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首页 > 范文 >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读后感锦集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读后感锦集

格式:DOC 上传日期:2024-06-16 22:01:09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读后感锦集
时间:2024-06-16 22:01:09   小编: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是一本关于人际关系和自我成长的书籍。作者通过阐述亲密关系和独立自主之间的平衡之道,帮助读者建立健康的人际关系,同时保持自我独立和自我价值。这本书对于每个人都有启发,让人们更加了解自己,同时也更好地理解周围的人。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读后感(篇一)

2022年第16本书 作者:冰千里 自从有了孩子,经常会和妈妈们一起讨论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到了孩子青春期,更会有很多妈妈们头疼,之前都很乖巧听话的孩子,为何到了青春期,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呢?今天读了冰千里的《亲密而独立》为我们解惑这样的问题。 全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伴侣,理解自己》;第二部分《通过孩子,看见自己》第三部分《通过成长,接纳自己》。我们通过目录,可以看出冰千里老师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不管我们处理哪种人际关系,最终都是归于自己的成长。一些关于技能技巧的课程、书籍,会为我们总结一些好用的方法。我们其实,更应该关注这些方法背后的思考逻辑。 在讲到亲子关系的时候,冰千里老师用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孩子就是家里的一个房客,是贵宾,需要我们好好照顾,却不要过多地干涉。就好像我们去酒店,可以体验到很好的服务,却不会有服务生干涉你要去哪里。“父母此生只为孩子做一件事就足够了——人格的成熟和健康。” 孩子从小的时候,必须要依赖父母的照顾才能生存,可是随着自己慢慢长大,孩子也需要独立,需要在不断的挑战中成长。因此,孩子在青春期、叛逆期会表现出一些“反常”的行为。成熟的父母,允许孩子去探索自己的世界,理解孩子的所谓“反常”其实是正常的成长过程。这样,父母就不会因为孩子的变化而感到焦虑,同时也会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让孩子学习到要如何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 其实,叛逆的不仅是孩子,成年人也会叛逆。冰千里老师在书中称之为“中年人的黑化”。打破旧模式,迎接新模式,想要涅槃,必然要先浴火。人到中年,为自己积攒了“活下去”的能力,到了追求“活得好”的时候。这里的好,不是指物质上的好,而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交友。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流行一句话“对自己好一点。”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人,常常是用金钱来对自己好一点。但是,如果你只会用金钱来填补自己,内心永远是干涸的。中年人的叛逆,其实就是要拿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热情拥抱你的叛逆期吧。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读后感(篇二)

2022年第16本书 作者:冰千里 自从有了孩子,经常会和妈妈们一起讨论关于孩子教育的问题。到了孩子青春期,更会有很多妈妈们头疼,之前都很乖巧听话的孩子,为何到了青春期,就像是变了一个人似的呢?今天读了冰千里的《亲密而独立》为我们解惑这样的问题。 全书分成三个部分:第一部分《通过伴侣,理解自己》;第二部分《通过孩子,看见自己》第三部分《通过成长,接纳自己》。我们通过目录,可以看出冰千里老师想要告诉我们的是,不管我们处理哪种人际关系,最终都是归于自己的成长。一些关于技能技巧的课程、书籍,会为我们总结一些好用的方法。我们其实,更应该关注这些方法背后的思考逻辑。 在讲到亲子关系的时候,冰千里老师用了一个非常有趣的比喻:孩子就是家里的一个房客,是贵宾,需要我们好好照顾,却不要过多地干涉。就好像我们去酒店,可以体验到很好的服务,却不会有服务生干涉你要去哪里。“父母此生只为孩子做一件事就足够了——人格的成熟和健康。” 孩子从小的时候,必须要依赖父母的照顾才能生存,可是随着自己慢慢长大,孩子也需要独立,需要在不断的挑战中成长。因此,孩子在青春期、叛逆期会表现出一些“反常”的行为。成熟的父母,允许孩子去探索自己的世界,理解孩子的所谓“反常”其实是正常的成长过程。这样,父母就不会因为孩子的变化而感到焦虑,同时也会为孩子树立一个榜样,让孩子学习到要如何应对生活中的不确定。 其实,叛逆的不仅是孩子,成年人也会叛逆。冰千里老师在书中称之为“中年人的黑化”。打破旧模式,迎接新模式,想要涅槃,必然要先浴火。人到中年,为自己积攒了“活下去”的能力,到了追求“活得好”的时候。这里的好,不是指物质上的好,而是用自己喜欢的方式去生活、交友。 不知道什么时候开始流行一句话“对自己好一点。”我在生活中遇到一些人,常常是用金钱来对自己好一点。但是,如果你只会用金钱来填补自己,内心永远是干涸的。中年人的叛逆,其实就是要拿回对生活的掌控感。 不管是大人还是孩子,都热情拥抱你的叛逆期吧。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读后感(篇三)

文/苏西影

前两天,赵丽颖冯绍峰冷不及防地宣布离婚,没有过多的纠缠,也没有所谓的撕逼,只有彼此留下的一句相同的告别语:过去很好,未来很长。

当消息一被公布时,网友们纷纷表示支持,祝福赵丽颖将会找到更适合自己的婚姻。

不得不说,赵丽颖的直率与能干,早已无需被情感所捆绑住手脚,凭借自己的独立活成属于自己的一片天地。

而回顾起这两人离婚的理由,无一不是觉得,在情感里过于依赖对方的人,演变成跟随不了对方的节奏,从而变成原地踏步,毫无斗志。

一、对话心里未知的小孩

这让我想起《亲密而独立》书籍,关于两性在情感里的相处,最理想的状态,应当是“每个亲密关系有烦恼的人,都是因为没有找到关系中的自己。”

在一段感情里,真正能够保持长久的关系,理应是“我们需要不断地看见内心那个未知的自己”。

我们总是惯性地看到展现在大众眼前的自己,担心着一切的情绪,而未曾主动地询问过,那个未知的自己,活得是否快乐,过得是否自信?

任何言不由衷、知行不一,任何假性亲密都在掩饰内心的匮乏与恐惧,都在粉饰太平中日渐消瘦,都在用一千个谎言隐藏最初那个谎言,最终会失去自我,变得麻木。

二、接纳自我,放下评判

我们内在对自己评判的声音,会限定自身的发展,无法随心所欲地做任何事情,时刻感到憋屈而难过。

在自我接纳的过程中,是突破内在的自我,披荆斩棘,克服问题,变成个人成长。

当我们能够接纳自我时,保持和谐的相处。

三、在伴侣面前保持独处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能够在伴侣那里享受独处的能力,而彼此也愿意给对方腾出属于自己的空间,不近也不远。

彼此温暖而靠近,也保持适当的距离。

久而久之,这种关系中爱的能力就会发展出来,舒服而甜蜜。

现实里,总有伴侣以爱的名义,时刻粘着彼此,害怕分开,也畏惧被抛弃,急于证明对伴侣的爱意,效果适得其反,反遭对方的嫌弃。

人生来本是一个独立的个体,既可单独地存活在这个世界里,坦荡地走一遭,也可遇上心仪的对象,携手前进,而非戴着枷锁,艰难迈步。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读后感(篇四)

哈喽哈喽,今天带来的是一本关于亲密关系的书《亲密而独立》,这是一本孤独的心灵探索者,研究亲密关系与内在小孩。 在这个婚姻自由,恋爱自由的时代里,没有了搭伙过日子,却出现了新问题:在爱情之中迷失自我,一味的依附、讨好对方来建立、稳定对方对自己的喜爱,有一个网络词很好的概括了这一行为,那就是:舔狗。还有一句完整的话:舔狗舔到最后,一无所有。 我们一直以为只要一直对对方好就能保持关系,但事实却不是这样,这属于一种变相的推开,这样的结果有两种:一、习惯你的这种依附,但是只是把你当工具人,在没有更好的情况下,尚且愿意留下你,因为在他心里,你还有利可图。二、会害怕你的这种行为,在这种极度依附下,你会开始产生一种强烈的不安全感,会害怕失去,于是开启了过分关心的模式,时间长了对方就会感到害怕。 那么要如才是正确的建立甚至是保持关系的方法呢? 亲密且独立,首先要到的就是独立。 一个人与另一个人要怎么亲密呢?首先是不亲密,只有当你是独立的自我人格时,你才有可能吸引到真正适合相处的对方。如果你是为了对方开始改变,那是一种正能量,一种为了爱情变得更优秀的力量,如果你只是为了获取某人的心而假装出对方喜欢的样子,这样不仅很累,迷失了自我,你需要用无数个谎言去圆最初的那个谎言,你会变得疲惫不堪,这样的真的是你追求的吗?又如果有一天谎言被识破,你又该如何收场?这样子只会失去更多。所以,在亲密之前,请独立,保持自我。 都说男女平等,那要怎么在爱情里体现? 现在网络上流行的一句话:真正喜欢你的人一个眼神,一句话就能懂你的全部意思。这根本就是毒鸡汤,你以为对方是学心理学还是刑事侦查呢?能从你的微表情里面读懂你的全部想法。 我只能说,因为朝夕相处,对方确实能摸清你的性格和气性。知道你的喜好,但是如果你奢望一句话都不说,他就能明白你的所有那是不可能的。我认为,你表达出来,对方能很好的做到就已经是很不错了。至少他是把你的话放在心上的,这不就足够证明他对你的感情了吗?在建立关系之后,一定要保持平等的状态,对方不是你的附属品,要学会尊重,凡事对站在对方的角度想想,试想一下,如果是对方什么都不说,给你一个眼神就让你猜透对方的心思,你能做到吗? 稳定关系最好的方式是:沟通。 这里主要聊一聊感情最大的杀手:冷暴力。很多时候分手最大的原因不是因为没有了感情而分手,而是受够了冷暴力。特别是争吵的时候,我们容易恶语相向,其实,那都不是我们的本意,只不过愤怒冲昏了头脑。这时候最好的解决方式是:先分开,冷静下来后再沟通,或者是以写的方式来表达自己的观点,当我们写的时候逻辑会更清楚一点,不会过分的无理取闹,像吵架那样靠声音和摔东西来表达,而是有逻辑的表达自己的想法。 这里讲讲有效沟通必须要做到的四点: 1、在时间、地点人物前加个为什么,感情是流动的,当你加个为什么的时候就会进入反思的状态,会挖出自己隐藏掉的事实,因为大脑是会欺骗自己的,有时候会为了使自己处于有利地位,隐藏掉真正的事实,说出来的是对自己有利的东西。 2、把话说完,自己把话说完整,这只是单向的,让对方把话说完,在对方说话的时候不要想着用更大的音调去盖过对方,而是认真听,给对方一个机会。 3、明白自己和对方到底在说什么,也就是深入思考,对方说的是不是有道理,而不是想着如何反驳对方,这不是辩论赛,争吵的本质是解决问题。 这篇主要是讲在爱情面前如何建立和保持,如果你对家庭与孩子要如何处理,对自己的成长有兴趣,我建议可以购买这本书《亲密而独立》,作者冰千里,是国内知名咨询师、心理学家,主要研究亲密关系与内在小孩。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读后感(篇五)

文|继芳翎馨

冰千里的这本书与其说是一本心理学专著,不如说是作者结合自己实际生活得出的一本解答人生关系的干货书。

他以特别利落的方式讲述了一个人在不同关系中的不同状态,告诉了所有人该如何去抉择,怎样去选择一个属于自己的人生之路。

书中只有三个3个大板块,只需要90分钟的专注观看,却涵盖了人生所有的关系,能给人一种醍醐灌顶的感觉。

每个人都想要自己有一个空间,可以盛放自己想要的人生节奏,哪怕是拥有了爱人、家庭之后,也一样是希望自己能够在这空间中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去生活。

而在这个过程中,如果一个人没法独立地按照自己期待的方式去生活,那就不可能拥有多么美好的人生。

打动自己和他人的,往往是源于发自内心的真实,当你独立地清楚自己究竟是怎样的一个人时,你会明白自己究竟该以怎样的姿态去面对人生。

“不要将就,不要混沌,不要模糊,更不要随波逐流,因为那样很容易被同化,被淹没。”

因此,当你想要与他人建立某一种除了父母亲情之外的关系时,就该思考是否自己拥有那样的一种能力,能够独立地处理这些关系,如果暂时还不能,那就不要勉强一定要建立一个什么成熟、稳重的关系,而是要能活出属于自己的空间感和临界感,让自己能够喜欢这样的独立。

我们有时候通过自己理解自己,有时候因为受伤痛理解自己,有时候会通过关系理解自己。以不同的形式理解自己,会给人不同的情感体验,也会让人拥有不一样的生命节奏。

书中说:“有人透过焦虑看到了渴望独处的你,照见了你所有独处的含义,允许你自由地独处。”

这是一种在生活中特别难得的情感,相处中如果彼此都能给彼此这样的一种空间,那么每个人都能够更好地理解自己,也就不会出现那么多我想要空间,你却一直想要粘着我要我和你一起玩闹的情况了吧。

在生活中,或许可怕的不是缺乏沟通,而是你根本就没有掌握好沟通的要义,所以无法真正地理解自己,懂得对方。

书中说,良好的沟通需要具备四要素:一是在时间地点人物前加上一个“为什么”,二是要把话说完,三是明白你和对方究竟在说些什么,四是感受你的感受。

因为只有这样掌握了沟通的要素并且积极地去用良好地沟通践行你想要说的、想要做的,或许才能真正地明白到底自己要的是什么,才不至于不理解自己委屈了自己。

我们所渴望的爱,从来都不应该附加了另外的条件,你要怎么做,就怎么做,你期待如何去行动就如何行动,而是一种充满力量的,拥有本该拥有的实况。

不要因为内疚去爱一个人,如果你觉得内疚,不妨放过别人,因为别人去找另一个人或许能获得更好的人生。

不要因为期待安全感去和人建立关系,因为很多时候安全感这种东西只有你自己能够给,寄希望别人给你安全感,往往不能真正地获得安全感,反而会让你失去自己想要拥有的人生。

不要因为过分需求去与人相处,很多时候过分需求就容易过分讨好,过分讨好就容易失去自我,一段关系中如果不能独立,只是亲密那就容易失衡。

不要渴求一段关系只有一种形式,你们可以是爱人,也可以是朋友,更可以是导师学生,只要你们想,什么形式都是可以的,就怕你们根本不知道自己该以怎样的方式去看待彼此之间的情感。

我们的人生底色究竟是悲凉的还是热烈的?其实答案莫衷一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看待自己生命的方式,也可以凭借自己的能力去决定自己的生命色彩,只是如果我们都可以用更为热烈的方式去创造人生,那么就可以更好地拥有精彩生活。

亲密而独立,希望不久的将来,我也能够拥有亲密而独立的人生,能够为了自己的生活呼唤不一样的色调,为了更好地迎接人生创造不一样的精彩。

在这本书中,你可以通过家庭、通过伴侣、通过孩子,更深切地理解自己,明白自己希望的人生是怎么样的,也能更大程度地把控自己的人生节奏,为了更好的生活拥抱美满人生。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读后感(篇六)

在人际关系中,貌似我们都进入这么一个误区,认为人与人之间越亲密关系才越好。

如果看到某人与你隔着距离,或者暂时疏远你,这时候,你大可放宽心,不必心烦意乱,更没必要胡思乱想是不是对方跟你之间存在什么问题。

其实,这样若即若离的相处方式,反而是更安全的。

就像开车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那样,我们的人际关系也需要保持适度的距离,让自己也有独处的空间。

01

在冰千里看来,亲密的基础是独立,最好的度是“既亲密又独立”。

无论是亲子关系、伴侣关系还是人际关系,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试图去刻意维护表面上的亲密和气,其实,到头来发现一切都是徒劳的。

因为每个个体都是独一无二的,都有自己的思维方式,你认为的亲密无间,或许正是对方想要逃避的。

有时候,两个人在一起相处、共事,即使彼此不曾大声说出我们是友爱、和睦的,但是彼此之间的心领神会,或是某一个眼神的交流,都显得是那样的友善。

虽然没有太多言语的沟通,哪怕就这么定定地坐一起,都觉得彼此的心是在一起的,没有任何不适感和抵触感。

当不在一起时,彼此都正常地进行自己的工作、生活,每逢节假日,彼此都会不由自主地要给对方一句衷心的问候与祝福。

即使天各一方,彼此都觉得心是近的。这,就是既亲密又独立的和谐关系。

02

其实,一个人的独处能力,是从很小的时候就开始发展出来的。

比如,在你还是三岁小孩的时候,如果妈妈在自己的视线范围内,那么你就会心安理得地继续玩你的玩具。

可是,当妈妈突然出去了,你会感到不安,马上停止玩得好好的玩具,站起来冲出去。

如果妈妈懂得给孩子提供良好的空间,让他安全地做自己、玩自己的,不作任何干扰,那么,孩子的独处能力就得到了健康地发展。

正是早年发展出来的良好的独处能力,影响着一个人的一辈子。一个内心有安全感的人,他的人际关系往往能处理得特别好。

然而,如果因为种种客观因素,早年父母没有给你培养好独处能力,现在你依然可以在人际关系中慢慢习得这种能力。

比如,在你的生命中有幸遇到了一位知心朋友,或者是你遇到了善解人意、温柔体贴的配偶,总能给你一种平和心安的感觉,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在不知不觉中也有了这样的独处能力。

或许你遇到问题还是会特别焦虑,感到茫然不知所措,但是,在与他人的关系中,你慢慢地多了一份从容与淡定,懂得该如何冷静地面对。这样,你的独处能力便得到了循序渐进地提升。

03 写在文末

在喧嚣杂无的尘世中,你我都需要与人为伴,都需要有个知心的人,在你伤心难过时互诉衷肠,在你欢喜鼓舞时一同见证,在你失落沉迷时为你加油打气。

这就是我们最基本的社交需求。

然而,我们同样也需要一个人独自舔伤的片刻安宁,也会有不想为人所知的只言片语。这时候,我们需要有自己的独处空间,哪怕一个人静静地坐一会,哭一场,心里都会宽慰许多。

这就是自我成长的必经之路。

因此,在人际交往中,智慧的人懂得保持亲密的同时依然留有独立的空间。

愿你我都能拥有亲密而独立的人际关系,幸福快乐地度过每一天!

-END-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读后感(篇七)

家庭关系里,婆媳关系是一 个无解的话题。有朋友问我:“能不能告诉我,怎么搞定婆婆?” 基本上,提出这类问题的人,我都要回她两个字——边界。

什么意思呢?

搞定婆婆,不是你的事儿,是你老公的事儿。管住婆婆,不是你和你老公的事儿,是你婆婆老公的事儿。

假设一个家庭是一个三角型,一家三口每人占据一个点。那么,你婆婆家有一个三角:你婆 婆、你公公、你老公。你家也有一个三角:有你、你老公、你们的孩子。

基本上,所有两家人的矛盾,不管是你家和你婆婆家,还是你和自己父母家都可以从这个三 角形里找到解释。

健康的两家人的关系,应该是两个三角形,既有一定的边界,又有一定的交集。这个唯一重叠的地方就是老公这个角色。

以开头的问题,朋友认为搞定婆婆是自己的事儿,并且找我要具体的方法。基本上,就可以断定这个人对婆媳关系的理解有误。如果我顺着她的方向告诉她方法,不仅没用,还会害了她。

为什么呢?因为她在说搞定婆婆的时候,潜意识里已经破坏了这个边界的规则,她冲出了这 个边界,要自己孤军奋战和自己的婆婆“斗”。—但这个边界规则破坏了,不仅儿媳和婆婆有冲突,两个家庭三角形内部也不会好过到哪去。

所以,处理婆媳关系的核心,就是把拧在一团对立、斗争的婆婆和媳妇拉开,让她们各自有明显的心理边界。在家庭关系里,有以下3种破坏边界规则的体现, 分别是:

有的婆婆在儿子结婚后,特别爱关心小两口家庭三角形内部的事儿,小两口没要孩子的时候,天天催着问。理由是“我想抱孙子”,美其名曰“趁我身体好,还能帮你带”。生了孙子之后,家庭三角形从两个点,演变成三个点,婆婆借助“疼孙子”成功入侵儿子的家庭三角。

当一个婆婆有合理的理由进入一个新的三角家庭里,游来游去的时候,就会发生第二个破坏 边界的事情——联盟。

比如,当你们夫妻吵架的时候,婆婆就有机会跑过来支持儿子,如果经常发生这种情况,长 此以往,本是两个点的冲突,就演变成了三个点的冲突,或者冲突力量不对等、复杂。还有可能最后变成爸爸妈妈为了团结起来,结成联盟。爷爷奶奶和孩子结成联盟。

一个正常的家庭结构里,应该是父母两个点之间,先内部协商出一个结果,然后以一个一以贯之的教育理念、态度传达给孩子,无论孩子是和爸爸还是妈妈相处,这个背后的理念是一致的。

然而,正是由于家庭中某个成员,比如父亲的缺失,导致婆婆过多参与了家庭决策,而婆婆与媳妇的关系本身就存在角色矛盾。一方面,婆婆是长辈,要尊敬其话语;另一方面婆婆在新家庭里面,又不应该有投票权。媳妇想对抗,划清地盘。婆婆想显示权威,驳回尊敬。

所以,表面看起来是婆媳冲突。其实是两个家庭的边界有问题,一旦一个家庭的边界开始模糊,就会产生侵入、联盟、替位等各种各样的家庭问题,最后是整个家庭都乱成一锅粥。

国内知名心理咨询师冰千里在他的新书《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中给出了答案。

家庭关系问题中,不管是今天文章说到的婆媳关系,还是婚恋关系、亲子关系、自我关系,如果不能很好地把控好边界问题,就很容易消耗人的精气神。

任何亲密关系的边界模糊,都是因为一个人失去了自己。当每个家庭成员都拥有独立的人格,活出完整的自己,也就能建立出真正最好的亲密关系。

如果你也想活出边界、活出自我,达到亲密又独立的境界。快快来看冰千里的《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吧~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读后感(篇八)

01《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到底讲了什么?给我们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最近热映的电影《我的姐姐》,张子枫着实火了一把。她拍戏时加戏的一个细节,感动了现场导演。 原来有段戏并没有张子枫去摸弟弟眉毛的动作,到张子枫趴在桌子上温情地看着弟弟就完成了。 实拍时,张子枫看着看着就入戏了,想到已经去世的父母,想到少不更事并没什么过错的弟弟,不由自主地伸出手去摸弟弟的眉毛。 导演在监视器后面看到并没按照原来设计的剧情喊停,而是一直看着张子枫表演下去,眼睛也湿润了。 拍完后,导演问张子枫当时为什么要加这个动作,张子枫说:“我也不知道,就是觉得弟弟那么小,也没有做错什么,就想去保护他。” 导演一把抱住张子枫,动情地说:“你的心灵真的很美。” 戏里戏外,姐弟关系,刚好是新书《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最好的诠释:影片开始时,姐姐安然已经独立,活出了自己;但随着剧情发展,她要面对父母死亡后,独自抚养弟弟的重任,重新建立亲密关系。 这本书写道,每一段亲密关系,都是自我成长的旅途。 亲密关系不仅包含爱恋,更涵盖你与伴侣、孩子、父母,以及自己的相处。 你很爱对方,却害怕步入婚姻; 你想做一个好妈妈,却让孩子和自己都失控了; 你讨厌伴侣,却又离不开; 你觉得受够了,可又不知道为什么受够了; 这些大大小小的疑惑,都是未活出自己时的困惑,很可能是因为你对自己不重视,对边界感不清晰。 亲密和独立从来都不是泾渭分明的,而是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其中的边界就是找到关系中那个被你尘封的自己,力所能及地做自己,力所能及地帮助伴侣、孩子、父母。 在看见自己的那一刻,你会惊奇地发现,不少问题不再是问题,很多办法生发出来,你开始真正享受亲密而独立。 电影《我的姐姐》最后开放式的结尾,也会随着姐弟长大,最终走向亲密而独立的关系,但愿她们活出边界感,真实做自己。 02亲密而独立有那么难吗?抓紧改变你的人生模式

本书作者冰千里,乃是国内知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作家,自称是一位孤独的心灵探索者。这是他人生第二本书。 知名心理咨询师丛非从赞道: 当你读这本书的时候,你可以跟随冰千里的思路,从一个个日常关系的小情境,深入到自己整个人生模式中去。相信你在那里发现的将不是问题的答案,而是自己。 我们顺着这个思路,看看怎么建立亲密而独立的关系,从而改变自己的人生模式。 作者冰千里认为,在这部作品中,他找到了一种途径,可以让伤害有个疗愈的去处:在亲密关系中活出自己,给予自己足够的心灵空间及自我接纳。 用心理学讲,先爱自己再爱别人,正确处理好亲密和独立的关系。 冰千里在纷繁复杂的人际关系中,总结出三种关系: 通过伴侣,理解自己; 通过孩子,看见自己; 通过成长,接纳自己。 比如,在“真正的亲密,是能够在对方面前独处”,作者呈现独到的理解和体悟: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在伴侣那里享受独自的能力,而彼此也愿意给对方腾出属于自己的空间。温暖又靠近,然而又有一定的距离。慢慢地,关系中爱的能力就会发展出来。 看到这,大家很容易想到刺猬理论。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为了不被冻死,刺猬们聚在一起,互相取暖。 但是每只刺猬都感到了别的刺猬身上的长刺,这样他们就又分开了。 可是等到他们再次觉得需要温暖时,他们又聚在了一起。 就这样他们一会儿聚,一会儿散,持续着,直到最后,它们终于发现了一个相互间的适当距离,使他们既能取暖,又不被长刺刺痛。 其实在管理学中,刺猬理论强调的就是人际交往中的“心理距离效应”,运用到管理实践中,就是领导者如要搞好工作,应该与下属保持亲密关系,但这是“亲密有间”的关系,是一种不远不近的恰当合作关系。 即使是亲密爱人,也是两个独立个体,不可能融为一体。 距离产生美,如果你的人生模式是亲密无间,那么请想一想刺猬理论,很好理解,行动起来,马上照做就是。如果再做不好,请问一下自己的内心: 爱人是你吗? 他(她)是一个独立的生命个体。 只有爱上自己,才会爱上别人。 每天遇到亲密关系,反问自己几遍就够了。 03为什么本书特别值得一看?因为它适合正寻求改变的你

前面举了通过爱人,我们了解自己,逐步获得成长的例子。下面,我们看“通过孩子,看见自己”和“通过成长,接纳自己”,说一说为什么这本书特别值得一看,适合哪些人看。 父母理解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理解。冰千里如是说。 从心理学角度,冰千里进一步解释: 亲子关系中你告诉孩子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个怎样的人。你是如何对待自己的,如何面对困境的,这些都会被孩子觉察,并内化为自己的原初信念。 一些颠覆性的认知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并解放自己。 比如:所谓孩子,不过是暂住在家里的房客。 好爸爸,是有能力跟女儿亲密的。 这里面作者列举了”国民才女“武亦姝,在《中国诗词大会》夺冠的背后家教。 用作者的话说,父母此生只为孩子做一件事就足够了——人格的成熟和健康。 记者在探访武亦姝家庭时,发现这样的事实:爸爸每天下午四点半就把手机关掉,专心陪伴女儿,或者读书、做自己的事情。 对孩子而言,身教永远大于言传。 后来,武亦姝以613的高考成绩,被清华大学新雅书院录取,再次登上热搜。 再说从”通过成长,接纳自己“,我们能学到什么? 作者说自我接纳第一步,放下评判。 我们内在对自己评判的声音,会活生生把人困住,让人只能这样不能那样,让人活得很不爽。自我接纳的过程,就是从一只傻猴子到齐天大圣,再到斗战胜佛,也叫个人成长。 看看这些心理观,我们是否有想读的冲动: 中年叛逆,只为夺回对自己人生的掌控感。 接纳自己的不完美,你完全做得到。 突然联想起全美第一名的畅销书作家黛比·福特。 她在28岁以前过着放纵的生活,嗑药、酗酒、感情混乱,“性、禁药、摇滚”是她矢志不渝奉行的人生准则。原本,她可能因此浪费掉自己年轻的生命,然而,某一天她醒来时,突然产生改过自新的冲动,发现“只有自己能够拯救自己”。 经由内在力量的转化,她从黑暗中汲取智慧和能量,从而蜕变为一个完整而成功的人,并写出名作《接纳不完美的自己》,向普罗大众贡献出自己的经验与才能,期待人人自爱,人人从生命的黑暗中获得大礼,活出真实自己。 真是一位身心灵俱佳的精神导师。 让我们认真读一读《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吧,人生从此不同。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读后感(篇九)

看电影《遗愿清单》的时候,并没有让人觉得面对死亡会很害怕,而是有一种豁然开朗的感觉。

面对死亡,反而会有一种平静,《亲密而独立》是心理学作者冰千里的新作。

他在书本的最后列了一张属于自己的遗愿清单,他说思考死亡会加重我的体验深度,而且这是一种良性的循环,能够专注于当下。

而且这份遗愿清单他也建议读者也列一份,会让你不断地去思索变化的自我,他说这是在为死亡做准备,这样的准备越充足,就越放的开,越重视自己,也知道怎么活。

日本作家,岸见一朗谷,写了一本书叫《被讨厌的勇气》。是自我启蒙之父阿德勒的哲学课。

他说,人的一切烦恼都源于人际关系。

如果这个世界上,这个宇宙中只有你一个人,那么所有的烦恼都将烟消云散。

冰千里的思想也比较温和,在亲密关系中,都有烦恼的人,都是因为没有找到关系中的自己。

然后在这段关系中,你需要不断地看见那个内心未知的自己。

一个人怎么才叫活得好?一定要活出边界活出自己。

亲密的基础是独立最好的度是亲密又独立。

这不管在亲子关系、伴侣关系还是人际关系,都是有用的。

通过自己的成长,一定要首先接纳自己,很多人会对自我要求很高,会对自己评判的声音,会活生生把人困住,让人只能这样不能那样,但是活的很不爽。

《亲密而独立》一书中说:自我接纳的过程就是,从一只傻猴再到齐天大圣在倒斗战胜佛。个人成长,接纳自己的不完美,活出最真实的自己。

但是接纳自己的时候,也要尊重伴侣尊重孩子。

很多亲子关系变得讲话矛盾激化其实都是,给孩子限定得太多了,让孩子做孩子,而不是做你的父母。

把他的童年还给他,把他的每个阶段都还给他。

大妈对于青少年问题少年会比较敏感,我觉得这是问题其实对他们来说这并不是问题,这是你成长的一个步骤。

只要你自己心态放好了,放宽了那么孩子也会被你影响,顺利地度过这个时期。

作为父母,我们都希望有一个健康快乐的孩子。

能够抵挡外与外界所有的风险,那么父母越有趣孩子,就越轻松自律。

很多父母是活在自责当中,和对孩子的指责当中,一味地埋怨孩子为什么这么不懂事,为什么诶?这么懒散,学习不用心。

而且孩子一旦有一点错误,父母就会用严肃,甚至是让人害怕的反应,去指责孩子。

对他方方面面都要求得很严格,这样孩子反而会变得越来越依赖,越来越软弱。

比如孩子做作业拖拉,早上穿衣服穿不好,注意力不太集中等等,看起来这个孩子很软弱和无能,其实这些都是父母造成的。

你会发现越严厉的父母带的孩子,当他一旦进入到这个社会他就会变得很无能。

或者是我们的高智商低情商。

因为他所有的事情都是父母包办的从来没有自己规划过,那他自己的生存能力就比较弱。

如果不想孩子成为巨婴。变成独立自主、自我满足的人,那么父母应该怎么做呢?

第一,父母的情绪掌控力要好,要足够稳定,包括父母的情绪和行为,这些都是孩子安全感的来源。

而且孩子是孩子,不能用大人的思维来定义。

如果想要孩子坚强勇敢,不能光批评教育,甚至一味地让他吃苦。孩子是需要温暖和关怀的,一定要用爱去感化。

第二要足够有趣。有趣的父母会热爱生活。对生活中的小事也会留心观察。这样也会让孩子养成善于观察、热爱生活的性格。

面对生活中的压力也会不慌乱,有足够的能力面对生活中的困难。

在与孩子的交流过程中,父母要有足够的自信相信孩子能变好的能力。不用做100分的父母,只要做60分的父母就可以了。

给孩子营造一种轻松有趣的氛围,发挥他的潜能,活出他自己的人生。

其实,在陪伴孩子或伴侣的过程中,我们也在经历未曾经历过的事情。

这也是一种自我成长的过程。

而每一段亲密关系,都是自我成长的旅途。

你很爱一个人,却对婚姻止步不前;希望做一个好妈妈,却往往忍不住对孩子发脾气;对另一半失望透顶,却不敢跨出离婚的那一步……

而在《亲密与独立》这本书中,我们能找到一些思路,会在看见自己的时候,不知不觉发现问题已不再是问题。很多事情自然而然地就解决了。

真正享受人生中亲密而独立的关系!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读后感(篇十)

人是一切社会关系的总和,身处人世之间,我们必定需要学会与人相处,感受"情"之一字带来的酸甜苦辣。它可以是家人之间的关心关爱之情,也可以是朋友之间相互勉励的激情,更可以是热情似火的爱情。它们本是幸福的源泉,在有的人面前却成为了痛苦的开始。因为他们做错了一件事:没有弄清楚亲密与独立之间的关系,误以为"情"胜于一切,除此之外再难找到真正的幸福,可越是盲目去追寻这种亲密关系,带来的却越是遗憾与痛苦。打开百度APP看高清图片在由著名心理学家冰千里所写的《亲密而独立》一书中也这样谈到:"真正的亲密,是学会独处。更多的时候,独立比亲密更为重要。"本文将从此书所提到的观点出发,带你弄懂亲密与独立这三点关系,让你在人生之中更清楚地了解自己,抓住属于自己的幸福。01

独立,是把握良好亲密关系的开始

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同样一个苹果,在不同的时候品尝味道是不一样的,如果你一直在吃糖,那么这个苹果的甜味就会减退,你无法真正品味出它独特的甜,相反,当你吃了很苦的药之后打算用它来解苦味,那么它的甜将比你平时尝的时候更为美味。亲密与独立的关系也正是如此,想要真正品尝到亲密关系带来的幸福,首先要做的便是学会独立,唯有当你足够独立的时候,那种久违的亲密才更文可贵,也只有这样,你才能更好的把握良好的亲密关系。因为独立之后的人,他们知道亲密并非是一味地对别人关心,并非是一直粘着对方,而是能给对方留出适当的空间,适当独立,适当亲密,把握好两者之间的距离,正如《亲密而独立》所说:真正的亲密,是能够在对方面前独处。所以当你品尝不到亲密带给你的幸福时,适当的去追寻一些独立吧,也许在这之后再来品尝亲密的味道时,它也变得更甜。02

亲密是为了让你更好战胜孤独,活出独立的自己

亲密与孤独相对,对于大多数人,孤独远比亲密相伴自己的时间更久。从读书到工作,迟早有一天我们会走出自己温馨的家,去面对全新环境,与孤独相伴,与命运斗争,活出一个相对独立的自己。有的人想尽早地成家立业,其实就是处于孤独感,当父母对于自己的亲密逐渐消失之后,那种突如其来的孤独感从潜意识里督促着你寻找另一种方式来代替,那就是伴侣。我们时刻都想获得亲密,也时刻都想活得更为独立,两种相矛盾的心理导致了你内心的困惑,如你一边希望自己的父母可以少管自己,一边又害怕父母不管自己。这是正常的,但也是你必须做出选择克服的。唯有告别亲密,学会适当独立,经历孤独的磨练,才能更好地向前迈进,找到迷失在亲密与孤独间的自我,看清真正通往幸福的道路身处何处。03

亲密与独立并非绝对的对立,两者相互包含,相互转化

有人说独立,就意味着告别亲密,相反,独立是为了更好的在品味亲密,在亲密中活出独立的自己。亲密关系如果不能协调处理,它也同样会带来烦恼,而烦恼本身,就是因为未能在亲密关系中认清楚自己所处的位置到底是什么。正如书中所说:每个亲密关系有烦恼的人,都是因为没有找到"关系中的自己",你需要不断看见内心那个未知的自己。活出亲密关系的边界,把握好亲密与独立的非绝对界限,会帮你更好的处理亲密关系,解决亲密关系带给你的各种烦恼,收获藏在其间的幸福。正如家庭关系里,如果你作为父母,你与自己孩子的亲密关系是否适得其反了,如你自己觉得明明是为了他好,他却不听,还反过来和你对着干?这其实正是弄混淆了亲密与独立的非绝对界限,在自己孩子需要独立空间时,你带给他的是亲密的束缚,越是如此,越是适得其反。学会相互转化,用独立来造就亲密关系,适当给自己孩子独立空间,远比亲密的束缚更加管用,因为亲密与独立从来都不是绝对对立的,甚至在有时,它们相互转换。04

结语

或许你会问亲密与独立谁更重要?请记住:无论何时,独立远比亲密更加重要,你可以适当舍弃亲密,但告别独立,你将成为温室里的花朵,与自己真正的人生轨迹渐行渐远。亲密与独立并不对立,相信你在把握了以上三点关系之后,定能更好地感受人际关系带给你的温暖。如果你还想了解更多的话,可以去读一读《亲密而独立》这本书,相信从书中你能收获更多有用的知识。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读后感(篇十一)

我们日常生活中的大多数烦恼,都和亲子关系、伴侣关系和人际关系这三种亲密关系有关,不是吗?

有时候,你会好奇吗?其他的人是否也面临同样的问题?遇到类似的问题,其他人是怎么想的呢?亲密关系出现了问题,是我的原因导致的吗?我该怎么办呢?我们有很多的疑惑或者委屈,找不到一个合适的人可以说说心里话。《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这本书,是一位听过很多人心里话的心理咨询师的心里话。

图书封面

这本书的作者冰千里,是一位国内知名的心理咨询师。书中采用第二人称,读起来就象与一个咨询师面对面在谈话。作者结合了比较火的影视剧和典型的咨询案例,采用心理学中精神分析的理论进行解构,对亲密关系中常见问题进行分析,让人不知不觉深入到对自己人生模式的探索中。另外,作者还结合了自身的成长,加入了自己的成长过程的感悟和对理论的理解。

在亲密关系里,我们渴望向彼此紧紧靠近,同时又很害怕被抛弃或者被同化。面对这样的矛盾,我们到底该怎么办呢?

作者认为,要想有比较优质的亲密关系,我们首先要学会独立。

独立意味着我们和别人之间有一个清晰的“边界”。“边界感”近期很受关注,大家以及慢慢注意到边界感对关系的重要性。有边界感的人能自己照顾自己的需求,不会把自己的需求强加在别人的身上,也有勇气和力量保卫自己的边界,不让别人随意侵入自己的边界。

我们的亲密关系能力是从亲子关系开始发展的。小婴儿在和母亲之间的关系中,学会依赖和独立。书中用温尼科特的理论对这一部分进行了解释。

既然作为一个妈妈对孩子以后的关系又那么重要的影响,什么样的妈妈是最好的妈妈呢?书中给出了一种很有趣的说法,不是120分的妈妈最好,也不是20分,而是60分的妈妈。如果妈妈对孩子太好了,比如孩子有个需求“渴了”,妈妈不仅提供“水”,还提供“果汁”、“牛奶”等,多出来的提供是孩子需要的吗?不,是妈妈需要的。妈妈为什么需要呢?或许是因为想要补偿孩子,也或许是因为自己小时候这一部分的缺失,想通过喂养孩子来喂养小时候的自己。

书中还提倡一种观点,和孩子之间健康的界限是把孩子当房客。

要想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这需要父母人格独立,也就是可以自己照顾自己的需求,而不是把孩子养成自己的“父母”(让孩子来照顾自己的情绪)。

那么怎么才能实现独立,建立边界感呢?

只有自我探索和成长。

首先我们要接纳真实的自己。不是“应该的自己”,而是真实的自己。亲密关系中的人,哪怕是孩子都是非常敏感的,当我们“假装”的时候,对方是能够体会到的。

然后,做个有趣而放松的人。

想要有清晰的边界感,需要不断的学习和成长。

我们渴望拥有优质的亲密关系,但是我爱你,不是为你奉献自己的一切供你营养,也不是作为菟丝花完全依赖你的付出,而是作为你身旁的木棉,坚韧而有自己的生命力,与你互相尊重又互相扶持,《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

图书封面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

暂无评分

冰千里 / 2021 / 北京联合出版公司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读后感(篇十二)

俗话说得好:赠人玫瑰,手留余香。帮助别人,其实也是在帮助我们自己。

可是,有时候你会发现越是对别人好,别人越对你敬而远之。

这又是为什么呢?

01 你的过度热情,让对方有点消受不起

常言道:礼多人不怪。在生活中,我们习惯了见面主动打招呼问声好,别人帮了忙时说声“谢谢”。

邻里亲朋之间,有什么好吃的好用的,都一起分享;有什么难处,都相互帮衬,一起解决。

这些看似无足轻重的小礼节、小举动,就像润滑剂一样,滋润彼此,让关系更亲密、更友善。

然而,凡事都有个度,当你的所作所为超出了这个特定的边界,结果往往会适得其反。

比如,你和闺蜜之间,无话不谈,亲密无间。自然而然地,当遇到什么困难或麻烦事时,你自然而然地会想到找她帮忙。

本来,找闺蜜分忧解难,这无可厚非。问题是,你每次上门求助时总是大袋小袋地拎过去。

刚开始,闺蜜觉得这是你的一份心意,觉得没什么,便笑纳了。

然而,随着次数的增多,哪怕是很小的事情,比如去闺蜜家玩,顺路帮忙领个快递,你却总要拎水果去,就有点太过于热情了,甚至变得见外了,让她觉得无所适从。

慢慢地,你会发现闺蜜开始对你有点渐行渐远,很多时候她都不敢让你过来玩,也不敢帮你忙了。

02 过度的友善,会让人想要逃避

为什么你的热情和小恩小惠会让人退避三舍呢?

一般而言,当你被对方过度热情地照顾或者施加恩惠时,你会觉得自己是弱小而无力的。

对于成年人而言,总是被如此对待,会让你感到一种莫名的羞耻感。

此外,就像上文提到的,如果你每次去闺蜜家玩或者让闺蜜帮忙,你总是要带上水果,或者带其他礼品过去,会给她带来很大的心理压力。

让她觉得来你家或者让你帮忙时也需要带上东西才行,让她觉得如果不帮你,就对不住你的那份心意,从而心里产生深深的愧疚感。

然而,一旦她做不好或者拒绝帮忙的话,就会显得“不通情达理”“不讲情面”。于是,这份愧疚感给对方带来了压力。

这种愧疚感会让她很不舒服,久而久之,她会觉得与你交往是需要条件的,而不是纯粹的友好关系。

03 怎样做才是真正对别人好

既然过度热情或友善会让人有压力,那么,对一个人怎么样,才是真正的好,才不会影响彼此的亲密关系呢?

比如,上文提到的你和闺蜜关系很好,大可不必每次需要对方帮忙了都送礼带东西,这样显得既客套又见外,破坏了你们之间的亲密间隙。

比如,你和家人虽然天南海北,但是良好的亲密间隙,会让你们的心牢牢地维系在一起。

哪怕一年到头见不上几次面,彼此之间却不会相互猜疑,更不会产生疏远的感觉。

当你遇到困难需要帮忙时,家人便会不远万里来帮你分忧解难,而不是袖手旁观。

当然,凡事有个度,这里的需要是在合理范围内的请求。

由此可见,对一个人真正的好、恰到好处的好,首先是对方有需要,其次是对方向你表达,最后是你简单直接地满足他的需要。

这形成了一个合理而良性的闭环,让彼此的关系更亲密。

04 写在文末

就像马路上行驶的车辆需要保持一定的安全距离一样,人与人之间也要保持适度的距离,既不过于亲近,也不过于疏远,一切刚刚好。

当你对别人的好让对方想要逃离,或者别人对你的好让你想要逃离,都是因为你们之间的亲密间隙被破坏了。

因此,在人际关系中,要做到亲密而独立,最好的度便是“既亲密又独立”。把握好彼此之间的边界,不可越界。

做到了这点,你跟任何人都能愉快地相处,不会有太大的压迫感,更不会让别人对你敬而远之,一切都是那么自然而随和。

-END-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读后感(篇十三)

引言:每一段亲密关系,都是自我成长的旅途。

说起亲密关系,我们最先想到的是亲密的恋人,但显然亲密关系不仅仅恋人,它还包含着我们与伴侣之间、与孩子之间、父母之间的关系,更包括更亲密的自己。

幸福指数与我们的亲密关系息息相关,然而想要处理好这些亲密关系并不容易,因此,我们不断地在生活中寻找处理亲密关系的法门,以此找到幸福的真理。

国内知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作家冰千里的《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一书,就为如何处理亲密关系提供了简单实用的方法。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一书,主要讲述亲密关系中的边界感,包括恋人之间、夫妻之间、父母与孩子之间如何把握亲密与独立的边界,如何掌握好亲密关系的适合度,如何处理个人在亲密关系中矛盾等等。

真正的亲密关系,是在伴侣那里享受独处的能力,而彼此也愿意给对方腾出属于自己的空间。温暖又靠近,然而又有一定的距离。

不幸的婚姻关系中,夫妻之间的相处状态一般都有两个极端。

01、过于独立

夫妻之间没有共同空间,特别是孩子出生后。

很多夫妻婚前恋爱时很甜蜜,婚后的二人世界也很幸福,但是有了孩子以后,亲密的关系就发生变化了。

生活的中心放在孩子身上,日常话题也都关于孩子,仿佛一切都是为了孩子。

有多少夫妻在有了孩子以后不再亲密了,有多久没有属于夫妻之间的共同空间了?

当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开始变化,当婚姻开始亮起红灯,我们不妨回过去想一想,除了孩子,你们还有其他什么共同话题吗?还有属于两个人的共同空间吗?

不论出于什么样的原因,过于独立的夫妻关系,早已脱离亲密的主题,当亲密关系被破坏,彼此之间的感情也会受到伤害。

02、过于亲密

夫妻之间过于亲密、形影不离。

过于亲密的夫妻,他们内在是渴望拥有自己的空间的,然而一旦独处就无法忍受。时间久了,他们发现彼此不能独活简直太可怕了,这让他们感到窒息。

03、依恋与逃避并存

最常见的亲密关系是:一方依恋,另一方想要逃。

在婚姻关系中一般是女方依恋,男方想逃避,例如老婆的查岗与老公的撒谎;在亲子关系中,父母越依恋,子女越逃避,例如父母的掌控与孩子的叛逆。

如果逃脱的一方很独立,对方的依恋刚开始还能承受,久了就觉得对方是在控制自己,亲密关系势必被破坏。

对此,作者在《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一书中,找到了处理方法,给出了解决方案。

(1)不要把亲密关系理想化。

在婚姻关系中,你希望不表达,对方也能满足你,但这只是影视剧里理想的爱情桥段。

(2)不要在亲密关系中自寻苦恼。

很多人在亲密关系中感受到不幸,觉得是彼此之间的关系出现了问题,但事实并非如此。

作者冰千里在书中给出的答案是:

如何才能处理好夫妻之间的亲密关系,找到婚姻中的幸福真理?

首先你要学会在亲密关系中独立自处,亲密发展出独处,独处又促进亲密,这才是种良性循环。

作者在《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书中所说的共同体验地带有两个特点。

除了婚姻中伴侣之间的亲密关系以外,作者在《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一书中还重点讲述了亲子关系中父母与子女之间的相处之道。

例如父女之间的亲密关系中,很多爸爸不是不爱女儿,而是不知如何爱。

父女之间的亲密关系太过浓烈会很尴尬,过度回避则会让孩子失去应有的父爱。

作者在书中不但讲述了父女之间的亲密关系过度浓烈和过度回避的评判标准,也讲述了两个极端情况对女孩长大后的影响,以及父女之间的亲密关系该如何维护的方法。

与父女关系相似的是母子之间的亲密关系,作者同样讲述了母子之间亲密相处的危害及方法。

我们大多数时候都没有足够的觉知和方法,去观察和伴侣、孩子之间所发生的一切,而是被淹没在生活琐碎之下。等到危机出现,亲密关系已破坏,再想补救却有心无力、为时晚矣。

早一点觉知亲密关系中的利害,寻找其中的相处之道和破解方法,才能尽力处理好各种亲密关系,并从中找到幸福的真理。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读后感(篇十四)

你是否总是逼迫着孩子报很多兴趣班,逼他每次必须考90分以上,逼他必须考上好的大学?

你是否总是逼迫着老公配合你摆拍发圈,逼他回娘家,逼他买房买车,逼他在闺蜜面前秀恩爱?

很多时候,我们总是误以为自己喜欢的就是对方喜欢的,不管是对孩子还是伴侣。

01 “为你好”不是对方的需要,而是你自己的需要

现在的父母都很焦虑,他们“望子成龙望女成凤”心切,总是觉得必须给孩子把一切安排得妥妥的才是好的。

总是自以为是地认为孩子必须按照自己指定的路线走,才能避免走弯路,人生才会取得成功。

于是,他们不管孩子喜不喜欢,便自作主张地替孩子做决定,报了很多“有用”的兴趣班,比如钢琴、篮球、画画……

结果,孩子还没上几次课,就心生厌倦,哭着闹着不想学了。

钱花了,孩子却半途而废,不论父母如何苦口婆心劝说“这都是为你好,对你的将来有好处”,孩子却依然不为所动,不喜欢就是不喜欢。这让父母头疼不已。

其实,仔细梳理个中缘由,不难发现这不过是父母的一厢情愿罢了,强扭的瓜不甜。

很多时候,父母所做的一些“都是为你好”的决定,其实不过是在满足自己未完成或者未能实现的愿望罢了。

比如,因各种原因,父母未能读书上大学,导致他们如今生活很不如意,便会变着法儿地逼迫孩子学习,必须考上大学才有出人头地的机会。

在这种过度“被需要”的驱使下,无论是大人还是孩子都不堪重负,越活越累。

殊不知,这些单方面的“为你好”,都是你自己的需要,都被你打上了爱的名号,实则是一种控制。

02 你的过度关爱,只会让人退避三舍

在日常生活中,你是否遇到这样的情况,当别人突然对你特别特别好时,你不是感恩,而是会觉得浑身不自在?

心里不断地猜想对方是不是有求于你?

确实,过度体贴和照顾都会让人感到一种无形的压力,想要逃避。

印度著名哲学家克里希那穆提说过,如果偏要把别人拉到你的生活轨迹上,或者你又要强行进入别人的世界,最终的结果都不会很好。

比如,在婚姻中,女人总是会无条件付出,甚至为了跟对方近一点,宁愿辞掉现在这份稳定又轻松的工作,从而来到男方所在的城市。

原本以为自己牺牲那么多,会换来丈夫的疼爱有加,结果却大失所望。

他不仅没有感恩戴德,反而觉得你的付出与爱太过于浓烈,以至于让他有一种喘不过气来的感觉。

有道是物极必反。在生活中,你的百般讨好与付出,其实是一种过度控制的方式,那都是你的自以为是,或许对方心里并不需要你卑微的付出。

03 你的“被需要”不过是让你觉得自己还有价值

举个例子,无论做什么事情,丈夫从来不会跟你有商有量。为此,你的心里特别不舒服,觉得自己没有了存在的价值,难免多疑,想着是不是丈夫不爱自己了。

于是,为了挽尊,你一味地想要多付出,过度地关心,过度地照顾,甚至越界去帮他出谋划策,而不管丈夫是否反感。

久而久之,你会发现自己的所作所为并没有换来他的积极回应或者感恩,而是越发不理你了,觉得你总是胡搅蛮缠。

其实,你的出发点是好的,你只是纯粹地希望丈夫多关注自己,凡事多与自己商量,让自己觉得在这个家里,你是有话语权的,你是是丈夫强有力的贤内助。

总而言之,你的种种举动只不过是让自己“被需要”。

只有自己被需要了,才会觉得在这个家,在丈夫眼里自己是“有用”的。

当你明白了这点以后,不妨开诚布公,彼此来一场交心的谈话。

通过这种方式或许会让彼此的关系更亲密,生活也更和谐。

04 写在文末

在生活中,只有你觉得自己是被需要的,比如被家庭、伴侣、他人或者社会所需要,你才会感觉到自己是有用的,还是有价值的,还是有存在感的。

而只有当你被需要,你的人生才是有意义的。

尽管如此,你也要注意拿捏好分寸,不能一味地以“都是为你好”为由,自顾自地剥夺家人或者朋友的选择权。否则,一切只会适得其反。

要知道,爱得太浓烈,只会招人反感,甚至让人想要逃避。

人与人之间,比较自然而舒服的相处方式,便是既亲密又给彼此留有独处的空间。

做到了这一点,你才会取得“你好我好大家好”的多赢局面!

-END-

《《亲密而独立:活出边界,活出自己》》读后感(篇十五)

关系也长着一张讲究的脸,“关系这事,比你想的要复杂”---《亲密而独立》

关系问题,是所有人都会面对的问题,婚恋问题、亲子关系,自我关系,这三大关系尤其消耗人的精气神,多数人在这些关系里都会经历沟通障碍、纠结、愤怒、不被理解、自责、讨好、控制等问题。

了解问题本身,就是在提供解决问题。

作为国内知名心理咨询师、心理学作家、一位孤独心灵探索者,研究亲密关系与内在小孩的作者冰千里,有着写作此书得天独厚的先决条件,作为一位心理咨询师,“他从别人的命运里体验着跌宕起伏,也从每段关系里看见自己,看见彼此内心的呐喊和渴望,并深以为荣”。

在《亲密而独立》中,他找到了一种途径:“在亲密关系中活出自己,给予自己足够的心灵空间及自我接纳”。从容地剖析,在《亲密而独立》的疗愈牵引下,从一个个日常关系的小情境中,深入探究整个人生模式,并最终发现自己,而不是问题的答案。

亲密的基础是独立,最好的度是“既亲密又独立”,重点在“独立”而非“亲密”,通过伴侣理解自己,通过孩子看见自己,通过成长接纳自己。从而活出自我,自我接纳、自我允许、自我宽恕,逐步体验爽快感、落寞感和平和感,最终活出边界,活出自我。

真正的亲密,是在伴侣那里享受独处的能力,而彼此也愿意给对方腾出属于自己的空间。温暖又靠近,然而又有一定的距离。慢慢地,关系中爱的能力就会发展出来—《亲密而独立》。

很多人发现,90后的婚姻似乎脆弱了很多,上卫生间的习惯不同都会导致婚姻的解体,有些父母意识到了,但更多的人没有意识到,早年没给独生子女的90后发展出独处能力,会影响亲密关系,特别是伴侣关系,归根结底,这就是早年的依恋问题,他们都是被父母捧在手心里养大的,独立简直是奢侈。

我有一位闺蜜,属于南北结合,婚后的生活,可以用一切不归位来形容,婚后不满一年,两人都自认高素质,几次吵闹后目前已经分居,我问她为啥不愿意再多做几次沟通,她翻了个白眼,只用一声“唉……”答复。

其实我很想告诉她,我觉得《亲密而独立》中良好沟通四要素,我觉得真的适合她,我用一张小纸条抄好、拍照、发送、顺便炫了下自己的手写版小楷书。

真正的沟通必须做到四点:

第一,在时间、地点、人物前面加个“为什么”。

第二,把话说完,让自己把话说完,让对方把话说完,

第三,明白你和对方到底在说什么。太多时候,我们说出来的并不是真正想说的。

第四,感受你的感受。谈话是表层互动,真正的沟通是感受当下你的真实感受。

所以,很多时候,你关闭的不是嘴巴,而是心门。美学家朱光潜先生说:他发现生活中“有一部分人比其他人活得痛苦,是因为他们往往把自己看得比别人重要”。

作为心理咨询师,冰千里得以在一线接触许多真实的婚姻问题,每一个实例背后,都是自我成长的素材和资源。在夫妻亲密关系中的一次咨询过程中,妻子开玩笑地说自己和老公是睡在上下铺的兄弟,通过这句话,冰千里运用专业的心理学知识进行了疗愈,究竟是什么让原本相爱的两个人在冗长的婚姻生活中感到了乏味?,“让你乏味的不是婚姻,而是爱情”。

他为此写到,第一点:“对婚姻的期望值太高了”,第二点:好奇与兴奋的消散,第三点:有机会接触更有吸引力的异性。他又继续进一步给出建议:“你不要沮丧。告诉你一个好消息:但凡觉察到了婚姻中的乏味和厌倦,说明你对爱还有期待、又渴望,同时也代表你正在努力改善中”,没有泛泛的说教,没有专业术语的迷茫,而是深入浅出,找到问题的症结,然后给出解决方法:

1、“相伴之爱”才是持久的。

2、仪式感。一是独属于你们之间的仪式,二是创造并珍惜“第三空间”。

3、沟通。第一妖魔就别谈,要谈就深谈。别小看文字的沟通力度和效果。

如果你目前正被:“反复确认对方爱不爱你,是恐惧被抛弃”;“别因为内疚,去“爱”一个人”;“出轨满足的是价值,婚姻满足的是安全”;“你的浓烈挚爱是讨好和控制”;“允许关系以不同的形式存在”;“好的婚姻,都有共同体验地带”等诸如此类的困惑和不解,那么,不放好好看看《亲密而独立》,即便不能寻找到满意的答案,也会有某个节点让你得到启迪,从而豁然开朗。

父母理解自己,就是对孩子最大的理解,亲子关系中你告诉孩子什么不重要,重要的是,你是怎样的人,你是如何对待自己,如何面对困境的,这些都会被孩子察觉,并内化为自己最初的信念。

我的另一个闺蜜是一位高中班主任,在一次闲聊中,她不无幽怨地说:每个问题孩子的背后,都有一位同样问题的家长存在。我知道她刚刚与一位家长,因为班里学生问题沟通失败。

我就建议她不妨从《亲密而独立》寻求一下路径,在亲子关系这一章节中,给我印象比较深的是关于游戏,到底孩子玩游戏是减压还是成瘾。在父母老师眼里,孩子花费大把时间玩游戏,是不能原谅的成瘾表现,但是在专业的心理咨询师眼里,“更看重的是什么让孩子如此依赖游戏,孩子的整个人格发展和养育环境是怎样的,孩子遇到了什么麻烦,让他陷入虚幻不愿意走出来”。

作者冰千里写道:“游戏更多时候是给我们提供了一份包容的空间,让我们有了栖息之地和容身之处,尤其是在现实不如意的时候,这样的空间叫:过渡空间。这是每个健康的人必有的、一生相伴的地方”,所以,不用排斥孩子打游戏的表面现象,而是要俯身观察孩子,最近是否遇到了自己无法解决的困惑和问题。

这是一本专业心理学的书籍,但又不完全充满学术氛围,作者没有好为人师的自觉,而是站在第三者的立场,用专业知识通俗易通的通过大量具体事列,澄清、解释、分析,让人读来如沐春风,现场感十足,读到心有戚戚处,亦不免会心一笑。

还剩页未读,是否继续阅读? 继续免费阅读

下载此文档

范文

Powered 2024 版权所有 ICP备666666号

付费下载
付费获得该文章下载权限
限时特价 2.00
原价:¥10.00
在线支付
付费复制
付费后即可复制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提示:如无需复制,请不要长按屏幕影响阅读体验
付费下载
付费后即可下载文档
特价:2.00元 原价:10.00元
微信支付
x
付费下载
扫一扫微信支付
支付金额:2.00