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惊讶心理学》读后感:这本书通过解析人类惊讶的心理机制,揭示了人们在面对突发事件时的内心反应和思维模式。作者深入浅出地介绍了惊讶的定义、表现形式和影响因素,引导读者了解并探索自身的惊讶体验,为心理学爱好者提供了一次别具意义的心灵启迪之旅。
惊讶心理学读后感篇一
(这本书的阅读速度有点慢。有些地方需要细细斟酌推敲,思考的地方太多)
惊讶心理学,在书店海淘的时候就被深深迷住了,偷偷拍下封面网上购买。估计你们也猜到了,学生党啊...xxxx.在物质横流,信息爆炸的时代,注意力绝对是稀缺资源。如何在纷纷咋咋的乱炖中抓到注意力分散人们的注意、更甚持续下去,在生活的各个方面,真是现代人想要混的好的必备但又很稀缺的特质。
一共十一章,四部分。按部分来说,一了解(KONW),二拥抱(ACCEPT),三策划(HOW),四持续(CONTINUING)。了解这部分说明了惊讶的四个阶段:1.僵滞 2.寻找 3.转换 4.分享。真的惊讶往往是由僵滞的表情开始的。截下来就是寻找,寻找分析,寻找合理解释,输出转换,然后分享,把惊讶的事情share to people around u.了解了机制才能更好掌握它-惊讶。
第二部分,拥抱。培养反弹力,重塑自我脆弱面,巧妙应对未知。不具体描述,太多了。第三第四部分,略...
还是重点写给我感觉比较深刻以及执行的干货部分吧。重点是how &continuing 部分。
how:1.提升创造力:好奇心,假设在迷雾中行走,想法混合,反复尝试。惊讶跷跷板效应。2.掌控注意力:打破模式,创造知识缺口,制造可预知的不可预测性,逐步揭秘。3.制造愉悦感:期望值。许诺/高兑现,埋藏曲奇饼,给一个"不为什么"的解释。可持续的愉悦感。4.制造体验:一条串起体验的红线,激活感官,共同创造,绘制体验旅程图。
CONTINUING:1.培养日常关系:保持复杂性,平衡同一性和差异性,平衡新奇和常规,魔法比例(积极行为:消极行为≥5),将恰当的惊讶语音(符合别人期望值),追踪行为模式(模仿别人) 2.给自己制造惊喜:制造日常的工具:收集新奇感,开启惊奇之旅,寻找震撼感,扩大舒适区,学会感恩,想惊讶学家一样思考。
总结到此为止。可以运用到人际中,是不是语出惊人,新奇的亮点让你更受欢迎,与众不同,无形中打响了你的个人品牌,塑造了自己的个人形象。隐形的为自己做代言。这些事是现在不可或缺的能力-即推销自己。在商业上,通过给客户塑造一种极致回或新奇的体验,从而赢得更多回头客。这时候,持久的惊讶就显得极为重要。这相关到长久的人格魅力和生意。惊讶心理学说到一个惊讶跷跷板理论,有一个平衡点,时而大惊喜时而小惊喜,但无论大小惊喜都必须在客户和朋友的期望值上。这点若是做到了,能够给人际交往和生意上产生“质变”的巨变。好好使用这一本工具,懂得其中妙处的人,会走的更缤纷多彩~
具体还要等我等我充分实践了之后才能有更多领悟,再来反馈。办法太多,只能让时光来一一检验了。但可持续的惊讶确实是给我的生活和即将的工作带来了较好的想法。anyway,思维困乏时,时不时来重温下,会有新的收获。
惊讶心理学读后感篇二
可能也正因为是这本书,才会带来这样的疑问吧,我可不想专门去讨论书名的问题,直到我发现这里的讨论可以从书名开始。
中文的书名我们都知道了,但是对比英文书名呢,看到《Surprise: Embrace the Unpredictable and Engineer the Unexpected 》后,我们也许会有一个疑问,译名为什么会加上心理学三个字呢,是因为心理学标签还有它流行的市场价值吗?又或者加上心理学更符合书中的内容?亦或为了增添一点学术范?因为副标题非常功利化,所以要用理论的名号来平衡和背书呢?或者单纯因为惊讶两个字太孤单了...好吧,最后这个理由似乎很牵强,但也不是没有可能,汉语的惊讶或者惊喜几乎没有被单拎出来用的,到这里我才发现Surprise在汉语中没有准确对应的词汇,所以我们在给别人制造惊喜的时候,要么普遍还是说“surprise”,要么说“当当当当”(最后一个“当”拖长调,发音介于二三四声之间),要么就干脆用闭眼睁眼式的套路,我敢打赌没有人会突然蹦出来高喊“惊讶”或者“惊喜”的,如果有,恭喜你又拓宽了惊讶或惊喜的定义。
接下来我要赶紧回答上面的几个小疑问,以切中题目里的大疑问,否则会给人一种还没有进入正文的感觉。如果书名用了心理学三个字,确实增加了一些专业和理论向的感觉,还附带着一种也许已经不那么流行了的流行心理学体,比如《拖延心理学》、《怪诞心理学》之类。但正是这三个字的出现可能带来了这样一种戏剧化的效果,部分读者找到这本书本来是要整理惊讶、消除惊讶或者kill惊讶的,没想到这本书却是要解锁惊讶,真的就这样南辕北辙的走到了一起。另外如果原书要走专业和理论路线,那英文书名也许不是现在看到的这样,既然原书的两位作者已经把她们的研究称为“surprisology”,并自称为惊讶学家,那何不直接标榜这个新理论的定位呢,换成《Surprisology: Embrace the Unpredictable and Engineer the Unexpected 》岂不更好,但显然作者们没有投赞成票。
至此,我们应该回到这本书的内容来看,我认为作者们做的最对的一件事情是开放了惊讶的定义,开放到了哪种程度呢,开放到了让我发现原来惊讶是生活的必需品,对于“惊讶是什么”这个问题的回答是没有正确答案的,(字典的解释是“感到意外、奇怪”,这个解释相当于没有解释。)惊讶可以是一种情绪,可以是一种认知状态,可以是我们对未曾预料到或预料错误的事情产生的反应,可以是多种多样神秘的存在。作者们没有去过分计较惊讶的定义,而是尝试通过描述惊讶起作用的形式而构建起一个关于惊讶的体系,惊讶可以说在生活的方方面面影响着我们,我们每一次的认知升级,我们的焦虑与无聊,我们的积极与消极,我们感到的新奇与常规,甚至我们与他人各种关系维持的状态,惊讶都或隐或显的起着重要的作用,只是很多时候还没有被我们意识到。惊讶有还是没有呢,多还是少了呢,好还是坏呢,可以说惊讶是我们人生体验最神奇的一味调料,而通过这本书,我们也许可以成为那个掌勺的人,自己调出缤纷可口的人生滋味。
惊讶心理学读后感篇三
初识惊讶心理学 飒飒凉风,落叶满地,满是寒意,迈入图书馆大门,不仅感受到了暖意,更多的是这种氛围带给我的舒适感。短暂学习过后,原本只打算起身换个思维却突然有了想去借阅室的想法。于是偶遇了《惊讶心理学》这本书,从没有听说过惊讶心理学的我对这本书产生了浓厚的兴趣。怀着满满的期待,我从图书馆借走了这本书,并开始阅读起来。 可是书的前言对我来说并没有足够的吸引力,甚至让我觉得无聊,并不知道作者在说些什么。于是我跳过了让我疑惑的前言,直接开始了第一部分的阅读。这自然是从了解惊讶开始,惊讶的程序包括僵滞、寻找、转换、分享这四方面。惊讶可以强化人的情绪,无论是积极的还是消极的。在第二章“世界中的惊讶”中,我接触到了一个的关键术语——惊讶跷板,这不禁引发了我的深思,为什么现在物质生活水平已经达到了一定的高度,却有越来越多的人内心空虚感到无聊和焦虑呢?在书中我得到了答案,那就是因为我们有了更多的可预测性,但是太多的惊讶反应又会引发焦虑。理想的情形是可预测性和惊讶反应达到平衡,但这种平衡又是很难把握的。 书的第二部分,紧接着出现了下一个名词——反弹力。反弹力是能让我们从消极惊讶事件中迅速恢复的本领。反弹力越强,就越容易快乐,容易成功,并且更能够把霉运转化为好运。培养反弹力可以帮助我们拥抱不可预测性。那如何培养这个神奇的东西呢?书中给出的答案是这样的:打好坚实的基础塑造稳定的关系;重塑自我转化视角发现消极情境中的有利之处,先让自己取得小胜利,给自己一次挣扎的机会,从而可以让我们距离成功更进一步。书中还讲到要重塑自己的脆弱面,在这里脆弱不是弱点却等同于开放,或许这令我们感到不解,但是当我们展现脆弱的时候,就能更充分的体验生活,还能建立更密切的关系。如果在感觉舒服的基础上,我们把自己的脆弱再多展现一点点,寻找一些小方法请求别人帮自己一把,那这也不失为一种不错的选择。 如何巧妙应对未知?书中又向我们介绍了另一种弹力——认知弹力。要想巧妙娴熟地应对未知的情境,我们就要采取中间之道,培养自己的认知弹力。我们可以把决策当作实验,重复做实验直到出现满意的结果,也可以给未来设计几个可能的不同版本,做一个足够灵活的计划,适用于任意版本;要把注意力集中在他人身上而非自己身上,不要过于执着结果;收集自己的尴尬时刻,提醒自己,只有艰辛地经历尴尬时刻才能跟他人建立关系,才能收获成就感,才能得到成长;投入反向思考,找到观点间相似的所有方面。 书的第三部分“策划让人意想不到的事”内容较多,在我看来应该也是对读者来说启发比较大的地方。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科技水平的提高,创新这个字眼越来越多的出现在我们的生活中。那对我们个人来说如何提升创造力呢?我们不仅要产生好奇心,更要在迷雾中思索,把自己的观察收集起来,但不用急于寻找答案,反复实践不断感受轻微惊讶,而不是把自己推向一个不愉快的、大为惊讶的结局中。学会掌控注意力,打破模式,创造知识缺口,向人们展示对他们来说还是未知的事情,制造可预知的不可预测性,就像阿什利音乐俱乐部一样,人们只是知道有神奇的事将要发生,却永远都不知道将要发生的是什么,这大概就是让人着迷的原因吧。而且要用自己的有利条件制造悬念。除此之外,制造愉悦感也是尤其重要的,低许诺高兑现很好理解也很常用,但相比之下“埋藏曲奇饼”更是个不错的方法,那热乎乎的曲奇饼已足够将人心所温暖,而且不做解释的惊喜更能强化愉悦感。最后我们可以制造体验,单用一个主题或重复出现的信息把体验中所有元素统一起来,刺激每一个感官从而提升体验层次,并且要和参与者共同制造体验,这样我们才能真正的体验愉悦感。 书的最后一个部分以“天天有惊喜”为标题,要想天天有惊喜我们要同时站在相反立场对待自己和他人,在你所知和未知之间找到平衡,从而创造舒适感和神秘感,平衡新奇和常规,增加兴奋体验比,学会讲恰当的惊讶语言,这不仅仅指话语,还包括亲密接触如拥抱,分享体验如共同回忆一段美好时光,主动提供服务如做个家务,以及送个礼物既可以是有形的也可以是无形的,这些看似微不足道的小事却可以大大的增加兴奋体验比。发现常规的行为模式,擅用多用好用的模式。书的最后一章“给自己制造惊喜”,这里提到了一个神奇的物质——多巴胺。这种影响神经系统的化学物质与兴趣和动机相连。刺激多巴胺,收集新奇感,用新视角观察世界,开启惊奇之旅,寻找震撼感,这种感觉能让我们对时间的认知放缓。在此基础上逐步扩大自己的舒适区,否则总有一天我们会后悔想做而没有做的事。最后的最后,要学会感恩。书中提到更多的感恩就等于更多的喜悦。为什么这样说呢?书中曾提到过“期望值理论”即一旦有什么事让我们感到愉快,我们的期望值就会上升。如果新提升后的标准每次都能实现,期望值就会适应下来,舒舒服服地停留在那里,在那之后即便是我们得到了期待的东西,也不会有什么感觉了。从中我们还可以得出一个结论,那就是没有惊讶也就没有了感恩,所以我们有必要重置期望值,再感到惊讶的同时学会感恩,体验喜悦。
初始惊讶心理学,还有很多我无法理解的东西,很幸运让我有机会接触到这个让我感到“惊讶”的作品,如果有机会我会继续深入了解下去,感受惊讶,制造惊讶。
惊讶心理学读后感篇四
无聊是现在经常听到的一个字眼,工作无聊,下班后自己的生活很无聊,和男朋友/老公相处很无聊,鼓起劲头看本书或者看个电影,大部分时间只看了开头就被其他事情转移了注意力……晚上睡觉前回想自己这一天好像什么都没有做,没有值得回忆的事情。但是又不能鼓起勇气去做自己想做的事情,或者根本不知道自己感兴趣的是什么。如果你的生活大部分时间都是上面这个状态的话,那么来看《惊讶心理学》就对了,塔妮亚和莉安娜给你讲述如何拥抱生活中不可预测的事情,并让你的生活天天充满惊喜!
《惊讶心理学》的作者是塔妮亚和丽安娜,塔妮亚出生在乌克兰,受切尔诺贝利核泄漏的影响,在6岁时全家被美国难民计划收留,贫穷的生活让她和姐姐善于在很小的事情中获得满足,不管是在难民收容所地板上捡到的1美分、垃圾站中找到的一袋毛绒玩具还是送错的披萨,这些事情都给了她们无穷的惊喜。她和姐姐很早就把制造惊讶作为了她们的事业方向,但小时候经历的居无定所和贫穷都让她想牢牢地掌控住生活(在高中时就制定了后面1个月到十年的人生规划),在进行自己的惊讶事业时,她也开始逐步接受自己的生活中的不可预测性。丽安娜对惊讶的主动探索在自己12岁时就开始了,在被迫参加自己新家的建设时,百无聊赖的她在隔热板上划下了大大的“无聊!!!”就逃开了。回来以后发现被爸爸改成了“只有无聊!!!的小孩才感到无聊!”,并放到了家的入口处,她从此开启了对世界的探索。
惊讶跷跷板
惊讶跷跷板
按部就班的生活让人感到无聊,而充满变化和不确定的生活又会让人焦虑,如何克服自己内心的恐惧,拥抱不可预测性,迈出自己的舒适区呢?在《惊讶心理学》中塔妮亚给出了几种工具:
培养反弹力
前端时间南方下了大雪,很多树枝上积了不少雪但是树枝没有弯曲让雪滑下去,而是硬生生被雪压断了树枝,这些树的反弹力就不够。反弹力越强,可以承受的让你受到惊讶的艰难场景就越多。
打好坚实的基础,当你遇到挫折时能有让你足够安心的朋友可以去短暂依靠;
重塑自我,在遇到挫折时,换个角度从中寻找价值,没有经历是全然糟糕的,当你可以做到时,就不再害怕惊讶,并愿意拥抱生活中的不可预测了;
找到正确的挣扎模式,作者称其为“挣扎的三明治模式”,先制定一个小的目标,完成后给自己正面的认同和激励。接下来制定一个更大的目标,在自己失败和挣扎时不要沮丧,同样给自己欢呼,然后继续投入直至成功。进入的挣扎次数越多,你以后能吃下更多不可预测的三明治;
学会转身,发现新的可能。当生活在按部就班沿着正常轨道运行时,通常是不会去思考太多。但是当惊讶发生时,我们会停在原地抬起头思考自己在做什么,开始认真考虑自己想要的是什么,自己想要去哪里。
重塑自我的脆弱面
当我们把脆弱展现出来时,可以更好地体验生活,和他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承认自己的错误,当你真的犯错时,不要逃避和害怕承认自己的错误。真诚地承认并讨论自己的错误(不要含沙射影地责备他人),可以和他人建立更紧密的联系;
提高自己的档位,在你觉得舒服的基础上,把自己的脆弱性再多展现一点点;
请求帮助,不要害怕寻求别人的帮助,在恰当的时间请求别人帮一把
巧妙应对未知
提升自己的认知弹力,在自己的认知范围里尽量不要出现非黑即白的认知,世界比我们想象的复杂,每个人都有自己的多面性。如果你不能确定一个事情时,要允许自己的认知不断变化拉伸,先不做判断,可以在内心保持不同意见;
把决策当做一个实验,而不是只有一次机会的决断,允许自己多次实验不断调整;
具备情景规划能力,面对未知的事情时,可以场景化地想象自己选择以后的生活,假设离职6个月,房租怎么解决,遇到突发事情时怎么应对。多做情景规划,根据自己掌握的信息规划出大为不同的情景,做好准备迎接各种场景,避免胡思乱想;
还有即兴表演、挖掘尴尬时间的另一面财富、投入反向思考的工具。
上面是拥抱不可预测性的培养反弹力、重塑自我的脆弱面和巧妙应对未知的工具,按照上面的工具不断练习自己去拥抱生活中的不可预测性,接受生活中是有不可预测的内容并学会如何应对。接下来就可以一步步走出自己的舒适区,扩大自己的舒适区,寻找自己感兴趣的内容和生活方式,毕竟,只有无聊!!!的小孩才感到无聊!
惊讶心理学读后感篇五
一、讨厌惊讶的男人
惊讶的最大作用,就是给情绪加成。据统计,以惊讶的方式来令人接受一件事,比一般方式带来的情绪波动增大了4倍。因此,我们习惯用惊喜来营造欢乐的事,比如求婚、生日、阔别已久的访问……另一方面,人们也避免用惊讶的方式来告知坏事,例如,他们会用这样的句子来开头:“先别管那些,我想告诉你一些事,希望你做好准备。” 有趣的是,我发现男性比女性更敏感于惊讶的坏事。可能跟他们的性格更加内敛有关。因为惊讶所代表的就是外露的情绪,这意味着将他们放到了更无助更难以掌控的情景中。 所有有些情感两性书籍告诫女性,不要用她们习以为常的一惊一乍的方式来与男性交谈,例如很严肃地说:“我有件事必须要跟你谈谈。”往往会吓坏他们,让他们以为你要告诉他孩子他爹是隔壁老王这种事。
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乔布斯这身黑高领毛衣+牛仔裤+运动鞋,成了他的公开场合的唯一装束。如果用惊讶心理学解释,就是“以不变应万变”来寻求安全感的表现。 举一个最常见的例子:一个小朋友,睡觉的时候或者去陌生的地方,他一定要抱着特定的某个玩具或者物品,才能感觉安心。因为对他来说,黑暗、陌生的环境有太多未知的因素,他需要用一些可以确定的、熟悉的东西,来获得对于外界的掌控感。 之前看过一个网友的留言,她的孩子不管什么时候,都会紧紧拽着一团线,这团线是从他婴儿时期给他当襁褓的小毯子上扯下来的。对于他来说,包裹着他身体的小毯子,温暖、柔软、舒适,构成了他最初的安全体验,当他稍大些,没有这样的毯子来裹住他,所以,这团线就成了他获得安全感的来源。 乔布斯每天要应对非常多的惊讶事件,也因为他本身缺乏安全感,他的天平已经重重倾斜到“惊讶”这头,所以才需要这样稳定的、熟悉的、可控的装束,来把天平保持平衡。 这也是为什么过分的稳定会让人渴望冒险、过分的颠沛会让人渴望安定——天平倾斜了。
我们的娱乐方式越来越多,为什么却比以前更容易感到无聊?因为只有集中注意力,才能得到由于兴趣而感知到的全部情绪,当然也包括珍贵的快乐。 但每天在我们脑中上演的“注意力争夺大战”战况太惨烈,有无数东西都想得到它,这也导致了最终我们无法再某件事上专注,投入全部注意力。 作者的一位小友在12岁时就发现了这个现象,他将其称为“内容型僵尸”:我们就像僵尸一样,无法拒绝每个从身边走过的活人,总是忍不住追着跑并杀死他们,但只是随便吃几口,就又会追猎新的乐趣。最终都没有吃饱,却感到精疲力尽。 而惊讶存在的意义是什么呢?就是在某一刻吸引了你全部注意力,让你充分感知增幅4倍的情绪,当然,还有4倍的乐趣。
在玛丽苏小说中,当霸道总裁/学长/村长露出邪魅狷狂一笑,说出“你成功地引起了我的注意”,大家都知道,这比“我爱(上)你”更加赤裸地表明了他未来老伴的人选。 因此,如何成功引起霸道总裁/学长/村长的注意,就成了这场争夺战至关重要的杀手锏。 特别提示:本文的目标受众是长期无法上位的女二女配们,如果你是吃口屎都能引起霸道总裁强吻的第一女主,请关闭本文。
第一步:打破模式
首先,你需要观察霸道总裁周围的环境。由于他从出生开始自带的“真·霸道”属性,有很大概率他所处的环境是对他百依百顺、任他呼风唤雨的。但由于近十年的偶像剧洗脑,很多女人都学到了女主的傻白甜技能,也不排除他身边大量充斥着这类“做啥啥不懂、吃啥啥不够”的呆萌女。 总之,你出现的方式,一定是要跟他所习惯的类型完全不同的感觉。你可以在上班途中穿着紧身皮裤趴在他的车顶强行搭顺风车,也可以他上课的时候穿比基尼走进他教室开始在黑板上答题,还可以在农忙时穿真丝长裙优雅地走过忙着为他家自留地插秧的女人面前。方法不一而终,达到效果就行。
第二步:创造知识缺口
经过第一步的“惊讶”出场,想必他已经注意到你的存在,无数个大写的问号开始盘旋在他的心头: 她是谁?她在做什么?她为什么要这么做?…… 先别急着高兴,这一步的功夫在场外。你需要严防死守关于你的大部分关键信息,如果他很快解答了他的疑问,就会立刻对你失去兴趣。 至于那些一问就“哈哈哈她还不是为了泡你”把你出卖的闺蜜,建议直接灭口。
第三步:制造可预知的不可预测性
这很绕口,用文艺的话来解释,就是他知道你要来,但不知道你什么时候会来或者会怎么来。 通过之前的努力,你现在应该已经顺利进入他的社交圈了。虽然他还没有完全理解你的行为动机和原理,但他已经稍稍习惯了你“特别”的方式,这就需要新的刺激来挑逗他的兴趣点。 这里有一个诀窍,就是低许诺/高兑现。也就是在他以为掌控了你的水准,已经有了较低的评价的时候,让他大吃一惊。例如,连面都煮不好的你,代表村里参加镇上举办的腊肉比赛,却独创出玫瑰腌制法,一举夺魁,全镇惊艳云云。 当然,还要确保你在新东方速成班的老师守口如瓶,否则,“呲喇”。
第四步:逐步揭秘
他的好奇心已经完完全全被你吊起来了,不出意外的话,他应该对你说过那句攸关成败的“你已经成功地引起我的注意”了。 这一步,就是要为你的这一系列作战完美收官。你要像不谙世事的处女,缓慢而富有层次地抛洒你的秘密。 但在实际操作中,要让他以为是出于偶然被他逐渐揭秘。请自行搭配慌乱、焦虑、悲伤、愤怒等激烈情绪,供他更好地品尝你的秘密。 现在,你用这四步手法,为他完成了一次完整的惊讶高潮。显然,你已经在他的心里留下了难以磨灭的痕迹,成为他记忆中一段深刻的经历,距离你彻底推倒他,已经可以进入倒计时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