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篇文章描绘了一个父亲因工作繁忙无法陪伴孩子成长的内心挣扎与痛苦。父亲深爱着孩子,却无法克服工作的牵绊,最终只能选择在信中表达自己的愧疚和遗憾。文章感人至深,让人思考家庭与事业之间的平衡。
亲爱的小孩,原谅我不能陪你长大读后感篇一
看了三分之一的内容看不下去了,心仅仅被这一家人揪着,这个家庭经历三次死亡:两次癌症、一次脑出血,还能够这么乐观的生活,还能够仅仅依偎在一起,不离不弃,真的很让人同情。相信他们并不需要同情,因为他们不需要外人同情,这样一个大家庭,到处弥漫着爱的甜蜜,尽管失去了很多,但仍是非常幸福的!
亲爱的小孩,原谅我不能陪你长大读后感篇二
看了这本书之后,内心的各种纠结、疼痛,难以言表。可以说这既是一本励志的书,也是一本温情暖心之作,还是一本,随着整个家庭命运坎坷、多劫的悲情之书。身患乳腺癌的母亲在面对病魔的一次次折磨、摧残后,那种坚强、勇敢和面对生活的勇气,让人多了一份惊叹、佩服外,更多的是对这个家庭在面对生活磨难中,所体现出来的乐观和携手共撑蓝天的精神的共勉。
亲爱的小孩,原谅我不能陪你长大读后感篇三
安吉留给米尔和孩子们的不只是种种技能,更是爱,是勇气,是在没有她陪伴的漫长岁月里,继续生活下去的缕缕阳光。
感觉微微有点泪崩的感觉.但是还不至于爱一个人,总难免赔上眼泪;被一个人爱着,也总会赚到他的眼泪。爱与被爱的时候,谁不曾在孤单漫长的夜晚偷偷饮泣?我们一再问自己,爱是甚麽啊?为甚麽要爱上一个让我掉眼泪而不是一个为我擦眼泪的人?他甚至不知道我在流泪……
亲爱的小孩,原谅我不能陪你长大读后感篇四
每天早上,我都会给七岁的女儿搭配好衣服,等她洗漱完毕,再给她梳个漂亮的发型。每天晚上,我挤在她的床上,给她讲睡前故事,跟她聊心事聊秘密,给她晚安吻,看她进入梦乡。我们说这是女孩子和女孩子之间的事儿,我们说这是妈妈专属的特权。我每天按时下班,我尽量不出差,我想给我的小女孩我能给的所有陪伴。只是,我从来不敢想,若是有天我不在了,她会怎么样?
看《爸爸去哪儿》的时候,大家都会心大笑。原来明星们也会这么笨拙,谁家里又没有这么一个笨手笨脚的爸爸呢?他分不清盐和糖,他找不到女儿的袜子,他可以在夏天给孩子穿上棉衣。那些妈妈看来自然而然的事情,到了爸爸手里就比登天还难。笑着笑着,眼里就会有泪,若是有天我不在了,爸爸会怎么样?
所以看到《亲爱的小孩》这本书的介绍时,顿时就被吸引了。安琪知道自己已经不久于世,安琪有八个孩子和一个不问家事的丈夫。面对死亡,安琪有那么多那么多放不下的事。可她没有悲伤,也没有放弃。她每天努力地教自己的丈夫,教会他做那些该为孩子们做的事,然后她才安心地笑着走完余下的人生。
安琪的丈夫和孩子们没有辜负她的期望。在安琪离开后,米尔抚养孩子们健康成长,他们继续快乐地生活。我想,这也是每个妈妈都有的期望。这也是书名里没有说完的话:亲爱的小孩,原谅我不能陪你长大,但我不在的日子,你也要快乐。
亲爱的小孩,原谅我不能陪你长大读后感篇五
你走了,生活在继续。
两个情窦初开的年轻人--即本书的主人公安吉和米尔,从纯真的校园爱情到共结连理走向生活,一路充满欢笑与鲜花,可疾病,偏偏是乳腺癌,进入了这个家庭,彼时的女主角安吉已经是八个孩子的母亲,她将怎样让丈夫和孩子面对自己离世后的生活,又将以怎样的态度面对自己的疾病,这位善良的妻子,伟大的母亲,告诉你一份感动至深的答案。
从刚开始翻开这本书到最后看完合上,整个人的心情都非常压抑,沉闷,心塞,我也想不通,为什么这样的疾病会降临在一位美丽的妻子身上,为什么这个女人面对癌症这么坚强,切除乳房仍然阻挡不了安吉生活的热情,在接二连三生了八个孩子之后,疾病再一次击中了她,紧接着的化疗,脱发,掉牙齿虽然很痛苦,但是为了能够延长和家人在一起的时间,这位母亲,这位妻子,凭着强大的毅力,撑到了最后。
安吉留在这世上的,不仅是那八个孩子,还有那份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学习态度,她教会丈夫给女儿扎辫子,给孩子做蛋糕,记得每个孩子的生日,带他们健康成长,幸运的是,大儿子们都已经长大成人,开始了自己的生活,小一点的孩子,也在顺利成长。诚然,丈夫米尔对妻子的爱也十分动人,三十五年浓烈炙热的爱,从学生时期的爱人,到岁月的亲人,在安吉的疾病面前,丈夫心疼她,照顾她,不抛弃不放弃,依然爱她,在妻子去世后即当爸又当妈,字里行间都透着浓浓的爱意,都说陪伴才是最长情的告白,这份爱情隽永,这份真情难得。在安吉离世后,丈夫悉心照顾八个孩子,按照安吉希望的方式积极乐观的生活,为家庭和孩子奉献了所有的精力,这些孩子健康成长,我想是对安吉最好的报答,也是给米尔最好的答案。
这本书里有一位伟大的母亲,也有一位伟大的父亲,从十四岁放学后的那个下午,到从此以后生命中的每一个瞬间,安吉和米尔,这对年少时期的爱人,到历经岁月亲爱的人,不管命运怎样苛刻,他们都是幸福的,即使阴云密布,那缝隙之中一定有道闪亮的光。
亲爱的小孩,原谅我不能陪你长大读后感篇六
陪伴才是最长情的爱
“生命是一场接一场的离别,过了长亭还有短亭,出了阳关,还是阳关”合上《亲爱的小孩,原谅我不能陪你长大》时,我脑海中想起这句不知道从哪里看来的话。
这本书,讲诉的是一个八个孩子的母亲平凡却伟大的一生,同时也是讲诉一个幸福美满的家庭一路走来所经历的幸福和苦难。故事中的女主人公安吉两度与乳腺癌抗争,最终被癌症夺取生命,而作者也即安吉的丈夫米尔也曾因脑溢血而失去嗅觉,在妻子生命的最后时段跟学着如何照顾孩子让妻子能够安心离去。同时本书也回顾了米尔和安吉浪漫的爱情故事以及一家人在一起的各种美好温暖悲伤的记忆。因为真实,所以更加动人。
心情有些沉重,不仅仅是因为读了一个缠绵悱恻的生离死别的故事,更多的是一种遗憾,遗憾癌症那么残忍,让原本幸福美满的家庭变得残缺不堪,让幼小的儿童失去母爱,遗憾人生中的不完满。甚至忍不住会想起若自己最爱的人离世时该会是多么的艰难。恐怕会声嘶力竭悲痛难耐泣不成声,或者任何言语都无法形容。
本书作者伊恩·米尔索普写到妻子死去之后,他回到家里看到妻子昨天才靠过的枕头上留下的印痕时,“好像心都要被撕裂出来”。
虽然安吉的去世是早就知道的事情,但是这一天到来的时候确实那么的淬不及防并且万分残忍,不给人任何的喘息的机会。
想起曾经读过的一本书《充满奇想的一年》,因为丈夫的突然死亡,作者写道:“我们尚在生命途中却要面对死亡。”我们不得不面对生命中猝然出现的变故、灾难、甚至死亡。能做得太少,唯有在有生之年珍惜珍重一路前行。安吉正是这么做了,所以才伟大。面对癌症她始终是乐观的,切除乳房之后甚至安慰丈夫,五年之后病情缓解,她又连续生了五个孩子,癌症复发之后,因为怕孩子得不到照顾,她只好把丈夫训练成一个全能爸爸,要他记住孩子的生日,学会给女儿们扎辫子,做蛋糕做饭等等,希望把自己未尽的爱借由丈夫来完成。
而米尔一边做着一个坚强的父亲,一边学会如何去做一个母亲。只是在想起妻子的时候,想起那些过去的美好的时候,会悲伤,会被痛苦袭击。“手携稚子夜归院,月冷空房不见人”,白居易在《为薛台悼亡》里的诗句将这一情境渲染得哀恸不已。
但生活始终还是要继续,还有年幼的孩子要照顾,还有很多事情要做来抵抗悲伤和难过。安吉去世以后,米尔在作家林妮·巴瑞特-李的协助下完成了这本《亲爱的小孩,原谅我不能陪你长大》,笔尖充满对妻子的怀念,对逝去时光的追忆。同时也刻画出了一个充满勇气的母亲,描绘了一份14岁就开始的长久的陪伴与爱。
陪伴才是最长情的爱,若不幸不能常相伴,也庆幸还有美好的回忆。
亲爱的小孩,原谅我不能陪你长大读后感篇七
这本书是丈夫对已逝妻子的纪念。
也是一位母亲对孩子们伟大的爱。
翻开书,先看见的是他们的照片,一张张灿烂的笑容,看得出这是个幸福的家庭。从米尔和安吉相互表达了爱慕开始写,癌症的阴霾穿插着无比美好的回忆,从14岁开始的长长的相爱,米尔说:“我不能相信自己有这等运气。我绝不能。到现在我依然不能。她是我的初恋,是我今生唯一的爱人,也是我最后的爱人。”还看到了亲友们之间的相互关心,实在羡慕这样的大家庭啊。
然而,命运无常,他们幸福的旅途开始多久,就遇见了太多的挫折。先是已有了三个孩子的安吉患上乳腺癌,不过好在之后被治愈,再是米尔的脑梗,让他失去了嗅觉,也提前退休。到这里,老天对他们残忍至此,可是还没有停止对这家人的折磨。2007年,安吉的癌症复发,而且是致命的,给这个好不容易守着幸福的家庭,蒙上了一层巨大的阴霾。
安吉早早便离开了家人是不幸,孩子们那么小就没有了母亲的陪伴也令人伤心。不过好在,米尔和安吉早就找到了彼此,亦一直爱着彼此,这点还是令人安慰的。这一份感情被米尔写成了这本书,把与安吉之间那段长长的美好旅程都写进了书里,用文字记录下曾经点点滴滴的回忆。同样,不可忽视的是安吉对孩子们的爱。
她是八个孩子的母亲,而且有五个孩子还是未成年。想到要离开可爱的孩子们,她是万分痛苦,可乐观的她还是选择了勇敢的接受。她知这也许是生命里最后的日子,她要好好的陪着丈夫和孩子们,她教会了米尔所有的事情,扎辫子,做好吃的,挑选衣服等,她把米尔培养成全职爸爸,以此希望他能带着自己未尽的责任好好照顾孩子们,和他们快乐的生活。这是一个快要离开的妈妈最大的心愿。
失去亲人总是悲痛的,即便是一切早就预知,接受的过程还是那样的漫长。米尔想尽办法想要治好妻子,他不愿承认最爱的人将要离开自己的事实,直到安吉去世,他也是如此。前几天奶奶去世,一个活生生的亲人突然离开自己,那种感觉好像很空洞,不知所措的感觉,以后就再也见不到了。想到以后还会有爱的人离开,就很恐惧。我也知道,生老病死加意外总有些不可避免。那些离开的人已经无法被叫醒,唯有希望活着的人健健康康,好好生活。陪伴得久一些,再久一些。
这本真实的小说里,应该再多写一些孩子们与母亲之间的小瞬间的,那样会更加感人的。那几个孩子真的很可爱啊。妈妈变成了天使,却会一直守护着亲爱的小孩。
-------------------
写的时候,突然想到前几天看过陈思呈写的这段话,却不知插在那里:“人不可能再死一次,所以我们就不会再担心分离了。我对这场相逢有一定的信心,原因也在于人死了之后,就不可能再死一次。因此时间失去了它的威胁。死去的人赢得了无穷无际的时间,那么这场寻找也就只是迟早的事情了。”
总会分别,也必会相逢。但我们是已离开的亲人源源不断的希望,一定不要让他们失望。
亲爱的小孩,原谅我不能陪你长大读后感篇八
我想拉住你的手,可是你已经远走
文/泊南
这是一部丈夫写给妻子的书。丈夫以孩子的口吻命名此书《亲爱的小孩,原谅我不能陪你长大》。身患绝症的妈妈,一群可爱活泼的孩子,一个情深意重的爸爸。孩子的爸爸和妈妈都是彼此的初恋,双方的家庭彼此熟悉,美好的让老天嫉妒,所以才会在妻子才三十岁这个小小的年纪就让她患上癌症。癌症,脑出血,幸福的家庭里这些挥之不去的阴霾。
我想人生最难过的不是生离死别,而是,你必须面对生离死别的每一天这样一个残酷却无法避免的事实。丈夫想回到恋爱的美好时光,想回到刚结婚的时候的那一段段甜蜜而温柔的岁月,那样不必面对一天一天消瘦下去的妻子,不必去学习给自己的女儿扎辫子,不必学习切洋葱,把它们切成整整齐齐的小块。这个世界,赐予我们的幸福总是有代价的,也许,人生从来就没有十全十美。
面对亲人的离去,悲伤不能自已。想那文中的丈夫是如何一天天忍受这“妻子一定会离我而去”这样血淋淋的现实的。一边要学会照顾那一群可爱调皮的孩子,一边忙于奔波寻找治疗妻子绝症的一切可能的良药,还要不得不学会去忍受心如刀割的离别。这样的事情,任凭谁都不会无动于衷,借着切洋葱的辣味泪流满面,借着去卫生间的借口洗去满脸的眼泪。大丈夫不是光流血不会流泪,只是因为,那不是切身之痛。男儿有泪不轻弹,只缘未到伤心处。
孩子们还是不懂得母亲已经要离开他们了。他们还是无忧无虑的年纪,只想着早上有母亲亲手做的糕点和早餐,晚上和母亲一起愉快的玩耍。他们不会想到,忽然有一天,早上没了母亲和蔼可亲的身影,早上不会再有合乎自己口味的早餐,妈妈的床上空空如也。他们不是不爱母亲,他们只是还未到伤心的年纪。想一想,也会会更伤心。
我明白这种感受,面对亲人的离别,无力回天的这种无奈。只是,没有过切身感受的人,是无法触摸到伤痛的本身。我的爸爸也是身患绝症,从知道罹患这种绝症到过世,才一年的时间。这500多天,每一日都是一种煎熬。看着他日渐消瘦,无能为力;看着他疼痛难忍,心如刀绞。他不再是一个健康的爸爸,他已经入末日的黄昏,只剩余光。他不能陪着你一起看着书,和你一起一边听古典音乐,一边读书练习书法;他不再摸他喜欢的乐器,也不再和谈喜欢的笛子和二胡,不会去逛旧书摊,只为买几本货真价实的老书;他不再能看到喜欢的美食,食指大动,与你一起谈这美食的历史;他不再寻人陪他下象棋,只因为已无敌手,感到寂寞。因为病痛,令他失去了这些喜欢的能力。当他瘦骨嶙峋的背影渐渐远去,拿不起他健身时候用的那把长剑的时候,泪水回去浸湿你的双眸。你就会明白,离去,已经是一个无可取代的事实。尽管你不相信,尽管去逃避,这一天,终究会来,而且来的异常凶猛。
尤其在剩下不多的日子里,你会只念着他的好,一边想着他的好,一边看着他渐行渐远,离你而去。就如文中那个必须学会照顾自己的孩子的丈夫一样,我想拉住你的手,可是你已经远走。
亲爱的小孩,原谅我不能陪你长大读后感篇九
除了没能天长地久,他们能够拥有的都拥有了,所以这算个哀而不伤的故事。
古语有“天嫉英才”之说,认为上天因嫉妒一个人的才华,而让他命运坎坷。这本纪实型小说,让我想到了天嫉幸福,倘若一个人太过幸福,上天也会给他增加诸多阻扰,让这份幸福承载更多的东西。这样之后,幸福或轻而易举被摧毁,或更加深刻。故事里的安吉和米尔,他们是属于把幸福变得深刻的。一开始我以为会看哭的,但到结束,也没有掉一滴泪水,它是哀而不伤的。
在这个人人都在质疑真爱的时代,真的还会有这样的男人吗?他说:“我不能相信自己有这等运气。我绝不能。到现在我依然不能。她是我的初恋,是我今生唯一的爱人,也是我最后的爱人。”真的可信吗?可一张张温馨的家庭照片,一点点累积记录的生活细节,如此真实,毫无刻意的痕迹,我们又怎会去质疑呢。这个叫米尔的男人,他只是位矿工,可他富足的让我羡慕。
不妨,找个有阳光的午后,安安静静地看故事,作为旁观者,听米尔娓娓道来他和安吉的生活,这故事或许有些残忍,但真不用太惋惜,不用夸张成伤,毕竟他们是幸福的。拥有爱的能力的人又怎会太悲惨,这世上有太多的人,根本不知道什么是爱,怎么去爱啊。
十四岁,安吉的主动,迎来了互相喜欢着的两人,一辈子的相爱。他们在最好的年纪,自由的享受着爱,没有人阻挡他们,双方的父母都很支持。一切顺理成章,在1985年,23岁的安吉和米尔结婚了。因安吉和米尔都喜欢小孩儿,婚后他们很快有了第一个孩子瑞安,差一个月三年,他们有了第二个孩子达蒙。两个孩子都是男孩,安吉很想生个女孩子,两年后他们又生了一个孩子尼斯,那是1991年,依旧是个男孩。但并不影响他们对生活的热爱,对孩子的疼爱,他们用心的守护着彼此,守护着家,话语间充满了幸福感,生活里处处流淌着爱。
1993年,安吉在不适后被查出乳腺癌,即使这样,他们依旧乐观的享受着在一起的生活。米尔费尽心思,一边忙于照顾孩子,一边照顾着生病的安吉,他不觉得辛苦,仍就充满幸福的生活着。幸运的是术后安吉的病情得到了遏制,吃了五年药后,医生告诉他们病情控制的很好。于是,在1999年,他们生了第四个儿子康纳。已经有了四个儿子,安吉依旧想要一个女儿,在2002年,他们的孩子又出生了,是一对双胞胎,杰克和杰德,这一次他们如愿有了女儿。
上天总是喜欢开玩笑,当我们以为幸福坚不可摧的时候,它喜欢试一试我们对幸福的坚守是否牢固。2004年三月的某一天,米尔昏倒被送去医院后,先后查出脑溢血、脑膜炎,手术后,安吉细心的呵护照顾着他,但因长年累月当矿工,吸进大量的有害物质,肺部也受到极大的损害,米尔在四十二岁的时候不得不提前退休,结束了作为一名矿工的职业生涯。他在书中有这样一段表述,让我感到羞耻,他说:“这是一个艰难的转变。一直以来我热爱我的工作。它是我的整个生命;它定义了我的身份。是的,这份工作的确辛苦,但地下的工作氛围很好。我们是一个团队,我们彼此关照。没有什么比上完一个长班回到家感觉更好了,因为知道自己完成了一天的辛苦工作,为妻子和家人提供了生活保障,能够放松一下。”这一年,米尔再也闻不到任何气味,失去了嗅觉。
2005年,米尔和安吉有了第七个孩子,科里。2006年,米尔和安吉当上了爷爷奶奶,16岁的达蒙和女朋友纳塔利生下一名男婴,叫沃伦。即便如此,当了奶奶的安吉也没有停止继续生小孩的念头,在2007年,他们有了第八个孩子,第二个女儿,埃拉,这也是他们的最后一个孩子。
经历磨难后,并不代表幸福就会来临,有时候,伴随的是更大的考验。十七年后,安吉的乳腺癌再一次复发了,也即是2007年,埃拉出生的那一年。而安吉唯一放心不下的,便是米尔和八个孩子,她开始教米尔各种家务,包括给孩子梳头,烘焙等等。安吉在病痛期间,对米尔说:“我是多么想亲眼看到我们所有的孩子长大啊。”而米尔唯一能做的就是紧紧地抱住她。这是一个母亲最后的呐喊,这是一个丈夫最好的回答,陪着她,守护着她,直至终点。一想到那个夜晚,孩子们问米尔:“她什么时候回来,爸爸。”米尔流着泪,说:“她回不来了,宝贝。她死了,她去了天堂。”然后他们全哭了,就会害怕,怕有一天至亲的离开,怕失去。他们相爱了三十五年,或许真的已经很幸福了,正如牧师对米尔说的,“也许安吉注定要在这么年轻的年纪死去,所以你们俩才会在那么年轻的时候找到彼此。”
我坚持,这是个哀而不伤的故事。关上书,我记得安吉写给米尔的表格里,最后一条,第十五条,是:热天去晒太阳。
亲爱的小孩,原谅我不能陪你长大读后感篇十
“一二少寡,三四恰恰,五六足以,莫过七八,九十起乱,逾十倾轧。”这段用来阐述古时候权贵人家继承人多了,就为了家产启衅的形容,置换到了现代的普通人家庭,倒也不是不适用的。只不过,和那时候孩子多了各有心思不同,现在的普通人家庭孩子多了要愁,真就单纯愁的是,到底该怎么才能把那么多的孩子拉拔大的问题了!不说别的,单像是书里的一家八个孩,就算是有了家用电器的帮忙,也不说学费的问题,……衣食住行生活学习玩乐生病等等,桩桩件件的哪样不是要人花钱的?是需要人费心操持的?
其实最近类似这样形式的书并不鲜见,败自然环境极具恶化所赐,越来越多的疑难杂症有成为常见病的趋势。不少在病痛折磨下已然确定自己时日无多的父母,面对着自己注定无法亲眼看到长大成人的孩子,总会想着通过文字或影像的记录给自己还懵懂的稚嫩孩子留下点什么。希望即使他们长大后已经记不得爸爸妈妈的模样,但还是知道自己的爸爸妈妈是如何的深爱着他们的。而拜网络的联通,和出版业的发达,让这些本该是很私密的东西,最后被整理出版成为大众读物。该书也不例外。
不过,就像是所有可能具有传世价值的文学作品一样,该书也或多或少的在文中反映出了当时的社会和文化背景。相较于该书的文学性,我倒是更感兴趣这部分的内容。像是该书中所出现过的,普通英国家庭的日常生活,和时代变迁下的煤矿社区,还有与之相关的英国的医疗制度啥的。这些都是潜藏在浅显的文字背后,值得人探究深思的细节琐碎。好比说,以书中的丈夫米尔因病不得不提前退休遭遇来看,别看电视、网络上西方诸国各种科技昌明的,但就算是英国这样发达国家的矿工,依旧无法避免的会因为长年累月的矿下劳作逐渐被矿尘侵蚀了身体,甚至于不可逆转的损害了肺部器官(米尔的父亲也是因此而早早亡故的)。
只是就个人来看,相较于该书中的妻子安吉,我还是更欣赏那本《会做饭的孩子走到哪里都能活下去》中的母亲。因为,虽然是同样的坚强,但是后者一直都在告诉自己的孩子,没有什么无法渡过的,一个人也要坚强的走下去,要靠自己才对。当然,就本书中妻子安吉的做法来看,也是自有其道理的。首先,她更加相信自己的丈夫对自己的感情,相信他是可以依靠的,足以将几个孩子托付给他;其次,社会环境不同,文化的差异,令她更想要保护自己幼嫩的孩子,而不是督促孩子过早的承担起,本不应该属于孩子的责任来。或许后者只是身为一个母亲的单纯祈愿,希望自己的孩子们在有可能选择的前提下,做孩子的时间能更长一些,在还能够单纯的时候,继续单纯的生活下去。
【……每一个人都在哭,他们的肩膀抖动着,我听到他们痛苦的啜泣声。他们给我让路,我一步步走近房门,我看到了我的儿子们,他们全都在那里,抱在一起。尼斯在搜寻我的身影,他面目浮肿,脸上布满了泪痕。“我想她在等你,”我们抱在一起时,他对着我的耳朵小声说,“等着你离开,这样你才不用看着她离开,爸爸。”】该书语言朴实真挚,令人读来不觉潸然泪下。其实,如果略过后面那些满是伤痛与死亡的部分,单看前面与之无关的内容的话,有些片段还是给人感觉很是温情的。只是从夫妻二人的接连生病开始,尤其是后面妻子安吉的被切除的癌症再次复发,丈夫米尔只能眼睁睁的眼看着自己的妻子饱受病痛的折磨,数着日子一天天的等待死亡的降临。实在是描写的太真实了,让人看得简直是心底发凉。反正,喜欢煽情的这口的,不妨买来一看。
看书名还以为是做母亲的写给自己孩子的,但书中虽不乏父母对孩子的忧虑与怜爱,真正的主线却还是夫妻二人间彼此间难舍难分的依恋之情。就像是《圣经》里的夏娃是亚当的肋骨一样,妻子安吉也是丈夫米尔灵魂的一部分!和我看了简介后认为的不同,该书中并没有许多作者妻子安吉给丈夫上育儿教程的详细记述,更多的倒像是这位丈夫米尔的视角用来回忆的自传体。从他们从14岁开始的初恋写起,到他的妻子离世后的两年多后戛然而止,虽然主要是在写夫妻二人婚后是怎样相伴着走过这些年的,但很大篇幅都是在对妻子安吉在病痛的折磨下依旧那么坚强那么美好,和他对自己的妻子安吉的感情多么深厚多么在乎她,以至于久久不能从她离去的事实中挣脱出来之类的布拉布拉,……好吧,幸好还有孩子!
不管怎么说,虽然第一人视角不变,但是时而第三人称,时而第一人称的,感觉实在是有些乱了。再有就是,在看了该书的简介之后我就有些不大能够理解了,话说家里一堆的小孩,彼此间的年纪还差得不小了,怎么作者的妻子宁可想法设法的去教不开窍的丈夫要怎样照顾小孩,也不肯在时间精力有限的前提下,尽量教会自己的孩子们学会怎样照顾好自己,用大的带小的的方式,让大孩子帮着带大小孩子呢?我们父母的那辈儿不就是这么干的喽~大人天天出去工作,家里的小孩一概放养,都是年纪大的哥哥姐姐们带着弟弟妹妹的,他家咋就不行了呢?
直到看完了书才明白,这其中固然有妻子担心因提前退休的丈夫,又失去挚爱的妻子,在无所事事的不知生活该如何继续的情况下,想要给他找点事儿的考量;更重要的,还是他家那两个最大的孩子都已经有了独立的经济能力,搬出去和女朋友一起住了(大儿子甚至已经为人父了)。而他家的八个孩子中,只有最后的两胎(一胎双胞胎,一胎一个的)才有了两个女孩,其余的都是不开窍的男孩,是要等着别人照顾的。就算是夫妻双方的兄弟姊妹不少,但总归是“救急不救穷”,——别人看在你死了妻子份上,是会多多帮衬你一下,但日子想要继续过下去,总归还是要靠自己。
PS.在某本书上看到过这样一段话,“有没有什么办法让这些已逝者对我们不只是一时快感的娱乐?我们必须找到一种方式,让这些人被我们以窥视工具纪念与记得的同时。不会被消费与贬低。”感觉这话也对也不对。事实上,如果没有看过这本丈夫卖悲剧的书,我们只是看到了某个报道上的只言片语,是会对这位妻子深感敬慕的,但是看了这本书后,不知道为什么这种感情就淡化了许多。将本来该是道德范畴上的观感,降格到了实际的对书好坏的评估上了,这不得不说是一个很大的遗憾。只是如果没有消费,也就没有获利,那么这位生活艰辛的父亲,又该如何抚养那那几个还未成年的孩子,该怎样让自己的孩子们不在穷困的窘境下长大,这都是个未知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