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读后感的主要内容是讲述了作者读完小说《窄门》后的感受。小说讲述了一个家庭的故事,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矛盾和冲突。通过这个故事,读者可以深刻地了解到家庭的重要性,以及家庭成员之间相互理解和包容的重要性。这篇读后感的观点深入浅出,既生动又具有启示性。
《窄门》读后感(篇一)
说实话,感觉没看太懂,又好像懂了。感觉很着急,又能理解!
在读完这本书之后,看了一个博主的解读:爱的是人,还是爱情本身呢?当爱情观趋向德行,如忠贞、牺牲等,是爱的爱情本身!我觉得他的解读简单易懂,受益匪浅。直至今日,仍有很多道德的约束,规则的制定,让人的灵魂受禁锢,何况当时还是清教徒的他们!只能一声叹息:如果没有复杂的生活,无法适应的肉体,灵魂该多么幸福啊!
有一句话还是很温暖人心,与大家共勉:“没有得到应许之物的人,上帝为他们准备了更好的东西”所以,不要着急、焦虑和沮丧;你将会有更好的事情发生!
《窄门》读后感(篇二)
觉得很无聊的一本书,为了看究竟有多无聊,一口气(4个小时)看完了。很反感女主角的矫情,信中表现的爱的那么热烈,那么直接,那么渴望,但在现实中却是远离和拒绝,一边毫不掩饰地说着我爱你,一边又祈求似地说你不要爱我,什么都是她说的算,但又表现的自己很伟大很高尚一样,如果想要一个人不爱你,不联系不打扰是最好的方式,而不是一边说这是给你的最后一封信了,一边又不停的写信,这种矛盾就像神经病一样,现实生活中肯定没有的。这个故事个人觉得很不正能量,像是文艺复兴之前那些利用主啊,神啊,上帝啊来禁锢人们的思想的宣传作品,宣扬的似乎是只有今生吃苦,来生才能快乐的思维,明明两人相爱,女主非得把幸福幻想成太高大上的东西,对妹妹柴米油盐的幸福难以接受,导致自己最终真正错过了幸福(从我的角度来看,但是女主不认同我认同的幸福,生活在自己的精神幻想中)。 翻译也不太喜欢,很多地方能看懂句子,但是读不懂句子,感觉就是外文翻译成中文的堆砌,很表面。以上均是个人愚见,因为这本书的主旋律不好,价值导向不温馨,不喜欢这本书,看得真是一肚子
《窄门》读后感(篇三)
圣经说:“你们要努力进入窄门,因为宽门和阔路引向沉沦,进去的人很多;然而窄门和狭道却通向永生,只有少数人能找到。”单纯来讲,我个人其实不太喜欢这本书的内容,太拧巴了,以至于我不得不努力去理解。实际上,这本书是有很深的宗教因素的,这来源于作者的背景,基督教教导人们要经历苦难要受苦受难才能找到窄门,才能到达天堂,才能与上帝更近。所以男女主人公看似两情相悦的实质,与受苦受难的教义相违背了,所以他们才会一而再再而三地想与顺利的爱情背道而驰,包括所有的言行都在拒对方于门外,但又背离了自己的真实感受。个人是不太理解这种文化差异的,但又结合作者同性恋的背景,在宗教因素下,更偏离道德,所以他万万不可能让男女主结合,他也许也认为他爱着的只是自己的臆想,只是一个虚幻的美好。因为他无法获得现实中那些实实在在的爱,所以在这本书中也表现出了他对虚无缥缈的美好的追求,以及始终无法得到。我们都要努力进窄门,窄门就在那里,可我们始终在现实中沉沦。余华说:“年轻的时候千万不要去走圣经里的那窄门,也不要去走马克思说的那崎岖的小路,那是一条走过去便走不回来的路。”对于没有宗教信仰的大部分人来说,也好,经历的都是财富,这是我们的信仰。
《窄门》读后感(篇四)
《窄门》是法国作家安德烈·纪德创作的中篇小说。小说写得挺啰嗦的,其实故事很简单:
青梅竹马的表姐弟阿莉莎和杰罗姆从小就深爱彼此,他们因这爱想要拥有更高的德行,以配得上对方。尤其是阿莉莎,她甚至愿意牺牲自己的幸福,让杰罗姆能更靠近上帝。
阿莉莎恪守清教徒的自我约束,把感情深深埋在心底,最后积忧成疾,不幸身亡。杰罗姆依靠着阿莉莎纯洁的爱活着,一直未娶……
百度百科上说:在《窄门》中,纪德将爱情中的神秘主义体验推向极致,讲述了一段纯洁炙热、却又含着无边孤寂和无限辛酸滋味的爱情故事。
讲真,我真是没理解上去,什么无边孤寂、无限辛酸,不都是自找的吗?
没有宗教信仰的我,不大能理解这种自虐的感情,只觉得矫情的要命。为什么爱情会成为靠近上帝的阻碍?为什么容易的幸福就不是真的幸福?为什么条条大路不能走,非要逼自己走窄门?
似乎很多宗教信仰都很崇尚吃苦这件事情,似乎吃的苦越多,越能修成正果。这是什么逻辑呢?人生还不够苦吗?还要自找苦吃?仅有的这一生都不能享受快乐幸福,还寄希望于来世?即便来世得偿所愿,那个快乐幸福的人也已经不是你了啊。
在阿莉莎和杰罗姆的爱情里,似乎唯有痛苦才能印证真爱,这真是让人费解,这是哪门子的PUA大师学啊?
爱情里当然有痛苦和泪水,但那不是爱情的目的,更不会是生活的目的。如果我们每一天都在追求痛苦,幸福即便存在于遥远的未来,于今日的我而言,又有何意义呢?
放弃爱里的自我感动,放弃生活里的自我欺骗,人生得意须尽欢~
《窄门》读后感(篇五)
安德烈·纪德是二十世纪法国作家,也是诺贝尔文学奖的得主。今天我要讲述的就是他的代表作之一《窄门》。在聊这本书之前,我们先来聊聊纪德这个人,这样你们在看这本书的时候会更清楚,为什么法国作家萨特会说他为我们活过一生,我们只要读他的作品便能重活一遍这句话了。
纪德出生于法国一个富有的资产阶级家庭,他的父亲来自于法国南部,为人更带有意大利人的热情、奔放、阳光的特质,正因如此,他的父亲带给纪德的影响是要追求自由,而其母亲则来自于法国北部,是一位虔诚的清教徒,为人保守、固执、对纪德的教育是压制式的,她认为小孩子只需要顺从,不需要明白为什么,所以她给纪德带来的则是禁锢。所以从小受到的家庭教育让之后纪德的思想也是矛盾的且富有冲突的。
小说一开始,就说“父亲去世那年,我还未满十二岁”和纪德在现实生活中也能对的上号,纪德在父亲去世之后,一直受到母亲禁锢式的教育和宗教信仰的影响,让他不由得产生了对于爱情和常人不太一样的见解,导致了纪德再往后的爱恋中有一种灵、肉分离的状态,而这种状态在这本书中是有强烈体现的。
回到小说本身,阿丽莎和杰罗姆两个人是表姐和表弟的关系,从小青梅竹马,两小无猜,还对彼此互生爱意,而且这份爱意至死都留存在两人的心中,但是他们并未像天底下大多数的恋人一样步入婚姻的殿堂,而是遵循着柏拉图式的爱情,终其一生都在追寻至高无上的德行,并期望不断精进自己的德行,最后在上帝的面前重新相遇从而获得幸福。
我在阅读的过程中,一直觉得阿丽莎有点像那种所谓的圣母,总是要照顾好身边的每一个人,一开始杰罗姆向她求婚的时候,她以要先让妹妹朱丽叶特获得幸福为由拒绝了,而后就是要照顾她年迈的父亲,再来又觉得自己是杰罗姆在通往窄门,也就是道路上的绊脚石,会影响杰罗姆追寻德行,而选择放弃杰罗姆的爱,但是她这么做她自己又是极端痛苦的,因为她自己对于杰罗姆的爱一致深深地折磨着她,于是她的爱意写进了一份份寄出的心里,这份爱意还深埋在一片片日记中,在她去世后,杰罗姆才真正地了解到阿丽莎内心的那份焦灼,无助和痛苦,也深深体会到阿丽莎对自己的爱是超脱于世俗,也超脱于肉体的,唯有他们俩的灵魂相契。站在我的角度,我真的很难理解这种爱,但是这就是纪德本人对爱情的理解的真实写照。可能他们的灵魂太过于高尚,实在是超出了我的理解范围之外。但是,通过《窄门》这本书,我读到了爱的另一种方式,伟大的爱是不会禁锢于肉体之内的,它可以超脱灵魂,到达永恒。
好词好句:
1.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宽门、阔门通向的事毁灭,很多人会去那里。而窄门、狭路通向的是永生,到达那里的人少。
2.没有一种年轻时讨人喜欢的品质老了不会变质。闹腾,其实在当初是一种迷人的激情、自发的行为、冲动与优雅。
《窄门》读后感(篇六)
很多人从杰罗姆的视角去讨论这本书,但我想试着从阿莉莎的视角谈一谈。
阿莉莎的成长环境:母亲“疯疯癫癫”从不承担起教育子女的义务、父亲憨厚老实却沉默寡言没有主意、家里也没有家庭教师。在这样的成长氛围中,阿莉莎的内心敏感又脆弱,小小年纪就已经没有了孩童般天真烂漫。
反观杰罗姆的家庭:父亲是个出色的人,母亲有良好的教育,在父亲去世后母亲和家庭教师一同照顾杰罗姆。在这种环境下成长的杰罗姆善良纯粹、品学兼优、有独立的思想。
杰罗姆身上这些美好的品格是阿莉莎渴望拥有的,感情就在这样的仰慕中慢慢滋生。
但阿莉莎的母亲却当着所有孩子的面公然出轨,这让阿莉莎无地自容,内心的自卑被无限放大,觉得自己的灵魂被刻上了丑陋的印记。就在这时杰罗姆把对阿莉莎的怜悯转变成了爱。原文是这么说的:爱,怜悯,还有一种混合了热情、自我牺牲以及美德的难以分辨的情感是我迷醉。
其实这也可以理解,毕竟大多数的爱情最初都是出于怜悯。这份迷醉不仅将怜悯变成了爱,还在杰罗姆的内心塑造了一个全新的阿莉莎,所以杰罗姆爱的其实是他内心幻想的阿莉莎,一个与现实完全相反的阿莉莎。
心思细腻的阿莉莎当然也意识到了这一点,但她既渴求杰罗姆美好的品性,又深知自己并不是他心中的样子,于是她开始了依附式的追寻,通过了解杰罗姆的生活去想象自己也这样生活,把他的喜好当成自己的喜好,把他的思想当成自己的思想,但她越是如此内心就越自卑,越发现自己与杰罗姆相形见绌。
内心巨大的矛盾夜以继日的折磨着她,她也曾尝试着说出这一切,她多次暗示杰罗姆,自己不是他想象中的样子,可惜内心单纯的杰罗姆只是一味沉浸在自己幻想的美好中,未曾发现阿莉莎的异样。
杰罗姆越来越沉迷于幻想,一度把这世间一切美好的词汇都加在阿莉莎的身上,这样的爱对自卑的阿莉莎来说无疑是沉重的负担,她也越来越确信这样的自己无法与杰罗姆相配。她既渴望得到爱,又没有勇气接受爱。
于是阿莉莎开始寻求拯救自我的方式,如何才能洗去满身泥泞,使内心回归平静?就在这时,一段祷文给了她新的方向:你们要努力进窄门。进入窄门,意味着一切罪孽得到宽恕,灵魂得到洗涤,一切归于最初洁净美好的样子。
但杰罗姆却对这样的言论嗤之以鼻,面对杰罗姆炙热的情感,阿莉莎开始逃避,她一遍一遍的说着我爱你,却不知该如何接受杰罗姆的爱,她甚至深信杰罗姆爱的不是真实的她。
阿莉莎渐渐开始崇信宗教里那些关于灵魂永生的文字,可悲的牺牲主义慢慢形成。最初想牺牲自己成全妹妹的幸福,最后想牺牲自己成就杰罗姆的美好。她在固执又笨拙的爱着别人,但她不明白这样的爱只会无休止的刺痛别人。
在阿莉莎生命的最后时刻,她悄悄离开了所有人,去到一个完全陌生的地方,在那里孤独的与人间告别。
《窄门》读后感(篇七)
“德行是灵魂的美的表现形式。”“将德行与爱融为一体的灵魂必定是幸福的,我有时怀疑,除了爱,是否还存在其他的德行……尽可能地多爱,连续不断地爱,可有时,哎呀,我又会觉得德行只是爱的抵抗。什么?我不敢将心最自然的向往称为德行?哦,你这诱人的诡辩,这虚伪的诱惑,这狡猾的幸福幻影。” 穿过窄门,真正的爱藏在窄门后面,彼此相互依靠,又相互束缚,想穿过窄门,又不知道真正的窄门在何处,故而只能忍受生活带来的痛苦,女主忠于对男主的爱情,忠于对二人的记忆,男主作为女主的窄门,更像是通往理想与信仰的承载,名为爱情,实为折磨,总感觉女主太遵守所谓的信仰,太容易陷入自我的感动,明明是属于自己的感情,却因为各种原因,不敢接受,又种种逃避,等到时过境迁,男主依然对她充满爱意,女主却仍是推辞,在强烈的爱意与欲望的刺激下,男主最终强行和女主进行了不可告人,在那之后没有多久,女主就郁郁而终。 什么是极致的幸福,怎样去追求幸福,这问题似乎一直很让人着迷,在很多世人的眼中,忧伤是深刻的,快乐是浅薄的,可是事实却远非如此,想要追求快乐,就要经历忧伤,快乐藏在忧伤的背后,从这个角度来看,快乐似乎是人生最不容易达成的事儿,“快乐不仅是一种天生的需要,而且还是一种道德的义务。”故事中的女主所追求的是一种神宠的爱,她所需要的爱,是在人生的旅途中,两个人携手前行,相互扶持,将肉欲的情感压制到最低,让那些从外部获取的,充实自己大脑,如此一来,爱情便不能前进分毫,女主想要追求的爱情和男主想要追求的,自是完全不同,那么走向幻灭的结局也是必然。 其实整个故事并不复杂,但如果想深入了解内里的东西,则是无比困难,男主同自己的表姐、表妹自小一起长大,男主小的时候跟男主他们在一起生活的,还有男主的舅舅以及舅母,舅母的出身并不算好,是被神父领养长大,但是却因为颜值皎好,被男主舅舅所看上,两人最终成婚,婚后,舅母也并不被男主家人所待见,但是她保养得不错,不过,却会因为身体原因,常常容易犯病,她的存在,让男主感受到了女人的神奇,有了对感情的懵懂,因为生活在一起的缘故,男主逐渐和表姐互生情愫,并且也最终产生了爱情。 不过男主和女主之间的爱情也并非一帆风顺,女主想要的,是那种精神至上的、克制且理性、充满信仰的爱,这种爱,与男主那种狂热是完全不同的,女主愿意为了自己虔诚的信仰而牺牲,对于凡尘俗世的幸福,她不敢染指,也不愿意相信,男主则狂热追求凡尘俗世所带来的快乐,正是因为这种对幸福的不同定义,注定了二人的爱情必然是悲剧的,“窄门和窄路引向永生,只有极少数人才找得到。”对大多数人言而言,通往幸福的窄门是寻找不到的,我们只能接受生活的苦楚,男主和女主的爱情,可以说是从一开始就遭受到了阻挠,因为跟男主一起生活的表妹也喜欢男主,所以女主便决定退让,但是男主不肯,他心中只有女主,后来男主参军而去,表妹也寻别的男人嫁了,时间一晃就过去了几年。 几年之后,男主和女主再度相会,两个人彼此仍然深爱着对方,只是两个人彼此对爱的理解还是不同,这个时候,表妹都已经有几个孩子了,男主和女主见面,女主认为爱情应该克制,应该服从于自己的信仰,而男主对爱情依然狂热,这样一来二去,对爱情理解的不和,将二人引向了一个必然会发生、同时也会让人痛苦的结局,那一夜的爱情后,女主悄然离开男主,而且在不久后就郁郁而终,男主去见了表妹,看到了其刚出生的女儿,感觉跟女主很像,表妹问男主,以后还准不准备再结婚,男主则表示,要守护着心爱的人的记忆,可以说男主是女主的窄门,让女主最后走上了牺牲的道路,女主同样又是男主的窄门,用爱情,把男主紧紧地束住,这样依然决然而又惨烈的爱 ,真的是让人阅毕之后,不免感慨唏嘘,这部作品内容很深,上述个人之愚见,应不足以表达出千万分之一,只是故事背后更深的东西,本人已无法理解。 完。
《窄门》读后感(篇八)
你们要努力进窄门。因为宽门、阔门通向的是毁灭,很多人会去那里。而窄门、狭路通向的是永生,到达那里的人少。故事梗概
杰罗姆父亲去世的那年,他们搬到了巴黎,每年夏天回去城外的舅舅布兰科家中度假,在那里遇见了表姐阿莉莎。两人青梅竹马、情投意合,双方父母都很满意,可阿莉莎一直拒绝与杰罗姆在一起,阿莉莎觉得是为了妹妹,为了杰罗姆,为了心中的德行,最终选择了孤寂而亡。
母亲私奔可能是起源 妹妹的爱可能是插曲 自己太老只能是说辞 至高德行不会是障碍
小说开篇用个小短篇模糊地展示着阿莉莎母亲奇怪地发病和与年轻人的私奔,展示了母亲怪行为时,阿莉莎的悲伤,也就是这个时候,杰罗姆介入了阿莉莎的生活。生活中的变故可能是阿莉莎诉诸于宗教帮助的起源。
这是第一次隐晦地表达阿莉莎妹妹朱丽叶特对杰罗姆的爱,也正是这个时候阿莉莎发现了妹妹的心事。
阿莉莎要与杰罗姆在一起,朱丽叶特便会不幸福。
假设两个人在一起时,愿意一方幸福是100分,纠结一方是0分,不愿意一方痛苦是50分,没能在一起愿意一方痛苦是-100分,情况如下:
阿莉莎选择与杰罗姆在一起
阿莉莎选择让朱丽叶特与杰罗姆在一起
在这个小假设下面,可见阿莉莎选择把幸福让给妹妹,并不能带来相比自己与杰罗姆在一起时更大的幸福,成全别人要是通往窄门的必经之路,显然这条路上的风景并不是太好。
最不靠谱的理由莫过于阿莉莎觉得自己太老,配不上杰罗姆,即使现在配得上,过些年头也就配不上了。这个理由是在自说自话,连杰罗姆都无法同意。
宗教中至高无上的德行是阿莉莎的追求,却只是杰罗姆靠近阿莉莎的途径。这可能是最开始两个人不可调和的地方。杰罗姆如果像悉达多一样追求终极自我的奥秘,可能才是阿莉莎想要的样子。如果两个人都追求至高无上的德行,现实就让两人无法在一起,所以阿莉莎坚信死亡才是两人在一起的终点。
为什么?
文中引用的拉辛《圣咏集》的片段可见一斑:
何为依赖别人的人必然遭遇不幸,可见面见上帝的途中两人不能在一起。
再如,
这些令阿莉莎着迷的语句都深深地影响着她的思想和行为,而且将广博的奥义运用在爱情这一众多追求中的一个上面,过于片面,导致了阿莉莎过激的思想,未能入世何谈出世,所以她这么痛苦,活在了虚幻里,没看透,更是求不得。
当一个人刚开始玩游戏时,第一局胜利的时候,胜率是100%。如果她对100%的胜率有执念,她还有没有勇气玩第二局?
当一个人对另一个人的美好印象只存在记忆里时,再见时会不会觉得物是人非?阿莉莎本就不自信,没有信心能一辈子都像当初那样美好,所以她就是没有信心玩第二局的人。
是妹妹的幸福?是杰罗姆的幸福?是自己内心的平静?是至高的德行?
这是作者留下来的思考,对于爱情,可能接受平平淡淡柴米油盐酱醋茶的一生,比不切实际的幻想靠谱,两个人能携手脚踏实地地走过通往窄门之路,比通过窄门更现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