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人的性格(费孝通先生经典作品)》讲述了费孝通先生对美国人性格的深入分析和理解。通过对美国历史、社会和文化的探讨,揭示了美国人的独特品质和性格特征。同时,作者也指出了美国文化对世界的深远影响。这本书不仅是一部对美国人性格的独特解读,更是对跨文化交流和理解的重要启示。
美国人的性格(费孝通先生经典作品)读后感(一)
读的是《美国和美国人》,该书由五本系列书组成,按写作时间顺序编排,分别是《旅美寄言》《初访美国》《美国人性格》《炉边天下》《访美掠影》。其中《旅美寄言》《初访美国》《访美掠影》属于去美国后的游记、见闻和一些感受启发;《美国人性格》是以美国一本书为蓝本,加上作者自己理解的一本剖析美国社会的书,《炉边天下》是分析一些时政要闻,如美国大选等。整个系列中不乏美国与中国社会的对比,以及这些社会现象背后原因的分析等。本书还可以从时间维度看作者从青年到老年的思想变化。
美国人的性格(费孝通先生经典作品)读后感(二)
此书是三个小册子的合集,分别是《初访美国》、《美国人的性格》以及《访美掠影》。其中前两册成书于建国前夕,《访美掠影》成书于上世纪八十年代。《美国人的性格》内容是一部读书札记。
个人比较喜欢《初访美国》和《美国人的性格》中关于中美文化分析的部分。费老在分析诸如性格、特点等表象的同时,还注重分析文化层面等本质的原因。当然在书中也不难看书费老对当时国家前途的忧心。
笔记列于下:
美国人的性格 有条件的父母之爱—天下没有可以不必争而得到的收获,一切幸福,甚至父母的爱,都是有条件的。 美国文化年轻,充满活力,社会鼓励竞争。 初访美国 男女之间—我们是这样实际,利害、权衡、过虑,斤斤计较,使我们失去了感情畅泄时的满足和爽快。 眼睛望着上帝—科学并不是发生于实利的期望,而是起于求真的热忱。
美国人的性格(费孝通先生经典作品)读后感(三)
因为我们身处未来,所以很多东西我们已经习以为常,看到结果了,对于费老先生的判断不免觉得局限。虽已言明随笔,但其中仍能感受到老先生治学的严谨谦虚与智慧。例如我们常常能看到“这倒是当前美国社会里存在着的一个值得思索的问题”,而他个人也自觉与美国文化接触过少,所以只是提出一些问题想法。
此外,虽然我们出生的环境已经如最后美国掠影一般,但事情并不是本来就如此的,这其中的过程,亦足以大大探索一番。特别是东西方文化的发展过程是不一样的,在这碰撞交融中,个人不免有些惘然,什么是对的?先生有先生的看法,每个人也当有自己的看法,终于走出自己的路。
《美国人的性格》这部分依个人愚见是最有价值的一章,虽则依据Mead女士的看法加上个人发挥而就,但其中却有许多洞见。
喜欢的两句话:
我们是否真的活着呢?
美国人的性格(费孝通先生经典作品)读后感(四)
《乡土中国》作者费孝通对于美国的观察,探究了美国人的性格。 我一直觉得社会性格的养成,是这个社会主体人物对于希望的判断所形成的。比如是自知晋升无望便养成的低欲望社会。 社会阶层和阶级是不一样的说法,社会阶层是已经固化的,几乎静止的。就更严重比如说是印度种姓。而社会阶级就像台阶一样,是你可以通过自己的努力,一步一步上向前走的,那就是美国的社会。 美国是一个没有历史包袱的地方。最开始的时候有无垠土地,可以供人们开拓。因此当时人们的观点是,只要我努力,我就可以实现我的梦想,也就是美国梦。 富裕了的美国人,又希望去展现出优越,但是他自己又没有特别多渠道。比如说英国人的腔调举止时刻都能透露出贵族的气息。美国却是没有这样历史,因此他执迷物质享受,比如说我买更大汽车,买更大电视放在家里面,显得自己比别人厉害,说白了就是暴发户心理。因此美国人也是非常执着创建记录的。 一个有非常多机会的国家会去鼓励竞争,儿童也不例外。父母的爱是有条件的爱,生活在狭小的堡垒里,感情上专一能联系父母的孩子,除了父母,没有其他人可以求得情感上的满足,但是父母的爱却是有条件的。美国的小孩从小就明白,父母的爱,是一种胜利品,需要你自己去争取。当你超过了你的同伴之后,你的父母才会更加的爱你。他们从小养成的意识里,就明白说天下没有可以不争就得到的收获与幸福,乃至于父母的爱,都是有条件的,胜过别人才是自己的安全。 那么美国是如何看待公平的?机会是平等的,每个人都有追求的权利。但是美国却拧巴地忽视着黑人的基本权利。黑人们生在了一个注重竞争的社会,但自己却没有入场竞争的资格,这种反感也深深地影响到了黑人们的性格。
美国人的性格(费孝通先生经典作品)读后感(五)
今天一整天的时间,听了这套书,从东西方历史的角度,在生活、政治、社会构成等各方面讲述了美国的性格。
就如同讲一个成年人的性格一样,必然会浓墨重彩于他的原生家庭,而美国的原生家庭就是英国,在等级森严、阶级的鸿沟难以跨越的英国,那些不安于现状的灵魂,在发现北美新大陆的第一时间,确定重新开辟属于自己的新天地。正是因为这种在未开垦之地拓荒的开始,造就了一股无论如何都要不断开拓的精神,这片地种满了粮食,还有下一块,这是最初人口少时,对第一代农民的红利。可能也由于拼命想摆脱原生家庭的腐朽,他们民主精神成为核心,以及在一个家庭里,孩子生下来就是为了超越父母,父母对下一代的教育和爱,也嫁接在这个孩子是否有开拓精神以及优秀之上。这与家庭教育似乎有些相悖,美国没有养老意识,我们有,但是要开拓一定不会离家近的。在美国,最介意的话题,就是年龄,谈老了,甚至会因为尊称而懊恼的敏感在美国人心里。
两种文化中的人结合,大多都没有好的结果,这也是很容易能理解的。别说在异国文化是如何,同国籍的门不当户不对,也不一定能有好的结果,这的确是家庭赋予的。
民主的、开拓的、一辈要比一辈强,教育观念中,人人可做总统。这就对底层人靠努力,就能得到好的成果铺平的道路,也是为何美国会有如此惊人的创新精神,以及在极短的时间内,在北美那片土地上,造出了大大小小的上海城一样。
科技与民主就是美国的左膀右臂,两方抗衡与制约,但在科技超越民主的现在,就形成了局面失控的情况,一小部分人掌握了90%的财富,人不再是种瓜得瓜的,可以自己做主的人了,而是一个工业社会中的一个零件,一个组成部分;这种不均衡的两力对抗之下,人民仍然是最深的受害者。
在这种不均衡中,也必然会出现决裂与冲突。
汉密尔顿的时代,是大融合的。正如自由女神像基座上刻着的诗:
give me your tired,your poor
your huddled masses yearning to breathe free,
the wretched refuse of your teeming shore.
send these,the homeless,tempest-tossed to me,
i lift my lamp beside the golden door !
1892年— 1954年,1200万人通过纽约边上的埃利斯岛进入了美国。这些人,是被这片土地欢迎的人,也是现在美国之所以能成为美国的开创人,人们都为了自己的家而奋斗,而财富被聚拢之后,总会产生独裁以及打破平衡的时候。
所有的道理似乎都是相通的,多样性可以激发创造力,而财富聚拢之地,又会产生垄断以及腐朽的独裁,使阶层不断深化形成各种无法逾越的鸿沟之后,一定是死地来临之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