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无条件养育(修订版)》读后感锦集

《无条件养育(修订版)》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9-21 02:50:50
《无条件养育(修订版)》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9-21 02:50:50   小编:

《无条件养育(修订版)》这本书启发了我对于如何用爱和理解来培养孩子的思考。作者强调了建立良好沟通和信任关系的重要性,同时提倡不以成绩和表现来衡量孩子的价值。通过无条件爱和关怀,我们可以帮助孩子建立自信和自尊,让他们茁壮成长。

《无条件养育(修订版)》读后感(一)

《无条件养育》是段永平推荐的书,不太容易看懂,一方面可能是翻译的原因,另一方面是作者讲述的内容和多年来我们学到的教育知识不太一样。 回归到养育孩子的原点思考,理解作者观点容易一些。

无条件养育,给孩子创造一个有安全感的成长环境。这样的环境成长的孩子,心理会更健康、阳光、积极、主动。

《无条件养育(修订版)》读后感(二)

不知何谓“修订本”?无限接近机器人翻译的效果,是翻译质量提高了吗?

为什么作为修订本的译作,读者评价反而远不如初始翻译的作品?

看到书页中两张精心夹带的商业广告,才猛然醒悟;所谓著名儿童教育专家为了卖课......

本质上说,如果作为一种正常的商业行为,商业人士通过广告卖课也是无可非议的;可是,为了达到广告卖课的目的,重新翻译一本书却不是为了提高翻译质量,这个必要性及目的性就非常值得商榷了。

一切都是为了借用“儿童教育”的名义......

《无条件养育(修订版)》读后感(三)

“如果我不优秀,你能不能无条件的爱我?”这是担任情感咨询师的女儿几年前问我的问题。记得当时,我听了之后心有所动。不是因为你优秀而爱你,只是因为你是我们的孩子,而爱你。充分接纳、如其所是,这就是无条件的爱。这也成为了我读这本书并且写书评的动因。不仅仅是为女儿,也不仅为朋友,最主要是为了自己的成长。

《无条件的养育》作者艾尔菲•科恩,是美国知名育儿作家、教育学者,两个孩子母亲,译者小巫是知名教育专家。本书以父母无条件的爱为核心,作者提出了四个方面的13条指导原则:其一,尊重孩子,多使用正面的鼓励和引导,少用打压和批评。其二,以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为首要前提,不仅仅要关注孩子的行为,更要关注孩子行为后面的动机和心理。通过建立信任、依恋的情感联结,积极的建设性关系,来引导孩子。其三,关注长远的目标。既要有短期的培育目标,也要有长期的目标。其四,采取实事求是的态度来和孩子相处,了解当下孩子的年龄特征。

《无条件养育》是我2023年读的第一本书。开始的时候,我是带着疑问读的。因为对于行为主义心理学,我还是有些敬畏心的。这本书从反面——破的一方面——有条件养育和评价开始写起,我直接跳过,读它立的一方面。无条件养育原则、无条件爱,孩子的选择和儿童视角,似乎没有像《正面管教》一般提供更多技术。然后,再回到破的一面——有条件养育的不足,过度管制的害处,竞争的害处,所见所闻、所信所奉、所感所惧来分析人们所采用的养育方式,这是一种不自觉的选择。你在怎样的养育方式下成长,必然带着这方面的无意识的信念,最后回归到元认知思考,家长要做的是不断反思自我。真是越读越过瘾了。

鲁道夫·史坦纳说,“教育始于孩子让我们为难的那一刻。”确实,无条件养育在孩子遭遇困难的时候,更加能够发挥作用。

在B站上有一部热播的纪录片《小小少年》,讲述的一个个少年成长的故事。第五集《以父之名》是一个让人非常纠结的故事。国豪,一名少年乒乓球职业选手,从六岁开始在父亲的精心培养下苦练十年,终于成为了省运会单打冠军。但是,十六岁那一年,国豪却迷上了电竞,走上了电竞职业玩家的道路。父子冲突无法避免,彼此互掐,不能见面。理想的破灭使得父亲一夜夜的失眠。

这个故事的结局还算好。在父子冲突以后,父亲找了心理咨询师,并且在妻子的帮助下,发现了冲突的根源在于自己。渐渐,父亲走出来了,和儿子妥协,甚至来到儿子的比赛现场,儿子也在自己的事业之中获得了进步,获得了2019年年度最佳新人奖。

父子冲突的根源是父子之间对儿子人生的选择发生分歧。读了介绍阿德勒心理学的《被讨厌的勇气》,你就知道父亲的问题是他跨越了界限,入侵了儿子的领域,儿子却有自己的人生主张。在十六岁之前,国豪还是被父亲所左右,依据父亲的设计来走人生之路,但是之后,他觉醒了,他要选择自己喜欢的。阿德勒心理学有几个重要观点,其一人生的不幸来自于人际关系的问题,其二一切人际关系的矛盾是没有划清界限,做到不干涉别人,也不被别人干涉。

世俗的观点是,孩子和父母是一个命运共同体。父母是孩子的监护人,理所应当对孩子的一切负责。但是,这其实是错误的观点,也是许多亲子冲突的根源。那么,亲子如何相处?当孩子采取伤害自己的行为,选择危害自己的人生道路的时候,父母应该怎么办?

阿德勒的观点是,父母平时就应该训练孩子,让孩子学习自己选择和负责的态度,其次,面对孩子的不合理选择,父母应该明确告知其危害性,提供孩子作出理智选择的援助,但是选择权还是交给孩子,并且告知可能的后果。

划清界限,也就是课题分离不是人际关系的最终目标,而是起点。通过达成良好的关系,给予孩子积极的影响,帮助孩子,其根本目的还是为了孩子真正的自立——培养孩子选择和负责的理性能力。

“打压到孩子被动学习的叫奴才教育,赏识到孩子主动学习的叫人才教育。”“行知赏识的定位是大格局的真爱。爱孩子不是一种方法,夸孩子是耍嘴皮,孩子会看穿你的。夸是不具体的,赏识是具体的。什么是行知赏识教育?就是两个好孩子在说话。”2018年,我到宁波参加全国教师公益夏令营,现场聆听了原马来西亚沙巴州崇正中学校长曾桂安校长的演讲《让爱与时代共翔》。

曾桂安老师关于赏识教育的奥秘,就是建立孩子的自信心,他说所谓的赏识就是将优点具体、清晰地说出来,赏识教育有三大要诀:“1.真实看到:孩子才能接受;2.具体描述:孩子才能重复,养成终身好习惯(优点);3.分享感受:孩子就会,举一反三(孩子,妈妈看到你很细心,很多伟大的人物都是很细心的。)”

《无条件养育》的理论依据是马斯洛和罗杰斯等人本主义心理学。马斯洛认为人的本质是可以信赖的,是可以自我管理、自我完善的,如果外界能提供一个协作的环境,并给人充分的自我表现自由,那么人的本质将会沿着一个正确的方向上成长。所以说,信任孩子的深处是信任自己。真正的成熟是孩子对父母的超越,将父母的优秀品质保存在自己的性格之中。

有位心理咨询师认为,不能将爱简单分为有条件和无条件两种情况,生活中存在着大片的灰色区域,称之为生疏的爱,虽然看上去像有条件的爱。比如中国式的父亲言行举止模式缺乏自我认知,也不会表达爱,容易培养出讨好型人格更多。当然也有少数不爱孩子的父母,单纯要求孩子满足他们的要求,那是真正有条件的关系,当然不能称之为“爱”。他们不把孩子放在第一位,重要地位,遇到事情首先考虑的是自己的利益和方便。我觉得,只要有爱就养不坏孩子。

因为社会生活、文化传统等等方面的原因,我们虽然都渴望一种以及无条件的爱,但是我们大都是在有条件的爱的教育下成长起来的。我赞同弗洛姆的观点,爱不是一种感受,而是一种需要培养的能力,是建立在认知、意愿和努力的过程和基础上的一种能力。有爱的父母不仅仅要学习这种能力,更要和孩子一起学习。

夫子云,“己欲立先立人”。人的成长就是一种理解自我,共情自我的过程,从而真正活在每一个当下。在爱自己和自我成长的过程中,人也学会了爱他人。这两个过程或许是同时进行,彼此促进的。良好的家庭教育是有爱的父母带着孩子一起学习爱,是爱的双向奔赴。

修炼无条件的爱,成熟的爱,需要时间、耐心,还有金钱,所以是艰难的过程,也是成长的必由之路。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