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青年井上靖》读后感摘抄

《青年井上靖》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28 11:45:21
《青年井上靖》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6-28 11:45:21   小编:

《青年井上靖》是一部描写作家井上靖少年时期的纪实小说,通过对青年井上靖的成长经历和心路历程的描写,展现了他对文学的执着追求和对人生的深刻思考。作品生动地揭示了一个年轻作家的内心世界,让人深受启发和感动。

青年井上靖读后感第一篇

山西各地有无尽的地下资源,仅预估开发利润就可达五百亿日元之多。此资源于全东亚来说可解必需品短缺的燃眉之急,须尽快扩大开发规模。换言之,此资源乃日满支全部产业的原动力所在。此外,开发此处当以完备的交通网为前提,这是当前最紧要的事项。当然,扩充交通网并非山西一处之急,但因山西所占资源具有其他省份无可匹敌之绝对优势,因而应率先考虑充实山西交通网,此理不言自明。

关于日侨在山西的开发,我们应采取绅士的态度,努力获取友邦民众的信赖,正确引导双方合作。若错误地带着战胜优越感去对待民众,绝无可能获得民众的衷心协助,反而可能导致开发的延迟,甚至是东亚新秩序建设受阻。因此,日后日侨开展相关工作时还望多加留意,耐心应对,就此搁笔。

青年井上靖读后感第二篇

此书是日本文学大家井上靖的一部自传作品,也可以说是作家的一部回忆录。这部回忆录由《幼年时光》《青春放浪》《我的自我形成史》三部分组成,记述了井上靖从幼年时代到学生时代,再到工作成年这期间的人生故事。

这本书是我看过的少数的日本文学自传中的一本,文学作家善以故事性强的作品影射社会现实再多少带入自己,所以就具有足够的真实性和感染力。日本文学与日本这个民族是相称的,也只有这样的社会性才能成就这样的文学价值。

是枝裕和是那种特别典型的日本作家,有相同风格作品的还有三浦紫苑,吉本芭娜娜,还有一些日本小说,像《鱼河岸小店》之类的。看《如父如子》《步履不停》《比海更深》,脑海里会构造出一个个立体去符合作品人物形象,我现在很想去看树木希林所演绎的角色,因为我觉得会是很相符的重叠,会是一种很深的影与像的重叠。

不知道这样说会不会有些过分,你着眼现实其实也是一种阅读和思考方式。最近一连有好几个人去世,所以有时候就会觉得生死才是人生的大事,其他的都不算什么了,国人不讨论死亡,或许到了我们这一代已经好一些了,可大概越是黑白分明的事就越是会犯错一样。

青年井上靖读后感第三篇

必须得表扬一下这本书的封面设计,蒂芙尼蓝的背景与书名,中间粉色似朝阳印出井上靖青年时期的相貌,亮丽但不显花哨杂乱,温婉却又夺人眼球。

好看的封面!

说来惭愧,通过这本书我才第一次听闻并了解井上靖其人,不过这丝毫不影响我的阅读体验。书中讲述了井上靖青年时期的文学历程,因此很多他的著名作品并没有在这本书中出现,可以说这本书并不是介绍井上靖的文学之路,而是侧重于井上靖如何走上文学之路以及文学之路的前段部分。井上靖的青年时代是风云变换的,经济危机,军国主义抬头,侵华战争,他还从军六个月在中国作为辎重部队的一员。

四高时期是本书的第一章,井上靖在第四高等学校时期加入了柔道部,不过他没有赢得多少的荣誉,倒是因为一场学校的政治风波退了部。之后在大学的选择上他经历了一段迷茫时期,在家人看来他会是叛逆的。井上靖的父亲是一名军医,家里想让他子承父业走上医学的道路,不过他考取医学院失败,加之本来理科成绩不优秀便走向了文学的道路,可以说这是无奈之选但也是正确之选。昭和十二年井上靖应征入伍,不过其运气倒是极佳,被分配到辎重运输部队驻扎在河北,基本没有参加过战斗,服役短短六个月之后便因病退役回国。时间虽短,但从军时的经历对其有极大的影响,旁观者的视角,因病离开部 队时的孤独感,都是他在战争时期的重要收获。

这本书算是学术著作,作者对井上靖的研究可谓是严谨认真,任何论断都是有证据有事实才会去下。井上靖青年的重要诗篇作者都会花上一页多的篇幅去分析,从当时井上靖的生活状态,经历的事情到诗中的每一个意象再到诗表达的情感与诉求,事无巨细,面面俱到。每当我读到这的时候总有一种高中时期语文老师分析诗歌的感觉,我是很喜欢这样的,毕竟诗歌背后作者的感情,人生经历这些了解透彻了才能更好地去读懂一首诗歌,体会诗歌中的情感。

书读到最后没想到在译后记里面译者分享了一个我觉得不亚于前文井上靖青年时期精彩程度的故事。译者在博士毕业准备回国任教时,本书的作者宫崎老师提议说可将这本书交予他进行翻译,好让他有一本译著傍身,在职场竞争的时候能够加上几分,最后虽几经波折但好在作品顺利出版。译者回国没多久新冠疫情便在国内肆虐,宫崎老师在询问翻译进度的同时还多次关心疫情情况,后跑了几次乡下给译者送去两箱口罩。在日本疫情情况严重之时,甲骨文工作室也给宫崎老师寄去一批口罩。

就好像井上靖时中日友好交流的使者一般,这本书本身也藏着一个中日之间的令人动容的故事。

青年井上靖读后感第四篇

井上靖其人

井上靖

井上靖是日本著名作家、评论家、诗人,曾担任日本艺术院会员,日本中国文化交流协会常任顾问,日中古代文化交流史和中国古代史研究家。1949年时以短篇小说《猎枪》和中篇小说《斗牛》响彻文坛。其作品中常见中国背景的历史小说,如《天平之薨》、《楼兰》、《苍狼》、《敦煌》、《孔子》等,这些取材于中国历史的小说表现了他对人生、对历史的独特思考和见解,也给日本人民打开了一扇看中国的窗户。

说来惭愧,在读这本书之前,对井上靖其人并不算了解,只草草地听过他的中国历史小说之名,对其在日本文坛的地位如何并不清楚,何况其生平。在读这本书前后,查了一些资料,对井上靖的文风形成得窥一斑。一些资料里评价他的文风:

这本书主要描写了昭和二年到昭和十三年间的井上靖青年时代,从他早期还未走上作家道路之前的诗作中找寻蛛丝马迹,抽丝剥茧,分析这段时间井上靖内心的变化及其在作品中的表现。在这段时间里,青年的井上靖见证了一场席卷资本主义世界的经济危机,经历了日本军国主义的抬头,目睹了日本侵华战争的发动、满洲国的建立,全面侵华战争的打响。在中国的六个月从军经历也得以让中国文化与和平种子深埋在他的心里。

1907年的井上靖出生于一个军医家庭,作为家中长子,被给予继承家族军医传统的厚望。20岁的时候进入金泽四高读书,期间加入柔道部,满怀热血地期待可以为校争光。遗憾的是在经历第一年的失败后,柔道部遭遇到了一场政治浪潮,结局以井上靖退部而告终,这大概是井上靖第一次亲身感受政治。柔道交给他的坚毅品格会在他今后的一生都为之收益,但这段不甘心地经历也使他走上了用文字窥探自己内心的道路。

昭和五年井上靖从四高毕业,进入了人生的迷茫期。期间他曾有过挣扎,在母亲的期望中准备考取帝国大学医学部,但最终失败。这段时期井上靖的诗作表现出了迷茫徘徊的情绪,作品从抒发自身情绪转为审视自身,以旁观者的角度审视人生,诗作中的独特思考初现雏形,最终得以走向文学的道路。

昭和12年井上靖应征入伍,前往中国,作为辎重部队驻守河北。这次服役仅过了六个月井上靖就因病退役。离别时的孤独感受,以及对战争的回忆是一次升华,这些都是井上靖作品中客观切实的历史感受的来源。

以作家的青年时期为角度切入,分析其文风思想的形成的作品很少见。这本《青年井上靖》提出的重材料、重实证、重考据的风格也给了这本书独特的魅力,但国内对于井上靖作品和生平了解甚少,以第一本破冰书来读的话难以融会贯通。

引用一段译者译后记中的一段话来收尾:

故此,研究文学大家的传记,也能对当时那段历史有些许地领悟吧…

巴金与井上靖

井上靖与冰心

青年井上靖读后感第五篇

薄薄的一本小册子——《诗与战争》,顾名思义,本以为可以读到诗句的美艳、读到年轻的浪漫,以及揭露战争的残酷。但读完此书才发觉,这不过是一篇超长的研究论文。而且,研究领域较为冷僻。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本人,读此书既感无趣,也吸收不了什么益处。因此对此书的判断是浅薄的,并带一些成见。“人生亦野战也”是井上靖作为侵华日军时给同伙赠送水壶上的刻字,此书所论证的井上靖的青年时期其实也要体现这几个字。我的理解,这并不特指战争,而是井上靖在与同仁共勉:跟自我战斗!就此权当文章的题目吧。

认识井上靖,始于年轻时的一部电影《敦煌》。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电影在中国风靡一时。《敦煌》一片却未引起太大反响,一是由于八十年代末欧美电影已经进入,二是该片过于文艺。但从该片知道了井上靖这个名字,至于其文学作品则几乎没有涉猎过。因为在当时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内就没有他的译作。

现在阅读此书,既没有其作品的阅读基础,更遑论去理解与评判。只能就书论书吧。

作者宫崎润一,是日本井上靖研究会理事、秘书长,专攻井上靖研究和日本国语教育,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此书就是其一部实证性的研究成果。在书中,宫崎润一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最大限度地还原井上靖的青年时代。通过对其早期诗作的细节考证、对比分析,使读者对青年井上靖在四高柔道部的心路历程、文学创作上的变化。通过对井上靖战争经历的实证研究,分析出井上靖对战争与文学的理解和态度。

不得不对日本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表示钦佩。他们在学术上重材料、重实证、重考据的程度令人惊叹,仅从此书中就能领略一二:会去搜寻哪怕只有只言片语的文字资料拿来引用;会去查找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物去访问;会使用哪怕是稍有关联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对战表、比赛结果、杂志篇目、行动轨迹、作品列表、人员名单等等。

宫崎润一遵循的是“不要转引,去追溯原文”、“用脚去调查,用眼和耳去确认”师训,坚信“只要有了足够的点,便能汇成一条线。只要有了足够的线,便能聚成一个面”,为此,他可以在文学馆仓库最里面的纸箱里寻找一封信!

言之有据!宫崎润一的著书立说不能不让人信服。

自己没有读过井上靖,没有接触也就兴趣了然。读此书中引用的井上靖诗歌,由于对井上靖本人年轻时的经历无可参照,无从理解,也就无共鸣可言。而且他的年轻时的诗读起来很枯燥、很呆滞,很晦涩,大多如梦呓。诗无趣,作者的解析亦茫然。例如:

——“正确的思想流向”“不由自主的人生”(《蛾》)指的是井上靖从当时所处的立场出发,看到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与其关联的社会科学研究会的行为。而“黝黑民众的蠕动”应该指的是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如墙头草般的民众的狡猾。

——“月色朦胧的夜晚,/我们将尾巴缠在树枝上,/然后,悠闲地倒挂着,/如此,是否能仔细凝视地球呢?”(《尾巴1》)……这里的尾巴,是为了离开现实的地面,将世间的事务以颠倒的视角“悠闲地”“仔细凝视”的重要工具。换言之,这是一种向母胎的回归,同时也是对世间事务的客观审视。(谁能懂?!)

——“在树上的猴子都开始嘘叫了吧。/路旁的狗都已经惊呆了吧”“野狗嗅着未曾谋面之狗的屁股,/今日也以飒爽英姿在冰冷的路上活着。”在井上靖的初期诗作中,勘称野狗式的比喻在作品中比较引人注目。他将自己的意图分离出去,略微带着些不洁,在路上徘徊,表现出了一个被扼制的灵魂姿态。

——散文诗《渴》中的“水壶”代表的是井上家族。同时“水壶”还包含着家人对于作为继承人的长子的期待,以及井上靖自身对于将来能够延续家业的希望……不“翻译”(解析),看不懂;解释,更茫然!

读井上靖年轻时的诗,我既读不出“像负伤的野狼般自虐的心情”,也无法理解“暴力性虚无主义的色彩浓厚”,分辨不出“旁观者视角的确立期”和“强烈的自我凝视的时期”。只能是相马正一(作者的恩师)所言“不懂就老老实实写不懂”!

书名是《诗与战争》,但只有最后一章才写到了战争。之所以对这最后一章印象深刻,是因为井上靖作为一名日寇侵略军来过我的家乡石家庄。

昭和十二年八月(1937年),井上靖应征入伍。同年十月,日寇占领了石家庄,井上靖随“鬼子进庄”,到过石家庄所属的正定、赞皇、元氏、高邑等县。他入伍四个月便因病退役,“在中国参与军务的总天数是四十九天”,绝大多数时间是在石家庄度过的。

书中考证,井上靖“只是普通的士兵”,“他的工作大多数都是些杂役的活”,“没有遇到过战斗”,“一次也没有用步枪瞄准过敌人”。他所在的新野中队主要执行辎重运输任务,几乎每天除了“宿营”就是“露营”。在侵略战争中在石家庄度过一个多月后,于一个雪夜“逃离元氏站”。

井上靖短短的从军经历,使其后来关于战争的作品“以中国为题材的情景描写几乎随处可见”。但是,我没有读到井上靖对战争的反思,对侵略罪恶的忏悔。有的只是在异域的“山川阅历”,在异国他乡“强烈的离别感”“无尽的孤独感”,以及“对诸多在战争中倒下的战友们祭出的安魂曲”!作者交代,回顾井上靖自身的战斗经历,其作品是“以自己亲身经历为基础创作的抒情诗”。淋漓的鲜血在抒情中被稀释,侵略者的污名在矫情中被淡化。从其诗作《走向山西》(原文搜寻无着),作者分析总结出,井上靖是在被侵略者践踏的中国土地上确立了自己文学的一大特征:孤独感。

不管喜不喜欢,不管理不理解,也不管懂还是不懂,通过他的青葱岁月,能认识一位“在日本战后恢复期犹如一抹光亮,照进无数普通民众心里,让大家对西域充满向往”的作家,也算开卷有益吧。或许这也是《青年井上靖:诗与战争》成书的最大意义所在。

青年井上靖读后感第六篇

薄薄的一本小册子——《诗与战争》,顾名思义,本以为可以读到诗句的美艳、读到年轻的浪漫,以及揭露战争的残酷。但读完此书才发觉,这不过是一篇超长的研究论文。而且,研究领域较为冷僻。作为非专业人士的本人,读此书既感无趣,也吸收不了什么益处。因此对此书的判断是浅薄的,并带一些成见。“人生亦野战也”是井上靖作为侵华日军时给同伙赠送水壶上的刻字,此书所论证的井上靖的青年时期其实也要体现这几个字,我的理解,这并不特指战争,而是井上靖在提醒自己:跟自我战斗!就此充拿来当文章的题目吧。

认识井上靖,始于年轻时的一部电影《敦煌》。上世纪八十年代,日本电影在中国风靡一时。《敦煌》一片却未有太大反响,一是由于八十年代末欧美电影已经进入,二是该片过于文艺。但从该片知道了井上靖这个名字,至于其文学作品则几乎没有涉猎过。因为在当时及以后相当长的时间内国内就没有他的译作。

现在阅读此书,既没有其作品的阅读基础,更遑论去理解与评判。只能就书论书吧。

一、“实证性”的研究成果

作者宫崎润一,是日本井上靖研究会理事、秘书长,专攻井上靖研究和日本国语教育,发表了多篇研究论文。此书就是其一部实证性的研究成果。在书中,宫崎润一通过大量实地调查和资料收集最大限度地还原井上靖的青年时代。通过对其早期诗作的细节考证、对比分析,使读者对青年井上靖在四高柔道部的心路历程、文学创作上的变化。通过对井上靖战争经历的实证研究,分析出井上靖对战争与文学的理解和态度。

不得不对日本学者严谨的治学态度表示钦佩。他们在学术上重材料、重实证、重考据的程度令人惊叹,仅从此书中就能领略一二:会去搜寻哪怕只有只言片语的文字资料拿来引用;会去查找哪怕是八竿子打不着的人物去访问;会使用哪怕是稍有关联的令人匪夷所思的对战表、比赛结果、杂志篇目、行动轨迹、作品列表、人员名单等等。

宫崎润一遵循的是“不要转引,去追溯原文”、“用脚去调查,用眼和耳去确认”师训,坚信“只要有了足够的点,便能汇成一条线。只要有了足够的线,便能聚成一个面”,为此,他可以在文学馆仓库最里面的纸箱里寻找一封信!

言之有据!宫崎润一的著书立说不能不让人信服。

二、诗无趣,解析亦茫然

自己没有读过井上靖,没有接触也就兴趣了然。读此书中引用的井上靖诗歌,由于对井上靖本人年轻时的经历无可参照,理解不够,也就无共鸣可言。而且他的年轻时的诗读起来很枯燥、很呆滞,大多如梦呓。诗无趣,解析亦茫然。例如:

——“正确的思想流向”“不由自主的人生”(《蛾》)指的是井上靖从当时所处的立场出发,看到的马克思主义以及与其关联的社会科学研究会的行为。而“黝黑民众的蠕动”应该指的是那些以自我为中心的如墙头草般的民众的狡猾。

——“月色朦胧的夜晚,/我们将尾巴缠在树枝上,/然后,悠闲地倒挂着,/如此,是否能仔细凝视地球呢?”(《尾巴1》)……这里的尾巴,是为了离开现实的地面,将世间的事务以颠倒的视角“悠闲地”“仔细凝视”的重要工具。换言之,这是一种向母胎的回归,同时也是对世间事务的客观审视。(谁能懂?!)

——“在树上的猴子都开始嘘叫了吧。/路旁的狗都已经惊呆了吧”“野狗嗅着未曾谋面之狗的屁股,/今日也以飒爽英姿在冰冷的路上活着。”在井上靖的初期诗作中,勘称野狗式的比喻在作品中比较引人注目。他将自己的意图分离出去,略微带着些不洁,在路上徘徊,表现出了一个被扼制的灵魂姿态。

——散文诗《渴》中的“水壶”代表的是井上家族。同时“水壶”还包含着家人对于作为继承人的长子的期待,以及井上靖自身对于将来能够延续家业的希望……不“翻译”(解析),看不懂;解释后,更茫然。

读井上靖年轻时的诗,我既读不出“像负伤的野狼般自虐的心情”,也无法理解“暴力性虚无主义的色彩浓厚”,分辨不出“旁观者视角的确立期”和“强烈的自我凝视的时期”。只能是相马正一(作者的恩师)所言“不懂就老老实实写不懂”!

三、“鬼子进庄”仅有孤独感?

书名是《诗与战争》,但只有最后一章写到了战争。之所以对这最后一章印象深刻,是因为井上靖作为一名日寇侵略军来过我的家乡石家庄。

昭和十二年八月(1937年),井上靖应征入伍。同年十月,日寇占领了石家庄,井上靖随“鬼子进庄”,到过石家庄所属的正定、赞皇、元氏、高邑等县。他入伍四个月便因病退役,“在中国参与军务的总天数是四十九天”,绝大多数时间是在石家庄度过的。

书中考证记载,井上靖“只是普通的士兵”,“他的工作大多数都是些杂役的活”,“没有遇到过战斗”,“一次也没有用步枪瞄准过敌人”。他所在的新野中队主要执行辎重运输任务,几乎每天除了“宿营”就是“露营”。在侵略战争中在石家庄度过一个多月后,于一个雪夜“逃离元氏站”。

井上靖短短的从军经历,使其后来关于战争的作品“以中国为题材的情景描写几乎随处可见”。但是,我没有读到井上靖对战争的反思,对侵略罪恶的忏悔。有的只是在异域的“山川阅历”,在异国他乡“强烈的离别感”“无尽的孤独感”,以及“对诸多在战争中倒下的战友们祭出的安魂曲”!作者交代,回顾井上靖自身的战斗经历,其作品是“以自己亲身经历为基础创作的抒情诗”。淋漓的鲜血在抒情中被稀释,侵略者的污名在矫情中被淡化。从其诗作《走向山西》(原文搜寻无着),作者分析总结出,井上靖在被侵略者践踏的中国土地上确立了自己文学的一大特征:孤独感。

你无视成千上万被屠戮的冤魂吗?

不管喜不喜欢,不管理不理解,也不管懂还是不懂,通过他的青葱岁月,能认识一位“在日本战后恢复期犹如一抹光亮,照进无数普通民众心里,让大家对西域充满向往”的作家,也算开卷有益吧。或许这也是《青年井上靖:诗与战争》成书的最大意义所在。

青年井上靖读后感第七篇

对于日本近现代作家而言,在“刀丛中作诗”是一个避免不了的话题。在武士道精神,军国主义和法西斯主义的抬头,兴盛,挑起战争持续侵略与伤害别国人民的大背景下,每一个日本作家都或多或少的牵涉其中。相对于因政治信仰崩塌选择切腹的三岛由纪夫,因父亲是侵华日军而性格方面受到影响的村上春树,井上靖在某种意义上是个运气不错的人。他虽然有过从军经历,但前后只有短短的四个月,未放一枪未杀一人便离开了战场。这种经历带给他的,更多是对战争的恐惧,同时也让他深深爱上了中国这片土地,这对于井上靖日后的写作理念,有着直接而深刻的作用。

这本甲骨文丛书新近推出的《青年井上靖:诗与战争》是国内第一本专门研究井上靖的著作,它也首次译介了井上靖的初期诗作。如果你是一位井上靖小说的粉丝,想通过本书了解藏在文学背后的作家本人,那你并不能如愿。换句话说,这本书并不立志于解读井上靖一生的性格转变与文学历程。它着重介绍的是初期,也就是从昭和二年到昭和十九年井上靖青年时期的心路。也就是说,本书所解决的不是“井上靖是谁”,而是 “井上靖何以成为井上靖”。

作者在书中援引了另一位井上靖文学研究者长谷川泉的说法,青年阶段的井上靖思想研究,或者叫“井上靖的文学家形象形成”的四个要素,分别为第一“高中时期的诗作”,第二“京都帝大文学部哲学系美学方向的就读经历”,第三“记者经历”,第四“山川阅历”。所谓山川阅历就是井上靖的从军经历。本书的研究线索大体也就是在这四个方向延伸,但侧重各有不同。前两条线索占了绝大篇幅,第四条线索从军经历一直到第五章才开始正面叙述,而记者经历只在全书的最后八页才稍有提及,可以说作者考证研究的重点在于井上靖青年时期成长的经历和思想的蜕变。

昭和二年,新生井上靖加入了第四高等学校的柔道部。在四月二十六日第一次登场,随后又在几次车轮战当中以第三或第四顺位参战,战力中等,胜负各半。输给宿敌六高之后,高三的学长们开始陆续隐退,以井上靖为首的高二学生们负责起了日常运作。几次胜利之后,柔道部也恢复了正轨。正当井上靖准备重整旗鼓时,彼时的日本社会正经历着动荡,被称为“昭和恐慌”的金融危机开始席卷全国大部分地区。在一系列外战胜利之后,军国主义思维开始在国内抬头,民族至上主义日益猖獗,左翼团体渗透至校园内部,开始用偏激暴力手段冲击校园秩序。

很多研究者认为,井上靖在这时因为柔道社内部矛盾原因的退出行为对他青年时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具体说就是在性格方面和诗作风格方面两个层次。后一个层面具有证据支撑,作者从井上靖在昭和四年发表的第一首诗《冬日来临那天》开始算起,至十一月发表的《岚》为结尾,比较之后的结论认为井上靖的诗作风格有所改变,从一开始诗风的追求味道,用“孤高”和“学究”的心态写诗,到后来变为越来越多的颓废感,避世观和寻找自我存在。这种诗作风格的变化是可以被感知到的。但如果说性格方面也有大的改变,则有些牵强。

井上靖从柔道社的退出,是因为他的经营理念与前辈们的思维发生了冲突,在社会的大背景下最后发展至不可调和,所以他离开了柔道社。从性格方面来说,他本人青年时爱好文学,多愁善感,并未因为练习柔道就变得争强好胜,积极进取。柔道前辈们的教诲“一人一杀”也在他身上体现的并不突出。以至于日后参军来到中国,军中的烈马都能让他非常害怕。妻子也曾说过“我丈夫日常看见小猫小狗都会避开”的话。这都证明井上靖的性格其实并不适合竞技体育运动。另外柔道社的斗争也是作为学生的井上靖第一次感受到政治所带来的阵痛,他选择了避开,这与他日后当兵只是一味敷衍一脉相承。青年时期的井上靖因为柔道社事件的受挫,反而更增强了他性格中的自我塑造性,同时也是一个逐渐坚定自我内心的过程。

井上靖的父亲是一名军医,职业即是治病救人。作为家中的长子,母亲盼望着他可以继承家业,成为一名优秀的医生。而青年时期的井上靖显然对此并不热衷。他的学业达不到医学专业考试的标准,勉强参加考试似乎也只是在安慰父母。在昭和五年,考试失败的他跑到弘前,与一群志同道合的朋友创立了《文学abc》杂志。作者以自己的考证功夫接连列举了五个证据,直指这其实是昭和六年的事情。井上靖为什么把经历叙述得提前了一年?其实他并不喜欢医学,也对自己是否要光耀门楣不感兴趣,他只是想写诗。作为井上家的长子,在昭和五年颜面尽失,叛逆的他日后写下了《致母亲》,《倒像》表达了自己的哀叹与母亲的决裂。同时把笔名换成了真名,以期许自己能在诗人这条道路上越走越远。

在《文学abc》这本杂志创办初期,井上靖就是积极的参与者和主要供稿人。作者用在杂志上公开发表的六首长诗来试图分析那时井上靖的文学风格,以及藏在文学背后的他有什么变化。在这六首诗当中,狗和猴子是经常被描写的对象,而尾巴是描写重点。作者认为,这两种动物都以尾巴作为与外界沟通的主要手段,井上靖之所以如此着力于把尾巴作为意象,一方面作为吐露自己心情的手段,另一方面标志着作为旁观者视角的萌芽开始形成。诗人以轻蔑,自嘲心态来进行自我否定,同时以自我否定来确认存在。诗人自身那种堪称独特的气质也就是在这一时期确立的。

进入昭和六年的井上靖越发感到孤独。父亲的荣休,外部环境愈加恶化,自己学业失败,成为诗人也许只是一条无可选择的唯一道路。他接连写了《昂首前行》与《不要呼唤春天》两首自我审视的诗,强迫自己与从前一刀两断。《极》与《嗤笑》更是代表了一种强烈的自我凝视。作者把这井上靖发表于昭和六年的这四首诗同之前在《文学abc》上的六首诗作为对比,很明显的映衬出了井上靖此时的风格转变与心路历程。更多的旁观者视角,更多的自我审视,从与社会现实的对话,转变成直接与自己对话。而且更加值得注意的是,井上靖开始用抒情式散文诗代替了白描式的分体诗。这是在昭和六年的最大收获。

从昭和七年到昭和十年,是井上靖散文诗的风格确立期,用作者自己的话说,即是一种自立的探索。所谓的自立有两层意思,其一是作诗风格的确立,其二是井上靖要结婚了,要做到经济的自立。社会始终处于动荡不安之中,井上靖第二次接到了征兵令,但因为所在部队已经满员,十八天之后他便回到了家。在昭和七年他尝试了新的散文式诗,接连发表了《渴》,《夜霭》和《谜女》。由于诗的结构发生改变,必须在写作过程中重视时间线,发展情节,设置悬念,这也为他日后创作小说提供了必不可少的训练,这时他的作品风格也稳定下来。

从军队回到家乡之后,井上靖便去了京都帝大学习。在这期间他仍旧写诗。作者根据考证列出了他在这四五年当中能找到的全部诗作。证明他确实找到了适合自己的散文诗形式,而且表现出了明确的蜕变意志。尤其值得一提的是,在昭和八年发生了两件足以影响他世界观的事情。他遇到了日后的妻子,他的朋友小林多喜二被军方的特高课杀害了。

侵略者是可耻的。但作为个体的士兵对于战争是何种体验?这个问题对于井上靖来说,并未等待太久。昭和十二年九月,井上靖再次应召入伍,作为名古屋野炮第三连队的一员驻扎在中国北部地区。昭和十三年一月,由于脚气病趋于严重,被送至野战医院,后被遣送回国,前后四个月,便草草结束了军旅生涯。

一名诗人做了士兵,他会有什么样的感受?又会对战争有什么样的看法?这些感受和看法又对他日后的思想有什么作用?这些都是作者非常感兴趣的话题,但因为井上靖作为士兵的时间太短,而且他自己很少提及,所以这段经历始终处于迷雾当中。作者通过井上靖的遗孀文夫人的回忆录,同部队的战友土屋正之与西川喜三郎的手账,还原出一个形象日渐丰满的井上靖形象。大体来说,井上靖所参加的不是一般意义上的作战部队,而是一支几乎没有战斗力的运输部队。井上的任务仅仅是每天拿着步枪走在队伍前面,做护卫任务,还居然弄丢了枪栓。他不够活跃,非常注意卫生,不常喝野外的水,可以说这已经不是一个典型士兵的形象了。

这种秀气的诗人显然不适合部队的氛围,但井上靖似乎人缘不错,生活中未受排挤,还交到了几个朋友。这段感受也日后被他写进了《敦煌》当中。当他因为脚气病被朋友送到了元氏城边的小火车站时,四周一片雪白,那种孤寂感,离别感,不知道是不是还能活着的迷茫感强烈的叩击着井上靖的心。如此终身难忘,以至于日后构思的小说都会有人与自然搏击的桥段。对于一名日本士兵,在广袤无垠的中国土地上不知头绪的走着,逐渐被自然所吞没,是如此的清晰,如此的决绝。侵略者在无法撼动的力量面前一个接一个的倒下,纵然挣扎,仍是徒劳。这就是作为侵略者的命运。也是井上靖在战争中领悟到的世界观。

阅读全书,可以发现优点与缺点同样明显。优点在于作者宫崎润一先生是一位讲究实证,有一分证据说一分事实,有五分事实才肯进行一分推论的严肃学者。这本书虽然只有薄薄不到三百页,通过阅读能够体会到作者的苦心考证。人的一生处在不同阶段其心理状态是不同的,井上靖甚至不愿意把年轻时所写的分体诗放入自己勘定的诗集当中,可见价值观确会随着岁月左右摇摆。本书作者致力于研究井上靖的青年阶段,那些遥远的岁月所发生的事实,零散的证据非常难以挖掘,有时找到后一时难以确定真伪,要去向本人求证,井上靖会说“不记得了”。面对研究者的追问,当事人会有不自觉的掩饰,给研究过程造成很大障碍,但宫崎润一先生还是很好的完成了这本研究成果。起码来说,这本书当中所说的事实均有证据为佐证,而所做的推论均有事实为依托。

缺点在于也许是老先生太想让读者理解证据的重要性了,把证据抠的太细,在书的中篇研究井上靖前期诗作时,有时一个标点符号的改变也能当作井上那时思想变化的证据,这似乎就有点过于一厢情愿,不那么令人信服。而且老先生是考证型学者,重实证但轻表达,文风平淡,文笔松散,有时感觉作者在自顾自的讲,不太顾及听者的感受。同时证据罗列的时间线很随意,会让读者产生困惑。

最后想说两句后记,无论是作者写的后记,还是他的学生兼译者刘东波老师写的译后记,都给人莫大的欣慰。作者在后记当中追忆了自己的恩师相马正一老师,表示自己能有今天这点成就完全是因为恩师传授了他重实证的研究方法,感谢了井上靖的后人,感谢了中方出版社的责任编辑老师。抑己克性,唯有感恩,表现了高洁的人格精神。

刘东波老师则提及在疫情突然来临时自己的手足无措,宫崎润一老先生两次给他从日本寄过来的口罩。在日本疫情严重之时,中方甲骨文工作室的编辑老师们也筹集了一批口罩发往日本,以解日方同行燃眉之急。这让人想起在疫情开始之时,日本政府援助中国的物资上贴有“青山一道同云雨,明月何曾是两乡”的诗句。中日两国一衣带水,互为邻邦,本就应该共存共荣。我们抬头望见的是同一轮明月,身处的也是同一个故乡。

井上靖一生到访中国多达二十七次,可谓中日友好的使者与典范。当他在敦煌沉迷塞外风光,在楼兰遍寻昔日沧桑的时候,他一定会感觉到,在这片神秘的土地上,千年之间,百年之内,当代之际,光阴纤毫之处所发生的故事,是中国的,是日本的,是世界的。

青年井上靖读后感第八篇

之<青年井上靖>篇

关于日本文坛可以叨叨叨的内容太多了,从哪里开始聊呢。手边的书是甲丛新译《诗与战争-青年井上靖》,先从井上靖先生开始吧。

“我要怎么选择我的人生“

“我只是那只不得不朝着悲哀的光亮,一生去苦苦追寻的有贪欲的飞蛾。“

这可不是<人间失格>啊,这是井上靖先生的文句。

等一下!聊20世纪日本文坛不从德永直先生的《没有太阳的街》和小林多喜二先生的《蟹工船》开始聊吗,不聊叶山先生的《生活在海洋中的人们》吗,不聊国民白月光的川端康成先生的《雪国》,三岛由纪夫先生的《金阁寺》吗..那是因为井上靖先生的历史小说吗(难道包子不是更偏爱司马辽太郎的历史推理么),那是因为井上靖先生的文笔感人至深吗(那怎么也得先聊太宰治的那一堆吧),是因为井上先生的作品逻辑更严谨吗(那除了年代顺序原因,怎么也得先聊松本清张先生呢)...那个...其实,最初吧,认为井上先生易写的原因,是读过他的一些作品,相对的他的文风比较统一(除了严格还有啥,在想ing),又正好有分析类的研究作品在手边。那啥,夏目漱石,紫式部,岛田庄司,东野圭吾..等另开话题慢慢聊吧,不着急。就这么愉快地决定了吧。

先聊点啥呢。首先吧,日本就是个很特别的话题国家。和典型农耕文明的差异还是比较明显。

Tips一大堆,比如浮世绘、动漫、推理、新宿、认真、精益、丰田、过劳、地震、老龄、陪跑、诺贝尔,等等等。(晕,Nobel那壶亚太地区常年温水不沸..算了叨到这个了,还是提一下吧。)NobelPrize可能和评选方式有关,历年各项提名和获奖名单里不时会闪现日籍姓名。掐指一算至2020年年度5项公布后,日籍累计依然27人次(说明2020年米有),反正除了欧美大字号外这个国家出现频率目测最高。27人次摊5个奖项(物理、化学、和平、生理医学、文学),本来吧平均值每项5+人次,反正各项都不缺日籍候选人冲击N记年榜单…但是众所周知日本拿过N记文学奖的只有仨位(如果把2017年日裔英籍KazuoIshiguro/石黑一雄算上,算3.5个也阔以吧)。虽然常年3缺1状态,但其实日本文坛作家冲榜N记的候选人次数那是非常多的,除了世人皆知的陪跑专业户村上春树,谷崎润一郎(1958-1965年度共7次候选,highlight下:唯美派恶魔主义的谷崎桑也有推理作品奥),井上靖先生(1969年)也都曾是候选人。大量睿智作者和深思型作品的背后,一个迷之幻变国度若隐若现。

日本近代基本是直接从“明治维新”开挂,一路完成了从传统社会向现代社会的转型。小小海岛,迷之自信,从20世纪初日俄之争起步,一发不可收拾。当时日本国内充盈着各种势力相互角力,苦果却一直都直接打包扔给了民众。二战宣败后日本社会又经历了一个很长的混沌期。文学作品角度看,顺势的隐世的深思的内心探究的另辟蹊径的反应时代变迁的作品璨若星河,用“军需派““战后派”其实不太能全部包容20世纪前半段日本的全部文字作品(有些是否在文学作品范围内都需要另行讨论的),除上述提到过的知名人士外,还有太多作家和作品在20世纪上半段涌现,比如野间宏、梅崎春生、横光利一(《头和腹》)、石原慎太郎(1956年芥川奖《太阳的季节》),大江健三郎(1956年芥川奖《饲育》1994年诺贝尔文学奖《广岛日记》)。

井上靖先生当然也是其中之一。

中日读者对井上靖先生的名字都非常熟悉,几乎和某个课题的历史直接相关。提到西域历史小说,提到《敦煌》,井上靖的名字基本是直接联想输入法。可能没有细读过先生的作品,但是完全不知其名的确实非常少。

井上靖(1907.5.6—1991.1.29),日本文坛常青巨树,作品枝繁叶茂类型繁多,日本著名作家评论家。据统计生前27次访问中国,多次实地考察中国西北及周边邻近地区,对中华古文化感情浓厚。井上靖身份标识项还有日本知名诗人,日中友好社会活动家,曾任日本文艺家协会理事长,日本川端康成纪念会理事长,日本艺术院会员等等。他小说作品中的西域题材作品《敦煌》《楼兰》为日本读者“直接“打通了一个中华古文化新视角,一度引发主题热潮。莫高窟早年游历”参拜“(没错,就用这个词吧)人群中有多少是寻着书而来朝圣的日韩读者,风沙戈壁也许都还记得。

井上靖先生为世人所知的其他作品包括《苍狼》《风林山火》《杨贵妃》《成吉思汗传》《孔子》《天平之甍》等等,也有诗集,推理,随笔,中短篇小说和翻译作品。他的作品风格印象里一直是严谨的,常常感叹宿命,却又有所挚爱。在深厚浓重的历史知识的环绕下,他的作品读起来大都不轻松。即使在日本国内,井上靖的作品一直在被研究,也一直有质疑的声音觉得他的小说其实是介于纯文学与大众文学之间的一种过渡作品,或者称为中间状态作品。而年青的一代在信息量炸裂的今天,除了了解大概的作品情况外,把他的作品当学习过程中的必读科目(俗称”磨耳“”磨牙“期必修课)的占了大多数。

说实话吧,包子读过几部井上先生的作品,但主要原因是彼时能借阅的书里一时间没有更吸引人的作品(那啥,曾经秉持开卷必有益的想法度过少年阅读期的菜包子,没有读残实属侥幸,呵呵),比如《苍狼》《风涛》真说读完有什么特别感悟真的说不上来。而且,井上先生类似印象主义绘画技法似的战场文笔和对女性人物的特别设定(各种奇葩遭遇,然后必定有男主深爱并且万劫不移)总是让包子看得有点晕乎乎。

另外,还有一个纠结的原因比较番外。纵观井上靖一生,包括医官家庭的出生,包括他的婚姻家庭子女情况,包括他中学时代《无声堂》柔道社团时期的主力身份,包括旧时京都帝大的大学经历(这个有过统计,日本Nobel奖项获得者大都集中于"旧帝大"中的几家,旧时京都帝大就是其中之一),包括他短暂入伍经历,包括战后游历经历,包括众多作品累计获奖情况,包括他的社会影响力...其实从萌新的视角看,这是一位德高望重的长者,也是人生欧王,一生顺风顺水顺时顺心。但是除了共过事的同事晚辈山崎丰子(另一位日本文坛严肃作品后起作家,代表作<白色巨塔><华理一族>),和同期相互称颂的少数几位名家(比如川端,比如太宰治),井上靖先生真正提携的学生晚辈还有谁站上了日本文坛。

包子这里要叨的这个作家是松本清张...对,又一位文坛大师级人物,连"日本的"这几个字都可以不用写。松本清张(1909-1992),其实和井上靖(1907-1991)差不多同龄。如果只看40岁前的松本清张,那和当时早已是日本文坛主流大师的井上靖相比,身份地位云泥有别。现在回看松本清张先生的作品早已经突破了推理文学,甚至突破了文学范围。但是在彼时,松本清张最初的纯文学梦想,确实是被代表纯文学主流人士的井上靖先生一脸冰霜给惊醒的。所以吧,井上靖先生其实奥,对日本推理本格推理乃至全球推理学界有恩。(推理类作品回头再聊,严肃点,聊井上靖先生先。)

聊到这儿,明显感觉包子有备而来虎视眈眈,有恩报恩聚精会神,盯着手边这本井上靖先生研究专著的新译。且看第三人称怎么从经历视角去解构这位文坛大师的作品与人生。2021年1月26日收到甲丛新译《诗与战争-青年井上靖》,最初包子是抱着挑刺的心思去读的..问题呢是一刷只用了2天,居然很好看啊!!

读完居然通篇没什么大瑕疵,对一般划分了井上靖先生创作4源的说法加以实证依据,用各种文本实物尽可能复原井上靖四高(中学)、大学、短暂从军这几个阶段(合称井上靖青年时期)的细节,补白句式看也是非常严谨。实证入手解构重读的元素非常有意思,我读之前的关于战争描写和女性描写的疑惑在作品中有都有主观论点详细读解。虽然序和前言中对作品的例证和逻辑都提出了问题。但是因为这本书的最终结论其实是隐晦的,从逻辑性来看也较严谨,如果需要证伪的话这个难度系数可是相当高。

在没有更多实证材料浮现前,包子觉得这本的很多认知观点都可以直接引用。尤其当我们现在普遍认同:人的性格不易转变,人的大多行为结果的源起得细细解构这个人的原生家庭情况。

一刷读完,回头找来以前看过的作品再翻了一圈(好在微信读书给力,大部分都有)。

还忍不住回头看作者宫崎润一的个人情况,果然,日本学界人士,日本井上靖研究会秘书长。难怪一手资料如此详实,而且行文颇有学术论文之风。在这部介绍类作品的引导下,对他的作品好像有了别样的视角感受。如果说以前只觉得整体日本文坛作品喜欢以小化大忽略格局,井上靖先生的历史作品底蕴深厚值得一读。那现在重读他的作品,比如《苍狼》就多了一层视角重新审视原来的故事。故事的主角隐约叠上了年青时井上靖的背影。原来普通的故事变得有趣了起来。

“已经,不会再把眼睛闭上了。

已经,不会再把耳朵捂上了。

给穷途末路的男人,只有一条敞开的路。

穿过暴风雪的心脏,

不可思议的是,

竟然是一条澄净的万籁俱寂的路“

更加有趣的是书里经过解析的井上靖早年的诗作,比如上面那段,非常的有力吧,为什么以前没有注意到呢。也许是因为与战争相关吧。这部分的内容之前确实了解得太少了。

“不要再呼唤春天,一声也不要呼唤春天。

保持那样就好。

只是,白皑皑地破碎着就好。“

是不是柔弱的诗文,有了点冷冷的暴力的感觉。总之,<青年井上靖>成功种草了包子同学,回头重看井上先生其他作品的想法。那个,再推荐一下,井上靖小说作品阅读可以直接微信读书app,查找“井上靖“,已有打包好的长长的书单,大部分都可以直接阅读或"听书"。对于初读井上靖先生作品的读者来说,听历史故事会轻松很多。

反倒是手边这本甲骨文丛书的<青年井上靖>其实有一定的阅读台阶,对井上靖先生的作品了解得越多,可能阅读本书收获会越大。另,除了文学爱好者之外,包子个人观点,有兴趣青少年心理咨询方向的读者也可以把这本学术著作当实证案例故事看。 阅读深如许,闲闲是路人。

话题微敏感,写评需小心。

预祝来看文的伙伴们辛丑年新年大吉,常读常开心!

最后感谢阅读本书前后,被包子奇怪问题各种叨叨叨的日本文化群、永夜国热心小伙伴们;感谢抽丝群老师们倾囊指正。明年再唠!

永夜国的小包子

2021年2月7日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