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在与科学》是一本深入探讨哲学与科学关系的书籍。作者通过对自然科学、社会科学和人文科学的研究,提出了科学与哲学不能割裂的观点。他认为,哲学是全面的思考,科学是具体的实验,二者相辅相成。这本书深入浅出,为读者提供了一个全新的视角去理解科学和哲学的关系。
存在与科学读后感(一)
在读这本书的过程中我总是会忍不住笑,当然不是那种戏谑的笑啊,主要是因为本书的作者——科学家彼得·阿特金斯——真的就是那种为科学发狂的科学家。从字里行间你就会感受到他对科学的热爱,他说:“科学方法的作用乃是阐明一切概念,尤其是那些从意识萌芽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类的概念”、“科学方法的光芒可以触及任何角落,尤其是它可以取代神话,从而解答与存在相关的一切重要问题”,以及“单纯从物质角度来感知世界可以获得一种近乎精神上的愉悦”。他将那些唯心主义者或者多少有些唯心思想的人称为“一株情感细腻的植物”,他说他们“在自己的‘神秘花园’中把微妙的感受保护起来并不能有效地反对科学”…… 作者真的像是一个单纯又执着的孩子,他用科学知识做武器(比如宇宙大爆炸、生物遗传学、法医解剖学等),从“起源、发展、诞生、死亡”这几个方面逐一攻击神话,试图让大家明白,神话所虚构的这些东西,全部能够通过科学加以解释,即使科学现在解释不了的,以后肯定能解释! 但是我觉得他的出发点就是不准确的,科学与神话并不是对立的东西。神话确实是假的、虚构的,谁能不知道呢,但是这并不影响我们去喜欢它。因为神话它在很久很久之前,本身也是一种启蒙。人类并不是一下子发展到现在的,科学也并不是从来就有的,我们不能在发展了以后就否定历史。而且神话中所蕴含的传统、文化、历史,甚至地理因素太多太多了,这并不是一句“你是假的”就能够推翻的。 我感觉作者是有些科学主义倾向的,我认为作为一名相信科学的唯物主义者,不应当反对甚至排斥唯心主义者的研究成果,比如哲学思想。科学方法是能够解决很多问题,但是科学方法不能解决所有问题。比如价值观问题、文学……“单纯从物质角度来感知世界可以获得一种近乎精神上的愉悦”,这怎么可能呢?我们读经典文学、推理小说,读得酣畅淋漓、大呼过瘾,但是这跟科学又有多大关系呢?我们读哲学著作,为哲学家们的伟大哲思所臣服,这种快感是科学能给得了的吗?当然我们不能否认科学发现带给人的欣喜,祝融号登陆火星我们也很振奋,所以科学家何必一定要与唯心领域为敌呢?
存在与科学读后感(二)
存在”-这个从有意识萌芽以来就一直困扰着人类的概念。
“存在”这一永恒地盘亘于人类思维里的哲学命题。在所有的人类文化中那些大量的创世神话,它们都凸显出探究存在这一问题的核心地位及其重要性。 《存在与科学》这本书中作者探讨的是如何用科学去解释这些问题。把宇宙和人类自我的诞生及其终结作为本书关注和讨论的主要议题! 其实在人类的历史中,科学方法出现的很晚,人类花了数千年的时间,才跌跌撞撞地发现了这种在今天看来非常简单明显,以事物观察和意见比较为核心的探索模式。 从完全的迷茫到最初的意识萌芽到文艺复兴到启蒙运动,再到我们目前远未完全掌握的仍在发展中的理解水平,人类的认识已经有了质的飞跃。
科学是一条流动的思想之河,新的思想随着支流不断汇入这条河越来越壮阔,偶尔也会出现一个全新的理解的漩涡,搅动并推翻那些曾被认为颠扑不破的真理。因此在物理科学领域,亚里士多德让位给的伽利略,伽利略让位给了牛顿,牛顿让位给的爱因斯坦,至于爱因斯坦让位给谁,只有天知道了。 科学家不仅需要出色的想象力,更需要一个夯实的基础,科学家们在逐渐征服新领土之前会先建立桥头堡,在进行深入的研究。科学研究的桥头堡是建立在经过实验验证的理论共识之上的,即使是20世纪物理学领域的两个重大突破相对论和量子物理也都是立足于经典物理学之上的。
宇宙诞生之初,初始能量恰好为零,并且总能量始终为一个固定值。宇宙的总电荷是零,总角动量是零,总能量是零,其他东西大概正负抵消之后也会是如此。我们周围其实什么都没有,一切都是“无”。是从这虚空中分离出来的相互对立的部分,从而使事物具有了外观。虚空分裂的原因仍有待寻找。科学会将真正的问题提炼出来,再对其保持敬畏之心的同时,不断寻找解决之道。 宇宙中的物质和能量总是朝着混乱的方向发展,无序的扩散,膨胀。 因为我们目前认为宇宙会一直这样膨胀下去,而且根据我们目前的观测,很显然这种膨胀还在加速中。宇宙随着自身的膨胀拉伸着辐射波,使其波长增加,所有的复色波将被逐渐的拉平,科学的目光预测的话,那时宇宙从虚空变成空无一物的绝对平直时空。但是我们目前根本不知道这些假设是否会成为现实。人类的出现好像被茫然的混沌所支配着,奇迹般的进化出了觉知能力,但又不知目的为何无法选择的降生到了这个世界上,但又不情愿地被带走,终究还是不可避免的归于虚空,这,就是生命。 一切从虚空中来,最后一切寂灭又归于虚空。 起始和终极,人类一直无从把握,只能依靠想象来描绘。但是只要是在物质存有的过程中。作者坚定的认为,科学方法是揭示现实本质的唯一方法。这种以事物观察与意见比较为核心的方法将永远的存在,因为这是获得可靠知识的唯一的方法。
存在与科学读后感(三)
“生存还是灭亡,这是一个问题”,当莎士比亚借哈姆雷特之口问出这个问题,它就在世人间广泛传播,成日常大众的口头禅!关于存在问题,不再仅仅是哲学家们所思考的话题,而成为我们日常生活中所有人都关心的问题。 我们人类从哪里来?我们有机生命怎样诞生?我们的宇宙起源是怎样的?我们人类、生物界、宇宙的最终的命运将会怎样?这就是关于现实存在的问题,就是“生存还是灭亡”的问题。这就是科学家彼得•阿特金斯这本著作《存在与科学:一位科学家对存在大问题的探索》所试图回答的问题。
彼得•阿特金斯,英国著名化物学家,牛津大学教授,但同时他也是科普作家,更难能可贵的是,他的著作语言简明、机智、优雅,特别是在论述这些哲学问题的时候,也并没有落入晦涩难懂的境地。他的这本《存在与科学》是一个有着中等阅读能力的人都可以阅读的书籍,是任何一个成年人都可以理解的了解我们这个世界本质的书籍。
关于存在的论述就是对于生存和死亡、起源和末日等的思考,在现今世界有着两种截然相反的阵营:宗教的阵营与科学的阵营。从宗教的观点出发,有一个万能的上帝,他启动了宇宙的原动力,让宇宙以及生物、人类等都可以按照既定规则诞生以及发展。如果有一个万能的上帝,这个世界的一切解释起来将会特别容易,但这是一种极为偷懒的办法,更为不科学的地方在于,我们至今无法证明上帝的存在。而科学就是建立在通过实验验证的理论共识之上的,这种理论、实验,是在任何情况下、任何地点都可以重复验证的,是不能被否定的。 科学一定是谨小慎微的,是沿着已知的路线去探索未知的世界。当然也不是说现有的科学就是实在的真理,科学在发展,未知的领域在不断拓宽,而新的理论代替旧的理论也必然会产生。伽利略的理论代替了亚里士多德理论,牛顿的理论代替了伽利略的理论,而爱因斯坦的理论又代替了牛顿的理论,这就是科学发展的过程。虽然现在我们证明爱因斯坦的理论是正确的,爱因斯坦也是对牛顿理论的颠覆,但牛顿的理论依然在他既定的领域是真实存在的。科学知识只是不断的把我们认知的边界不断扩大,让我们了解到更多的未知。
我们也还有更多的未知领域没有得到答案,等待着科学的研究去发展。如果在未来的某一天,科学能够证明上帝的存在,那科学也会坦然接受这种理论,但至少现在还没有这种证据,我们还要从科学的本质去探索人与宇宙的诞生发展以及灭亡。 在《存在与科学》中,阿特金斯就是用科学的眼光,用现代发展最新的理论,给我们解释了宇宙的起源、自然界的发展、人类的诞生以及死亡的过程、世界的终结,不同于宗教的逃避思想,科学讲究的是证据,讲究的是严谨,而对于未知的领域,科学也会老老实实的承认,还没有确切的答案。科学关乎的不是虚假的安慰而是真理,就像阿特金斯文章最后所说。 “我对科学有自己的信仰,那就是没有什么是科学方法所不能揭示的。它所带来的启示和见解极大地增加了我的生活乐趣。我的信仰尊重人类集体智慧的强大能力,它最初以编造神话的方式来探索如何理解事物,而现在赋予了我们理解的能力。乐观的说,只要给予人类充足的时间,并加以彼此之间的合作,那么人类的集体智慧将会创造无限的可能,科学方法是常识与诚实的结晶,而其发现启示了整个世界。编造神话是一种充满绝望的消遣,人们渴望追求真理,却并未能成功,而科学方法的诠释为获取真理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为人类的未来指明了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