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的读后感大全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的读后感大全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8-12 01:25:12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的读后感大全
时间:2024-08-12 01:25:12   小编: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是一本关于20世纪欧洲文学的批评性评论书籍。作者通过对卡夫卡和昆德拉等作家的作品进行深入分析,揭示出他们对于人性、权力和自由等主题的独特见解。这本书不仅是一本文学批评的经典之作,更是对于人类存在和文化的深刻思考。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读后感(篇一)

作者这本书是课堂讲稿,更是带有个人印记的阅读史,围绕9位偏现代主义的作家而展开。我比较欣赏作者由外国文学阅读进入现代文学研究的路径,直白点说就是以汉译文学为参照,从中获得启发去研究中国现代文学(P169)。作者提炼的很多关键词,比如“复调”“空间”“风景”“牧歌”“世界图景”“现代主义”“文学性”等,在其现代文学研究中陆续有所发挥。在作者的笔下,20世纪现代主义文学始终涌动着创作方法、世界观的焦虑,9位作家人人都是文学哥白尼。正面讲,人人都有新创;负面地说,现代主义作家在表达时过于依赖技法创新与理念变革,这一点我觉得被各种理论表述过度阐释了。现代小说的兴起与发展主要是最近三百多年的事。作为史诗、戏剧之后一种成熟的文体,小说在新的世纪(20世纪)只要“正常发挥”,创作者在新的历史中对现实有新的观察与体会,总会写出大体量包含“基本结构”的作品。卡夫卡、普鲁斯特之所以重要,不一定是因为他们有多么现代主义,更多地还是因为他们在感性与经验等领域无与伦比的非凡洞察力和恰如其分的形式表达。也不是要对现代主义做形式/内容的二元切分,我是觉得一些本真的发现原本也可能以更朴素的形式表达出来。这些形式的形成具有历史的偶然性,和理念、观念的变革不一定同步。作者说卡夫卡在意“内心生活”,这是对的。小说家选何种人物视点取决于他想呈现何种人物(或动物、非人)的精神状态与感性体验,卡夫卡体现了这一点,这是德语小说擅长的。隐喻与转喻构成修辞表达与小说思考、建构世界图景的两种基本模式,这个思路很接近《我们赖以生存的隐喻》,给人很多遐想空间。在读《白象似的群山》过程中,作者提到小说的情境化特征,帮助我进一步理解了冰山原则。冰山原则表层是在说简约、空缺、留白、填充,深层次上是以“情境化”的方式再现小说语言的前语境内涵。对话体现人物的语言习惯、用词偏好、情感色彩、历史纠葛,小说语句埋伏前置情节,海明威的小说语言是社会学化、具有情节深度的语言,调动读者再现水下八分之七的冰山图景。其余种种解读,有感受但没有特别深刻的,很多观点在作者或者其他人那里都看到过。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读后感(篇二)

这本《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是被安利的。

我有个500人的读书群,群里好多人提到过这本书,有人说喜欢上外国文学,就是因为看了这本书;有人说,对国外经典无法理解的,可以看这本书;有人说,这本书真的是文学评论经典中的经典…

豆瓣上这本书评分高达9.3分,今年5月已经是第三版。一再出版,也说明此书被众多读者追捧。

这本书作者吴晓东,为北京大学中文系博士生导师,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会会长,以研究国内外现当代文学史、小说为主。

我在手机上百度他的作品,好家伙!他写作编著的作品之多,屏幕划拉了一分钟都还没划完,着着实实被震惊到了。

这本书吴晓东选了九部小说进行解读,前三部的作者是公认的20世纪最伟大的小说家,后六位也是享誉全球的作家。

他们的作品几乎都复杂、晦涩,没有极强的耐心是很难读下去的,更别说读出它们的深遂以及领略它们的美,而吴晓东的这本评论,可以说是条分缕析抽丝剥茧地在为我们解读。

不仅从主题、时代背景、人物类型、社会文化根源层面分析,更侧重于从诗学的角度来解读,也就是分析这一切是怎样被小说家写出来的。

比如卡夫卡《城堡》的开头:“城堡所在的那个山冈笼罩在雾霭和夜色里看不见了,连一星儿显示出有一座城堡屹立在那儿的光亮也看不见。K站在一座从大路通向村子的木桥上,对着他头上那一片空洞虚无的幻景,凝视了好一会儿。”

对于这个开头,大多人认为这是卡夫卡选择的叙事角度与起点,但吴晓波说这第一段其实就已经暗示结局:K一直想进城堡,但只能围着它转,到死也没见过它的真实面目。

这本书虽然讲外国文学,却不限于外国文学,也有中国文学;

讲某位大师,却不限于这位大师,在讲他的某部作品时,也参杂其他作家及其作品的讲解。

比如福克纳。福克纳作品里的态度,是徘徊在传统与现代之间。“现在与过去、忘却与记忆”,而我们中国的鲁讯,也有类似的思维。

比如他在《呐喊》的自序:我在年轻的时候也曾经做过许多梦,后来大半忘却了,…而我偏苦于不能全忘却,这不能全忘的一部分,到现在便成了《呐喊》的来由。

忘却与记忆是写作《呐喊》的深层动机。

而这忘却与记忆的结合也是福克纳作品的典型意象,通过举例对比熟悉的国内作品,会让我们更加理解福克纳的小说。

这本书非常实用,在它的带领下,对经典的领悟更加透彻,也是一种精神盛宴的享受。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读后感(篇三)

1922年!这是一个文学呈现井喷式发展的年代,我们今天许多尊为经典之作的文学作品多产生于那一年,或那之后。比如卡夫卡的《城堡》写于1922年,乔伊斯的《尤利西斯》于1922年出版,普鲁斯特的《追忆似水年华》第二卷也出版于这一年。同时,现代主义诗歌在1922年也形成了高峰,T.S.艾略特的《荒原》、里尔克的《致奥尔弗斯的十四行诗》《杜伊诺哀歌》以及瓦雷里的《幻美集》都在这一年问世。此外,斯宾格勒的《西方的没落》第二部也出版于1922年。

20世纪的文学主潮是现代主义,其核心美学追求是反叛性、先锋性和实验性,是对既有文学规范的颠覆。现代主义文学便是在20世纪20年代时,形成了第一个高峰。

《从卡夫卡到昆德拉》是吴晓东在北大开设的“20世纪外国现代主义小说选讲”课的讲稿基础上整理而成的书籍。

作者选取了20世纪的九位欧美小说家及其作品进行深入讲解。这本书并不致力于构建小说史的架构,而是通过对这些作品细致的解读,呈现了20世纪现代派文学的面貌。作者从现代经典的选择标准、现代主义小说观的变革、小说诗学的视野等角度出发,深入探讨了这些作品。

例如,在解读《城堡》时,分析了其解释的迷宫、作为小说结构和主题的“追寻”模式、对话性与复调特征,以及与寓言批评的勃兴等方面;对于《追忆似水年华》,探讨了“逆向的哥白尼式革命”、回忆的生命形式与艺术形成、记忆的双重性等;讲解《尤利西斯》时,涉及“只能被重读的小说”这一特点、情节结构、神话形式、登峰造极的文体实验、意识流技巧以及小说语言等内容。

如果将现代主义文学与传统文学进行对比的话,现代主义文学最大的特点就是——让人读不懂!如作者吴晓东所说,这就给了他们一个“饭碗”,有机会给普通读者解读不同的文学作品。

为何现代文学如此难懂?因为现代社会中,人与世界是分裂的,个人总体性丧失,成为存在主义式的异化的人,对一切都不信任,对一切都有疏离感。

这种感觉同样体现在文学作品之中,人们不再关心小说是否真实反映了生活,而更关心叙事本身。

作者语言轻松,通过对九位欧美小说家及其作品的深入解读,帮助读者理解20世纪小说使阅读变得严肃甚至痛苦的原因。同时,该书在严谨缜密的学院派研究风格基础上,增添了几分潇洒而感性的亲和力。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