阅读《这世间一切的美》后,深感人生中处处皆有美好,不论是自然风光、人与人之间的情感,还是生活中的点滴细节。作者用细腻的笔触描绘出美的存在,让人感受到生活中的温暖和美好。这篇文章让我重新审视周围的一切,懂得珍惜眼前拥有的一切。
这世间一切的美读后感(一)
翻开《这世间一切的美》,恍若推开大都会艺术博物馆那扇青铜大门。作者用十年光阴酿成的文字,不是简单的策展笔记,而是一场关于美的本体论追问。当埃及丹铎神庙的砂岩在晨光中苏醒,当敦煌壁画与蒙克《呐喊》在时空长廊相遇,我们得以窥见:美,从来不是装饰性的镶边,而是文明基因的显形。 在作者笔下,大都会的展厅成为人类精神的拓扑空间。中国山水长卷里的留白与哥特拱顶的飞扶壁,在光影交错中展开对话;非洲面具的原始张力与波洛克滴画的混沌秩序,在白色展墙上共振出新的频率。这种跨文明的并置,击碎了"美有国界"的偏见,印证着贡布里希的洞见:艺术史就是不断修正的视觉语法。 书中最动人的,是那些关于"人的尺度"的瞬间。白发老者跪在希腊黑陶双耳瓶前流泪,只因瓶身的几何纹样让他想起故乡的橄榄园;自闭症儿童在梵高《星月夜》前突然开口说话,漩涡状的笔触似乎为他打通了感知的通道。这些故事证明,美具有穿透时空的治愈力,是超越语言的灵魂解码器。 在数字化浪潮冲击实体博物馆的今天,作者提出的"策展即叙事"理念尤为深刻。当大都会将中轴线改造成"时间长廊",让青铜器与AI生成的未来影像对话,传统策展逻辑被彻底颠覆。这种实验提醒我们:博物馆不应是美的陵墓,而应是持续生长的有机体,在虚拟与现实的褶皱里,孵化新的审美范式。 合上书页,中央公园的暮色正浸染玻璃幕墙。那些被凝视过的青铜器,那些被感动浸润的画布,都在无声诉说着:真正的美,永远诞生在人与物的对话中,在文明的碰撞处,在永不停息的好奇心里。而大都会的十年,不过是这场永恒对话的微小注脚。
1/3页这世间一切的美读后感(二)
All The Beauty in the World: The Metropolitan Museum of Art and Me is written by a former New Yorker staffer Patrick Bringley who spent a decade as a museum guard. 作者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这个暂时的避难所最终成为他的第二个家,他在这里做了十年保安。我们跟随他守护来自古埃及、古罗马、非洲等来自全世界各地的各种精美藏品,欣赏赞叹艺术之美。布林利很快就在大都会艺术博物馆中找至了自己的声音和归属,通过艺术的滋养与慰藉,他重新获得了面对生活的勇气与力量,并最终回归更广阔的世界。 本书主要是作者工作中的随笔记录。 “Art often derives from those moments when we would wish the world to stand still. We perceive something so beautiful, or true, or majestic, or sad, that we can’t simply take it in stride.” When we adore, we apprehend beauty. When we lament, we see the wisdom of the ancient adage "Life is suffering." 艺术往往来源于我们希望世界静止的时刻。我们感知到的事物是如此的美丽、真实、庄严或悲伤,以至于我们不能简单地泰然处之。当我们慨叹的时候,就看到了古训“人生就是苦难”的至理名言。
2/3页这世间一切的美读后感(三)
《收割者》(The Harvesters)[荷]彼得·勃鲁盖尔,1565年
今天我为文章配了一幅图,老彼得·勃鲁盖尔的名画《收割者》。作者帕特里克·布林利在书中前后两次提到这幅画,第一次时他说,“当我在古典大师展厅里游荡时,彼得·勃鲁盖尔1565年创作的《收割者》让我驻足不前。我相信,在面对这幅伟大作品时,我受到了艺术天然具有的那种特殊力量的感染。也就是说,我体会到了这幅画充沛的美,尽管我在面对这种美时手足无措。我无法用语言表达出这种感觉,我什么都说不出来。这幅画的美不像文字,它更像是颜料,宁静、直接且具体,甚至无法转化为思维。我对这幅画的反应完全被困在了体内,就像一只在我胸口扇动翅膀的小鸟。我不知道该如何处理这种感觉,它让人难以捉摸。” 在作者的描述中,我们看到了一种单纯的震撼,来自一件用颜料涂抹而成的艺术作品。这件作品的美,第一时间就给了作者冲击力,简单、直接,甚至于鲁莽。 在那段文字之后,作者为我们讲述了他的人生、他早逝的哥哥,和他进入纽约大都会艺术博物馆成为一名保安的经历。我们了解了博物馆保安工作中许多与艺术的互动、与游客的互动,更了解了作者内心的敏感和情感的创伤。他在艺术中寻找慰藉,在疗愈中探索生活的可能。 “回顾过去,让我想起了彼得·勃鲁盖尔的伟大作品《收割者》。在那幅画作中,在广阔、深邃的背景下,几位农民正在吃午饭。景色中央是一座教堂,后面是港口,金绿色的原野一直延伸到远处的地平线。画面上距离观察者更近的地方,男人们用镰刀收割庄稼,一位妇女弯腰捆扎谷物。在前景最近的角落里,九位幽默风趣、富有同情心的农民暂时停下了工作,坐在一棵梨树下吃饭。” 第二次提到勃鲁盖尔的画时,作者如此写道。 “看着勃鲁盖尔的这幅杰作,我有时会想:这幅画实际上描绘了世界上最司空见惯的情景。大多数人都是农民,生活大多是艰辛的劳动,期间夹杂着休息、他人的欢乐。彼得·勃鲁盖尔对于这一幕必定非常熟悉,几乎不会留意。但他确实留意了。而且,他把这一小撮神圣的、不起眼的人放到了他那个宏伟、广阔的世界的前台。” “有时候我无法肯定哪一点更令人瞩目:是造就了伟大画作的生活,还是描述了生活的伟大画作。” 在生活中感受艺术,在艺术中体味生活。博物馆的工作,使作者亲身走近了艺术,也让艺术走近了作者的心灵。 《这世间一切的美》,平平淡淡而真真切切。朴实无华的文字,不励志、不煽情。宛如一幅艺术画作,平凡中却自有动人之处。
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