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我的真文字的读后感大全

我的真文字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4-18 15:10:23
我的真文字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4-18 15:10:23   小编:

《我的真文字》读后感:这篇文章深刻地触动了我。作者通过真实的文字向读者展示了自己的内心世界,真实而坦诚。他表达了对生活的思考和对人性的质疑,让我对自己的存在和意义产生了深深的思索。这篇文章让我意识到,只有真正面对自己的内心,才能找到真正的自我。

《我的真文字》读后感(一)

徐冰老师的作品真挚又诚恳,上一次这样的感觉是在读吴冠中的自述。可见艺术家的性情还是有一丝共通的。苦难不值得攀比,我们只谈人生的幸运。插队的经历反而成就了一方小天地的肆意挥发,更好的融入集体的生存中,也得益于乡亲的朴实与善待。终于走向心中的美院生活,一路看似顺畅的背后,亦是无尽的坎坷,机会总是留给有准备的人,如果你不发光发热,那温度与明度又怎会被他人发现与肯定呢?

艺术随笔的美好之处在于能让读者一同发现美,进而跟随着作者一起进入创造新的艺术美的过程中,比如那一捧灰烬的重塑与再生。还有艺术作品《鬼打墙》与《天书》的诞生。还有对版画的起初带偏见的拒绝之心,再了解它,理解它,成为它超越它并拿到了成就奖的肯定。其中不泛有对先师作品的开悟与敬仰之心。

艺术作品随着时代的进程而发展,固守旧状肯定不是一个艺术家该作的事情,除冰老师也是如此,他接地气的观察生活,反思时代与世界的关系,对自我与周遭的关系产生联想。即然“本来无一物,何处染尘埃”是真智慧的开悟,那艺术的创见又何需固守陈条。

徐冰老师第一次看到“黄金万两”“招财进宝”写在同一个字里时,大为震撼,此时,他己有很好的书法功底。积于对字体间架结构的心得,的确又有了新的发现。中国人对字体的运用参杂了太多不同的因素,其中也包括严肃的政治语境。徐冰老师说有朝一日想编一本《中国美术字汇编》但愿早日实现,以其特有的艺术角度的大汇编肯定会很有趣。

大的艺术作品离不开作者本人的生活经历,而真实的生活才是最能让人动容的,生活永远比小说更精彩。

《我的真文字》读后感(二)

我应该是去看过他的展的,对名字有模糊的印象,但是提起作品有清晰的印象,似是而非似曾相识大受震撼的记忆,看到书的腰封上的作者照片总觉得“这个人我见过的。”

原来《蜻蜓之眼》就是他的作品,大概真的见过艺术家,一直记得在上海某展厅里看《蜻蜓之眼》的震撼,当时听说作品还未真正完成。我们观众的反应也许也会被记录。 读他的文字熟悉的感觉又是扑面而来,真实的谈自己谈艺术谈师友,不端不装,从群众来到群众中,就是他吧,植根于出生的土地,生发出国际性的艺术。 读他的文字可以明白他为什么这么先进前卫,他植根何处!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徐冰,北大子弟,中央美院教授,著名版画家、艺术家。创作《天书》《地书》《鬼打墙》《石系列》《凤凰》等艺术品,斐声国际。是中国既接地气又前卫的艺术家。 《我的真文字》2023年版是他亲自监督制作的再版本,封面皮质触感,白色简约,似没有设计而设计感十足,扉页送“天书”式藏书票,被拆解又粘合的汉字模样被放置在工整的雕版印刷模版中,“我不懂我大受震撼。” 他的文章却是清晰明了的,不花哨不拽文,不端不装,按他的说法是“交代材料体”,“因为写交代材料,性命攸关,要字斟句酌,不能浪费每一个字的作用,无心炫耀文采。唯一的目的就是把事情原委老实交代清楚,抓住仅有的机会,用这支笔让读者相信你。”很有时代感的一段话。1955年生人,在北京读小学中学,去延庆插队做知青。(插队知青这一段回忆不煽情不夸张,推荐对这段历史了解不了解的人都去读。) 就是在知青岁月里研究“字体”《人民日报》《文汇报》等字体动向,社论与文艺版字体、字号的区别,做形式分类一宋体、老宋、仿宋、黑宋、扁宋、斜宋的收笔处是否挑起,还有挑起的角度、笔画疏密的安排、横竖粗细的比例。全是最踏实的细节真功夫,心无旁骛,单纯地热爱。 读他的书最受感动的就是他的前卫性基于传统,对字体、对纸张的爱体会在具体而微的事情上,艺术家的敏感也落实到具体的手艺上。 在他谈自己的作品,回忆师友以及给同行的信中都可以看到他的真诚。他清楚自己的所长和局限,懂得如后面对自己的局限,把他转化为对自己有用的东西,变成自己的特长。他说“他在中国接受最保守约艺术教育,35岁来到美国参与西方当代艺术创作。由于社会主义艺术角度的背景,他可以从独特角度去看当代艺术。又由于新约文化环境和语言的障碍,对语言、文字、误读这类事情就更敏感,我的艺术也就表现出别人没有的特点。” 很实在的谈艺录,也是很实在的做人的道理。他的传统他的实在他的敏锐让他可以成为跨越文化界限的前卫艺术家。

《我的真文字》读后感(三)

上世纪80年代,有位年轻的艺术创作者凭借大胆的想象和严密的制作过程,硬是“造”出了4000个汉字。 这些字不具沟通的实用功效,却极富汉字的结构美,被视为“天书”,受到众多的关注。

艺术家徐冰在《我的真文字》中谈到了包括那次创作在内的个人艺术经历及主要作品。 从成长自述到探索之旅,用“文字”实现古与今、中与外的精神连接。

作者说书名中用了“真文字”,意在与其艺术作品中的那些“伪文字”区别开。 文字本身的语言工具的功能和难以言说的外饰功效,就象点心与点心盒的关系。点心是功能部分,点心盒则更具文化内容与尊严。

按作者对艺术及现代艺术的解读: ·艺术源于生活,又高于生活。艺术实验要为时代生活服务。 ·源于西方的现代艺术是一种“文化革命”,体现在对以往艺术的批判精神。与东方艺术继承性的完善形成重大差别。

了解到作者这样的理念,便不难理解其艺术创作的思想脉络与实验轨迹。 从小就对文字有着敏锐感受,使得文字成为作者绕不开的情结与创作主题。 除了“天书”,“地书”“英文方块字”等作品的立意与效果同样前卫、惊艳,冲击力强烈,令人印象深刻、过目难忘。

读这本书,不但可以了解和感受作者做为著名艺术家对现代艺术的真知灼见及开创性实验,更有一些内容甚至超越艺术范畴,给人带来哲学层面的思考。 值得喜欢和对现代艺术感兴趣的人一读为快。

《我的真文字》读后感(四)

在浦东美术馆看过徐冰的展览,当时给我的很震撼的感觉,通过解构、编译再重组文字形成作品,把我们习以为常的东西打破再组合,这种观察细微的反叛是我很喜欢的艺术。

《我的真文字》这本书书名对应的就是徐冰作品的假文字,所以这是作者用真文字汇成的随笔作品集。

在看《我的真文字》的时候,就能明白徐冰作品的由来,他对文字的质疑与思考来源于汉字简化运动。文字啊,不过是一种统一思想的工具。

由权威操纵的工具,如果意识到这一点,这种小小的叛逆便变得非常有意思了。

我也可以创造一门文字,在人们已有知识的基础上,每个人仍然能够读懂它。这是我对徐冰《天书》的解读。

我不知道别人每次逛美术馆会为什么样的作品而赞叹,翻了翻我的相册,我会拍下来的作品,很多都是有让我觉得“哇,这样也可以”的作品,也许他并不复杂,但是单独把一个事物拎出来摆在那里,就有震撼到我。

我以前学画画就是临摹很多画。可是除了临摹,真让我自己画点什么的时候就画不出来。我想是因为我有很多畏惧,心里总是在想这样画是不是人物比例不对?这一笔是不是不均匀?这个颜色是不是重了?

但是呢,每次看一些前卫的画家的作品,我都能找到宽慰,找到一些勇气,看到他们的作品有些就是两个颜色的正方形,涂满整个画布。或者干脆就是几个随意的线条,就像我的草稿,这样的画我都觉得是浪费画布材料,可是他们却在这里展出。

那么我被教育的那些畏手畏脚是不是也可以不要了呢?画画为什么要人物比例协调呢,那些协调的画太多了,我为什么不可以只画自己画,管它协调不协调呢?

那我们如果学画画究竟在学什么呢。是在学如何画出自己想画的东西吗?

我感觉人们学一个东西,学着学着很容易就掉进去了,只学会了规则,然后就没有自己了。

徐冰的作品总是在反思,世界,我,规则,文字,废物,尘埃。

他在9.11事件中收集到的尘埃吹到展厅中做成了作品,映照着“本来空无物,何处惹尘埃”,一切从尘土中来,终要归于尘土。一个物体聚集太多能量时,被其他主义利用导致毁灭。

这样的宿命感,总是让人叹息。

《我的真文字》读后感(五)

这本书虽然是随笔集,却有如一本教科书,徐冰在回顾自己的艺术实践的同时,真诚和慷慨地分享了他的艺术工作法。但也不得不承认,方法之上,艺术实践终究被宿命所安排。创作与生命经历(宿命

)紧密相连结,是无法篡改的真相,只有诚实,才能抓住生命赋予我们的价值,透过浮沫,抵达生存之要义。伟大的艺术家,往往打通了“艺术”(Art)与“生存”(Being),而这两者一旦打通,便会把信仰聚集起来,形成所谓的“光环”(halo)。 作为一个天赋超群的“好学生”,徐冰的专注与深入,让他在青年时代就进入了一种宝贵的忘我之境。他“一毫米、一毫米地往前推进”,在分寸之间计较,最终成为一个“精

致的人,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 他如此要求自己,也如此启发学生。作为一个老师,他把人作为“材质”和方法,“塑人”也是艺术创作与研究的一个部分。 从几位关键的老师那里,他也理解了“师承”的真义—— 继承的不是某种流派或方法,而应该是一种责任与勇气,所谓“前卫”的精神。它成为一种坐标,一座灯塔,最终“把敏锐和平庸区分开来”。 而他真正的老师,当然是他所处时代的“文

这本书虽然是随笔集,却有如一本教科书,徐冰在回顾自己的艺术实践的同时,真诚和慷慨地分享了他的艺术工作法。但也不得不承认,方法之上,艺术实践终究被宿命所安排。创作与生命经历(宿命)紧密相连结,是无法篡改的真相,只有诚实,才能抓住生命赋予我们的价值,透过浮沫,抵达生存之要义。伟大的艺术家,往往打通了“艺术”(Art)与“生存”(Being),而这两者一旦打通,便会把信仰聚集起来,形成所谓的“光环”(halo)。

作为一个天赋超群的“好学生”,徐冰的专注与深入,让他在青年时代就进入了一种宝贵的忘我之境。他“一毫米、一毫米地往前推进”,在分寸之间计较,最终成为一个“精致的人,训练有素、懂得工作方法的人,懂得在整体与局部的关系中明察秋毫的人。” 他如此要求自己,也如此启发学生。作为一个老师,他把人作为“材质”和方法,“塑人”也是艺术创作与研究的一个部分。

从几位关键的老师那里,他也理解了“师承”的真义—— 继承的不是某种流派或方法,而应该是一种责任与勇气,所谓“前卫”的精神。它成为一种坐标,一座灯塔,最终“把敏锐和平庸区分开来”。

而他真正的老师,当然是他所处时代的“文化”,也是他所携带的“特殊条件” ——

“什么是现代性?我认为,它是现代人所代表的人类文明的最高方式,是对人类生活提升有作用的现实思想。作品是否具有现代性,不是样式上的事情,也不是打不打中国牌的问题,关键是看你怎么用自己的特殊条件来工作:如何把我们整个民族的经验和“局限性”使用好、转化好。”

对艺术如此,对任何想要在一个建制化的体系里创造出新价值的个体来说,上面这段话都是“秘籍”般的指点。理解自己的“特殊条件”,甚至那可能表面上是一种劣势、一种局限,但当我们充分理解了它,与它和解,对它进行全面的消化、转化、再创造,那这样的“特殊条件”便会变成一把偏锋利刃,把已有的体系切出一道口子。

理解自己的“特殊条件”还不够,更重要的是提出“关键问题”。徐冰有一个特别务实的建议:不管你是什么国籍或种族,“你生活在哪,就面对哪儿的问题。有问题就有艺术。你的处境和你的问题其实就是你艺术创作的源泉。” 从自我切身处境而提出的、有切肤感受的问题,才更有可能是“真问题”。

最后,我想致意他对于自己的公益艺术项目《木林森》的观点 ——

“它通过孩子自己动手,并通过真实的世界经济的运转方式来实现,这个运转机制就是世界的现实,也是孩子未来生活的现实。这使孩子的理想能够找到具体的着落点和实际的结果。艺术的事情是复杂的,但以公益为目的的创造方向是不会有任何问题的,且有无限空间。”

徐冰的这一整本“真文字”,让我们理解了他的那些假文字背后的真问题,启发着我们如何通过艺术的方法,影响这个真实的世界。 #小空荐读2403

《我的真文字》读后感(六)

艺术,可以是博物馆中珍品收藏;艺术,也可以是高手在民间。我对艺术的认知在每一次阅读,在每一次认知的提升中得到了提升。艺术也是多样性的,艺术可以存在于任何领域的。

《我的真文字》是中国当代著名艺术家徐冰带有自传性的散文集。本书分为两部分,分别记述了徐冰的成长经历与个人艺术探索之旅。他根植于民族性、放眼全世界的艺术源泉,以及围绕十个重要作品展开的自我阐释。从塞北山区到纽约,徐冰为我们展开了一幅当代艺术探索的非凡画卷。

之前就在一篇文章中看到过关于艺术家徐冰的介绍,但是名字我没有记住,却记住了他的作品,那些用传统毛笔书法书写的英文单词,并结合成一种新的“文字”。当时就惊叹于创作者的想象力和文化的结合能力,中西结合做到完|美。 徐冰老师用视觉语言表达他的思想和现实问题,他在两种文化之间找到了一种很好的平衡,传统的突破,思想上的进步,结合在一起,就是现在艺术的价值所在。

文字,思想,设计,三者合在一起就是徐冰老师的艺术,也是他对“破”和“立”的理解。徐冰老师文字给我们解释了他十多年来在历史领域的感受,纯真质朴的问题,往往是需要在生活中有所感悟的,通过专业技能二次加工创作出来的。 整本书的装帧设计,就是在用艺术创造艺术,皮质的白色封皮上烫印这黑色文字,重点一目了然,返璞归真。书中赠送一张藏书票,藏书票设计则取材自徐冰享誉世界的作品《天书》在1987年时的首页刻版,并烫印徐冰的英文书法字签名,极|具收藏价值。

《我的真文字》读后感(七)

三次造访浦东美术馆徐冰大展,每次都有新的体验和新的触动。或许因为是直观地与艺术品面对面后会格外希望阅读艺术家创作的心路和故事、艺术理念的诠释与解读。《我的真文字》作为徐冰首部自述艺术探索旅程的文字著作,符合我的好奇和期待。

从再次陌生化的“天书”作品,到用不可识别的文字组成的、蔚然形成大观的装置艺术,无疑地,徐冰是擅长“以文字为媒介”的艺术家,将自己对艺术的理解和体验呈现给读者。徐冰的艺术作品一直以其独特的审美视角和深刻的社会关怀受到广泛关注。而在《我的真文字》中,他将自己对于艺术的思考与探索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呈现。他以一种平实、真诚的语言,与读者分享了自己在艺术创作过程中的心路历程,以及对于艺术、生活、社会等诸多问题的独到见解。

从书名“我的真文字”中便可看出,徐冰在以写作的方式实现文字沟通的状态,而非其一贯作品中的“不可读”、制造沟通障碍的状态,他对于艺术的理解,是“任性”、“变化无常”和“难以定义”、“有问题就有艺术”,艺术家的人文关怀是体现在创作之内和之外两个方面的。

书中百余张由徐冰亲自挑选与编排的艺术作品图片与文字相互映衬,既展现了艺术家的创作面貌的成长,又深化了读者对艺术家创作理念和艺术思想的理解。这些图片不仅是艺术家创作历程的如实记录,更是艺术家艺术思想的具象表达。

通过《我的真文字》,观者们得以一窥艺术家徐冰的生活、创作和内心世界,以及他对艺术的见解和体验。作为徐冰的个人文字书,它不仅是艺术家个人创作历程的私人化回顾,更是对中国当代艺术整体历史与现状的公共性的反思和记录。它与徐冰的并无二致,是兼具趣味、深度和广度,本身亦是一件雅俗共赏的艺术作品。

作为一本艺术家的个人作品,不可不关注具有特色的装帧。《我的真文字》具备触感的仿皮质外封,笔记本一样的图书外观和体量,让这本小书从内而外充满质感和温度。白色的封面好像一张等待书写的纸张,黑色的书签带上写满了带有鲜明徐冰特色的“文字”,阅读徐冰的故事的同时,作品时刻反映着实践的效果,两相呼应间,艺术变得有血有肉起来。

尚不知晓是否会在闭展前第四次参观徐冰的“天书”大展,但若有此机会,行囊中一定少不了这本小书。

(2023.11.20)

《我的真文字》读后感(八)

一本很漂亮也很真诚的随笔集,装帧很像以前工作时候随身携带的皮面笔记本,开本也很合适。所以很多片段也是在路上读完。

从语言和论述当中,能读到一种状态的变化,或许也是在不停地寻找吧,作品主体主要是字和图。对于土地和农民的感情,让我感觉距离拉近很多。

印象比较深刻的是作者作品当中出现的符号。会让我想到一些音乐、电影、文学作品当中出现的“人造语言”,比如《指环王》系列中出现的“精灵语”,也是有完整体系的,但是相对于可以被某同一文化背景下的人群所理解和使用的语言来说,更像是一种密码或者交流符号。

徐冰的作品《天书》当中生成的文字,虽然是虚假的文字,但也能感受到它所受到的汉字影响。以文字为媒介真的很奇妙:“文字是人类文化概念最基本的元素,触碰文字即触碰文化之根本,对文字的改造是对人思维最本质的那一部分的改造…” 面对识别不了但又让人感到熟悉的文字…我的脑内响起了报错提醒。因为没有足够的样本可以分析,也就得不出可能的意义,只能通过猜去读去理解。过程中有一种纯粹但不知道怎么来的快乐。文字也可以创新吗?那“火星文”是不是…

不管是先读随笔再有兴趣看作品,还是先看过作品再读这部随笔,感觉都挺奇妙。

读到作者木林森计划的整个过程还是挺感慨的。这部分算是公益,把孩子们纸上画的树变成真实的树这种构想,感觉和蚂蚁森林很像。只不过蚂蚁森林里,参与者可能并不需要付出金钱。

感觉这种有观众参与的艺术,每个环节可能都会有出乎意料的事情发生。甚至感觉作者按孩子们的原图重新绘制这个过程都挺艺术而无奈的。有种“折腾”的感觉,而在这一过程当中,通过环保这个主题,把相关或者不相关的比如孩子、工作人员聚在一起,其实在我看来算还挺奇妙的一次相遇。

身为完全业余的读者,读书的时候也在思考:艺术作品需要被赋予精确的意义吗?如果这种意义没有被观者准确读取,是否也是一种无意义呢?

很久以前也曾有关系很稳定的笔友,有了别的更快速的联系方式以后,渐渐反而失去联系,这种有期待同时也有时间审视自己的日子很久没有过了,有些怀念。 每当这个时候,我就会觉得我的汉语储备不足够表达我自己想表达的意思。好羡慕表达和归纳能力强的人啊… 也祝感兴趣的大家阅读愉快啦✨

《我的真文字》读后感(九)

曾经半瓶子醋在艺术圈混的少年时代,跟着老师也狠狠的看了一些展览什么的,似懂非懂。后来艺术看我顽冥不化,自顾自跑远了,我使劲儿追不上,也只好随波逐流,在时代的洪流中载沉载浮,随缘求生。偶尔洪水中缓口气,还忘不了恋恋不舍去看看艺术离我远去的背影,把这暗恋当个梦,收一收。

就看书解一解这相思吧。

这次看到徐冰老师《我的真文字》,赶忙来学学。

徐老师是真人。书封的设计也简洁不做作,细白色烫出黑的字,简简单单。

这本书入手惊艳,真的是要入手!封面柔而韧的皮质触感出乎意料的贴合手指的抚摸,仔细把握,懂了,像是徐老师拿了他自己的创作笔记本,郑重放在这里。

打开就是一枚藏书票,天书版画藏书票!这是徐老师作品《天书》的首页刻版印制的。这文字你肯定认识,每一个都似乎张口呼之欲出,等要说出来的时候,张了张嘴,话到嘴边又咽下,说不出来但是你知道!你品,你细品。这就是徐老师要说的话,你懂,但是你不知道怎么说,模模糊糊,不甚清晰,但是你知道这个不是普通的生活,这个可能,是艺术。

《我的真文字》,全书两个部分,上辑艺术随笔,下辑关于作品。

艺术的随笔,是徐老师回顾了自己来时所自。自己的经历,思想的经历,艺术的经历。这一部分有助于读者更完整的理解徐老师的作品思想。

关于作品,是徐老师对自己作品的解读,这个部分就好玩了,这是直给。对具体作品的构思创作过程,心路历程,作品问世后的反响,又对作品的回顾再思考。

曾经第一次看到徐老师的作品《天书》,那种完全被颠覆的认知简直看的张目结舌。一贯以来我都以为中国人的艺术都还是根植于传统,在传统的基础上创新……徐老师不是创新,他打翻了这个传统盘。横空出世,妙哉妙哉。

翻出当时看十三邀采访徐老师的那一集做的笔记,与这本书对照,触动更多。

艺术是什么。

茫茫宇宙,谁能读懂。

人类一切极致的思索都指向一种艺术。

每个人都在用自己掌握的技巧去破解。

人类曾兴建巴别塔;

古蜀人埋藏了三星堆;

爱因斯坦写下了E=MC²

哥德巴赫猜想1+1=2

徐冰写下了他的《天书》。

《我的真文字》,就是徐冰老师本人对何为艺术的思考。

记得以前他曾经在采访中说过:

左右作品好坏和决定作品价值的,跟技巧无关,而是另外的东西。

到底这个“另外的东西”是什么?

徐老师用自己的作品做出了回答。

他破解大众最熟知的、最基本的信息载体形式,又凝结更多信息和思索在破解之后的表现中。

天书真文字,大众可以懂,也可以无视。

人类文明的进程,总是在缓慢迭代。当一种思想领先与当下的时代,哪怕仅仅领先很短的时间,也足以刷新大众的认知。徐老师的思想,在他成长的土壤里生根发芽,毫无疑问已经远超这个时代了,天书的横空出世,就是徐冰同学对时代的战斗檄文。

读完本书第一篇“当愚昧作为一种养料”后,我不由得想起了【兰亭集序】:

每览昔人兴感之由,若合一契,未尝不临文嗟悼,不能喻之于怀。固知一死生为虚诞,齐彭殇为妄作。后之视今,亦犹今之视昔,悲夫!

本书除了可以了解徐冰,还可以作为了解艺术的窗口!值得收藏的艺术随笔,值得一再品读的大师哲思。

我的真文字

8.8

徐冰 / 2023 / 辽宁人民出版社

《我的真文字》读后感(十)

读本书之前,我一直想“我的真文字”是什么意思呢?翻开书才发现:该好好反思一下,长久以来自己对文字的理解是否太过于肤浅了。

我平常也很爱把“虔诚”和“敬畏感”这种词挂在嘴边。总觉得对待传统,对待文化事业得有庄重的态度。读了徐老师的文章才发现所谓“敬畏”真正的模样是怎样的。

什么是实践出真知啊?徐冰先生当过知青,在“收粮沟”参加生产时,兼做宣传板报。直到恢复高考,考上美术学院后才离开乡村。沾染过泥土的人,受了土地很多滋养。

先生蜚声国内外,已识乾坤大,作品和文字里却依然流淌着朴素的思想。那些功与名足以令人天上飞,却依然接地气地攀谈、絮叨,温和有力。

有位书友说,这本书实在太好看了,不舍得一口气读完。讲真,我也这个感觉。

很少能遇到这种能把文学、艺术和生活阅历结合得如此纯熟的作品。

有知识性的启发,有人生体验分享,有独道的见解;有审美层面的主观感受,也有技术性的展现。那些连珠妙语,猝不及防就让人醍醐灌顶,豁然开朗。

在真知灼见面前,才发现形容词多么单薄无力。

全书分两部分:《艺术随笔》和《关于作品》。前一部分里,是他的人生际遇和体悟。跟随先生的讲述,能学到很多东西。这点,始料不及。譬如一位艺术家怎么看待解读另一位艺术家的作品?于是,在这里,就读到了齐白石的好处。“水墨与宣纸接触后出现的是奇迹,每一笔都是绝无仅有的。他很懂得等待自然天趣部分的出现,人为碰触纸面的简约与收敛烘托出宣纸自然质地的美感。”

他越到晚年对生活越依恋,他舍不得离开,对任何一件身边之物都是那么爱惜。爱之热烈是恨不能把一切都看在眼里带走的。这是超越笔墨技法的。多么朴实又崇高的世界观!对人的善意,对自然的尊重,对所有生命的爱……

果然,艺术家互相懂得,我们跟在后面多懂了几分奥义,少走了不少理解的弯路。除此之外,还介绍了对作者影响至深的艺术家和流派,一些创作随笔,比如《东方纸的美意》,读来很受启发。还有些与其他艺术家的书信往,思想碰撞的火花四溅。

书的下辑是对作品创作的一些回顾与介绍。这部分对经常看展的朋友们实在太有爱了。作品的创作背景、过程,其中的构思妙想,尽收眼底。还能看到很多手稿。仿佛又游走了一次纸上艺术馆。

《天书》表达了对现存文字的遗憾与警觉,《地书》则表达了对当今文字趋向的看法和普天同文的思想。我知道这个想法有点太大了,但意义在于试着去做。

作者说,我的艺术总是与文字纠缠不清。

全书看下来,一遍是不够的。内涵太丰富了。这本书是我今年遇见的惊喜书之一。薄薄的一本,封面做得非常特别,不知道什么材质,手感特别好。大道至简,纯白的底上一行黑色的字,内容的分量却是很足的。

非常喜欢。此处,只想向徐冰这样的艺术家致以深深的敬意!

嗯,对了,今年8月到明年元旦,魔都看展,在上海浦东美术馆,可以欣赏到徐冰先生的“引力剧场”哦。作品用的“英文方块字”,整个装置营造出一种震撼的“视错觉”。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