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坡地手记》是一部感人至深的作品,通过讲述一位农民的艰辛生活,展现了人与自然的紧密联系。小说中描绘了农民的辛勤劳作和对土地的热爱,同时也反映了社会的不公与农民的困境。作者以细腻的笔触和真实的情感,让读者深入了解了农民的生活,引发了对于社会问题的思考。读后令人深思,更加珍惜身边的一草一木。
《坡地手记》读后感(一)
假期中一口气读完了大草兄的《坡地手记》。书只有270多页,一口气读完也不是很难的事。关键的是,语言要足够好,足够抓人,叙述要有心思,有韵致。 认识大草兄大约有近20年了。那年我去成都,他的《刀子和刀子》刚刚写完,麦家兄也几乎在同时完成了《解密》。后来我们重做了《刀子和刀子》,出版了他的《盲春秋》。他是一个好作家,读书多,见解高,文字雅洁。但我能感觉他与这个热闹的时代似乎隔了一层。 多少年之后再次读到大草兄的文字,很是惊喜:在寂寞之中,他一直在精进自己的写作。这本小书,文字简约,境界超然,仿佛如半山之上“偶开天眼觑红尘”,“夜雨剪春韭”之清冷外有“惊呼热中肠”之真性情。 用大草兄自己的话,这是一种高级的消极,也是一种不动声色的倔强。 我们的编辑也是懂得他的,书里做了一张书签,用了书中一句话:写好一棵树最好的方式是写出树的伤口。
《坡地手记》读后感(二)
作为川渝人,看到这部小说是惊喜的。“坡地”这一熟悉的现实空间成为文学场域,为何大草老师的日常感知力点赞。一口气读下来,字里行间流转着坡地高低错落的诗意与温暖。
故事中,性格随性自然的小杨误打误撞成为大学里教写作的老师。坡地上的植物茂盛,风景万千,她教写作却不追求词藻优美,不迷信名家权威,只求真实,朴素,如实地呈现出事物和人心本来的面貌。任凭外界纷纷扰扰,我自种我的芳草,这是她的秉性,是她的本真。
“舒服,让小杨联想到舒缓。这片坡地就是舒缓起伏的,舒缓到连称之为浅丘都勉强。”这片坡地让人感到舒服,坡地上的人事物景带给读者久久的回味。
小杨老师用细腻的笔触,将大学时光里的每一个瞬间、每一份情感,都镌刻成永恒的回忆。那片充满梦想与希望的坡地,又何尝不是每个人心灵的一片芳草地!
《坡地手记》读后感(三)
花一天时间,看完了大草老师的《坡地手记》。往事扑面而来。
所以我又突发奇想,去翻了翻曾经的老师,在做些什么。
世界文学史老师,还是个叛逆的光头,依然写着叛逆的文字。
写作课老师,多年后她还在写诗。是的,她还在教写作,并且自己在写诗发表。我永远都记得,她在课堂上问,谁喜欢诗歌?举手的人寥寥无几。我是其中一个。毕业论文,我写了朦胧诗。但其实现在想来,那时候东拼西凑,也并不理解诗歌。如果换做现在,我倒是能做出一篇像样的论文来了。
写作课作文,她从来给我高分。感恩老师。
美学老师,依然在研究电影。甚至当上了学校电影学院的院长。
我是如此幸运地遇到了一群本身就热爱着这一切的人啊。
回到何老师的小说,文字依然是他这些年惯常的白描、素净、简洁,但却有力量,有些语言像小刀子,扎人。抽出来时还利索得很。皮肤流那么一点点血,生疼。
有狮子山生活经历的人,会从小说中找到好多好多影子。某一个荷塘,某一条路,某一栋楼,某一个雕塑,某一家商店,某一个食堂。老师说,“自我上狮子山到今天,时间似乎已过了一百年。”他坚持做一个“外来者”,冷静旁观,“保持住新鲜、好奇的目光,去观察和体会。”这很难得。这需要定力,需要坚持,需要日渐深厚的写作功力。
他说“我被写作囚住时,更像是自由的个体。”“我不很合群,珍惜自由、身上的异色。”
我也是来自狮子山的人,很多个汇聚起来的日日夜夜里,课余,看了大概四百本书,差不多一年是一百本。比起我冲进图书馆时想要看的,真的太少太少。那时候只感叹时间不够。没想到现在依然感叹时间不够。
而可以庆幸地是,我还和老师们一样,阅读,写作,珍惜自由,也珍惜身上的异色。
读完一本小说,被覆盖,被燃烧。
毫无疑问,这是美好的夜晚。
#熊喵读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