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南旧事》是一部描写上世纪中国社会变迁的小说,通过讲述一个普通家庭的故事,展现了城市的兴衰和人们的生活变化。小说细腻地刻画了人物的内心世界,揭示了人性的复杂性。读后让人感慨万千,思考生活的意义和人生的价值。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一
一边拜读林海音的《城南旧事》这本书,一边追忆自己的童年往事,一幕幕浮现于脑海,故乡的一草一木,儿时的伙伴以及那些少年不经事的往事,所有童年的一切,感觉似乎已经被遗忘的时光就这样被重新唤起,那时的心情一如作者一样的单纯,而且特别容易满足。尤其是想起其中有一段时间每天下午放学后,最大的乐趣就是回家跨上篮子,相约三五个同伴一起去麦地里拔野草,那时候根本不知道什么叫累,看到辛勤劳动后满满一篮子的野草,马上回家就可以让家禽吃个肚儿圆,那种收获后的快乐和满足感,竟是成年后再也找不到的感觉了;忆起和伙伴一起待在午后的阁楼,懒洋洋的躺在床上,望着空洞的天花板,天马行空的遐想,漫无目的的就那样一个下午的时光悄悄溜走,也不觉得枯燥和无聊;忆起小学阶段唯一的一次所谓的春游,就是老师带领我们全班同学一起到村子外的一片竹林里玩耍,竟是那样的使人流连忘返。追忆往事,恍惚间耳边又响起那首曲子:长亭外古道边,芳草碧连天,晚风扶柳笛声残,夕阳山外山…,自打十几岁离开故乡,童年一去不复返。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二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这个版本的城南旧事共三编,第一编为城南旧事,故事内容张弛有度,每一小节都主题鲜明。一方面让读者跟着作者一起重回她的童年和北平的胡同,一方面让人自己开始回忆儿时那些欢愉。
前两篇'惠安馆'和'我们看海去'讲了作者儿时与一个疯子和贼的故事。那时作者尚且分不清何为疯子,何为好人坏人,文字流露出的是以小孩子的眼光看世界,这世界真没那么绝对的好坏和对错不是吗?
第三篇'兰姨娘'里面讲了一下作者的小心思,从最开始对兰姨娘的喜爱,到发现爸爸与兰姨娘的微妙关系后,如何古灵精怪的撮合撮合兰姨娘和德先叔,解决了妈妈的危机,却在兰姨娘离开时又有不舍。
第四篇'驴打滚儿'讲的则是作者家奶妈宋妈的事儿,不由感叹那个时候的苦命人家,生活中那么多的无奈和苦涩,而他们依然得走下去。
第五篇'爸爸的花儿谢了'是我最喜爱的一篇,父爱体现于父亲对女儿的潺潺教导,也体现在作者不想起来上床被父亲打的满地跑,以及父亲拿着棉袄出现在教室的窗外。
最后一篇极短,确似与童年告别。看到这里思绪如泉涌,一边想着那时候的北平到底是一番怎样的景象,一边自己小时候的许多旧事突然都醒过来似的,不断的跳入脑海中。
第二编为北平故思,里面似乎是收罗的林海音先生发表的其他散文,内容上不如城南旧事紧凑和主题鲜明,且有很多内容上的重复,不如第一编引人入胜。里面有句话说'胡同里不管是大宅门儿,小住家儿,生活得都很安静,因为北平人的生活,步调一向不快。' 而今的北京,这样的生活步调怕是已难以想象了。
第三编师友杂忆,挨着看完了第二编,第三编没有了读下去的兴致。
第一编是最好的,看完留有余味,耐人细细品味。后两编则颇有打断了人的思绪的意味。建议是要么读完第一编就好,要么后两编隔断时间再读。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三
打开电脑查过去,今年仅写了6篇笔记,4篇还是年初在家隔离的时候写的,为马洛伊疯狂的2020年初。这本是在国庆假期在来回的路上看完的,图着便宜买了转机的机票,6天的假期,两天都在机场辗转,读完这一本。
小时候在课本上学过这本的选篇,因为《呼兰河传》的选篇也是五六年级,所以在此之后林海音和萧红就一直在我脑海中的印象很一致,写童年趣事的作家。像《呼兰河传》、《城南旧事》这两部放在一起,均是在二十世纪二十年代末期,一个在北方小城呼兰的五里长街长大的“我”,一个在北京城南的小胡同“英子”,两本带有自传性质的童年回忆,另外,两位塑造的其他人物,像《惠安馆》的秀贞,《生死场》中的金枝等笔下故事中的男女,都有着那个时代的人的各色苦难,萧红曾说“我写苦难,就是因为希望苦难的现实能够改变。虽然我还没找到改变的道路。”而透过林海音的笔下,也能感受到同样的对苦难的悲悯,悲悯后的爱和善良,以及想这个世界更美好的希望。
《城南旧事》中包含5个小短篇,每一个小短篇都以英子的视角出发,描写自己身边的人,每一篇都在告别。“这些人都随着我长大没了影子了,是跟着我失去的童年也一块失去了吗?”
《惠安馆》中的秀贞,爱思康成疯的秀贞,找不到自己孩子的秀贞,末了和妞儿一起伴着火车轰鸣一起离去,英子也随爸妈告别了那个胡同,一边坐着黄包车一边想着那么远的事,为什么这么近就到了眼前了呢。
《我们看海去》“我愣愣的看了一会儿,想了一会儿,眼睛竟湿了,我是想,夏天过去,秋天,冬天就会来了,他还会常常来这里吗?天气冷了怎么办?如果有一年,他的弟弟到外国读书,那时他呢?还要到草地来吗?我蹲下来,让眼泪滴在草地上,我不知道为什么这么伤心,我曾经有一个朋友,人家说她是疯子,我却很喜欢她,现在这个人,人家会管他叫什么呢?我很害怕别离,将来会像那次离别疯子一样和他离别吗?”、《驴打滚》里面的宋妈,一心赚钱回家,却收到一双儿子死去的消息、《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的花儿落了,爸爸走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兰姨娘》里面的兰姨娘和爸爸的朋友离开。每一个小故事里都在一点一点的割舍和送别童年。
记得国庆离开的上午和朋友发消息:“生活为什么会让亲爱的人流泪呢?”,朋友回说“因为生活中有很多别离。”那次是我离开家的好多好多次妈妈第一次在我面前流泪,之前总是借口不送我,走了再给我电话,那一次她第一次看着我一点点离开她的视线。是不是每个人都是这样长大的,第一次经历失去,第一次经历离别,童年,成年,老去。每年,每个节气,在一生中的每一个年龄段一次一次经历,直到最后一次。即便不是在那个世纪那个年代,也是在这一次次中感受、付出爱和善良。
城南旧事读后感篇四
夏天过去,秋天过去,冬天又来了,骆驼队又来了,童年却一去不还。冬阳底下学骆驼咀嚼的傻事,我也不会再做了。我对自己说, 把它们写下来吧,让实际的童年过去,心灵的童年永存下来。
对于作者林海音,只是在上学的时候知道她一些事迹,也并未能深入研究她。买这本书,纯粹是因为当时要买一些其他的书,页面推荐了它。翻了翻,因为余光中的一句评价,决定买下它:
喜欢张爱玲的文字,喜欢她对上海的描述,所以看看这本《城南旧事》,到底写了一个怎么样的北京。
短评里说只需要看第一编就好,因为第一编就是真正的《城南旧事》。而第二编《北平故思》、第三篇《师友杂忆》则是收录了林海音先生对于北平的一些生活琐事的回忆,以及她对那个时代文人作家及其作品的简短点评。第二编因为更注重物品小事,因而确实在现在的并不生活在或者从未生活在北平的读者读来稍显无趣。而《城墙·天宝·四合院儿》因为文风突然变得俏皮,让我读来更是有些不知所措,似乎在平常的谈话中,有个人吟起了杜诗那般突兀。不过,其中的《地坛乐园》一篇因为记叙了作者探访地坛疯人院的事情而具有了不少的趣味,也有一定的生活启示。第三编我倒是很喜欢。林海音先生记叙的与张秀亚、金秉英、萧乾、琦君、许地山、老舍、梁实秋、谢冰莹、谢冰心、沈从文、林语堂等人的交往,让我这个读者从中获益许多。他们中有的我很熟悉,有的作品我读过,而有些人我却是只听过大名,并未能知晓更多。然而,读完第三编,心中的切实感受是:那时代的文人,无论是做人还是作品,都彰显着独属于他们自身的特性。在新时代背景中成长和写作的他们,因为带着时代的印记,就更显得他们的思想超群、智慧广大。或许是对于故去的享有盛名的作家的油然而生的敬佩,因而虽然林海音先生的文笔并不算特别有特色,却也让我有了不少阅读的乐趣和思考。
第一编《城南旧事》,是林先生的代表作了。《惠安馆》《我们看海去》《兰姨娘》《驴打滚儿》《爸爸的花儿落了》以渐渐长大的英子的视角,分别记叙了“疯子”秀贞和妞儿、小偷、兰姨娘、奶妈宋妈、爸爸的故事。在英子十二岁那年,父亲去世,“爸爸的花儿落了,我也不再是小孩子”,童年至此终结。剩下的就只有对记忆中的童年的回忆,因为那实际的童年已经“一去不还”。
其实,作者在藉着年幼的英子来叙述人世间的悲剧。在《惠安馆》里,英子在重感冒的时候将妞儿(小桂子)带到秀贞的面前,亲眼看着她们乘着车子离去,即使后来英子因为重病并未能明确记清发生的事情,但是那小小的使悲剧有稍微圆满的结局的身影其实就暗示了作者的人生观。我不知道她们两人后来是如何的,但是心里隐隐觉得,在那个时代中,她们会更加悲惨地活下去。庆幸的是,她们彼此依靠,比原来的情况要好很多。我想,即使最后是她们两人相依为命,她们依然是幸福的。英子不知道后续如何,就给了读者美好的想象空间。不只是这一篇,在这一编的文章里,统统是看似结局的结局,因为作者要让读者自行去想象。或悲剧,或喜剧,全在读者的心里。《我们看海去》,题美,愿望美,然而现实情况是,因为英子的无意,那位小偷终于还是被抓走了,我不知道他们最后有没有一起去看海,有没有将海和天分清楚。《兰姨娘》中,英子用她小小的心维护了家的完全,也给了兰姨娘一个稍微圆满的人生。《驴打滚儿》里,宋妈两个孩子的遭遇,岂不是当时众多家庭的患难吗?
这一编里,编者巧妙地增加了《冬阳·童年·骆驼队》这一篇文章,它就像是作者对于《城南旧事》的后序,将这几篇文章串珠子似的联结了起来。
《城南旧事》的语言并不那样出彩,精彩的是,作者用英子的视角巧妙地书写了人间悲剧,将人生中重大的悲剧用孩童般的眼光和笔触呈现在读者面前,就使它们像栀子花香那样淡淡的,甜甜的,苦苦的。
我很欣喜这本书。才知道《城南旧事》有电影版,有时间看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