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摘抄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摘抄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7 02:35:27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摘抄
时间:2024-06-17 02:35:27   小编: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是一本启发性的读物,它涵盖了哲学思想的各个方面,从古希腊哲学到现代哲学,让读者深入了解哲学思想的本质。通过精选的故事和哲学家的思想,读者能够探索人类思维的本质,思考自己的生活和价值观。这本书是一个充满启示性和思考性的读物,值得每个人都读一读。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一)

最近《陪你一起长大》和《小舍得》两部热播剧,让我们充分领略到家长对孩子教育的重视已经上升到了某种病态的程度。

其实不光是剧里的家长鸡娃,身边很多家长也在鸡娃。

01 受其他家长的影响,我变得特别焦虑

我熟悉的一个家长,她从一年级开始,就给孩子报了各种线上和线下培训班,她全程陪伴孩子,完全忽略跟老公的交流沟通。

受她的影响,我有段时间焦虑得不行,一度觉得好像自己什么都不做,就是对孩子前程的完全不负责任。我也参考她给孩子报了好些课程,可孩子每次都慢吞吞地,看他上课的情形应付的居多,我一边心疼钱,一边唠叨孩子用心学习。

但是孩子的状态并没有多大的改变,照旧每次慢吞吞,凡是早上的课必定会迟到30分钟。

鉴于孩子的情况,我跟老公进行了一番协商,首先,每年花几万块报培训班,对我们这样的家庭会造成很大压力;其次,这些培训班并不是孩子主动要求,而是家长以为他好的名义强加给他,他学习的动力不足;最后,二三年级的孩子,比起具体的知识来说,学习习惯和学习兴趣更加重要。

鉴于以上几点的考虑,后来的课就没有再续费。

做为家长,不给孩子报培训班,不代表不重视孩子的教育,我一直在寻求其他的方式引导孩子。

02 读书是我寻找的一种方式,希望通过阅读培养孩子的独立思考能力

读书是我认为的一种经济又有用的方式,我挑选了一本专门写给孩子的哲学入门读物《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这本书收录了人类思想史上100位著名哲学家的代表性哲理思想,非常值得一看。

周末的早上,我带着孩子一起共读,也深刻地明白了一个道理:对孩子来说,真正的成长不在于岁数的增加,而在于是否具备独立思考的能力。

家长检查孩子作业,真是一件让人头疼的事情。前一分钟家里还是一副岁月静好的画面,一检查作业立马就是鸡飞狗跳的场面,这种情况不在少数。

之所以会出现这种巨大的转变,归根结底是因为对作业这件事,大人和孩子的认识完全不同。在大人眼里,觉得认真完成作业是孩子学好知识的基础;在孩子眼里,会认为作业是影响他玩耍的麻烦,天性爱玩的孩子一心只想要快点写完作业,有更多的时间去玩耍。

03 孩子才是学习的主角,学习这件事,大人如何看待不重要,重要的是孩子的看法

哲学家康德指出,人是知识的主角。为什么这么说呢?我们以一朵花来打比方吧,要认识“这朵花”,需要两个基本要素:第一,我们将要认识的这多花;第二,谁在认识这朵花?在康德之前,大家问的问题是:“这朵花是什么样的”?康德则认为,问题应该是:“谁要认识这朵花?”苍蝇因为有复眼,所以看到的这朵花跟人看到的一定是不一样的。

这句话换到家长和孩子身上,可以理解为,学习这件事,不同的人对它的认识也是不一样的。对家长来说,或许经历了许多生活的磨难,尝到了当初不好好学习的苦果,从心底认为好好学习是改变命运的一种有效方式。

但是学习总归是孩子的事,家长认为学习重要,不代表孩子也会这样认为。拿如今的孩子来说,集全家的宠爱与一身,又没有其他的生活压力,正是一生中最快乐的阶段,他自然不会意识到学习对他的意义所在。

在对学习的意义没有认识清楚之前,学习对孩子来说就是一件苦差事。在严厉的家长和老师监督之下,孩子机械地把知识背出来,写在试卷上,顶多只能做到这个程度。低年级阶段,这种机械的勤奋或许还有用,但是到了高年级,这种被动灌输的学习方式的效果必然会大打折扣。

要知道,把知识背下来,写在试卷上,未必就是你真正懂了的,自己开动脑筋想问题,最后真正想清楚的,才是你真正明白的。

拿学习这事来说,我认为作为家长,应该早日回到“谁在学习”这个问题上,学习是孩子的事,只有孩子明白学习对他的意义,他才有可能能正确对待学习和作业。

再说作业这个问题,最根本的解决办法就是统一大人和孩子对作业的认识,认识统一了,才有可能朝着相同的目标努力。

怎样改变孩子对作业的看法,如何让孩子重新认识作业的意义,是每个家长需要思考的问题。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紧紧围绕“认识世界和自我成长”两大核心命题,从孩子的视角出发,联系自然万物、现实世界和当下生活,在潜移默化中引导孩子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在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读了这本书,我突然就没有那么焦虑了,因为它让我坚信,一个孩子是否优秀健康,并不是只看孩子是否拥有拔尖的成绩,而是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

同时我也相信,一个具备独立思考能力的人,他的学习成绩也不会坏到哪去。

推荐焦虑的家长,不妨看一看本书,它可以帮助我们换一个角度去看待孩子的教育问题,有时候换个角度,也许就是另外一番景象。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二)

2018年世界互联网大会上,全球顶尖的管理咨询公司麦肯锡预测:到2030年,全球大概有8亿人因为人工智能而失业,人工智能可能会使50%的工作岗位消失。

这样的预测并非危言耸听,人工智能对一些职业、一些人的影响已初见端倪。“高速公路收费员”这个曾经被人们称之为铁饭碗的职业,如今因为“在线支付”的普及而面临消失的境地。未来的保安也会部分消失,因为摄像头的监控,加上一些机器人的巡视,已经不再需要保安了。还有很多重复性高、程序性的工种也在随着机器的介入而逐渐消失。

甚至有一些高端的白领行业,也面临着被取代的危险。2017年四川九寨沟发生地震的瞬间,机器人仅仅用了25秒就写成了全球第一条新闻速报,全文585字,图文并茂,言简意赅,通过中国地震网全球首发。其速度惊人,让人可望而不可及。

我们的时代已经从上个世纪的工业时代,进入到现在的信息时代,以及正在步入未来的概念时代。工业时代的主角是从事大规模流水线生产的工人,基本特征是体力和毅力;信息时代的主角是知识工作者,其特征是逻辑思维能力;而概念时代的主角是创造者和共情者,其特征是创造和想象的能力。

所以,未来的时代需要的是那些拥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清华大学前校长陈吉宁说过在我们的教育体制中,有两种类型的人才。一种叫“X”型,这类学生愿意冒险,勇于尝试新鲜事物,他们渴望提出自己的问题,而不是简单地解决教科书里的问题,他们能提出创意的想法和富有创造性的新方向。另一种叫“A”型,他们的学习成绩非常优异,能一直得A等,遵守规则和指示,但是他们缺乏创造力和创新精神。

我们现在的教育培养的大多数都属于“A”型,而“X”型才是未来社会更为需要的拥有创造性思维的人才。

哲学的本质是什么呢?《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这本书的标题其实就透露了,这是不停地思考与追问。这本书的序言写到,古希腊有一种人自称为“智者”,他们自认为拥有智慧无所不知,所以广收学徒,传授知识;而苏格拉底却从不声称掌握了真理,但很多人追随他,他从不“教”弟子们什么知识,只是不断地追问对方,看对方能否提出有效的论证支撑自己的观点。所以,哲学的本质不是某种特定的知识,而是不停地批判实践。它并不是高高在上的神秘高深的某种存在,而是日常生活中时时刻刻在发生的东西。

X型人才拥有的不就是这种哲学思辨精神和思维吗?所以,要培养孩子的“创造”与“深刻”,学习哲学是一种很好的方式。

哲学不像语文、数学、英语、计算机、舞蹈、围棋这些课,除了学校里在传授这些知识,课外培训班也比比皆是,可是哲学该怎么学呢?大学里倒是有哲学这门课,可到了大学才学还来得及吗?

其实,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他们从一出生开始就迫切地认识这个世界。从学会了语言开始,孩子们就开始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只不过,因为大人们觉得问题莫名其妙,或者受不了这种问题轰炸随意敷衍,孩子们的好奇心渐渐被抹平。

因此,让孩子学习哲学的第一步,其实就是父母需要耐心地去倾听孩子那些充满哲学意味的提问,然后平等地和他们进行讨论。这种讨论,也许并没有标准答案,但是在这样的过程中,可以让孩子的思维发散,培养他们的创造和想象能力。同时父母的态度也会给到孩子鼓励:多提问多思考是受欢迎的。

另外,让孩子看一些有关哲学的启蒙书,也是不错的选择。哲学思考产生于人在最放松的状态下,那么幼儿园到小学低年级阶段,因为没有升学压力,可以说是让孩子学哲学的黄金时期。推荐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精选全球100位哲学家,从西方历史上哲学家泰勒斯开始,到当代的哲学家,时间跨度两千多年。

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凝练地介绍了100位哲学家核心哲学思想,并通过有趣的故事、贴近孩子生活的事例,启发孩子们以哲学的视角探寻现象背后的原因。

老子关于“空”的重要性这篇中,启发孩子们去思考脑袋里的知识真的越多越好吗?比起学习更多的知识,什么东西才是最重要的呢?没错,就是一种“空”,让自己永远保持好奇的状态,开放的状态。

哲学家奥卡姆的剃刀,可以启发孩子们剪除杂乱的思考,通过观察到的实际事物,去对现象做合理的解释。

赫伯特·马尔库塞的“数字可以衡量一切吗?”提醒孩子们去思考自己学习、唱歌、阅读以及上各种兴趣班是为什么?原本可以带来快乐的东西因为要考试、要排名就要失去这种快乐吗?其实也是自己可以选择的。

当和同学出现不一样的观点时,一定是谁对谁错了吗?也许只是每个人的角度不同而已。

通过对世界和人生的那些既“无用”又“无解”的重大问题的思考,哲学给予人的是开阔的眼光、自由的头脑和智慧的生活态度,而这些品质必将造福孩子的整个人生。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三)

文|颖妈

无止境的“学”似乎是亲子教育的普遍现象,家长永远担心孩子获得的知识不够,艺术特长不够,技能水平不够,担心他未来不够优秀。这种内心的自我恐慌和焦虑带给孩子的是无限的压力,还没上幼儿园就开始了各种鸡娃:英语、绘画、乐高、编程、音乐、舞蹈、数学、模特、主播......看着安排得满满的日程计划,作为家长的你,此时终于不焦虑了,但请别忘了,他/她还只是个孩子。

所以,除了上不完的兴趣班和补习,我们希望教会孩子些什么?这似乎值得我们认真思考。

1、让孩子接受基础教育,打下文化素养基础

到了该上学的年龄,提前安排使其能顺利上学,时刻关注周边学区教育情况,现在教育资源不均衡,学生多学校少,如有可能,尽量让他上周边师资好点的学校。从幼儿园,小学,初中,高中到大学,让孩子按照正常轨迹,接受最基础的教育。

2、让孩子有一技之长,重点关注和尝试发展有天分有兴趣发展的方向

我们没有“千里眼”也没有“顺风耳”,有的只是一颗关注孩子的心。也许我们无法了解孩子未来究竟会从事什么工作,但在日常要善于发现孩子的特长,帮助她发展一技之长,如果在某些方面有特别天赋的话,未来会更有优势。

3、培养孩子的专注力也很重要

有专注力的孩子,更容易成功。人之所以能在某方面取得成绩,一定离不开专注力,因为专注所以专业。

4、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增强文化底蕴

信息爆炸的时代,各类纷繁复杂的资讯越来越多,一部手机就能将大部分成年人的时间占满,更别说小孩子。能坚持阅读并喜欢读书的人越来越少,所以培养孩子的阅读习惯就显得非常重要。建议从小开始培养孩子的阅读兴趣,最开始可以从各类认知卡片、立体书开始,到各类故事绘本、科学启蒙、文学作品到儿童文学,逐步扩大孩子的阅读视野。

5、注重逻辑思维培养,关注孩子的思考和认知过程

记得大学的第一堂课,数学老师告诉我们:“你们大部分人毕业后,都会忘记现在背得滚瓜烂熟的数学公式和推理证明,但是数学的逻辑思维能力,会伴随着你们的一生,并可能会让你们受益一生。这便是学习数学的魅力和价值”。

现在想想,当年我们废寝忘食学习的数学、语文、物理、英语、化学等专业知识,现在都忘得差不多了。但到今天我依然认同“逻辑思维能力”的重要性,逻辑思维能力也无时无刻不在影响着我。

我希望我的孩子从小就能建立起逻辑思维和独立思考的能力,为此,家里买了很多书,艺术启蒙、地理科普、人文百科、自然生物,直到有天,收到了中信出版集团一本哲学启蒙书《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才发现这是一本很好的发散逻辑思维的入门书籍。

这是一本欧洲畅销儿童哲学启蒙图书,哲学零基础也能读得懂。这本书由意大利知名哲学家翁贝托·加林贝蒂主笔,中小学生儿童哲学专家撰写,北京外国语大学博士翻译,文风有趣,妙语连珠,有问有答,妙趣横生。本书还荣获意大利亚马逊 对话类童书榜第3名,传记类童书榜第5名。

在我们的印象里,哲学是很深奥的学科,需要储备的知识量很多。但这本书告诉我们,原来儿童也可以,而且哲学启蒙正适合儿童阅读,教会孩子们学会思考世界和认识自我。

到今天,我终于明白,除了数学,哲学一样可以训练逻辑思维能力。尤其是作者用“插图+简短易懂的文字”相结合的方式描述,更适合儿童阅读,短篇幅的模式也适合家长朗读给孩子听。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这本书到底讲什么?正如书中所写,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每个新生儿都迫切地想认识这个世界。 孩子正是从一百万个为什么之中,就因果律发问,在理解和了解矛盾律后,知道这个世界为什么是现在这个样,而且正好是这样的。本书里100个哲学家的哲思故事都值得一读,甚至可以把它当做类似寓言故事、成语故事来读。

从幼儿园开始,孩子们便可通过各种社交媒体获取丰富的知识,但是这些渠道不仅提供了真实的信息,还充斥着各种真假难辨的新闻,把我们绕进了巨大的信息迷宫。因此,孩子不仅要学习识别、建立已有知识的联系,还要形成影响一生的行为准则和价值观。构建联系、验证观点,这不就是哲学所承担的使命吗?

最后回到“孩子要不要读哲学”这个问题上来?周国平老师(当代著名学者、作家、哲学研究者)的一段话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最后:

引用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序言中开头的一句话:“在一个信息爆炸且多半无用的时代,清晰的见解就成了一种力量。”

所谓清晰的见解,前提一定是先学会独立思考,通过哲学思辨,不停地批判实践,思考更多的可能性。那么,此书,或许能给你一些启发。

当你合上这本书,相信你一定会获得新的收获和思考。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四)

自从我家姑娘开始说话,我就开始了和她斗智斗勇的生活。为了能在和她的较量中取得一定的胜利,我甚至用上了对客户的那一套,没想到效果居然出奇的好。

例如,

发现了么?我们的孩子,如果给她选择,他大概率会选择后者!

在欢声笑语中,我让孩子充分地发挥了自己的选择权,却也让她不自觉地选择了我预定的结果。

我总在等待,她什么时候,可以跳出我给的选择,给出其他的答案。

一直以来,我都以为,我在使用心理学和行为学教育孩子的,但是看了《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之后,我发现,我应该一直都在使用哲学影响我的孩子。

在学术上,哲学来源于希腊语philosophia,是“热爱智慧”的意思,在1874年,日本启蒙家西周,首次用汉文“哲学”来翻译philosophy一词,后来,康有为等将日本的译称介绍到中国,自此,哲学这个词语就在中国扎根了。

我第一次接触哲学在高中,那时候我觉得哲学就和《小王子》的故事一样,让人看不懂,又欲罢不能。

这《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这本书和小王子完全不同,3位作者汇总了100名知名哲学家的主要观点,将那些抽象的哲学概念深入浅出的表达出来。

每读完一个小故事,你会禁不住惊叹,哦,原来这个哲学概念是这样解读的。

罗素说,当有人提出一个带有普遍性问题时,哲学就产生了,科学也就有了开端。

而孩子就是那些最优秀的哲学家。

学习哲学真的有那么重要吗?

我国知名学者吴伯凡在《哲学会孩子有多重要》中,分享了他在法国的一段经历。

当年他在法国闲逛,在报刊亭看到一本非常畅销的杂志《哲学》,当时他就觉得非常震撼,觉得哲学已经深入了法国人的骨髓,成为了生活汇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但是从小就接触哲学的法国孩子们,和我们到底有什么差异呢?

直到他有幸参观了华为在法国设立的美学研究所,又接触了华为在当年发布的P10手机时,他发现了法国设计者们对色彩有着天然的感知力。

这种感知力会随着孩子的成长而慢慢消失,但是,那些从小就接触哲学的孩子们的感知力并不会随着年龄而失去对色彩的敏感。

也就是说,哲学影响了孩子对这个世界的感知力,而这个感知力又直接影响了孩子对知识的摄入。

那么,如何才能引导孩子一起学习哲学,实现精神独立,培养他们的思辨能力呢?其实总结起来,就2点:

1、让孩子从小接触美好的东西、尤其是接触原版儿童绘本。

我刚开始给孩子买这些原版绘本时,我也怀疑,有必要给孩子买那么贵的绘本么?我们的孩子有多少时间能看这些绘本呢?

但是看到我家4岁小外甥女的作品之后,我不后悔了,我只希望,我家孩子对颜色的应用也能那么强烈。

孩子天生有一双发现美的眼睛,而原版绘本的色彩运用就是她对这个世界最初的认识。

2、和孩子讨论一些哲学的问题。

我经常会问我家孩子,你今天出去玩,开心么?虽然她还不懂的什么是开心,但是我相信,她会记得这些开怀大笑的片段。

每次的沟通,就会加深她对快乐的感知,总有一天,她可以用笑容驱散属于那些聚拢在她周围的黑暗。

我这小小的观念,居然与伟大的哲学家不谋而合了,在伊壁鸠鲁看来,只要做能让自己开心的事,就能让痛苦和恐惧远离我们,死却是没有办法远离的痛苦。

但是,因为一切伤害都可以被感知的,但是死亡降临时,我们已经不存在了。

不存在的我们,怎么能感受到死亡呢?

哲学,有时候啊,就是逻辑的往复,我们要做的就是,给孩子创造思考的空间,因为,有不少的科学家都说,孩子的认知图和情感图从3岁就形成了,而且很难改变。

吴伯凡说,哲学可以让孩子处在自由的状态,可以蓬勃地发展非凡的创造力。

讨论哲学不但可以提高孩子们的智力,还可以赋予他们成为积极的、有想法的人所需的技巧和信心。

让孩子通过对世界的思考,树立自己的方法论和价值观,这样,当孩子在面对不同的声音时,才能听到正确的声音。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五)

1.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

孩子是天生的哲学家,因为他们刚刚来到这个世界,对周围的一切,还处在非常新鲜好奇的阶段。世界五彩斑斓,他们提出各种各样的问题,这些问题锻炼着他们的大脑,塑造着他们的思想。

这样的一种求知欲,就是哲学家般的思考。我们每个人都经历过这个阶段,但更多的人,长大之后,就忘掉了自己曾经对于这个世界的热忱。

人和人之间的交往之所以不容易,正是因为思想的深不可测。我们很难从事物的表象直接得出科学的论断。每个人思想的形成,都受制于自己所生存的环境,无一例外。

孩子之所以是天生的哲学家,正是因为在人的早期阶段,思想的可塑性是极强的。我们给予孩子不同的环境,就会收获不同性情的孩子。哪怕是提出了同样问题的孩子,我们给予不同的反馈,也会塑造他们不同的观念。

这就是思想的神奇之处。常常思考问题,思考这宇宙万物之间的相互联系,打破学科的壁垒,给出多元的答案。我们的哲学思辨,才会是一个激活着的状态。

珍惜孩子的哲学思考,在孩童求知欲旺盛的时期,给予他们正确的引导,这是我们身为家长的责任和义务。

在如今这个信息爆炸的时代,知识触手可及。可人们的焦虑,并没有因此而减少。事实上,现代人常常会因为各种观念的相互干扰,而变得更加痛苦。不能以一个更高的格局去跳出生活,反省自己,我们就容易陷入谜团。所以,哲学的意义就在于此,它帮助我们了解学科背后隐秘的联系,它帮助我们更了解人性,更了解自己。

说起哲学,可能有点玄幻。但若说起思考世界和认识自己,想必没有人会觉得这些问题不重要。

基于此,我们才更要在孩子还小的时候,引导他们去认识更广阔的世界。哲学家是哲学思考路上的重要导师,他们思考问题的方式,给我们很多的启迪。

这些启迪因情境而变化。但不变的,是他们思考的多元性。虽说很多哲学思辨没有定论,但思考这个过程本身,难道不是最宝贵的意义所在吗?

像《苏菲的世界》,《给孩子的哲学探险故事》这些书籍,其实已经给孩子们做出了很好的哲学范例。孩子们通过这些书籍,可以大致了解哲学的世界。

这样的了解很有必要,但又是远远不够的。它们还不足以让孩子对这个世界、对自己,产生主动提问的欲望。唯有我们真正激发起孩子们的好奇心,哲学的世界才算真正地走进了孩子们的心里。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这本书就是一本不错的范例。相较于前面提到的两本,这本书籍真是汇集了众多哲学家思想的精髓,同时,又能言简意赅,用故事的形式对这些问题加以阐述,让人们产生真正想要了解的欲望。它实在是同类书中的佼佼者。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本书由意大利作家翁贝托·加林贝蒂所著,他从众多的哲学家中,挑选出了其中最有代表性的一百位,不仅仅包括我们所熟知的苏格拉底、柏拉图,还有其他各个行业的翘楚,比如:数学界的毕达哥拉斯、笛卡尔;宗教领域的佛陀;政治领域的伏尔泰、卡尔·马克思等等。

哲学家在成为一个哲学家之前,他往往在自己的领域,已经有了自己卓越的见解。在思想的深度上,他超出同侪,进而演化为哲学的思辨。正是这种哲学的探究与思考,成就了他们,也因为这些思考非常具有价值,他们才得以名垂千古。

关于这个世界的本原,关于幸福的定义,关于物种的进化,有太多的太多的问题,值得我们去探究。翁贝托·加林贝蒂就把这100位哲学家思想的闪光瞬间提取出来,呈现在我们的眼前。这些内容,多篇幅短小,且每一个问题后面,都跟着一位哲学家探究的小故事。语言浅近,通俗易懂。不仅如此,在故事的背后,作者还会抛出一个小问题,以引发读者的思考。像这样的体例安排,是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孩子去阅读的。

很多家长抱怨孩子缺乏阅读的思考力,翁贝托·加林贝蒂的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就是一本不错的训练材料。不用孩子们自己想问题,这些问题就足够有趣。它带领着读者们一步步深入,在100个这样的思维训练之后,相信孩子们一定会有自己的收获。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这本书的哲学故事是有趣的,可读性是不容置疑的。若单单因为这一点,我还不至于如此推崇它。最叫我感到拍案叫绝的,其实是《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中的插画。

这本书,100位哲学家,每一个哲学家都有自己的专属肖像画。拿到这本书的时候,虽然它很有厚度,但它真的更像是一件艺术品。阅读的同时,就是一场优雅的艺术赏鉴的过程。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书中的插画,由10位插画师共同完成。每一个人物都特点突出,且有着别样的幽默。画的页面角落,通常会有这个哲学家的简介。阅读完这样一本书,我们仿佛多认识了100个人,而且还是这么富有智慧的一群人。他们成了我们灵魂的朋友,帮助我们在迷茫的时候,找到前行的路。

喜欢绘画的朋友,也可以把这本书珍藏。它真的做到了,每一个人物肖像,都有灵魂;每一篇故事,都有哲思。

生命之所以如此美妙,恰恰源于它的不确定性。我们因为不知道很多事情,才会生发出对这个宇宙的敬畏。

当我们终于知道了一点道理,也会更加了解人性的真谛。

对于世界的探索,永不停歇。对于自我的提升,其实就要从现在开始。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带着孩子用哲学的思考,来更迭自己的生命。生命之源,唯有思考,才能活水不断,唯有对哲学思辨的追寻,才是一个负责任的进取姿态。

当我们能有一个更开阔的视角,去看待这世界的万千奇妙,很多的苦难,便不再仅仅是苦难。它们磨炼我们的意志,锤炼我们的品格,让我们认清自己,看到自己的局限。

正因为有局限,我们才更应该爱这广阔的哲思。它带领我们的思想飞翔,飞出壁垒,去拥抱那更辽远的境界。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六)

文|程小亦

来源|程小亦

前一段时间,看到这样一则新闻。

四川有一位大爷花费了半年多自制了一面大的风筝,没想到在公园放风筝时,一群孩子朝着风筝飞行的方向围观,最后龙头线被孩子们扯断,长长的龙尾失去平衡感,掉落到地上,风筝再也不能起飞了。

虽然在公共场合放风筝是非常危险的一件事,但人都有好奇心,更不用说天生就有强烈的求知欲。

在孩子们追逐和拉扯风筝的过程中,萦绕在孩子们心中的问题,大概就是“无数个为什么”,为什么风筝这么特别?为什么大风筝不会落到地上?为什么风筝的头是朝下的?等等一系列探索而引发思维的拓展。

有的人觉得父母没有教育好孩子,有些人觉得如此有颜值的风筝不应该在高峰期的公园里放。

世间万物,一切都可以分割为二。我们表面看到或是看不到的,都有一个共性,那就是每个孩子遇到新鲜事物内心都会呈现出一股冲动劲。

大风筝就是孩子们在成长路上遇到的新鲜事物,最后风筝被孩子拉扯下来其实是孩子在通过触摸眼前的风筝,来感知留在脑中的问题。

所以,也就不难解释孩子们为什么喜欢追随风筝,拉扯大风筝。

王尔德曾经说过这样一句话,如果你想为所有问题寻找唯一的答案,那么这个答案一定不可能是正确答案。

你有没有发现,现实中当我们的孩子在面对某个棘手的问题时,经常觉得才思枯竭,进了死胡同,这是因为我们执着于某个固定的视角,忘了问题总是多维度的。换个角度看问题,经常会拨云见日,豁然开朗的感觉,即使未必能最终解答问题,但一定会锻炼了解决问题的能力。

正如,前一段时间,我陪女儿做作业,其中有一道语文组词题,女儿一直说老师讲的答案是A,而我的答案是B,女儿不同意我的答案,后来我告诉女儿,我给出的答案是B,是A的答案上进行了延伸。

这样一来不仅积累了孩子的词汇量,还拓宽孩子学习新思路,也让她试着去发现新的学习方法,如此一来,孩子也学会了更深刻地思考问题 。

在最近看的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书中提到,当我们表达某个观点时,要经常提醒自己,自己深信不疑的想法,仍然只是一个“偏见”。

生活中,任一事物都存在着多样性,而不是用情绪去对抗措手不及的问题,要让孩子学会真正地讲道理,识破诡辩中的矛盾避免被人误导,这也是孩子在发展自我认知与情感模式时非常重要的内容。

都说冲动是魔鬼,那么孩子的理性情感大部分来自于后天的教育,也就是通过学习+实践,才能体验各种深刻的情感。

在这本书中有一篇故事来自于亚里士多德的《叉子是餐具》。

在孩子的眼里,我们吃饭用的叉子可以当成梳子,也可以当成敲击乐器,如果你告诉孩子叉子是用来吃饭的,不可以用来当梳子和敲击乐器。

那么已经不自觉地运用了亚里士多德的矛盾律:A是A,而不是一切A的事物。

就拿叉子来说,它不仅可以拿来吃饭用,有可能小孩子还会拿着叉子做出一些伤害自己的行为 。。。

通过这个《叉子是餐具》的故事,亚里士多德,告诉我们,如果有人混淆了万物的界限,就会顶着锅盖当头盔,披着床单当超人,做出许多可笑的事情,因此,世间万物各就各位,各司其啊你,梦醒了,就应该面对真实的生活。

看似高深的哲学道理却又简单明了的故事来告诉孩子们,我们生活中的每一件物品都有自己的属性,不可以把生活中的物品混淆起来,应该做到物尽其责。

每个孩子都有自己的个性和天生的特性,比如爱钻牛角尖,喜欢与大人唱反调等等。

有一次,我去孩子的学校做卫生,有一位女同学一定要拖地板,要自己把干净的拖把弄湿了拎起来拖地板,她的妈妈怎么说,她都不干。

妈妈的语气越来越重了,孩子虽然放下拖把,但明显心情不美丽。

孩子的行为受到了父母的不认同,让她觉得自己做不好这件事,导致情绪低落,久而久之,孩子在尝试新鲜事情时就缺少了一份自信和果敢。

在《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一书中,朱迪斯巴特勒在《你和镜子中的你》故事里,讲到男性和女性的区别,男女之间的兴趣不同,导致大众对男女的标签亦有不同。

当你想像你生活的世界里,所有镜子都是不透亮的,你无法照镜子看清自己的样子时,你的身上贴的标签也就无从看到,而当一个人看不见自己的样子里,他最放松,最真实。

也就是说,当我们的孩子大脑支配自己从事某一件事时,其实孩子的内心是最开心的,甚至很多时候是出于本能,在本能的驱使下,做起任何事来也会更积极和自信。

每个孩子对事物的认识不同,并不是所孩子对自己的观点都可以进行很好的论证,即使是我们大人也不可能完全做到。

伟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是如何“验证”对方真的掌握了真理呢?答案是通过充满哲学思辨的对话。

对于孩子们来说,学习就意味着“获得”和“打通”,哲学关注的正是如何建立各种知识之间的联系。

认识世界和自我成长,是孩子一生两大命题。

当我们的孩子呱呱落地时,怀抱着TA的父母以及喂养器具和眼前所看到的一切是孩子接触世界的开始。

当我们的孩子长大了,他们的注意力会从身边的事物延伸到更广阔的天地,他们需要不断地试探和认识更多事物,进而会产生更多的未知焦虑,也就是我们常常听到孩子嘴里的“为什么?”

这一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列举了世界100位哲学家的小故事,比如我们常见的孔子、老子、柏拉图、苏格拉底、爱因斯坦、叔本华、伏尔泰等等世界各个领域的哲学家,由10位意大利艺术家为每一位哲学家绘制了一幅配色时尚,创意有趣且充满哲思的肖像插画。

通过各自简短的故事来告诉孩子们事物之前的存在着紧密而又不可分割的联系,以哲学思考贴近孩子生活实际,深入浅出,孩子理解容易。在满足孩子们小小的好奇心的同时,也给自己的大脑做健身操,激发孩子的思维,培养孩子的自我批判能力。

教育孩子任重而道远,而让孩子拥有思辨能力也是每个孩子成长路上最重要的能力,激活孩子思维,奠定孩子灵魂基石,提高孩子底层竞争力,从拥有此书开始!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七)

一、古希腊石碑上写着“认识你自己”

著名哲学家苏格拉底,为了教育一位狂妄自负的青年尤苏戴莫斯,和他进行了一次谈话。

尤苏戴莫斯本人很有野心,他想去竞选城邦的领袖。于是苏格拉底问他:“领袖必须有治国齐家的本领,那么一个非正义的人,能掌握这种才能吗?”

“当然不能。”尤苏戴莫斯坚定地回答。

“那么,什么叫正义的行为,什么叫非正义的行为?”苏格拉底拿出羊皮纸,把“正义”和“非正义”分开写在羊皮纸的两边,要尤苏戴莫斯一一列举。

尤苏戴莫斯在“非正义”的一边,写下了虚伪、欺骗、奴役、偷窃、抢劫等等行为。

看到他写的这些,苏格拉底决定继续追问。

“作战时,我方派人潜入敌方军营,偷作战图是非正义行为吗?

为不让朋友自杀,把他的刀偷走,难道不应该吗?

孩子生病不肯吃药,父亲把药当饭骗他吃,这种欺骗行为又应该放在哪一边呢……”

一连串的问题,把尤苏戴莫斯问得哑口无言。

在破除了对方的成见后,苏格拉底对尤苏戴莫斯亮出了自己的观点,即他认为,什么样的知识对人来说最为重要——那就是“认识你自己”。

这个“认识你自己”,并不是苏格拉底自己的原创。

在古希腊奥林匹斯山上的德尔斐神殿里,有一块石碑,上面赫然写着“认识你自己”。

作为有智慧的哲学家,苏格拉底将其作为自己哲学原则的宣言,背后的深意不言而喻。

苏格拉底曾说,自然哲学家们不去关心自身,而去关心自然,在对宇宙万物本原的探讨上,他们以感官物为依据,以自然物作原因,所以自以为是,众说纷纭,让人无所适从。

苏格拉底认为,最好的关心自身,认识自己的原则,就是正确认识自我。

认识自我,除了向内修炼,还可以对外突破:与人沟通,见识世界,实际上,都是为了更好成就自己,追求理想人生。

所以古往今来,许许多多哲学家们都在反复的思辨和问询中,获得智慧,成长成熟。

“为什么?”这个问题不止哲学家们有疑惑,还有一个群体,有着同样不少的话语权——那就是儿童。

怎样在孩子对万物好奇的阶段,为他们正确引导价值观,从而引领他们在人生的初级阶段完善自身品质,成为一名向上的青年?

看书,为孩子讲解书中智慧,是一个理想的办法。由中信出版社打造的《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就非常值得推荐给孩子。

这本书由知名哲学家主笔,中小学生儿童哲学专家撰写,全书图文并茂,有问有答,通俗有趣,适合零基础的孩子阅读和学习哲学。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作者翁贝托·加林贝蒂,曾于威尼斯大学教授文化人类学、历史哲学、普通心理学和动力心理学。

1985年起,翁贝托·加林贝蒂成为国际分析哲学学会成员,已出版《黑格尔与亚斯贝斯视角下的西方的黄昏(1975-1984)》,《给青年的话:与虚无主义一代人的对话》(2018),《心理学、心理分析、神经学新词典》(2018)等多部著作。

在书里,作者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为孩子介绍了100位哲学家核心哲学思想,并通过有趣的故事、贴近生活的事例,引导孩子进行哲学启蒙,探索世界。

从米利都的泰勒斯、亚里士多德到卢梭、笛卡尔代表性哲理思想,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为孩子集中展现古希腊、中世纪到今天的2000多年的哲学史和人类思想史进程,每一位哲学家还附有肖像装饰画,帮助提升孩子创意和想象力。

学习哲学,可以塑造积极阳光的性格,主动学习和掌握,还能增加生活技能,激发孩子面对未知,敢想敢为,寻找多种答案的思维方式。

曾经有一本《答案之书》风靡全网,哲学的学习,恰恰无法提供标准答案。因为它不是某种特定的知识,只在于启智。

让孩子学会如何思考,懂得用多种角度看待世界,进而自省,学会兼听则明,这便是哲学最大的妙处所在。

在古希腊,有一种人自称为“智者”,所谓智者,就是拥有智慧,无所不知的人。

这些人广收学徒,以教授辩论术为业。

和这些成天宣扬自己博学的人不同,哲学家苏格拉底逢人就说自己并不拥有知识。

成为苏格拉底的弟子,并不能直接学习到什么有用的知识。

相反,他们会经常被苏格拉底问住。

苏格拉底会不断在对话中问对方,看对方是否能提出有效的论证支撑自己的观点。

穷追不舍的问题压力,让被问的人往往招架不住,顾此失彼,最终暴露出自己的短处和说话矛盾所在。

道理越讲越清,真理越辩越明。智慧其实就像水流一样,流淌经过生活的各个地方。所以能在生活中的各个角落发现经验和乐趣,以至生命价值的人,才真正算拥有智慧。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介绍了德国著名哲学家叔本华,他是一位深受抑郁症困扰的极度悲观人士,也是一位分外清醒的理智人。

1818年出版《作为意志和表象的世界》时,面对首印500本的无人问津,叔本华便知道:“如果不是我配不上这个时代,就是这个时代配不上我。”

在封笔之作《人生的智慧》中,叔本华探讨了关于“人生的智慧”这一宏大的主题:

生命的本质究竟是什么,人到底自身拥有什么,他人的评价、金钱、名誉、健康、闲暇,对人来说又究竟意味着什么?我们又应该如何看待它们?

在叔本华看来,人生的智慧就是幸福生活的艺术。

“一个人所能得到的属于他的快乐,从一开始就已经由这个人的个性规定了。一个人的精神能力的范围尤其决定性地限定了他领略高级快乐的能力。”

诸如此类的智慧语录,让这本探讨生命价值的智慧小书,自问世以来,好评无数,从托尔斯泰到卡夫卡,从尼采到弗洛伊德,无不深受其影响。

哲学到底是什么?

它是我们认识世界和自我的利器。通过观察,对话,我们逐渐拥有了认知能力,以及独立思考能力,最终,锻造了属于我们自己的独特价值观。

哲学,实际上就是通过不断更新自己的知识库,从而推陈出新,活跃自己的思维。

这个世界上,有着任一成就的人,无不有着坚定内在自我。

他们不以物喜,不以己悲,面对社交场合和关注焦点,可以来去自如,在生活中不被人注意的闲暇独处角落,他们也可以欣然受之,悠闲自得。

哲学家们的工作和一生成就,就体现在他们留下的精神财富,和丰富的自我人生里。

充实了信仰,便对一切淡然自持。

学到了哲学家们坚韧的自我内核,孩子才能在未来的人生中,放心大胆去外界驰骋,拥有无限可能。

不少人认为,哲学是一门不知所云、晦涩难懂的学科。

但实际上,越早对哲学领域建立起基础认识,越有利于培养孩子各类优秀品质,以及内在自我。

有一个少年,从16岁开始思考“如果我追逐一束光,结果将会怎样?”

纠结了十年之后,狭义相对论横空出世——这个少年,就是阿尔伯特·爱因斯坦;

在之后的生活和工作里,爱因斯坦又开始想:“在封闭房间里自由落体,那么我们是否能感知自己的重量?”

对这个问题进行充分思考后,广义相对论也诞生了。

都说活到老学到老,但更重要的,是活到老,思考到老。

只有学会自行思考,我们才能守住一方天地,在外界侵袭时坚定抵挡流言蜚语,没那么容易随波逐流,最终去创造生活成就自我。

永远好奇,永远不停思考,我们才不会被无知耍弄,才能一直寻找更新真理。

有着35年童书经验的接力出版社总编白冰认为,在养育孩子的过程里,有两种类型的书,容易被父母忽略不计,却对孩子的发展至关重要,其中之一就是哲学书,因为这类书事关孩子的价值体系建立,会影响孩子认知世界的方式。

当孩子用哲学家的视角审视这个世界时,大人别急着粗暴打断,又或者是不耐烦直接给出答案。

慢下心来,细心呵护这一份好奇和求知欲,哲学对于孩子的心灵浸润,将会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潜在力量,这力量将伴随他们一生,去探寻去求证,最终长成理想的大人。

人生没有现成剧本,每一步都需要自己去冒险尝试。

希望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能带给孩子更加开放和包容的心态,去拓展认知边界,寻找更多可能。

掌握了思辨精神,知行合一,我们的孩子将在成长路上无往而不胜。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八)

请你思考一下这样一个问题:考试时,你发现自己的好朋友在作弊,他偷偷抄旁边同学的答案!这时你该怎么办?是向老师举报,还是替他隐瞒呢?

其实,这个令人纠结的问题,就涉及到哲学当中的伦理问题。所谓伦理,就是一系列你认为正确的举动。

比如,你的态度很明确:抄袭就是不对的!于是你马上把这件事告诉了老师。那么,在德国哲学家马克斯·韦伯看来,在这个问题上,你秉持的伦理原则叫做“信念伦理”,因为你坚信,自己是在告发一件不正确的事情,所以动机是美好的。

但你的举动会造成什么后果呢?很显然,作弊的同学会被老师批评,可能还要挨个处分。

然而,过了几天,你无意中得知,这个朋友之所以作弊,是有不得已的原因的:他的妈妈那几天生病了,他没有时间复习,所以……

可是,你认为自己没有做错,因为考试作弊就是错的,错的就是错的!

那么,除了向老师检举之外,还有没有其他的处理方式呢?你想了想可能的后果,决定不跟老师说,因为一旦这么做了,将会对朋友造成很大的影响,于是你决定私下跟他谈一谈。

马克斯·韦伯认为,如果你这么做了,那你遵循的就是“责任伦理”。因为你觉得如果告诉老师的话,尽管出发点是好的,但可能引发不好的后果。出于对朋友负责的态度,你打算替他隐瞒这件事。

然而,责任伦理还告诉你,做事情要考虑后果——如果这次抄袭没有被老师发现,会不会让他下回胆子更大,从此更爱作弊了呢?

说到这里,我们到底是不顾一切后果地坚持原则,还是应该考虑一下可能导致的后果呢?

马克斯·韦伯指出,我们每个人对某一事实的判断,都离不开自身所接受的教育、成长环境等因素的影响,所以,我们又怎么能百分之百地确定,自己认定的就是正确的呢?

也就是说,不论我们如何选择,都要想清楚再做决定,而且必须记住:从好的出发点出发,未必能得到好的结果。

上面这个充满哲思的小故事,出自意大利哲学教授翁贝托·加林贝蒂的新作《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这是一本写给孩子的哲学启蒙书,旨在教会孩子们学会思考世界和认识自我。

加林贝蒂告诉我们,孩子们是天生的哲学家,虽然他们一节哲学课都没上过,但是却天然地怀有一种哲学的态度,他们会在天性的促使下,观察这个世界,学习如何生存,而他们的学习就遵循着两个基本的哲学原则——矛盾律和因果律。

所谓矛盾律,指的是一个事物不能同时既存在又不存在,这是人类进行理性思辨的基础。对矛盾律的掌握,是随着年龄增长逐渐获得的。当孩子能够明白面前的事物究竟是什么和不是什么后,他就走出了成长的关键一步,他就拥有了基本的辨别与定义的能力。

理解了矛盾律之后,孩子们就会继续研究因果律——这个世界为什么是现在这样的,而且为什么刚好就是这样的?

在这一阶段,孩子们会向父母提出各种稀奇古怪的问题,比如:“我觉得上帝并不存在,因为我有妈妈,而上帝没有妈妈。”

其实,他并不关心上帝是不是真的存在,他只是在像哲学家一样思考因果律,并通过这样的问题,建立万事万物之间的联系,从特定事件出发进行演绎,来增进对世界的认识。

由此可见,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哲学教育是不可缺席的。说到底,哲学就是孩子们的游戏,教孩子如何像摆弄手中的积木一样去锻炼思维,学会熟练翻转,谨慎构建,大胆推翻,最终更新和发展思想——唯有如此,孩子们才能真正认识世界,才能真正自我成长!

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最大的特点,就是紧紧围绕“认识世界”和“自我成长”两大核心命题,从孩子的视角出发,密切联系自然万物、现实世界和当下生活,巧妙引导孩子沉浸到哲学家的思想宇宙里,一起认真思考,积极探索世界的多元、人类的复杂、生命的奥秘、思想的力量,在潜移默化中学会提问、学会思考、学会在问题中寻找解决问题的办法。

加林贝蒂在书中精选了全球100位哲学家,并用深入浅出的语言、活泼有趣的故事、贴近生活的事例,向孩子们介绍这些哲学家最核心的哲学思想。

书中还有10位顶级意大利艺术家位每一位哲学家绘制的配色时尚、创意有趣且充满哲思的肖像插画,让孩子爱不释手。

总之,有了这本书,孩子们可以与柏拉图交谈,听他解释关于爱的完美理念;或者与亚里士多德谈论美德;与伊壁鸠鲁谈论享乐;与塞涅卡谈论心灵的平静;与阿奎那谈论信仰和理性;与莫尔谈论乌托邦;与蒙田谈论友谊;与笛卡尔谈论方法;与斯宾诺莎谈论快乐;与卢梭谈论幸福;与莱布尼茨谈论理性主义;与尼采谈论酒神精神;与但丁谈论地狱;与希帕提娅谈论星辰……

这不是一本写满答案的书,但翻过这本书的每一页,孩子们都会获得一个看问题的新视角,借以反观自己的想法,培养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独立思考。

而且,这本书不仅适合小朋友阅读和思考,大朋友也一样可以从中获得人生的大智慧。如果你不满足一个现成的答案,脑子总在琢磨着各种各样的问题,那么,等你合上这本书时,相信你一定会有新的收获和思考!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九)

01 什么是哲学?

一提起哲学,我们首先会想到那些拗口难懂的世界难题“究竟是鸡生蛋,还是蛋生鸡?”或者最多能提到几个哲学大牛,比如柏拉图啦,苏格拉底的名字,用作聚会装点门面的谈资。

其实,哲学这个中文词,来源于日文的翻译,最早来源可以追溯到古希腊语的Philo-sophie。Philo,是爱、追求的意思,sophie,其实是智慧的意思。 所以“哲学”这个词的本义,其实就是“爱智慧”。

哲学和其他学科相比,存在感实在太过微弱,学完了更谈不上有什么“立竿见影”的效果。比如学了几个英语单词,就能让孩子在逛超市的时候,指着“apple”做现场演示。

但是学哲学最大的“好处”,其实就在于“认识世界和自我成长”,而不是看和孩子鼓吹心灵鸡汤、人生哲理。

比如在哲学上,有个著名的观念“休谟问题”:我们是否能从“是”推出“应该”?(What is to what ought be?)

很多时候,上面的2者是相互混淆的。但是它俩的内涵,其实完全不同。这就容易犯原则性的错误:一样东西好,就要提倡它吗?

举个简单的例子,大家看一看这句话,是否有问题:

小明学习成绩不好,所以要不断提高他在学习时间上的投入。

乍一看,似乎没啥问题啊。学习不好,就得多花时间,没毛病!

但是,这前半句是一个客观现象的描述,我们叫做“事实陈述”;后半句是一种今后行为的指导,叫做“规范陈述”。

在实际生活中,从事实陈述,推导出规范陈述,大家切不可全盘接受,而要停下来,想一想它俩是否有必然的逻辑关系?A真的就能推导出B吗?

只有知道了“休谟问题”,我们才能学会独立思考,不变成“乌合之众”。

大卫·休谟

所以,让孩子哲学的重要性,要远远大于对他们智商的培养。

因为学知识、学文化,只是单纯灌输知识,而没有注重于他们的思维、思想的底层能力。

甚至可以说,缺少哲学思维的孩子,就没有价值判断、深层次理解的能力。

说了这么多,最后还是要归结到,如何引导孩子爱上哲学。

很多儿童哲学教育启蒙,都会提到的“哲学始于好奇”这一说法。在哲学教育里面,一定要激发孩子对世界、对自我的那种天生好奇感,不论是读书,还是一起玩游戏,还是一起看动画片,都要把注意自己跟孩子之间的“互相激发”的关系。

有心的家长,也可以带着孩子,共读关于儿童哲学启蒙的书籍,比如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

本书主笔是知名哲学家翁贝托·加林贝蒂,他曾在威尼斯大学教授文化人类学、历史哲学、普通心理学和动力心理学。1985年起成为国际分析哲学学会成员,并出版多部哲学专著,《给青年的话:与虚无主义一代人的对话》《心理学、心理分析、神经学新词典》等。

和用不同人生课题,解释哲学的书相比,这本书换了不同的角度:用深入浅出的语言,解释了全球100位著名哲学家的核心思想。

从西方历史上哲学家泰勒斯,老子、苏格拉底、亚里士多德到卢梭、笛卡尔和黑格尔,我们就通过这一本书,就可以纵览2000年的哲学史发展,从零开始探究哲学的魅力世界。正因为如此,本书原著一经问世,就成为享誉欧洲的儿童哲学入门读物,荣登意大利亚马逊对话类童书榜第3名,传记类童书榜第5名。

意大利亚马逊对话类童书榜第3名

意大利亚马逊传记类童书榜第5名

比如柏拉图著名的“洞穴隐喻”,让孩子明白为什么要学习知识。

有一群人,从小就绑着双手,面朝墙壁坐在洞穴里。每个人都以为,墙壁上的影子,就是真实的世界。直到有一个人,挣脱枷锁,发现了外面的世界:

他看见了外面的世界,阳光和所有的一切。他还迫不及待和伙伴分享,但是谁也不相信他。因为其他人相信,墙壁上的影子,才是真实。

所以说,不仅是哲学教育,一切教育的目的,都是让人的心灵从阴影的、假象的世界,进入到真实的阳光之下的真理世界,它不仅是孩子,也是我们成年人,一生追求的“太阳”。

又比如萨特的对“害羞”的解释,不仅让孩子学会更好地情绪管理,读起来对大人都有启发。

害羞只是一种特别的情绪,并不需要过多的关注。不管是没射中点球,袜子上破了个洞,出洋相都是暂时的,并不代表你的一生。因为,“一个简单的标签不能概括你曾经的经历、当下的状态和对未来的期许。”

要是我早早懂得这一个道理多好,肯定就不会有青春期那么多的纠结,腼腆的、羞涩的、不敢表达的。

萨特的这一段话,也和心理学中的一个概念“聚光灯效应”不谋而合。

所谓聚光灯效应,就是“人们总是倾向于高估旁人对自己行为举止、外貌特征乃至长期行为规律的关注程度。”

每个人都以为自己是世界的中心,但真相是很少有人会记得你的囧事。

所以,当你的孩子,因为害怕别人的目光,而不敢做某件事时,不妨让TA读一读这段萨特的内容吧。

对上小学的孩子来说,本书甚至可以作为”哲学家经典案例小辞典“,用作他们积累作文素材的秘密武器,或者阅读理解的背景知识,因为它囊括了社会科学、精神心理学、生物学、自然学、物理学、数学、逻辑学等领域的知名人物,介绍他们的相关哲学观点。

对于一个家庭来说,大人们多读一点儿童哲学类书,常常与孩子就身边的事进行长时间的讨论,这本身就是一件大大的好事。如果能讨论个十年八年,你的孩子对世界的认识,对人生的解释,肯定会充满创意的。

而对于我们来说,陪伴孩子一起成长的过程,也是一段自我成长的奇妙之旅。

一切哲学都是人类智慧的缩影。

我相信,这本书能带给我们的的不仅仅只有旧闻掌故中的猎奇谈资,更能让孩子从哲学的历史里,洞悉到人类的共同经验与教训,学会独立思考的科学精神。

《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读后感(十)

《小舍得》里最让人心疼的孩子就是子悠,看起来衣食无忧、幸福满满的他,却是全剧里笑脸最少的孩子。

信奉“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的田雨岚从小就对子悠要求严格,从一年级开始,各种补习班就给他安排满满的。

子悠没有休闲时间,他不是在补习,就是在去补习的路上,唯一的休闲活动踢足球也被田雨岚以学习为由剥夺了。

被田雨岚疯狂打鸡血的子悠并不快乐,所以在一次家长课堂上,他哭着说出了这样的话:“我觉得我妈妈爱的不是我,而是考满分的我。”

面对孩子的控诉,田雨岚既委屈又难受,但却死性不改,依旧四处带着子悠去补习。

从后期预告的剧情来看:被田雨岚疯狂逼着学习考试的子悠终于还是出现了严重的心理问题,在奥数比赛现场,精神恍惚的子悠撕了考卷,掀了桌子,大闹了考场。

虽是影视剧,但对比现实,现实或许更夸张,因为现实生活中出现心理问题的孩子不在少数。

德国著名教育学家斯普朗格曾说:“教育的最终目的不是传授已有的东西,而是要把人的创造力量诱导出来,将生命感、价值感唤醒。”

但我们现在的教育却恰恰相反,我们总强调孩子应该学会什么,学到什么,于是在“不停努力”中,忽视了他们主动探索生活的思考能力。

所以我们花血本培养出来的孩子,即使侥幸长大成人,也很容易患上空心病,觉得人生了无生趣,活得消沉又失落。

其实教育的终极目标应该是唤醒,唤醒孩子对科学知识的渴望,唤醒孩子对真善美的追求,唤醒孩子对人生的思考与感悟。

没有固定的答案可以帮助孩子解决人生的困惑,能够引领孩子主动去寻求答案的,可能只有哲学。

为什么要让孩子读哲学呢?周国平老师的一段话或许是最好的答案。

他说:

通过对“无用”又“无解”的人生问题的思考,哲学给予孩子的是开放的眼光、自由的头脑和睿智的生活态度,而这些品质必将造福孩子此后的人生。

从孩子自我意识开始诞生,他们就会对世间的万事万物充满好奇与疑惑,所以他们无休止提问,不间断求知,而这正是孩子哲学意识的萌发。

所以说,每一个孩子天生都是哲学家。只是孩子身上的这种哲学天性却在成长中被不断扼杀。

所以为了保持孩子的哲学天性,我们要让孩子从小就接触一点哲学,不要让孩子身上的好奇心与探索欲,在成长过程中被应试教育和社会规则埋没。

也正是意识到了哲学启蒙对孩子意义之重大,教育部发布的2020年版中小学生阅读指导目录中,在小学段的100本推荐书中,有4套近年引进的儿童哲学书。

反之初中阶段竟然一本也没有,而高中阶段也只有1本。

而且翻开市面上的哲学启蒙书,也是低龄版的哲学绘本比较多,适合初高中阶段的孩子阅读的哲学类读物少。

所以收到中信出版社的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时,特别开心,因为这是一本适合给青春期有着人生困惑的孩子阅读的书。所以我忍不住要推荐给那些陷入青春期困惑的大孩子们。

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精选了全球100位哲学家的精髓思想,从西方哲学家泰勒斯开始,到当代哲学家,时间跨度2000多年。

本书主笔是翁贝托·加林贝蒂,他是国际分析哲学学会成员。已出版《黑格尔与亚斯贝斯视角下的西方的黄昏(1975-1984)》,《给青年的话:与虚无主义一代人的对话》(2018),《心理学、心理分析、神经学新词典》(2018)等多部著作。

本书的插图作者是10个意大利艺术家,他们共同描绘了100幅哲学家的肖像画,所以在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里,我们可以欣赏到10种风格不同的哲学家肖像画。

这本书拿到手后,我陆陆续续读了一周才读完,读完后我觉得必须推荐给10-18岁的孩子们。

推荐的理由有三:

这本书选取了近2000年来,哲学史上赫赫有名的100位哲学家,作者通过有趣的故事,用深入浅出的语言,介绍了这些哲学家的精髓思想。

因为是给孩子阅读的哲学读物,所以书里的事例都很贴近孩子的生活。

比如介绍西方历史上第一位女性哲学家希帕蒂亚的哲学思想时,作者用“读侦探小说停不下来”做引子,引出哲学家希帕蒂亚,继而再开始介绍她的思想。

这样有趣生动的讲述方式,不但能激发孩子的阅读兴趣,也能让孩子更容易理解。

介绍关于“犯罪与刑罚”的哲思时,作者从提问入手“长这么大,你受过处罚吗?”。

把严肃的哲学思想通过贴合孩子实际生活的方式论述出来,孩子很轻易就能理解并进行深入思考。

很多人对哲学的印象都是:枯燥无味、艰涩难懂。但是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却完全打破了哲学枯燥的刻板印象,让孩子在趣味阅读中意识到:原来哲学很有趣,原来思考很有趣。

正是在不断思考中,孩子们才能不断追寻、探求人生、社会与世界的答案,从而形成自己稳定的三观。

哲学本就没有固定的答案,而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也不是一本写满答案的书。

书的每一页下方都会给孩子提出一个问题,比如这样的:

叔本华说,我们的欲望都是表象而已。你同意吗?

你认为什么是经验?然后再问问你的同学,跟他讨论讨论。

你是否和你自己发生过争吵?后来“你”说服“你”了吗?

通过提问,孩子阅读时会获得一个看问题的全新视角,以此反观自己的想法,培养批判思维、解决问题的能力,并学会独立思考。

而且作者在介绍这些大哲学家的哲学思想时,也不带任何褒贬,只是客观的陈述与介绍。

这一客观公正的叙述方式,会让孩子学会更加客观地看待周边事物,从而以开放的心态去探索和认知世界。

其实人生也没有标准答案,不是考第一名、成为学霸,考上名校的人生才算成功,随心而行,平凡而又幸福地过一生,也算成功。

孩子通过阅读哲学,不断探索与反思会渐渐明白:人生不是独木桥,除了考名校,还有千千万万条出路。

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里选取的哲学问题范围很广,不但会探讨人与人的关系、人与世界的关系,也会探讨人与自我的关系。

而这些正是青春期的孩子们最关注,又在不断思考的问题,所以特别能激发孩子的求知欲。

类似下面这些问题在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书里很多:

真正的朋友:帮助孩子认识友谊的真谛。

哲学的剃刀:帮助孩子去掉思维的累赘,用简单的眼光看世界。

数字可以衡量一切吗:让孩子理解数据,不为分数、考试排名所掌控。

黑天鹅:让孩子试着判断,学会验证信息。

书里选取的这些关于友谊、人生、大数据以及理性判断的问题,帮孩子更好认识世界的同时,也帮他们更快地融入世界。

如果你的孩子还小,你要给他多读哲学,让他的哲学天性得以保留。

如果你的孩子已经进入青春期,正面临种种人生困惑时,推荐你给他读这本《为什么?100位哲学家的哲思故事》,这本藏了100位哲学家智慧的书,或许可以唤醒孩子沉睡的哲学天性,从而引导青春期的孩子学会用更多样的眼光与态度去看待人生,不再轻易钻牛角尖或者走绝路。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