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永受嘉福》读后感1000字

《永受嘉福》读后感1000字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5-08 05:35:37
《永受嘉福》读后感1000字
时间:2024-05-08 05:35:37   小编:

《永受嘉福》是一部感人至深的文学作品,讲述了一个关于家庭、友情和爱的故事。主人公在面对生活的困难和挑战时,展现出坚韧和勇气,最终获得幸福和快乐。通过阅读这部小说,我们深刻体会到人生中真正重要的东西,以及家庭和友情的珍贵。

《永受嘉福》读后感(篇一)

本书的视角比较新奇,从农业、医学、狩猎等视角展现出汉代民间信仰的种种特点,引用了些民族志的内容,印象最深的是西南少数民族地区放狗皮风筝,和汉代磔狗于城门的风俗很类似,看来颇有古风,这些很有意思。当然本书的缺点是有的,就是里面引文太多,看起来比较累,缺乏轻学术的叙事性,全书结束的也比较匆忙,没有一个系统结论,当然这是学术类图书的写法,总体而言中规中矩,是一部很全面的学术著作。很喜欢这个封面和标题,2022年太糟心,买一本自己收着、送朋友,送嘉福!

《永受嘉福》读后感(篇二)

一提到汉代,你会联想到哪些?东汉末年,梦三国..那首耳熟能详的曹操带我们梦回那个风云变幻,遥远而神秘的时代。小时候演绎小说里面听多了说书人熟悉的话语:汉高祖刘邦斩蛇起义,一统了天下...稍长,通过文学影视又了解了西楚霸王,霸王别姬。遥想项羽崛起于阡陌之地,困顿于亥下之围,最终无颜见江东父老,吴江独留下霸王别姬曲。及长,稍知秦皇汉武各领风骚数百年。汉武大帝的文治武功历历在目,狄青,霍去病等大将赫赫战功,一将功成万骨枯,俱往矣。

就我个人的阅读来说,纯学术类的作品涉猎的还是比较少的,这本书借汉代出土的瓦当,简帛文献,传世文献,多方面反应汉代民间信仰,利用最新出土简帛文献研究成果,从长时段,整体上观察。阐述了民间信仰对汉代经济方面的互相促进和影响,民间信仰是经济活动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把它放在当时的经济背景下研究和对比有重要的意义,汉代经济主体是农业,有关农业祭祀,禁忌,预测,图腾方面也做了系统而整体的梳理,从民间信仰角度出发,反思时代巨变中的一些历史事件。

对于我们这类普通读者,最感兴趣还是鲜活而有趣的历史故事,这是让我们进入历史的第一步。阅读这本书,那些奇特的民族习俗,有趣的故事最让我着迷,有时候抱着猎奇的心态,反而更容易进入历史领域,尤其是我们这种普通读者。作为入门书,适当的用鲜活有趣的历史事件,野史,有趣有料的民间传说,不同民族的独特信仰,通过这些“八卦”引导我们。至于后续上升到理论层面,从经济基础、社会制度、文化背景、内外关系等抽象层面去理解历史,那是更进一步的事。

简牍和瓦当里面隐藏着文明的密码,大到重大政治事件,小到民俗生活,都能在其中找到必然和合理的联系。对于我们普通读者来说,从某个小点切入,去形成自己的思考模式,积累基础知识,发展历史感,也是很不错的积累和体验,另外学习下专业性作者严谨的分析,普遍的分析方法,去拓展下多学科,多视角,跨领域的思路和方法也是一种思维的提升。

作为学术书,不乏大胆的假设和谨慎推理论证,书中关于巫术中的道符起源的推论,模仿兵符,虎符并简单化,神秘化的推测分析很有代表性,类似虎符的权威性又简化形成了不用完全模仿虎符那样的各持一半,严丝合缝的对上才能确认使用,为了增强神秘性,后面又发展形成独特的符号,抽象符号,图形,结合具体的出土文物做大胆推论,有理有据,合乎情理逻辑,在当下的条件下也越接近真实。

学术也无外乎人情,逻辑,心理发展,所以作为普通读者也可以多读读此类作品,起码可以大致了解下汉代的颇好鬼神社会现象背后的逻辑,物质基础,民间信仰发展宏观形态和趋势。历史事件不是必然的线性发展,一些微妙的事件或者说貌似不相关的事件里往往藏着真相,民间信仰里面往往影藏着很多东西,有待我们去发掘,这也许就是历史的魅力。

《永受嘉福》读后感(篇三)

呂思勉先生在其所著《秦漢史》中,根據《史記》《漢書》等傳世文獻梳理秦漢祠祭之禮後指出:“然此特其通於中朝,見之記載者耳。至其但存於郡縣,或為民間所崇奉,而無傳於後者,蓋不知其凡幾矣。”“若兩漢,固仍一鬼神術數之世界也。”此誠不刊之論。漢代巫風很盛,雖名儒大臣乃至皇帝亦不能免,遑論平民百姓。鬼神崇拜、巫術、禁忌、占卜、歲時祭祀、望氣、雜占等共同構成漢代的民間信仰。關於漢代民間信仰,雖然《史》《漢》等書均有零星記載,《論衡》《風俗通義》《潛夫論》等典籍也有相對集中的論述與評議,但總體而言,流傳後世的資料並不多。 令人欣幸的是,簡帛文獻包含很多反映漢代民間信仰的資料,尤其日書、醫方、占卜、帛畫等,更是研究漢代民間信仰的直接材料,這些資料不僅可以與史書相互印證,更有大量不見於史書的具體內容,對全面準確地審視漢代民間信仰有著莫大的幫助。 從耕種之前的農神祭祀、祈請,到播種、耕田日期的選擇,以至收成的預測,收穫後的報神,漢代的農業信仰存在於生產的各個環節,這一方面反映了漢代人追求財富的強烈願望,另一方面說明人類在自然力面前的渺小,至少以當時的生產力水準無法完全控制農業生產的每一個環節,更多的是仰賴上天的“恩賜”,寄希望於神靈的關照。 漢代的農業信仰活動,既有以鄉里為單位者,如社神與稷神的祭祀、土牛勸農等,大多是鄉里等基層組織的地方性重大活動,也有以個體家庭為單位者,比如周家臺秦簡中祠先農的內容。祠先農簡雖為秦代資料,但它可以作為秦漢時期所重視的先農神崇拜的具體實例,從中尤其可以看到民間個體小農家庭在先農神崇拜中扮演的具體角色,祠先農反映了戰國秦漢時期小農經濟模式普遍建立之後,農業神崇拜活動開始走向個體平民化,出現了從村社牽頭組織活動轉向個體家庭自發舉行儀式的擴展現象,說明了民間信仰的演化與社會歷史變革之間的互動關係。 與蠶桑業、家禽和家畜養殖以及狩獵等社會經濟活動相關的信仰,在出土簡帛中也有所反映。這些資料記錄了相關生產領域的種種巫術,反映了秦漢時期人們在科技水準不發達的情況下,對蠶桑豐收、禽畜健壯、田獵收穫的期盼。 可以說,民間信仰構成了漢代民眾經濟活動的一個重要部分。 疾病一直是威脅人類生命健康的重要因素。在與疾病鬥爭的實踐中,漢代的醫學取得了舉世公認的成就。但簡帛資料表明,在巫、醫尚不能截然分開的大背景下,漢代醫學沿著科學道路前進的同時,依舊伴隨著大量非理性的巫術祝禱的成分。首先,漢代繼承先秦以來的鬼神觀念,形成了種類龐雜的鬼神體系,其中不少鬼神與疾病的關係至為密切,人們在患病之後,常常將疾病歸咎於鬼神。王充說:“世俗信禍祟,以為人之疾病死亡,及更患被罪,戮辱歡笑,皆有所犯。”例如,人們相信祖先神會給家人帶來疾病,也相信其他家族的祖先鬼、各種非正常死亡的厲鬼、仇人的鬼魂、無人祭祀的鬼神、自然界中的鬼魅精怪、按照節令定期降臨的疾疫惡鬼等等,都與疾疫的發生密切相關。還相信巫蠱之術,認為運用巫術手段,能使人患病死亡。如此等等,不一而足。 疾病成因上的鬼神觀,決定了治療手段上的巫術傾向。漢代信巫不信醫的現象比較普遍。王符《潛夫論·浮侈篇》說東漢時期巫風盛行,巫師“欺誣細民,熒惑百姓。婦女羸弱,疾病之家,懷憂憒憒,皆易恐懼,至使奔走便時,去離正宅,崎嶇路側,上漏下濕,風寒所傷,奸人所利,賊盜所中,益禍益祟,以致重者不可勝數。或棄醫藥,更往事神,故至於死亡,不自知為巫所欺誤,乃反恨事巫之晚,此熒惑細民之甚者也”。民眾的愚昧迷信與巫師的推波助瀾相互促動,其結果是民眾面對疾病不是去求醫問藥,而是求巫禱神。漢代民間面對疾疫之鬼,通常採取兩方面的舉措,一是節令類的定期驅鬼辟邪,比如在季冬(臘月)、季春(三月)、仲秋(八月)舉行的驅儺、磔禳儀式,在五月五日、夏至、伏日等採取辟邪措施等,都是為了驅除疫鬼,以巫術的手段防止疾病的傳播;二是患病之後的驅鬼禱疾。比如《五十二病方》等記載,當時為了驅除致病的惡鬼,採用灰土、荊、棘、桃木、桑、槐、蘆葦等作為驅鬼法器,道術之士還發明了符水療疾的辦法。轉嫁疾病、禱請鬼神等也是很流行的療疾之術。 漢代民間信仰對社會秩序的影響是不可忽視的,尤其是當我們把漢代某些重大政治事件放在民間信仰的大背景下,更容易認識其產生的必然性和“合理”性。如過去研究東漢末黃巾大起義的起因更多從政治腐敗、階級矛盾以及災荒等方面解釋,但張角、張修等何以通過“符水咒說以療病”就能獲取數十萬人的支持,組織起龐大的宗教群體,最終進行暴動並割據州郡? 以往較少有人關注。如果考慮當時疾病與醫療信仰中普遍存在的鬼神與巫術,就可以得出合理的解釋。民眾對巫術治病的迷信,道術之士對民眾的欺誑煽動,聯手造成了終結東漢王朝的劇烈暴動,而巫術和鬼神崇拜在漢朝社會已經積累了深厚的社會基礎,早期道教的產生可謂瓜熟蒂落。由此可見,民間信仰的力量確實不可小覷。因此,本書不僅僅就漢代民間信仰的某些個案問題做了深入挖掘,而且通過個案的充分研究,為今後從不同角度研究和認識兩漢歷史發展中的某些重大問題,把握這一時期歷史變遷,尋找關鍵點,開闢了新的路徑。這是本書最終的關注點。 漢代民間信仰研究需要史料的擴充,也需要研究思路和方法的創新,需要多學科、多視角、跨領域的研究。研究者應該注意充分掌握、利用歷史學以外的相關學科如考古學、文書學、民俗學等已有的成果,為傳統史學的研究引入新方法,開拓新領域,發掘新問題。 本書將簡帛資料與傳世文獻相結合,同時兼顧畫像石、碑刻、鎮墓文、買地券等考古資料,以文字資料為主,也注重挖掘文字資料之外的資訊(如文書結構、遺址或墓葬的考古資料等),從多種途徑補充新材料,擴展史料的範圍。在研究方法上,本書嘗試在漢代經濟史與民間信仰、醫療史與民間信仰的交叉地帶進行跨學科、跨領域的溝通、融合,希望這是一次有意義的嘗試。

《永受嘉福》读后感(篇四)

虽然如今科技已经高度发达,人类的认知也达到前所未有的程度,但国人依旧保留着千百年来先人流传至今的各类民间祭祀文化。

例如: 小年是民间祭灶的日子,也就是在腊月二十三这天送灶神回天庭,让灶神爷向玉皇大帝禀告人间善恶,到过了新年再迎接回来。送灶神的供品,一般用汤圆、糖瓜、麦芽糖等又黏又甜的东西来祭拜,让他回天上帮我们多说一些好听的话。每家每户都贴着年画灶君,两边贴有对联“上天言好事,回宫降吉祥”;

正月初五是民间迎财神的日子,俗称破五。迎财神民俗从明清时期就流行起来。大多数商家常年崇拜武财神赵公明,以便在商业竞争中宜利和合取胜;有的商家崇拜红脸关公,关羽以义为名,商家以义为利。即使不经商的普通人家,也一样会期待财神降临,给自家带来财运。

《永受嘉福》以汉代的民间信仰为主题,综合出土简帛文献和传世文献,分别从祭社、祀稷神域灵星、土牛劝农、祠先农、关于作物种子的信仰和压胜术、五谷良日与忌日、始田良日与忌日、预测收成等方面,对汉代的农业信仰做了较为系统的梳理。

社和社祀是汉代社会信仰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耕种之前的农神祭祀、祈请,到播种、耕田日期的选择,以至收成的预测,收获后的报神,汉代的农业信仰存在于生产的各个环节,这一方面反映了汉代人追求财富的强烈愿望,另一方面说明人类在自然力面前的渺小,至少以当时的生产力水平无法完全控制农业生产的每一个环节,更多的是信赖上天的“恩赐”寄希望与神灵的关照。

民间信仰在经济活动以外,则重点体现在对抗威胁人类生命健康的疾病层面。汉代在医学方面有了相当的进步之后,受知识水平、认知能力的限制,以及信仰力量的制约,民间依然比较普遍地相信疾病的发生与鬼神等神秘力量又很大关系。在这种观念的支配下,受到广泛认可的医疗手段自然包含了大量原始宗教内容。

汉代民间面对疾疫之鬼,通常采取两个方面的举措,一是节令类的定期驱鬼辟邪;二是患病之后的驱鬼祷疾。

这本书资料详实,将简帛资料与传世文献相结合,同时兼顾画像石、碑刻、镇墓文、买地券等考古资料,以文字、图画等多途径研究,为读者展现了汉代经济史与民间信仰、医疗史与民间信仰的交叉融合之处。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