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去唐朝经典读后感有感

去唐朝经典读后感有感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30 03:30:24
去唐朝经典读后感有感
时间:2024-05-30 03:30:24   小编:

《去唐朝》是一部以时间穿越为题材的小说。故事讲述了一位现代女孩意外穿越回唐朝,经历了各种奇幻的经历。在这个过程中,她不仅学会了适应唐朝的生活,还结识了许多有趣的人物。小说通过幽默幽微的笔触,描绘了唐朝的繁华和风情,让读者感受到了时空交错带来的奇妙体验。

去唐朝读后感篇一

去唐朝没有看诗子座流星雨,等于没去。 唐诗是中华文化宝库里璀璨的冠冕,唐朝诗界诸子数量庞大、佳作云集,共同铸就了大唐的丰碑。如同诗子座流星雨,满天流星、浩渺无边、流光溢彩,每个人的历史都有一条光耀的美丽弧线,每一颗都有自己最耀眼的时刻。每一篇佳作都有独特的匠心、独特的视角、独特的高度,别人难以企及、难以模仿、难以超越。

《去唐朝•诗人和人世间》作者常华,中国唐史学会会员,辽宁省作家协会会员,资深媒体人。本书是作者将每一道流星轨迹描摹成金线的全过程,每一位诗人的生活背景、成长历程、个人荣辱成败等,鲜活的跃入视野,突出其光彩熠熠的人生及诗作。

读完此书,重塑了我的“三唯”世界。

其一,谪仙人李白无疑是最仙风道骨的唯一。“举头流星雨,低头思李白”。“云想衣裳花想容”,天上地上的精华飘逸互映、呼应;“山随平野尽,江入大荒流”,天地之间突兀与奔涌、有尽与无尽、动态与静态的对比;“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蔑视权贵、舞剑附歌,挺起做人的脊梁,傲骨支撑的仙风道骨。

其二,渤海县侯高适绝对是马上封侯的唯一。在六十一岁时,晋封为渤海县侯,是唐朝历史上仅有的因军功而至封侯的诗人。其封侯并非一帆风顺,而是经历了一段艰辛的逆袭之路。48岁前,只做过虚年两年的县尉,实际不到,就挂印辞官。在48岁时,银须暗生的高适,在大唐名将哥舒翰的器重下才开始参军报国,直至封侯。

其三,诗魔白居易是在民间最接地气的唯一。“在天愿作比翼鸟,在地愿为连理枝”。白居易天马行空的想象力化作浪漫的佳作。他曾自谦说自己是“朽木不可雕”,但能长蘑菇。“满面尘灰烟火色,两鬓苍苍十指黑”,在为官一任、怜悯一方,同情、刺痛中断喝声声。让不识字的老婆婆也能听懂的最接地气的诗,来源生活、高于生活、揭露生活、讽刺不能给予百姓好好生活的“宣州太守”。

《去唐朝•诗人和人世间》是唐朝诗子座流星雨的动态相册,想看哪一颗的写真,请君开卷。

去唐朝读后感篇二

提到唐朝,我之前讲到的就是李白,杜甫这些大诗人,他们的故事常常能够给我很多惊喜和力量。杜甫写到,“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也总能让我在我人生失意的时候得到一丝宽慰。 最近我读了《去唐朝:诗人和人世间》这本书,这本书侧重审视唐代文人尤其是诗人的文化心理和精神轨迹,能够让我们对这些著名的诗人,以及对他们所处的这个朝代有更加全面深刻的认识。

我们要了解一个历史人物,就必须先要了解当时的历史背景,因为我们不能完全用现代的眼光去对当时人的所作所为作出评价,这是有失偏颇的。 中国古典文学中,唐诗无疑是璀璨的瑰宝,其所蕴含的方方面面的信息是了解大唐帝国的重要线索,也是了解中国人文化传承、精神家园的重要线索。通过对这些诗词的研究来了解一个朝代,也是我们对历史真相的探索的方式,这个方式极具创意,也非常的令人信服。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这是多么耳熟能详的一首诗歌啊。到现在还记得,上小学的时候我和同学们一起摇头放了朗诵这些诗歌的场景。 只不过,我们可曾了解这诗歌的作者骆宾王呢? 从某种角度上讲,中国文人的大悲喜、大起落,早已缝合进浩如烟海的唐诗中。 “班声动而北风起,剑气冲而南斗平。喑呜则山岳崩颓,叱吒则风云变色。以此制敌,何敌不摧?以此图功,何功不克......”这篇辞采斐然的檄文,是骆宾王的悲愤。他的人生同样充满着大起大落,在那个风云变幻的时代,书写着只属于他的豪情壮志。 直到今天,我还能背出那篇洋洋洒洒七百余只的《滕王阁序》,“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渔舟唱晚,响穷彭蠡之滨;雁阵惊寒,声断衡阳之浦”,每一句都能够让我们感受到这位青年诗人的才情。而他英年早逝的事又常常让我感到非常的痛心,他的诗文将永远成为我们的精神财富。 确实,在芸芸众生中,任何一个人都是微不足道的。倘若可以,我们最好还是多了解一些,多了解一位文学巨匠,能够让我们的内心多一份精神力量。在时代的潮流之中,或许根本没有什么完美的人,但我们可以坚持做自己,尽可能发光发热。

去唐朝读后感篇三

《去唐朝 诗人和人间世》。 这是常华《去唐朝》系列中的一本,也是最具有唐朝感的一本。 说到唐朝,你当然可以想到很多东西,上到唐朝的帝王,下到唐朝的胡饼蒸饼汤饼,但是最具有唐朝特色的,让人看到一个唐字儿,首先就能想到的,那还得算是唐朝的诗词。

常华的这本书,最大的特色就是诗味儿十足,从章节题目到叙事语言都充满了诗的味道。读这本书,你仿佛就浸润在诗歌的长河中,你的身边就是诗歌的星海,你仿佛躺在了韦应物的那艘小船里,抬头是李白的月光,低头,溪流中飘过了刘禹锡的桃花。 就是这么诗意盎然。 作者按照初唐盛唐中唐晚唐4个阶段来选择诗人,每一个阶段都有一个中心。

初唐,作者强调的是诗人的昂扬之气,这个时期的诗人和这个初起的朝代一样,带着一种傲气,带着一种自信,他们任自心意,在大唐肇建之初的文化走廊里快乐行走,带着魏晋狂放之风,接续渊明淡泊之气,他们努力地在诗中打造着自己的高大人设,让自己的诗成为后人仰望之标杆。 盛唐,这时的诗人仿佛展现了双子座的优点,对他们来说,诗是只是生活的一方面,他们喜爱变化,承载变化,常华努力写出了他们在奔腾的盛唐的马背上腰马合一,纵横驰骋。

中唐,常华主要看的是诗人们的那种寂寥,写出了诗人们的劫数和无奈。他们或者为情所困,或者为仕途所扰,或者被孤独所缠,他们在诗中诉说的苦闷,常华试着一一为他们解读。 晚唐,常华主要写的就是唐朝的落日余晖,这里面的诗人才华有的绝对不负于初唐盛唐之人,但是生不逢时,虽极力提升,但是终不掩颓败之气。 4个时期,各有其主题,读起来,4个时代的特色分明。

每个时代推荐一篇我喜欢的吧?初唐,宋之问篇。

盛唐,高适篇。

中唐,李贺篇。

晚唐,温庭筠篇。

去唐朝读后感篇四

本书的作者常华,是中国唐史学会会员。曾经出版有《唐诗密码》、《宋词密码》、《诗词里的中国》(三卷本),其中,《诗词里的中国》被美国弗吉尼亚图书馆收藏。喜读诗词,醉心古史,享受在二者间坐望风云。 《去唐朝》分为三本,分别是《帝王和帝国事》、《诗人和人间世》和《众生和烟火气》。作者通过唐诗,用历史随笔的方式来探寻大唐王朝的沉浮兴衰,梳理唐朝的种种蛛丝马迹,同时表达自己的见解。

《诗人和人间世》这本书侧重审视唐代文人尤其是诗人的文化心理和精神轨迹。通过在浩如烟海的唐诗中,从初、盛、中、晚四个时期,来看诗人的人生,他们的仕途起伏,他们的诗风变化。我们从每个时期的代表诗人中,又能看出当时的社会大背景,窥探唐朝的由盛转衰。 从小我们就学唐诗、读唐诗、背唐诗,唐诗三百首萦绕耳畔。唐诗,是我们古代文化时代的高峰时期,诗的快速涌现与发展,让我们的精神世界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骆宾王的《咏鹅》,是我们很小就会背的,但很少人知道这是七岁孩童所写的诗,他意气风发,到孔子的故乡学习,很快就成为风流才子。从府属到奉礼郎、主簿等,又到西域从军,他的诗风也在慢慢嬗变,开启了大唐边塞诗的先声。后面跟着徐敬业起事,失败后消失了踪迹,无人知道他的结局。 谈起唐诗,谁人不知道李白,这位盛唐诗人,傲岸不羁,是伟大的浪漫主义诗人。《峨眉山月歌》、《渡荆门送别》、《春夜洛城闻笛》、《送友人》等,有谁上学没背过。他一生活得自由洒脱,不为仕途所困,尽情游山玩水。他给后世留下了许多脍炙人口的诗篇,令人对他很是佩服。 现实主义诗人杜甫,是一个时代的歌者,他的三吏三别、《春望》等无不体现出对当时社会的批判。他的《茅屋为秋风所破歌》,看得出他心忧天下的大情怀,从沉郁顿挫的诗句中,看到身处漏风漏雨茅屋中的杜甫,他的精神已然超脱,心灵得到升华。 唐朝的诗人真的是数不胜数,有名的也很多,王勃、孟浩然、贺知章、柳宗元……从他们的诗中,我们仿佛能身临其境,做历史的穿越者,看大唐三百年的繁华与喧嚣。

看诗人的宦海沉浮和生命意趣,走进了他们震古烁今的诗行。本书诗史结合,勾画出了唐帝国如群星般闪耀的文坛盛况。

去唐朝读后感篇五

易中天曾说:“每个历史人物都有三个形象:历史形象、民间形象、文学形象。”其实,每个朝代也应有三种形象:史书上的官方形象、演义里的民间形象,还有一种就是诗词里的文学形象。曾有人做过调查:如果能穿越,最想回到哪个朝代?唐朝,当然是唐朝。那个赫赫扬扬存在了三百年的大唐帝国,那个经历了傲然定鼎的肇始,四海升平的盛世,硝烟四起的兵乱,最终风流云散,消失在历史长河中的大唐王朝。它该是怎样的气度与气魄,怎样的胸襟与胸怀,又该是怎样的包容与并蓄,怎样的风度与风雅,才能诞生出那些如群星闪耀,被称为“诗仙”“诗圣”“诗鬼”和“诗魔”的诗人,才能留下那样浩如烟海而又震古烁今的诗歌。 常华的《去唐朝》三部曲,是一趟诗史互证的唐朝之旅,他通过唐诗带领我们穿越千年,回到梦想中的帝国。本书乃是《去唐朝》第二部“诗人和人间世”,主要审视和探讨唐代文人的文化心理和精神轨迹。从初唐到盛唐,从中唐到晚唐,通过诗歌,将每个时期的代表诗人与他们时代的碰撞、融合,将他们的宦海沉浮和生命意趣娓娓道来,让我们看到,他们之所以成为他们,除却自我的坚持,还有时代背景里的无奈选择。 读着唐诗,重返唐朝。作为中国文化无法超越的巅峰,唐诗承载了中国人太多的情感,思乡、怀旧、离别、怀古、言志乃至悼亡,几乎都在唐诗里得到淋漓尽致的体现,它影响着一代又一代中国人,也共鸣着相同的情感。恰如作者自序中所说:“张若虚的月亮被人们反复吟诵,如今,仍是张若虚的;王维的落日也始终是王维的,谁也没能越过公元八世纪的那道地平线;李白的金樽、杜甫的酒杯,直到今天,还在飘散着浓郁的酒香……”唐诗,是我们穿越千年探寻那个梦里唐朝的时间密码。 走进诗人,也就走进了那个诗意的大唐。本书选取了每个时期最有代表性的32位诗人,诉说他们的平生际遇,政治理想,宦海浮沉,还有那一首首如璀璨明珠般流传至今,脍炙人口的诗歌。泱泱大唐,给他们提供了一展才能的舞台,经世致用的梦想点亮了诗人的鸿鹄之志;边塞的烈烈烽火照亮了将士们的金戈铁马;名山大川的壮阔燃起他们的豪情万丈。他们举杯邀月,击剑酣歌,结伴交游,也惺惺相惜,心声互答。那是他们的流金岁月,也是他们的盛世长歌。可大唐的动荡、仕途的挫折、理想的幻灭、人间的疾苦,也带给他们不可言说的黯然与神伤。他们结伴而来,留下不朽的篇章,又纷纷离去。谈起艺术,陈丹青曾说:“艺术就是,艺术家走了,作品替他活下去。”唐诗也是,诗人们走了,他们的诗歌一直替他们活着。 梦回唐朝,那是最好的时代,也是最坏的时代。 PS:因为唐诗的伟大,写唐朝诗人和解读唐诗的书籍也比比皆是。私以为最好的一本书还是元代辛文房所著《唐才子传》。

去唐朝读后感篇六

当孩子摇头晃脑地背着唐诗,抑扬顿挫中仿佛走进了华夏文明最辉煌的时代。他的身边正坐着一位年届不感的父亲,父亲的手中捧着《去唐朝*诗人与人间世》正滋滋有味地阅读。父子之间的相似之处就在思维定格于千年之前那个盛世,所不同的是父亲观摩的是游走于那个时代的真人真事,孩子欣赏的却是优雅俊秀的文字。

常华,对于这位父亲而言,并不陌生。通过常华的简介,不难发现这是一位很有修养的史学研究者。他笔下的唐朝不是戏说,而是正传。尽管做不到每一个字、每一句话、每一篇文都有出处,但至少能在字里行间反映出一个时代的繁华与衰落。 曾经在网上看过一则调查,说如果你拥有超能力,你可以去选择自己生活的时代,那么你的答案是什么?结论显而易见,大家都希望自己生于太平,而不是活于乱世。假使社会太平,则给身处其中的人带来无限的可能性,既可以从商,也可以从政,既可以读书,也可以耕田。反之,乱世给人的感觉是焦虑与痛苦,不知道自己能做什么,也不知道自己是否临近生命的终点。

《去唐朝*诗人与人间世》选录了许许多多有名有姓的人,也许他们的作品并不为后世人所知晓、所推崇,但有一点是值得庆幸的,至少在历史的洪流中他们如同一叶扁舟,以勤奋划出了朵朵涟漪。 提及唐诗大舞台,李白是不容忽略的。我们在欣赏其诗作如此华丽与浪漫时,是否想过他是如何填饱肚子穿暖衣服的呢?古往今来,生存是第一步,李白的生存尽管有神化的成份,但他每每通过婚姻来实现命运的起承转合,不仅在唐朝,而且在此后千年时光都令人羡慕嫉妒恨。的确,如果每个人都拥有如此神奇的运气,那文学方面的成就或许不可限量。 与李白相对应的是杜甫。如果你没有读过《去唐朝*诗人与人间世》,或许会先入为主,认为其是一个苦命的孩子。不过,真相总是以虚伪的一面展示给世人,杜甫某种程度上也是名流,所谓的杜工部,从其官宦生涯不难发现其在文学之外的才能,只不过文学才能更突出而已。正因为如此,杜甫可以看见寻常人家所见不到的世界,能够发掘隐藏更深的人性。

当然,我们不可能寄希望于一本书可以洞察唐朝的全貌,但无妨我们顺着这本书的脉络,去读一读常华的同题材作品,比如《去唐朝*帝王和帝国事》《去唐朝*众生与烟火气》,它们将共同构成您的唐朝梦想。

去唐朝读后感篇七

唐朝,是中国历史非常重要的朝代,璀璨绚丽,影响深远。唐诗则是唐朝最为典型的特质表现,煌煌如日月,光耀至今——现在中国人,只要识字,随口两首三首唐诗都能小事一桩。

这是因为中国人从小开始——从刚刚会说话开始,就被家人教背唐诗,从上学开始,我们的启蒙就有唐诗。

我们熟读唐诗、背诵唐诗,我们也知道很多唐诗的意义和意境,知道唐诗里的美丽、气质、胸怀、思绪和理想。

但我们很多时候只是“就诗论诗”,我们知道陈子昂、李白、杜甫、柳宗元、李商隐,知道他们的诗,但对他们的经历、心态转变、归属以及这些情况下的文字输出,并没有足够了解——而且唐朝远远不止上述几位诗人——直到我们看到《去唐朝:诗人和人间世》这本书。

作者常华先生出身学识之家,从小饱读诗书,后对唐朝深入研究,加入中国唐史学会,并著此书。

书按时间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章,每章选5-9位代表性诗人,从其生平开始,通过经历分析心理,穿插诗人的诗作,边叙边论,让诗人的每一句诗句都找到了合理诞生状态。

这本书是一部众多诗人的微型传记,抓住代表性诗人的人生重要节点,随后嵌入诗人当时的诗作,我们这样读起来,很多时候已经不需要逐字逐句的翻译,都已经明白诗句的含义。因为我们站在上帝视角,浏览了诗人人生经历,对于这种经历下的文字输出就感同身受了。

作者不仅用四句诗句总结了上述的四章,还用一些诗句和词句总结的各位诗人,比如写韩愈时,用的是“叩碎蓝关雪”,说的是韩愈一生中最为危险的时刻:唐宪宗信佛,为此极其铺费,时为刑部侍郎的韩愈上书《论佛骨表》,诅咒皇帝“位促寿短”。这还得了!差点被皇帝杀了,最后宰相裴度等人极力挽救,其被贬为潮州刺史,行至蓝田县时写下“雪拥蓝关马不前”,写出了自然环境、政治环境以及诗人自己的凶险。

故而这也是一本有深度又活泼的书,深度是作者对于史实挖掘以及与主角诗人类似的文人对比,全书写了32位诗人,但作为配角出现的对比诗人,应该也超过这个数。

说其活泼,是因为作者在其边叙边论的过程中,非常的有故事性,可能这是作者也是记者的优势之一。这是部让我们读了就放不下的文学结合历史的著作。

去唐朝读后感篇八

提及唐朝你最先想到的是什么!

是千古第一女帝武则天?

是开创盛世王朝贞观之治的唐太宗?

是唐玄宗缔造的全盛大唐开元盛世?

是李隆基与杨玉环凄美的爱情故事?

还是三百年王朝不断涌现的文人名士?

唐朝作为中国历史上文化、艺术、经济、政治、民生的全盛时代,拥有着其他朝代无法比拟的文化盛世巅峰,它是诗人吟诵千古名诗的盛世之时,也是历代文人神往的精神世界。

以往我们了解古代历史,无不从正史、野史、民间异事等方面入手,旨在还原一个较为真实且全面的历史。而出版了《唐诗密码》《宋词密码》《诗词里的中国》的中国唐史学会会员、资深媒体人、高级记者常华却另辟蹊径,以诗证史,借由一趟诗史互证的唐朝之旅,在《去唐朝:诗人和人间世》中,用32位唐代诗人的人间世和逍遥游带我们窥见唐诗里的帝国三百年。

知古鉴今,文化与历史又将如何互证?用唐人诗歌中透出的文化心理和精神轨迹,来感应那一时期内历史所发生的动荡风云,在以诗证史的过程中,颇具新意,这与以往的证史过程反差非常大。

作者将这一论证的过程分为4个部分,即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从这4个部分中不难看出,每个时期由于历史发展的不同,诗人所作诗词的内涵亦不同。它不仅仅体现在唐人宦海沉浮中的心得体悟,更多的是此时期下唐代文人的文化心理和精神轨迹,会随着文化和历史的发展而改变。

比如初唐时期的唐人诗句骆宾王的《咏鹅》,这是一首七岁孩童的诗歌,却隐喻着对生命的自觉与踌躇满志。只不过开启了大唐边塞诗先声的他,却始终没能迎来事业上的一路高歌。作者在书中称:从充满激情的引吭高歌到一声声刺破长空的嘶鸣,骆宾王的生命轨迹太像是由鹅向蝉的嬗变了。

每每提及唐代诗人,总会想起将一手好牌打个稀烂的孟浩然。他人求的不是仕,便是隐,又或是如山水田园派“王孟”组合中的亦官亦隐恬然自适的“诗佛”王维,而孟浩然的人生却落得个仕隐两空。

原本生于开元全盛时期的孟浩然,却以布衣终其身不达而卒,虽不是唐代著名诗人里最惨的一位,也相差无几。如果说在唐朝历史中唐一代诗人皆有其独特的诗意人生,那么孟浩然便是其中失意人生的代表了。

他的诗饱含生活气息,却不乏愤世嫉俗之作,像早年所作诗词《与诸子登岘山》,在字里行间透出心中的悲慨之情。又如放弃科举后在游历名山大川时所作《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对于孟浩然求仕心态的直接映射,这首诗透出的是他对仕途的渴望,以及无心于隐的真实心理。

书中32位唐代诗人用诗歌所映出所处时代背景下,个人的心理与精神轨迹、历史的风云变幻以及文化与历史间的勾联,以全新的视角,诗史互证的唐朝之旅,从唐诗中窥见大唐的盛世江湖。

去唐朝读后感篇九

从小我们就听着唐诗长大,我想很多人的第一首唐诗不是鹅鹅鹅就是窗前明月光。一开始也只是跟着大人随口念念,无法想象自己后来对这些有多爱,我还记得自己自己第一次去新华书店买书,就买了本唐诗三百首,明明旁边还有好多连环画,不知道咋地就一眼看中了那本。

从喜欢诗词到喜欢诗人,再从喜欢诗人到喜欢诗词,也时不时在想,怎样的环境能够成就如此震古烁今的诗人们,对诗人们生活的大唐帝国充满了向往。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出了常华所著的《去唐朝》三部曲,我最喜欢的还是《诗人和人间世》。作者写唐诗写诗人,从他们身上再折射出大唐帝国的风采,兴衰成败又映照着诗人们人生浮沉,串联起这一切的,还是我喜欢的唐诗。

常说盛世长安,繁华举世无双,是多少人的梦想之地,包括我喜欢的那些诗人们,可惜它几乎都没能留住他们。有时忍不住会想起现在很多漂泊在大城市的人们,又何尝不是在那里打拼,挣扎着努力。

如果能够回到唐朝,我最想做的,就是去长安城请李白喝酒。听诗人们高谈阔论,一睹心目中的诗人们的风采,尽兴之后,走向各自的天涯。也不知道咋回事,我喜欢的诗人大多仕途不顺,唯一的好一点就是张九龄吧,也是晚景落寞凄清郁郁而终。李白和杜甫也只是长安的匆匆过客,李商隐就更是莫名成为党争的牺牲品。 也许注定诗人们大多是不属于这个权力中心的,经历过长安城的洗礼,未来的诗人们会达到更高的高度,或许他们认为失去了一展胸中才华的机会,但在后人看来是掀开了流传千古的天花板。

作者以诗说史,从唐诗中还原出大唐帝国的景象,这个角度我很喜欢。唐诗跟时代分不开,初盛中晚,各有耀眼之人,作者从这些点,描绘出历史景象,纵然是千万分之一,也是令人喜闻乐见的细节。我常常在想,如果把唐诗当做零和一,也能像黑客帝国一般,构筑出一个矩阵。我们也能通过它,更了解我们的历史。所有人所有事所有物凑起来,就是历史了,我们看到的诗人们,就是历史的一部分,只不过通过诗人们的诗,能让我们了解更多。

女儿读古诗,总是读得很快,我一直都跟她说读慢一点,读得太快就毫无感情可言了。对唐诗,与其分析内涵啥的,我更愿意把它们当做一幅画印刻在脑海中,只去体会读到这首诗时会有怎样的内心波动。念起李白的诗,也不去想什么意义,当年还小的我也想不出什么意义,就只觉得眼前出现了一幅幅画面,一读将进酒,耳边仿佛响起奔腾的水声。古来万事东流水,自然人生得意须尽欢,喜欢李白,就是这么理所当然。 我很宅,但我见过的地方又很多,跟着诗人们的足迹踏遍神州大地,看透这个人间世,仿佛我也是那仗剑走天涯的文人墨客。寄情山水之间,长歌九天云霄,诗人们的物质生活一言难尽,精神世界却有如不灭明灯,照亮古今。

去唐朝读后感篇十

唐朝32位诗人联袂主演的史诗剧《人世间》

《诗人和人间世》是常华老师《去唐朝》“三部曲”的第二部,另外两部是《帝王和帝国事》及《众生和烟火气》,也就是说在帝王与民众之间,把诗歌单独拎出来,再加上诗人这一团体,通常也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于是宦海沉浮,不是与“官家”朝夕相对,就是和群众打成一片,甚至可以说是唐朝的中产阶级。

此书以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来划分,来讲述唐朝32位诗人的经历与代表作。常老师之前出版过《唐诗密码》《宋词密码》《诗词里的中国》,也是三卷本,可以说对诗词本身已经讲得很通透,而这一回,针对特定的朝代与诗人群体本身,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哪呢?

它既不是诗句本身的逐字解析,也不是单纯意境的描述,而是将诗史联系起来,可以说是将诗句作为横坐标,而把唐朝历史,或者说是时间本身当成纵坐标,希望以此大致串联起整个唐朝史实,提供一个既熟悉,但又新鲜,甚至是陌生的视角。

尽管罗列的诗人,各有气质秉赋不同,有的是走现实主义路线,甚至直接就被称为诗史,而有的则是浪漫主义至上,但另一方面联系到诗人本身,在历史大浪中,就算是天赋异秉,毕竟形势比人强,诗人自己也不得不参与到唐朝历史中间,或主动出击,或“狼狈”裹胁……

而其中让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有:“文格与人格的背反”宋之问,宋老师流传至今的佳词,应该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现在很多人久离故乡,回来时不是单纯的殷切,而是有一种特别的羞怯,这种独特的感受,在唐朝的宋之问这句诗中,就被敏感的捕捉和描述了。

单从诗句本身来揣摩,所谓诗如其人,没准会觉得宋老师一定是个矜持敏感,严于律己的人,但事实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他在二十岁进士及第,踏入仕途后,最热衷的就是为武则天做应制诗,粉饰太平,歌功颂德……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因为诗在唐朝本来就是块敲门砖,是进身之阶,哪怕是李白这样的孤傲之士,也难免在诗句的字里行间,顺带“谬赞”权贵几句,但宋之问不单如此,他还自荐,想当女皇的面首,可惜文才虽好,却有口臭,被排斥后,他干脆拍起女皇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马屁。

但接下来,因为神龙政变,宋之问被贬官泷州,他又不堪南方湿热,在第二年春天逃回洛阳,“近乡情更怯”的诗句便是在途经湖北汉江时所作,而这个怯字,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敏感,只是一种跑路式的担惊受怕罢了。

失势之后,宋之问还不死心,为了自己能东山再起,攀附武则天之侄武三思,不惜出卖好友。这样的人格,甚至是跟文格,诗格背道而驰。

当然在常老师的笔下,也没有因为对宋之问人格的厌恨,就把他一巴掌拍死,比如诗歌史上有段公案,讲宋有个外甥叫刘希夷,写过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觉得甚好,为了据为己有,于是命家奴将外甥活活打死。这个故事很触目惊心,而且想起来也是卖友求荣的宋先生能做得出来的,但常老师没有人云亦云,还是觉得太过牵强,不予采信。

之所以在书中提到那么多的代表诗人中,单拿宋之问“说事”,可能还是因为,对他的描述,更能体现出常华老师描述的角度,既能把诗句,诗人与诗史分开来讲,又能在适当时候辩证统一起来,同时也不单纯采信古人前人的观点,而是保持自己的立场与看法。

去唐朝读后感篇十一

唐朝32位诗人联袂主演的史诗剧《人世间》

李翼。

《诗人和人间世》是常华老师《去唐朝》“三部曲”的第二部,另外两部是《帝王和帝国事》及《众生和烟火气》,也就是说在帝王与民众之间,把诗歌单独拎出来,再加上诗人这一团体,通常也是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于是宦海沉浮,不是与“官家”朝夕相对,就是和群众打成一片,甚至可以说是唐朝的中产阶级。

此书以初唐,盛唐,中唐和晚唐来划分,来讲述唐朝32位诗人的经历与代表作。常老师之前出版过《唐诗密码》《宋词密码》《诗词里的中国》,也是三卷本,可以说对诗词本身已经讲得很通透,而这一回,针对特定的朝代与诗人群体本身,这本书的特别之处在哪呢?

它既不是诗句本身的逐字解析,也不是单纯意境的描述,而是将诗史联系起来,可以说是将诗句作为横坐标,而把唐朝历史,或者说是时间本身当成纵坐标,希望以此大致串联起整个唐朝史实,提供一个既熟悉,但又新鲜,甚至是陌生的视角。

尽管罗列的诗人,各有气质秉赋不同,有的是走现实主义路线,甚至直接就被称为诗史,而有的则是浪漫主义至上,但另一方面联系到诗人本身,在历史大浪中,就算是天赋异秉,毕竟形势比人强,诗人自己也不得不参与到唐朝历史中间,或主动出击,或“狼狈”裹胁……

而其中让我印象颇为深刻的有:“文格与人格的背反”宋之问,宋老师流传至今的佳词,应该是“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现在很多人久离故乡,回来时不是单纯的殷切,而是有一种特别的羞怯,这种独特的感受,在唐朝的宋之问这句诗中,就被敏感的捕捉和描述了。

单从诗句本身来揣摩,所谓诗如其人,没准会觉得宋老师一定是个矜持敏感,严于律己的人,但事实上完全不是这么回事,他在二十岁进士及第,踏入仕途后,最热衷的就是为武则天做应制诗,粉饰太平,歌功颂德……

如果只是这样,也就罢了,因为诗在唐朝本来就是块敲门砖,是进身之阶,哪怕是李白这样的孤傲之士,也难免在诗句的字里行间,顺带“谬赞”权贵几句,但宋之问不单如此,他还自荐,想当女皇的面首,可惜文才虽好,却有口臭,被排斥后,他干脆拍起女皇面首张易之,张昌宗兄弟的马屁。

但接下来,因为神龙政变,宋之问被贬官泷州,他又不堪南方湿热,在第二年春天逃回洛阳,“近乡情更怯”的诗句便是在途经湖北汉江时所作,而这个怯字,根本没有想象中那么敏感,只是一种跑路式的担惊受怕罢了。

失势之后,宋之问还不死心,为了自己能东山再起,攀附武则天之侄武三思,不惜出卖好友。这样的人格,甚至是跟文格,诗格背道而驰。

当然在常老师的笔下,也没有因为对宋之问人格的厌恨,就把他一巴掌拍死,比如诗歌史上有段公案,讲宋有个外甥叫刘希夷,写过一句“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宋之问觉得甚好,为了据为己有,于是命家奴将外甥活活打死。这个故事很触目惊心,而且想起来也是卖友求荣的宋先生能做得出来的,但常老师没有人云亦云,还是觉得太过牵强,不予采信。

之所以在书中提到那么多的代表诗人中,单拿宋之问“说事”,可能还是因为,对他的描述,更能体现出常华老师描述的角度,既能把诗句,诗人与诗史分开来讲,又能在适当时候辩证统一起来,同时也不单纯采信古人前人的观点,而是保持自己的立场与看法。

去唐朝读后感篇十二

提到唐朝,首先进入我们脑海的不是盛世唐朝的辉煌景象,也不是贞观之治的那一片平和,更不是唐朝幅员辽阔的版图,虽然这些都代表了大唐,但都更多存在于过去,不存在于现实,我们能够接触到的唐朝,最被广为人知并被接受的依然是唐诗。 唐诗是中国诗歌史的顶峰,而唐诗的自然、富于形象性和自由、大胆的想象成为其独树一帜的标志。

我们从小就读了大量的唐诗,当然,在我们学习这些唐诗时,也会对作品及其作者有着相应的介绍,但这种简介一定都是概括性的,都是言简意赅的,都是只存在于文字上表面的东西。唐诗和它们的作者诗人们真实的状态又是什么样子的呢?这就需要依靠历史学家用他们的专业知识去故纸堆里寻找了。 常华,中国唐史专家,致力于“以诗证史”,也就是靠着诗歌这种文学题材所反映的内容去验证历史记载的真实性,去寻找那些隐藏在历史角落里的事实,去破解被春秋笔法所掩盖的历史真相。

而常华的这一套《去唐朝》系列,就是分别从三个角度——国家、诗人和平民,别用“以诗证史”的途径对于大唐历史进行梳理,也就有了这样三本书《帝王和家国事》《诗人和人间世》《众生和烟火气》。 而我现在正在阅读的这一本就是《诗人和人间世》,也许只有大唐才能把诗人单列一本书进行历史的梳理,因为大唐本就是诗人的天下,而整个诗人群体的故事也就构成了大唐真实的历史。

在这本《诗人和人间世》中,作者根据唐朝不同的时期进行了分章,其实这也是一种最常用的区分方式,它们即是唐朝不同阶段的划分,更是诗人不同诗风的区分。诗人本就是“我笔写我心”,而在不同的环境中成长的诗人,用不同的心境体会当时的时代,也就预示着诗歌意象也必然会有所不同。 初唐,一片欣欣向荣的景象,而这时的诗人们呢?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乱,你们刚刚走上一片祥和的初始阶段,但他们还无法肆意挥洒自己的情感,还是拘束的,还是有所保留,而这一定能从他们的诗歌作品中看到迹象。比如这时有王绩“三仕三隐”的人生,他明显有着承前启后的意义,有着魏晋南北朝的遗风。而初唐四杰也一样,虽然已经建立起来了一定的诗名,但依然未能走出诗人的小我,成就大我。

到了盛唐,那就是我们最熟悉诗人们的天下,他们个个大名鼎鼎,如雷贯耳。他们要么身居高位,要么狂放不羁,要么忧国忧民,要么策马沙场,要么坚守着自己的精神世界,他们都已经有了诗人的绝对之自信,他们必将成为盛唐璀璨的明星。他们就是张九龄、李白、杜甫、岑参、王维,孟浩然,等等。 到了中唐,盛世已不在,安史之乱这样的国祸给大唐留下了深深的伤痕。而这时的诗人们也变得更加隐忍,他们依然为唐朝的兴衰而吟咏者,但在他们的诗歌里已经有了孤寂的底色。柳宗元一首《江雪》,让我们记住了这样一位千古的“独钓者”,连白居易这样对于政治有的很高热情的诗人,也会沉迷于酒色,更何况像元稹、贾岛、孟郊这样沉迷在自己世界中的诗人呢。

到了晚唐,更是一种“山雨欲来风满楼”的景象,诗人们只能在自己的世界里奔忙。这时有李商隐、杜牧、温庭筠、许浑、韦庄。他们能做什么呢?再也没有了建功立业的抱负,他们就是忠实的记录者唐末那种惨淡的景象而已。韦庄的一首《秦妇吟》,让我们见识到了大唐末世惨淡的景象。 诗人是历史的见证者,而历史也成就了诗人。不同的历史必然造就不同的诗人,读这样一本《诗人和人间世》,感受着世事无常之下,诗人们的心路历程。

去唐朝读后感篇十三

好在有唐诗

——读《去唐朝:诗人和人世间》

文/苇眉儿

唐朝,是很多现代人都向往的一个朝代。因为唐朝盛世里的烟火人生,因为唐朝诗人的璀璨才华,因为唐朝唐诗的熠熠生辉。而我,更是其中心生向往敬佩至极的一位。

有幸阅读了中国唐史学会会员常华老师的新作《去唐朝》,受益匪浅。手头这本《去唐朝:诗人和人世间》,厚厚的一本,26万多字,讲述和解析了唐朝的政治景观、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生活百态……唐诗是灿烂夺目的瑰宝,诗人是耀眼振奋的标杆,其中涵盖了历史的方方面面,读者阅读后各有各的收获和感慨。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者常华的《自序:读着唐诗,重返唐朝》,说出了我的肺腑之言:“好在有唐诗!”这部《去唐朝》三部曲分别是:《帝王和帝王事》、《诗人和人世间》以及《众生和烟火气》。一个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帝王,一个是才华横溢名垂青史的诗人,一个是茶米油盐琴棋书画的烟火人间,这一切,为读者构建成了一部恢弘大气的唐朝史歌,有历史的厚重积淀,有人物的举手投足,更有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人生滋味,可谓是过足了一把读唐诗逛唐朝的瘾了。

是谁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烙在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的心中;是谁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在孩童天真的童年勾画出生动美丽的乡村景象:流水,绿树,清风,白鹅,涟漪,还有芬芳,简直美得不像话;是谁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登幽州台歌》大家还会背诵吧?这一声划破天际的长叹,这一声亘古未有的呼告,将所有的缅怀所有的怀古所有的愤懑,溢满在世人的面前,茫然于天际、天地之间的叩问,有孤独有恨不逢时有悲从中来更有说不出的难受,唯有宇宙间独一无二的涕泪交加的生动画面,定格,读者听到的是悠然于天际的心灵回响,回响,回响……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朝就这样被铭记,被赞颂,被传唱。人到中年的我,至今还能张口就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这样的光辉,这样的生彩,这样的瑰宝,唯有唐朝历史,唯有唐诗文学。

当生活中遭遇电闪雷鸣、暴风骤雨、荆棘泥淖,读读《去唐朝》吧,幸好还有唐诗在。

感恩。

传唱。

吟哦。

享受。

润物。

还有传承。

去唐朝读后感篇十四

好在有唐诗

——读《去唐朝:诗人和人世间》

文/苇眉儿

唐朝,是很多现代人都向往的一个朝代。因为唐朝盛世里的烟火人生,因为唐朝诗人的璀璨才华,因为唐朝唐诗的熠熠生辉。而我,更是其中心生向往敬佩至极的一位。

有幸阅读了中国唐史学会会员常华老师的新作《去唐朝》,受益匪浅。手头这本《去唐朝:诗人和人世间》,厚厚的一本,26万多字,讲述和解析了唐朝的政治景观、人文历史、文学艺术、生活百态……唐诗是灿烂夺目的瑰宝,诗人是耀眼振奋的标杆,其中涵盖了历史的方方面面,读者阅读后各有各的收获和感慨。毕竟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作者常华的《自序:读着唐诗,重返唐朝》,说出了我的肺腑之言:“好在有唐诗!”这部《去唐朝》三部曲分别是:《帝王和帝王事》、《诗人和人世间》以及《众生和烟火气》。一个是高高在上不可一世的帝王,一个是才华横溢名垂青史的诗人,一个是茶米油盐琴棋书画的烟火人间,这一切,为读者构建成了一部恢弘大气的唐朝史歌,有历史的厚重积淀,有人物的举手投足,更有寻常百姓的家长里短人生滋味,可谓是过足了一把读唐诗逛唐朝的瘾了。

是谁说“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将这一脍炙人口的名句烙在一代又一代文人骚客的心中;是谁吟“鹅、鹅、鹅,曲项向天歌。白毛浮绿水,红掌拨清波”,在孩童天真的童年勾画出生动美丽的乡村景象:流水,绿树,清风,白鹅,涟漪,还有芬芳,简直美得不像话;是谁唱“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这首《登幽州台歌》大家还会背诵吧?这一声划破天际的长叹,这一声亘古未有的呼告,将所有的缅怀所有的怀古所有的愤懑,溢满在世人的面前,茫然于天际、天地之间的叩问,有孤独有恨不逢时有悲从中来更有说不出的难受,唯有宇宙间独一无二的涕泪交加的生动画面,定格,读者听到的是悠然于天际的心灵回响,回响,回响……

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唐朝就这样被铭记,被赞颂,被传唱。人到中年的我,至今还能张口就来:

“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

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

“碧玉妆成一树高,万条垂下绿丝绦。

不知细叶谁裁出,二月春风似剪刀。”

“寒雨连江夜入吴,平明送客楚山孤。

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朱雀桥边野草花,乌衣巷口夕阳斜。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

……

这样的光辉,这样的生彩,这样的瑰宝,唯有唐朝历史,唯有唐诗文学。

当生活中遭遇电闪雷鸣、暴风骤雨、荆棘泥淖,读读《去唐朝》吧,幸好还有唐诗在。

感恩。

传唱。

吟哦。

享受。

润物。

还有传承。

去唐朝读后感篇十五

唐朝在中国历史长河中占有举足轻重的地位,特别在文化方面,可以说对中国的发展乃至世界文明史,都有着无可比拟的重要影响。 这本《去唐朝:诗人与人世间》是常华所著的《去唐朝》系列之一,全套书籍共有三本,分别从帝王、诗人与众生三个群体的角度来讲述唐朝的风云变幻。

诗人的笔墨往往注入更丰富强烈的情感,用美轮美奂的诗文来见证这个朝代的大起大落,使得大唐的形象既神秘多姿又立体鲜活。 这本书分为初唐、盛唐、中唐、晚唐四个部分,讲述了32位唐朝诗人一路奋进的仕途经历,以及通过诗文所表达出来的心路历程。 1.初唐: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 跟随王勃这句美好诗文,我们领略了初唐明丽清雅的形象。这一阶段的诗人大多经历了由隋到唐的朝代更替,他们渴望在李唐王朝大展宏图,但中国文人率性不羁、孤傲疏狂的通病又让他们大多数仕途不顺,时常走在一再被贬的路上。 前不见古人,后不见来者,念天地之悠悠,独怆然而涕下。陈子昂的这首著名的边塞诗,写尽了这个孤独的斗士一生不被重用的心酸史。

2.盛唐: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 盛唐时期的诗人即使没有实现仕途通达的理想,但是他们有大好山河相伴啊,他们时常结伴同游、把酒言欢,他们用文字彰显青春骄傲,谱写生命豪情,把盛世的美景通过诗文留与后人品读,也未尝不是一种成功的人生。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王维的佛系禅境,想必是已看淡仕途挫折,领悟到世事无常、随遇而安的人生真谛吧。

3.中唐: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安史之乱后,连年战火吞噬了一代人的青春,此时诗人们的文风由高亢转为低沉。 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对刘禹锡的印象仍停留在中学时背的古文《陋室铭》,可是竟忘了他的诗词也是极其优美深刻的。

4.晚唐:商女不知亡国恨,隔江犹唱后庭花。 唐后期宦官专权,曾经风光无限的大唐逐渐走向衰败,文人们经历着生存之痛,豪情不再,他们仿佛一个沉默的画师,尽职地对战火纷飞的历史场景进行写实还原。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这一时期有我最喜欢的诗人李商隐,他成为牛李党争的牺牲品,只能将一腔孤寂与落寞寄情于诗文中。

读完这本《去唐朝》,我仿佛看完一卷大唐风云史,诗人的境遇与社会的变革历历在目,历史与人物孰是孰非我们无从去评说,只记得诗词之美,单从意境与精神上令人心旷神怡就足矣。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