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痛点读后感锦集

痛点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10-03 18:40:37
痛点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10-03 18:40:37   小编:

痛点读后感篇一

买这本书的时候以为是讲数据分析方法轮跟案例,没想到完全是另一个套路;

感概笔者惊人的洞察力,从俄罗斯到巴西、美国到印度再到中国,针对不同文化,不同生活背景的人,笔者通过观察消费者的生活习惯,就能了解到其文化与心理活动,从而找到营销的突破点,一个个案例引人入胜,其思维方式非常值得借鉴。

痛点读后感篇二

我想做的调研是这样的调研,类似田野考察,关注别人从未关注过的,发现别人从未发现的。原因有二。 1.不信任问卷得到的答案 2.大数据只能揭示现象,方向性指导。深层原因仍需要通过对人性的理解解答。想得到突破式创新也不可能靠大数据分析。 这个作者还蛮棒。之前看的品牌洗脑也是他写的,内容重叠很少。

痛点读后感篇三

本书所讲的大数据vs小数据,某种程度上像是定量研究vs定性研究。

定量研究会获得某种趋势,但质性研究更能帮助你挖掘到本质,找出背后看不到的规律之手。

正如组织活力项目,尽管我们从400+指标中发现了40+个所谓有预测/区分作用的指标,但这些指标往往难以解释,甚至看上去不合理。想要解开后面的谜团,必须经过深入的访谈、调研、实地观察等。

痛点读后感篇四

四星给作者对消费者的洞察之精辟,减分项翻译实在不敢恭维~知道作者的应该知道他的强项在于branding,这本书其实我觉得更多的可以理解为消费者洞见中的定性解析,在有定性解析推演出最终的strategy。当然啦,通过细节观察来挖掘痛点这也并不是每个人都具备的,就像作者在文中所提及的他在年幼时因为生病而阴差阳错中为了调剂无聊而选择观察护士们的一举一动因而渐渐掌握了这项技能,我觉得刻意训练还是挺关键的~这也算是心得启发了~

痛点读后感篇五

翻译,直译的话给人的感觉就像是穿了个瞥脚的鞋子,很不舒服,作者的思维是跳跃式的,很像一个拼图游戏,从不同中发现相关性,这种观察力需要细节,更需要解读能力,发现事物后面本质的东西是需要功力的,这种功力也是一种能力,挖掘需求是所有事情的首要任务,读本书首先需要知道的是作者是碎片化的表达方式,然后通过分析把碎片化的东西关联起来引出见解,所以读这本书需要有一个方向,通过碎片化的读,提取思维一体化的解答方式,才能更好的深入进去

痛点读后感篇六

痛点是用户需求的要害。做产品需求分析,痛点是必须深入研究和挖掘的。找到了用户的痛点,才能对症下药,做出真正消除用户痛点、满足用户需求的好产品。

痛点读后感篇七

可以理解为,产品需求分析的方法论。不是从大数据,而是从小样本的具体对象分析,关注琐碎的细节,搜集客户相关的习惯、兴趣、感受等信息,找出其中能提现客户真实自我的细节,了解对方的情感状态与需求,分析产生的原因,并思考产品如何补偿这个需求

光说这个的话,好像谁都能懂,但是实际看到作者的案例时,确实惊叹,竟然具有如此观察力,能从这种细节中发现问题的线索并推理出答案。

在平时可以养成一定生活的习惯,观察他人的细节,这种方法论不是放在实战才能用的,或者应该说,只在实战中才想起这套方法论是不可能做好的,只有在日常生活中尽量保持住观察的状态,才能培养这种敏锐的观察力

痛点读后感篇八

第三章、第六章和第八章内容可以重点阅读下,便于掌握作者在全书中传达的思想观点。通过小样本深入的观察和访谈,了解用户未表达出来的需求和痛点。人种学或说人类学研究方法,在我目前经历过的商业公司里使用的较少。全书内的其他章节,能看到作者对世界各地人们生活方式、价值观念的描述,但是对于如何从宏观的人类行为、认知、动机的表现中,推导出如何在商业领域内的应用描述不是很详细。我的感觉是从用户的行为表现到商业的解决方案可能有多种解决方案。且书中描述的解决方案并没有和用户的行为表现结合紧密,相同的一套解决方案在多种用户行为中均可以使用。从非常宏观的文化、人类需求到商业世界中的解决方案,如在金砖四国中发现创业的新方法、改善超市的营收、提升减肥会所的复购率、和巴西啤酒品牌改造升级的关系不密切。

痛点读后感篇九

在运营推广过程中,为了提高转化,应该明确用户及产品的特性,大概可以分为5类

1、社交属性。用户之间有很强的内容交流,社交关系建立需求,它们会自发交流生产内容。

2、PGC需求。用户对该领域感兴趣,需要了解专业知识。

3、线上聚集地。一对一邀请用户,效率上即时通讯工具最佳,质量上社交网站最佳,取决于需求的用户类型和数量

4、线下聚集地。一个是用户的地域属性,为了形成区域性的服务,线下推广可以将用户“一网打尽”,形成效应。

5、工具属性。一些产品通过单边的工具切入,再延伸服务。比如做一些查询、比价插件,可以跟信息服务平台进行植入合作,从而获得流量。

本条干货知识转自推广人学习交流网站——“怎么推”。

痛点读后感篇十

挺特别的用户研究,作为运营,我们在用户体验和产品研究的时候,往往第一反应就是收集尽可能多的数据进行分析,但是,我们也忽略了,每一个用户都是独立的个体,都有自己的真实需求。

如果作为产品设计者,只会从大数据还有用户整体的画像去切入做产品设计,在一个领域,就会变得越发趋同,千篇一律。想要脱颖而出,越来越难。

笔者举了很多例子,是如何从小的用户反馈入手,挖掘小数据反馈出的用户真实的需求,围绕着用户的痛点去做设计,满足用户的需求。

运营和产品相关的研究者和从业者,值得一读。

不过因为理论不多,也没有很成体系的框架,所以不会太难读。

痛点读后感篇十一

首先这本书并不是一篇批评大数据的议论文,而是想要展现小数据的一些特点,在注意大数据的同时也要注意一些问题。1.大数据不会激发深刻的见解。2.大数据是数据,而数据种分析,轻情感。

根据他的理论,“肥胖会像病毒一样,由一个人传染到另外一个人……当一个人的体重增加的时候,最亲密的朋友也会跟着发胖。”所以哇、真正的好朋友,是要帮助对方减肥的。

确定一个人的心理年龄的因素是什么?书中给出的结论是,与我们第一次感觉到解放和自由是直接相关的。那我的心理年纪岂不是第一次离家上大学?你就是18岁?!

最后书中介绍了下作者的7C工作法,collecting clues connecting correlation causation causation compensation concept.感觉值得一试。

痛点读后感篇十二

1.一个人,TA有自己私人的习惯、喜好和情绪。这些信息隐藏着还未被满足的欲望。 2.这一个个小群体的隐藏欲望,就是一个个商机。 3.去问、去观察、去记录,顾客有什么习惯?有什么兴趣?有什么感受?生活中一个物品的摆放,一个动作的抉择,顾客的生活细节是怎样的?还有什么情感没满足不痛快? 4.用户的内心情感、用户的生活细节、用户与你的产品相处互动时点点滴滴,全都记录下来。只有真正“看到”用户与产品,才有优化体验一说。

痛点读后感篇十三

1. 大数据只看重对信息表面的分析,不太关注信息背后所包含的情感、心态,有时就显得冷冰冰的,难以真正触及顾客的需求。所以作者认为,小数据更能揭示大趋势。

2. 通过一些微小的线索,发现人们的欲望,满足他们未被满足的需求,这就是小数据理论的操作原理。

3. 人通常由两个自我构成,第一个是理想化的自我,就是我们希望别人看到的样子,另一个就是真实自我,与我们的欲望有关。而显示真实自我的线索,通常都隐藏在比较隐私的地方,比如说冰箱、衣橱。

4. 把小数据串联起来,寻找线索的过程,就叫链接。作者认为,寻找这些线索,就是寻找顾客的情感缺口,看看他们的情感中缺少什么,富余什么。

5. 小数据的本质,是要指出人们有什么欲望没有得到满足,然后对此进行补偿。

6. 当我们发现顾客的欲望,想要进行补偿时,通常需要创意去制造惊喜感。

痛点读后感篇十四

跟着一个以观察人类行为为生的人,走遍世界。这个比任何一本旅游指南更让人着迷。我没有他敏锐观察和分析的职业本能,有时他几乎像个怪蜀黎,以工作之名窥视挖掘别人内心连他们自己都意识不到的潜意识欲望,有点我不尴尬尴尬的就是别人的劲儿。

第一章对俄罗斯的描述满足了我一直以来的好奇,如此细致我相信我去10次也不可能有这样程度的了解。第二章对美国的深入研究却有颇多我不认同的观点,或者说是我完全没想到过的解读。一个瑞典人和我一个中国人看待同一个社会行为居然有如此不同的视角也是让我诧异了,毕竟我们都算有不少多元经历的。可见人与人的差异真是无处不在。

行文有点散,作者试图把几个不同的case混在一起成一章,凸显了他的博闻强识,估计也是记录他的心路历程不过我觉得效果没有太好,可以优化一下

痛点读后感篇十五

用小数据揭示大趋势。跟信息量巨大的大数据相比,小数据显得更有人情味,人都有两面性,销售的目的就是为了挖掘人性的另一面欲望,满足客户真正的需求。 怎么利用好小数据,分为7步。

第一步收集数据,收集目标地的地理特征、人文景观这些客观信息素。

第二步是从数据中找到线索,用线索和顾客的真正需求联系起来。

第三步是连接,把这些线索和小数据连接起来,找到顾客的情感缺口。

第四步是关联,找到顾客情感缺口与商品的切入点。

第五步,因果,确认之前所关联到一起的结果会不会让有成就感,或者解决痛点问题。

第六步,补偿,小数据和大数据相比起来最具优势的地方就是更人性化,把人想做又做不到的事情通过其他途径发泄出去。

最后一步是创造惊喜感,用创意创造出可以操作的补偿办法。把小数据和大数据相结合起来,更好的去剖析消费者心理,会对生意大有裨益。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