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见信如晤》读后感摘抄

《见信如晤》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1-04 20:30:40
《见信如晤》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11-04 20:30:40   小编:

读完《见信如晤》,感觉文字简洁清新,情感真挚。作者通过书信交流的方式,描绘出了人与人之间的真实情感和情感交流的重要性。文章让人感受到了温暖和陪伴的力量,也引发了对于友情和人际关系的思考。整体给人一种温馨的感觉。

见信如晤读后感第一篇

勉强过关的一本鸡肋,你说它对读书人有多大用处?一无所用。你说它让知识分子产生多大共鸣?微微跳动。这本书唯一能做到的就是能唤起些微对“书信时代”的怀念和追忆——当然,被唤起的人群大都是四五岁以上年龄了。那是一个电报按照每字6分钱、加急电报1毛2的年代,那是一个躲在被窝里写情书的年代,那是一个班里生活委员集体取信的年代。。。。。。现在,很多三四线小城以及县城的马路边已很难看到信筒了,甚至在我打下这几行字的时候,“信筒”一词已经不能自动出现。好多个傍晚或者黄昏,我在万航渡路散步时,对路边依然矗立的信筒满怀敬意。

见信如晤读后感第二篇

看历史看数据,看大牛写得书有点觉得头大,这本书每一封信是一个小故事集。看完很想给一个觉得很亲切的作者写一封信,因为在书上就是能看到小孩子给总统写信,给大明星写信,还有遗书……我感觉,其实大家距离也不是这么远。写信也不是要多严谨就是想沟通。那个时代信件就是传简讯一般,所以就是一些小事也会在信上看到。有些人写信被救活了,有些人写了也就像石沉大海,无人问津,到后世才被知道。有趣的故事正如小孩给总统写信说,留胡须的男人有魅力,如果总统先生留,我定会让我的小伙伴们劝他们的父母投您一票,总统先生还回信了。

见信如晤读后感第三篇

肖恩•亚瑟先生:

您好!

我很喜欢您编著的《见信如唔》一书。

封面设计成信封形状,真是有创意。封口附近还画着一支箭矢以及分隔开的太阳和月亮。尽管日月如梭,我们总会在某些时候,被某些美好的事物射中心房。属于过去的信件,附着了时间的痕迹,反而更多了几分魅力。

见信如晤读后感第四篇

文/夏丽柠

书信的历史,我国自古有之。殷墟出土的甲骨片里就有由边境传至京都的“边报”。从竹简到纸书,从魏晋南北朝到唐宋,都有信笺传递痕迹。唐代著名的美女诗人薛涛为了写诗方便,还发明了“薛涛笺”的笺纸,后来被逐渐用作信纸。然而,杜甫的“烽火连三月,家书抵万金”,却道出了战乱中盼望亲人音讯的迫切心情。信,是人们寄托思念的飞行器。

薛涛笺

见信如晤读后感第五篇

(一)

这是一部跨越年代和阶层的欧美书信集锦,信的作者有王室、有精神病患者、有普通人,更多的是文艺界人士。信的写作时代和背景、目的各有不同,有求职的,有感谢的,有求助的,有无聊至极的,不一而足。难能可贵的是,书中还有部分书信的照片,因此阅读体验极佳。仿佛能感触到写信者的心境,就像这信就是写给你的。正因为这样,这本书值得买,值得收藏,并且它让一切电子的阅读形式都显得苍白。

值得一提的是,海明威、菲茨杰拉德这一对基友以及他们引起的美国文艺界的种种纠葛;还有美国历史上最有魅力的两位总统富兰克林-罗斯福和林肯;他们在这本书中出境最多。

(二)

书中并未收纳欧美以外的书信。

其实,中国也有非常精彩的信,比如西汉时冒顿单于写给吕后的“情书“,”两主不乐,无以自娱。愿以所有,易其所无“;以及吕后的回信“退而自图,年老气衰,发齿堕落,行步失度,单于过听,不足以自污”,这种调戏与反调戏多么精彩!还有司马迁《报任安书》,“人固有一死,或轻于鸿毛,或重于泰山”,早已是不朽的名篇。近代精彩的书信更多,近代那些文人墨客之间你来我往的纠葛和八卦还少吗?哪一样缺少精彩?比较少见(大陆难见)的是宋美龄写给廖承志的信,细读之饶有趣味。如此,不胜枚举。

(三)

在习惯打字的时代,书信成了奢侈。因为,对很多习惯了电子邮件的人来说,写信成了一件很困难的事情。提笔忘字不说,一时间遣词造句都不会了。其实,书信能够包涵和传递的东西,远比电子邮件广的多。笔画、字迹、墨香、信纸等等,无不彰显着信的作者的心绪。这种信息,不会随着时间而消退,反而愈加沉淀和永恒。

见信如晤读后感第六篇

“你有多久没写过信了?”或者我该这样问“你写过信吗?”

信息科技化越来越发达,我们可以用手机、电脑传递信息,那么还有多少人坚持着写信这种传统的通讯方式?

我家楼下曾有一个邮筒,我还记得是我很小很小的时候搭置的,那时候邮筒涂着崭新的墨绿色的油漆,亮眼得很。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的路上我都会看见邮递员叔叔开箱取件,我还记得每次打开邮筒,里面都有各式各样的明信片,白的、黄的信封,它们的右上角都贴了花花绿绿的邮票,集邮也因此变成了我年幼的一个爱好。后来,日子一天天的过去,邮筒经过风霜雨雪已经变得锈迹斑斑,我再也没有见过有邮递员路过那个邮筒。不知不觉,邮筒的锁也坏了,曾经守着我们的“牵挂”的那扇小门被一阵风吹开,里面剩下的也只是厚厚的灰尘、肮脏的垃圾和连蜘蛛都留不住的蜘蛛网。我的集邮册至今也不知所踪,那个写信的时代似乎随着最后一批信件走远了,留下的也只是对当时写信时怀着满满热忱的回忆。

《见信如晤》——致已然消逝的书信时光。这本书收录了124封来自各行各业的人的信件和手稿。它的神奇之处在于这些信能把我带到那些我不熟悉却又很想了解的时代,我似乎能通过信件感受到写信人当时的心情。

伍尔夫自杀前留给丈夫的绝笔信让我看得心碎,泰坦尼克号沉没前发出的最后一次求救信让我身临其境体验到当时的绝望,开膛手杰克寄来的挑衅信让我感受到血淋淋的恐惧……

信太多,不能一一举出来,里面有情书、拒绝信、仰慕信、道歉信等等,书中最古老的一封信要追溯到公元前14世纪,各具风味的一封封信和手稿吸引着我,我突然想提起笔写一封信,却不知该寄给谁…

见信如晤读后感第七篇

#见信如晤笔记#

第2封信,言论自由的意思是,你支持人们有权说出你全然不赞同的观点。

第5封信,希望,正是艰难时刻留给我们的东西。我会在周日早晨起床,给钟上好发条,为秩序和稳定尽一己之力。

第12封信,艺术是无用的,就像一朵花一样。一朵花为了自身的喜悦而绽放,我们在观赏花时获得片刻喜悦。我们与花的关系仅此而已。

第20封信,尽管您曾朝我开过两次枪,但我还是不想听到你受伤的信息……所以,讨论让我回去的问题之前,能先把我以前的工钱结了吗?

第21封信,一个人的真理可能是另一个人的灾难。

第23封信,一封弃婴母亲的信,漂亮的手写体,在我们原来,能写出这样漂亮字的姑娘一般家世应该很好吧。

第24封信,一个小男孩写给总统的可爱的信,告诫他一定要像他一样乖乖地吃蔬菜。

第31封信,“任性滥用语法”的雷蒙德回信,诗也写得俏皮得很:一个印刷错误在此长眠!

第34封信,DO-完败朋友圈一万圈的一碗鸡汤。

第37封信,重磅推荐:一封很美很令人心碎的情书。【相思始觉海非深】

历时两个月,终于扫尾完毕。这里有关于你想要了解的一切,爱情,友情,梦想,希望,人生,灰暗,生死,离别,相聚, 有幽默,也有不寒而栗……

中文信居然就干脆只有图片……

见信如晤读后感第八篇

2020年标记的“想看”,实际上那时候我已经跟以前很不一样了。书是2017年买的,那时候我还充满着期待,喜欢着英剧美剧英语电影,喜欢着很多英国演员,也正是通过他们知道了这本书或者说这个网站。五年后翻出来看,各种感慨。

首先,形式非常好。不只是在于现代人已经几乎不会用书信沟通了,这是一种怀旧,一种返璞归真;更在于通过这样独一无二的形式能够汇集千差万别的不同类型不同时空不同的人写就的信,能够达到一种博物馆般的效果。

其次,124封信,内容可以说是几乎全都很棒。如果你恰好对历史、对文艺界、对艺术对写作感兴趣,或者我们直接上升到对人类和社会感兴趣,你一定会很喜欢这本书,更准确地说这本合集。就像有的景点有两重意义:自然遗产+文化遗产。就像有的作品有两重意义:内容价值和文学价值。这本书信汇编可以说有三重:历史、哲学、文学。

每一封都附上原信件或者寄信人/收信人的照片不能说是这本书的优点,而是一个必须。否则书信的魅力会大大减损。

记一下几篇最喜欢的吧,《我将被处决》《我喜欢文字》《我撑不下去了》《一个人必须做到些什么,必须得有作用》《我不害怕机器人,我害怕人类》《你说什么?我听不到……》《该担心的事》《快来我身边》(我真是个菲茨杰拉德的粉丝)《给一个青年诗人的信》《科学家祈祷吗》。

主要不满意的地方在于翻译。我很少读到翻译腔这么重的书。翻译上面可能会出现各种各样的问题,但是出在翻译腔太重上面让我觉得比较要命。是一种你明明在读中文却一直感觉自己在读英语的感觉……此外还有一些很基本的问题,例如外国女性的family name在译成汉字的时候是不应该刻意选择带有女性化特质的字的,这是几十年前的错误习惯,已经被提出不知道多久了。

见信如晤读后感第九篇

这本书是在独立书店找到的,随意的摆放在角落。两个小时阅读了一半,却也看遍了人生百态。我一直认为文字是仅次于人本身,能表达出情感的工具。书信虽简单,但与文学大著相比,更加有感情,情感更加激烈。最有意思的就是,让我看到了久违的“自己”。小时候一直很疑惑,作家会在写作的时候考虑各种写作手法吗,排比,类比,比喻。会需要三思而写,多次删改吗?一篇很有意思的书信让我知道了答案,在教师和学生写给作家的信里面,提到不知道不合时宜的人物出现在这个地方意味着什么?作家回复,并没有什么特殊的意义,如果阅读文章,每每都需要带着研究的态度去读,那便没有什么意思了。我深以为然,好的作品也是这样,如果没有充满感情,那么这篇文章的意义又何在呢,一千个读者有一千个哈姆莱特,我们在阅读文章的时候,品读着是书中人甚至是作者的情感,主要的作用是体味感情,无需意义。如果做每件事都要有意义,世界未免无趣了些。

让我另有所感的一篇书信是论证艺术就是无用品。艺术就是让我们接受一瞬的情感,体会到短时间的情感冲击。不要指望艺术会指导我们的生活,改变我们的生活。阅读这段文字的瞬间,我感受到阅读文章时,如上瘾般的感受从何而来。长大成人之后,拥有了选择阅读的权利,碰到好看的书,往往不愿意走开,总要一气呵成般读完,结束的刹那满足感油然而生,但伴随着空虚。是对文字的不满意吗?不是,是想要再一次体会这种感情。下午的两个小时,仅供我读完了一半,庆幸是书信而不是长篇小说,要是小说,怕不是要赖在书店了。书信中最多的还是弥留之际,危难之时对亲人的留恋。文字简单,没有华丽的词藻,精确的语言,但书面上涌现满满的爱意。

书信虽短,但充斥着执笔之人的爱意,恨意,怯意,祈意。阅读时仿佛看到书写之人的情感,脸上的表情,旧时的生活。现代的生活失去了书信,失去了距离,不妨在这本书中体味距离遥远,对读心人强烈的情感。

见信如晤读后感第十篇

简单阅读这本书,突然发现一个问题,英文原版《Letters of Note》及繁体中文版《私密信件博物馆》都收录了125封信,而简体中文版《见信如唔》只有124封。抱着好奇心仔细寻找“神秘失踪”的那封信,却发现《见信如唔》陈列124封信件的顺序,与英文版及繁中版对比,90%的顺序被打乱了 —— 这并不是因为删掉一封信,而简单的错位,是有意的打乱了顺序!这难道是编辑送给读者的隐含游戏?我并没有搞清楚,英文原版信件陈列的顺序依据,所以更搞不清楚,作为一本引进版权的书籍,中文版编辑“创造性”的打乱其顺序的思路! 因为这个原因,想要找到这篇失踪的信件,并不容易。强迫症上身,制作了一个电子表格,终于找到了答案。在《见信如唔》中神秘失踪的那封信,是英文原版第41封信件 —— “Avenge My Death”,简单翻译是“为我的死而复仇”,繁体中文的翻译是“不枉我成仁”。这封信只有短短的几行,是二战时期日本“神风敢死队”的队成员之一久野正信(Masanobu Kuno)写给他子女的遗书。相信“神风敢死队”和日本在二战中的角色已经被广定性,虽然这本书的作者Shaun Usher并没有解释收录这封信的原因,但无非也是为了展示人性的若干面。我虽然理解编辑或者相关人士选择要删除这封信的原因,但却也觉得这样有些“小气”。 再说一下翻译。对比繁体中文版,我个人觉得《见信如唔》的翻译就像是冷冰冰的机器翻译,特别是考虑到这些都是信件。只看几个标题: 021简:一个人必须做到些什么,必须得有作用 021繁:人一定不能无足轻重 032简:我会等候你 029繁:我等你 (这是一封夫妻之间的信,“我会等候你”显得有些见外) 028简:我的灵感女神不是一匹马 030繁:谬思女神非马也 037简:我爱我的妻子。我的妻子走了。 036繁:吾爱吾妻。吾妻已死。 046简:必须再次告诉你,我不愿结婚 045繁:务必再明白我拒婚之心 ... 这本书收录的信件,并不都是名人信件,繁体中文版在翻译副标题“XXX致XXX”的时候,并不都是按照原版,简单的翻译了名字,还而是增加了身份,如:(请忽略两岸译名差异) 017简:罗尔德•达尔(Roald Dahl)写给埃米•科科伦(Amy Corcoran) 016繁:罗尔德·达尔致小书迷艾咪·寇克兰 062简:威廉•萨菲尔(William Safire)写给H•R•霍尔德曼(H. R. Haldeman) 062繁:总统文胆讲稿 065简:斯蒂芬•L•特韦滕(Stephen L.Tvedten)写给大卫•L•普赖斯(David L.Price) 064繁:地主致水土管理局 ... 个人觉得,繁体中文版的翻译作为副标题,可读性更高一些。 最后建议: 这本书可以做成和《S/特修斯之船》一样,干脆仿造125封信件的原貌,增强读者阅读这些信件的体验!繁体中文版中,赠送了几个类似的附件。

见信如晤读后感第十一篇

信件在如今的生活中,出现频率越来越少,近几年我收到最多的信件,怕该是银行账单,多久没有写过收过一封手写信了?久到连我自己也记不清楚。

公司提倡工作时效和无纸化办公,几封电子邮件往来便可解决问题;亲朋之间流行随意和轻松,手机横拿,微信QQ实时语音交流、视频对话,简单直接高效,当一切信息都可以0和1飞速传递时,我想象不到纸质信件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人人都如是想,所以Letters of Note才能吸引许许多多的人,因为它勾起了人们对慢生活,对那种含蓄内敛表达方式的怀念。

犹记小时候,每次给父亲写信,读父亲的来信,都是我生活中的开心时刻,仿佛是一种仪式。我的信和妈妈的信是分开的,我的信有自己单独的纸张,那意味着我也被作为一个独立个体,被尊重,被慎重对待。后来,也收到过情书,早已不记得那些青涩的情书写了些什么,但是安静的午后阳光里,把情书夹在书本中悄悄看的心情至今都记得,很感动,因为被另一个人欣赏、看重。再后来,手机和电脑就进入了我们的生活,笔墨被键盘取代,文字被语音取代,字斟句酌被口无遮拦取代……当大家都提笔忘字的时候,才惊觉我们失去了什么,沟通便捷了,思想却浮躁了,交流提速了,尊重缺减少了,信息增多了,精力却不够了。

世上安得双全法,回不去笔墨书信的年代,至少我们可以从《见信如唔》中得到短暂的抚慰,再次体验情感转化为思想,思想转化成文字,文字流诸笔端的情怀。这是一本名人书信集,自Letters of Note收集的书信中收录124封各国名人书信,其中时间跨度从公元前至今,涵盖了历史上许多大事件和政要、明星、文艺工作者、科学家的逸闻趣事。整本书完全没有主题,也无甚风格,由此我们也更能感受到笔端纸上跨越时空的辽阔世界。

柏原崇出演的《情书》俘获了一代又一代的少女心,讲述的是一段深埋多年却始终沉静的纯真单恋,描绘的是一场痴情凄美的挚爱情深,而这一切,都由一封寄往天国的信件引出。《见信如唔》里也有寄往天国的信,读来潸然泪下。凯瑟琳·赫本的《你说什么?我听不到……》写于她深爱之人去世18年以后,她仍记得他的点点滴滴,他的花呢大衣他的安眠药,他的杰出天分、他的困惑,就好像他从来不曾离去,她是如此坚强的女子,然而最后那句“你说什么?我听不到……”叫人看见她的无力和孤独,看见她爱他至深。

知名物理学家,诺贝尔奖获得者理查德·费曼的《我爱我的妻子。我的妻子走了》是他写给亡妻的信,这位感性的物理学家展现出了他坚韧幽默的一面,他无法爱上其它女人,也再也见不到自己深爱的人,天人永隔,他却说“现在你给不了我任何东西了,可我还是这么爱你。”读来字字泣血,又显豁达。

当然,这些信件里不仅仅有爱情,还有挚友的问候,陌生人的建议,童真的提问,来自地狱的邪恶……每封信都附上了信件的背景,有助于读者理解书信内容;信件分别附有原信的誊本或是精美的照片,还有一些随信的涂鸦,帮助读者去了解文字背后那些形形色色的人。以前读过《梵高手稿》,从梵高那些年代久远的字迹里,我们了解到这个另类天才心中的柔软;今天,从《见信如唔》里,我们走进了曾经的那些怒放的生命,感受到他们的喜和哀,谦逊与桀骜,英勇与温婉。也许当下的我们很少再有机会以书信和他人往来,但至少,我们可以和自己以书信相见,因为一些感动,因为一些情怀。

文/团团花哚 2016.03.28

见信如晤读后感第十二篇

亲爱的你:

好久不见。

当你看到我写给你的这封信的时候,是不是有种陌生而又惊喜的感觉呢?现实中的你,有多长时间没有收到过一封真正的信了呢?而你又有多久,没有感受过在写字台前,珍而重之地摊开一页信纸,旋开钢笔笔帽,踌躇着该如何写下第一行字的心情了呢?

木心先生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一生只够爱一个人。”从前的沟通是那么的慢,想说的话语需要在心中反复地酝酿,对方的回音需要长久地等待。像是在心间种下了一颗种子,需要用耐心等待它一点点地花开。当做一件事的难度系数越大的时候,最终的结果越能让人有成就感。

这就是如今便捷的微信时代我们所失去的东西,当沟通可以随时随地,阅后即删。我们的语言变得简单、直接、粗暴,那些字句从舌尖滚过,犹如劣质的沙砾划破了口腔,再无余音绕梁的美感。我们再也找不回信件时代那些让人可以一读再读,即使相隔千百年读来也能让人拍案叫绝的美妙辞藻了。

如果没有了信件,我们不会知道内向寡言的朱生豪先生,在除了翻译莎翁全集之外,居然还能写出这样可爱的情话:“不要愁老之将至,你老了一定很可爱。而且,假如你老了十岁,我当然也同样老了十岁,世界也老了十岁,上帝也老了十岁,一切都是一样。”我们也不会知道嬉笑怒骂的王小波,也有向爱人撒娇的一面:“我把我整个灵魂都给你,连同它的怪癖,耍小脾气,忽明忽暗,一千八百种坏毛病。它真讨厌,只有一点好,爱你。”

如果没有了信件,我们随着信件一起丢失的,还有那些发生在一封封信件中的故事。

英国女王伊丽莎白二世曾经写信给美国总统艾森豪威尔,随信附上了女王陛下的独门秘制烤饼配方;被北军解救的种植园奴隶对他旧主人独特而巧妙的回击,他说如果这位先生结清了他之前二十多年为他服务的工资,他会更相信他邀请他回去的诚意;据称是开膛手杰克的亲笔挑衅,他说:“先生,我把从一个女人身上取出来的半个肾脏保存下来现在寄给你,另外半个我煎熟吃了,很好吃。”

还有希特勒唯一的后裔,他的侄子帕特里克·希特勒写给美国总统罗斯福的信,在信中他申请参军,为送希特勒下地狱的斗争献上自己的绵薄之力;苏格兰女王玛丽·斯图亚特在临刑前的信中担心的是她死后不能妥善安置仆人们,她请求法国国王亨利三世:“向我不幸的仆人们支付他们应得的薪俸——这件事是我良心的负累,我把他们托付给你了。”

以上这些信件都被收入了《见信如唔》一书,它们只是124封信中的一部分而已,如果没有了这124封信,相信我们会失去124个一窥人性真相的机会。借助这些信件,我们对历史上一些鼎鼎大名的名字有了全新的认识,信件中他们袒露的自我,虽然不是绝对真实的自我,却也和教科书上那个被作品和他人的评价包装过的“金身”要真实得多。编者肖恩·亚瑟说:“通过在往昔生活的人所写的这些真实信件来了解往昔,我想不出比这更好的途径了。”

除了窥私和了解历史这样的动机之外,前人们的信件对我们还有什么意义?有些优秀的头脑是不会随着岁月的流逝而褪去光环的,他们的所思所想,对现在的年轻人来说,依然具有振聋发聩的意义。

海明威写给自己的挚友菲茨杰拉德的信是对所有写作者的最好劝诫:“创造是好事,但你不能创造出任何不会真实发生的事情。忘掉你的个人悲剧。”王尔德告诉自己的读者:“一件艺术品就像一朵花一样无用,一朵花为了自身的喜悦而绽放,我们则在观赏花时获得片刻喜悦。我们与花的关系仅此而已。”先驱艺术家索尔·勒维特写给友人伊娃·黑塞的信是一封精妙宝贵的建议信,激励了后世无数艺术家:“要学会时不时对世界说:‘去的’,你绝对有权这么说。别再去思考、担心、嘀咕、抱怨、挖苦、多管闲事、抓屁股、戳眼珠、互相指责、毒眼看人、折磨你自己,现在就打住,去做!”

去做!是啊,亲爱的你,无论是我们人生中的目标,还是想要对最在乎的人说出的心情,都不要只是放在心里想想而已。就像信件一样,一旦白纸黑字落在了纸上,它便有了独立的生命力,百年、千年……也许会比我们的肉体存活的更长。

也许有一天我们都已经不在这个世界上了,但我写给你的这封信,依然会被后人读到,这是一件多么美好的事情啊。我也多么希望,我们能够给这个世界上留下的,都是这样温暖的记忆。

此致

你忠诚的朋友

李小丢

见信如晤读后感第十三篇

“谁说没有圣诞老人?感谢上帝!圣诞老人存在着,他永远存在着。弗吉尼亚,一千年以后,不,千千万万年以后,他还会继续将快乐带进童心里。”(《太阳报》编辑弗朗西斯•法•丘奇给八岁小女孩弗吉尼亚•奥汉隆的回信)

“……我在某个地方,他们看不见我,但我能看见他们,我会永远在他们周围,看着、听着、闻着他们。告诉他们,他们看不见我,并不代表我就不存在。让他们想想,你看不见纬度,在白天也看不见星星,但它们都存在。所以你诗意一些,叫他们记得我是‘好狗狗’,使它们亲爱的好特迪,位于热带无风带的天狼星。叫他们不用担心,要是有谁有什么事找他们麻烦,我会吼到那些人吓得掉裤子。别以为我倒下了,就咬不了恶魔。”(林恩叔叔写给查克•琼斯、佩姬、多萝西和迪克)

“……那么让我告诉你,真正伟大的挑战,是与一个女人共度余生,以此来证明你的魅力和男子气概。任何人都会碰到几个出轨的蠢货,出轨也不需要付出多少男人的勇气。男人要保持吸引力,要让一个听过他打鼾、见过他胡子拉碴、在他生病时照顾过他、洗过他脏内裤的女人依然倾心于他,这才真正需要他付出。……如果你真的爱一个女孩,永远都不要让她蒙受这样的羞辱:她看到你对秘书或你们俩都认识的女孩打招呼时,思忖这个女人是否是你晚归的原因,也不应让哪个女人见了你的妻子不禁暗笑。当她面对你的妻子,这个你真正爱的女人时,她只会想起自己只是你为了讨她片刻欢心而拒绝过的人,尽管对你来说那只是一时冲动。”(罗纳德•里根写给迈克尔•里根)

“爱是美好的。要努力不辜负它。”

“如果你爱一个人,说出来没有什么坏处。你只要记住,有些人非常害羞,有时候说这话,要考虑到别人会害羞。”

“女孩们总有办法知道或是感觉到你的感受,但他们通常还是想听你亲口说。”

“有时候,你的感受可能会由于这样那样的原因得不到回应,但那并不意味着你的感受不好,不宝贵。”

……

“还有,别担心失去。如果它是对的,就会发生——最重要的是不要操之过急,美好的东西不会溜走。”(约翰•斯坦贝克写给14岁的汤姆•斯坦贝克)

“别担心大众的观点

别担心玩偶

别担心过去

别担心未来

别担心长大

别担心别人超过你

别担心胜利

别担心失败,除非是由你自身错误造成的

别担心蚊子

别担心苍蝇

别担心所有昆虫

别担心父母

别担心男孩子

别担心失望

别担心欢愉

别担心满足”(弗•斯科特•菲茨杰拉德写给斯科蒂)

在这些信件面前,我的文字粗鄙简陋,我深感自卑。

这些信件都来自于肖恩•亚瑟所创立的博客——“见信如晤”,其中的124封信组成了这本让我打破“不留任何阅读痕迹”的读书偏执的《见信如晤》。我在很多封信的页面上折角,只是为了能够马上重读。

尽管这些信件被印成了铅字,但因为很多都有原件的影印在,所以他们仍旧带着温度,散发着亲近,像现在三月的风,轻抚着心灵——除去其中一封,那封“字如其人”的恶魔般的文字时时出现在我的大脑里,让人胆战心惊——开膛手杰克的信,他甚至随信附赠了泡在酒精里的半颗女人肾脏(另外一半被他煎熟吃掉了)。

即使没有影印件,这些如诗般的信件也让人相信是手写信,因为在键盘上敲打的文字无法产生这种从容、宁静或者是炽烈的感情。机打的文字和机器一样呆板无趣,无论你想说什么,一旦是手指落到键盘上,就有了一种天然的冰冷与隔阂,无以破解。

我已经记不清自己有多久没有收到过手写信,更不清楚自己有多久没有用纸和笔写过信了。键盘可以在一分钟帮我打出几十甚至上百个字,而电子邮件只需几秒就可把我想说的送达,这样的速度节约了太多成本,而也正是这速度,让我越来越不想表达情感。我常常会在有很多想法的时候打开电脑,然后把手放到键盘上一段时间后颓然关机。那种内心的激荡,在遇到这完全一致毫无个性的字体的时候是没有力气继续的。

看《见信如晤》,你会看到个人不同的字体,或清秀或刚直或内敛或疯狂,因为它们都是由活生生的人写成的,你透过这些字见到那些人,无论相隔多少岁月或山河,你仍然可以清晰见得到他。

我现在最后悔的,就是一把火烧掉了自己所有的日记和信件(包括那些甜蜜或悲伤的小纸条),我当时自以为很酷的决绝,致使我现在丢掉了很多温暖的回忆。

我不知道自己还能不能收到一封手写的信,如果可以,我一定带它走到最后,以便可以常常温习。

《见信如晤》的阅读,使我决定给儿子手写书信,让他即便在无法见到我的时候,仍能触碰到妈妈的手,感受到妈妈温柔的抚慰。

见信如晤读后感第十四篇

前几天读到一个故事:一位90多岁的老太太劳拉,在参观博物馆时,无意中看到了橱窗里展出的一本熟悉的日记本。仔细一看,泛黄的纸张上有着熟悉的笔迹,上面还清清楚楚写着自己的名字,内页还贴着自己年轻时的相片。没错,这本日记正是70年前自己送给男友的礼物,这本日记的主人正是死在战场上的初恋男友。

日记本上写着这样一段话:“我的心中充满了对劳拉的爱恋。如果你有机会,请帮我把日记还给她。这是我在世上的最后请求。”

这本临终日记成了两个人的书信,只是迟到多年。劳拉读着上面一页一页写给自己的文字,难以平复激动的心情,久久不愿离去。

90岁的劳拉拿着年轻时的照片

从这个故事我们可以看出:书信无疑是珍贵的。书信的珍贵体现在它只为一个人而写,是给他的私人订制,是你们情感的纽带或者友谊的见证,拥有着只属于你们两个人之间的秘密。

书信的珍贵还体现在,你愿意提笔为一个人手写一段文字,而且这种文字还只能对方见到,言辞间自然褪去了许多虚伪,加了很多真诚。

木心在《从前慢》里说:从前的日色变得慢,车、马、邮件都慢。无疑,等待书信的日子是难熬的,但因等待而产生的期待却无比美好。唾手可得的消息,随时可有的联系,固然使得沟通方便了很多,情感却也稀释了不少。

我小时候那会儿通信还不发达,处于书信时代向网络时代的过渡期。中学时,寻找远方的未知笔友,并且收到对方的信件是能够高兴好几天的事。现在网友虽多,却再也找不回当初的那种感觉。还好幸运地读到了《见信如晤》这本书,虽然都是别人的事,却倍感亲切,唤起了对书信时代的怀念。

感谢编辑取了这个书名。在这个名字比内容重要得多的年代,在这个连书的名字都在竭力套路你的年代,“见信如晤”有着高贵的另类从容。这样的书显然不是冲着成为畅销书去的,尽管读过它都希望它能大卖。它把124封书信淡然地摆出来,没有声嘶力竭地想要说什么,却说出了很多。

冯倩珠的翻译很好,可以说是用了很多心思,你看不出有赶工的痕迹。她是我所见的少数文字驾驭能力不错的翻译者,遣词造句都很讲究。每当读到如此认真的文字,内心总是充满了感激。

124封信,124个故事,能够管窥到124种人生。在这本书里,你会真切地明白伍尔夫的痛苦,知道海明威的坚持,发现马丁路德金的污点,了解女王伊丽莎白二世凡人的一面。

书里有几篇令人感动的文字,其中之一是玛丽·斯图亚特临死前写给法国国王亨利三世的。他在被处决前还不忘仆人的薪水,她这样写道:“如今我恳求你对下述之事彰显你的善行:以你的仁慈,向我不幸的仆人们支付他们应得的薪俸——这件事是我良心的负累,唯有你能宽慰。”

从一个人的文字里,你能窥视到他的个性,书信更是如此。比如从凯鲁亚克写给马龙·白兰度的信里,你可以读出作为垮掉一代代表人物的洒脱不羁和张扬个性,同时也会知道他的狂妄不羁和缺乏同理心。后者大概是马龙·白兰度永远不会给他回信的原因。

不得不提的是海明威写给菲茨杰拉德的信:《忘掉你的个人悲剧》。这两位都是我非常喜欢的作家。从这封信里可以知道,百年前的写作者和我们有着同样的挣扎,大家都面临过同样的问题。海明威写道:“你觉得自己必须发表一些垃圾来赚钱,让自己和家人过活”。从这句话可以看出,菲茨杰拉德清清楚楚知道自己那些大卖的作品根本就不好,是为了生存不得不为之作,而流传后世的杰作很多却是不赚钱的。《了不起的盖茨比》就是一个例子,至少在菲茨杰拉德生前是如此。

在这封信里,海明威真实诚恳,直言不讳:我们只是作者,我们应该做的是写作。你比谁都更需要写作上的戒律,然而你娶了一个嫉妒你作品的人,她想要与你竞争,想毁掉你。

海明威在信中给菲茨杰拉德的建议,依然适用于今天的写作者:“忘掉你的个人悲剧。我们所有人从一开始都受到了伤害,尤其在正经写作之前,你必须得饱受折磨。但当你痛苦得要死时,好好利用这样的痛苦,而不要用它来欺骗。要像科学家一样忠实。”海明威认为写得真实是一部作品极其重要的东西。

从这本书里能够读出很多的惊喜,它们或严肃,或有趣,或朴实,或恐怖,让人享受其间。我们对历史人物的了解不能仅限于教科书或传记,也许他们往来的书信里才有最真实的拼图。读这本书,每当找到一块这样的拼图,总会一阵窃喜,就像独自发现了某个人的小秘密。

读了这些令你感动的信件,就像被煽动了一番,突然也想写一封。不过,已经找不到可以投递的人了。

文:林桂, 主题阅读践行者,每年读100本书。公众号:看书了没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