里禁不住闪过泪光,为着那个在海边寻找生蚝的孤独背影。 我们看完纪录片,已是夜深,我看出窗外,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挂着夜空,亮堂堂的如白昼。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是在山东写的,山东与广东只差一个字,苏东坡在异乡密州,与我来说,惠州也是异乡。我刻意把它当作巧合,穿越千年时空,我们同望一轮皎洁明月。多羡慕苏东坡能写下千古名篇,同样思绪万千的我搜肠刮肚也拼不出一词半句像样的文字,我羞赧无比。苏东坡只是把酒问青天,仰天思忖良久然后挥起一把剑开始起舞,在月光下他的舞姿显得格外飘逸潇洒。 我是不能喝酒也没有剑可舞的,即便有酒有剑,大概也只是喝个烂醉,胡言乱语、狼狈不堪。当古人用笔墨激扬文字时,我连用笔写字都粗劣笨拙;当古人赏花赏月时,我在被一部没有生命的手机控制;当古人慨叹浩瀚宇宙和家国人生时,我在为几个钱和各种贷愁眉苦脸……还谈什么诗情和雅趣?也就光剩下羡慕和向往罢。 语文课上我总是跟学生说古人爱写思乡的诗词,学生频频点头然后死记硬背。苏东坡听了我的课,大概要蹙眉摇头:后生们,死记硬背无甚益,非良策也,赋诗一首方妙哉。 说完,苏东坡一手捻着胡须,一手放在身后,信步闲庭,满目星河,晃头吟诗……
历史那些事影评(八)
昨天晚上和女儿一起看纪录片《历史那些事》,第一集是讲吃货大文豪苏东坡被贬惠州的故事。我多羡慕古人可以凭着一颗淡泊宁静的心、一个有趣的灵魂、一种风雅的爱好度过那些落魄坎坷的命运和思愁苦闷的岁月。 我都可以想象一千多年前,苏东坡在惠州日啖荔枝三百颗的时候,边吃边赞叹“不辞常做岭南人”的满足快乐;做“羊蝎子”时,像个嘴馋的孩童迫不及待地等一顿美食出炉,眼里是单纯美好的光;一本正经地写信告诉儿子一个美食秘技,还不忘叫儿子保密,以防有人来和他抢生蚝。他的儿子收到那份信时,会不会忍不住为他可爱如孩童的父亲噗呲一笑呢?或者是眼里禁不住闪过泪光,为着那个在海边寻找生蚝的孤独背影。 我们看完纪录片,已是夜深,我看出窗外,一轮又大又圆的明月挂着夜空,亮堂堂的如白昼。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是在山东写的,山东与广东只差一个字,苏东坡在异乡密州,与我来说,惠州也是异乡。我刻意把它当作巧合,穿越千年时空,我们同望一轮皎洁明月。多羡慕苏东坡能写下千古名篇,同样思绪万千的我搜肠刮肚也拼不出一词半句像样的文字,我羞赧无比。苏东坡只是把酒问青天,仰天思忖良久然后挥起一把剑开始起舞,在月光下他的舞姿显得格外飘逸潇洒。 我是不能喝酒也没有剑可舞的,即便有酒有剑,大概也只是喝个烂醉,胡言乱语、狼狈不堪。当古人用笔墨激扬文字时,我连用笔写字都粗劣笨拙;当古人赏花赏月时,我在被一部没有生命的手机控制;当古人慨叹浩瀚宇宙和家国人生时,我在为几个钱和各种贷愁眉苦脸……还谈什么诗情和雅趣?也就光剩下羡慕和向往罢。 语文课上我总是跟学生说古人爱写思乡的诗词,学生频频点头然后死记硬背。苏东坡听了我的课,大概要蹙眉摇头:后生们,死记硬背无甚益,非良策也,赋诗一首方妙哉。 说完,苏东坡一手捻着胡须,一手放在身后,信步闲庭,满目星河,晃头吟诗……
历史那些事影评(九)
叙事 (画面配合解说词,中插小剧场辅助解说,文本表达创作者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符合年青一代价值审美的价值观,探究的是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小事,从不同于寻常的角度探究)
视听元素的使用(打破常规,包含电影、综艺等多种形式,不能以常理推断)
美学风格(非宏大叙事)
“定制化的内容体验”
《历史那些事》是一部“实验纪录片”,它的实验性就在于,给予观众“定制化”的内容体验,用不寻常的表现手法与叙事方式展现创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传递创作者的思想。所以,它的视听文本是独具风格的。
首先,从叙事层面来说,《历史那些事》同时拥有宏大叙事和非宏大叙事的片段,让这两种美学风格融为一体。这是由于《历史那些事》不同于传统历史类纪录片只采用画面或采访配合解说词的叙事方式,它在运用搬演再现手法之余,还运用了近年来网络影视作品常用的“创意中插”方式,用与故事主线相关联的“历史小剧场”辅助主线部分的解说,充实解说内容、拓展知识面、加深观众的理解。譬如在介绍苏东坡的剧集中,小剧场就是用演绎的方式介绍真正的东坡肉如何制作,看似与苏轼本人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却能使观众通过这道清水烹煮的菜品联想到苏轼困顿的窘境,引发观众对于其人生态度的思考;而另一种类型,比如说介绍乾隆的历史小剧场中,则是结合了编剧的再创造,演绎出乾隆皇帝对于盖印章的热衷,这里的小剧场就仅仅是起到了辅助解说的作用,其实与一般纪录片的情景再现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通过观众在弹幕上发表出“正片开始”的反馈可以看出,这种“喜闻乐见”的解说形式是受到观众的欢迎的。这应该是纪录片叙事的一次创举,在此之前,创意中插极少出现在纪录片这一电影类型中,而创意中插的功能,一般来说都是进行广告宣传,但《历史那些事》却利用这种新颖的演绎方式作为叙事的一部分,甚至可以与广告宣传相结合,在保证了纪录片内容的真实性之余,打破了传统叙事方式的中规中矩,展现了创意叙事的无限可能,这也和《历史那些事》的创意方案和媒体传播有极大的关系。
其次,从画面以及视听语言上来看,由于《历史那些事》每一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电影短片、综艺访谈、音乐mv等类型,所以不能以寻常的视听语言分析方式一概而论。由于其本身独特的创意策划以及受众人群,这种“大杂烩”式的表现形式并不显得突兀,且每一类型的片段也都能做得像模像样。但是在正片中,视听元素的使用还是较为规整的,布景考究,色调淡雅,配乐也是古色古香,符合历史题材的画面要求,创作者也善用cg技术,将现代并不存在的部分历史影像尽量真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而组成叙事的另一重要元素——解说词,也与纪录片的整体风格统一了步调,增添了许多更能吸引年轻观众的表述,以第一集中的解说词为例,“他游历赤壁作一词两赋,引来了无数点赞收藏投币”、“自此,东坡居士成为了北宋文学史上的大IP。”这种对于年轻群体来说乐趣无穷的解说词,在以往的传统历史纪录片中是不可能出现的。配音演员一本正经的纪录片腔调,念出的却是处处玩梗的网络流行用语,画面中再加以引用史书文献的真实记载内容,完美的达到了创作者“寓教于乐”的目的。而另外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个看似是恶搞戏说的历史小剧场结束后,字幕都会引用一句名人名言对这段历史进行总结。在第三集《请回答604》的结尾,讲述了一个令人唏嘘的巧合:挖出隋炀帝杨广墓穴的开发商与曾被杨广害死的哥哥杨勇同名,于是最终字幕打出了了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一切过往,皆是序章”,以此感慨命运的离奇;又或者是在第六集《魏晋奇葩·爱豆嵇康》中,同样引用莎士比亚的名言“不速之客只有在告辞之后才最受欢迎”来概述嵇康与钟会的关系。创作者利用名言来概述故事,不仅起到了总结的作用,更能以此来表达创作者从历史故事中得到的道理,代表了创作者的价值观输出。
历史那些事影评(十)
叙事 (画面配合解说词,中插小剧场辅助解说,文本表达创作者核心价值观)
价值观(符合年青一代价值审美的价值观,探究的是历史人物不为人知的小事,从不同于寻常的角度探究)
视听元素的使用(打破常规,包含电影、综艺等多种形式,不能以常理推断)
美学风格(非宏大叙事)
“定制化的内容体验”
《历史那些事》是一部“实验纪录片”,它的实验性就在于,给予观众“定制化”的内容体验,用不寻常的表现手法与叙事方式展现创作者想表达的内容,传递创作者的思想。所以,它的视听文本是独具风格的。
首先,从叙事层面来说,《历史那些事》同时拥有宏大叙事和非宏大叙事的片段,让这两种美学风格融为一体。这是由于《历史那些事》不同于传统历史类纪录片只采用画面或采访配合解说词的叙事方式,它在运用搬演再现手法之余,还运用了近年来网络影视作品常用的“创意中插”方式,用与故事主线相关联的“历史小剧场”辅助主线部分的解说,充实解说内容、拓展知识面、加深观众的理解。譬如在介绍苏东坡的剧集中,小剧场就是用演绎的方式介绍真正的东坡肉如何制作,看似与苏轼本人并没有太大的关联,却能使观众通过这道清水烹煮的菜品联想到苏轼困顿的窘境,引发观众对于其人生态度的思考;而另一种类型,比如说介绍乾隆的历史小剧场中,则是结合了编剧的再创造,演绎出乾隆皇帝对于盖印章的热衷,这里的小剧场就仅仅是起到了辅助解说的作用,其实与一般纪录片的情景再现没有本质上的区别。但通过观众在弹幕上发表出“正片开始”的反馈可以看出,这种“喜闻乐见”的解说形式是受到观众的欢迎的。这应该是纪录片叙事的一次创举,在此之前,创意中插极少出现在纪录片这一电影类型中,而创意中插的功能,一般来说都是进行广告宣传,但《历史那些事》却利用这种新颖的演绎方式作为叙事的一部分,甚至可以与广告宣传相结合,在保证了纪录片内容的真实性之余,打破了传统叙事方式的中规中矩,展现了创意叙事的无限可能,这也和《历史那些事》的创意方案和媒体传播有极大的关系。
其次,从画面以及视听语言上来看,由于《历史那些事》每一集的表现形式多种多样,包括但不限于电影短片、综艺访谈、音乐mv等类型,所以不能以寻常的视听语言分析方式一概而论。由于其本身独特的创意策划以及受众人群,这种“大杂烩”式的表现形式并不显得突兀,且每一类型的片段也都能做得像模像样。但是在正片中,视听元素的使用还是较为规整的,布景考究,色调淡雅,配乐也是古色古香,符合历史题材的画面要求,创作者也善用cg技术,将现代并不存在的部分历史影像尽量真实地呈现在观众眼前。
而组成叙事的另一重要元素——解说词,也与纪录片的整体风格统一了步调,增添了许多更能吸引年轻观众的表述,以第一集中的解说词为例,“他游历赤壁作一词两赋,引来了无数点赞收藏投币”、“自此,东坡居士成为了北宋文学史上的大IP。”这种对于年轻群体来说乐趣无穷的解说词,在以往的传统历史纪录片中是不可能出现的。配音演员一本正经的纪录片腔调,念出的却是处处玩梗的网络流行用语,画面中再加以引用史书文献的真实记载内容,完美的达到了创作者“寓教于乐”的目的。而另外同样值得一提的是,在每一个看似是恶搞戏说的历史小剧场结束后,字幕都会引用一句名人名言对这段历史进行总结。在第三集《请回答604》的结尾,讲述了一个令人唏嘘的巧合:挖出隋炀帝杨广墓穴的开发商与曾被杨广害死的哥哥杨勇同名,于是最终字幕打出了了莎士比亚《暴风雨》中的“一切过往,皆是序章”,以此感慨命运的离奇;又或者是在第六集《魏晋奇葩·爱豆嵇康》中,同样引用莎士比亚的名言“不速之客只有在告辞之后才最受欢迎”来概述嵇康与钟会的关系。创作者利用名言来概述故事,不仅起到了总结的作用,更能以此来表达创作者从历史故事中得到的道理,代表了创作者的价值观输出。
历史那些事影评(十一)
一直以来都很喜欢历史,历史考试也每次都考得还不错(就是说得到了应有的回报?虽然考试和看书完全不一样)。。
小时候爸爸是我的历史启蒙导师,很幸运,初高中碰到的历史老师讲课也都很有趣。不过话说回来,历史,怎么不算有趣呢?
但是很多通史书却是特别无聊的,所以我看到历史纪录片也有点害怕,总觉得需要非常正经的时间严肃地看才行。结果上次无意中点开看了一会,却发现真的!特别!有意思!然后才知道这是实验性纪录片(?),而且也能说是脱口秀。昨天一口气看完了五集,第一季就结束了,看完还真的挺感慨的。历史漫长,而人类不过渺沧海之一粟。
第一集:“先生一笑而起,渺海阔而天高”
开篇就是可爱的苏东坡。
高中的时候在图书馆看了太多乱七八糟的闲书,图书馆还送了我一本林语堂的《苏东坡传》。这本书虽然诟病不少,不过当成苏东坡生平的科普也是挺有趣的,反正当时我挺爱看。
真的没人不喜欢苏东坡吧,《诗人十四个》里也有说,人人多爱苏轼和李白,却很少有人爱王维。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绿蚁新醅酒,红泥小火炉。晚来天欲雪,能饮一杯无?
大气豪爽,是大家都向往的文人风骨。
不过第一板块,有趣归有趣,感觉还是浅薄了点,看完只记住苏东坡的“东坡肉”和“荔枝”了,至于他的仕途坎坷,看完有人的点评才反应过来,所以只能当个楔子,吸引有缘人看下去。
妈 这个乌鸦音效真的是笑死我了
哈哈哈哈哈哈
也才知道东坡肉最开始平淡无味
去杭州吃的东坡肉真的很好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